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陳雍家在哪裡
擴展閱讀

北京陳雍家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9-14 21:57:12

① 尋根問祖 陳姓,浙江溫州永興這的 麻煩大家搞個報告謝謝,如果答的好的話,加10分

一、溯源
陳姓緣自黃帝時期古老的陳豐氏部落,他們是高輪車的製造者。大約在5000年前,陳豐氏部落定居於陳蒼山下的山坡上,後來人們稱陳坂,即今陝西省寶雞縣地,三國前稱陳倉。河南宛丘(今淮陽縣)是陳豐氏子孫東遷時住過的地方,是陳之國都,為後來的陳姓家族留下一塊祖居地。舜帝是陳姓公認的血緣始祖。周文王時,舜後裔媯滿娶周文王長女太姬,是為胡公滿。周武王滅商朝後,封胡公滿於陳,建立陳國。此後,後代以陳為姓,在陳豐氏部落故地發展起來。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也出自河南。《魏書·斷氏志》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將隨遷的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東氏改為單姓陳氏。
戰國時,陳軫任楚相,封潁川侯,成為潁川陳姓開派祖,由此陳氏郡望出於河南潁川。東漢時任太邱長的陳實為潁川陳氏十世祖,福建陳姓絕大部分都是潁川流派。
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5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35%。
二、入閩

漢代以前,未見陳姓入閩的史料。漢代,就有陳姓進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陳寨本傳稱,陳寨,漢時人,「善禁咒,為人治病多愈」。《閩書·方域志》建安縣「響山」條,也提到《漢書》有傳的梅福徒弟陳先生。漢至三國時期,漢軍和吳軍幾次進入福建平叛,陳姓又可能隨軍進入福建並留居下來。晉永嘉之亂,史稱八姓入閩,其中即有陳姓。當時見諸史料的有陳潤等人。據陳姓族譜記載:陳潤,字文奮,歷任散騎侍郎、南海太守,晉永興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縣入閩任尹,居福州烏石山下,撰《閩中草寓記》,為福建陳姓入閩始祖。陳潤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縣,繁衍生息。另有晉盱眙太守陳英第三子玄弼於晉建興元年(313年)入閩避亂,居興化(莆田)。陳野於其後3年由光州固始遷居新羅(龍岩)。
南朝陳霸先建立陳國後,許多陳姓子孫紛紛入閩為官,留居福建的當不在少數。見諸記載的有陳文帝五子晉安王陳伯恭,陳宣帝子建安王陳叔卿、南安王陳叔儉、臨海令陳鈺等,均留居福建開基。陳姓成為閩中大姓,同陳朝統治有關。
陳姓入閩影響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葉的中原陳氏的兩次南遷入閩。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閩南發生土著叛亂,光州固始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帶兵前往平叛。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代領其眾,被奉為「開漳聖王」,其子孫散布閩南及福建各地,稱為「開漳聖王派」。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陳邕與父陳忠,從京兆萬年縣被謫入閩,初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遷漳州南廂山,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孫陳洪進曾任武寧軍節度使同平軍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禍舉家300餘口遷居同安嘉禾島,後裔有返河南為官者,傳至十三世孫陳校尉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又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後擇永春縣桃源岵峰陽山而居,被尊為桃源陳氏一世祖。另據《同美陳氏族譜》稱,陳校尉為陳忠之十一世孫,十二世孫陳仕恭為永春小岵陳氏一世祖。
唐太極元年(712年),陳仲儼由河南光州入閩,居仙游東亭木庶山頭,為一世祖。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陳實的十八世孫陳雍(字月銘)由河南開封入閩,為永安貢川陳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孫陳五八(字仲賢,號雲峰)於宋末遷居今漳平縣永福鎮羅城村,為福田陳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率光州、壽州士兵,扶老攜幼,舉家長途跋涉,輾轉入閩。固始縣是陳姓聚居地,許多陳姓隨軍入閩。這是潁川陳氏入閩的高潮,福州陳氏族譜中多以此時入閩的官宦顯赫者為直系始祖。這時入閩的陳姓雖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於福州。
後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陳實(字長弓,謚文范,胡公滿的四十八世孫)之後、時任後唐光紫大夫陳朝翼之子啟端,為避禍偕弟肇端並侄及長子幕府參謀光緒、次子榮緒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閩,初住建陽。肇端徙遷延平尤溪,啟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後,全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南移,福建迅速開發,北方士人遷移入閩越來越多,陳姓入閩也不在少數。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義門陳姓大分家,部分人遷居福建。如陳宗和分得福建侯官莊,遷居福州;陳顯先分得福建邵武庄,遷居邵武;陳學成分得福建浦城庄,遷居浦城。還有陳魁帶領家屬97人,遷居福建長汀;陳璋帶領家屬87人,分遷福建興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陳晏五舉家入閩,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縣上京鄉)肇基,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陳友諒在江西被朱元璋打敗,部分陳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後,陳姓入閩也時見於族譜。

