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來北京想帶她去吃老北京的小吃但不知道哪的最好
雙皮奶不是北京的,是廣東的
王府井小吃街:夜幕降臨,食客驟聚。王府井小吃街由於地理位置好,價位相對也較貴一些。五湖四海的小吃匯集一處,令人眼花繚亂。
王府井的小吃部正宗, 建議你去大柵欄(前門),延樓子後面的那條馬路右手邊向難走,有很多東西走向的胡同。有一個胡同里都是涮羊肉的就往裡走,有四家老字型大小。小腸陳,爆肚馮,褡褳火燒,月勝齋。在到胡同口之前有「梅園」可以吃奶製品。
北京小吃街 隆福寺小吃街:這里有眾多美食,您可以在此悠哉悠哉的邊逛邊吃,全國小吃匯集在這里,正宗京味小吃當然非白魁老號 莫屬。這里有正宗的豆汁,焦圈,鹵蒸,還有各式烤串,是一家非常地道的清真餐廳。當夜幕降臨,小遲屆更是熱鬧非凡,長達百米的小吃攤,熱氣騰騰的場面,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不絕於耳,您可以站在攤邊要上一份灌腸或是炒魷魚,價格在3-5元不等。
簋街:不要被名字嚇倒了,其實這條街的名字是源於這是一條24小時晝夜營業的食街,愈夜愈火爆。這里的小吃店及其適合三五好友把酒言歡,店面不大,裝修陳舊,卻總有那麼幾道小菜令人回味無窮,香辣蟹,水煮魚更是長盛不衰的名菜;夏天還可以去怡園餐廳,月上枝頭,四合院林蔭下,這里更像一個盛大Party,屋裡屋外洋溢著服務生熱情的招呼和美食的氣息。悄然興起的平民化美食鴨脖子也是值得一嘗的美味。
京味兒小吃——灌腸、豆汁兒
京味兒小吃有百餘種,由於種種原因,流傳至今雖已剩寥寥,而被人稱之為
「沒啥營養」的炸灌腸以及味如「餿泔水」的豆汁兒卻久盛而不衰,尤為老北京
人鍾愛。為此我們走訪了四家經營京味小吃、菜品的餐廳,對這兩種京味兒小吃
的佼佼者進行了探查。
京華食苑
位置:龍潭路1號
特色:傳統的京味兒小吃品種齊全,還包括江米梨等一些近乎失傳的小吃品
種,店內常有正宗的魯菜名廚在此獻藝,不定期推出各式傳統魯菜。
四合院式的京華食苑背依秀美的龍潭湖。這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銅壺、百年
的古樹,環境十分優雅。店內經營各種京味兒小吃,其中灌腸是加過紅曲水的,
色粉紅,切成薄薄的小圓片兒,湯油煎制而成。入口焦、嚼勁足,蒜汁調和得粘
稠濃香。
食苑內的豆汁兒數得上第一,汁濃而稠,長時間放置無水漿分離。這里不僅
豆汁兒味道正宗,且配合喝豆汁兒的食品最齊全:焦圈、馬蹄餅。鹹菜香辣,佐
之豆汁兒,十分開胃。
建議:小餐廳內的餐桌太小,應改換大一些的,營業時間應再延長一些。
四合軒食街
位置:建國門外大街京倫飯店內四層
特色:不僅經營傳統的京味兒小吃,還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風味兒食品。就餐
環境優雅,極具民族特色。
能在四星級的飯店開設京味兒小吃街,四合軒是京城的獨一家。食街內古樸、
別致的京式裝修,讓食客備感清新。這里的京味兒小吃品種雖不齊全,但也不算
少。只是沒有豆汁兒,讓人感到有些遺憾。如果說沒吃過豆汁兒的人算不上真正
的北京人,那麼京味兒小吃街沒有豆汁兒似乎多多少少失去了些京味兒。好在這
里的食客大多數不會點上一碗怪味兒的豆汁兒。這里的灌腸,片兒切得極薄,上
桌時,蒜汁也入盤內,製作得精細,但總體的味道有些不夠正宗。
小吃街內不僅經營正宗的京味兒小吃,也還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風味兒食品,
如麻辣燙(川味兒)、拉麵、灰豆(蘭州風味兒)等。不論從環境,還是服務,
四合軒都是沒的說。小吃的綜合口味也很好,只是少了些如街頭吃小吃般的正宗
味道。
建議:有些小吃做得過於精細,失去了本味兒,可以粗放一些,如這里的麻
辣燙就很地道。京味兒小吃的品種可以再增多一些。
大紅燈籠涮鍋村鼓樓分店
位置:鼓樓小吃街街南第一家店
特色:專營各式京味兒小吃,片兒湯、糊餅、疙瘩湯、蘿卜皮、砂鍋吊子等。
在這家小吃店吃過多次,很難與涮鍋村相聯系。來此吃飯的大多是老北京的
