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中軸路兩側建築如何保留
擴展閱讀
拉桿箱哪裡修天津 2025-07-23 07:18:23
非廣州戶口競牌如何審核 2025-07-23 07:15:59
深圳居家窗簾需要多少錢 2025-07-23 07:10:39

北京中軸路兩側建築如何保留

發布時間: 2022-11-17 03:45:31

❶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在城市道路兩側和交叉路口周圍新建、改建建築工程的若干規定

一、凡在本市市區和郊區城鎮地區的道路(包括主幹道、次幹道和支路,以下簡稱城市道路)兩側和交叉路口周圍新建、改建建築工程,均須按以下規定保持建築工程與城市道路(即規劃道路紅線,下同)之間的距離:
1、立體交叉路口周圍建築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的寬度,視城市道路寬度而定:城市道路寬度在150米以上的,距離的寬度不小於15米;城市道路寬度在150米以下(含150米)的,距離的寬度不小於30米。
立體交叉引橋高出地面的,建築工程距離引橋路面外邊線的寬度不小於30米。
特殊形式立體交叉路口周圍建築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的寬度,由市規劃管理局視具體情況確定。
2、平交路口周圍30米范圍內,根據規劃的需要,建築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寬度不小於10至20米。
3、城市道路兩側(即非交叉路口的路段)建築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的寬度,由市規劃管理局按規劃的需要規定。
4、城市道路兩側現有建築物翻建或建設臨時性建築工程,按規定保留距離的寬度確有困難的,可適當照顧。但建築工程與現有城市道路路面邊線的距離,不得小於10至15米。
現有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圍內,禁止新建臨時性建築工程。二、建築工程與城市道路之間按規定寬度保留的空地,由市規劃管理局安排用途。在用途確定前,可暫由新建、改建工程的建設單位負責進行綠化。三、新建大型公共建築工程(包括飯店、旅館、寫字樓、醫院、影劇院、博物館、大型商場等),除按本規定進行建設外,還須按規劃要求在建設用地范圍內留足停車場和綠化用地。四、本規定具體執行中的問題,由市規劃管理局負責解釋。五、本規定自1987年4月1日起施行。本規定施行前已經批准建設但尚未施工的建築工程,由市規劃管理局根據本規定,區別不同情況重新審定。
市人民政府1984年2月10日批准施行的《關於在城市幹道兩側劃定隔離帶的規定》中,有關城市幹道通過城鎮地區路段的隔離帶寬度的規定,一律按本規定修訂。

❷ 北京市中軸線都有什麼建築這條線為何可以申遺

在歷史上,北京就是一個文明古都,在這個城市有很多歷史性建築。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對稱大城市。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包容了北京各個朝代的建築,從北邊起鍾鼓樓開始,到永定門結束,直線距離長達7.8公里。

上個世紀90年代,北京市為了連接城市的中心和亞運村,擴充北京的中軸線。西邊建了中華民族園,東邊則建了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到北京申奧成功之後,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成為了奧林匹克公園的主線,東邊建了國家體育場,也就是我們熟悉鳥巢,西邊則建了水立方。

❸ 北京中軸線周邊古建壇廟加緊修繕,為什麼要這么做

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是有著5000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都需要用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去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要不斷地對我們的文化進行傳承。北京中軸線周邊古建壇廟加緊修繕,也許對於這個措施,每個人都是同意的,因為對於這些古劍譚妙來說,他們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有的時候也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需要修繕。

每個人生活中也許都是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對我們的文化也應該要有所了解,對於祖先所留下來的東西,我們也要好好的保存下來,古壇廟的修繕,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同時也能夠讓我們繼續看到它的存在。

❹ 北京中軸線是老北京的核心,這條線的起點和終點具體是哪

北京的中軸線是老北京的核心,在2009年,北京中軸線就被提出要申遺,北京市的市委政府也是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將中軸線作為北京的老城保護1號工程。這條線的起點是永定門,終點是鼓樓,中間有很多對稱的建築物,北京很多非常出名的建築物都在這條軸線上。

❺ 南中軸路兩邊要拆嗎

法律分析:是的。南中軸路周邊項目范圍:「東起南天壇公園西外壇牆,西起中軸路,南起天壇公園西門,北至天壇路」。

法律依據:《北京市2019年北京市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任務》 東城區2019年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任務 南中軸路周邊項目四至范圍包括:東起南天壇公園西外壇牆,西起中軸路,南起天壇公園西門,北至天壇路。實施主體是房地二中心。總共佔地面積為8.38公頃。

❻ 北京城中軸線概況及特點,它對當代北京建設的影響

魅力北京城 韻律中軸線

——李建平

我了解北京城的中軸線,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是我們老師,講了一個大清朝的故事開始,使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的中軸線。

他說在大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外國的使者,他要到北京來朝見皇上,但是到中國朝見皇上得下跪,外國人這個使節說我不想下跪。中國的清朝的官員,就採取了一個禮賓儀式的安排,讓他從前門走進北京這個皇城,他從皇城走進來之後,從前門走進皇城之後,迎面看到的就是我們清朝時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門,現在就是在毛主席紀念堂的這個地方,當時叫大清門。那麼他走進皇城之後發覺環境不一樣了,本來他進到北京城的時候,我們北京城是什麼樣的特色呢?是一個灰牆灰瓦,建築體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築,街巷很整齊,從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齊,橫平豎直基本都是東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胡同都是東西向的,是一個灰牆灰瓦的這么一座城市。但是他走進皇城之後發覺不一樣了,特別是從大清門走進之後,發覺顏色是黃琉璃瓦紅牆身,而且一條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門。就是從現在毛主席紀念堂這個地方,當年是皇城的大門,從這個門進來之後是一條御路,現在你要到天安門廣場去你還能看到,在這個廣場正中間是大塊的條石鋪成的一條道,正對天安門正中的門路,這就是中軸線上的路,古代管它叫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這個視線讓你進了皇城大門之後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門。哎呀他一看天安門太好了,黃琉璃瓦,紅柱子,紅紅的牆身,那麼前面襯托的建築是什麼呢?白色的金水橋,白色的華表,白色的石獅子,藍天白雲襯映下,哎呀,他體會到中國的建築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樣,完全是東方的特色,就是我們常說的是大屋頂,是宮殿式的。當他走過天安門,穿過金水橋,進入天安門之後,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門一模一樣的建築,這就是端門,走過端門之後,迎面是一個廣場,就是穿過端門之後,迎面來的是午門,午門城牆兩面伸出來,像個巨人伸出手來,歡迎到來的使者。但是高大的城牆,那時在古時候不像現在這么多人,人是很小的,因為人少,人在高大城牆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國的這個建築太好了。那麼,他穿過端門到達午門之前呢,午門上面迎賓,它上面是有人吹著號,鍾鼓齊鳴,在午門前面有一個鍾樓,一個鼓樓,有鍾鼓齊鳴。當他穿過午門之後,又看到一道金水橋,那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那個叫外金水橋,當他走過金水橋,才到達皇城,見皇上還差一道門,這道門就是太和殿前的門,太和門。太和殿就是進入午門之後,他發覺兩邊,你看,你要是到故宮去看去,沒有樹,不種樹,就是讓建築更加雄偉,就是讓建築完全盡收到你的視野,他跟著禮部官員走,過了太和門,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個高大的石台階上,三層,他爬到石台階上之後,他說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中國有如此優美的建築,如此輝煌的建築,我不得不五體投地了,五體投地就是下跪啊。那麼,從這一點呢我開始認識北京的中軸線,但是,我講的這個故事只是講了中軸線當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們理解中軸線,那麼,我講的第一個專題就是中軸線的魅力。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張畫,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來過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個開封市,開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賣一張畫叫《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它分長卷,這種長卷是我們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我不知道這里有沒有搞美術的,西洋畫它是一個視點,但是中國畫是有多個視點,中國畫它可以講一個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現出來。那麼我想我先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這張畫,然後,我們再來了解北京中軸線的魅力。這個《清明上河圖》,是中國長卷山水畫的一個代表,它描寫的是什麼呢?就是清明時節人們去祭典,春遊,踏青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那麼最遠處它是有幾棵樹,很稀稀疏疏的,然後你逐漸感覺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遠把你帶向近,然後,逐漸逐漸地走向繁華和熱鬧;在這張畫正中,他畫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個汴橋,是一個拱型的橋,到這個橋的時候,欣賞人他讓你達到一種高潮,你要細看這張畫,橋上人來人往,橋下船要過這個橋,橋上人告訴橋下人要小心這船不能碰了橋,橋下人連包括岸邊圍觀的人都在緊張的讓這船能過這個橋,從你欣賞當中你就逐漸緊張起來了,逐漸達到一個高潮;人們過了這個橋之後,你再往前欣賞它是進了城了,有一個城門樓,氣氛又有一些緩解,進了城之後他不再畫了,作者就畫了一小段。我到開封去訪問的時候跟他們問,為什麼呢?他們說這畫沒畫完,後面還有一節沒找著,其實不是,中國畫的魅力就在這,就是它留下你無限想像的空間。當年這個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華,那麼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華的東西全畫盡,他留下你無限想像的空間,從郊區到小鎮到汴橋,達到高峰,從汴橋又往下,讓你有一個平緩的過程,然後進城了,進城之後不畫了,讓你想像吧,沒進城都如此地繁華,城內會有多麼地繁華,這就是中國畫,中國人的審美藝術。

