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大學叫薛什麼的人
擴展閱讀
廈門安置房如何購買 2025-05-12 14:24:54
在上海一般怎麼抽煙 2025-05-12 14:05:48

廈門大學叫薛什麼的人

發布時間: 2025-05-11 23:12:55

㈠ 有關廈大統計系的一些資料

廈門大學計統系總覽

廈門大學計劃統計系歷史沿革

廈門大學計劃統計系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廈門大學財經學院統計學系。統計學系的創辦,體現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校長面向實際的辦學思想。王校長聘請了胡體乾教授擔任統計學系第一任系主任。1955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廈大財經類各系並入經濟系,統計學成為經濟系下的一個專業,並更名為計劃統計專業,由龍維一擔任專業主任。從1950年到1966年,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努力下,統計學科在教學、科研、社會調查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成績,為以後廈門大學計劃統計系的復辦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革"期間,廈大統計學專業的教學科研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直至1972年才開始復辦計劃統計專業,由鄭沛倫擔任專業主任,沈洪擔任專業支部書記。並招收第一期"工農兵學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帶來了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春天。1977年廈大計劃統計專業招收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本科生。1982年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成立,計劃統計專業升格為計劃統計系,錢伯海出任系主任,顏清芳為系黨總支副書記主持系總支工作。1984年11月,系領導班子換屆,錢伯海續任系主任,蘇宗科任系黨總支書記。1987年3月,錢伯海教授調任經濟學院院長,黃沂木擔任系主任,蘇宗科連任系黨總支書記。1996年7月,黃沂木卸任,曾五一接任系主任。1997年5月,蘇宗科退休,張興國接任系總支書記。2000年廈門大學進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張興國調任經濟學院黨總支書記,鄭樹東任經濟學院副書記分管計統系黨務工作。2004年4月,楊燦擔任系主任;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黃鴻德分管計統系黨務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是廈門大學計劃統計系發展最快、取得成績最大的時期。1982年,計統系開始招收統計學、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數量經濟學等專業碩士研究生。1985年,統計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並於1987年被原國家教委評定為全國唯一的統計學重點學科,2001年再次被教育部評為統計學國家級重點學科。1983年,為了完成國家社科規劃的重點課題,廈門大學專門成立了國民經濟與核算研究所,由計統系代管,系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1986年,計統系增設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並於1987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1994年,增設投資經濟專業,並於當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1995年,原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碩士點改為投資經濟碩士點招生。1999年,根據國務院學位辦新頒發的研究生專業目錄,又改為國民經濟學碩士點招生。2000年起,根據教育部新頒發的本科專業目錄,計統系繼續保留統計學專業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原投資經濟本科專業改為統計學專業下的"投資決策分析方向"繼續招生。1999年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獲得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起,計統系開始招收國民經濟學博士研究生,此後又設立了計量經濟學和經濟信息管理學博士點。

50年來,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廈門大學計劃統計系已發展成為一個學科層次分明、體系完整、師資力量雄厚的教學科研單位。目前,擁有統計學(含經濟統計與投資決策分析兩個方向)、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2個本科專業,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和經濟信息管理等4個碩士點,以及統計學與國民經濟學博士點和博士後研究站,在校學生規模超過500人。全系現有教職員工33人,下設統計學、經濟信息管理和投資經濟三個教研室和國民經濟與核算研究所。

在新的世紀里,廈門大學計劃統計系的全體師生,正滿懷信心、群策群力,在校、院兩級黨委和行政的領導下,為把計統系辦成國內一流、國際有一定影響的統計與信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基地而努力奮斗。

領導班子和辦公室人員及其分工情況

系主任: 楊燦(教授)

系副主任: 周永強(副教授)、朱建平(教授)

院黨委副書記(分管):黃鴻德

科研秘書: 羅華玉

教學秘書: 叢 里

學生輔導員:王婉瓊

設備技術管理:袁加軍

辦公室事務:薛志琳

聯系地址、各職能辦公室房號和電話

通訊地址:福建省 廈門市 思明南路 422號 廈門大學 計劃統計系(郵編 361005)