三、肇安

唐大順中(890~891年),廖儼任小溪場長官,招集流民,以陳漳為都將,住厚安左都營。
後晉開運三年(946年),陳啟端之子陳光緒自永春小岵遷至小溪場感化里大亭(今安溪縣湖頭鎮後溪村),肇基後溪。次子陳榮緒肇基感德里左槐。
陳忠之裔陳貴卿先居廈門山前,後與三子陳逸溪遷至泉州城內,不久又徙居南安縣霞美。後周廣順三年(953年),陳逸溪(字懋賓)因出遊打獵至安溪縣依仁里山頭鄉(今龍門鎮山頭村),喜其山脈挺秀,遂定居,建筍山堂(現稱「筍山宗祠」),為一世祖。
五代間,陳實四世孫陳有澗(字文茜,為散騎常侍,守海南)之裔陳一官(諱隱仁)父子兩人自延平大田縣黃岸里徙居清溪縣崇信里(今安溪縣祥華鄉)多卿庵格後,其孫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後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孫陳一郎遷居永春縣,後其長子陳宗興、次子陳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陳宗玄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龍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龍涓鄉三鄉),為一世祖。
陳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約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間,陳校尉的十三世孫陳君澤長子陳公蔭,自永春岵峰經仙游礦山入安溪縣感化里(今湖頭鎮)後溪,三徙而肇基南斗東山,為一世祖,傳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錫),再肇基長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陳君澤之三子陳公奭的長子陳昆祿(又名祖)、次子陳昆實(又名佑)兄弟兩人,為避兵禍,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縣常樂里劍斗下樓,旋即徙至龍興里尚卿南山(今尚卿鄉新樓村)。元末,陳昆實先於兄徙居還集里九磜湖坂(今藍田鄉湖坂村),其孫陳烏林再遷洋山鄉後井格頭,復移居倉美中侖(今虎邱鎮文美村);陳昆祿後徙至塘美(今城廂鎮同美村)肇基,為一世祖。三是明正統十一年
(1446年),陳君澤三子陳公奭的曾孫陳發祥自永春入安溪,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萊周堂(今嶺東村),建陳氏家廟,尊祖父陳子良為一世祖。
明初,陳忠之裔陳佛蔭(諱積盛)自龍岩遷至漳平縣油梓坑,再遷安溪縣依仁里油坑(今屬龍門鎮洋坑村)。
陳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據《飛鴉田中陳氏族譜》稱:明初,陳雍之裔陳佛聖由漳平遷入安溪,有三男,長祥堅、次祥友,三祥政。後因徭賦稅繁重,佛聖復遷漳平,陳祥堅、陳祥政定居感化里飛鴉(今湖上鄉飛亞村),拓基田中,後祥政遷居永春。明永樂九年(1411年),陳祥友徙居南安縣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陳雍的十七世孫陳五八(字仲賢,號雲峰)的六世孫陳章經,自漳平永福蘭田徙經興化仙游縣,後遷入安溪縣龍涓里灶坪定居,以養鴨為生,為內灶陳氏一世祖。三是陳五八的九世孫陳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謀生,兩個兒子陳祥欽、陳祥志,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遷入安溪,定居龍涓里庄山(今龍涓鄉庄灶村)。四是據《雙卿陳氏族譜》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陳五八的十四世孫陳仕興定居安溪縣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陳元旺後為虎邱鎮雙都村雙坑陳氏一世祖。
據尚卿鄉《中山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陳忠之裔、年僅4歲的陳均祿在大哥陳均泰、大嫂林阿謂的帶領下,由漳州府龍海縣二十五都湖坂遷入安溪大嶺後山頭。另據《雲山堂陳氏族譜》稱,魁斗鎮大嶺村山頭自然村陳氏先祖陳仙瑪為陳均祿第十八世孫,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龍海縣二十五都大深爐洋村遷入安溪縣雲山鄉山頭(今大嶺村)。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陳復光(諱承斌)與兄分居,攜母蕭氏自同安縣丙洲島經長泰縣沿途放鴨至安溪,在上馬水、深垵(今內灶村)居住,初住瓦窯,後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遷舉魁鄉(今龍涓鄉舉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陳氏之裔陳震超,自漳州遷入安溪縣長泰里墩坂(今城廂鎮墩坂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陳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萊鎮),長子資直擇居虎埪(今屬蓬萊鎮聯中村),為寮內一世祖;次子資成(又名就英,字林揚)擇居井濱(今蓬萊鎮美濱村水邊自然村),為二世祖。
陳忠二十世孫陳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據《南陳芳春族譜》記載,仲昌次子陳應垓之裔陳記(二十六世,號芳山)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縣依仁里(今官橋、龍門一帶),後跋山川而至芳春鄉(今大坪鄉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據《清溪南陳世系家譜》載,明正統四年
