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意義是什麼
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申遺成功有助於全球范圍內傳播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這條線不僅代表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禮制文化和城市建設理念,而且展現了中華建築藝術的卓越設計和建造技術,吸引全世界對古老中國建築的興趣。
其次,申遺將使北京中軸線成為向世界展示古都歷史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如同中國的其他世界遺產一樣,長城、明清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以及莫高窟等,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也是全球遊客了解中國的窗口。
具體來說,長城自1987年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橫跨15個省市自治區,總長度達到43721處,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明清故宮也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巔峰,更是明清兩代歷史的見證。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自1987年起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們不僅展示了秦朝的強大,更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瑰寶。
莫高窟自十六國時期起,歷經多個朝代的擴建,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通過申遺,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價值將得到更廣泛的認識和保護,同時也將促進相關旅遊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北京乃至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② 中國最美的城區之1:北京什剎海內容簡介
漫步在北京什剎海的岸邊,你彷彿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湖水碧波盪漾,垂柳隨風輕舞,湖水清澈,街巷深邃,古老的建築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這里,元朝時期就因這片水域的重要性,將其設為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因此成為了元大都城市規劃的核心,見證了元、明、清三朝的興衰變遷。
經過數百年的沉澱,什剎海孕育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無論是皇族的奢華,士大夫的風雅,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都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里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現代生活的舞台。古老文明與現代氣息在這里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展現了老北京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生動的現實生活。
作為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什剎海以其獨特的魅力,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現代活力,成為了人們了解北京歷史文化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去處。這里,你可以體驗到北京的過去與現在,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和勃勃生機。
③ 為什麼北京被稱為「對稱的古都」
因為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對稱的城市。它以故宮為中心,從永定門,前門, 天安門,午門,神武門,景山到地安門,鍾樓,鼓樓和安定門,組成了一條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形成於元代,歷經明、清、民國至今,構建起北京城市骨架的重要基準,成為中國悠久城市文明的歷史見證。7.8公里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貫通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鍾鼓樓。
自形成至今,無論北京的城市形態如何變遷,始終處於駕馭全城的至尊地位,產生出無與倫比的超然氣度,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經由人工設計建造現存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與古都城市發展史一脈相承,被譽為「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跡」,代表著東方文明古都規劃建設的最高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北京城市承繼了原有的空間結構,在不打破中軸線對稱結構的前提下,天安門廣場地區經歷了多次改造,但是整個廣場的規劃設計及其兩側公共建築的布局、規模、形式均反映出對傳統中軸線對稱原則的維護,體現出當代社會對中軸線價值的認同和尊重。
中軸線作為北京城市規劃中統帥全局的存在,為構建完整的城市景觀增添了信心,為實現優美的城市環境創造了條件,也為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提供了思路。
(3)中軸線為什麼能成為北京的名片擴展閱讀
2011年6月,北京啟動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文物保護工作,邁出了中軸線保護新的關鍵一步。除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故宮、天壇之外。
還包括永定門城樓、先農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太廟、社稷壇、景山、萬寧橋、鼓樓和鍾樓,以及連接這些要素的歷史街道,覆蓋了北京歷史城區約65%的面積。
已經編制完成《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文本》,基本確定了北京中軸線的遺產構成和遺產環境范圍,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全面啟動。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④ 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哪些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春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鍾樓的中心點。
它北起鍾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正陽門,至永定門,貫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長約7.8公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活的載體,東方文明古都規劃建設的最高成就,北京中軸線自元大都建都七百五十餘年來,一直統領著城市功能與空間格局。
在歷代城市建設者的不斷保護傳承下,北京形成了氣勢恢宏、綱維有序的城市特色風貌。在2017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北京中軸線是貫穿市域的主軸。
在2020年最新公布的核心區控規中,中軸線亦被確立為核心區整體秩序的統領、帶動老城整體保護的重要抓手。作為北京乃至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金名片,其規劃理念與物質載體應不斷被保護與延續。
東西中軸線
到過北京的人,可能會對北京的許多地名感興趣:有東直門,又有西直門;有東四,又有西四;有東單,又有西單;有東便門,又有西便門;有左安門,又有右安門。
原來,北京城有2條著名的中軸線,另一條就是長安街。
長安街馳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稱。長安街修建於明代,是興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內外城時最主要的道路。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歷史。
長安街,其名取自天安門前兩側的長安左、右門。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長安街的交通問題,在1952年8月將長安左、右門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