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城門保存有哪些
擴展閱讀
上海哪裡有鱷魚專賣店 2025-07-25 20:19:01
福州報牌去哪裡報 2025-07-25 20:14:36

北京城門保存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1-18 15:37:54

㈠ 北京9個城門除了德勝門還有哪個保存下來了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 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皇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或七座)、內城城門九座、外城城門七座,在民間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清朝滅亡後,北京城池逐漸被拆毀,除宮城保留較好外,現皇城城門只有天安門被保留,內城僅存正陽門、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以及崇文門一段殘余城牆,外城則完全被毀,只有永定門被重建。

北京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已看不到舊時的模樣。原來的城牆成了通衢大道,城門只作為地名而保存。追尋著城門的變遷,透過歷史的畫卷和記憶的書卷,我們依稀還能聽到老北京的暮鼓晨鍾,還能看到戍卒的盔甲鮮明,還能感覺到時代變遷的血雨腥風。一座座威儀的城門,時間一樣消散在空氣里,摸不著,看不到,但卻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就像無法忽視寫入史冊的勇士。

北京舊城共有「內九外七」十六座城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徵。

內九是指內城上的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

外七是指東城牆上的七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便門、廣渠門;南城牆上的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西城牆上的廣安門和西便門。

內九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鎮門之寶外有鐵塔,內有一座石雕的葯王爺像。多走運木料的車。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標志是瓮城門洞上刻有一枝谷穗。它是北京的糧門,多走糧車。朝陽門也叫「杜門」,有休息的意思。通過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都由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因此它多走糧車。它的瓮城內建有關帝廟,但廟里只有神牌而沒有神像。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各有一廟,惟獨正陽門有兩座,因此留下了「九門十座廟,一廟無神道」的說法。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別稱哈達門。標志是鎮海的崇文鐵龜,多走酒車。崇文門是「景門」,有光明、昌盛之門的含義。同時它大概是北京城各門中人流貨流最繁忙的城門。在每天關門的時候,會敲鍾來提醒要出入城門的人。而其他城門則敲擊一種形狀扁平的打擊樂器,這種樂器發聲如「嘡」。因此老北京有「九門八嘡一口鍾」的說法,同時老北京口語里常說的「鍾點」大概也來於此。當年北京南郊大興縣一帶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常從崇文門進城,所以有「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的說法。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從離卦中「日月麗乎天」得名,又稱前門。標志是瓮城裡的金身關帝廟。北京城的城門都各有一座廟,而唯獨正陽門有兩座,其中金身關老爺最為靈驗。正陽門是內城的正門,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準從箭樓下邊的正門出入,而只能走東西兩邊的旁門。因此它平時總是緊緊關閉。

宣武門,元代稱順承門。標志是報時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車。宣武門是「死門」,當時北京的墓地多在北京的陶然亭一帶,所以送葬的人多出宣武門,清代的刑場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車也出宣武門。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標志是瓮城牆壁上刻著一朵梅花,多走煤車。阜成門也叫「驚門」,有「公正」的意思。西山門頭溝出產的煤是北京城裡必不可少的燃料,此門距西山最近,因此煤車都從此門進城。標志「梅」與「煤」同音,老年間有「阜成梅花報春暖」的說法。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標志是瓮城上有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多走水車。北京城內的水質不好,皇宮用水都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水車皆從西直門入城。

德勝門,軍隊凱旋時從此門入城,多走兵車。德勝門也叫「修門」,有品德高尚之意,仁義之師要從此門出入,因此此門多出入兵車。

安定門,軍隊出發從此門出城,鎮門之寶是真武大帝,多走糞車。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所以皇帝要從此門出去到地壇祈禱豐年。其他八座城門的瓮城內都建有關帝廟,惟獨安定門瓮城內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廟,真武大帝於是成為鎮門的寶物。安定門外的糞場比較多,所以糞車多從安定門出入。

外七門

廣渠門,又稱沙窩門。

廣安門,明代叫廣寧門,又叫彰儀門。

城門的組成----城樓、箭樓和瓮城

城樓 北京內城的各個城門上方都建有城樓,這些城樓坐落在一個墩台之上,與左右的城牆緊密相連,墩台的下邊正中間開有一個拱形的券洞,就是城門洞,門洞處安有兩扇對開的大門,外包鐵釘,正面有鍍銅大泡釘。門後有大門栓。

明代北京內城的城樓修建於明正統年間,各城樓都是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城樓一般都是面闊7間,進深5間,但也有進深3間的,像朝陽門。阜成門就是三間進深。內城各城樓的具體規格都不太一致,大體上說,以正陽門的規格最高,在各城樓中最為壯觀,崇文門、宣武門稍差一些,東直門、西直門又差一些,德勝門、安定門、朝陽門、阜成門的規格最低,各城樓都有上下兩層,守城將士可以登樓遠眺。