(1439年),仲昌七世孫陳均賢原居住在漳平縣感化里湯泉坑,因遭遇不測之禍,帶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時,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陳璜宗徙居安溪縣內西門陳後厝居住,後其子愷旋、愷勛兄弟因厭囂塵而遷居長泰里宮嶺(今城廂鎮經嶺村)西姑內卜居;陳均賢則與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後垵(今虎邱鎮竹園村)開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孫陳均祥(均賢的二弟)亦遷居竹園居住。四是據《芳亭陳氏族譜》載,仲昌長子陳應瑞之子陳作鑄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長子陳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順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陳應垓的長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嶺。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敦仁(字公愛,號義卿)自晉江港塘(今石獅市港塘村)遷入安溪縣永安里教場尾鄉(今城廂鎮美法村)肇基。
陳監簿(以進士出身,仕宋為監簿,後人為此呼監簿公)居興化莆田涵頭,其子陳念五移居泉州青陽。宋元佑年間(1086~1094年),陳念五贅涵江(今晉江市陳埭鎮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孫陳隱溪(諱亮,字寧保,號隱溪)於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入安溪,後贅入在坊里南市,故稱涵陳。碧溪九世孫陳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後經魁斗菜塘於清初遷至金谷肇基。一支於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全房子孫由青陽遷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萊鎮美濱村)。
明永樂二年(1404年),福州府長樂縣三都埕澳人陳迴文,由永寧衛撥鎮安溪縣崇善里谷口鄉(今金谷鎮金谷村)屯種軍田,八世單丁,傳至八世孫陳爾祖入居鳳山(今魁斗鎮鳳山村)頂洋肇基。
陳仲儼二十二世孫陳六,生有兩子,長佛長,次佛素。陳佛長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由漳平縣和睦里力塘半嶺庵遷入安溪縣常樂里長基(今白瀨鄉長基村)庵邊肇基。陳佛素因家被盜破產,先遷居永春兩河口,後裔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遷入安溪縣常樂里舉口(今劍斗鎮舉口村)。
陳潤之裔兩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陳德興之子陳玄進自漳州府龍岩縣黃坑鄉遷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黃宅林(又稱院宅林,今蓬萊鎮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陳泰一之子陳玄真亦自龍岩縣黃坑鄉遷入安溪縣長坑,在與庄氏婚後遷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廂鎮團結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遷入崇善里蓬格鄉(今蓬萊鎮彭格村)西山肇基,是為一世祖。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陳振溪(號,諱唐甫,字毓秀,福王陳友定之後)的長子陳原泮(字孕德,號統一)及三子爵一(號)負父母屍骸由永春縣蓬壺頂遷入安溪縣崇善里東溪(今金谷鎮東溪)肇基,尊振溪為一世祖。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陳晏五第十八世孫陳景六由大田縣上京鄉遷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鄉沙堤村)肇基,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陳月台受命剿匪,因失機敗陣,恐後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詳的有五支。一是陳積德自同安後園遷入安溪縣在坊里下西(今鳳城鎮下西居委會),肇基衙口陳氏祖宇。二是陳福全由晉江入安溪水門,傳三世遷居今蓬萊鎮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陳尚安(字宗仁)遷入安溪莊上,傳至陳德森(字開嚴)遷居今湖頭鎮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陳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鎮槐植)。五是清初陳崇興帶子陳永發自永春小岵遷入今安溪蓬萊鎮聯中村田後。

② 天津師范大學和遼寧師范大學哪個好

當然是天津師范大學啦

1、天津師范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政治學理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四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了B+。遼師大一個國家重點學科都沒有,除了有2個B類學科外,再無B+以上學科上榜。

