1. 龍門位於中國哪個省
南充市龍門鎮
龍門鎮位於南充市東北部,嘉陵江東岸,屬亞熱帶,溫暖濕潤低山丘陵地帶。宋時建鎮。距南充城區15公里,距南充火車東站1.5公里。為高坪十里工業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四川省五大集鎮之一。1995年被列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鎮幅員33.94平方公里,場鎮面積3.8平方公里,大小街道32條,總長13000餘米,其中最長的街道1500米,寬36米。轄14個行政,129個社,7個居民段,4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耕地面積17063畝。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5910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421萬元,鄉鎮企業產值50680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578元。糧食總產量11980噸。勞務輸出4180人,勞務輸出收入2508萬元。財政收入503.39萬元。
農業堅持科學種田,調整產業結構。全鎮七個村廣柑高換改良50萬株,種植商品蔬菜5000畝,其中:膜覆蓋3000畝,建大小棚溫室150畝,形成了龍門蔬菜批發市場;全鎮有5個村制種玉米5100畝;1個村水稻制種602畝,均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全鎮實現社社通公路,公路總長達58公里,其中:三級公路5公里;水上運輸可上至廣元,下達重慶;318國道貫穿全境,達成鐵路過境18公里;開通程式控制電話2500門;實現了村村通直撥電話,縮短了與外界的距離。建成地面衛星電視接收塔3座,行動電話接收站1座,用戶達11000餘戶;有線廣播遍布全鎮各村社,電視覆蓋戶數佔92%,其中有彩電的戶佔20%。生活和工業用水來源於嘉陵江或地下取水,3個水廠的日供水量達15萬噸;天燃氣日供氣量1.2萬立方米。「鯉魚跳龍門」雕塑與「太陽燈」、「天鵝燈」等造型各異的街燈,交相輝映,寬闊繁華的街道綠樹成蔭。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交警各隊、刑偵中隊、綜治辦等部門,為龍門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可靠保證。人行、建行、工行、農行、信用社、工商聯商會儲金會等6家金融單位為支援企業發展作後盾。100多家茶園(館)清香四溢,生意興隆;10多家歌舞廳樂聲悠悠;國民大酒店以優良的環境,得到了市、區大型會議選址的垂青;佔地800餘畝的大岩山公園遊人如織,復興的雲霧寺,香客不斷。鎮上各行各業月經營成交額在1000萬元以上。逢場天,流動人口達15萬人次,不是逢場天也在2萬人次以上。
龍門鎮黨委、政府著重開發房地產業,一是出優惠政策;二是加速城鎮配套及功能完善,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三是政府部門為其提供一條龍服務。1997年至2000年,四年間,新建營業及住宅面積16萬平方米,公共建築3萬平方米,工業及生產性建築12萬平方米。房地產業創產值12500萬元。房地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帶動了本地沙、石、磚、瓦以及水泥製品等地方性建材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促進和加快了城鎮建設的步伐。?
全鎮工業、農業、交通、通訊、鄉鎮企業、城鎮建設、民營經濟、文教衛生等發展迅速,現代化城鎮格局已初步形成,周邊10多個鄉鎮的幹部、群眾紛紛到鎮落戶,一些外來投資者紛紛前來經商辦廠,興辦實體。南充棉紡廠、南充泰達化纖有限公司等大中型骨幹企業,為龍門鎮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全鎮有各類企業2051家,其中:中外合資及骨幹企業31家。
安溪縣龍門鎮
安溪縣龍門鎮安溪縣龍門鎮位於風光旖旎的晉江溪畔,與廈門特區毗鄰,面積156.33平方公里,山地15.6萬畝,耕地2.7萬畝,現轄31個行政村,人中6.5萬人。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革命老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龍門鎮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抓好農業生產為基礎,以企業發展重點,以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保證,有力地促進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和進步。199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4.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250元。展望未來,前程似錦。龍門鎮將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鎮情,奮力拚搏,扎實推進新一輪創業。龍門鎮位於安溪縣南部的東嶺峰北麓,東鄰南安縣翔雲鄉,南連同安縣汀溪鎮,西與虎邱鎮、大坪鄉交界,北和官橋鎮接壤。地處東經118°05′,北緯24°57′,面積156.33平方公里。
龍門之名因山而得。明嘉靖《安溪縣志》載:「龍門山,在依仁里,山勢若崖,兩石夾峙如門,古龍門驛以此得名」。當地族譜亦有如下記述:「層岩迭嶂,山勢險要,崖岩直抵溪底,深百尺,通往小道,必經兩岩夾峙之間,隙縫處如門。」其地圩場,亦稱龍門圩。
