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的傳統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廈門有個什麼晉物流 2025-07-19 04:55:24
杭州到香港飛機多少時間 2025-07-19 04:26:36

北京的傳統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12-13 21:11:56

⑴ 北京的傳統文化

1、四合院,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5、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⑵ 北京風俗有哪些呀

北京風俗有: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⑶ 北京有什麼傳統文化

一類是皇家顯明的,另一類是民間傳統的,第三類是市井隱形的。第一類不用在此多說,第二類樓上說了不少,第三類不能隨便說。換個說法就是三大特色匯聚一起。帝國之城顯現皇家文化傳統,顯然不用說了。民眾之城顯現民間文化傳統,吃喝玩樂事業學業樣樣都有。神秘之城隱藏居室、道士、真人等等,當然很難說明了。北京特色傳統文化(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很多人研究四合院就把它固化在北京城內,其實整個中國的建築傳統就是一個四合院的文化。如果你去參觀山西的喬家大院、平遙古城,你就會發現,即使是中國歷史上的商人也都遵從著那種建立在儒家哲學基礎上的人文哲學。到了蘇州園林中,人們在驚嘆步移景異的如畫如夢的鬼斧神工之中去體驗中國歷代文化經營所創造出的建築哲學。曾陪一位國外建築師訪問蘇州園林後,得出的結論讓我們驚愕,他說:真正偉大的建築不是產自建築師之手,而是由哲學家、思想家、學者創造的。就像眼前看到的這片園林,它實質上是一個家,或者是一個書齋,或者是一個古代的公室,它又像一個園林,而這種園林又能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家來看待,那麼人身在其中會忘卻這個家有幾個客廳、卧室,或者說它們的大小、高度,讓它們領略的是園中的景,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園林看待,而隱沒在景色之中的房屋,房屋中的陳設,又是主人精神和靈魂的最佳寫照。中國的畫壇巨獎齊白石曾說,事物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沒有技巧的技巧,或者說金庸的武俠的小說中寫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是最佳的檔次和境界。中國現代化了,但老的房子被拆了,北京越來越象紐約、香港、東京,但人們不知道為什麼卻那麼思念那庭院中的生活,過去的四合院可以讓平民百姓安居樂業。有一個道理,現在世界上的富人趨同,中國和美國的有錢人都穿amani,都用路易威登,但獨特的文化往往又是我們所說的窮人傳承下來的,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老外喜歡北京的胡同游,麗江古城成為人類的香格里拉的道理。普通百姓是這樣,而過去的四合院大的可容納皇宮貴族,其實細細想來,我們的故宮就是一個大四合院。我們的北京就是由眾多四合院以胡同為金絲串起來的一個文明古都。因此有人說四合院的文化實質是胡同文化。中國古老的四合院不僅從建築上,而且還從文化、哲學和精神層面上具有無與倫比的現代意義。而現在的四合院卻真成了象牙塔內的寶貝,能住在那裡的人,擁有的不僅僅是財富……我們在幸福村做了幾套洋四合院,或叫新四合院,在現代化的都市中心,在國外建築師的想像之中去追尋那樣一種感覺,那樣一種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升華的情懷。四合院在中國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文物資料分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築出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特別喜愛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宮殿、廟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只要人們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會想到北京四合院,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國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成語。