2、天津師范大學校友陣容更為強大,天津師范大學培養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程津培,在行政界擁有多位副部級以上的高官校友,並且走出了多位知名教授,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而遼師大辦學至今未培養出一位院士,而且在行政界的校友僅有陳雍一人進入副部級層次,其它行政界校友官位相對較低。

3、天津經濟處於增長期,經濟實力強大,天津師范每年的辦學經費十分充足。遼寧省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實力不足,遼師大的辦學經費連年告急據說還差銀行好幾個億。(以下數據來自青塔)

③ 美術鑒賞韓熙載夜宴圖500字左右

《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南唐畫家顧閎(hong)中創作的,,代表著中國古代人物傑出成就的重要作品。此卷為素絹本,著重彩,縱 28.7厘米,橫335.5厘米。無款,姓名見跋中,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韓熙載盡情聲色禿唐放縱的夜宴生活。這幅畫現存五個片段,是通過五個互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人物活動情節,展開出整個夜宴的活動內容的;同時也是通過不同的活動場麵塑造出韓熙載的形象的。 第一段聽琵琶演奏。出現的人物最多,有五女七男,韓熙載與穿紅袍的青年官員坐在床上,其餘男賓都著軟腳襆(pu)頭。作者熟練地一運用多樣統一的規律,在許多人物的構圖中,注意了每一個不同的情緒反映,但是都集中在一個「聽」字上。奏樂者與聽眾情感交融。有的人不同的情緒反映,但是專注地看著演奏者;有的目光不在演奏者身上,但從他雙手按著節拍應和的動作上可以感受到他是聽得何等會心啊。第二段的內容, 元代書法家班惟志在畫後的題詩中有過具體的描寫:「胡琴嬌小六么舞,蹀躞(die xie)操撾如鼓吏。」對照題跋和文獻記載,六么舞的表演者是王屋山。畫面上見到的是她翩翩起舞的背影。畫面上另一個新出現的人物,應是韓熙載的好友德明和尚。畫面的第三段,從整個畫卷的情節起伏是一個間歇。畫韓熙載與家妓們聚坐於床上,韓熙載一邊在凈手,目光卻轉向徐步而來的侍女抱持的琵琶和笛子上。 第四段是全畫中又一個精彩的片段。韓熙載解衣磅礴盤膝坐在椅子上,似乎漫不經心地欣賞著五個歌女的篳篥(bi li)和笛子演奏。這一段的收尾,是男女二人隔著屏風對話,非常巧妙地過渡下一個情節。第五段,夜闌樂散,韓熙載的賓客與諸妓在調笑,韓熙載握著鼓槌,楊手向人們告退,結束了畫面。《夜宴圖》五個情節重點表現了二組聽樂的場面,但在處理上各不相同。第一段是八個人聽一個人獨奏,畫面構圖的處理上,每個人的神態表情,都集中在撥動的琴弦上。第四段卻恰恰相反,是集體演奏一個人聽,韓熙載面前偏偏還戰了一個正在與他交談的少女,把兩組人物分開;與第一段的構圖迥然不同,它是分散的,但是給人的感覺仍然在聽,似乎整個畫面都彌漫著清徹悅耳的樂音。這樣處理不單單是為了避免構圖的重復,而是按照獨奏與合奏不同情節的需要而選擇的貼切的、富有個性的處理。使顧閎中贏得美術史上不朽聲譽的,是他在《夜宴圖》中對韓熙載形象的塑造。在圖中以解衣磅礴的形象來描寫韓熙載,在傳統觀念中這是用以形容一個人超脫、豁達大度的精神氣質的。畫面上韓熙載比周圍人物身軀高大,這是古代繪畫為了要強調某一個人物所慣用的手法,但是並不是僅僅依賴這種辦法來塑造韓熙載的形象,而是從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呼應中來表現他,在各個活動的片段中,韓熙載總是居於支配的地位。不過他神態悒鬱,眉宇間含著沉思與隱憂,他置身於夜宴的環境之中,又超脫於歡樂的氣氛之外,能夠這樣有思想深度地刻畫人物的內在思想、情緒,是古代人物畫中一個很大的進步。 《夜宴圖》在用筆賦色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韓熙載面部的須眉勾染結合得很好,蓬鬆的須發象是肌膚中生出來的,真是「毛根出肉,力健有餘」。人物的衣紋組織得既嚴整又簡練,非常利落灑脫。勾勒的用線猶如屈鐵盤絲,柔中有剛。對器物的描寫毫不馬虎潦草,例如曲項琵琶的項部精細得可以清晰看出細部的結構關系,但是細部的精細描寫,沒有絲毫傷害整體的完整效果。反而使人覺得有看頭。在賦色上也很見匠心。在絢麗的色彩中,間隔以大塊的黑、白,起著統一畫面的作用。又如「吹清」一節,人物的服裝,紅色與綠色配置,相互穿插,有對比又有呼應。色彩不多,但顯得豐富而又統一。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服裝上織綉的花紋細入毫發,極其精工。此外,屏風和床上的小幅山水畫畫得很精,對於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五代時山水畫的畫貌,也是重要的參考。《夜宴圖》除了在繪畫史上的重要價值之外,也是研究音樂史、舞蹈史、工藝史的寶貴資料。例如畫上的青瓷器皿,像那影青帶溫碗的執壺、帶托的酒杯,都是五代北宋時期的典型器類。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顧閎中創作《夜宴圖》是去韓熙載家中「竊窺」、 「目識心記」畫出來的,「目識心記」就是默畫。這種默記、默畫的功夫,在五代時期,許多畫家都是掌握得很純熟的,特別是那些擅長畫肖像畫的更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夜宴圖》所達到的藝術水平不是偶然的,它是時代的產物。關於《夜宴圖》作者顧閎中的生平,畫史記載極其簡略,只知他是江南人,在南唐畫院任翰林待詔,創作方面擅長人物畫。他的作品除《夜宴圖》外,見於畫史著錄的還有:《明皇擊梧桐圖》、《游山陰圖》、《雪村圖》、《荷錢幽浦》小冊等。而他在《夜宴圖》中顯示出來的傑出的寫實能力和其代表的五代人物畫的傑出成就將永遠載入繪畫史冊。