那麼,我們再來說說北京城市的中軸線,我在這兒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魅力。因為最近北京市正在修復永定門,大家知道正在修復永定門,為什麼?它是我們中軸線南端的起點,我把這個中軸線它和我們欣賞《清明上河圖》這種魅力對比地介紹一下。假如我們時光倒退,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時候沒有現在這種方便的交通,不像現在這種現代交通,人們最多就是騎個馬,坐個轎子。當一個人外地人進北京,從陸路進北京,迎接他的第一個視點就是永定門。永定門它有城樓和箭樓,是一個城,讓你感覺你要進城了,先給你這么一種感覺;當你進了永定門之後,雖然進城了,可是你感覺到的是一個非常寬闊的馬路,當年進永定門,最近我們要恢復永定門,永定門東邊是天壇,西邊是先農壇,這中軸線開始就給你感覺中軸明顯,兩邊對稱,但是並沒有太多的建築,當年在壇外邊不像現在似的蓋滿了商店,那個兩邊是非常寬松的,就像我們的《清明上河圖》剛剛開始有幾株樹,稀稀疏疏的,讓你開始感覺這座城市。當你從永定門走進之後,遇到的第一個視點是天橋,大家知道現在北京有個天橋,但是天橋大家都沒見過這個橋,連我都沒見過。天橋是個羅鍋橋,據說站在天橋南邊你看不見前門,站在天橋北邊你看不見永定門,讓你進城之後迎接一個小小的高潮;從這個高潮走下來之後,迎面你會看到一個非常繁華的街市,而且正對著是雄偉的北京的前門,明朝管它叫正陽門,這是前門,你能看到前門了。

過了天橋,而且兩邊環境不一樣了,不再是那種清靜的,種滿樹木的那種壇廟,而是長長的一個街市,現在的前門也沒有古代的寬。我們最近跟他們考古工作者聊過,說這個前門大街當時是很寬的,沒有馬路,但是它是土路是很寬的。在路的兩側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門大街,讓你感覺熱鬧了,確實和農村不一樣進城了。就要進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麼呢?是高大的前門樓,這個前門城樓迎面你看到的是什麼呢?一對大石獅子,在石獅子前面還有一牌樓,我們那時候老北京叫五牌樓,到哪去?到五牌樓。在老北京的時候每個城牆前面都有一個牌樓,一般的城牆牌樓是三間,三開間,只有前門前面是五牌樓,現在前門前面恢復一牌樓,那是假的,為了通車方便,原來是落地式的,過了牌樓你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橋,石橋過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獅子,非常的雄偉。進了前門,先建的是叫箭樓,現在的前門有箭樓和城樓,打仗的時候這個箭樓啊,上面穿滿了箭孔,那是准備射箭的打仗的,背後,進了箭樓之後你才看到前門的城樓,城樓我說是最大的,我說這最高大的就是這個前門城樓。從城樓穿過去之後當時就在前門和現在毛主席紀念堂中間有一個方塊的街叫棋盤街,方方整整,這個棋盤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廣場,就在中軸線上它有路有城樓,有廣場,它內涵非常豐富。到了這個小廣場之後你再往前看,不一樣了是皇城,咱們想,從永定門經過天橋到前門形成了一個高潮,感覺進城了,但是這個高潮不退,馬上迎面來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燦燦的宮殿。領頭的是剛才講到的就是大清門,民國後改叫中華門,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門,一會兒我們還給大家介紹這個門。穿過這個門是天安門,剛才我們講到了端門,午門,太和門,然後你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宮三大殿,後邊還有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然後是故宮御花園。這一線,當你爬到景山上你才能感覺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你從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見殿,只看到一片金燦燦的屋脊,就像我們奏一首音樂到達了高峰,就像我們欣賞了一張畫到達了汴橋那個地方,那麼欣賞北京的古建築到這點兒到達了高峰。

從故宮的這些大殿的金燦燦的大殿走下去之後,出神武門讓你緩沖一下,然後又給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萬春亭,這是全城制高點,全北京城的制高點,讓你感覺像音符又上來了,上來之後跟著又下來了。景山後面現在我們叫景山少年宮,當年叫壽皇殿,也是一大殿。這個大殿它接著萬春亭讓你能滑下來,然後出了景山之後,又一座門,皇城後門。剛才說前門是大明門,後面是地安門,過了地安門之後,有一座叫後門橋,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過了地安門再往前走是後門橋。後門橋和天橋的建制是類似的,過了後門橋之後,讓你有一個小起伏,現在那後門橋緩了,因為我們要走現代交通,當年也是拱型的讓你過一坡,那你過坡之後又看到的是什麼呢?高大的鼓樓,這個鼓樓僅次於前門樓,非常雄偉。過了鼓樓之後100米又一個樓——鍾樓,鍾樓瘦一點像我們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裡。我們這次的奧運會的會徽用一方印來表示,非常堅固地扣在那個地方上,就像一首音樂起伏,起伏,到鍾樓這兒收住了,那麼留下的是什麼呢?我們看一下,前面是鼓樓,後面是鍾樓,那麼在鍾樓和鼓樓的周圍是什麼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軸的樂章到鼓樓到鍾樓,鍾樓就像一個有力的音符結束了,但是它留給人們的是無限的遐想,使中軸樂章消失在這些民居當中。