街巷人,專程來吃各式京味兒小吃的。雖然餐廳不大,但這里經營的如炸醬面、
疙瘩湯等京味兒食品味道卻十分正宗。這里的爆肚很嫩,到這兒吃飯少不了點上
一大盤爆肚。而其灌腸製作得也極好,湯油煎制,兩色焦香,內里嫩軟。美中不
足的是蒜汁兒中的大蒜是切碎的,而非搗爛成泥,因此汁兒顯得有些清淡,入味
不足。這里的豆汁兒極好,濃而稠,無分離狀,入口酸,餿腐味兒在口中回味異
香,喝起來十分過癮。
只是餐館位於胡同內,愛喝啤酒的客人方便起來就困難些了。
建議:如今店內經營的多為人們常見的京味兒小吃,應再多開發一些新鮮的
小吃品種。有些京味兒小吃應製作得再精細一些,如疙瘩湯內的疙瘩少一些大的
麵疙瘩。
壇根院食坊
位置:地壇東門外北側
特色:傳統的老北京式服務,餐廳門口有拉洋車的,就餐時間有精彩曲藝、
文藝、雜耍表演,主營傳統的老北京家常菜。
真正京腔、京韻老北京味兒的舊式服務如今並不多見,而壇根院食坊便是其
中一家。這里門口迎賓、送客的六旬老大爺熱情的服務讓客人為之嘆服。
食坊內經營的京菜大多屬老北京的家常菜以及舊日京城街巷上常見的食品,
也有如鮑魚、魚翅等高檔菜品。這里的京味兒小吃品種也不少,如香椿豆、棗窩
頭、燜酥魚、豆汁兒、焦圈等。新近推出的灌腸,色灰黑略發白,湯油炸制,兩
面焦黃、脆香,內軟可口。燜酥魚酥爛咸香略帶醋香,製作得十分講究。豆汁兒
味正,佐食豆汁兒的鹹菜口味最佳,只是豆汁兒加水略多,久放有分離狀。羊油
炒的麻豆腐如奶般滑嫩細膩,佐之的辣椒油香辣開胃。
食坊內邀請了眾多曲藝界名人,上演的節目令滿堂喝彩,十分熱鬧。如果真
想體驗一下老北京的古樸民情,壇根院應為主選之地。
建議:京菜味道大多濃厚、油膩,應多推出一些口味清淡的菜品。
老北京的爆肚兒[轉帖]
所有北京小吃里頭,最讓人上癮的當屬爆肚兒和豆汁兒。
爆肚兒可是中國飲食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代表,一個羊肚子可分為食信兒、肚板兒(又分陰陽面,去了皮稱「板芯兒」)、肚領兒(又分為「大梁」和「銀錠扣」,去了皮稱「肚仁兒」)、葫蘆、大草芽兒、散丹、蘑菇、蘑菇頭兒等部位,區區數斤的一個肚子被分為十幾個部位,分爆分食,算是天下獨有了吧。
「入湯頃刻便微溫,作料齊全酒一樽」,白酒是爆肚兒的好搭檔,就著白酒,吃上盤脆嫩的散丹、蘑菇頭兒或是牛羊肚仁兒,那是至高的享受,當然這幾樣也夠價兒;手頭不寬綽也沒關系,羊肚板兒最便宜,當然也不太好嚼,只能「囫圇下咽果生吞」了。
早先,爆肚兒就是爆羊肚兒,沒牛的,據爆肚王老爺子跟我講,水爆牛百葉是從他父親王福奎那兒開始興的,而水爆牛肚仁兒是王金良受油爆肚仁兒啟發,改油爆為水爆,遂流傳開來。
爆肚兒的質量高低取決於選料、洗料、刀切、水爆、調作料等諸多方面。百葉是黑的,即可判斷是糟牛的,肚子上的「草芽子」發黃,證明吃的是青草,食料不同肚子的品質也就不同。洗肚子既要快又要凈,還得用涼水;部位不同,刀法亦不同;水爆時間精確至秒;調作料要精當,否則功虧一簣。
舊京是以爆羊肚為主,如今反了過來,以牛貨居多,主要是羊肚子嬌嫩,稍經存放及冷凍便不易保鮮,且各部位受火程度不同,較難把握,而牛百葉便於存放,對廚師的要求也不高,於是京城爆肚館紛紛上馬,真個是「蘿卜快了不洗泥」,手藝高低暫且不表,更有甚者竟用熟肚絲下鍋蒙騙顧客。下面介紹3家老字型大小,供您選擇:
金生隆爆肚餐廳:北土城西路103號。
爆肚馮餐廳:前門外廊房二條39號。
東興順爆肚張: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製作方法:
將羊肚洗凈,分割成肚領、肚蘑菇、肚散丹、肚葫蘆、肚板和食管
撕凈肚面上的油和有草芽一面的皮;肚散丹、肚板、肚蘑菇、肚葫蘆上的薄膜撕去,順著肉紋切成條,再橫切成小條
將香菜末連同蔥花、芝麻醬、醋、醬油、辣椒油、豆腐乳和鹵蝦油一起放入碗內調勻
鍋內半鍋涼水用旺火燒沸,下入羊肚,用漏勺攪拌,肚散丹氽5秒鍾,肚板永7秒鍾,肚蘑菇、肚領、肚板約餘8秒鍾,食管約氽12秒鍾,熟後撈入盤子,蘸著調料即可食用。
爆肚滿:牛街輸入胡同,6路、50路牛街站。
爆肚宛:崇文門外東花市大街往東的白橋,地鐵崇文門站
106路電車磁器口站。
