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金絲楠木如何運到北京
擴展閱讀
福州藝術漆工人哪裡接單 2025-09-19 04:08:50
怎麼去廈門湖裡區馬壠 2025-09-19 03:19:51

金絲楠木如何運到北京

發布時間: 2022-11-17 02:28:37

Ⅰ 故宮當年建造時的木材來自哪裡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故宮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皇宮建築群。從建成至今,故宮已跨越了600多年時間,見證了明清兩個王朝從興盛到衰亡的全部過程。

如今的故宮早已不是當年的宮城禁地,而是變成了人人皆可一睹風採的故宮博物院,每天都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名遊客。然而許多人在游覽的過程中不禁會發出疑問,故宮當年建造時的木材來自哪裡?什麼樣材質的木頭才會被選進宮中?作為數百年前的木質結構建築,為什麼這些木頭不會腐爛?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故宮木頭背後的故事。

除了木材質地本身極佳外,故宮的地理位置較南方乾燥、寒冷,蛀食木頭的白蟻數量較少。而且故宮中的木頭大多都塗上了大漆,這也起到了防蟲、防腐的效果。此外,故宮排水性能極佳,從未發生過積水漫灌的事情,宮內牆體間也開有通氣孔,這就為故宮中的木頭起到了很好的防潮保護作用。

從明朝到現代,故宮中一直持續著修繕工作,期間有多次大修記錄,宮中建築得到了最妥當的維護,自然也就堅久耐用了。值得一提的是,故宮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大火災,因此防火工作才是故宮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兩宮鼎建記》、《明史》

Ⅱ 我有一顆金絲楠木烏木想跨省運輸需要什麼手續,知道的說一下

跨省運輸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手續,能夠有一個證明這個金絲楠木歸屬是你,同時有正規的砍伐手續就可以直接運輸了。

Ⅲ 北京故宮是怎樣建的

大家去北京旅遊,肯定會去故宮。但是您對故宮了解多少?故宮經過幾年建成,為什麼要建在元朝皇宮的地基上?這些問題我全都告訴你。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紫禁城建造的准備工作就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裡,朱棣北伐草原,西下南陽,而以工布尚書宋禮為首的大臣們則離開京城,足跡踏遍全國,廣尋材料。他們深入森林,其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歷經萬難去採伐最好的金絲楠木,後又藉助水力將楠木運到北京。
木材有了需要磚石,工部發現蘇州一帶土質優良,燒制有方,朱棣特賜封為御窯村,生產大殿所需地磚,又稱金磚。而保和殿後方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塊艾葉青石,長十七米,重達兩百多噸。這塊巨石來自北京良鄉,數萬勞工寒冬時在道路兩旁每一里左右挖井,用井水潑地,形成冰路,前拉後推,利用冰路將巨石運到工地。最後雕成石陛。此外,由山東臨清生產建築用磚,每一項原料無不精益求精,紫禁城可謂是傾天下之力,而它之後的建設更是嘔心瀝血。
1406年,在朱棣的指揮之下,數十萬民工和官兵開始營建紫禁城。他們將原皇城內的建築拆除,百姓外遷,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開始建設。民工們刨掉元皇宮整體地基,用生石灰和粘土混合的灰土與碎磚層疊回填,還在地基撒煮好的糯米與白礬,如此不計成本的做法,讓地基變得十分堅硬,最深處達八點五米,完全避免了沉降隱患。紫禁城宮殿便是建設在這巨大的地基之上。

為了方便建設,還興建了琉璃廠等五座加工廠,源源不斷地輸送宮殿成品用量。在地基周圍,民工挖掘護城河,並將土方壘在一座山丘上,經巧妙設計名為萬歲山,現為景山。萬歲山下面正是元朝皇帝的寢宮。這也正是為了壓制前朝的氣運。十四年之後,紫禁城正式完工,其工程量之大,後人難以想像。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凝聚在這工程之上,朱棣走向寶座,一個嶄新的盛世來臨了。

Ⅳ 請問,故宮是如何建造的為什麼要建造故宮

說起故宮,相信大家都對他非常的了解,因為它是我們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景點,它以前的名字是叫做紫禁城,它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餘間,故宮它是在明成祖永樂4年的時候開始建設的,是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去建造,然後到了永樂18年的時候建造成功,所以它就成為了明清兩個朝代24位皇帝的皇宮。那麼故宮它是如何建造的?又為什麼要建造故宮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傢具體的講一講。