北京城開了很多東西的路,兩廣路,平安大街,還有人提出從東直門到西直門給弄通了,我說別通了,古人在設計這座城市的時候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他覺得到鍾樓這兒留下的是讓人們想像的空間,這點兒我就想說,什麼是古都風貌?報紙上天天談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古都風貌,北京的古都風貌就是由這些青灰色的胡同、四合院作為大的背景,襯托著中軸線之上高大的建築,像一首雄偉的詩,像一首歌,那麼,這些加上周圍高大的城牆,中間點綴著園林,像北海,王府,寺廟這樣組成的一個古都的風貌,這種風貌從元代奠基,到明清發展,到清乾隆年間達到頂峰。

清朝到北京之後,入關之後,幹了幾件事情,我們都知道,明朝佔領元朝元大都之後,把城牆做了很大的改動,把元朝的皇宮基本給廢了,那麼今天的景山底下就是元朝皇宮,就相當於我們的太和殿這么重要的一個宮殿給它壓在山底下了,目的是什麼呢?不能讓你元朝的社稷再回來,大明江山要開基立業了,它是起這么一個作用。當然這個景山建的非常巧妙,它既要作為鎮山,鎮住前朝,也作了明朝營建故宮紫禁城的一座倚山。中國古代建築講究叫做倚後面,因為北京是刮西北風,後面要有一個山這個建築好,這植物住在山前向陽,前面有水環繞有倆金水橋,兩道金水橋,這是古代講的一種比較好的風水,它又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人和自然非常和諧的這種環境,那麼清朝來了之後呢?沒有像明朝那樣搞大的建設,它做了幾件事情,其中一個就是景山上建了五座亭子,人文景觀大大加強,北海上建了一座白塔,對這個城市都是一些標志性高的一些建築。

中軸線的藝術魅力是多方面的,我們今天講的只是從音樂上,由遠漸近地這么一種欣賞,那麼作為城市產生中軸線這個歷史是非常悠久的。那麼說,為什麼北京城會有這么一條如此美麗像音樂像詩一般的中軸線呢?它是經過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的積淀,就是北京城市這個城市的古都風貌,基本上說是經過元明清,我們現在紀念850年,元明清到現在也700年了,那麼這個這么多年700年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造的最後的輝煌,那麼前期比如唐長安,西安,汴梁城這些城都在建,但是最最後把所有建築成果集中在哪呢?集中到元明清的,集中到明清北京城。它是我們古代城市建築,作為封建社會古代城市建築它是達到了頂峰,全世界獨一無二。所以就是好多像法國專家到中國之後都說,北京不僅是你們的,也是全人類的,你們要好好保護,不要把北京看成光是你們自己的,我們法國人,俄國人也都覺的它是人類的文化遺產,意義就在這兒。

那麼我想講第二個專題呢,就是關於中軸線的歷史,就這個中軸線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通過考古發掘,我們發掘,我們中國人有這個中軸的思想,就是有一個中心的這個思想,歷史非常地漫長,長到什麼程度?那麼是在5000年到6000年前,以什麼為依據?現在考古發掘上最早的一件,就是以紅山文化的女神廟,紅山文化是什麼意思呢?就在我國內蒙古赤峰這個地方,赤峰市郊有一個地名叫紅山,這地名就叫紅山,在這兒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人類活動的遺址,這個時候最早發現的都是些玉器。那時候大概是在農業社會就是從石器社會轉入農業社會,他們開始有一些陶器,玉器。而且研究中國,中國是龍的國家,大龍啊,最早龍的造型也是在紅山文化里頭,很簡單的一個龍的造型。現在目前發現的叫紅山文化,紅山文化這幾年不斷地研究,後來就發覺紅山文化是中國南北文化的一個交匯點,往北就到了我們中原的農耕文化,再往那邊就過了遼寧到了東北的山林文化,內蒙的草原文化,它是一個交匯點。

紅山文化進一步的發展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東北有個縣叫建平縣,就是在遼河的上游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這兩年考古有重大的發現,那麼其中發現一個什麼呢?就發現一個古代的一個祭祀的場所,這是它祭壇的遺址,由北向南,它這個有圓型的有方型的,而且串起來是在一條軸線上,在一個中心線上,那麼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發現什麼?和我們今天的天壇這種祭壇,有驚人地相似!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天壇,天壇你要從南門進去,是叫正,從南向北走,第一個壇叫圜丘壇,祭天的,中間有一個中心石,你站中心,一說話有迴音,是一個圓型的;天壇實際上是兩個壇,真正祭天的就在圜丘壇,這個圓型的壇,圜丘壇後面是放神器的,叫皇穹宇,就是有迴音壁那個院子也是個圓的;古人講,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走過皇穹宇之後你再往北走,它有一道院牆,過了牆之後,有一條大道把你一直引向祈年殿。這一條道我不知道大家去天壇注意沒有注意?這條道你走的時候,樹啊,你能看到它的桿,越往裡走的時候你看到的樹的高度了,實際上古人創造意境,讓你逐漸地跟天能對上,你走到北頭的時候,下邊有通道了,有人說那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它底下有通道了,那個路實際上越走越高,越走越高,但是你感覺看著是個平的,你沒感覺到,走過這條我們叫海漫大道,走過這條大道之後,到祈年殿,你會發覺祈年殿的這個院子是個方的,那麼和我們剛才介紹5000年前的考古發現在一條軸線上有驚人的相似,說明我們這種文化5000年一脈相承,是一種繼承的關系,只是把它的文化內涵建築內涵不斷地豐富了,這是我們了解中軸線最早的歷史。

那麼這種中軸線引入到城市是什麼時候呢?那麼現在考古發現也做了一些,我們看這個城叫周王城,就是《周禮》根據周朝的時候,《周禮》設計的宮城,那時候叫王,或者是天子,他住的城應該是什麼樣,那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一個規定,這皇城中間這小方塊是宮城,是在中間的,這個到現在沒變,我們紫禁城在城中間,皇城比它大一點,然後我們北京城就是層層包圍,層層套著,皇城在中間,這個思想那在周朝就確定了,皇城在城的中間。但是周朝城和我們現在的城有一個什麼變化呢?它那時候講究每面要有三個城門,三三見九,而且道路要都對著,它這個九經九緯,經和緯就是橫的豎的它都對著,然後都對誰呢?然後把皇城擱中間,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這種思想有好多專家考證過,說是源於中國的井田制,因為中國的井田制就是方塊的,方塊不斷地羅砌在一起,那麼是中國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國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規劃的城都是方的。北京城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先有規劃而後建的城,我們都知道像上海,像大連,像青島,從這兒來的人,你會發覺那個城市依地勢,依海邊,有的是依河流,很多城市中間穿過一條大河,依河流而建的。北京不是,北京城是先有規劃,原來是一塊空地,沒有用金朝的,沒有用金中都的這個地方。金中都現在在我們南城的白雲觀那邊,元大都是往北,是在一塊平地上規劃的,規劃的首先思想是依據周王城的思想,是一個方形的城,皇城擱中間。但是這種思想到漢以後,發生一個變化,現在考古發掘就是在曹操的時候,三國的時候,曹操建了一個鄴城,這個鄴城除了每個路都對著之外,它有一條路更突出了,對著皇城,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裡頭引用中軸線。

