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從明朝開始,北京的名字就基本在「北平」與「北京」兩個稱呼之間變化。
北,古今文中有10餘種釋義,其本義為方位,與「南」相對。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像二人相背狀,後引申為背脊之「背」。中原以北建築,多背北朝南,故泛指北方之北。《詩經·大雅·大東》:「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孫子·軍爭》:「背丘勿逆,佯北勿從。」皆含此義。
京,古今文中有數種釋義,其本義為高丘。《說文》:「京,人所為絕高丘也。」亦指京城、國都。《詩經·大雅·文王》:「裸將於京。」張衡《東京賦》:「京邑翼翼,四方所視。」皆為此義。北京,即為地處北方的全國都城。
北京成為明代全國之都,當與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1360—1424年)「清君側」,以武力奪取皇位有關。《明史·成祖傳》載: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王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
有關史料載: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起兵自稱「靖難」,建文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永樂元年(1403年),改順天府為北京。
其實,「北京」得名更早。《金史·本紀第五·海陵》:「改燕京為中都,府日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為北京」。北京之名,始於此。其時,中京府治,在今吉林省和龍市古城。因位於汴京(今河南開封)之北,故名。
明初北京之名,始載國史、地誌。永樂七年(1409年)拓管北方至庫葉島一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於此,稱京師,仍習稱北京,並置順天府,府下領州、縣 , 州下亦領縣,以南京為留都。其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強化中央集權,維護鞏固多民族國家;擴大對外交往;加強文化建設,編纂《永樂大典》;對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亦多有貢獻。因壓迫剝削日重,其在位期間曾爆發唐賽兒農民起義。
1404年開始了北京城的改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北京這一名稱。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明朝對北京城的營建,真正造就了之後的明清北京城。
元末戰亂飢疫,大都人口死亡逃散數十萬,城北部居民空疏,明軍進入北京後,為了縮短防線,將北城牆向南收縮五里,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帶,增建一道城牆,將城垣變為「日」字形布局,由於新築北城牆西端正值河床,因此北城牆西處向西南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
又為了消滅「王氣」,明軍將元代宮殿全部拆除鏟平。元大都土城現存北段、西段城牆遺跡,以及護城河(小月河)。現被開辟為元大都遺址公園。
明成祖遷都蠟像
朱棣營建北京宮殿時,為了給皇宮前方留出足夠的空間,拆除部分原在長安街的元大都南城牆,向南二里,正陽門一線重建了新的南城牆。北京城南部修建了山川壇(清改名先農壇)與天壇,城外人口逐漸增多。
明代中葉,蒙古騎兵多次南下,逼近京郊。為抵禦外敵,1533年明朝開始修建北京外城牆,原本要圍繞北京城一圈,由於經費困難,無力環繞整個京城,只修建了城外南面部分,把永樂時建成的天壇和先農壇及其形成的鬧市區前門市場包在其內,使北京城平面成了「凸」字形。
原北京城就稱為內城,增建的南部稱為外城,至此,北京城最終格局形成。
1644年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定為國都。
清朝統治期間對北京城內建築有所增補改建,但對北京城規模與格局未做大的變動。
清初,實行滿漢分治,滿人住內城,漢人住外城,後逐漸鬆懈。民國時北京城內建築多有改動,包括為通行火車在城牆開洞等,但北京城大體格局依然保持完整。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屬直隸省、順天府、宣化府。直隸州領縣, 一般州不領縣。清順天府下又設東、西、南、北四路同知, 亦稱四路廳,非一級行政區。
民國前期 , 北洋政府仍以北京為都。廢順天府,改置京兆特別區,又廢州稱縣。1928年國都南遷,改北京為北平,置北平特別市,僅轄城區和近郊,城區范圍同清代。廢京兆特別區,原屬縣劃屬河北省(直隸省改名)。1930年,北平特別市降為北平市, 屬河北省。北平市設轄若干區。
1949年10月1日始, 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央直轄市。後地名不變,區劃數調,境域大擴,始成現域。境內依山偎海,多沖積平原;河流眾多,氣候適宜;富有礦產,農業多特產,高科技產業密集;為全國最大交通樞紐;歷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現為全國文化、教育中心;文物眾多,尤以周口店猿人遺址、房山董家林西周古城遺址、八達嶺長城、故宮、圓明園遺址等聞名於世。今生態日益改善,漸成公民宜居大都市。
㈡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有哪些典故淵源呢
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別稱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如幽州、薊、燕京、北平、大都、京師等等,那北京是從何時才開始叫北京的呢?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北京的歷史。
五代十國時,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遼國的支持,滅後唐建立後晉。938年年,遼太宗將幽州升為南京幽都府,並大興土木營建,作為陪都。遼聖宗耶律隆緒時,改為析津府。宋朝沒能通過武力收回幽雲十六州,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只好花重金贖回了幽州。不過,很快金軍南下,宋朝被趕往江南,幽州落入金朝之手。1153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在北京建都,稱中都。
㈢ 北京的來歷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從此北京成為全國性都城。元代北京城規模宏偉,為解決城市用水,特別是引水濟漕之需,郭守敬主持興修白浮堰,將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內接水潭,再連接通惠河以達通州。
此外,又別開金水河,將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宮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宮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問題。