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確切地說,過去老北京人把所喜歡飼養和賞玩的種種動物多稱為「玩物」,而很少用時下最流行的「寵物」一詞。說起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寵物實在是不少,大致分起來有四類,一是鳥類、二是蟲類、三是魚類、四是獸類。飼養寵物既是老北京人的一種嗜好,也是四合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玩賞寵物之中得到的是一份精神上的愉悅與享受,使四合院里的生活更富情趣。先說那鳥類寵物,老北京經常飼養的鳥兒和飛禽就有十幾種。什麼畫眉、百靈、黃雀、玉鳥、鸚鵡、八哥、相思鳥、文鳥、鴿子等,僅鸚鵡按體型就分為大、中、小三類,最常見的是虎皮鸚鵡、小五彩鸚鵡、葵花鸚鵡等。而鳴叫最婉轉動聽的當屬黃鳥,也叫黃鶯。雖然體型較小,但叫起來卻清脆悅耳,還能模仿山喜鵲、紅子、蛐蛐的叫聲。因它比較容易喂養,所以在四合院里養的人較多。八哥以學舌巧語見常,多被上了幾歲年紀的老人所青睞,屋檐下放上一隻八哥,逢人便叫,時不常學兩句人語,別有樂子。四合院里的人養鳥兒,圖的就是一樂,每天一大早,人還沒起床,那鳥就先叫早兒了,一聲聲清脆的叫聲,使小小的四合院里充滿了生機,於是人們起來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遛鳥。其實遛鳥不單獨是給鳥兒「放風」,主要在馴鳥兒,教給它一些小技藝,以做觀賞、娛樂。喜歡養鳥的人特別注重對鳥籠子的選擇,什麼水磨細竹籠、紫漆籠、柳條籠,有的雙手各提一隻,有的雙手各提兩只,或上下輕悠、或左右慢擺,自得悠閑。不少人還經常聚在一起比比「放份兒」:就是比誰的鳥兒漂亮、鳥兒籠子獨具匠心、鳥叫的聲音好聽、玩兒的花活多。在鳥類寵物中,四合院里飼養比較多的還有鴿子。過去走在京城的街頭,時常會聽到鴿哨聲,仰首望一眼蔚藍的天空下,會見到鴿群隨風掠過,與古樹、紅牆、胡同、老院子相互映襯,構成一幅和諧、安詳的畫面,實為北京城的一景。養鴿子與養其他鳥不同,養其他鳥是以觀賞、鳴叫為樂,而養鴿子以放飛為趣。老北京人習慣上把養鴿子叫做「玩鴿子」,其講究很多。先說這鴿子的種類,多達三四十種,最著名的就有點兒、環兒、黑兒、翅兒四類。點兒鴿是一體通白,只在頭上有一小塊黑或紫顏色。環兒鴿則是在頸項上有一圈兒其他毛色。黑兒鴿是從頭到尾大半身子都是黑色。而翅兒鴿是翅膀上顏色比較特別。鴿子的好壞除了毛色之外,還要看飛翔時的耐力和翻跟頭的功夫。有的鴿子能在空中翻一連串兒的跟頭,有的從數百里外放飛,用不了多久就能飛回來,這是真正的好鴿子。四合院里的人養鴿子沒有貴賤之分,鴿友們常湊在一起切磋技藝,並經常結伴到數十里地的地方放飛,看誰的鴿子先飛回來。北京人喜歡養鳥除了圖個樂兒外,還有養心健身的「作用」。過去有句話:」養鳥遛鳥,遛的是鳥,練的是人,心變寬了,體變壯了,日子過得就豁亮。」所以無論是文人墨客、梨園名伶、還是車夫、工人,都有養鳥的嗜好,使鳥兒和飛禽動物成為四合院里飼養最多的寵物。說起玩蟲兒,也是老北京人的一個樂兒,而且不分地位高低,都有玩趣。蟲的種類不少,蟈蟈兒、蛐蛐兒、金鍾、咂嘴、油葫蘆等,其中最受青睞的是蟈蟈兒和蛐蛐兒。先說這飼養蟈蟈兒,可是四合院里不少人的愛好。過去麥收之後,胡同里就開始出現賣蟈蟈兒的。小販們多是把蟈蟈兒裝在秫秸或麥秸編的籠子里。籠子的樣子很花哨兒,有圓的、方的、八角的、三角的,遠遠地就能聽見蟈蟈兒清脆的叫聲,吸引許多四合院里的人前來購買。《燕京歲時記》中就有「京師五月以後,則有聒聒兒(蟈蟈兒)沿街叫賣,每隻不過一二文」的記述。這些蟈蟈兒多來自河北易縣、淶水一帶,一是個兒大,二是叫聲清脆悅耳。而四合院里的人買蟈蟈兒時絕少買一隻,大都買雙個兒,一則是老北京人有成雙成對的習慣,雙為吉利數,二則是兩只可以相互戲逗,叫得更歡。買回來的蟈蟈籠子大都掛在屋檐、門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樹上。從此蟈蟈兒的鳴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動聽的聲音,一直能叫到立冬。北京人養蟈蟈兒有不少的講究,一是要選上品的蟈蟈兒,講究全須全尾兒、叫聲悅耳;二是顏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選黑、綠、青三種;三是要善動愛跳,越是活潑愛鬧的蟈蟈兒,越有人緣兒。按季節說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為夏蟈蟈兒,「立秋」後為秋蟈蟈兒,善養者能養到隆冬時節。