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窯爐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窯爐是哪幾種
陶瓷器之所以能從泥土中升華而出,是因為經過了窯爐的燒造。在我國歷史上流行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當屬饅頭窯和龍窯。饅頭窯最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因外形似饅頭,故得名。饅頭窯主要由火膛、窯室、窯床、煙道等幾部分組成。由於煙道位於窯室最後,火膛里的火焰升到窯室的頂部後,不得不隨著空氣流動倒向窯室後部,所以饅頭窯又被稱作半倒焰式窯。 火焰在窯室中倒下時經過要燒制的坯胎,熱能可以被充分地利用。饅頭窯的特點是升降溫較慢,有利於對火的控制,但燒成時間長,而且產量不高。由於中國北方瓷器胎釉中鉀含量高,胎壁較厚,比較符合饅頭窯的燒造特性,所以饅頭窯在北方地區非常流行。流行在中國南方的龍窯因多利用自然山地的斜坡修建長條形的窯室,所以得名。 龍窯的最低端是火膛,整個窯室依山而建,煙道位於最高處。火膛里的火焰隨著空氣的抽力一直向高處的煙道上升,窯室內也自下而上升溫。龍窯的升降溫速度較快,有利於燒造胎壁較薄的瓷器。由於龍窯窯室較長,一次可以燒制大量的瓷器。在福建建陽的將口龍窯全長達53米,可見其燒造量之大。
耐火材料的歷史
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使用雜質少的粘土,燒成陶器,並已能鑄造青銅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已用粘土質耐火材料做燒瓷器的窯材和匣缽。20世紀初,耐火材料向高純、高緻密和超高溫製品方向發展,同時發展了完全不需燒成、能耗小的不定形耐火材料和高耐火纖維(用於1600℃以上的工業窯爐)。前者如氧化鋁質耐火混凝土,常用於大型化工廠合成氨生產裝置的二段轉化爐內壁,效果良好。50年代以來,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技術等的迅速發展,要求使用耐高溫、抗腐蝕、耐熱震、耐沖刷等具有綜合優良性能的特種耐火材料,例如熔點高於2000℃的氧化物、難熔化合物和高溫復合耐火材料等。
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耐火材料,工業革命前後高爐、焦爐、熱風爐用耐火材料,近代後期新型耐火材料及其製造工藝,現代耐火材料製造技術及主要技術進步,以及對未來耐火材料發展的展望,耐火材料與高溫技術相伴出現,大致起源於青銅器時代中期。中國東漢時期已用粘土質耐火材料做燒瓷器的窯材和匣缽。20世紀初,耐火材料向高純、高緻密和超高溫製品方向發展,同時出現了完全不需燒成、能耗小的不定形耐火材料和耐火纖維。現代,隨著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具有耐高溫、抗腐蝕、抗熱振、耐
沖刷等綜合優良性能的耐火材料得到了應用。在中國有許多工廠生產耐火材料產品。中國有豐富的資源,也正因為這方面的原因,各大外國投資商也來到國內一展身手,展露頭角。在中國的東北部,是耐火材料供應商極其豐茂的地區,導致其他國外投資商對其的出口低價格產生了質疑,從而在2003年由歐盟提出對中國耐火材料新產品的反傾銷,限制了產品對歐盟的出口。2006年中國為保護原材料資源的大量流失,對部分行業進行了減免出品退稅,以此極大地限制產品的出口。但這並不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一些國外的品牌銷售,因為它們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年的銷售生產經驗,並極大地佔有了市場,也創立了它們在各大洲的品牌效應。
1、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保障能力。
到2015年,高端耐火材料基本自給,菱鎂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不低於90%,耐火粘土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不低於80%。到2020年,兩種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高於95%和90%。
2、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到2015年,主要耗能設備能效水平達到一級,主要產品的綜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8%和10%以上,用後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不低於50%。到2020年,用後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高於75%。
3、提高產業集中度。
到2015年,形成2~3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創建若干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前10家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25%。到2020年,前10家企業產業集中度提高到45%。
