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北京故宮的資料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1)北京故宮舊稱什麼擴展閱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午門後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
北京故宮的外廷以三大殿為主。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基台三層重疊,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
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重疊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
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❷ 故宮又叫什麼名字
故宮又叫紫禁城。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故宮又叫紫禁城。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❸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嗎 北京故宮舊稱是紫禁城嗎
1、是的,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
2、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3、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❹ 北京故宮的來歷
1、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4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最後確定,故宮的房間總數為8703間。
2、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它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❺ 故宮的舊稱是什麼
故宮的舊稱是紫禁城。這與古時候紫氣東來的這個典故有關。傳說老子出函谷關,有紫氣從東至,被守關人看見,未久,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守關人便知道這是聖人。守關人請老子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因此紫氣便被認為具有吉祥含義,預示著聖賢和寶物出現。從這以後古人就把祥瑞之氣稱為紫雲,傳說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稱為紫海,將神仙稱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稱為紫陌。紫氣東來,象徵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紫大有來頭。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稱為紫禁城。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❻ 故宮的詳細資料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故宮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過。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一條中軸貫通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
故宮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現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❼ 北京故宮的 舊稱紫禁城
很多人看宮廷劇都認為故宮是清朝建的 其實是: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 旅遊 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人次。2019年起,故宮將試行分時段售票 [6] 。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 [7] 2019年3月4日,故宮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覽計劃。
中文名稱 北京故宮
所屬年代 明清
地理位置 北京市
佔地面積 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批 號 III-100
門票價格 60元旺季/40元淡季
開放時間 4.1-10.31:08:20-17:00;11.1-3.31:08:30-16:30;每周一閉館 [10]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 旅遊 景區
主要藏品 清明上河圖、乾隆款金甌永固杯、酗亞方樽
別 稱 紫禁城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17] 。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准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 [18]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19] 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20] 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辟為皇帝寢宮。 [24] 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統帝被趕出紫禁城。
咸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面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咸豐去世後,慈禧也曾在這里居住,一人獨享兩宮。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 [25] 咸豐帝死後,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鍾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後一人獨享的宮院。太極殿原來也只是二進院落,咸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862690件/套 (截止2019年8月)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2015年,故宮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 歷史 研究所合作編制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面世並征詢意見。《規劃》的保護對象為故宮及其產權歸屬單位,包括紫禁城、端門、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共5處明清皇家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為106公頃。規劃范圍與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緩沖區,即故宮周邊區域等同,預計於2025年實現目標。
北京市區乘坐1路、2路、52路、59路、82路、99路、120路、126路、觀光1線、夜17路、夜1路、夜2路、專2路在「天安門東」站下車然後步行約900米到達午門。或,乘坐1路、5路、52路、99路、觀光1線、夜1路、專2路公共 汽車 在「天安門西」下車,然後步行約1000米從午門進入。
❽ 故宮是在哪裡
北京的故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在北京中軸線的中心。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入口在午門(故宮博物院的南門,自2011年7月2日始只作為觀眾參觀入口)。從天安門經端門即可到達午門,或從東華門或西華門沿東、西筒子河路前行均可到達。 北京故宮出口在神武門(故宮博物院的北門,自2011年7月2日始只作為觀眾參觀出口),與景山公園隔街相對。
(8)北京故宮舊稱什麼擴展閱讀
參觀故宮的注意事項:
1、故宮博物院全院禁止吸煙。在故宮博物院內參觀游覽時請勿吸煙,並提醒他人不要吸煙!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火災。每個點燃的煙頭都可能是對這片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威脅。
2、尊重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古跡。請不要在古建築和古樹上留下您的大名,刻畫塗寫不僅不會英名永駐,反而遭到大家的鄙視。
3、做文明觀眾。為不妨礙、影響他人參觀,按照國際慣例在展廳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拍照。
❾ 故宮歷史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 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 為15萬平方米,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故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 的屏障。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2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廟號謚號的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
在1987年,北京故宮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的遺產,而對北京故宮,擁有者9000個房間的建築物,也成為了中國明清時代的一個無價的歷史證明。
(9)北京故宮舊稱什麼擴展閱讀
2015年,故宮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合作編制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面世並征詢意見。《規劃》的保護對象為故宮及其產權歸屬單位,包括紫禁城、端門、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共5處明清皇家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為106公頃。規劃范圍與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緩沖區,即故宮周邊區域等同,預計於2025年實現目標。
故宮以1500萬人次的年接待觀眾數量,位居世界所有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之首。自2015年6月13日起,故宮試行每日限流8萬人與實名制售票。
2016年8月22日,故宮在京宣布養心殿研究性修復項目科研課題全面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修復項目是中國首個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的綜合研究性修復項目,故宮博物院將以此項目為契機,通過機制創新,建立文化遺產修復的科學規范,在國內創立文物修復與保護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