這個我們看到的是開封的御街,這個御街實際上就是一條中軸線,原來對著是皇城,一條線把你帶入御街,一條中軸線,建築都建築在中軸線上,那兩條黑的是兩條河;元大都又做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元大都變化,剛才講的周王城它是每面都是三個門,到元大都的時候都有一個什麼變化呢?把這個城牆的北邊不是三個變成兩個城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了,這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使中軸線不是通的,因為中軸線它是從前門走過來,它是要按著是南邊三個門北邊三個門,穿過中間是皇城它應該是通的;那麼從元大都開始我們考察金中都北邊有四個門,比較亂,元大都想先有規劃的,規劃的時候它又做了一個很大的調整,這個調整就是在北邊的城門修兩個城門,元大都一個叫安貞門,一個叫健德門。現在還有叫安貞橋,健德橋,明朝把那個城往南移了五里,仍然保持這種格局,修了兩個城門,一個叫安定門,一個叫德勝門。這樣他造成了一個什麼呢?就是從南面來的中軸線到北邊它不通,不讓它通,就造成在鍾樓周圍一大片民居到北邊是一個城牆,寬厚的城牆。他們研究城牆的學者跟我講,北京的城牆厚度不一樣,以北城牆高、厚,這些都符合北京的自然環境,西北風,冬天刮西北風強,所以,你看北京四合院大北房要高,是不是,它就是阻擋西北來的風。那麼元大都的這個改變也影響了明北京城,另外一個元朝它把中軸線的建築一直頂到最北邊了,它和我們明北京城不一樣,我們剛才講了中軸線到頭是鍾樓和鼓樓,那麼你看侯仁之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他上面把這個圖畫得特別清楚。它這個最北邊是個寺廟叫萬寧寺,萬寧寺有一個建築叫中心閣,它這么一個建築,是個寺廟的;金中都的時候它的中軸線也有個寺,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叫天寧寺,到西便門出去,它中軸線對著是一個寺;寺廟是什麼呀?是宗教,是裡面供的是神,它原來這個人文色彩就是把中軸線引到頭,引到是一個宗教的神,明朝把神變成了人。

這是我中軸線的末端是鍾鼓樓,鍾鼓樓是干什麼的?和皇城不一樣,它是給老百姓報時的,是為民服務的,它周圍是民,是人,這也有一個重大的變化。明北京的中軸線和歷史上我們歷朝歷代的中軸線有什麼不同?重要的不同我想有這么幾個:第一個,明北京的中軸線把南邊拉長了,剛才講了全長大數是8公里,准確地說是7.8公里。為什麼說這么長呢?它把進入北京城的建築大大的拉長了,就從永定門到前門這塊,等於就是它從前門那兒進,就從城的正門,北京多了一個外城,外城把軸線拉長了,讓你欣賞中軸線,感覺中軸線,讓你大大地加長,這是一個特點;第二個,明北京城把中軸線做了一個大貢獻,就是使中軸線繼承了古代的這種整齊對稱,那麼進中軸線之後,剛一進永定門就給你一個對稱,這邊天壇,這邊先農壇,進到天安門這邊太廟,這邊社稷壇,就是現在的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讓你整齊地對在這兒,元大都社稷壇和太廟是在城的兩邊,不是緊挨著中軸線,你看它把中軸明顯整齊對稱,弄得非常明顯。那麼這種中軸線影響了我們天安門廣場的改造,我們都知道天安門廣場的改造的時候,這邊人民大會堂,這邊是歷史博物館,你看這兩座建築雖然是西洋的,但是它上面有一些黃琉璃瓦,吸收中國民族的特色,最主要的它整齊地擱在天安門廣場兩側,就是保持中軸明顯,兩邊整齊對稱,這對我們城市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明代中軸線除了繼承元代的思想之後,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來的中軸線上有建築,圓的,你可以查以前的,上面沒有山,堆山。那麼,這山對我們今天的奧運公園設計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是挖湖堆山,它這個巧妙的是什麼呢?使景山在中軸線上成為全城的一個制高點,不僅增加了城市景觀,中軸線的內容大大增加了。最後一個它的變化,就是把鍾鼓樓放到了中軸線的末端。這是中軸線在5000年的歷史演化當中,最後形成了這么一條非常出色的氣魄雄偉的北京城市中軸線。

無論是在北京工作,還是大家來北京旅遊,到了北京這個城市要真正了解北京這座城市,我想不了解中軸線那你肯定是不了解北京。

當一個外地人進北京從陸路進北京,那麼迎接他的第一個視點就是永定門,我們通過《乾隆京城全圖》看,前門當時沒有箭樓,有城樓,而且很矮。這個矮,一個說因為外城的城是明朝嘉靖年間建的,有人說嘉靖年間大興土木,我們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包括景山旁邊那個大高懸殿,太廟,大修都在嘉靖年間乾的;當時還面臨著跟北方少數民族作戰,被騷擾,所以修城牆,這時候就修了外城。外城當然修得比較簡單點,和內城比就差多了。

但是通過歷史研究,我發覺還不光是這個,就是中國古代建城它有中國古代等級制度,它是貫穿到每一步,不光是人和人的登記,就每一個地方都很講究這個級別講等級,後來到清朝乾隆年間,我們對永定門重新修,修的時候也沒讓它超過,那時候有錢了也沒讓它超過內城。那麼永定門的城樓,也不是明朝的,我們現在恢復的這個城樓是清朝的,清朝當時皇上他有一個感覺,覺得這個永定門很重要。剛才講它是中軸線南端的起點,它也是進北京城的標志,所以乾隆皇帝在修這個城樓的時候,特別提出要把這個城樓加高一些,修得要比其他的外城高一些,但是同時也告訴不能跟內城的城樓一樣,要低於內城城樓,所以它薄一點,和咱們前門樓比薄一點矮一點,這就是規制,就要體現這個等級制度。

這是一個規劃圖,能看出一點,近處的這個箭樓,城樓。我們准備規劃的是什麼呢?就是永定門這個南中軸線的標志,就是兩邊是馬路,在城樓後邊是一個廣場,前面留一個廣場,那條路就是進前門大街。那麼你看這兩邊,進了城樓之後,是一個深的顏色,就是天壇和先農壇,要恢復它大片的林木,就是要恢復原來我們進入中軸線那種環境、那種氛圍,這是永定門。