耐火材料的作業性包括稠度、塌落度、流動度、可塑性、粘結性、回彈性、凝結性、硬化性等。
景德鎮古代瓷窯的發展
我國南方多山,北方多平川,這種地理條件的不同,所以其經造的窯爐形式也不相同。(寶瓷林提供)三千至四千年前,北方出現了饅頭窯,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拱頂技術應用於窯爐砌築而產生的,而窯頂的出現使保溫性能得以提高。更適合南方的潮濕和多山環境的是龍窯,龍窯是「陶」字的語源,即依山阜築窯。其特點是升降溫快,結構設計也在不斷探索中求的合理,唐代以前的龍窯有短、窄、陡的特點,燒成是難以控制窯內的氣氛,宋代以後龍窯變的長、寬、緩,能較容易的調節燒成氣氛。 出自:寶瓷林 望採納。。。
陶瓷的歷史
磁灶境內古窯址多沿溪分布,數量眾多,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故宮博物院陳萬里,馮先銘等先生就對磁灶窯進行過調查;其後,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晉江縣博物館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均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並進行過局部試掘,採集到大量標本,發現了南朝至清代的二十六處窯址。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時期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宋元時期的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土尾庵窯址、大坪山窯址統稱為磁灶窯址,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單位。南朝溪口山窯址、宋代金交椅山窯址列為晉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磁灶窯產品品種繁多,器形多樣。其品種以生活日用器皿為大宗,此外還有陳設器、建築材料等。生活日用器皿中有碗、盤、盞、碟、盆、缽、洗、罐、缸、瓮、壺、瓶、燈、盂、盞托、執壺、水注、軍持、急須、瓷枕等;陳設器則有爐,香熏、花瓶、花盆、動物形硯滴、動植物模型(如獅、虎、龜、蟾蜍、壽桃、力士像等),以及其它如腰鼓、撲滿、鳥食罐等器物;建築材料有裝飾板等。其中,黃釉鐵繪花紋大盤、軍持、青釉碟是專供外銷的產品,龍瓮是最具地方特色的。
磁灶窯瓷器的胎質一般呈灰色,顆粒較粗,胎質不夠緻密。也正因為此,瓷器胎土施釉處多上一層黃白色化妝土。但一般僅施半釉,器內無釉。釉可分為五大類,即青釉、醬黑釉、黃釉、綠釉與黃綠釉。青釉多見於碗、碟、盞、缽、盆、小罐、壺、執壺、軍持、燈、爐、香熏等器物,有的還在青釉下添加褐彩;醬黑釉多施於碗、盞、盞托、罐、壺、執壺、水注、爐、腰鼓等器物,有的如碗、盞里側或口沿施青釉,外施醬黑釉;黃綠釉則見於瓶、壺、罐、軍持、水注、盆、盤、爐、枕、鳥食罐及動植物模型等;有的為單色的黃釉、綠釉,綠釉器多有「返銀」現象;有的則黃、綠釉同施一器。裝飾手法有刻劃、剔花、模印、雕鏤、施釉及彩繪等。裝飾紋樣有花卉(蓮、菊、牡丹、纏枝花、折枝花等)、草葉(卷草)、瓜棱、瓜、鳳,以及篦劃、雲雷、弦紋、卷雲、水波及點彩、文字等,其中尤以龍紋最具特色。
在《晉江縣志》中就有「瓷器出瓷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瓮之屬,甚饒足,並過洋。」的記載。通過對磁灶窯的實地調查和有關考古資料證實,歷年來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斯里蘭卡、肯亞等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國家中多有磁灶窯產品出土。在這些國家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常收藏有該窯作品,由此,證明磁灶窯是一處重要的外銷陶瓷產地。
軍持、瓶、執壺、罐、碟等是宋元時期大量外銷的主要產品。其中,軍持是專門適應東南亞人民進行宗教活動需要而燒制的;「龍瓮」的生產自宋明至今,沿襲不斷,除了內銷外還輸出到東南亞各國。明清時期,磁灶以燒制單一的日用粗陶為主,仍運銷海外,隨著華僑的大批出國,制瓷技術也傳播南洋各地,促進當地陶瓷工藝的發展,例如菲律賓米岸燒制的「文奈」瓷器,就是磁灶吳姓華僑傳授的。直到近代,仍有眾多華僑在海外操營此業,傳授技藝。
磁灶窯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以燒造外銷陶瓷為主的重要窯口,是具有濃量的地方特色和時代風格的民窯。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瀕臨泉州港口岸,使其外銷條件優越。同時,它與泉州港的興衰密切相關,當泉州在宋元時期對外交通和貿易達到鼎盛的時候,也正是磁灶窯生產發展昌盛的時期。磁灶窯的某些產品是專門為外銷而燒造的,如軍持等可能是為適應東南亞各地宗教性生活而接受的定燒器物,磁灶窯的產品器類豐富多彩,雖然比較粗放但卻頗具特色,特別應指出的,磁灶窯出土的一些瓷雕塑,深目高鼻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泉州港宋元時期「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景象。