過去四合院里一些有錢或有身份的人,為了買到一隻上品的蟈蟈兒,會不遠百里跑到河北、山東甚至東北花高價購買。而蟈蟈兒籠子也有講究,上等的蟈蟈兒籠子是由葫蘆做成的,外面有刻花、雕花和燙花,圖案多為古樸的吉祥物,如松鶴延年、福祿壽喜、梅蘭竹菊等,古樸典雅,不失為一件藝術品。再說那蛐蛐兒,也叫蟋蟀或促織,舊時每至秋天斗蛐蛐兒便成為四合院里普遍玩樂的習俗,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斗蛐蛐兒之好。但一般的北京人過去養蛐蛐兒大多斗而不賭,斗的就是一份樂趣,即使掛點兒「餉兒」也不過是一包煙、半斤「雜拌兒糖」而已,極少有大賭的。蛐蛐兒雖小,但講究也多。同樣是斗蛐蛐兒,在四合院里也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不過是幾個小孩子蹲在自家的院子里或門道里斗蛐蛐兒取樂。裝的器具無非是搪瓷瓦罐、玻璃瓶,所有的蛐蛐兒也不是什麼上等貨色,多是自己逮來的棺材板兒、老米嘴兒。中等是一些文人在家中斗蛐蛐兒,以娛樂為主,以蛐蛐兒會友。上等的是達官貴人,多在四合院中設案,請些貴友貴客聚會,以博雅趣,但斗時多掛賭局。北京人玩的蛐蛐兒多是產自山東德州的墨牙黃、寧陽的鐵頭青背和黑牙青麻頭,也有北京西北郊蘇家坨的「伏地蛐蛐兒」、黑龍潭的「蝦頭青」和石景山福壽嶺的「青麻頭」。養蛐蛐兒的樂趣在於它們的廝斗與鳴唱。蛐蛐兒斗時講究用夾、鉤、閃、躲墩、抱、箍、咬、掐、滾等「招數」。養蛐蛐兒需要盆,斗蛐蛐兒也需要盆,且極講究。四合院里的普通百姓多用木籠、竹籠飼養,斗的時候多用澄泥盆或陶罐。蛐蛐兒的一般拚鬥並不引人入勝,而好的蛐蛐兒則不然,其稱謂也美:翅震大將軍、紅須元帥、巨無霸、無敵王、花斑豹等等。中秋前後,是四合院里斗蛐蛐兒的高潮,兩只小小蛐蛐兒的拚鬥,能引來十幾人圍觀和喝彩。得勝的蛐蛐兒震翅鳴叫,主人頓覺臉面增光。若平分秋色,數戰未決勝負,主人則拱手言和。小小的蛐蛐兒為四合院里帶來無限的樂趣。再說說魚類寵物,北京人飼養金魚已有數百年之久。因「魚」與「余」諧音,有「年年有餘」之意,所以被視為吉利之物。養魚既是一種樂趣,更能養性逸情。夏日裡以「天棚、魚缸、石榴樹」為四合院里最和諧的景緻。從王公貴族、朝中大小官員直到平民百姓都喜歡在自家庭院中擺上魚盆,居室內擺上魚缸,飼養的金魚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以至數百條。用北京人的話說:養魚練的是慢功,要的就是磨性子的過程,以此養心逸致。北京人常養的金魚分「草魚」和「龍睛魚」兩大類。「草魚」就是小販們沿街叫賣的小金魚,體型較小,也就一寸至五寸之間,價格較為便宜,多是普通人家買上幾條放在圓形的小魚缸里以做觀賞。飼養「龍睛魚」的主兒,多是比較講究的人。「龍睛魚」的種類很多,按顏色分有紅龍睛、花紅龍睛、墨龍睛、藍龍睛、紫龍睛等。多用直徑三尺以上的木盆飼養,一般將魚盆放在四合院的天棚下或過道旁,魚盆由特製的架子支著,有的盆里還放些水草。養魚有三件事必做:換水、撈魚蟲、喂魚。換水前要將水曬上三五天,然後將魚盆里的魚用抄子抄到另外一個魚盆里,再將魚盆的水放干凈,特別是要把魚的糞便和污物清干凈,然後放上曬好的水,再把魚兒倒進來。撈魚蟲就是每天到附近的池塘、葦溝里撈魚食兒。講究的養魚人很少給魚兒喂干食兒,多喂活食兒,這樣魚才喜歡吃,長得快,看著鮮靈。喂魚是養魚人最愜意的時候,撒一把魚食兒,看著魚兒覓食,別有情趣。在獸類寵物中,老北京人過去飼養較多的是貓和狗。關於四合院里的貓,不再多說,《四合院》版上曾發表過一篇《老北京四合院的貓》,把北京人養貓的故事描寫的一清二楚。這里單說那養狗。過去北京人養狗絕沒有今天這樣多,狗更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寵。即使養狗也絕對享受不了今天這樣的「待遇」,做一次美容就得六七百,更沒人把它以「兒子」相稱。那時養狗多是看家護院,或外出時做個伴兒,充當一下"保鏢"的角色。今天北京人所養狗的種類幾乎包括了世界各地的名犬,一隻較為名貴的狗價格少則數百元,多則數萬元,這是過去老北京人想都不敢想的。舊時四合院里多養些小京叭、小柴狗,只有大戶人家才飼養大狼狗什麼的。狗的數量要遠遠少於貓的數量,所以在介紹老北京的各種書籍里,很少有談養狗的。早年間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狗食多是主人剩下的飯菜,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吃不飽就到外面打野食兒,根本不知道「狗糧」為何物。而狗窩多設在四合院的門道里,為的是有個動靜好支應幾聲。而將狗放在主人居住的屋裡飼養或當成家裡的一員實在是太少了。此外老北京人飼養的寵物還有鷹、龜、猴、雞、鵝、隼等,但數量不是很多,只有對它們特別喜好的人,才會飼養。