由於京杭運河的通航和海上運輸發展,加強了中國南北部的經濟聯系,也促進了大都城貿易繁榮。明初,為加強北方防禦,決定將首都從南京遷來此地。1403年稱都城為北京,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來。
(3)北京因為什麼叫北京擴展閱讀:
北京的歷史沿革:
北京是人類發祥地之一。距今約50萬年前「北京人」的出現標志著北京歷史的開始。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類創造了聚落組織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間的同時,與各種文明發生著交流與碰撞。
夏商周時期的中華大地,呈現出文化融合交匯並逐漸走向統一的態勢。中原王朝或與當地邦、族結盟,或直接派重臣守護,表現出對其北面門戶——北京地區的重視。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後,即分封了燕、薊兩個諸侯國。從此,北京的歷史邁上了「方國都邑」的新台階。戰國時期,燕國成為「七雄」之一,燕都薊城一躍成為「富冠海內」的名城。
㈣ 北京是什麼時候叫的北京
北京是從明朝時開始叫北京的。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為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燕山山脈,三面環山,東南部是平原。北京交通便利又易守難攻,是天然的定都之地,燕、遼、金、元、明、清均建都於此,被稱為六朝古都。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㈤ 北京因什麼得名
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愛問知識人的觀點 揪錯 ┆ 評論
濃霧森林
[學弟]
北京城被稱為六朝古都,可久遠的燕國對於現在來說可以說是無跡可尋,可北京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後期的五個朝代建都之地,這五朝指的是遼(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當初遼時,只把北京作為陪都,北京只不過是遼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於遼而是始於金。據《金史·海陵紀》記載說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金建都之後改稱中都。當時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將燕京定為首都。
不過我以為,說到北京城,還是要從遼代的燕京聊起。遼人,即契丹人,契丹族是世代生活於遼河上游的一個游牧民族。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建都城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稱為「皇都」。隨後登基稱帝(遼太祖),改國號為「遼」。
同時期的中華大地的中原上正處在「五代十國」政權紛亂的時期。公元936年,即五代時期中的後唐清泰三年,後唐的節度使石敬瑭為篡奪政權,許諾割讓國土為條件,換取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發兵協助。石敬瑭篡位當上了後晉皇帝,隨之割讓北方國土幽、薊、雲、朔等十六個州(史稱「燕雲十六州」楊家將那裡面老說)送給遼國作為回報,並尊稱遼太宗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則做了現在著名的罵名千載「兒皇帝」。
當時割讓給遼國的幽州城,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公元938年,遼太宗將國都「皇都」改名為「上京臨潢府」,定幽州為「南京析津府」,定遼陽(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其後於公元1006年定今內蒙古寧城為「中京大定府」,後又定雲州(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以上就是我所說的遼國的「五京」,一個國都和四個陪都。幽州被升格為遼國的陪都後,改稱為「南京析津府」,也稱「燕京」。北京城的別稱「燕京」的稱號即始於此。
後在遼國統治的塞北地區,世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逐漸強大。公元1112年的夏天,遼國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日叫松花江)漁獵,按慣例女真各部落首領都要前來朝拜。在宴會上,女真族完顏部落的首領完顏阿骨打不肯屈尊獻媚,險些被處死,由此引發完顏阿骨打決意反抗遼的統治的想法。次年,完顏部落聯合其他女真部落正式起兵反遼。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創建了大金國,建都與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1123元金軍攻陷了遼國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1125年,金兵又俘獲了遼國皇帝天祚帝,遼國正式滅亡;1126年,即靖康之恥那年(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北宋國都開封。隨後金國在燕京設立了「中書樞密院」和「行尚書省」,以便就近統治新征服的北宋領土。
公元1149年,位居金國丞相的完顏亮(金太祖之孫)發動政變,殺死金熙宗。完顏亮即位後,為了鞏固帝位和有效地統治中原,下詔遷都燕京。
定下遷都大計之後,完顏亮派官員梁漢臣、張浩、蔡松年等征調軍隊40萬人、工匠民夫80萬人去燕京,全力營建宮殿城池;另派畫工去北宋故都開封,測量和描繪北宋的宮殿園囿,依樣在燕京仿建。
公元1153年,金正式遷都燕京。完顏亮特意下詔改元,改新年號為「貞元」,升內外文武官員皆進級一等。為促使留戀故土的王公貴族們盡快搬遷,也為了防止親族中的敵對勢力盤踞故都,完顏亮又下令拆毀了會寧府的宮殿宅第以消除後患。
遷都後,完顏亮仿效遼國的「五京」制度,定燕京新都為「中都大興府」,另外定四個陪都: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開封為「南京開封府」,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
遼國時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遼國「五京」之中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一個城池。中心位置在今廣安門一帶。現在北京僅存的遼代建築,也是北京城裡現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築物,就是當年矗立在遼燕京城內的密檐式十三層八角磚塔,位於廣安門北濱河路西側的天寧寺院內,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了。