但磁灶的陶瓷在明清之後,由於宋時釉彩等工藝的的失傳,產品主要以缸、壺、罐、碟為主,生產和銷路窄小,市場需求低。如何定位自己?重走祖輩們的老路肯定不行,於是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建築陶瓷。1979年,磁灶人吳金世,歷經多次的實踐終於在千百年的古窯里燒出了現代的釉面磚。磁灶從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跨越,建陶企業得到了超常規模的發展。
經過十幾年艱苦的發展,磁灶鎮作為全國5大建築陶瓷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國家級星火區域性陶瓷建材支柱產業區、國家級技術創新陶瓷工業示範基地、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範鎮,目前,擁有建陶集團15家,先進輥道窯生產線300多條。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集團有6家,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有159家,磁灶的建材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外牆磚產量一項就相當於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二。琉璃瓦幾乎壟斷全國的市場。磁灶鎮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小鎮一躍成為閩東南經濟重鎮。連續多年綜合經濟實力位居福建省10強鄉鎮前列。2000年6月,被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授予「中國陶瓷重鎮」榮譽稱號。
古代陶瓷窯爐有哪些類型
窯爐是燒造陶瓷器的場所,其作用是使陶瓷胎釉在一定溫度和氣焰條件下完成物理化學反應,燒結成器,並形成顏色及其變化。我國古代窯爐的類型很多,有橫穴窯、豎穴窯、饅頭窯、龍窯、階級窯、葫蘆窯、蛋形窯等。
橫穴窯,焙燒陶器的窯爐類型之一,流行於新時期時代。橫穴窯是在生土層中掏挖修制而成,由火膛、火道、火眼、窯室等部分組成,火膛位於窯室的一側,比窯室略低。燒窯時,火焰由火膛進入火道,然後經火眼進入窯室,上升流經坯件,最後煙從窯室頂部的排煙孔排出窯外。橫穴窯升溫較快,但不易控制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商周時期已基本不見。
豎穴窯,常見於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窯建在地下,火膛為小口廣底的袋形坑,其上為窯室,窯室的出口開在地面。火膛與窯室之間有數條火道,火焰經火道直接升入窯室。豎穴窯比橫穴窯有所進步,可將燒成溫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燃燒利用率較低,伺候逐漸被饅頭窯取代。
饅頭窯,亦名「圓窯」,是古代焙燒陶瓷的主要窯型之一,常見於北方各地,至遲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具有饅頭窯特點的窯爐。因火膛和窯室合為一個饅頭形的空間,故稱「饅頭窯」。饅頭窯由火膛、窯室、煙囪三大部分組成,火焰由火膛升向窯室的頂部,然後在倒向後半部分的窯床,經後面窯壁底部的排煙口從煙囪排出。饅頭窯容易控制燒成溫度,保溫性好,適用於焙燒坯體較厚、高溫下釉粘度較大的瓷器。北方著名的耀州窯、定窯、鈞窯、磁州窯、臨汝窯等均採用這種窯爐焙燒瓷器。
龍窯亦稱「長窯」、是我國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窯爐類型,最早出現在商代。龍窯一般依山而建,形體狹長,當窯火點燃時,遠望似一條俯沖的火龍,故稱龍窯。龍按結構分為窯頭、窯室、窯尾三段。窯頭為火膛,用來點火;窯室放置待燒的器物;窯尾為出煙口。窯的兩側築有窯牆,牆中開窯門,用來裝窯、出窯。窯的兩側各開有一排柴孔,用來分段添加燃料。燒窯時,先在窯頭點火燒窯,待第一排柴孔下 的坯體接近燒熟時,窯頭停止燒火,改投柴孔投柴燒窯。由此逐漸往上燒燒到窯尾結束。龍窯建築方便、裝燒量大,升溫降溫迅速,易維持還原氣氛,適宜燒造青瓷。
階級窯,又名「階梯要」。窯建在坡度平緩的山坡上,由若干相對獨立的要串聯成整體。從第二窯起,每個窯的水平面均高出前面的窯,此女工程層層台階,故名。火焰從要扣升向窯頂部,然後倒向窯室後半不錯分窯床,再經後面窯壁底部排煙口進入第二窯,對後面各窯起到了預熱作用。從第二窯開始,燃料從沒柴孔投入火膛。各窯由前至後依次焙燒,原理相同。階級窯出現於明代,既有龍窯燒量大的長處,又有饅頭窯易控制的優點,適合燒制德化白瓷等氧化鉀含量高、釉在高溫下粘度大的瓷器。
葫蘆窯,由窯門、火膛、前室、後室煙囪等部分組成。窯室比饅頭窯長,前大後小,腰部內折,將窯室分為前後兩室,窯壁兩側各設一排投柴孔。葫蘆窯是由龍窯發展而來的,適合於燒制氧化鉀含量較高、釉粘度大的瓷器。至明末清初,後室比例縮小進而消失,逐漸發展成了蛋形窯。
蛋形窯,形似覆蓋的半個蛋,故名。由火膛、窯室、煙囪三大部分組成。窯床前低後高,窯室前大後小,呈長橢圓形。蛋形窯結構合理,設計科學,造價低廉,裝燒量大,適合多種坯釉的燒制,同時它以柴作燃料,燒成時間短,產品質量好,成為清代景德鎮地區焙燒瓷器的主要窯型~