安溪置縣之初,龍門屬歸善鄉依仁里,從宋至元、明、清龍門仍屬依仁里。民國初期沿用清制。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依仁里屬依新區;1940年6月,改為第一區龍榜鎮,8月改屬龍門、官榜兩個鄉鎮;1945年,恢復龍榜鎮,下轄仙地、溪內、湖山、金獅、榜頭、山美、榜寨、美卿、寮山、龍山、龍門、桂瑤12個保。
建國初期,龍榜鎮屬龍城區,不久改屬第二區,1952年7月改為第六區,同年9月改屬官橋區,1958年2月撤區改設龍門鄉,1958年9月並入官橋人民公社,1961年8月劃為龍門、湖山、仙地、桂瑤、榜頭、寮山六個小公社,隸屬官橋區。1965年撤區,六個小公社並為龍門公社,1984年改為龍門鄉,1991年改為龍門鎮至今。現下轄山頭、美頂、美內、美卿、榜寨、寮山、龍門、龍山、龍美、翠坑、桂瑤、桂林、觀山、湖山、炙坑、溪坂、溪內、溪瑤、仙地、仙東、仙西、仙鳳、金獅、洋坑、和平、白芸、榜頭、大生、山美、後坂、光孝31個村。
綿陽市龍門鎮
綿陽市涪城區龍門鎮地處涪江上游,距綿陽機場15公里,四川小城鎮建設重點示範鎮。108國道高速公路橫穿東西,且有被譽為""西南楊浦大橋""的互通式立交橋座落場鎮,九寨溝環線的綿江一級公路縱貫南北,距寶成鐵路復線一級貨站綿陽火車站6公里,是綿陽市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川物資的重要集散的和中轉站。交通、通訊、商貿較為發達,鎮內壩丘相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OC,雨量充沛 ,年均降雨量987毫米,日照充足,無霜期272天,涪江、長灘河穿境而過,水資源豐富且無污染。建鎮於1998年6月,鎮內種、養殖業比較發達,是綿陽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奶牛養殖基地、涪城區農村能源沼氣建設試點鎮。全鎮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1.2萬人,幅員面積2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萬畝。
建鎮以來,鎮黨委、政府與全鎮人民一道,發揚""團結務實、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振新龍門""的龍門精神,堅持走特色發展的路子,使全鎮的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場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02年底,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10元。鄉鎮企業發展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工農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翻了一番,集鎮面積擴大了3倍,場鎮綠樹成蔭,四季常青,呈現出園林式場鎮的格局。鎮上先後榮獲綿陽市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綿陽市近郊工作先進鄉鎮等殊譽。
龍門陣
村民曾實擺了這樣一個龍門陣:幾年前,我聽說養奶牛能賺到錢,就貸款借錢加上10多年的積蓄近40萬元,一下子從內蒙買回了34頭奶牛修圈飼養,每天產出千斤鮮奶,收入千把元。我盤算著,這樣下來一年就是30多萬啦。鄉親們看到有搞頭,也跟著養起了40多頭。哪曉得人算不如天算。1999年秋天,全鎮80多頭奶牛突發牛瘟病,奶是不能賣了,上頭傳下令來,龍門鎮的奶牛得全部槍殺深埋。我一輩子都忘不了11月22日那個日子,那天正是我34歲生日,我那34頭連同鄉親們的40多頭白花奶牛牽到了村外的荒野中,聽到那「啪啪啪」的槍聲傳來呀,我簡直就是萬箭穿心,一家人抱頭痛哭:「血本無歸呀,這閻王債變牛作馬也還不起喲……」
曾實說著落下淚來,繼而又破涕為笑說:就在我一家人痛苦萬分的時候,市委書記楊海清來了,區、鄉、村連同畜牧部門的幹部來了,千言萬語安慰我,他們說,他們有責任,防疫體系沒跟上。於是市委書記發話,區上領導拍板,貼息農貸加上區鎮補助5.5萬元,鼓勵我再干。我是思前想後,斗膽又買了34頭奶牛來喂。書記鎮長帶頭,鎮上撥出專款請畜牧師成立了奶牛協會,從奶牛引進、飼養、防疫、治病到牛奶市場聯系,幹部們不知跑了多少路費了多少心,現在我們龍門鎮的奶牛已發展到了上千頭。我也發展到了76頭,一天一噸奶,收入2000塊,兩年多,我不僅還清欠債還當真發起財來了。想到絕處逢生中幹部的恩德,我不知多少次備上禮物到幹部家去謝恩,可沒有一次不是原物帶回;也不知多少次想設宴請幹部表表心意,也沒有一次請客是成了功的。鎮黨委書記姜國林一次次給我說:「曾實呀,你開初的失敗責任有我們的份,扶你和鄉親們起來同樣是我們幹部的責任,談啥子謝嘛!」開初,我聽著,後來就慪氣了:「難道我家的飯有毒哇!」話語間,曾實臉上真真透出怨氣來。
說到龍門鎮的幹部,小橋村村民王明珍擺的龍門陣也頗有意思。「我們這個社都在這半坡地上,又缺水,過去只能種些紅苕、玉米、麥子吃。鄉親們就在房前屋後栽了好多的柑桔、橙子、桃李等果樹,開頭那幾年,還能賣到錢。後來,果子味道不行了,挑到城裡打堆堆也賣不脫,人呢,還是窮。我們這里景色好,春夏天花果好看得很,香得沒法;秋天呢,果子黃金色的,也好看,就是沒得人摘。嘿,鎮上幹部有眼光。前幾年他們來,叫我們搞農家樂,說這里景色好,城裡人肯定喜歡。我說城裡人大魚大肉都吃不完,還到鄉下來吃粗茶淡飯?幹部說就是要粗茶淡飯。幹部們還專門蹲點給資金補貼,一家一戶地規劃喊搞,我們半信半疑地搞起來。嗨!城裡人當真就來了,春天看花,秋天裡摘果子耍,土雞土鴨紅苕芋子啥都吃,打牌、喝茶一天兩頓飯一個人收20元現錢。就這樣子,二三年家家戶戶都修起了新樓房。」王明珍說,為了感謝幹部指點,鄉親們商量好了,幹部來吃飯不要錢,算是感謝,可這么幾年了,硬是一回也沒感謝到。那回鎮上姜書記一家來,我堅決不收錢,衣兜都扯爛了,他還是把錢給了我。我有點氣,就說,姜書記你二天莫來了!他走遠了,丟回來一句話:肯定還要來……