茶湯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 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製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糜子面洗凈,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凈水,碾成面,再過細籮,即成糜子面
茶湯壺內灌滿涼水,燒沸,取碗一個,倒入開水和適量涼水攪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調成麵糊,再用開水將麵糊沖熟
在茶湯上面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茶湯李:阜成門內,42、13路汽車,102、103路電車阜城
門站,地鐵阜城門站。
炒肝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當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後語。吃炒肝時應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鋪面者首推前門外的會仙居。
北京天興居製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腸子洗凈,盤成若干捆,用繩紮好後,將腸從一處剪斷,放在涼水鍋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時,將腸撈入涼水中,洗去腸表皮的油,切成小段
豬肝洗凈,切成菱形片,熟豬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熱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黃醬、薑末、醬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狀成熟蒜泥
將豬骨湯燒熱,放入豬腸,將沸時,撇去浮油,
放入豬肝及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鹽攪勻,湯沸後,立即用澱粉勻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天興居炒肝店: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
電話:67023240
焦圈
北京風味小吃。本品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老北京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焦圈是種古老的食品。
南來順飯莊裡曾有個「焦圈俊王」,他的技藝無人能及,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樣,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北京護國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製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明礬、鹼面、精鹽一起砸碎,加入溫水,用槌研攪出米粒大的泡沫花後,再倒入適量溫水製成調料溶液
取出一成溶液留用,其它與麵粉和成面團,從一成溶液中取一半灑在面團上揉勻,餳15分鍾,再蘸上溶液揉按片刻餳15分鍾,以後塗上花生油餳1小時
將餳好的面團製成六七分寬的小劑,取兩小劑,油麵對油麵地橫疊起來,在小劑中間橫著按一道溝,再用小炸刀順著溝切一道縫成面坯
將面坯放入用旺火燒至六成熱的花生油中,把筷子插入縫中,將縫撐圓成圈,炸至兩面呈深黃色時即成