⑷ 北京民俗有哪些

1、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

⑸ 老北京有什麼習俗

一、逛廟會

說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廟會。早在我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北京就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鎮了,特別是在元、明、清在此處建都之後,進一步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促使了寺廟文化的興起,從而衍生出了逛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寺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有著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國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這座城市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條都有著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

在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北京依舊是完整保留著這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雲觀、白龍潭與地壇等,它們形成了現代北京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讓世人對此銘記於心,也成為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吃烤鴨

說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類型,那麼飲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時,北京烤鴨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誕生於明初年間,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由於熱愛烤鴨,導致宮廷中的御廚是想盡辦法,最終研製出了聞名的「北京烤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門派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北京要是沒嘗試過豆汁真不算來過北京」。據說豆汁最早是誕生於遼宋時期,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在清朝,當時的乾隆皇帝將這種飲品引入了宮廷之中,使其成為了宮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發展,從而成為了民間大眾化食品。

由於豆汁中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成分,所以有著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夠很好的祛暑、清熱以及開胃。但是也由於豆汁的是發酵而成,會帶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許多人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讓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國家,而孝道也是傳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徵者這樣的文化習俗。

說道北京民俗,那麼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這座公園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逐漸的成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場所,以此來發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遊客在游覽美景的同時銘記歷史文化。

五、聽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劇是由徽劇衍生而來,隨著各類戲曲文化的不斷交流和融合,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京劇,它早在清朝時期就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深受無數老百姓的喜愛,還因此誕生了許多的著名戲曲家,如:梅蘭芳、程長庚、譚鑫培等。

(5)北京的傳統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為零食或早點、夜宵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面等。

一些老字型大小專營其特色品種,如仿膳飯庄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庄的銀絲卷,東來順飯庄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庄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他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戶曉的小吃,由於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見到,但是,大多數小吃保存了下來,有些小吃店還開到了一起,這樣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顧客。

參考資料老北京網路

⑹ 北京的地方傳統風俗

北京的民俗文化底蘊還是非常豐富的,說不全,拿兒歌舉個春節的例子吧: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倌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鍋柔、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另外的很多民俗和北方地區都差不多,比如什麼迎客餃子送行面;什麼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破五吃餃子;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祭拜灶王爺);
像我國很多作為有身後文化底蘊和傳承的城市一樣,北京的民俗確實太多了。也確實很值得搜集整理並繼承發揚。
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 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松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乾脆一言不發,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怕是很難再現了,所以策劃部的同事建議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凈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福」字、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徵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艷艷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像。而這天的最重要環節,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燉大肉」、「殺公雞」、「發面」、「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節。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么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後,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兒,「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准備,彷彿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的老北京這里,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朴,而備添實在。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葯渣拋到門外,並把自家正用的葯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裡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干凈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歡的,這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我小時候,鄰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見人便磕頭,頗有經濟意識,就算把頭磕破了,那也是經濟頭腦。後來果然當上經濟學家。
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習俗
1.拜月 老北京家家都要設置拜月台,用於祭祀。而其中,重點擺的是團圓月餅,還要擺水果。當然,水果的擺放很有講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過去老百姓認為,多子多孫才是多福多壽;栗子和柿子擺放在一起,名曰「利於商家的繁榮」,撒上一把桂圓,意在「貴在團圓」,遠方的遊子無法回家,擺上藕,意喻「藕斷絲連」。 2.玩月 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有兩種,一種叫文玩,就是賞月,寫詩作畫猜燈謎;另一種叫武玩,就是到湖邊,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滿水,看著覺得不過癮,撿起小石子往水裡扔,波瀾四起。北京孩子還愛在胡同里追著月亮跑,那叫「追月」。 3.賞花 賞花文化在中秋節也很有特點,家家戶戶都愛把花堆在窗檯上,擺成「花山」。在崇文、宣武一帶還有花市,各種花朵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此外,老北京的燈市也同樣熱鬧。 4.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典型的或者說正統的兔兒爺是一身武將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紅戰袍,大的背插一把傘蓋,小的背插兩面護背旗,手上拿著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懷中抱杵,或手中什麼也不拿。 5.喝團圓酒、吃團圓餅 中秋節自然也離不開飲食文化,吃首先就是月餅,喝要喝桂花酒。老北京人往往習慣自己動手做月餅,有的加豆陷,有的加棗泥陷,月餅一般叫」團圓餅

