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明成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是一件讓後世頗費猜測的事情。國都是國家的根本,一般不會隨意變動。當然了,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遷過都,比如盤庚遷都,孝文帝遷都等等。但這些皇帝遷都,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原來的都城實在沒辦法生活了,才不得不那樣做。可是,當時的南京,卻是魚米之鄉,生活極為優渥,完全不是當年盤庚、孝文帝所面臨的那種條件惡劣的樣子。
而且,朱棣不是從環境惡劣的地方,往環境好的地方遷移,反而是從環境好的地方,往環境惡劣的地方遷移。要知道,北京當時不但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受漕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生活質量也明顯不高。而且,北京當時差不多位於明朝的邊關地區。蒙古人雖然被趕到了漠北,朱元璋雖然對蒙古人進行了十多次追打。
但並沒有把蒙古人斬草除根,蒙古人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很大。而歷史事實證明,中原王朝雖然極力打擊北方游牧民族,但根本就不可能對他們斬草除根。就算某個民族受到強力打擊,但經過分化重組,又會產生新的足以威脅南方王朝安全的強悍民族。所以,遷都到北京,皇帝的人生安全,顯然是得不到足夠保障的。
朱棣當皇帝後,之所以要遷都,其實是繼續朱元璋沒有完成的事業,想辦法把都城遷到中原地區去。對朱棣來說,遷到北京,是最合適的。為什麼是最合適的呢?
其一,北京在中原地區。定都在這里,就可以稱作中原王朝。
其二,北京原先是元朝的都城。明朝當時是認可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朝代的,它在北京建都,也讓歷史朝代具有傳承關系,表明元朝已經「氣數盡了」,天命讓明朝站起來。
其三,北京是朱棣的潛邸。把自己的潛邸作為都城,這樣不但能夠彰顯明朝是正朔,還可以彰顯他朱棣是正朔,一舉兩得。至於安全問題,這確實是定都北京的一個弱項。因此,朱棣遷都北京後,才會大興土木培修萬里長城。又設置九邊軍鎮,用以對抗北方。同時,他在五次率軍北伐。盡管後三次北伐勞而無功,盡管他最後還死在北伐的路上。但是,他依然要堅持這樣做。由此可見,朱棣無論如何要把短板補起來。(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⑵ 古代王朝經濟重心南移,朱棣為何將京城遷往北京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北方要比南方崛起的早一些,早期的大多數朝代也都是在北方興盛起來的,像是先秦時代的中原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及其周邊地區,是華夏古文明發展比較鼎盛的地方。
北京地區是朱棣的勢力范圍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清楚,按照正常的皇權傳承規則,朱棣是沒有資格登上皇位的,他是通過叛亂等不正當的方式,從自己侄子建文帝手中將皇位奪取過來的,而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前的名號是燕王,駐地就是在北京,這也就形成了朱棣的獨立勢力范圍。
⑶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
朱棣之所以動心遷都,不外三個原因。
第一, 據說他對南京沒有什麼好印象,進入南京時,臣民對建文帝普遍的忠誠、對他本人的冷淡,令他很不舒服,而此後為威懾人心的一系列屠戮雖將反對,不合作的局面敉平,卻進一步敗壞了他的聲譽。北平,則是他長年就藩的舊國,也是他崛起之地,「群眾基礎」不錯——至少他自己這么覺得。
第二, 作為背負篡弒惡名的非法奪取皇位者,朱棣自登基起一直到死,實際上畢生在為恢復名譽而奮斗,他不能做一個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守成之君」,必須創下「豐功偉績」來證明自己雖然得位不正,卻遠比理所當然卻平庸碌常的合法繼承者更雄才大略,國家到了他手裡,更輝煌、更有前途,他腦子里一直纏繞著這念頭,所做每樁事皆以此為出發點,重建北京,一方面本身就是好大喜功的表現,另一方面更是為了便於籌劃和實施後來數次對蒙古人的北征——一句話, 他將以北京為基地,干一番平定宇內、拓疆闢地的大事業。
第三, 遷都北京,還涉及一個更深密的謀畫。當年朱元璋建藩邊地、 屏翼帝室,結果諸藩擁兵自重,並終於釀成「靖難之亂」,朱棣本人就是這種現實的直接受益人,對「塞王」之弊最清楚不過,現在他自己做了皇帝,勢不容悲劇在自己或其子孫身上重演。他想出的辦法是, 將「塞王」內遷,軍事實力最強的寧王(就藩大寧,北京東北方)首當其沖,次則谷王從宣府、遼王從廣寧內遷,國家正北防線為之空虛, 對策則是親自坐鎮北京以應付邊患危機
⑷ 1421年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營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落成。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朱棣遷都北京時,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4)朱棣如何遷到北京擴展閱讀
朱棣政績: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
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
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
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但其五征蒙古、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舉措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⑸ 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呢
在我國歷史上,遷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動的遷都,也有被動的遷都,有的遷都很成功,有的遷都卻很失敗。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可以說是主動的,也是比較成功的。他為何要遷都呢?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還派出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兩大古都進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備將國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陽。不過可惜的是朱標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後沒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剛剛37歲的朱標就病死了
朱標可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來希望他成為一代名君的,結果卻先走了。老朱很傷心,遷都的事再也沒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過遷都的事,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6年後,朱元璋也帶著遺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後遷都,或許有完成父親遺願的成分在裡面,不過卻沒有遷到洛陽或西安,而是遷到了北京。
⑹ 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