辦公地址:廈門大學 經濟樓 B座4層

電話區號:0592

傳 真:2188387

系辦公室: B409,2182797,2186578

系主任室: B405,2186371

副主任室: B406,2186371

院黨委副書記室:B407,2188389

教學秘書室: B408,2182396

科研秘書室: B409,2182797

學生工作辦公室:B407,2188389

㈡ 廈門大學有哪些景點

  1. 大南校門

    廈大有南校門,就是所謂的主校門,並不是因為它在學校的南邊,只是因為毗鄰南普陀寺而得名,出了南校門便是沙灘。南校門股部而端正庄嚴。一批批朝氣蓬勃、熱情洋溢的學子從這里開始大學之旅,一代代躊躇滿志、懷揣憧憬的人才從這里踏入新的征途。

  2. 西校門

    西校門建在廈大舊主樓群賢樓群西邊,由台胞、我校名譽校友張子露先生捐贈10萬美元建造,1991年3月落成。西校門高7.4米,長25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採用花崗石材,以左右延伸的弧面、上方兩角微微翹起的長方形為造型基調,主體對稱式構圖上面配以浮雕,以體現高校大門所應有的莊重性及文化內涵,整個造型簡潔、明快、舒展,富有現代感。

  3. 嘉庚樓群

    嘉庚樓群座落於中國最美的大學–廈門大學校園內。該樓群以廈門大學的創辦人,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它是廈門大學建築系師生自已設計,由五個相連的樓組成,位於風景秀麗芙蓉湖畔。是廈門大學的標志性景觀。

  4. 群賢樓群

    廈門大學群賢群樓群五幢一字排列,建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場上。以居中建築、裝飾最考究、體量也最大(2725平方米)作校辦公用的群賢為名。東邊為集美、映雪。西邊為同,安、囊螢。建於1921-1922年,建築面積9576平方米。為陳嘉庚獨資興建廈大的主樓群。囊螢=、映雪很長時間作學生宿舍, 現已調整與同安、集美一樣做教學、科研用房。樓群最大特色」: ①古今、中西合璧式。②樓梯石板懸挑式。③清水雕砌特大的張燈結綵、垂珠彩簾吉祥:圖案式。在當時,三大特色均是獨一無二,為此,1989年後廈門市把它定為古建築保護單位。

  5. 魯迅紀念館

    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在福建廈門大學集美樓,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魯迅在廈門期間曾寓居於此。1952年在此設立廈門大學魯迅紀念室。這是目前國內唯一設在高校的魯迅紀念館。

  6. 鍾林美廣場

    鍾林美廣場建在西校門入口處的囊螢樓前,是海外華人鍾寶玉兄弟姐妹為紀念母親鍾林美女士,捐贈款港幣60萬元建造的,1994年5月竣工。廣場最主要的景觀是在噴水池後面銅雕一似浪非浪、似鳥非鳥、似書非書的騰飛物,象徵廈大一切都在騰飛。

  7. 芙蓉湖

    芙蓉湖位於嘉庚樓群前,是廈大學生談情說愛的最佳去處之一。芙蓉湖,一個美麗溫馨的名字。湖面猶如明鏡,波光粼粼,把現實世界清晰地分為水上和水下,有情侶坐湖邊竊竊私語,整個氣氛寧靜而悠然自得的。

    駐足芙蓉湖邊,總能想起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中美麗的康橋落日,河畔金柳。廈門大學飛檐走壁的建築,鑲上碧波粼粼的芙蓉湖,加上百年老柳的掩映,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8. 情人谷

    廈大水庫(也叫情人谷),該算是廈大的一個致高點吧。山頂水庫,茂密叢林;山上石頭嶙峋,在這里可以清晰地看見遠處的大海和美麗的環島路,幽秘美麗的去處。據說情人谷是廈大人談情說愛的地方,久而久之便得名情人谷。情人谷有水庫,五老峰的秀峰靈石為屏,奇花異草為錦,山光水色就美得恍若仙境。但它不幸與海為鄰,除了一年一度的軍訓,把它及周圍的地形當作打靶場使用外,平日里它就自個寂寞在山水間。