擺起龍門鎮的龍門陣來,硬是就像和尚敲木魚,多多多。諸如貧困戶建房幹部跑城裡買舊磚瓦舊木料呀;建起了無公害蔬菜基地又在公路上安路燈,免得農民趕早市賣菜掉水溝呀;開文體運動會搞抓雞抓鴨扛糧食比賽給村民尋開心啦……
陽春河口鎮龍門鄉
龍門鄉,位於廣東省陽春市河口鎮,是解放革命老區,鄰靠鵝嶂嶺自然保護區,電資源豐富
有實際地名意義的龍門
移民後重建的龍門村浙江麗水雲和縣的龍門,原稱湯候門,風光旖旎的江濱村寨,南宋宰相湯思退(117—1164)府邸。然而,歷史註定了這里會發生一段故事,並改變這里的地名。
龍門的景色
八百里甌江浩浩盪盪,湯候門村就坐落在甌江中段風景秀麗的江邊。和所有的村落一樣,它的文明沿著水系在傳播,河流是文明的脈絡。清代詩人胡行之有《船過龍門》為證:「風雨晴陰一日俱,黃梅時節聽啼鴣,沿途不盡天然景,溪外青山山外陰。」 進步的文明,向來都伴隨著自私、可笑的故事。清道光年間,在一個無法考證的日子裡,一位龍泉新任知縣乘舟逆溪而上,來到一地,只見青山綠水,稻花飄香,江帆點點,彷彿人入畫中,不禁心喜。然而,煩惱頃刻而至,一個峽谷橫在眼前,江流急喘,逆水行舟,難上加難。向岸上打聽,方知此地為湯候門之礱空灘。急難之餘,只得上岸請村民拉纖,然而,正值農忙時節,村民有心推辭,知縣惱怒。村民問大爺何處任職,知縣道:「我乃堂堂七品龍泉新任知縣」,眾人大笑說:「此地為雲和地界,叫湯候門村,你管不了我們。」於是,大夥一鬨而散。知縣氣得臉色鐵青,說「你們等著瞧吧!」乃步行而上。知縣上任不久,千方百計地討好知府、御史等,並奏章說:「湯候門,乃龍泉之門戶,赴縣必經之道,然現屬雲和縣邊遠難治之處,當劃歸龍泉。」爾後,湯候門乃劃歸龍泉管轄,並更名為龍門,取「龍泉門戶」之意,又把龍泉王莊的外半村、際頭村、上坑村、丁村劃給雲和縣管轄。因龍門四周之地皆雲和,又有「飛來之地」之說。
直至民國三十三年,雲和縣長潘一塵看到「飛地」妨礙政令執行,弊端極多。如:應征壯丁逃至龍門,雲和縣就無法直接抓捕,須函請龍泉縣政府協捕,而文到龍泉,壯丁早已逃之夭夭;雲和禁殺耕牛,而殺牛者只要將牛牽入龍門既無所顧忌。乃呈文浙江省政府說:「龍門四周之地皆雲和,是舊時私怨造成的插花地。」後經省民政廳查明,龍門仍劃歸雲和縣管轄。
舊時,龍門確為龍泉之地。《湯候門夏氏宗譜》雲:昔村在龍泉縣東120里,自治區域,名為龍泉縣龍門鄉,礱空寨扼其水口。紗帽岩據其上游,山脈發自鹿角尖,住屋朝於方山嶺,村旁有獅、鳳、虎、龜四山並兩寨,雙橋、柳河、河溝八景為村中勝跡。我少時在家中看到的許多農業稅單、屠宰稅單等,都蓋著龍泉縣政府的方型大印。
今天,原有龍門村古樸的木屋、幽長的石板道,都已隨電站的建成而湮滅,只有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還在民間口口相傳。(選自《鄉土雲和》,作者:黃育盛)
陝西省韓城市古代稱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有關的年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2. 動車票早上幾點開始售票
每天的8:00至18:00期間,每個整點和半點均有新票起售,同時C、D、G字頭列車不再單獨起售,起售時間與車站保持一致。
自2014年11月28日起,鐵路部門將對互聯網、電話訂票的起售時間進行調整。放票時間點從16個調整為21個。
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官網12306和手機APP每天開售車票的時間由原來的7時提前至6時,以方便旅客購買早發列車車票。
(2)廈門到大荔去坐哪個機場比較近擴展閱讀:
2016年10月,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網站發布消息,2016年12月30日(車票票面乘車日期)之後,全國鐵路部門旅客列車車票預售期暫時調整為30天,恢復60天預售期時間另行通知。
2018年4月28日起到年底,鐵路部門將下調28條城際鐵路部分動車組列車票價,部分線路的折扣將達到20%。鐵路部門同時表示,未來將按照市場供需狀況執行票價靈活浮動,逐步試行「一日一價」。
3. 2011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
1、科學泰斗——錢偉長 【事跡】錢偉長(1912—2010),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錢偉長早年攻物理學,留學加拿大期間已經顯露出非凡才華。28歲時,他的一篇論文已經讓愛因斯坦大受震動,並迅速成為國際物理學的明星。 抗戰結束後,錢偉長堅持回到祖國,在艱苦的條件下,拒絕美國科學界的誘惑,忠於祖國,堅持實現「科學救國」的抱負。為新中國開創了力學科學教育體系。他學貫中外,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7年,錢偉長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錢仍然沒有放棄科研和對祖國的忠誠。1977年以後,他不辭辛勞,去祖國各地做了數百次講座和報告,提倡科學和教育,宣傳現代化,為富民強國出謀劃策。1990年以後,他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及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業奔走。