④ 於北京市監察委員會不屬於同一級別的是

北京市監察委員會
北京市監察委員會是由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1],並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負責,並接受其監督的國家監察機關。[1]
2017年1月20日,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選舉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張碩輔為北京市監察委員會主任,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任命了北京市監察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標志著北京市監察委員會正式成立。北京市監察委員會將按照管理許可權,對北京市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依法實行監察,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2]
現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紀委書記、北京市監察委員會主任:陳雍。
中文名
北京市監察委員會
外文名
Beijing municipal supervisory committee
機關簡稱
北京市監察委、北京市監委
機關屬性
國家監察機關
成立時間
2017年1月20日
快速
導航
成立背景監察范圍主要職責現任領導
基本概況
北京市監察委員會是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產生的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期間的地方國家監察機關,其由原人民政府的監察機關(廳、局)和預防腐敗局、同級人民檢察院的反貪污賄賂局、人民檢察院的瀆職侵權犯罪偵查部門等整合而成,獨立於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同時向上級監察機關和同級國家權力機關負責,與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伴隨著2017年1月21日北京市監察委員會成立暨區級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動員部署會的召開,北京市監察委員會正式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監察局也隨之進入歷史,標志著北京市國家機關的構架變為一府一委兩院[3]。
成立背景
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的決定
根據黨中央確定的《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為在全國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探索積累經驗,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一、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及所轄縣、市、市轄區設立監察委員會,行使監察職權。將試點地區人民政府的監察廳(局)、預防腐敗局及人民檢察院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部門的相關職能整合至監察委員會。試點地區監察委員會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監察委員會主任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由監察委員會主任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監察委員會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監察委員會負責,並接受監督。
二、試點地區監察委員會按照管理許可權,對本地區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依法實施監察;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監督檢查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以及道德操守情況,調查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行為並作出處置決定,對涉嫌職務犯罪的,移送檢察機關依法提起公訴。為履行上述職權,監察委員會可以採取談話、訊問、詢問、查詢、凍結、調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驗檢查、鑒定、留置等措施。
監察體制改革
三、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第十八條、第一百四十八條以及第二編第二章第十一節關於檢察機關對直接受理的案件進行偵查的有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五條第二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第六條第三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五十九條第五項關於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監察工作的規定。其他法律中規定由行政監察機關行使的監察職責,一並調整由監察委員會行使。
實行監察體制改革,設立監察委員會,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試點地區要按照改革試點方案的要求,切實加強黨的領導,認真組織實施,保證試點工作積極穩妥、依法有序推進。
本決定自2016年12月26日起施行