芸豆卷
芸豆卷是民間小吃,後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
北京聽鸝館飯庄製作的芸豆卷,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芸豆磨成碎豆瓣,去掉豆皮,放入沸水鍋中,加入鹼和明礬,再多加些水,煮至將豆瓣搓捻一下成粉就算煮好了
將芸豆瓣撈出用布包好,上籠蒸一刻鍾取出,逐次舀一些豆瓣倒在馬尾籮上,刮擦成泥,晾涼後放入冰箱保存,以防吸潮
將和好的芸豆泥搓成圓條,放在濕布中間,壓成片狀,再抹成長方形薄片,鋪滿三分之一的濕布上,在上面鋪滿芝麻餡,將另一半濕布蓋在餡上,壓實
將濕布揭開,將一半芸豆泥捲成一個大卷圈,捏實後,撤出卷進去的濕布,按同樣方法,捲起另一半芸豆泥即為芸豆卷
豌豆黃
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宮里吃的時候通常裝在精緻的盒子里,還點綴以金糕。紅黃相間。據說慈禧喜食。而沿街叫賣的通常加小棗,整塊出售。吆喝「豌豆黃兒哎----大塊的!」豌豆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北京聽鸝館飯庄製作的豌豆黃,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豌豆磨成碎豆瓣,簸去皮,用水洗凈
鋁鍋放在旺火上,倒入涼水燒沸,下入鹼和碎豆瓣,燒沸後,用文火煮成稀糊狀時,放入白糖,將鍋端下,將豆瓣和湯舀在籮上,用竹板括擦製成小細絲豆泥
把豆泥倒入鋁鍋中,用旺火攪炒,以防糊鍋,當撈起豆泥往下流得很慢並形成一堆,逐漸與鍋內豆泥融合時,即可起鍋
將炒好的豆泥倒入白鐵模內攤平,用干凈的白紙蓋在上面,放在通風處晾五六個小時後,再放入冰箱內凝結後即成豌豆黃
北京小吃
大凡到過北京的人,說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麥外,都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
「小吃」與點心和正餐不同,「小吃」是不到吃飯時間,用來「墊補」肚子或是吃著玩兒的食物。風味小吃的特點是:一是味道濃厚,帶有地方色彩,甜咸分明,味覺刺激明顯;二是質地純正,要麼酥脆可口,要麼軟滑順口;三是溫度極端,有的特燙,非乘熱吃才有味兒,像白湯雜碎、熱炸糕;有的真涼,如江米涼糕、涼粉;四是價格便宜,都是好吃不貴。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作法,共計約有百餘來種。
來北京的朋友,我告訴你們幾個品嘗北京小吃的地方:一是,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的「南來順」,那裡特色小吃70多種;二是北京市東城區的隆福寺小吃店,這里以清真風味小吃見長;三是北海公園里的仿膳飯庄,專門供應宮廷風味小吃;四是百姓大眾小吃--東華門夜市小吃街。
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說實在的,我在北京住了40多年,北京小吃都沒嘗遍,還得有時間慢慢去吃。
建議你去這個網看看:http://www.oldbj.com/bjlife/nosh.htm
2. 有名的茶道館的介紹有什麼
茶道的背後潛隱著微妙的哲學。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有名的茶道館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有名的茶道館的介紹: 北京茶館
北京是清朝的政治中心,茶館集中、品級俱全。許多皇親王室、官僚貴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館里,清代北京的茶館史是清朝歷史的縮影。北洋軍閥、民國時代,北京茶館是政客官僚出入的地方。