有人說,錢偉長太全面了,他在科學、政治、教育每個領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錢偉長說: 「我沒有專業,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專業;我從不考慮自己的得與失,祖國和人民的憂就是我的憂,祖國和人民的樂就是我的樂。」他用六十多年的報國路詮釋了自己一直堅持的專業:愛國。 【獲獎名片】赤子 【頒 獎 詞】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意有祖國。 2、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 【事跡】孫水林,男, 1960年生。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建築商。 孫東林,男,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泡桐鎮人,孫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臘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回到天津,原定與暫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孫東林聚一天再回武漢,但他查看天氣預報了解到,此後幾天,天津至武漢沿線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區可能因雨雪封路。他決定趕在封路前,趕回武漢,給先期回漢的民工發放工錢。春節前發放工錢,是他對民工的承諾。 當晚,孫水林提取26萬元現金,帶著妻子和三個兒女出發了。次日凌晨,他駕車駛至南蘭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段時,由於路面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難。 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來不及安慰年邁的父母,將工錢送到了農民工的手中。因為哥哥離世後,賬單多已不在,孫東林讓民工們憑著良心領工錢,大家說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錢不夠,孫東林就貼上了自己的6.6萬元和母親的1萬元。就這樣,在新年來臨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願領到工錢,孫東林如釋重負。 「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孫水林、孫東林兄弟20年堅守承諾,被人們贊為「信義兄弟」。2010年9月,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入選「中國好人榜」。 【獲獎名片】信義 【頒獎詞】言忠信,行篤敬,古老相傳的信條,演繹出現代傳奇,他們為尊嚴承諾,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場悲情接力。雪夜裡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獨一個。雪落無聲,但情義打在地上鏗鏘有力。 3、玉樹不會忘記的康巴鐵漢——才哇 【事跡】才哇,男,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扎西達通村第三社社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住玉樹州糧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陣山搖地動中懵了,回過神來以後他立即沖出了家門,開車趕往扎西達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著四處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傷群眾,馬上停下來投入到救人當中。「才哇,你們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壓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幹部帶來的這一噩耗如晴天霹靂。然而,才哇在廢墟里刨挖的雙手卻一直沒有停歇下來...... 在緊張運送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後,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趕回家去。可那個時候,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親戚們幫助他料理親人後事的場面,看著剛從廢墟中挖出的3位親人的遺體,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當他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救災晚會上接受采訪時,他最大的願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樹,回到他的村民身邊。 【獲獎名片】鐵漢 【頒獎詞】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的梁。