唐朝有什麼窯爐
唐代七大名窯: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邢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邢州窯。 1、越州窯:也稱「越窯 」。越州窯(越窯)的窯址在浙江省的紹興、上虞、慈溪、餘姚一帶,春秋時期此地是越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秦統一天下後屬於會稽郡,唐朝時屬越州,故稱為越州窯,簡稱越窯。古越地不僅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也是我國瓷器的誕生地。越窯燒造瓷器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勤勞智慧的越州人燒出了成熟瓷器,歷經六朝、隋唐和五代時期的蓬勃發展,至宋從未間斷,越窯青瓷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越窯青瓷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2、鼎州窯: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主要燒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窯場。 3、婺州窯:窯址在浙江金華,是浙江境內越窯以外著名瓷窯。浙江金華地區在唐朝時屬婺州,故名婺州窯。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於三國,唐宋時窯場擴大,成為著名的青瓷生產地區。 4、岳州窯:在湖南省湘陰縣,唐代屬岳州,故名岳州窯。始燒於隋代,盛於唐,而衰終於五代。主要燒青瓷,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5、壽州窯:窯址在安徽省淮南市。安徽淮南在唐代屬壽州,故名。始燒於隋代,盛於唐,終於唐晚期。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6、洪州窯:在江西省豐城縣的贛江西岸。江西豐城在唐代屬洪州。始於東漢晚期,終於晚唐。以燒青瓷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7、邢州窯:邢州窯也稱「邢窯」,窯址在河北省邢台市所屬的內丘縣、臨城縣一帶。唐代時屬於邢州,故稱「邢窯」。瓷器燒制於唐代,邢窯盛產白瓷,邢窯白瓷是中國唐代瓷窯產品。與同代著名越窯所產青瓷齊名。在唐代中國的瓷器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窯白瓷的生產,開始於隋,入唐以後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至唐中後期已自成體系,並能與越窯青瓷平分秋色。。
怎麼理解工業爐窯 是什麼意思
工業窯爐:工業窯爐按熱工制度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間斷式窯爐又稱周期式窯爐,其特點是窯爐子間斷生產,在每一加熱周期內窯爐溫是變化的,如室式窯爐、台車式窯爐、井式窯爐等;第二類是連續式窯爐,其特點是窯爐子連續生產,窯爐膛內劃分溫度區段。在加熱過程中每一區段的溫度是不變的,工件由低溫的預熱區逐步進入高溫的加熱區,如連續式加熱窯爐和熱處理窯爐、環形窯爐、步進式窯爐、振底式窯爐等。【分類】可控氣氛窯爐可控氣氛窯爐是使用人工制備的氣氛,通入窯爐內可進行氣體滲碳、碳氮共滲、光亮淬火、正火、退火等熱處理:以達到改變金相組織、提高工件機械性能的目的。在流動粒子窯爐中,利用燃料的燃燒氣體,或外部施加的其他流化劑,強行流過窯爐床上的石墨粒子或其他惰性粒子層,工件埋在粒子層中能實現強化加熱,也可進行滲碳、氮化等各種無氧化加熱。在鹽浴窯爐內,用熔融的鹽液作為加熱介質,可防止工件氧化和脫碳。沖天窯爐在沖天窯爐內熔煉鑄鐵,往往受到焦炭質量、送風方式、窯爐料情況和空氣溫度等條件的影響,使熔煉過程難於穩定,不易獲得優質鐵水。熱風沖天窯爐能有效地提高鐵水溫度、減少合金燒損、降低鐵水氧化率,從而能生產出高級鑄鐵。無芯感應窯爐隨著無芯感應窯爐的出現,沖天窯爐有逐步被取代的趨勢。這種感應窯爐的熔煉工作不受任何鑄鐵等級的限制,能夠從熔煉一種等級的鑄鐵,很快轉換到熔煉另一種等級的鑄鐵,有利於提高鐵水的質量。一些特種合金鋼,如超低碳不銹鋼以及軋輥和汽輪機轉子等用的鋼,需要將平窯爐或一般電弧窯爐熔煉出的鋼水,在精煉窯爐內通過真空除氣和氬氣攪動去雜,進一步精煉出高純度、大容量的優質鋼水。火焰窯爐火焰窯爐的燃料來源廣,價格低,便於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結構,有利於降低生產費用,但火焰窯爐難於實現精確控制,對環境污染嚴重,熱效率較低。電窯爐電窯爐的特點是窯爐溫均勻和便於實現自動控制,加熱質量好。按能量轉換方式,電窯爐又可分為電阻窯爐、感應窯爐和電弧窯爐。 以單位時間單位窯爐底面積計算的窯爐子加熱能力稱為窯爐子生產率。。
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歷程
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 *** 、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