這張圖是一張老天橋的圖,是目前我惟一看到的一張天橋的圖,那麼前一段編了個電視劇,說天橋沒有橋,實際上天橋有橋。古代這個天橋是一個漢白玉的,帶欄桿的,是一個拱形的橋。橋下有水,清澈的水,而且這個水還能過船,在早年間這個船還能過去,那麼天橋對的是那兒呢?它從南往北走是前門,那麼皇上祭天從這兒走,一說皇上祭天,天子要走過的叫天橋,這是一種說法。

那麼說祭天的時候,皇上走過橋的時候,老百姓遠處圍觀,上面是打著皇幡,前面是儀仗隊,從天橋過去非常壯觀。而且天橋是個羅鍋形的,走過去,然後到天壇的西門。現在天壇門也多了,有北門、東門,北邊原來是沒有門的,剛才講了北邊在北京這個氣候里頭,北方這種氣候里頭,北方一般講高大的牆。西門是正的,皇上祭天西門進去,西門正好走中軸線,正好從天橋過去。原來他們有一個研究北京祭壇的,他們驚奇的發現天壇的門朝西,先農壇的門朝東,這兩個門對著中軸線。地壇的大門也是西邊,也對著中軸線,也對著這個,那麼月壇那個門讓它對東,日壇的門也是對西,這樣的話使所有的壇的門都對著中軸線。古人這個中心思想,皇帝這個帝王思想非常的濃重,都是對著中間的。

那麼,天橋是這樣一個橋,是基本上我們現在看到的跟後門橋的那種建築裝飾是類似的。如果到後門橋你還能看到古代橋的痕跡,當年是漢白玉,現在已經非常灰非常黑了。但是底下確實是一座橋,到清朝末年的時候,當時北京修了一段叫有軌小電車,正好前門外也有。從前門外大街,這個羅鍋形的橋,拱形的橋它通車就不方便,古代走馬走轎子無所謂,就把橋壓低了,到三十年代擴充大馬路的時候,就把這橋徹底拆除了,欄桿也沒了,所以就留下一個天橋的地名。我們中軸線上現在可以知道缺了一個天橋,這個還沒見到規劃。

那麼這是前門樓的樓洞子的《京城全圖》,清朝乾隆年間畫的,你看這個瓮城比剛才那個瓮城就大多了。就這一圈城,後面那個高的是城樓,前面這是箭樓,前門箭樓,那麼前門為什麼叫前門呢?因為它在皇城前面,是皇城前面的門,所以老百姓俗了叫前門,大前門。實際上它的學名叫正陽門,元朝前,管這個正門叫麗正門,元朝的城門就在今天天安門這個地方。元朝前,這個南城牆在今天長安街這一代,明朝把這城往南移了一里地,那麼前門的這個箭樓里邊有兩個小建築,就在城樓前,這個是兩個小寺廟。當時打仗的時候,人們要攻打這個城,你光是一層城牆炮一轟,就很容易打了,進城門了。它為了安全,它修了一圈瓮城,這個是為了加強戰爭的防禦而修的。

❼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計劃

2011年6月11日是中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啟動,包含故宮、天壇、永定門一線的古建築群有望以「軸線」的形式整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市文物局同日啟動了中軸線文物保護工程,先期將對大高玄殿、北海萬佛樓和闡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築進行修繕。
據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中軸線申遺預計將於2011年9月前納入國家預備申報名單,如果各項工作順利,最快將在2013年實現申遺。
2012年5月,北京中軸線申遺46處古建啟動修繕工程。
2012年6月,在紀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30周年系列論壇之文化遺產保護主題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表示,已確定的中軸線申遺核心區總面積468.86公頃,建設控制與緩沖區面積4674.58公頃,總面積5143.44公頃。申遺面積涵蓋60%的北京老城面積。除了帶有元明清特色的既有保護建築以外,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家博物館等一批近現代建築,也將納入中軸線申遺的遺產申報點范圍之內。 2012年11月6日,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本月底前,新版《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將出爐,中軸線項目有望躋身。目前,專家論證工作已經完成。
2012年年初,《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啟動升級。國家文物局表示,此次更新工作遵循地方申報、專家審核、從嚴把握、規劃先行的原則,對2006年的預備名單進行全面調整。北京的中軸線、雲居寺和大運河段申報參選。其中,後兩項是2006年版預備名單中的項目。
市文物局介紹,本市中軸線形成於元代,明代時被向東移動了150米,形成現在的格局,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這條線匯集了北京城市建築的精髓,見證了這座古都的歷史變遷。
文物部門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這條軸線全長7.8公里,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包含在軸線兩側、對稱的古建築群和傳統街區。
市文物局表示,本市從今年5月底,就啟動了舊城沿街文物建築風貌維修工程。維修項目包括故宮神武門、雍和宮、天壇等舊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目前,工程接近尾聲。 2013年年底以前,總面積超過20平方公里的胡同四合院區域將增加顯眼的「名片」,用中英雙語介紹胡同悠久的歷史文化。
國內專家認為,中軸線是中原文化與馬背文化的融合。
近日召開的2012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顧問委員會會議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認為,很多專家都對中軸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國外的專家對於我國文物遺跡保護手段也基本表示認可和理解,這也是尊重了文化的多樣性。
郭旃介紹,與地方上的十字街不同,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最重要的皇宮被安排在城市的中心,其他的附屬設施都是依傍著中心而左右對稱的。更有意思的是,由於金元兩朝率先選擇北京作為都城,而北方游牧民族喜好傍水而居,所以中軸線上惟一的不對稱點出現在什剎海。這反而成了北京中軸線的另一特殊優勢。
中軸線申遺無疑會給這組珍貴的建築與文化遺產多添加一道「護身符」。目前,北京舊城區內只有故宮博物院和天壇公園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文物專家認為,雖然九城格局和皇城格局已經不存在,但中軸線格局基本完整,中軸線是古都北京最輝煌的文化成就,完全有資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來京考察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說:「這是一條獨一無二的城市軸線」。
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南眺,霧氣靄靄中紫禁城若隱若現,金色的屋頂高低錯落。遠處,南中軸大氣磅礴地鋪陳開來。
2012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顧問委員會會議後,依芬蘭專家Kirsti Kovanen等人要求,市文物局為他們安排了「中軸線之行」。為何前門步行街和古建築風格完全不同?站在正陽門箭樓上,來自古巴的專家Angela Rojas有點疑惑。
市文物局的專家解釋:這里維持的是民國風貌。中軸沿線保存的主要建築也是有歷史層次的。既有最古老的明清古建,也有民國風貌,還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優秀建築。以前門大街為例,80餘家京城老字型大小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修繕盡量保證原真性和最小干預原則。這附近的胡同里住著居民,為了他們生活得更方便,一些破敗建築重修時新做了地基,在地下加建了停車設施。
「會呼吸的城市軸線」,Angela這樣評價中軸線。她說:「我喜歡這種和諧的『混搭』。一條線串下來,歷史在這座城市留下的經典痕跡都可以看到。中軸線的動態保護,為許多國際化城市的重建和復建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古斯塔夫·阿羅茲則對城磚情有獨鍾。
「這些舊城牆的保護是一項不能停止的細心工程。」他邊說邊用手指沾了點唾液,用力地往不同的磚縫上按,然後指著牆面給市文物局的專家解釋:「如果縫隙採用了吸水透氣的材料,會快速吸收潮氣,這樣就減少了對磚塊的腐蝕。但如果縫隙使用了現代的水泥,雨水等就會侵蝕相對軟弱的老城磚。所以,文物工作者要探索最合適的填充材質,從你們的磚牆上可以看出這些嘗試。」
繞過景山,北中軸線因什剎海的依傍顯得溫婉起來。Kirsti告訴記者,不同於其他城市的十字形軸線設計,北京沒有大河穿城而過,反而是坐落在兩條河流中間,並且只有一條單獨的城市軸線串聯,這種獨特而別具韻味的設計令人贊嘆。更難得的是,雖然發展進程改變了城市的很多格局,但這條中軸線上,歷史的痕跡依然保存。
談到中軸線是否具有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格時,她微笑著說:「這是一條獨一無二的城市軸線。」