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 4、「雷鋒傳人」——郭明義 【事跡】郭明義,男,1958年12月生,遼寧鞍山人,1982年復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1996年至今,任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 入黨30年來,他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從1996年開始擔任采場公路管理員以來,他每天都提前2個小時上班,15年中,累計獻工15000多小時,相當於多幹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們稱他是"郭菩薩"、"活雷鋒",礦業公司領導則稱因郭明義使整個"礦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華。 他20年獻血6萬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義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鞍山市第一批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2006年,郭明義成為鞍山市第一批遺體和眼角膜自願捐獻者。 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卻幾乎一貧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還住在鞍山市千山區齊大山鎮,一個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單室里。 郭明義曾先後獲部隊學雷鋒標兵、鞍鋼勞動模範、鞍山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是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 【獲獎名片】傳人 【頒獎詞】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麼;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他捨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5、舟曲之子——王偉 【事跡】2010年8月7日晚11時20分,雷電、暴雨籠罩著舟曲縣城,27歲的王偉正在單位值班,不敢一個人住在家的妻子當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偉立即向中隊領導匯報雨情,准備應對突發事件。**哨響起,73名**戰士帶上雨披和應急燈開始清點人數。**完畢不久,營房開始晃動...... 11時48分,王偉帶領25名官兵冒雨沖入泥石流現場。天像裂開了口子,雨水砸在王偉臉上,周圍一片漆黑,即使打開應急燈,能見度也不足5米。扶著倒塌的碎石,憑借著記憶與呼救聲,王偉與救援隊戰士搜尋著生還者。沒有任何工具,王偉和救援官兵徒手掀開瓦礫,他與戰友營救20多個小時,讓23條生命逃離了死神的威脅,而自己懷孕2個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卻遇難,被渾濁的泥石流無情吞噬。 救災的那幾天,王偉總會習慣性地掏電話、看妻子的未接來電。"不知道她最後會說什麼……"王偉拭去眼淚又說:"我現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個人,心裡才能好受一些!" 【獲獎名片】砥柱 【頒獎詞】大雨滂沱,沖毀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兒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樑。五百米的距離,這個戰士沒有回家,那個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給自己一個永遠不能接起的電話,留給我們一種力量。 6、草原曼巴——王萬青 【事跡】「我是1968年12月26日離開上海的,火車坐了3天2夜、40多個小時,到蘭州腿都腫了,然後坐汽車走了4天,才到甘南。」42年前,從未離開過上海的王萬青在上海醫科大學完成了6年學業,在地圖上圈定了兩處自認為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決心非這兩個地區不去。最終,王萬青如願被分配到甘南藏族自治州。 一邊是長江入海口、繁華大都市以及生養了自己的父母娘親、兄弟姐妹,還有恩師同門;一邊則是黃河第一彎、蒼茫大草原以及藏區牧民。王萬青有無數次機會重回上海,但他與甘南州的阿萬倉鄉衛生院不離不棄,成了草原的一員、藏民的女婿,也成了藏民離不開的「曼巴」(醫生)。 【獲獎名片】仁者 【頒獎詞】隻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春風今又綠草原,曼巴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 7、烈焰之中築大愛——王茂華、譚良才 【事跡】王茂華,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中學教師。譚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冷水村村民,系王茂華的岳父。 3月21日14:50許,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村一棟普通民房內,廳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戲,一個孩子打著了手中的打火機,災難就這樣突然到來。