⑺ 北京的傳統風俗

北京風俗

舊京春節紀事 老春節有哪些老過法,已是人言人殊。有的是傳說,有的是聽說,特別是對於本世紀初的一些獨特風俗趣味的老過法,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顯得多少有些遙遠和神秘。為此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對其親歷者進行了「采訪」,並編輯整理出這樣一篇故事,以助節日閑聊之談資,抬杠之依據。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錢店銀號兌換壓歲金銀——小梅花海棠元寶。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凈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凈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台,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熟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說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葯,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葯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術、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齣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撥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著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腌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嘩,歡樂終日,真可以說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 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熏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艷,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擺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諸天神聖全圖。「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叫「全供」。供上簽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著燒香,到燈節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桌」。 走進家家戶戶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所吃的東西,如:百事大吉盒兒,由柿餅、荔枝、龍眼、栗子、熟棗等裝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門口,疾呼接貼,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數無須和主人面談。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燈一向集中於前門內的「六部」,叫:「六部燈」,以「工部」的燈最為人稱道。冰燈,飛禽走獸、世間百態,製作得非常工巧。 燈市從前集中在東、西四牌樓,後來移到廊房頭條。 琉璃廠……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偏笙歌,寶馬香車游士女」。也是舊京年節一景。 春節拜年與忌門 熟人見面頭一句:您過年好!」甭問,這是北京人、這是春節了。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民國後至現在,親友間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同事間互訪,以及 團拜、宴會、晚會、茶話會等恭賀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福」字為何倒著貼 春節,在許多家庭院落的門窗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倒貼著的大紅「福」字,這可算得上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了。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新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 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 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卑膝地說 :「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 便重賞了管家和家人。 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元宵佳節話「元宵」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型大小。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里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里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春節拜年說賀卡 一近年關,北京人最忙的事兒就是拜年。 節日前,人們就要在心裡核計該前去拜訪的主兒,看哪些是非拜不可的, 屆時只好撂下手裡的活兒,拜年去吧,年年如此,已是輕車熟路,台詞無非 是什麼「賀喜發財」、「謝謝關照」一類的套話。 於是,北京城裡公共汽車、 地鐵人滿為患,騎車者滿城轉悠。大家都奔著一個目標:拜年。被拜者呢?有 的正忙著或者有急事要出門,得!拜年的來了,讓座、沏茶、敬煙、侃大山, 一切都按程序來。一批走啦,又來一撥兒,一天的功夫就擱菜了,什麼事也 甭想干。 從1991年起,郵電部開始發行「中國郵政賀卡(有獎)明信片」, 價格便宜,包括郵資財幾毛錢,中獎率幾乎占發行總數的四分之一,中獎金 額高達一萬元。精美的有獎卡簡單又便宜,既能表達情誼,又能給朋友送去 一份幸運。瞧那祝詞:「祝你過個夠味、夠勁的新年」、「寄上一束鮮花, 寄去我的思念……乾脆寄上我自己才能表達一切」等等。腦了一轉,齊啦! 於是大夥忙不迭地跑郵局,尋地址,幾十張賀卡寄出後,心裡頓時了卻了一檔子事。 