茶館大多供應香片花茶、紅茶和綠茶。茶具大多是古樸的蓋碗、茶杯。 茶館為茶客准備了象棋、謎語等,供茶客消遣娛樂。規模較大的茶館建有戲台,下午和晚上有京劇、評書、大鼓等曲藝演出。許多演員最初是從茶館里唱出名氣來的。清朝末年,北京的“書茶館”達60多家。
北京的茶館曾經衰落過一段時期,由於茶文化的再次興起,現在北京的茶藝館發展到170多家,大體上分為三種。一種是傳統茶館,例如老舍茶館、湖廣會館茶樓、天橋樂茶園等。茶館擺設八仙桌椅、蓋碗花茶等,真正地體現了茶俗和民俗相結合,體現了北京的地方特色。
老舍茶館最能體現北京的地方特色。文學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反映了老北京茶館幾十年的興衰史。現在的“老舍茶館”雕梁畫棟、花格木窗,牆壁上懸掛著名人字畫,吊著華麗的宮燈,擺設具有晚清風格的桌椅,環境高雅,顯示了傳統京味茶館的特色。
老舍茶館的一側走廊中還有雅座,中間堂口擺有36張紅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台。老舍茶館的男服務員身穿長衫,女服務員身穿旗袍,在茶館中提壺倒水,端茶送點,忙忙碌碌。老舍茶館中有北京琴書、京韻大鼓、口技、民樂、快板等曲藝表演。那裡的茶客有集體包場的,有獨自光臨的。茶客除了來自國內,每天還有很多外賓慕名前來體驗北京茶館的韻味。第二種茶館是現代風格的茶館,例如五福茶藝館,它以桌椅、小壺小碗輕發酵烏龍茶為主要特徵。
五福茶藝館以商務活動、培訓為主要功能。例如五福茶藝館在西壩河光熙門的分店,分為上下三層,裝飾精美。一樓展示各種名茶和茶具。二樓是風格獨特的包房,例如充滿佛教氣氛的禪茶室;鋪著榻榻米的日式茶室;設有壁爐的歐式茶室;中西合璧的商務茶室;有宮燈高掛的中式傳統茶室。三樓是散座,設有兩間包房,用作朋友聚會、情侶談心,環境幽靜。
第三種是綜合風格茶館,例如明慧茶院、百草園茶藝館、小小茶藝館等。綜合風格茶館的裝飾風格豐富多樣。還有韓國茶道館、日本茶道館,頗具異域風情。
有名的茶道館的介紹:四川茶館
四川茶館除了休閑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了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黑社會買賣槍支、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里。這些茶館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為爭聘教師“六臘之戰”的戰場。可以說,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館當做結交聚會的好去處,茶館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辯論的對手經過一番唇槍舌戰之後,由調解人仲裁。所謂“一張桌子四隻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晚上茶館設有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另外,有些茶館設有四川揚琴、評書、清音、金錢板等演出活動。坐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
四川茶館除了賣茶,還賣糖果、香煙、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後的茶館還增加了打牌、下棋、讀書看報、賞花賽鳥,以至於唱卡拉OK、看錄像節目等,內容愈來愈時髦、新穎,但它作為民間傳統社交活動場地的功能始終沒變。
有名的茶道館的介紹:杭州茶館
在杭州,水是靈魂;在杭州茶館里,水是道具。天堂水沏的龍井茶是用來調和人們身上濃濃淡淡的體液,以便將情感和理智整得風調雨順。杭州人偏愛茶館,偏愛精緻和諧,愛耍子卻耍得出不出格是最重要的,所以過於濃情和熱情的咖啡館、酒吧在杭州是敵不過若即若離、閑情滿溢的茶館的。