外城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於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約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於正陽門遙相呼應。其次是廣寧門,現名廣安門,只是比永定門矮了一點。廣渠門和左安門、右安門都是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高度只有15米左右,東便門和西便門形制更小。

箭樓 北京各城門的外邊正前方還有一座城樓,叫做箭樓。各座箭樓的形制也各不相同,正陽門的箭樓最雄偉壯觀。城台高約12米,為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南側面闊9間,北出抱廈7間,東南西三面設有四層箭窗,南面共有52孔,東西兩面各有21孔,前門箭樓高38米,寬52米,進深32米,是北京城內各箭樓中最高大的。在內城9門中,只有前門箭樓下面開有門洞,而且僅供皇帝出入。

北京內城各門的箭樓的造型與前門箭樓基本相同,正面是重檐歇山頂,後面出抱廈五間。正面重檐下面有三排箭孔,重檐上邊有一排箭孔。

外城箭樓的形制更小。永定門箭樓正面有兩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兩側兩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個箭孔。箭樓的後面沒有抱廈,只有一道門。廣安、廣渠、左安、右安四門次之,只有22個箭孔,東便門和西便門最小,只有8個箭孔。

瓮城 箭樓的左右兩側也有城牆,並且與內或外城的城牆相接,於是在各城門處形成了一個個向外鼓出的小城,這就是瓮城。瓮城的平面形狀有正方形的,像東直門、西直門的瓮城;也有長方形的,像正陽門、德勝門的瓮城;還有半圓形的,像東便門、西便門的瓮城。其他瓮城基本是正方形,但在相鄰兩面牆的相接處採取了弧形而不是直角。

正陽門的瓮城佔地面積最大,呈現為東西窄的長方形,其他瓮城只設一個門,正陽門瓮城除了箭樓下邊的一個門外,還在左右兩側各開了一個門。

內城各門的瓮城有各特點,就是同一邊的城牆上的各瓮城城門都正對而開,像東城牆上北邊的東直門的瓮城門朝南,南邊的朝陽門的瓮城門朝北,這對於軍隊從某一城門經城外調往另一城門提供了方便。西城牆上的西直門、阜成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宣武門都是如此。正陽門瓮城則是在東、南、西三面開有城門,惟獨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安定門是個例外,兩座瓮城的城門都朝東。

外城的瓮城比內城小,而且有兩座採用半圓形布局,外城瓮城的城門也與內城不同,都開在箭樓下邊正中。

廢棄的城門

元大都共有城門11座,其中東、南、西三面各三座,只有北面是兩座,東面三門由北象南依次是: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南面三門順承門在西,文明門在東,麗正門居中;西面三門由北向南依次是:肅清門、和義門、平則門;北面兩門安貞門在東,健德門在西。

明初,徐達主持重建新城,將元大都的北城牆廢棄,在南面5里處建起新城牆,原來北城牆上的安貞門和健德門被廢棄,東、西城牆上最北邊的光熙門、肅清門也因此廢棄。

新建的城門

和平門、建國門和復興門都是民國時期,為了方便交通,在城牆上加建的,但是它們和原來的城門有很大的區別。它們沒有城樓、箭樓和瓮城,實際上只是在原來的城牆上開了兩個拱形的券洞,使來往車輛、行人得以通行。

瑞典學者喜仁龍曾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做過形象的比喻:「如果我們把它(北京城)比作一個巨人的身軀,城門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說話皆經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脈搏都集中的城門處。由此出入的,不僅有大批車輛、行人和牲畜,還有人們的思想和願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徵死亡或嶄新生活的喪禮和婚禮行列。在城門處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脈搏,以至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過這條狹道流動著----這種搏動,賦予北京這一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以生命和運動的節奏。」(《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北京城門的消失一方面促進了經濟和交通的發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痛心歷史古跡和建築精品的湮沒。如今只能坐在疾行於二環路的車上想像,當年守城的大將軍在城牆上巡視;只能站在德勝門前想像,登高俯覽北京城的酣暢了!