❽ 北京中軸線為何是中華文明獨特的見證

北京城中軸線及其建築,蘊含著深厚的民族傳統及歷史文化,與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古都城市發展史一脈相承,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獨具魅力的古都城市營造體系,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孕育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成果。它是我國古代社會政治、文化和城市建設的有機統一。從文化意義上概括,北京城中軸線是我國幾千年來,古都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

以建築形式展示了東方特有的城市歷史文化內涵。與國際城市相比較,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線的一個突出特色是以城市中軸線及建築表達對城市及社會的人文理念。如北京中軸線就包含了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思想意識中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和「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傳統觀念,特別是通過皇宮、六部衙門在城市中的獨特位置和特殊的建築等級與形制,充分表達了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嚴和中央集權的國家統治方式。

中軸線承載了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坐落在長達7.8公里中軸延長線上的各類建築群及不同區段內的沿街建築,都承載著多種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濃縮了古都城市歷史上豐富多彩的都市傳統文化。

❾ 建築如何呼應城市中軸線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有著很多的手法,但是從古羅馬時期城鎮的十字軸線,到中國古代依據《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城市布局論述而規劃修建的城市,再到近現代城市建設中世界公認的巴黎傳統軸線、華盛頓城市軸線等等,城市軸線在中外城市規劃中的運用一直貫穿古今中外。並且許多著名的城市都由於其傳統的城市軸線而為世人所贊吧,城市軸線是組織城市空間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法,它運用於許多城市規劃建設當中,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軸線的基本概述
1、城市軸線的基本涵義
《中國建築史》把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對城市軸線的定義是:組織城市空間的重要手段。通過軸線可以把城市空間布局組成一個有秩序的整體。
王建國認為,城市軸線通常是指一種在城市空間布局中起空間結構駕馭作用的線形空間要素。
可見,城市軸線總是一種線性的空間組織手法,由於其廣泛的內容一般把城市軸線分為廣義的城市軸線與狹義的城市軸線。廣義的城市軸線是與城市形態有關,是城市發展方向的「軸」。它可以是城市的幹道,但不是封閉的快速幹道或鐵道,除具備對外交通功能外,還成為城市拓展的方向,像許多沿路發展的城市,如巴黎:亦可以是河流,主要體現在沿河、沿海城市面上,如廣州、香港:又或者是城市的綠軸,如華盛頓。觀察城市歷史的發展和形態的變化,可以看出,城市的「軸向」發展一定是與城市的生長點給合的。
狹義的城市軸線是城市空間形體軸。這是歷史上傳統設計的軸,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希臘、羅馬的古城,還是印度古城的星象方位都離不開「軸」,這是人類心理心態的意向、禮儀等帶來的建築與城市設計上的「軸」,既是建築「軸」的空間軸。當城市進入到現代化,汽車交通主宰了城市的交通。傳統的建築軸就成為人們步行觀賞建築的「軸」了,如城市廣場、主要的景觀大道等。現代城市空間往往展示出「多軸復合」的形象,我們常說的一個城市中的主軸線、次軸線、景觀軸線、交通軸線等的共存就是一個城市中多軸復合的城市空間形態。作為廣義或狹義的城市軸線,往往與城市的物質形態相結合,像城市中的主要建築、街道、廣場、綠化等實體都是構成城市軸線的核心要素。
2、城市軸線的存在形式及主要類型
從城市軸線的存在形式來區分,一般認為城市軸線包括實軸與虛軸兩種。
軸線是客觀存在的,給人以強烈的空間形象,構成城市的肌理,每條軸線都可以得出建造建築群體或城市發展的意義,稱為實軸。它是通過各種建築物的前後照應,左右對稱形成的,城市實軸帶有強烈的功能性,它是為實施而構築的軸線,中國北京的中軸線就是典型的實軸。
另一種是為求得城市構圖意向的「虛軸」。它存在於規劃設計者進行創作的構思中。由於規劃要縱觀全局,有著內涵藝術的素養,因而在規劃者心態中有形無形地也存在一種軸向的意念,有時表現為草圖,有進表現為心態之所思。它使城市的總體獲得完整、穩定、均衡,使之順理成章。這種「軸」在建築設計創作上,在建築群體的組合上,在城市總體設計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巴黎市傳統的城市軸線就是典型的虛軸。
城市軸線由於貫穿於不同的城市區域而分為整體與局部的軸線,前都一般稱城市主軸,它貫穿城市大部分地域,由交通走廊串連其公共活動節點,北京市中軸線由南至北貫穿全城,即為城市主軸,後者常具特定功能,如城市規劃中常說的城市景觀軸、文化軸等只具有特定的功能。當然除了在北京、巴黎等這些大城市中,在許多中小城市中民存在著軸線,而這些軸線就不單是由宏大的人工手法,如筆直的道路、規整的廣場等形式來塑造,可能是以自然的綠地、河流水體等形在,它們的形態更多的表現為蜿蜒的、自然的、精巧的、小尺度的,通過這些元素也能形成這些城市的主軸線。
城市主軸是更常見的城市空間組織手法,有很強的整體結構,一般有三種主要模式。
(1)功能分布模式。巴黎城市軸線由東向西延伸,功能不斷拓展,形成串連模式。美國華盛頓誇市軸,由美國國會大廈向西的軸線和由白宮向南的軸線組成,兩條軸線的一端分別是國會大廈和白宮,另一端分別是美國總統林肯和傑斐遜的紀念堂,兩條軸線的交叉處則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紀念碑,軸線兩側安排著國家和政府機構,同時在此軸向空間布置了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公共性建築,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公共建築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都表明,城市軸線的序列性比較突出。
(2)交通給織模式。華盛頓的國會——白宮軸線都採取了交通走廊之間的發展模式,軸線中央為寬闊的林蔭帶,兩側是車行通道,地鐵線路都在紀念軸線設置車站,給集散人流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見,這一軸向空間的布置,都是採取交通走廊之間的發展模式。
(3)空間序列模式。北京市中軸線通過對城門、宮殿、對稱建築群、山體、水域的空間處理,形成了非常具有空間序列的城市格局。華盛頓國會軸線和白宮軸線,兩個區段,由國會大廈向西、白宮向南,兩條軸線的交叉處是華盛頓紀念碑作為軸線的對景節點。這一軸線區段兩側都是政府機構和公共建築作為空間界面。中央為林蔭帶。軸線從華盛頓紀念延伸,主要借林肯和傑斐遜紀念堂分別作對景來強化軸線。
3、城市軸線的構成要素
城市軸線能組織的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人工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如各種建築體、廣場、道路、雕塑、小品等,也包括各種自然物,如山川、河流、樹木等。城市軸線是城市空間的結構要素,軸線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構成要素組織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豐富的城市軸線形態。
4、城市軸線的歷史發展與分析
城市軸線的發展起源與城市規劃高駐地的緣密切相關,並且與人類的文化意識和審美觀同步發展。古代城市軸線的發展更多的是受政權統治需要的影響完成的,而到近現代城市軸線的產生,除了受政治主面的影響外,還涉及到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內容。總的來看,城市軸線的發展是一個伴隨著社會展的步伐前進的過程,所涉及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由最早的受政治干預只追求筆直的軸線大道到後來的結合了特定的地理環境富有各特徵的各種城市軸線,都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
在我國古代城市規劃設計中,軸線說已經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越來越明顯,大多數城市布局和建築組群都運用了中軸線對稱,通地軸線來加強城市總體布局的秩序感。許多學者通過對商代城邑考古發掘已印證了其真實性,而後的許多古代城市,如漢長安、隋唐長安和洛陽、宋東京及臨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在其傳統影響下提高與發燕尾服,它的影響還遠及日本和朝鮮。
城市軸線是城市規劃高駐地的一種手段,因此它的產生與城市設計的起源與發展有關。尢其當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並人美學角度去思考空間的時候,城市軸線作為一種表現空間序列的手段,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手法。一方面從政權統冶的需要體現禮制,另一方面作為強化城市標志景觀物眯而存在。認識城市軸線的起源和發展有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軸線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從而科學地總結城市軸線的城市設計手法。城市軸線和城市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因而它是一種歷史性的城市空間組織與設計的思想和方法。
2、北京市城市軸線的基本概況
