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四合院多建在哪裡
北京四合院多建築2環內,在以前四合院是有錢人家住的地方,那時候靠皇宮比較近都是些達官貴人住的。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
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進院,進了街門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軸線貫穿,房屋都是單層,由倒座房、正房、廂房圍成院落,其中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故稱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兩進四合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又叫作內宅。前院由門樓、倒座房組成,連接前後院的一般為垂花門,一些相對樸素的住宅則用月亮門,後院由東西廂房、正房、游廊組成。也有的兩進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並沒有垂花門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後加後院,建專供女眷居住的後罩房。
擴展質料:
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佔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只能稱「宅」或「第」。在產權上,「府」和「王府」都是皇產,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應地撤府,以備將來再分他人,「宅第」則一般都是私產。
參考資料:四合院-網路
B. 北京四合院建築特點
1、中軸布局,正房與倒座位於中軸線上。正房是全宅的主體,進深、面寬、架高與內外檐的裝修規格在全宅居於首位。
正房的列柱是雙數,房間是單數,從而保證明間的房門在中軸線上。正房一般是三間。正房兩側有時構築耳房。耳房的高度低於正房。正房與耳房的總長決定了四合院的寬度。
2、正房、倒座、兩廂都是單層建築,而且各自獨立,互不相連,正房與倒座南北相望,兩廂的前檐位於正房墀頭牆的外側。正房兩側如果設有耳房,那麼耳房的面闊與廂房的進深保持在同一尺度。如果正房的後面還有房屋,那麼東面的耳房則作為通道。
這一點是四合院與合院的根本區別。合院的房屋是相互連接的。比如,陝西歧山風雛村西周宮殿遺址,今天浙江紹興的台門,西南地區的一顆印式住宅,四面的房子都相互銜接。
3、正房、倒座、廂房通常採取山牆到頂的硬山樣式。不在山牆也不在後檐牆開設門窗,門窗均向院內開辟。
4、宅門位於宅院的東南或者西北位置,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北部,則宅門位於東南角;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南部,則宅門位於西北的位置。
宅門有屋宇門與牆垣門兩種形式。講究的四合院使用屋宇門。這種宅門又可以細分為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與如意門四種。
在封建社會,只有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使用廣亮大門與金柱大門。百姓只能使用蠻子門、如意門與牆垣門。牆垣門的常見形式是清水脊小門樓。
5、北京的四合院在整體上,南北長,東西短,但是四合院內部的庭院與山西或者陝西窄院中的庭院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格。在庭院的長寬比例上,北京四合院是11,陝西窄院是21,陝西窄院是31,隨著西北地域的轉移,長寬的比例愈來愈懸殊。
這就意味著,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無論是山西還是陝西,庭院則是長方形的,建築雖然也是一正兩廂,但是東西廂房相互靠攏,把正房部分或者大部分遮住。
(2)北京人的房子如何建擴展閱讀:
北京四合院的設計原理:
北京的四合院是歷史產物,其中,既有人文精神,也有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人文精神則與我國古代的井田制有關。
熟悉中國古代歷史的人知道,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一種土地制度,通俗地說,是將一塊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田地劃為九個等份,每份一百畝。
中間是領主的田地,用當時的表述是公田,其餘的八份分給八戶農民,每份也是一百畝。農民在種田的時候,先種公田,之後才能耕種自己的土地。
按照井田制的思想與規劃原則,產生了王城理念,簡單地講是將王城規劃為九個等份,宮城居中而立,其餘八份規劃為里坊與市場。
這一築城理念,或者說井田制的思想也影響到北京的四合院設計。我們試以一座基本形狀的四合院為例進行分析:
一、正房三間,耳房兩間,基本在一條經線上。正房的前檐為一條經線,耳房綴於北房東西兩側,其前檐略後於正房的前檐。
二、東廂房兩間,西廂房兩間。東西廂房的前檐位於正房墀頭牆的兩側,其跨度與耳房的面闊相等。東西廂房的前檐位於兩條緯線之上。
三、倒座三間。倒座的東側是宅門。倒座的前檐與宅門的後檐可以看作另一條經線。
四、正房、東西廂房與倒座的後檐牆,恰好形成院子的四界。
五、東、西廂房的前檐是兩條經線,北房與倒座的前檐是兩條緯線,經緯相交恰好把院子畫出九份;四周是房屋,中間是庭院。
北京的四合院便是依據這個原則設計的,與井田制對土地的規劃完全一致。這一築屋的原則被後世附會為九宮格。
從建築學與地理環境的角度看,北京的緯度較高,房屋坐北朝南,易於採暖通風,故而正房要建在庭院北部。
冬季的北京是寒冷的,為了最大限度吸收陽光,避免兩廂與倒座的陰影遮住正房,庭院設計為正方形是科學的。
與宮廷、衙署、會館、寺廟不同,四合院不是公眾聚會的場所,而是私人住宅,要求隱蔽性,因此它的宅門不設在中軸線上,而是開辟在東南位置,則充分考慮到建築的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北京四合院的建築布局與居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