賀卡拜年,美好的情意、真誠的祝福都包融在裡面陽,這樣簡單而又實用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賀年片最早源於我國宋代,當時民間拜年時,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貼 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 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 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 。 清代,賀年片改用大紅硬紙製作,增加了喜慶氣氛。但世界上首創郵政明信片的國家卻是奧地利。 1869年奧地利人就推出了這種快捷、方便的通信方式。 1879年,清政府第一次發明了明信片,但應者寥寥。 明信片在中國真真熱起來是在1988年,那些由繪畫、民間工藝、名勝古跡、花鳥 蟲魚、珍貴文物等絢麗圖案組成的明信片,頓時成了親朋好友生日祝福或節日祝賀的一種最新形式。 三言兩語就可寄贈感情的方式,適應了現代社會快 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發行有獎賀卡以來,賀卡熱遍了中國,給千家萬戶帶來了溫馨與歡樂,在北京成為人們主要的賀年方式。 胡同叫賣聲 北京胡同里的叫賣聲含混、悠長、拐彎抹角,像唱歌似的。那是一種被牧歌化了的,帶有濃郁農業文明色彩的抒情的聲音。叫賣者好像不是在從事商業行為,而是在進行民歌演唱。他們似乎不關注人們是否來買賣,只是喜歡在街頭游盪。從那種看似散淡而詩化的音調中,透露出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面對商業文明的遮掩和羞澀態度。 唱歌式的叫賣聲已經越來越孱弱了。在商業文明的沖擊下,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的叫賣聲。他們站在自由市場的兩旁,扯起了大嗓門,對著行人的耳朵,聲嘶力竭地大叫,一副不買就不饒你的架勢。這種叫賣聲中隱藏著一種窮怕了而急於致富的焦慮,一種恨不得掏你口袋的「急色相」。一旦你不買,他們便絕望、焦慮、著急、怨恨、生氣,進而惡言相對。我們從這些「嗓音」中可以感覺到一種語言暴力的傾向,像「文革」時期的人在街上喊口號一樣。對此,環境保護部門並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這種叫賣的聲音更多地集中在剛剛開竅的城鎮。 成熟的商品社會的叫賣聲應該是准確、直接、平靜的。街頭上的一些專賣店(比如「寶獅龍」、「佐丹奴」、「班尼路」等)也有叫賣的聲音。那些年輕的小夥子、姑娘們,用一種敘述的語調向你訴說著商品的好處,並竭力勸說人們來買他們的商品。但你不買也沒有關系,這並不會影響他們繼續叫賣的決心。盡管他們那種敘事語調也難免有些誇大其辭,但與上面說的兩種相比,還是顯得客觀一些。更重要的是,他們既不強加於人,也不迴避什麼,從而顯得更加真實。 有時候,他們也會大喊大叫起來,尤其是在辛苦了一天而快要下班之前。但那種叫喊聲不是對著顧客們,而是對著他們自己,目的在於鼓動士氣。比如,喇叭里會傳出播音小姐的叫聲「大家好!」售貨員們齊聲回答:「小、姐、好———」「大家辛苦了!」「小、姐、辛、苦———」「已經賣了398件了,落班前要賣到400件,大家有沒有信心?」眾人齊聲回答:「有———」。 在他們那種不急不躁、不卑不亢的叫賣聲中,透露出一種務實、敬業的精神,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商品拜物教」的精神。按照傳統觀念,崇拜商品就是有銅臭味,就是庸俗,為「君子」所不齒。但庸俗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在世世代代的企盼中發現,神聖的東西離我們是那麼遙遠,與老百姓的生活毫不相干。問題在於,比起崇拜一位貌似神聖的壞人而言,崇拜商品沒有什麼危險。在忠實於市場交換規律的前提下,讓商品的叫賣聲四處響起來,讓那種虛假的、羞澀的抒情式叫賣,還有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嗓音式叫賣絕跡。 重陽登高吃花糕 九月,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登高眺遠,使人心曠神怡,於是登高也就成為一項很好的健身活動。 但舊時登高卻是為「避邪」,此說始於東漢,梁 人吳均在《續齊諧記》里說:當時有名費長房者,頗擅仙術,能知人間禍福 。一日,他對其徒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難,但如能給每人做一紅布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後去登高,並在山間飲菊花酒,即可倖免於難。桓景照辦,果真九日晚間,全家從山上回來後,見家中雞、犬、牛、 羊俱已暴死。 事後,費長房告知,此乃家畜代為受禍。這種神奇故事經過傳播,便形成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舊時,北京人登高飲酒的風俗很盛。南城可到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 北城可到薊門煙樹,遠一點可到西山八剎。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登高兼 有秋遊之意。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 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 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花糕是招待女兒歸寧的食品,也是節日互相饋贈的禮物。 如今,北京人登高習慣更盛,景山、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八大處還舉辦重九登高節,吸引了眾多的遊人。而且北京人登高也不僅僅限於重九節,每天清晨,在崎嶇的山道上,常常可以見到登高的人群。 秋涼話蟋蟀 秋風起,草蟲鳴,又是孩子們翻盆倒磚捕捉蟋蟀的時候了。 蟋蟀也叫促織,北京俗稱「蛐蛐兒」,中國古代從宮廷到民間,都尚促織之戲。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促織」一文寫盡了黎民向朝廷貢蟋蟀的悲慘故事。蘇杭一帶人好鬥蟋蟀,京華也極盛行。明朝祟禎年間《帝京景物略》一書就寫永定門外胡家村出產蟋蟀,對蟋蟀的品種、名稱、飼養方法、搏鬥情景記載極詳。明朝已有《促織經》的書籍。 筆者有幾個養蟋蟀的朋友,曾見他們斗過蟋蟀,奢侈之風,令人吃驚。 北京宣武門外校場六條有兩家蛐蛐店,山東兗州有專人來此出售蟋蟀,養蟋蟀者也來這兒選購,佳者每隻可賣銀洋數元。飼養蟋蟀需用好罐,北京講究用「趙子玉」制的罐,養蟋蟀前先用普洱茶澆罐,以免罐底「燒傷」蟋蟀爪牙。 蟋蟀的食料是用米飯和研碎了的青豆合製成糊狀食物,一天一換。霜降以後,蟋蟀要曬太陽,中午捧出盆來曬一陣,用簾子遮著,曬時每盆都要把水和食物取出,以免熱氣蒸發,薰壞蟋蟀;過午後,再逐盆放進食物和水,捧回屋內。 冬天則把盆放在錫壺內,一壺放四罐,外邊再用棉被裹著取暖,這樣可以將蟋蟀養到冬季。鬥蟋蟀時盛況空前,僕人們挑著蟋蟀盆奔赴現場。事前做局者用天平稱好蟋蟀分量,分量相等者方能決斗。