最後,以上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Ⅳ 在古代,故宮裡面的金絲楠木是怎麼從南方運到北京的

楠木是古代建造皇宮和陵墓的主要材料。主要產區是湖廣、雲貴、四川等地。木材之所以如此珍貴,不僅是因為它質地堅硬、耐腐蝕、香味濃郁,更是因為它的稀缺性和生長緩慢。秦漢以來,朝廷對楠木進行了大量的砍伐,使得原本散落在原始森林中的楠木只能在「人跡罕至的窮崖溝壑」中被砍伐,有些種類更為稀有。

樹木被砍倒後,將沿著先前修建的道路人工拖到河邊,然後在即將到來的汛期將大樹推到河裡,這樣它們就可以沿著洶涌的河流順流而下。嘉靖二十年五月,當時的禮部大臣嚴嵩作了關於大木運輸的報告:「做獨木很難。蓋巨木產於湖廣和四川,那裡人很少。」

Ⅵ 故宮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為什麼木材不容易腐爛

每次想到首都北京,就能將它與故宮聯系在一起。是啊!那是多麼偉大的建築!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都是紫禁城,延續了六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規模最大以及保存的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皇宮宮殿。到底是什麼讓故宮保存如此完整,趣聞君認為原因有四點:1.故宮木材採用了金絲楠;2.與故宮的地理位置有關;3. 與故宮環境條件有關;4.維修人員做出了很大貢獻。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時期開始建設,是以南京故宮為模範的營建,於永樂年間建成經時18年。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佔地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北京故宮的歷史尤其輝煌,它進入了中國大半個歷史歷程。

最後,故宮的偉大建築是後人不可復制的,同時,我們作為遊客在北京游覽的時候,必須注意對故宮的保護,沒有那一塊木頭是真正的永久不腐朽的,更重要的是後人的愛護以及看管。

Ⅶ 運送金絲楠木修紫禁城運河是從哪裡到哪裡

,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
),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
、黃河、淮河、長江、
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Ⅷ 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區別

故宮又被稱為紫禁城,是明清的皇家宮殿,始建於明朝,用時14年建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高達15萬平方米,擁有70多個宮殿,9000多間房屋。紅牆黃瓦,精緻霸氣,壯觀威嚴,將大國風范與皇家地位彰顯了出來。

除了北京故宮外,我國的另一個城市,也有一座故宮,知名度也不低,它就是位於遼寧沈陽的故宮。這座建築是清朝初期修建並使用的皇家宮苑,佔地近六萬多平方米,與故宮相差了大概十幾倍,古建築大概有110多座,500多間房間,也是一處保存完好歷史豐富的古代遺跡。雖然不該將一些景點拿來進行比較,但同為故宮,這種事也是在所難免的。兩者相比之下,清朝所建的沈陽故宮可以說是處處都被明朝所建的北京故宮所碾壓。

其實,沈陽故宮這樣的皇家宮苑與別處相比絕對是碾壓,但同樣的,如果將它與北京故宮進行對比的話,那麼,北京的故宮也絕對碾壓沈陽故宮,也難怪清軍一定要入關。
總體建築區別
除了最直觀的大小外,還有其它的方面,比如說建築風格:
上面也說了,北京故宮是由明朝修建,而沈陽故宮則是由滿清修建,這就導致了兩處建築的總體風格各有不同。沈陽故宮是滿人的第一個金鑾殿,在建造時融合了漢滿藏等多民族的建築特點。

這一點我們從大正殿就可以看得出來,而且由於當地的一些傳統,內部的建築大多都是宮高殿低,也就是大臣的議事的地方,要低於皇家所居住的寢宮,是中國宮殿建築史上僅有的存在。使用的也大多都是帶著綠邊的黃琉璃瓦,保留了很多滿族建築的風格,而且這里門額上的字大多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
而故宮則是由漢人所建,彰顯的是我們漢族人的文化特徵。不過在裡面也是能發現與沈陽故宮的相似之處,因為後來滿清入關之後入住故宮,對其也進行了一定的修繕和改建,使得與沈陽故宮在某些細節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總體沒有太大的改變。