北京市城市軸線的產生與現狀概況:幾千年來,中國都城北京城之內南北向形成了一條長約7.8KM中軸線,縱貫正陽門、天安門、故宮、鼓樓、鍾樓等大型建築,以金、紅二色為主色調與四合院灰與綠營造的安謐,構成強烈對的視覺反差,給人極具震撼的審美感受。這條長7.8KM的中軸線是古北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縱貫北京城市的中心,使得中國的古都北京庄嚴肅穆,充滿了禮儀的規范和神聖的氣氛。
梁思成先生也曾這樣贊嘆北京中軸線:「北京在布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由南至北全長7KM余,在它的中心立著一座座紀念性的大建築,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門直穿進城,一線引直,通過整一個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鍾鼓樓,在景山巔上看得最為清楚。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有這樣大的氣魄能夠這樣從容地掌握這樣的一種空間概念」。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者說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的。
北京市的規劃建設與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建設一樣,是以整體平面布局、建築群的巧妙地聯結、組合為特徵著稱於世的。這些連接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朗、對稱。其指導思想就是風水地理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以及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是以中國傳統的營國制度為基礎設計的。
北京市軸線的發展展望:北京市新一版總規特別強調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未來發展模式,其中一軸就是對北京市傳統中軸線進行全新的規劃設計將中軸線南延北伸。為了恢復和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完整性,北京市未來夫劃提出重塑中軸線的規劃目標。
北京市新中軸線全長25千米左右,核心區寬度約1000米,是北京市的脊樑,也是形成北京市空間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北京市中軸線分為3部分,即從永定門至鼓樓的7.8千米舊城中軸線,從永定站到南除了對傳統中軸線的保護,文物和規劃部門還將傳統的中軸線進行了南延北伸,提出了南、北中軸線的保護發展規劃。北中軸線從北二環到奧林匹克分園中心區節點,作為北中軸線的端點,端點以北地區為森林公園,作為北中軸線的背景:二是北土城節點,結合北土城遺址與北中軸80米寬道路中央綠化帶,創造肯有一定意義的城市公共空間,強化和豐富北中軸線:三是北二環路北節點,在北二環路至安德路之間,中軸線兩側用地規劃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南中軸線從永定門到南苑。規劃部門提出,南中軸線兩側在做好用地功能調整的同時,應注意豐富中軸線的空間結構,重點規劃3個結點:一是木樨園節點,結全木樨園商業中心區的建設,形成城市的公共空間;二是大紅站節點,在中軸路與南四環路交叉口處,塑造重要的城市景觀;三是南苑節點,作為南中軸線的端點,以大片森林公園相襯托。
未來對北京市中軸線的規劃定位是:北軸線是現代中軸線,體現時代精神,是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軸線,中軸線是傳統中軸線,體現古都風貌,是民族精神的遺產中軸線,南軸線是未來中軸線,是國際公園,是大國氣度的國際中軸線。北京中軸線的規劃設計總體體現出北京中軸線的整體氣質。
3、巴黎市軸線的基本概況
巴黎城市軸線的產生與現狀概況:巴黎的規劃設計是世界城市設計的典範之一,而巴黎城市軸線更是西方城市軸線中的典型代表。
巴黎以最初的城島為城市雛形,到後來在塞納河兩岸擴展了城市,隨後城市夫模不斷擴大,城市的文脈同樣也在延續伸展。經過了多個世紀的不斷完善,在今日的巴黎城市中心區塞納河的兩岸,形成了若干條以歷史建築為主題,在城市空間上呼應相聯的城市軸線。
巴黎兩條主要的城市軸線,一條是南北向的,一條是東西向的。以盧浮宮、丟勒里宮、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凱旋門和德方斯副中心構成的東西約8KM長的城市主軸線,是巴黎城市軸線中最主要的一條,它充分利用開闊的水面、綠地,使城市空間更加開闊明快。軸線上串連著豐富的活動內容和開放空間,每段景色各異,是巴黎的城市設計藝術的精華所在。
巴黎城市中軸線在路易十五時期,著名景園建築師勒。諾物提出了丟勒里花園軸線伸長的概念,並將其作為巴黎後來城市發展的一項支配性要素,而這一軸向延長與塞納河密切相關,這種軸向延伸概念通過實地建築和種植一經建立,就成為巴黎此後發展的一項支配因素。
到巴洛克時期,巴黎城市發展曾經歷了一段君權擴張,更值得一提的是,18世紀法國拿破化時期實施的,由塞納區行政長宮歐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設計,當時採用了一系列典型的巴洛克城市設計手法。經過一個對城市來說是輝煌壯麗的「大拆大建」階段,逐漸形成了主次相間、層次分明的軸線群,相應的城市景觀也隨之塑造出來,同時也便捷和有效地控制了較大的城市版圖范圍。
巴黎南北向的城市軸線是經過巴黎天文台的經線,這條城市軸線由天文台向北,一路穿過優美怡人的盧森堡公園、宏偉的參議院、法蘭西學院、越過美麗的塞納河,繼續向前經過巴黎歌劇院,一直延伸到蒙馬特高地的北塔,還有一個南塔位於巴黎南部的大學城對面的蒙蘇里公園內。巴黎的另一條城市軸線是以埃菲爾鐵塔為中心的軍校——鐵塔——夏洛特宮軸線,這條軸線上有更多的綠地,更像是聚集人群的綠色廣場。
巴黎城市軸線的發展:20世紀下半葉巴黎德方斯城中心的建設進一步將原有的城市空間軸線向西延伸,並形成了新舊並存,在繼承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發展的新巴黎城市空間軸線。
德方斯地區曾經是巴黎市郊一處衰敗的貧民窟,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演變成今日歐洲最大的商務辦公區之一,其規劃與實施經歷了一段曲折而又艱難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巴黎日漸增長的辦公樓需求促使法國政府做出了擴大巴黎市區范圍、新建商務中心區的決策。從盧浮宮到凱門4。8KM的歷史軸線繼續向西延伸,跨越3個市鎮范圍,佔地面積750公頃的德方斯副中心區的規劃建設就此拉開了序幕。
1980年代末落成的德方斯大拱門為這一歐洲最大商務中心區的整體形象帶來了新的魅力,同時,這座與巴黎城市歷史軸線上的星形廣場、凱旋門遙相呼應的偉大建築也成為巴黎城市靈魂的再生之地。當香榭麗舍大街一直延續到新城德方斯區,直至大拱六下,隨著大拱門後面建築的漸漸淡化,這種建築和城市軸線似有一種無限延伸的趨勢,法蘭西的浪漫也得以無限延伸,且不斷向四周彌散開來。
按照巴黎市未來城市規劃,巴黎城市的這條東西向發展主軸線還將繼續建設延伸,近期計劃是重點建設朗代爾大學園區和修建大量的住宅區。
4、結論
縱觀中外城市規劃建設,軸線所起的作用和其自身存在的意義是很明顯的,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城市規劃高駐地都與城市軸線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正因為城市軸線的存在和運用,不但造就了每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形態,而且為我們今天的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最重要最豐富的思想寶庫。據此,可以認為城市軸線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有如下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4.1、形成城市獨特的人工標志
北京市城市建設受中國傳統禮制思想的影響,巴黎市也是受當時的政治因素的影響進行規劃建設的。它們都是通過人工進行改造建設,都貫徹於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城市最主要的人工建築都分布於城市的軸線上,另一方面城市的軸線也成為城市獨特的人工標志。北京市許多大型建築物,如正陽門、天安門及廣場、故宮、鼓樓、鍾樓都位於北京市軸線上,同樣巴黎市的許多建築,如盧浮宮、香榭麗舍大街、新舊凱旋門等也都位於這條城市軸線。
4.2、包含城市成長的記憶、城市文脈的延續
從最初的建城到城市的發展,城市軸線始終是這兩座城市的脊樑。北京市的規劃建設首先是以故宮的中軸線為起點,隨著城市的發展,傳統中軸線分別向北、向南延伸,直至現在還在發展,整個北京市的成長歷程都包含於這條城市軸線中。城市文脈是一城市長期發展積淀形成的特質,所以城市軸線又是一座城市文脈的延續發展軸,從涎生到發展,從古老到現代,城市的文脈都體現在城市軸線上。
4.3、城市建設的主旋律,形成城市規劃設計的秩序
北京市的建設始終以中軸線為主旋律,城市最初的選址和建設到後來的城市擴展都是以中軸線為基礎的,巴黎市的規劃建設同樣是以傳統的中軸線為基礎的,從城市選址到中世紀的發展再到歐斯曼的改建都是圍繞巴黎傳統中軸線為基礎的,新城區的建設也是對傳統軸線的延伸,甚至巴黎未來城市規劃也提出了對中軸的繼承延伸。
4.4、形成了城市設計中的軸向構圖原則
以一條有力的軸線作為建築群體的組織准則,是布局的一種普通方法,憑借這種普通的布局形式,建築物和景觀要素的布置對稱也圍繞一條軸線,通過向觀察者表達沿著軸向街景上受到預置的各個視點,整體感被建立起來。
北京市軸線的形成就是利用了軸線構圖原則,通過建造大量的重要節點建築,通過高低起伏、開敞圍合等一系列手法,形成宏偉的城市軸線構釁形態。巴黎市的城市軸線也是運用了宏大的街景以及大尺度上的軸向規劃,形成一個宏大的城市空間。
總之,通過軸向構釁,適當地進行軸線的改變,並讓軸線穿過一些不同用途的城市空間就會賦予城市景觀以性格。北京市軸線不僅貫穿了城市核心歷史古城區,而且還與北面的奧林匹克公園,南面的森林公園緊密相聯。巴黎城市軸線同樣起源於歷史城區向西與著名的商業街區香榭麗舍大道相貫通,再往西又與新城區相接。城市軸線可以通過軸向構釁原則把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分布區以串連模式連接起來,突出了城市軸線的序列性,形成了城市獨特的景觀風貌。