⑤ 福建三明或泉州的名人

泉州名人

1.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德宗貞元初年,他."文詞崛興",聲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帶許多人都知道歐陽詹的名字。歐陽詹才高學博,著述頗豐,收入《歐陽行周集》里的賦、詩、記、傳、銘、頌、箴、論、述、序、書等各種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對福建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福建文化史上傑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俞大猷多才多藝。他創造一套用樓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堪稱明朝一代儒將。俞大猷的遺跡文物和民間傳說,留在泉州和閩南等地甚多。晉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寫的'君恩山重"四個大字。廈門、武平、金門、海南島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讀書軒和紀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見於佛道神像。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目前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的何氏瓷塑被列為國寶文物。何朝宗在故鄉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作和傳藝活動,為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德化瓷塑贏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傑出貢獻。
4.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認識到官場的種種黑暗,以及民反兵變、倭寇騷擾我東南沿侮等現實,深感明王朝內部的腐朽沒落。著有《焚書》、《藏書》等著作。李贄這些進步的主張,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層自由發展的願望和要求。
5.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何喬遠與喬遷及友人楊文格、陳及卿、惠安詩人黃吾野結社,賦詩唱和,有"溫陵五子"之稱.何喬遠性格剛直不阿,在史學上敢於秉筆直書、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由於何喬遠"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屢遭權貴排擠。後因痛恨昏暗的官場,被彈劾,只好"自引去",回歸故里專心著書立說。在何喬遠的十幾部鴻著之中,最有創新和建樹的是《閩書》。《四庫全書》把《閩書》和《明文征》收存人目,並作了高度的評價。《閩書》問世幾百年來,一直為中外史學家所重視,如當代我國著名史學家張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日本桑原騭藏的,《蒲壽庚考》、法國伯希和的《摩尼教傳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閩書》的資料為證。何喬遠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他治學精神和巨著《閩書》將永垂青史!
6.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氣宇軒昂,才思敏捷,聰穎過人。21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進南京國子監太學。所作文章立意深遠,詞藻華麗典雅,且常於學余之際舞劍學射,1624年,荷蘭殖民地者侵佔台灣。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2.5萬將士,經過8個月苦戰,荷蘭士兵彈盡糧絕,陷入絕境,只好掛白旗投降,淪陷了38年的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收復台後,鄭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實際並有益於台灣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治理政策,為台灣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豐功偉業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戰陳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在統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一。施琅這一主張是從實際出發的,符合全國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充分顯示了他急盼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和高人一籌的政治遠見。施琅入台之後,對鄭氏集團不但不修舊怨,還親自往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開辟台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為國為民盡職,充分表現了施琅坦盪的胸懷。
施琅一生為國家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他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個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的愛國憂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久懷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為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光前出身貧寒,少時在故鄉讀私塾,勤奮刻苦。1908年獲清政府公費人南京暨南學堂,後轉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學業完成後重返新加坡,任教於道南、養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清朝末年,加入孫中山先生倡組的同盟會。1920年,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結婚。
1928年,李光前創辦南益橡膠公司。在艱苦創業與發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於一體的經營之道。經過30多年的努力,企業遍布東南亞,成為新馬工商界的傑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業家,更可貴的是他把經營所得傾心獻給文化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不但在啟發人類智慧,同時也在謀求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傳遞和發揚人類文化。為了發展故鄉的教育事業,創辦"國光中學"。50年代初期,他撥出巨資將梅山建成具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影劇院的僑鄉文化學村。李光前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獲鍀祟高的榮譽。華僑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他先後被分配在紅四軍組織部和紅一軍團組織部擔任干 事,經受第四次反"圍剿"激烈戰斗的鍛煉與考驗。1933年4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李子芳跟隨大軍,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央紅軍勝利抵達陝北後,李子芳先後被提升為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等職,並當選為軍團黨委候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子芳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41年 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李子芳不幸被俘,與葉挺軍長等新四軍數百名指戰員被囚禁於江西上饒集中營。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敵人特設的囚禁室--石底監監獄。同午他們組織的越獄斗爭失敗,敵人加強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獄中被殺害,犧牲時年僅32歲。32歲的李子芳,為抗日救國的正義斗爭,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事跡被收入中央《黨史》一書。
10.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主編地下刊物《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抗戰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傳部工作。抗戰勝利後,輾轉廣州,恢復《文藝生活》,又辦《文藝新聞》這兩家雜志被查封後,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員、香港《文匯報》主編。
抗戰時期著有長篇小說《南洋淘金記》(當時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當局逮捕,獲釋後回內地,負責籌建作協廣東分會,主編《作品》雜志。I955年後調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文化參贊。1962年回國擔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司司長。1964年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寶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個英雄的經歷》(短篇小說集)
《粵北散記》(短篇小說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說集)
1944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集)
1948年 《蠢貨》(短篇小說集)
1964年 《風雨桐江》(長篇小說)
1968年 《南洋淘金記》(長篇小說)