王茂華和譚良才得知火情之後,奮不顧身地數次沖進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華與其岳父譚良才卻被嚴重燒傷。 王茂華燒傷面積達98%,經多方救治無效,於5月2日凌晨1時19分不幸去世,年僅27歲。譚良才燒傷面積達85%,目前處於良好的恢復調養期。 滿懷無私無畏的愛,王茂華、譚良才這對普通婿丈在剎那間如化繭成蝶般綻放出了耀眼奪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華與岳父譚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進事跡感動全國,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別作出向英雄表彰學習的決定,王茂華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獎章、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 【獲獎名片】熾愛 【頒獎詞】烈火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測試,生命是一道良知大愛的考驗,你們用果敢應戰,用犧牲作答!一對俠義翁婿,火海中三進三出,為人們講述了什麼是捨生忘死,人間摯愛。 8、三棲尖兵——何祥美 【事跡】何祥美,南京軍區某部作戰二營六連三級士官。江西崇義人,1981年10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2003年5月入黨,大專文化。入伍以來,他忠誠使命、愛軍精武,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立足本職崗位強素質、練打贏、當尖兵,練就了水上蛟龍、陸地猛虎、空中獵鷹的「三棲」特戰硬功。他先後1次榮立二等功,2次榮立三等功,3次被評為優秀士兵,被表彰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全軍優秀青年標兵」他是南京軍區戰士何祥美。他是一個普通的士兵,鑽石子洞,過阻截牆,潛水,飛行傘都熟練掌握,何祥美歷經十年磨練,練就了一身本領。他超越了身體和心理的挑戰,成為一名敢打必勝,不辱使命,能夠陸海空三棲作戰的精兵。 【獲獎名片】神兵 【頒獎詞】百折不撓,百煉成鋼,能上九天,能下五洋,執著手中搶,百步穿楊,胸懷報國志,發憤圖強。百戰百勝,他是兵中之王! 9、最美洗腳妹——劉麗 【事跡】劉麗,29歲,來自安徽潁上縣的農村姑娘。 劉麗有五個兄弟姐妹,因家境貧寒,14歲那年,還在念初中就輟學了,她要外出打工,掙錢為弟弟妹妹交學費、貼補家用。她先後到湖北、江蘇等地打工,做過服務員,當過保姆。2000年至今,劉麗一直在廈門一家足浴城當「洗腳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誤會。然而,讓身邊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生計」打拚的劉麗,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大部分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貧困學生,她自己卻仍然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據廈門同安區婦聯透露,從2006年起,劉麗通過廈門市婦聯在同安一些中小學校展開一對一資助,資助人數也從最初的7個至10個,到現在固定的37個。她把賺來的錢幾乎都資助了貧困學生,還號召數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愛心團隊。雖然有人說她「傻」,但更多人認為——她是中國最美的洗腳妹。 【獲獎名片】姐姐 【頒獎詞】為什麼是她,一個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憊的肩膀。是內心的善良,讓她身上有聖潔的光芒。她剪去長發,在風雨里長成南國高大的木棉,紅碩的花朵,不是嘆息,是不滅的火炬。 10、警界保爾——孫炎明 【事跡】六年來,他經歷了三次生死較量。盡管身患重疾,他仍然以驚人的毅力笑對病魔。對待工作,他無怨無悔、恪盡職守;對待同事,他鼎力相助、別無所求;對待在押人員,他無微不至、悉心關愛。唯獨對待家人,他有說不盡的遺憾和愧疚。這就是東陽市看守所民警孫炎明,一個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警察;一個感動你我的生命強者;一個用一點一滴的行動詮釋著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的基層民警。 【獲獎名片】活著 【頒獎詞】重犯監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還要經歷更多風險。他抖擻精神,讓陽光碟機散鐵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詮釋著什麼是工作,用堅強提示著什麼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樣的終點,他比我們有更多坦然。 特別獎3個: 1.海地中國維和人員 北京時間1月13日5時53分,海地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此次地震共造成近20萬人喪生,其中包括8名中國維和人員遇難: 朱曉平,郭寶山,王樹林,李曉明,趙化宇,李欽,鍾薦勤,和志虹, 2.K165次列車乘務組英雄列車 3.中國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