據統計,杭州目前坊巷間有700多家茶館,放眼全國,這樣的密集度是數一數二的。這么多茶館漸漸形成了幾種流派,有以茶藝為主的,比如太極茶館;有以茶點著稱、場面宏大的,比如青藤茶館;有專門講究茶館生態環境的,比如門耳茶坊;也有集博物、欣賞、品茶於一體的文化性茶館,比如和記茶館、紫藝閣茶館。如此多樣性的風格取向使杭州茶館業形成了良好的競爭機制,作為一種流派代表的茶館往往能將自己的特長發揮到極致。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杭城的茶館迎來了它的新時期。杭州茶人們積極汲取雙峰腳下中國茶葉博物館的靈氣,在做深龍井茶的學問時,努力向市民普及中國茶和茶文化。1994年,是個起點,六公園附近的教場路上出現了杭州第一個展示茶藝的茶館———太極茶館,之後的每一年,杭州都會出現代表性的茶館,這些茶館一時成為杭州茶館業進入新時代的先行者。它們孵化培育出一個講究環境和概念,追求品位和消費的吃茶市場。
新興的茶館分布是“一個中心,一枝橫斜”。它們以西湖為中心,環沿西湖的南山路、湖濱路、北山路,又旁逸斜出沿曙光路、龍井路、梅靈路、茅家埠迤邐而去。風景和茶相看兩不厭。
從目前的情況看,杭州已經成為全國公認的茶館業做得最好的城市。每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茶博覽交易會和西湖國際茶會上,匯聚而來的各地茶人對杭州的茶館都有最高的評價。要說能與杭州茶館業作個比較的城市現在只有三個:北京、上海和成都。北京的茶館,最大的特點在於高品位,他們會有人均消費為1000元的茶館,這個杭州沒有。上海的茶館,絕對數量最多,但每10萬人佔有茶館的數量卻不及杭州。成都的茶館兩極分化明顯,但普遍是社會茶館,整體檔次不及杭州。
在杭州,吃茶吃成了產業。你要想開一家茶館,茶藝培訓方面有茶博提供教學;你要購置茶館里的一切用具只消跑到鳳凰山腳下的陶瓷品市場,不到半天即可全部配齊。杭州茶文化除了產業化,還有文人化的提升。作家王旭烽十年心血一杯茶,精心譜寫的小說“茶人三部曲”,一舉奪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為杭州的茶文化加上了精彩的一筆。
杭州一地的百姓慣享清福,魯迅在《准風月談》《喝茶》一文中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杭州人有好茶喝,也肯花工夫,如此終於練出了追求品位的茶世界。
3. 老北京的茶文化
老北京茶文化
茶道在中國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向來以「品茶」和「飲茶」分為不同的「茶道」。陸羽作《茶經》, 即談的是品茶。換句話說,即是欣賞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壞(日本人最重此點),以為消遣時光的風雅之舉。善於品茶,要講究五個方面:第一須備有許多茶壺茶杯。壺如酒壺,杯如酒杯,只求嘗試其味,藉以觀賞環境物事的,如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並不在求解渴,所以茶具宜小。第二須講蓄水。什麼是惠山泉水,哪個是揚子江心水,還有初次雪水,梅花上雪水,三伏雨水……何種須現汲現飲,何種須蓄之隔年,何種須埋藏地下,何種必須搖動,何種切忌搖動,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須講茶葉。何謂 「旗」,何謂「槍」,何種須「明前」,何種須「雨前」,何地產名茶,都蓄之在心,藏之在篋,遇有哪種環境,應以哪種水烹哪種茶,都是一毫不爽的。至於所謂 「紅綠花茶」,「西湖龍井」之類,只是平庸的俗品,尤以「茉莉雙窨」,是被品茶者嗤之以鼻的。第四須講烹茶煮水的工夫。何種火候一絲不許稍差。大致是:「 一煮如蟹眼」,指其水面生泡而言,「二煮如松濤」,指其水沸之聲而言。水不及沸不能飲,太沸失其水味、敗其茶香,亦不能飲。至於哪種水用哪種柴來燒,也是有相當研究的。第五須講品茶的功夫。茶初品嘗,即知其為某種茶葉,再則閉目仔細品嘗,即知其水質高下,且以名茶賞名景,然後茶道尚矣!