三明名人

黃連峒開發始祖巫羅俊
陳氏人閩始祖之一陳雍
功業卓著的廖前
黃連(寧化)建縣創始人羅令紀
第一位閩籍福建觀察使陳岩
公正廉潔的伍正己
辭仕從教的范子高
鄧氏入閩始祖鄧光布
附:鄧光布入閩時間考證
沙縣縣治遷址的實施者曹朋
守土有責的盧珧
開泰始祖鄒勇夫
剛直見忌的廖居素
三明境域第一位狀元張確
文韜武略的鄭文寶
鄉賢尚書陳世卿
宋代
廉平正直的鄧克諧
「循良」名宦張若谷
法治惠民的陳傅
圖書學派的著名學者宋咸
建寧謝家四進士
風骨嚴峻的葉祖洽
閩學鼻祖楊時
鐵面諫議陳璀
文采出眾的羅畸
附:宋故殿撰羅公(畸)墓誌銘
理學承前啟後者羅從彥
不畏強權的陳淵
廣惠將軍顯烈尊王謝佑
力主抗金的李綱
「陰騭積善」的林積
附:關於「陰騭積善」的故事
清名自重的鄒榮、鄒括兄弟
勤政廉潔的鄧肅
附:鄧肅《花綱石詩十一章》
鯁亮而有學識的張致遠
「閩中三循吏」之一的陳麟
「孤風凜一生」的羅博文
沙縣曹門雙傑??曹輔、曹中
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
秉公執法的張敦義
一心鑽研儒學經義的吳翌
南宋理學名儒劉剛中
剛正清廉的鄒應龍
直言諍諫的鄧驛
「嚴義利重然諾」的黃伯固
誓與城池共存亡的黃復
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晏夢彪
樂善好施的倪閃
崇尚理學的馮夢得
英勇抗元的雷三益父子
附:有關《雷三益傳略》中的幾個問題
元代
足智多謀的謝英輔
英勇善戰的謝賜榮
效忠元朝的陳友定
附:有關《陳友定傳略》中幾件重大事件的考證
寧化農民起義領袖曹柳順
保家護民的伍宗堯
明代
宮廷畫家邊文進
附:有關《邊文進傳略》的一些資料
高風亮節的鄧文鏗
參與編纂《永樂大典》的陳山
特賜狀元張顯宗
才猷卓拔的何道曼
熱心善舉的廖彥舉
「三元」之師伍寧
明中葉農民起義領袖鄧茂七
清高廉正的伍晏
潛心「有用之學」的葉元玉
「心清不顧仕囊貧」的黃鍾
「梅嶺三田」之一的田頊
靖邊尚書詹榮
有振天揭地之氣的林騰蛟
著名音樂家楊表正
勤政愛民的田瑁
「恭靖」尚書裴應章
提身嚴苦的田一俊
清廉耿直的鄧向榮
開發桃源洞景區的陳源湛
惠政於民的李春熙
殿中執法的江日彩
兵部尚書李春燁
附:話說李春燁
剛方正達的伍可受
附:關於《伍可受傳略》的兩點說明
盡忠職守的嚴九岳
誓不效力清室的邱嘉彩
敢於為民請命的羅明祖
寧化才子李世熊
紅顏薄命的景翩翩
清代
清節廉明的廖騰奎
淡泊仕途熱心修志的鄧文修
反清名士寧文龍
愛民良吏羅南星
體恤百姓的聶儆
剛介清高的江六瑞
辦事公正勤奮的聶大勛
揚州八怪之一??黃慎