  9. 上弦場

    上弦場是廈大最美的一個體育場,因為形狀被稱為上弦,詩意的名字。隔著椰林和公路,那頭就是大海。有學子這樣說過:大學4年,除了在教室和寢室,上弦場,是來得最多的地方。上弦場是曾經的水師練兵場,被歷史籠罩就算普通如操場上的台階都似乎有無盡的話要說。「上弦場」的字樣依稀似乎要把人帶往時間的隧道,重回甲午時期,數千水師在此作上戰場前的最後動員,將領振奮人心的演說帶動了全體官兵昂揚的鬥志,放佛都還能聽到回盪在空中的水師們必勝的信念。

  10. 白城海灘

    廈門大學的後門就對著一片海灘,叫白城海灘,這是一個半月型的金沙灘海灣,沙灘上的沙是非常優質的白沙,而且沙灘寬闊平坦綿延幾百米,是個非常好的沙灘,加上湛藍的海水,吸引了許多人來著遊玩,也給廈大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戀愛場所。

㈢ 福建·福安有什麼歷史和現代的名人

1、謝翱

南宋末散文家、詩人。字皋羽,晚號[日希]發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於福安穆陽白雲山北麓的曉洋村福,後遷霞浦縣,其詩傳於今者約200餘首。

19歲時,應進士試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鄉兵數百人投效,署諮議參軍。文天祥被俘遇難,他不仕元,漫遊兩浙以終。

南宋亡國前後,散文煥發光彩,謝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黃宗羲贊揚他的文章,是天地間的"至文"。

他的《登西台慟哭記》,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達了他滿腔沉痛悲憤之情,感人至深。

2、鄭虎臣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於福建路長溪縣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頭村)。

德佑元年(1275年)任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尉。其父鄭塤,宋理宗時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賈似道陷害,流放至死。

鄭虎臣受株連,被充軍邊疆,後遇赦放歸。後鄭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賈似道途中將其誅殺,為天下除奸。事跡被載入《閩都別記》。

翌年,賈似道的同夥陳宜中逃至福州,擁立趙獉g,捕殺鄭虎臣。鄭虎臣遭害後,葬於南山村的館園旁,鄉人及其後裔在村前建祠紀念他。

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並親書「宋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

明代王紫衡也就鄭虎臣誅賈一事寫詩雲:「當年誤國豈堪論,竄逐遐方曝日奔。誰謂虎臣成勁節,木棉千古一碑存。」

3、繆氏子

福建福安人,從小聰慧。七歲應試時做詩《新月》,從小就有大志。表達了經世濟民的氣概。所著作《新月》《賦新月》收編入《全唐詩》。

著有《繆氏子詩選》等 新月詩:」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5、李曉華

祖籍福安 1992年上海交通大學獲得雙學士學位,1995年在廈門大學獲得化學系碩士學位,1999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1999—2001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作博士後研究員,目前在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任分析實驗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2003年至今,回國掛職,任西藏科技廳副廳長,並組織留美博士到西藏開展服務活動。

6、馮鈺錡

男,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漢族。1978-1985年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91-1993年獲日本文部省國費獎學金在日本茨城大學研修。

1996年獲日本千葉大學博士學位,1996-1998年武漢大學博士後,2002年分別在美國Iowa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做高級訪問學者。

現任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色譜學會理事、副秘書長,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武漢市公安局緝毒委員會顧問。

目前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為:

(1) 新型分離介質的設計、合成及其在現代分離分析技術中的應用。

(2)樣品預處理新方法及其在體液、食品、環境等復雜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3) 葯物中微量雜質的提取分離及結構鑒定。

(4) 中草葯中活性成分的制備分離技術。迄今己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被SCI收錄71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0多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承擔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1項、其它科研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10多項。

7、蘇瑞隆

祖籍福建福安,1962年出生於台灣台北。1984年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1988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後師事康達維教授,專攻中國古典文學。

1994年美國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博士,1994 - 1996年任教於美國威斯康 星大學東亞系,現任教於新加 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專攻漢魏 六朝文學及歷代辭賦。

1994年獲亞洲文學博士學位。迄今發表有關辭賦及漢魏六朝文學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