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為什麼在北京建都
擴展閱讀
上海寺廟怎麼開門 2025-05-14 13:10:39

為什麼在北京建都

發布時間: 2022-06-12 05:27:29

『壹』 元明清為何建都北京

北京,是華夏文化的北端地帶,“一牆之外,逼近大虜”,它背靠南部廣闊的漢文化區域,北視北狄,西拒西戎,東抗東夷。

北京,是華夏文明的出擊站,從這里,中華文明走向全國;北京,又是華夏文明的凝聚場,全國各地的精英文化匯聚於此,在此碰撞、融匯。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於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懷和眼光,也是出於退可出關的戰略考慮。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的遠見卓識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遷北京。皇太極的遷都北京是要佔據這個關口從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

『貳』 中國的首都為什麼定在北京

北京三面環山,群山形成了合抱的狀態,從風水上講非常好,正好也是東北到華北的咽喉位置,交通方便,四季分明,缺點是水源比較少,距離國境線比較近。
西安處內陸,離國境線最遠,但是交通最不方便,水源少,乾燥。
南京水源近,交通方便。但是第一個淘汰的就是南京。因為從中國的古代來看,凡是首都在北方的,一定是統一全國的。秦朝、兩漢、晉朝、唐朝、元明清都是如此。三國、五代十國和宋金這都是力量比較均衡的時期,談不上統一問題。而且建國的時候,敵人飛機還轟炸上海呢,南京有多遠?在南京建都,這不是找死么。再說了,那時候國民黨的軍隊還是有好幾十萬的,萬一來個登陸,南京附近根本無險可守,要不戰死在前線,要不就得撤退。可是往哪裡撤想過么?當年日軍從上海那邊過來,國軍是一路撤退到四川,江蘇湖北全丟。
選擇北京,估計是考慮到元明清都在北京建都,形成了氛圍,還有,北京是和平解放的,保存完好。還有一點,北京這邊離蘇聯近,鐵路一拐彎就到了,北京有問題,向北可以撤退到東北,向西可以撤退到西安,慈禧當年在北京被破城的時候,就是撤退到西安的。西安落選說到底還是交通問題,還有就是王氣消耗的有點太多了。

『叄』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把皇宮建在北京

這主要是因其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所決定的。

北京地處燕山山脈與華北平原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戰略位置重要。自春秋戰國時就成為燕國的國都薊城。此後一直是地方一級的行政中心。

對於中原民族來說,北京一直是北方的邊塞之地,所以它們不會到這里來建都,而是取洛陽、西安等地為中心。而隨著北方民族的崛起,北京一帶成為它們和中原政權反復爭奪的地方。對於北方民族(尤其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來說,北京已成為它們疆土的中心。

所以,北方民族對這個地方極為重視。到遼代開始升格為遼中京,金代為金中都,而到了元代更是作為大都,是疆域遼闊的元帝國的政治中心。明代朱棣作為燕王,一直經營北方,對這一帶地熟、人熟、情況熟,可以說他的根基就在這里。

只有在北京,他的皇位才能坐得穩,深知北部邊防的重要。元朝雖被推翻,但殘余勢力還有,是對明王朝最大的威脅。京城遷到北京,便於聯系和掌握北方的各民族,從而鞏固北部邊防。所以當他登上帝位之後,就力排眾議,決定把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

(3)為什麼在北京建都擴展閱讀:

故宮來源:

自元代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於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明朝自成祖後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至清末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故宮就是舊時的皇宮的意思。它是歷史上後一個朝代對前一個王朝皇宮的稱呼。就像明代的時候,就對元大都稱為故宮,明朝滅亡以後,紫禁城由清朝來繼續使用,直到清朝滅亡以後才稱為故宮。
故宮原名紫禁城,說起這名字的由來更是有趣。

傳說,這天帝住的天宮謂之紫宮,而封建皇帝自命為天帝之子,所以,其住所也應相當於天上的「紫宮」,再加上這皇宮里戒備森嚴,是老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城,因而得名「紫禁城」。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肆』 為什麼中國首都定在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表決《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前,沈雁冰匯報了第六小組的研究討論意見,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

「國民黨反動派過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總之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我們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當晚電台播出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後,北京城鞭炮齊鳴,熱烈慶賀。

(4)為什麼在北京建都擴展閱讀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首都

『伍』 新中國為何定都北京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許許多多的王朝,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做過都城,有的已經淹沒在歷史中,有的還健在,還有的依舊輝煌,像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現在依然是各自雄踞一方!

今天我們就談一談,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現在看來,新中國將北京定為首都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以廣東為首的珠三角和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都成為了富庶之地,目前廣東正在籌劃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地區有望成為繼美國紐約大灣區和日本東京大灣區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大灣區,以中國的人口,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第一,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這么看,中國經濟發達的地方基本都在南方,而北方的經濟普遍不如南方,長此下去,因為稅收等等原因,地區矛盾必然出現,不利於國家的穩定!正因為北京的政治影響力,中國北方出現了以北京為中心的發達經濟圈,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國南北的發展不平衡!

歡迎大家留言,你也可以關注我哦!