⑥ 中國的第一盞燈是什麼

中國的第一盞燈是火。
《第一盞燈》是詩人卞之琳創作的一首新詩,寫於1937年,收錄在明日社1942年版《十年詩草》之中。詩僅四行,內蘊卻極深厚,表現的是對人類一切發現、發明和創造的贊美。
這首詩表現的是作者多年所悟的一種"心得",也可以說是"智慧的結晶"。表現方法上是含蓄細致的,意境又相當開闊遼遠。這首詩在形式上也繼承和借鑒了中國舊體詩的傳統,而又進行了創新。它頗類似舊時近體詩中的七絕(當然也像波斯的"魯拜"),這是指押韻的方法和行數而言。詩共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韻。但從語言結構上看,第二行內卻包含了兩個句子,這種行中斷句的形式,在舊詩中卻是沒有的。所以它是化古而非泥古,能夠給人以嶄新的感覺。同時,這首詩在押韻的方法上也很講究。三個韻腳"品"、"明"、"燈",聲調逐步升高,從聽覺效果上配合了詩中表現人類從蒙昧到文明,一步步上升的境界。

⑦ 陳雍中的人物歷程

2004年8月,取得國家勞動部頒發的高級企業經營師職業資格證書。
2005年8月,被香港國際易經科學研究院授予易學碩士學位(四柱 六爻 梅花易數 風水)。
2006年3月,擔任中華周易協會太原分會會長職務。並被授予高級預測師和高級命名師兩項資質。
2006年4月,被香港國際易經科學研究院授予易學博士學位。並接受邀請出席了首屆現代文明與地產園林文化國際論壇。同時被《中國風水名人錄》收編。
2006年4月,晉升為中華周易協會常務理事及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並授予國際認證之易學專家資質。同時被《中華周易名人錄》收編。
2006年8月,陳雍中老師辭去地產公司高層職務,創辦了太原鴻易館策劃服務有限公司,中國周易策劃網也隨之誕生。從此邁出專職從事易學策劃生涯及佛道易研究的第一步。
2006年9月,被大型辭書《中華頌》收編,並擔任該文獻編委會名譽主任。
2006年10月,接受邀請出席和諧中國-首屆中華時代名人論壇,被授予中華時代易學泰斗和中華時代十大易學名人首席兩項榮譽。
2006年12月,接受山西廣播電視總台邀請代表周易策劃行業,錄制了「幸運向前沖」節目。
2006年12月,被聘為中國創新管理研究會易學行業高級研究員,同時被世界名人管理科學院授予世界名人勛章.
2007年1月,受到國家文化部門嘉獎,被中國文化管理學會授予中華文化易學名家榮譽稱號。這不僅是陳雍中老師個人的榮譽,更是易學界的光榮。
2007年2月,擔任《國際易經》雜志高級顧問。
2007年12月,接受邀請出席了首界國學與文化產業推廣會議暨易學文化教育主考專家論壇。
2008年2月,被大型文獻《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華卷第四卷收編(第84頁)。
2009年1月被《中國當代易學家辭典》收編。
2009年3月,做為特邀貴賓榮譽出席了第6界中華易學大會暨全球華人易學學者泰山論易論壇。
2010年1月,受邀以專家顧問團成員身份出席了中國傳統文化年會暨首屆易學精英聯誼會,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及年會組委會授予「中國易學誠信個人」、「中國易學和諧大使」榮譽稱號!並獲「中國易學特殊成就獎」殊榮!

⑧ 全國陳氏總祠在那裡

陳氏大宗祠坐落在永安貢川城南巫峽頭
是明代宮殿式建築物,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聞名遐邇的旅遊觀光景點之一。其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搽陳雍的紀念祠,清代康熙、光緒年重修。 宗祠坐西朝東,現存一進門樓和二進正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厚實,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為抬梁和穿斗結構,中堂有神台,設五個神龕,分別崇祀唐代入閩始祖陳雍和宋代陳瓘、陳淵等人。歇山式門樓正中,「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兩側,石獅雄踞;二進石華表上"世承天寵"大字描金;焚紙寶庫、花木草坪及兩邊廂房布局有序;追遠堂內肅穆高雅,"狀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進士"等金匾高懸於大廳上方。「雍穆宗風」、「敦宗愛國、」「理學之門,忠貞之家」等匾額記載過往的種種故事。宗祠內珍藏著一部清光緒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譜,共48分冊;還有民間收藏的清嘉慶、道光年間撰修的宗譜,可供查閱考證。 大宗祠是連接陳氏後裔的重要紐帶和尋根謁祖的聖地,也是八閩大地及海內外陳氏子孫奉祀先祖的凈地。每年農歷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舉行春秋兩祭,來自福建、廣東的陳氏後裔及至海外裔孫代表雲集祭拜,舉行盛大慶典活動,仰篤先公之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