金中都城是環繞著遼燕京城擴建而成的。基本是在燕京城的基礎上全城外擴三里,外城牆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宮城完全仿照北宋都城開封皇宮的樣式,其部分建築構件和大量的珍寶陳設,也是當年從開封搜掠來的原物。完顏亮還將先帝的皇陵也遷移到金中都來。後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至此金遷都宣告完成。金中都也正式出現在歷史舞台上。
只可惜輝煌的金中都城在歷史也只閃光了63年。
金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建立中都一直到1214年金宣宗迫於蒙古成吉思汗的威脅而遷都「開封府」,再至遷都的次年中都城被蒙古鐵騎徹底搗毀。金中都短暫的命運就此結束,在這63年中,中都還是為北京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今天的釣魚台、玉淵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曾經是當年金代皇家的離宮別苑。
㈥ 「北京」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後,遷都北平後改的,意與南京相對之意。
1368年8月,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佔了元大都。雖然元順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許多軍隊仍滯留在大都周圍,時時威協著大都,元將領也速就曾兵臨通州。朱元璋當即命令大將常遇春率重兵消滅大都周圍的元軍。1369年6月,常遇春盪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殘余軍隊。戰報送達朝庭,朱元璋便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這也就是北京也稱北平的來歷。
明代皇帝朱棣(明成祖),1406年(永樂四年),頒詔遷都北平,並把北平改為北京,意與南京相對之意。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㈦ 北京市什麼時候開始叫北京的
1403年。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7)北京因為什麼叫北京擴展閱讀:
北京之後的改名歷史: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㈧ 新中國時,北平為什麼改名為北京
1、1949年北京成為了中國的首都,把北平改回北京稱謂是因為,北平一詞有很濃重的政治和歧視意味,北平最早是隋朝叫的,有平亂而統一之意,新中國建立後,又改為北京,表明了新中國反對歧視少數民族的內涵。
2、「平」是平定的意思。1924年北伐戰爭結束,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的老巢——北京被國民革命軍佔領了,為了紀念北伐戰爭的勝利,把北京改為「北平」,意為把北方平定了。
3、把平改為京是因為,北京的稱謂是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當時中國有三個首都:金陵,大都和鳳陽,為了區分這三個首都,將元大都改名為北京,金陵改為南京,鳳陽改為中都。
(8)北京因為什麼叫北京擴展閱讀:
北平簡史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為北京的名稱。
後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此為今名之始。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設立北平特別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
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恢復原名北平。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將北平市改名為北京市。
㈨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它的寓意是什麼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
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里,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再圖在那裡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採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其實,歷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佔元朝大都之後,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㈩ 北京 名稱的由來
北京名稱是由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北京由於經歷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稱:
1、燕都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
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10)北京因為什麼叫北京擴展閱讀:
從1153年開始,北京經歷了金、元、明、清幾個朝代,歷時800多年,一直都處於國都的地位。因此,它又得到了各式各樣的別稱,如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所以,綜觀世界各國歷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市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正名、別稱約有60個,可以說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北京地處華北大平原西北端,50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動。
當時的「北京人」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但是沒有留下地名。北京在上古時期叫作幽陵;在夏代稱冀州;在周朝稱為薊;春秋戰國謂燕;秦署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有、伐戊;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陽郡;遼改為幽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稱北京;1421年改稱京師;清代稱北京;1928年又改北京為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恢復北京的稱號。這些名稱僅是比較常見的名稱。除此之外,北京在歷史上還曾叫過宛平、燕山府、聖都、汗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