這里的大多數建築採用的都是中原地區的傳統宮殿建造技術,三大殿都在高台之上,並且高於寢宮,使用的也都是黃琉璃瓦,文字也與沈陽故宮相反,漢文在左,滿文在右。
我們常說一個人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便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色。當時,建造北京故宮的明朝和建造沈陽故宮的清朝,二者所在的位置,所懷揣著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也使得在建築最初期,沈陽故宮就低了一檔,它所採用的是較為低級的民間硬山式,而當時的明朝正值鼎盛時期,為彰顯國力,採用的是最高等級的傳統,宮殿建築疾廡殿頂。

居住區別
由於沈陽故宮的佔地面積過小,宮殿也不多,所以皇帝的妃子們一起住在清寧宮。當然,這個清寧宮也是比較大的,裡面分為兩部分,皇後作為皇宮中地位最高的女人獨佔一間,剩下的則是其它嬪妃的居住地。

而北京故宮就不一樣了,擁有9000多個房間,還怕不夠住嗎?太後皇上皇後各有一個宮殿,有一些位置比較高,或者是比較得盛寵的妃嬪,也能獨居一個宮殿。或者是坐擁宮殿中最好的房間,剩餘的分給其它人,還能管理著其它不如自己的妃嬪。

背後歷史
沈陽故宮是由清朝的努爾哈赤所主持建造,在1625年開始建造,它從各方面考慮,定都沈陽,然後以當地的舊城為中心修建了這么一座宮殿。起初,為了議事只修建了大政殿和十王殿。後來陸續經過修建,形成了當下的規模。

而北京故宮則是由明朝的朱棣大帝下令建造,始建於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為修建這座令後世震驚的皇宮,朱棣曾下令派人前往全國各地開采最為名貴的石料和木材。為打造一座輝煌的大殿,無數人去深山老林中砍伐珍貴的金絲楠木,又順著水流運往北京。

運送石料的過程就更為艱辛了,而且故宮的地基有十幾層,前期的籌備工作就耗費了十幾年時間。不過,當時建成的宮殿,後來也經過了焚燒與損毀,我們現在看到的也是後世修建而成的。
總之,這么一座龐大的皇家宮殿的建成,也可以用奇跡來形容,我們很難想像,在交通不便的當時,人們是怎麼把來自世界各地的材料繪製成這么一座雄偉龐大的宮殿。所以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清軍一定要入關了吧!

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對比後,才明白清軍為何非要入關

Ⅸ 修建棱恩殿是金絲楠木的運輸方式

修建棱恩殿是金絲楠木的運輸方式是水運。
明成祖朱棣的祾恩殿,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南麓,是十三陵中的首陵,也是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這個宮殿當時建造時那是相當的豪華了,祾恩殿向人們展示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無窮智慧。長陵祾恩殿建於明宣德二年仿明代皇宮金鑾殿所建,上的丹陛,前面是一塊平坦的月台,襯得大殿更加雄偉。
這種形式的殿頂叫"重檐廡殿式".在古建中等級最高,比較少見。此殿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 殿頂全部黃色琉璃瓦覆蓋,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使大殿更加金碧輝煌。

Ⅹ 金絲楠木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木材,它是如何被運到故宮的呢

金絲楠木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木材,它是如何被運到故宮的呢?各位,金絲楠木是古代建造皇宮和帝陵的主要用料,主要產地在湖廣、雲貴和四川諸省。此木料之所以如此貴重,一來是因為它質地堅硬,耐腐蝕且有香味,二來是因為它的稀少和成長的緩慢。自秦漢開始,朝廷就對金絲楠木進行大量的採伐,這使得原本就只是零星地散見於原始森林的金絲楠木,被砍伐得只剩在「窮崖絕壑,人跡罕至之地」才有。

嘉靖二十年五月,當時的禮部尚書嚴嵩,就曾對大木的運輸情況作過如此陳奏:「今獨材木為難。蓋巨木產自湖廣、四川窮崖絕壑,人跡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幾轉歷,而後可達水次,又溯江萬里而後達京師。水陸運轉歲月難計。」綜上所述,金絲楠木是如何被運到故宮的呢?是通過水路,運過來的,但其過程十分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