『陸』 建首都為什麼在北京

新中國建都在北京的原因: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靠近蘇蒙,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此外,北京是明清兩代五百年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意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政府的首都,應選在北京。」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終歸三大背景原因: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是改北平為北京最主要的動因;從歷史上考察,以反映與蔣介石政權的根本區別;毛澤東尊重大多數人民群眾和民主人士的意見。

  1.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是改北平為北京最主要的動因

毛澤東曾在1948年九月會議上指出,對徹底推翻國民黨政府之後,我們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權要加上「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人民法院等,以說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與蔣介石獨裁專制的國家政權有根本不同。

毛澤東明確地講過:「蔣介石的政權基礎是官僚資本,因此他定都南京。我們的政權基礎是人民群眾,因此我們定都北平」。把北平改為北京,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與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反映出兩種不同政權的根本對立。

毛澤東曾在1948年九月會議上指出,對徹底推翻國民黨政府之後,我們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各級政權要加上「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人民法院等,以說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與蔣介石獨裁專制的國家政權有根本不同。

毛澤東明確地講過:「蔣介石的政權基礎是官僚資本,因此他定都南京。我們的政權基礎是人民群眾,因此我們定都北平」。把北平改為北京,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與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反映出兩種不同政權的根本對立。

2.從歷史上考察,以反映與蔣介石政權的根本區別

毛澤東博古通今,歷史知識淵博,熟悉中國的歷史和北平的歷史。北京在歷史上曾起過統一全國的作用,在近現代歷史上中國革命進程中起過先導作用,1919年偉大的五四運動,使北京成為中國革命的發祥地,北京的名稱自古以來變更的次數很多。

朱元璋平定了北方元朝之後,建都南京,把元大都改為北平。明成祖朱棣稱帝後,由南京遷都北平,才改稱北京。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於4月18日宣布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6月28日把北京改名北平。

從1928年至1949年,北京一直稱為北平。我們共產黨要在北平定都,毛澤東從歷史上考察,一定要把北平改為北京,這可以反映出與國民黨政權的根本區別。

3.毛澤東尊重大多數人民群眾和民主人士的意見

雖然有些人主張可以建都北平,但不必將北平改為北京,理由是北平有「北方太平」的寓意,適合定都的本意。然而,人民群眾和許多民主人士都有共同的想法,應當改名。

新政協會議是代表全國人民意志的會議,是以完全民主的方式討論決定重大問題的。因此,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具有民主精神,把北平改為北京,這與蔣介石的獨裁專橫有根本不同。

總之,改北平為北京,雖一字之差,但是既反映出毛澤東具有挑戰意識、創造精神和堅定自信的偉人性格,更表現出國共兩黨兩種政權的根本區別。

(7)為什麼在北京建都擴展閱讀:

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也是當時許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新中國第一任北京市市長葉劍英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向毛澤東匯報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形。

葉劍英講,很多民主人士來信來電給我們,表示他們堅決擁護共產黨,要與共產黨更好地合作,並希望共產黨在北平成立全國性政府。

毛澤東聽後微笑著說,看來這些民主人士還不知道我們己經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把北平定為首都了,慢慢他們就會知道的,但是要最後決定還得開政協會議。

1945年8月15日,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一舉解放哈爾濱。哈爾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最早控制的大城市,成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

考慮到哈爾濱是當時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 與蘇聯最近, 便於取得蘇聯的支援和幫助,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其為特別市, 准備在這里宣布建立新中國。但是哈爾濱畢竟遠隔千山萬水, 轉移過去很不容易,因此准備工作一直在加緊進行。

但不久,東北戰局發生劇烈變化, 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 搶占交通要道。東北成為國共爭奪最激烈的地區之一。

之後,解放戰爭如火如荼,中共中央的主要精力都在軍事指揮上,暫時無暇考慮未來定都的問題。隨著三大戰役勝利,大半個中國獲得解放,毛澤東認為不必再考慮去哈爾濱宣布新中國的誕生了。

『捌』 為什麼中國首都定在北京

1 從地理位置看:北京三面環山,群山形成了合抱的狀態,從風水上講非常好,正好也是東北到華北的咽喉位置,交通方便,四季分明,缺點是水源比較少,距離國境線比較近。
2 歷史與周邊環境:選擇北京,一是考慮到元明清都在北京建都,形成了氛圍;二是,北京是和平解放的,保存完好。三是,北京這邊離蘇聯近,鐵路一拐彎就到了,北京有問題,向北可以撤退到東北,向西可以撤退到西安(慈禧當年在北京被破城的時候,就是撤退到西安的)。
3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會議審議討論了第六小組關於國都的意見後,一致舉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並自當天起正式改北平為北京。

關於這個問題,還有細致具體答案........

『玖』 中國首都為什麼要建在北京

中國首都建在北京有三種原因:政治意義、現實情況、北京的建都歷史。
1、政治意義
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離海近,而且渤海是中國近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
2、現實情況
首都應當選擇現代化的大城市,而且當時中國大城市不多,且位置合適,滿足建都條件的大概只有西安、北京、南京。西安距離革命時期的共產黨政治中心近,群眾基礎最為可靠,位置較為安全,但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東移,西安位置太偏西,交通並不便利,不利於新首都的建設與擴張,因此北京更適合做首都。
3、北京的建都歷史
歷史上的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朝舊都。自古「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為中原北方門戶,有人講它是中國的「龍眼」所在。

『拾』 新中國建國後為什麼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或者南方的城市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討論定都問題時,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新中國最終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具體原因如下:

1、北京與哈爾濱相比,比較靠近蘇聯,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北京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

2、北京和平解放,在戰爭期間沒有受到任何的軍事打擊,無論是文物還是現代建築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北京地理位置佳,它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濱渤海,南面敞向華北大平原。這處天造地設、酷似海灣的小平原向來被人們稱作北京灣

4、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的地方,地處連接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國的命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