㈡ 北京城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門是哪個

在我的記憶里,北京有句俗語叫“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這說的就是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的正陽門。被人們稱為中軸線上的青龍。

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那這“四門三橋五牌樓”是什麼意思呢?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瓮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而其它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即城樓門洞和瓮城單側閘門的門洞,箭樓皆無門洞,只具備防禦堡壘的功能。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桿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如今只有正陽門牌樓得到復建。

正陽門的主要建築有:城樓、箭樓、瓮城、雉堞和女兒牆、馬道、鋪舍

正陽門城樓

正陽門城樓坐落在磚砌城台上,城台上窄下寬,有明顯的收分,寬95米,厚31.45米,高14.7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牆,佔地3047平方米,城台上以城磚海墁。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樓脊飾龍頭獸吻,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層柱子,朱紅樑柱,金花彩繪,樓上樓下四面均設門,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上下設迴廊,上層前後裝菱花格隔扇門窗,下層為朱紅磚牆,明間及兩側正面各有實榻大門一座。

城樓兩端沿城牆內側設斜坡馬道一通上下。通面寬41米,通進深21米,樓身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個城樓通高43.65米,為老北京所有城門樓中最高者。城樓外側重檐以上懸掛木質大門匾。城門洞為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五伏五券,內券高9.49米,寬7.08米,外券高6.29米,寬6米。

箭樓

正陽門的箭樓是最能體現古代軍事防禦思想和技術水平的建築,為一磚砌堡壘式建築,雄踞於磚砌城台之上。城台高約12米,上窄下寬,亦有明顯收分。城台正中辟券門,與城門相對,五伏五券,門洞內設"千斤閘",南側寬10米,北側寬12.4米,佔地面積2147平方米。

箭樓上下四層,樓頂為灰筒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飾綠琉璃脊獸。南、東、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對外防禦(射擊)之用,南面四層,每層13孔,東、西各四層,每層4孔,連抱廈2孔,共辟86孔。箭樓的結構為前樓後廈,面闊七間,寬62米,進深20米;北出抱廈廡座,面闊五間,寬42米,進深12米,整座樓通高35.37米。在明清北京城垣的箭樓中,唯正陽門箭樓辟門,亦最為高大雄偉。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徵。

鋪舍

鋪舍是城垣頂上駐軍值班房,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之用。明代稱為鋪舍房,清代稱堆撥房。基本上是每座"馬面"之後的城垣頂上即築有一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為硬山式。陳宗藩《燕都叢考》中記述:內城垣上有"旗炮房九所",分布在九座城門樓旁,"堆撥房一百三十五所,儲火葯房九十六所";外城垣上有"堆撥房四十三所"。

很多關於北京的電視劇都有過正陽門出現在電視劇場景中作為背景,把正陽門作為一個地標性建築來展示。甚至有的電視劇的名稱都有正陽門,例如《正陽門下》、《正陽門下的小女人》,都是反映了北京某個年代的歷史記憶。通過正陽門來反映了時代的變遷,突出了新舊時代的強烈對比。

在北京城諸門中,正陽門規制最為隆重,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城市布局、軍事防禦、禮儀制度和建築藝術的形象體現,也是老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正陽門作為北京僅有的一座城樓、箭樓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門,既是歷史文化遺存,也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絕佳載體,人文蘊涵深厚。

正陽門作為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以其無聲的建築語言,不僅向世人展示出封建社會都邑城垣中的一個局部,而且,在古代建築、文化藝術、民俗禮儀、王朝歷史等方面,都有其獨立的存在意義與研究價值,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北京城的標志性建築。

㈢ 現在北京還存在幾座城門

北京大致分為皇城、內城、外城,以下是內城和外城的現在還有部分相對完整建築的城門。正陽門、德勝門(箭樓)、東便門(箭樓)、西便門和重建的永定門。

㈣ 北京共多少門剩下哪些門沒拆

老北京的城門,有內九外七之說。內九是指內城有九座城門。它們的名字是,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外城有七座城門,即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左安門、右安門、永定門。外城因是明嘉靖年間後建的,比較荒涼,有如農村。廣安門內,廣渠門內,多是墳地。只有珠市口、菜市口以北一帶,商業繁盛,老北京商業中心移向前門外。內城九門歷來有說法。民間依各門實際功能。另加了專稱。如:崇文門叫稅門,正陽門稱國門。阜成門稱煤門,西山駱駝運媒走此門;西直門稱水門,每天從玉泉山拉泉水供給紫禁城,水車走此門;德勝門稱兵門,出兵打仗走此門;安定門稱進兵門,得勝班師走此門;東直門稱磚瓦門,京城所用城磚以及皇宮用磚,系山東一帶燒制,由運糧船自運河,經通惠河、護城河,捎來卸此。朝陽門稱糧食門,京城糧食用船自南方經運河至通州,經通惠河、護城河卸下,入朝陽門存入糧倉。朝陽門內至今留有海運倉、東門倉的地名。宣武門稱刑門,犯人行刑走此門。明、清的北京內城,有相當一部分與元大都城相疊壓。東西城牆與城門也與元代城門城牆重疊。城門名稱雖有不同,但城門設定原本含義卻同。其各門的含義是:西直門(元和義門),稱開門,屬皇帝曉喻之門。阜成門(元齊化門),稱杜門,是休憩之門。東直門(元崇仁門),商門,交易之門。德勝門(元健德門),修門,品德高尚之門。安定門(元安貞門),生門,豐裕之門,皇帝每年去地壇祈禱走此門。崇文門(元哈德門),光明、昌盛之門。宣武門(元順承門),死門,不幸枯竭之門,送葬多走此門,清代菜市口斬人,犯人走此門。正陽門(元麗正門),國門,只許皇帝走過。若從今天論,內城不止九門,由於社會發展,已有十二門了。新增的三個城門是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其中和平門開於1926年。原稱新華門,因與中南海新華門重復,改名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開於四十年代,日偽時期,東為啟明門、西為長安門。因具侵略性質,1945年改名為復興門、建國門。二門之命名乃根據當時流行於校園的歌曲,歌詞是:「……建國一定成功、民族必定復興,中華康樂無窮。」取其建國、復興二詞。然而只是簡易豁口而已,並無城樓。