雙方主人押上賭注,數字寫在水牌上,旁人也可押碼。蟋蟀到了盆中,主人就用「探子」誘其相鬥。如一方斗敗要跑,用「探子」引回再斗,三個回合後都跑,就算輸了。於是做局者收集雙方賭注,扣掉百分之十的抽頭,再付給贏方。 北京鬥蟋蟀時人們可以圍觀,但旁觀者必須保持安靜,怕驚動了蟋蟀,跳出盆外,這叫「驚盆」,「驚盆」後的蟋蟀放回盆內,一般就喪失鬥志,不能鬥了。 天津鬥蟋蟀時不許圍觀,只許雙方主人和「監盆」者(即做局者)圍觀。斗贏了的蟋蟀,振翅長鳴,主人在盆蓋後面貼紙上記上它的戰績。這類蟋蟀如死後,主人無限傷心,用白銀薄片打成小棺材入殮安葬,並謚以「常勝將軍」、「開國大元帥」等稱號。 過去北京為養蟋蟀鬥蟋蟀傾家盪產者有之,投河懸梁自盡者有之,荒廢學業者更不計其數。因此,養蟋蟀只宜逢場作戲,切不可玩物喪志。 北京人市 北京販賣人口的市場興起於元代,元大都建立後,曾經販賣擄掠來的漢人。 《析津志》記載:「安富坊在順承門羊角市……人市在羊角市,至今樓子尚存。」 這個人市在現今西安門大街、拐棒胡同一帶。因為當時人們強烈反對販賣人口的做法,元朝政府才下令廢除人市,但是販賣人口的樓子一直保留到明朝。 清初,又出現了人市。史學家談遷從浙江來到北京,住在南城。他在考察社會情況時發現了這個人市,就在《北游錄》一書中寫道:「順承門內大街騾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婦女欲售者叢焉。牙人或引至其家遞閱。」 這個人市在現在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牛街一帶。 王士□在《香祖筆記》中也寫了順治初京師賣水人趙遜於人市買婦人為妻的故事。起初買來了女人,去其頭帕,發現是個老嫗,趙遜以母事之。老嫗很感動,就取出縫在衣服中的藏珠讓趙遜在人市另買個青年女子為妻,買來一看,正是老嫗的女兒。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清初漢人被買賣的情況。 對於出賣勞動力的舊北京的另一種「人市」,也有個專門名稱,叫窮漢市。 元朝的窮漢市在城門附近。《析津志》記載:「窮漢市一在鍾樓後,為最。一在文明門外市橋;一在順承門南街邊;一在麗正門西;一在順承門里草塔兒。」 明、清兩代的窮漢市即今前門外鋪陳市。一些破產農民及無業遊民每天為當短工聚集在這里,等待招雇。這種出賣閑散勞動力的集市一直到解放初期還存在,前門外、崇文門外的橋頭常可見到一些手持工具(瓦刀、鋸、斧等)的人在聽候僱主叫喚。這些人也被叫做「聽叫兒」。 清明節後話玉蘭 清明一過,北京人便開始春遊活動。賞玉蘭即是一項。玉蘭花那潔白厚實的花瓣,芬芳撲鼻的香味確實是誘人的。 因為玉蘭是南方植物,明清時代隨著園林建築的興起,它也被移植到北京來,而且多在西山一帶。人們熟知的是頤和園的兩棵玉蘭。每年清明一過,人們便開始成群結伴到樂壽堂去,那時沒有公共汽車,有坐轎的,騎驢的,更多的人在西直門溜溜地向西□邐走去。 兩棵玉蘭兩種顏色,白玉蘭沒有開謝,紫玉蘭就向人們展開它那淺紫色的小碗了。人們圍著兩棵玉蘭,仰首觀賞,不忍走開。其實北京更有名的是大覺寺的玉蘭。 大覺寺建於遼咸雍四年(1068年),起初叫清水院,明宣宗時重修後改名大覺寺。那裡流水潺潺,青山環抱,風景秀麗。大覺寺有兩棵玉蘭,南邊四宜堂的那棵傳說是明朝遺物,直徑尺余,並不高大,姿態動人,花朵似乎也瓣大香重。難怪年年清明前後人們絡繹不絕地去賞花。出四宜堂,進北小院,還有一棵玉蘭,那是清代種植的了。花開得較明玉蘭要茂盛,但風姿稍遜。大覺寺還有千年銀杏、遼代古碑,完全是值得一游的。 記得40年前玉蘭花開時節,曾和友人去過一趟大覺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友人趙光華是園林專家,他告訴筆者北京最古老的玉蘭就在大覺寺附近的城子山中,那裡有小園林,不知是明代哪位貴族留下的,群山中隱約可見亭台樓閣,院內竟有兩棵玉蘭,用鐵柵欄圍繞著,比大覺寺的玉蘭粗,長勢良好,因為地處窮山僻壤,鮮為人知,所以沒有人去打擾它,樹長得反而更好。其實,故宮也有兩棵玉蘭,深鎖院內,平時不開放,因此很少有人知道。 賞玉蘭要掌握氣候,去早了花尚含苞未放,去遲了又凋謝闌珊。加以北國風狂,好端端的花,有時一夜風起,第二天就碎玉滿地。所以要選好時機觀賞玉蘭是不容易的。近幾年來長安街北側已種植一行玉蘭,開得很茂盛。今後北京人賞花不用跋涉郊外,也不要擔心氣候的變化,沿著紅牆踟躅,就可以賞花了。 走 會 走會 一種傳統的中國民間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節至燈節前後,1949年前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進香期間也常舉行,因此在北京亦稱香會,1949年後改稱花會。 北京的走會大約始於明代,盛於清代。每逢年節或遇喜慶大典以及山壇廟會,它便成為最有組織、最為熱烈的街頭歌舞表演。 參加走會的人員有:演員(角色),專司表演各種技藝;會中管理人員及一切事務之人,這些人按司職不同分為錢糧把兒、大車把兒、忠和把兒和神堂把兒,每把兒有主事一人,稱把兒頭。錢糧把兒負責挑擔箱籠,每會有箱籠四挑,每挑一對,箱籠飾以金漆,主要盛放走會用的行頭及其它物件;上插四面三角會旗,綉有會稱,一般會旗為藍色,稱藍旗藍幌;曾在宮內當過皇差受御覽者,用黃旗黃幌。大車把兒備大車數輛,會畢供演員乘坐;杠子會也多在大車上表演。忠和把兒系會中的變相廚,專門負責製作或攜帶會中應用食品等事宜。神堂把兒專司祭神儀式、演禮及神前應用物品的准備工作。 走會的主要表演形式有:開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車會、高蹺、杠箱、獅子、十番、太平鼓等。 開路會 走在大會最前面,以舞鐵叉開路。叉上有鈴檔片,一舞即響。演練者面畫古人臉譜,身著青緞靠,系絲絛,腰圍虎皮戰裙,腳穿青色緞靴。演練中除邊行進邊拋叉接叉外,還有「十字披紅」、「橫腰玉帶」和「旱地拔蔥」等技藝。開路會是每次走會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走會形式,幾乎每會必有。北京地區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燒的地秧歌,故又俗稱蹦子;此外還有一種打花鼓和邊唱邊打小銅錢者曰花鈸,但不多見。秧歌的角色有漁翁(手持魚竿身背魚簍)、樵夫(亦稱柴翁,肩扛扁擔)、陀頭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籃,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鑼(俊扮女子,打小手鑼)、丑鑼(丑扮女子,打小手鑼)、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漁婆及賣膏葯者(抹白鼻樑,手持膏葯旗或拿串鈴),共12人,若全部出場演練,稱全活。演練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調,最後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鑼伴奏;秧歌調每首4句,每句7字,內容多取自水滸、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龍擺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鑼鼓。 五虎棍 取材於宋太祖趙匡胤與董家五虎打鬥的故事。演練者勾花臉,著戲衣,手持齊眉棍和三節棍,

