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廈門城隍廟最早供奉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最初供奉的是城隍之襪磨神。據現存於廈門博物館清代道光石碑表明自築廈門城即設城隍之神,城隍廟與廈門城並古故稱廈門城城隍。城隍之神源於古人對城池的信仰,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化身。
清道光《廈門志》有圖載明廈門城城隍廟於廈門城內,約為現古城西路一帶。正殿供奉城隍神辯穗像、文武判官塑像,走廊有十二司官,前殿有七爺八爺、牛頭馬面等大型泥塑。
(1)廈門守護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城隍廟的由來:
中國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來築城牆,城牆的四周都挖有護城的塹壕,有水的稱池,沒水的稱隍,所以這種護城的壕溝就叫"隍"。城隍神原是城鎮的守護神,後來漸由守護神演變成對應於人間政府所派遣的「陽官」的「陰官」,專責這一地區的大小陰間事務。
史上並沒有「城隍」一人,史書最早關於它的記載是周代,當時農民把當季的農活做好後,便會開展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臘月初八這天祭祀「八神」活動,而其中第七神就是「城隍」,也稱「水庸」,古人以農耕為主,經常乾旱或者洪澇,祭祀「城隍」是祈求上天來年下雨的時候均勻一點,有個好收成,這里「城隍」和「龍王」的地位就類似。
三國時期,當時東吳在曹魏和蜀漢夾縫中以一江之隔安居樂業,而東吳城,外圍由長江包圍,如若長江乾枯,那東吳便要從「城池」變成「城隍」,人們害怕這一天的到來,就在心中把「城隍」慢慢神化成了一個具體的人物,紛紛祈禱「城隍」大神不要到來。
自蕪湖興建了第一座「城隍廟」,祭祀活動也由農民自發的,升級到了官方主導的層次上。漸漸的人們的傳播思想開始改變,變成了只要有城牆的地方,城牆內城中攜好卜中心一定要有個「城隍廟」以此來祈禱平安。而城隍廟因為在城中便利的位置,慢慢的也由單純的祭祀場所,往集市所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隍廟 (福建省廈門市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