Ⅱ 關於空的佛教詩句
1. 有關佛教的詩句
題義公禪房 (唐)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禪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自《心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摘自《金剛經》
嗓子落滿了紅塵,江河在琴弦上走調。《倉央嘉措詩傳》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佛經》
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後,不過一捧黃沙。——佛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行由品》
佛學的精髓在於至死不渝的善,高處的空靈和重生的力
2. 《空空詩》出自哪
是這個嗎? 空 空 詩 (原詩)文/古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沉為誰動。 田也空,屋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 妻《夫》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行東,人生猶如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和 空 空 詩 愛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
喜也空,悲也空,無非都是在夢中。 緣也空,孽也空,前生後世覓無蹤。
詩也空,曲也空,隨風飄落任西東。 帥也空,丑也空,轉瞬即是白發翁《婦》。
春也空,秋也空,繁華過盡就是冬。 日也空,月也空,女媧也難救蒼穹。
江也空,海也空,幾度輪回做田耕。 和 空 空 詩 文/子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哲理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日月輪回無人控。 田也空,屋也空,都怪懶惰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知足常富樂無窮。 妻《夫》也空,子也空,淡泊人生與我同。
朝走西,暮行東,百姓萬事都能容。 待到百年仙逝時,只帶清清兩袖風! 和 空 空 詩 文/飛鳥登陸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悟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日月同輝誰人空。 田也空,屋也空,空留何處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何惜糞土去空空。 妻《夫》也空,子也空,世間萬物與我同。
朝走西,暮行東,難容之事肚能容。 待到奔赴黃泉時,管它春夏與秋冬! 和 空 空 詩 文/香人小李 天也空,地也空,人世輪回無常中。
日也空,月也空,陰晴圓缺誰能控。 田也空,屋也空,唯懼耕耘與拼爭。
金也空,銀也空,淡泊心志樂融融。 妻《夫》也空,子也空,恩愛幸福需經營。
朝走西,暮行東,奮斗一生不虛行。 不虛此行百年後,含笑酒泉對蒼穹! 和 空 空 詩 文/單細胞 天也空,地也空,包羅萬物天地中。
日也空,月也空,陰陽互補不爭寵。 田也空,屋也空,盛衰要看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如蟬餐露百姓重。 妻《夫》也空,子也空,後方穩定前方功。
朝走西,暮行東,堅定志向不搖動。 關於身前身後事,無愧無悔才是重。
附:和空空詩之 笑笑詩 文/飛鳥登陸 天也笑,地也笑,天長地久暢心笑。 日也笑,月也笑,日升月沉輪回笑。
田也笑,屋也笑,田豐屋旺開懷笑。 金也笑,銀也笑,金光銀燦誰無笑。
妻《夫》也笑,子也笑,妻合子美福中笑。 朝也笑,暮也笑,朝輝暮夕任我笑。
笑口常開似仙俏,花間一壺杯中笑。
3. 有關佛法的詩句
太多太多了。
經典禪詩欣賞 五言禪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東山西嶺青,雨下卻天晴。更問個中意,鵓鳩生鷂鷹。
牽驢飲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連嘴。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密室開金鎖,閑步下松門。謾將無孔笛,吹出鳳游雲。
雲開空自闊,葉落即歸根。回首煙波里,漁歌過遠村。
鶴立松梢月,魚行水底天。風光都占斷,不費一文錢。
飢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說道春來好,狂風太放顛。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
擊水魚頭痛,穿林宿鳥驚。黃昏不擊鼓,日午打三更。
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驚起雪師子,瞠開紅眼睛。
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牆。暑雨琴棋潤,熏飈枕簟涼。
枯樹雲充葉,凋梅雪作花。擊桐成木響,蘸雪吃冬瓜。