㈤ 北京歷代有哪幾個城門

北京歷代共有城門32個,分別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大清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5)北京城門保存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近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近代城門的建造要遲於其他城門,歷史相對較短,多為民國及民國以後建造。主要的現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和平門

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它建於1926年,並非是北京的傳統城門,該門無城樓、瓮城之設,而只是在城牆上開的兩個拱形券洞,並將該處牆體略增高增厚,用來連通南新華街與北新華街,便利內外城之間的交通。

和平門初名「新華門」,1927年改名「和平門」,以區別於中南海新華門。張作霖時期此門曾改名為興華門,後改回。門洞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1958年將門洞拆除,改為豁口。

建國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而是在民國時期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後,為了出入方便,將位於東邊老城牆扒開的缺口取名叫啟明門。1945年抗戰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改啟明門為建國門,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續至今。

復興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之後,為了東西方向運輸便利,將位於城市西邊老城牆扒開的口子,當時取名為長安門意為長治久安,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管北平後將長安門改為復興門,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沿用至今。

水關門

是清末(1905)將正陽門東水關蓋板後擴建成「門」,為便利東交民巷「使館界」人員進出之用。照片為水關門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攝的南側面。經歷「庚子之變」後,擔心因「事件」再次成為「困獸」,「使館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陽門東水關被改造成了「門」,便於出入登臨赴天津的火車。

㈥ 北京城門有哪些保存下來了

名字都保存下來了,大部分都被拆除了,沒拆的幾個,也成了殘缺孤立的了,沒有了城牆,孤獨的城門成了四不像,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㈦ 北京城有幾個城門

北京歷代共有城門32個,分別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大清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7)北京城門保存有哪些擴展閱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四扇門是為城裡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

1、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此樓於公元1451年毀於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於兵火,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樣式,並改名為「天安門」。

2、地安門

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志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

3、東安門

位於今南、北河沿大街東側,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東皇城牆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牆外,宣德七年(1432年)東移,將玉河包入牆內。牆為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設東安門,為七間三門黃琉璃單檐歇山頂。

門內(西)為跨玉河之石拱橋,因官員們上朝陛見,皆由東安門進宮,所以俗稱此橋為望恩橋或皇恩橋。橋西原為永樂時之東安門,宣德時改為三座門式,通稱東安里門。望恩橋上砌有障牆,將兩門連為一體。

東安門在1912年袁世凱為抵制南下就任總統,操縱北洋軍兵變時燒毀,1926-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變賣,東安里門同時被拆。據記載,橋上原有一座真武廟,拆牆後遷建於橋之西北。東皇城拆除後,玉河也陸續填平成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與皇城牆間陸續建滿房屋,形成一個街區,其東即為東黃城根街。

4、西安門

北京西安門。位於西城區中部。建於明永樂十五年。無城台,門基為青白石,紅牆;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紅漆金釘門扇1對;左、右稍間及末間作值班房。民國時拆除兩側城牆。

1950年毀於火,有楠木模型存世。原城門周圍有北京水準原點舊址、西什庫教堂、禮王府等文物古跡。

㈧ 北京在哪三個地方保留了古城牆,北京古城牆各是哪三個朝代的

吳晗當時是北京市的副市長,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也是「三家村」(吳晗、鄧拓、廖沫沙)之一,絕對不會主張拆除城牆的。拆除北京城牆是中央做的決定,要疏通交通——現在看來絕對是空前的損失!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 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 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 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 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㈨ 現在北京城門有哪些保存下來了

名字都保存下來了,大部分都被拆除了,沒拆的幾個,也成了殘缺孤立的了,沒有了城牆,孤獨的城門成了四不像,傅作義投誠,就是看中我們怕炮火傷了古建築,才動的心,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㈩ 五大保留完好的古代城門,都分別在現代的哪個地區

一,北京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二,西安尚武門,是西安北城牆最西的一個門,俗稱小北門。是十八座城門中最為年輕的一個門,與尚德門、尚勤門,尚儉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