⑻ 北京春節傳統習俗介紹

北京春節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下面是我整理的北京春節傳統習俗介紹相關內容。歡迎參考。

北京春節傳統習俗介紹 篇1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凈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凈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台,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塾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說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葯,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葯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術、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齣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岳父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著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 「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腌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嘩,歡樂終日,真可以說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熏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艷,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北京春節傳統習俗介紹 篇2

1、臘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匯報。然後,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2、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麼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於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製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4、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鍾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裡,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7、年三十:吃餃子守歲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嘗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鍾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准備食盒,裡面放著各式乾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兒人拜年,食盒裡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財神借元寶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廟裡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北京春節吃的食物餃子

老北京的滿、蒙旗人管餃子叫「煮餑餑」。無論是富裕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餃子是一定要吃的。按傳統的老北京習俗,大年三十吃大魚大肉,年夜飯吃完開始剁餡、包餃子,過了零點則不能再動刀。

過年包餃子要全家人一起,體現一家人的團結和睦,齊心協力。餃子里不光有餡料,還會放一些洗凈的硬幣和棗,圖個吉利。

老北京講究吃的是「五更餃子」,即初一早上吃。到了五更天,素餡餃子煮熟之後先上供。儀式過後,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回到屋裡小孩給老人磕頭,拿壓歲錢。之後,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熱氣騰騰的「新年頭一口兒」了。

炸丸子

《京味兒》一書中曾提到,老北京春節吃食中有一項「和蒸饅頭緊密相關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徵了合家團圓。以前春節期間,各家總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飯時間不固定,也沒有很多時間炒菜。事先准備好丸子,端上來就能吃。

「為什麼現在超市裡賣的素丸子不好吃?」趙珩先生自問自答起來,「因為不捨得放香菜。」趙先生說,好吃的素丸子必須放大量的香菜,還有胡蘿卜、五香粉、粉條,把這些和到面里,現炸現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窮人菜」,但味道很好。趙先生說,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葷做、粗菜細做。但這份貧窮的美味,現在也很難找到了。

鯉魚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炸咯吱盒

簡稱咯吱盒,這是北京的一種小吃,雖然也有家庭自己做,特別是過年的時候,但主要是還是在小吃店裡買著吃。咯吱盒是用綠豆面摻白面、鹽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自己家裡做,和面時還可放雞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蘿卜絲、香菜絲之類的東西,有些什麼也不加,捲成卷,切段後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膩。

咯吱盒有大小兩種,大的比較普通,過去常用為早點,夾燒餅吃。小的咯吱盒做法比較講究,精緻些,可用來佐酒,以通縣做的最好。有人說這咯吱盒的產生比北京城還要早。

北京春節好去處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斗金」的寸金之地。20xx年9月,王府井建設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透露,王府井大街5年內將擴容40% 。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吸引人的是它經久不息的文化氣息。去北京旅遊當然不能少了購物這項行程,王府井作為「北京商業第一街」,去北京的旅遊的你值得一去。

香山公園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脈東麓,距城20公里,佔地188公頃,海拔575米,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園,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元、明、清都在此營建離宮別院,為皇家游幸駐蹕之所。清乾隆十年在此興建亭台樓閣,殿宇廊軒,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後築圍牆並賜名「靜宜園」,名列京西「三山五園」。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焚掠。1956年開辟為人民公園,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現已成為中外聞名的北京十大公園之一。香山公園文物古跡豐富珍貴,亭台樓閣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間。這里有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的寺院「碧雲寺」;這里有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堂」;這里有迎接六世班禪的行宮「宗鏡大昭之廟」;這里有頗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見心齋」。去北京旅遊,你還能錯過如此美景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