碧落靜無雲,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悅。
煙收山谷靜,風送杏花香。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
蕭蕭木葉落,湛湛露珠懸。嘹唳沖雲雁,凄清抱樹蟬。
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偽? 七言禪詩 閑居無事可評論,一炷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金鴨香爐錦綉幃,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佳人睡起懶梳頭,把得金釵插便休。大抵還他肌骨好,不塗紅粉也風流。
二八佳人刺綉遲,紫荊花下囀黃鸝。可憐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鶯逢春暖歌聲歇,人遇平時笑臉開。幾片落花隨水去,一聲長笛出雲來。
靜聽涼飈繞洞溪,漸看秋色入沖微。漁人撥破湘江月,樵父踏開松子歸。
西河師子九州聞,抖擻金毛眾獸賓。哮吼一聲天地靜,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萬象叢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葉已隨流水去,春風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盡日橫陳對落暉。
煙暖土膏農事動,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無際,野草閑花次第生。
勸君不用苦勞神,喚作平常轉不親。冷淡全然沒滋味,一回舉起一回新。
青山門外白雲飛,綠水溪邊引客歸。莫怪坐來頻勸酒,自從別後見君稀。
兩岸蘆花一葉舟,涼風深夜月如鉤。絲綸千尺慵拋放,歸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風波不見君,一回見面一傷神。水流花落知何處,洞口桃源別是春。
幾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遊子不歸空悵望,一溪流水落花隨。
一重山了一重雲,行盡天涯轉苦辛。驀紥歸來屋裡坐,落花啼鳥一般春。
風蕭蕭兮木葉飛,鴻雁不來音信稀。還鄉一曲無人吹,令余拍手空遲疑。
常居物外度清時,牛上橫將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綠,此情不與白雲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將玉笛向人吹。曲中無限花心動,獨許東君第一枝。
去年別我龍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濱。相別相逢兩無語,落花啼鳥又殘春。
土麵灰頭不染塵,華街柳巷樂天真。金雞唱曉瓊樓夢,一樹華開浩劫春。
金鱗透網欲吞舟,一向沖波逆水流。卻被漁翁閑引釣,隨波逐浪漫悠悠。
親到桃源景物幽,一壺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殘日,無數紅英逐水流。
碧波深處釣魚翁,拋鉺牽絲力已窮。一棹清風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宮。
東街柳色拖煙翠,西巷桃華相映紅。左顧右盼看不足,一時分付與春風。
山花如錦春長在,澗水如藍碧湛然。信步白雲深處去,須知別有洞中天。
山花似錦水如藍,突出乾坤不露顏。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異人間。
雨前不見花間葉,雨後渾無葉底花。胡蝶紛紛過牆去,不知春色落誰家。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黃鶴樓,一趯趯翻鸚鵡洲。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鍾聲下界聞。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風傷逼豈懷愁。隨風東西無我所,獨脫逍遙不系舟。
雲收空闊天如水,月載亘娥四海流。慚愧牛郎痴愛叟,一心猶在鵲橋頭。
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白雲影里怪石露,綠水光中古木清。
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鑊湯爐炭吹教滅,劍樹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閑,依舊隨群入亂山。拽杷牽犁償宿債,尾巴再露與人看。
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風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蛺蝶飛。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隨流處且隨流。今。
4. 關於佛家的詩句
贈琴僧
太古清音發指端,月當松頂夜堂寒,
悲風流水多嗚咽,不聽希聲不用彈。 --雪竇重顯
送僧之金陵
勝游生末跡,杳自狎時群。卷衲消寒木,揚帆寄斷雲。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邊聞。別後石城月,依依遠共分。 --雪竇重顯