❿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城市中軸線的保護和發展

北京城市中軸線由舊城傳統中軸線、北中軸線和南中軸線組成,全長約25公里。
1. (一)北京傳統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鍾鼓樓為7.8公里,到北二環路為8.5公里。其保護規劃必須遵循以保護為主,保護與發展,繼承和創造相結合的原則,重點研究鍾鼓樓、景山-前門、永定門三個節點的保護與規劃。
(二)鍾鼓樓節點:作為傳統中軸線的端點,鍾鼓樓在該地區擁有標志性建築的地位,其周邊以四合院民居為主。鍾鼓樓周邊建築高度控
制必須符合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的規定。
(三)景山-前門節點:由景山、故宮、天安門、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等組成,空間層次豐富,秩序嚴謹,起伏有致,必須嚴格加以保護。
(四)永定門節點:應復建永定門城樓,對實現傳統中軸線的完整性、有效銜接南中軸線意義重大。必須嚴格控制永定門城樓周邊的建築高度。
2. (一)北中軸線是從北二環到奧林匹克公園,應重點規劃三個節點。
(二)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節點:是北中軸線的端點,應重點規劃,形成北京城市的新標志。端點以北地區為森林公園,作為北中軸線的背景。
(三)北土城節點:可結合北土城遺址與北中軸80米寬道路中央綠化帶,創造具有一定意義的城市公共空間,強化和豐富北中軸線。
(四)北二環路北節點:在北二環路至安德路之間,中軸線兩側的用地宜規劃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
3. (一)南中軸線是從永定門到南苑。南中軸線兩側在做好用地功能調整的同時,應注意豐富中軸線的空間結構,重點規劃三個節點。
(二)木樨園節點:結合木樨園商業中心區的建設,形成城市的公共空間。
(三)大紅門節點:在中軸路與南四環路交叉口處,塑造重要的城市景觀。
(四)南苑節點:作為南中軸線的端點,以大片森林公園相襯托。
4. (一)以中軸路道路中心線為基準,距道路兩側各500米為控制邊界,形成約1000米寬的范圍作為北京城市中軸線的保護和控制區域,嚴格控制建築的高度和形態。
(二)位於中軸線保護和控制區域以外,對中軸線有重要影響的特殊區域,如天壇、先農壇、六海等,必須按文物及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定執行。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