至於飲茶者流,乃吾輩忙人解渴之謂也。尤以北方君子,茶具不厭其大,壺盛十斗,碗可盛飯,煮水必令大沸,提壺澆地聽其聲有「噗」音,方認為是開水。茶葉則求其有色、味苦,稍進焉者,不過求其有鮮茉莉花而已。如在夏日能飲龍井,已為大佳,謂之:「能敗火」。更有以龍井茶加茉莉花者,以「龍睛魚」之名加之,謂之「花紅龍井」,是真天下之大噱頭也。至於沏茶功夫,以極沸之水烹茶猶恐不及,必高舉水壺直注茶葉,謂不如是則茶葉不開。既而斟入碗中,視其色淡如也,又必傾入壺中,謂之「砸一砸」。更有專飲「高碎」、「高末」者流,即喝不起茶葉,喝生碎茶葉和茶葉末。有的人還有一種論調,吃不必適口而必充腸之食,必需要釅茶,將「高碎」置於壺,蔗糖置於碗,循序飲之,謂之「能消食」。
還有一種介於品茶與飲茶之間的,若說是品茶,又蠢然無高雅思想,黯然無欣賞情緒。若說是欽茶,而其大前提並不為解渴,而且對於茶葉的佳劣,辨別得非常清楚,認識得非常明確,尤其是價錢更了如指掌,這就是茶葉鋪的掌櫃或大夥計。
每逢茶莊有新的茶樣到來,必於櫃台上羅列許多飯碗,碗中放茶葉貨樣少許,每碗旁並放與碗中相同的茶樣於紙上,以資對照與識別。然後向碗中注沸水,俟茶葉泡開,茶色泡透,凡本櫃自認為能辨別佳劣的人物,都負手踱至櫃前,俯身就碗,仔細品嘗。舌吸唇擊,嘖嘖有聲。其譜兒大者又多吸而唾於地上,謂之 「嘗貨樣」。大鋪嘗貨樣多在後櫃,小鋪多在前櫃,實在是有意在顧主面前炫耀一番。
茶葉庄
北京茶行,十之九皆為安徽人,所謂「茶葉某家」的便是,有名者為:吳家、汪家、方家、羅家、胡家、程家凡姓,而安徽人中尤以歙縣為主,所以北京的歙縣義地便由茶葉吳家負責典守。外省外縣人極難經營茶行,即使有人開茶店,亦須請皖歙人幫忙,如慶隆茶莊就是由皖人相助而由河北安次縣人開的。近年更有山西人在京經營茶店的,以前是海味店代營茶葉,後又改為茶店代營海味,一切采辦、嘗樣、主持全是山西人。因安徽為產茶名區,歙縣附近尤盛,所以歙人多業茶。北京的大茶店在茶山附近設「坐莊」采辦新茶,也有包一角茶山的。小一點的茶店在天津坐莊,更小一點的便向津方茶行批購。天津是北方幾省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到茶山坐莊的人一定要懂得各色茶葉的好壞,價值的漲落,在京銷售情形,以定采辦數目。更需與茶山廝熟,道途通曉,周轉資金靈活。每年要往來京皖或京津,所以皖歙人業此最宜。
茶葉的種類
北京人常喝的茶葉可分為六大類:
(一)茉莉香茶 包括所有經過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細目不下二三十種,以「蒙山雲霧」、「蒙山仙品」為最佳,以次有「黃山鳳眉」、「黃山仙霧」、「雙窨梅蕊」、「雙窖茗芽」、「老竹大方」、「鐵葉大方」等,此類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貢品,由兩淮鹽運使呈進,以黃山所產為主。至於此類四個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對顧客的介紹,實際內行另有簡名。即購者也只說要多少錢一斤的龍井或香片,沒有呼名的。
(二)珠蘭清茶 茶經窖制則失茶味,但不經窨制又只覺苦澀,而珠蘭茶可緩其沖。此類茶葉另銷一部分嗜愛者,並非普通人的喜好。珠蘭茶在茶店呼為 「蘭窖」,有「蘭窖岩頂」、「蘭窨娥眉」、「蘭窖寶珠」等,有一二十種名稱。京人通稱為「蓮蕊」,寫於茶館茶牌上的,只是珠蘭茶中的一種名稱。珠蘭茶顏色清淡而非龍井,亦非素茶,非靜心人不能辨其妙點。
(三)武夷紅茶 紅茶為熟茶的一種,冬天飲之能祛寒暖腹。此種茶向為舊京人所不喜歡,一般家庭中極為少見。自歐風東漸,跳舞廳、咖啡館里都有了紅茶,西餐館用紅茶代替咖啡,有時還加牛奶、砂糖,於是紅茶大走「紅運」,茶食店中有了紅茶,新家庭中也預備下紅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問津的。紅茶以 「鐵觀音」、「上下岩茶」為最佳,以次有「龍須」、「白毫」、「紅壽」、「九曲君眉」、「桂花紅眉」、「大紅袍」、「紅雨淋」,名色佳雋,更有做成茶團或茶束成對計價的,如「水鮮龍團」、「武夷龍須」等。
(四)龍井綠茶 茶店以「紅綠花茶」四字為號召,紅即紅茶,綠則指龍井及六安素茶。
龍井茶自以西湖龍井所產得名,但龍井地大不過一頃,能有多少茶樹?即西湖近處亦不見得能喝著真龍井,何況遠隔數千里,幾元錢就能買一斤呢!茶店將龍井叫做「龍茶」,倒實際一些。按等級分,最好的是「超等龍茶」,其次才是「西湖龍井」、「明前貢龍」、「春分貢龍」等。綠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針」、「六安梅片」、「六安針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廣了」。