·送寶月禪者之天台
春風吹斷海山雲,別夜寥寥絕四鄰,
月在石橋更無月,不知誰是月邊人。 --雪竇重顯
忘惶
方春不覺來朱夏,秋色蟬鳴翠影斜。
夜來風急柴扉破,滿地霜鋪落葉花。 --投子義青
頌投子答月圓未圓
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
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 --投子義青
白雲與我最相知
白雲與我最相知,我住山時它亦隨,
侵早和風辭嶂外,晚來依舊護柴扉。 --湛然圓成
雪裡梅花初放
雪裡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飛來,
正對寒燈獨坐,忽將鼻孔沖開。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個蒲團一個僧,
盤膝坐來中夜後,飛蛾撲滅佛前燈。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須向外問窮通。
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頌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
寒 山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雲閑。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好鳥關關知我意
午窗定起書沉沉,觸目虛擬一片心,
好鳥關關知我意,盡情啼破綠楊陰。 --大歇仲謙
行看流水坐看雲
閑居無事可評論,一炷清香自得聞,
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結茅屋,澹然稱所居。松風驚破夢,澗水靜涵虛。
春老花猶媚,秋殘葉未疏。良宵無限意,東嶺月初生。 --丹霞子淳
統一
聶魯達(智利)
所有的葉是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這一朵
繁多是個謊言
因為一切果實並無差異
所有的樹木無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
五祖的佛謁
身是菩提樹,身如明鏡台
時時勤掃佛,何處惹塵埃
六祖的佛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過崆峒山
鑿破雲根一徑通。禪棲遠在碧霞中。岩穿雪竅千峰冷。月到禪心五蘊空。
頑石封煙還太古。斜陽入雨灑崆峒。山僧不記人間事。聞說廣成有道風。
五台山
名山勝概自天開。一萬菩薩住五台。積雪千年僧入定。祥雲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涼界。樂也曼殊智慧才。前後三三是多少。喜師行腳不徒來。
夜泊洱海
數年不作海天游。今夕乘風一泛舟。似箭靈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
鍾鳴斷續隋唐寺。漁唱滄浪蘆荻洲。欲問前朝爭戰事。恐驚波底老龍愁。
寄妙岩同參
歲使人歸說大名。始知駐錫在杭城。廿年契闊音書杳。兩地想思感概增。
禪友同參皆老大。離群索處費經營。何時再集東林寺。重把詩文仔細評。
梅開在冬至後一日
天道循環豈數哉。一陽初復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間信。葭管時飛琴上灰。
按候應知陰已往。占雲可決泰將來。這般默露天心處。獨有禪翁預解懷
廈門虎溪與會泉上人夜話
溪連海氣逼虛空。一道懸崖小路通。山色重重圖畫里。人家隱隱霧煙中。
鷺江水靜月鋪白。雪嶺楓高霜染紅。更感會公多雅意。烹茶相對話無窮。
5. 魏晉南北朝有關佛教的詩句
許多詠史詩都是佛教教義的真實演繹。
所謂「細推今古事堪愁,貴賤同歸土一丘。漢武玉堂人豈在?石家金谷水空流。」
(薛逢《悼古》)「盡謂黃金堪潤屋,誰思荒骨旋成塵。」(杜荀鶴《登城有作》)「北邙坡上青松下,盡是鏗金佩玉墳。」
(徐夤《十里煙籠》)「何必更尋無主骨,也知曾有弄權人。」(羅隱《北邙山》)這是對王侯將相英雄事業的徹底否定;「長空淡淡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杜牧《登樂游原》)「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許渾《咸陽城西晚眺》)這是說任何強大興盛的王朝帝業都不可能永久,都將歸於空寂銷沉、灰飛煙滅。
而這一切,都正是對佛教「萬法皆空」教義的印證。
6. 贊美佛教的詩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禪師
紅塵夢似蜉蝣,浮生於我真虛幻。雲動風動天亦動,水流岸不動,風不止,我自心不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晝來夢醒,世事常湊巧,隔空思念竟成雙。
堰塞湖疏通,只消只言片語,誤會煩惱化雲煙。
心外無法,心內無念。空性直斷,光明頓超!明空雙運,等凈無二!
宿鳥歸林心蓮開,醉聽潮生花香裊。相視抿笑,同沐風雨!
身是外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
《嗡 班砸薩埵 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