一、完成父親遺願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大都是由北至南而成,明太祖朱元璋發跡於南方,由南向北打下天下,這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比較少見的成功案例。雖然成功打下基業,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其實很清楚,南京並非是定都的最佳選擇。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還派出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兩大古都進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備將國都遷往西安或者洛陽。不過可惜的是朱標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後沒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剛剛37歲的朱標就病死了。
朱標可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來希望他成為一代名君的,結果卻先走了。老朱很傷心,遷都的事再也沒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過遷都的事,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6年後,朱元璋也帶著遺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後遷都,或許有完成父親遺願的成分在裡面,不過卻沒有遷到洛陽或西安,而是遷到了北京。
二、天子守國門
明初,對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還是逃亡漠北的元朝殘余勢力,當初被封為燕王的朱棣在北元的較量中,對形勢是很清楚的。登基之後的朱棣開創天子守國門的先例,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朱棣一生好攻伐,從後來的幾次御駕親征漠北就能看出來,他是不甘做一位只知道享樂的皇帝的,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有擔當的皇帝。
三、鞏固皇位
大家都知道朱棣上位並不是太光彩,雖然他打著「遵奉祖制」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這只不過是他出兵的一個幌子而已,並不足以讓所有人都信服。他的侄子小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就說明,南京是有一批忠於舊主的勢力,只不過暫時隱藏起來而已。這對剛篡位的朱棣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因為南京舊有的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而他的根基在北京,要在南京扶持自己的親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從不論是從個人安全方面考慮,還是從皇位的鞏固上來看,遷都都是最佳的選擇。
另外,為防衛邊疆,朱元璋在北方封有好幾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從那位被朱棣綁架奪了朵顏三衛的寧王朱權的實力來看,其他幾位鎮守北部邊疆的藩王實力均不弱。為了有效控制這些藩王,避免再出現第二個朱棣,遷都至老根據地北京是朱棣不二之選。
四、北京地理位置比南京更有優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有大才。朱元璋能看出南京「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朱棣不會看不出。如果非要在南方選擇一地作為國都,有長江作為主要屏障,四周也有些小山的南京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從地緣優勢來看,南京相比北方的洛陽、長安、北京來說還是要差一些的。
⑺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北京
個人認為明成祖朱棣把首都遷到北京是因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皇帝保衛國家、鞏固王位、北京比南京更有優勢。
1、 實現父親的遺願
中國的統一王朝大多是由北向南形成的。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南方發展,從南到北征服了世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成功案例。雖然他成功地奠定了基礎,並建立了南京的首都,朱元璋很清楚,南京不是最好的選擇。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還派長子朱彪太子視察關中、洛陽。目的是准備遷都西安或洛陽。然而,遺憾的是,朱彪在調查結束後回到南京不久就病重了。1392年,年僅37歲的朱彪去世。
4、 北京比南京更有優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朱棣和朱元璋都很有才華。朱元璋可以看出,南京“只有故宮城在鞍鋼前蕭條後,形勢不平衡”,朱棣不能不看到。如果你不得不選擇南方的一個地方作為首都,那麼以長江為主要屏障的南京和它周圍的一些山丘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從地理優勢來看,南京在北方仍不及洛陽、長安、北京。
山川屏障的優勢遠遠大於江河。如果仔細觀察南京的地形,就會發現過於依賴長江的南京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一旦長江失守,南京就沒有保衛的危險。南京雖然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但如果我們看一下這些朝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時期、五代南唐、南宋、南明,南京之所以如此,有很多原因不利於防禦。
⑻ 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遷到北京
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永樂元年朱棣為標榜文治,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廣采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不厭浩繁。第二年冬便編成了一部大型類書,朱棣命名為《文獻大成》。但朱棣仍嫌此書簡略,又命姚廣孝等人重修,自有書契以來,凡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各書無不包羅。
永樂五年書成,朱棣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一部規模空前的大型類書。全書22937 卷,其中僅目錄就有16 卷,共11095 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書七八千種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極為珍貴。
永樂四年詔建北京宮殿,永樂七年後,朱棣多次北巡,長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監國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 的原則。
朱棣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8)朱棣如何遷到北京擴展閱讀: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