(五)各種花茶 茶店中花茶以菊花為正宗,有「貢菊」、「黃菊」、「白菊」等,統名之為茶菊,和葯店所售有粗細之別。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價值高昂,多有不預備的。花茶還有「枸櫞茶」、「野薔薇茶」、「桑頂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貢尖」等類。至於窖茶中的茉莉花、珠蘭花,也叫花茶。近年蘇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漸傳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 昔盛今衰的普洱茶產自雲南的普洱,種類也不少,以「蠻松芽茶」為最佳,次為「蠻松普洱」。它的裝制與一般茶葉不同,裝成茶餅的名 「七星餅」,裝成茶磚的名「普洱茶磚」,裝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裝成茶團的,分大小兩種,大的重百兩,名「百兩普洱團」,小的可以零星稱用,名「普洱星團」。喝普洱茶必須熬煎,有時還要加薑片,為邊塞旅行的必備之品。
茶葉在產地採摘以後即經人工擇制。紅茶更須經過炒、曬、蒸等手續,茶的寒性全被滌凈。其他窨茶綠茶則稍經加工即直運各地,所謂雙窨是到銷地以後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數量要與茶成比例,過多過少皆不可。窖焙有一定時間,大約為一對時(二十四小時),至時開封。不及時味不佳,稍過時味亦變臭,即香極生臭之理。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對於水雖不講究,而實亦顧及此點。早年北京沒洋井及自來水(北京第一個洋井,說者雖皆以耳聞目見為說,實仍以十二條西口劉家洋井為最早最佳,主人劉五,山東人,能畫馬,而隱於商販),普通井水,雖不是土井,是磚井,仍以苦水為最多,那時八旗軍家,四季發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飯,應以使苦水為香越,所以苦水也為人所重視。做菜做湯,有時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滌器澆花,則以二性子水為主,至於烹茶,才用甜水。夠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貧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為苦水,水苦澀有鹼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較苦水稍佳,介於甜苦之間,井數較苦水井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緣故,實也因地當適有佳泉。筆者曾飲「上龍」井水,上龍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冽過之,可見為地有佳泉之故。
早年挑水的山東人,聚處為「井窩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發財,人家向備兩缸,一貯苦水,一貯二性子,中等人家,則另備一小壇,以貯甜水,大家則屏棄苦水不要。挑水的有專挑某種水的,有兼挑兩三種水的,其專挑甜水的,則為水夫中翹楚。以前宮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黃龍包袱水車夫交友,或許以金錢,以期得偶然盜用少許御水,但仍須在預定地點相候,有時且要迎出城老遠的去。有的和玉泉山當差人員相識,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車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處,每日可賣水費五十三兩整寶一個。那時北京有一俗諺是:「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北城,蓋指安定門外而言。安定門外甜水甚多,當是地脈所關,以「上龍」「下龍」二處為最佳。二井相離,不足二百步,上龍在北,下龍在南,現在下龍已然填堙,屋宇無存,上龍仍由毛三兄支持開茶肆。安定門外下關北口外,地當小關之內,有甘水橋甜水井一處,此井由元明以來即有名,甘水橋尚是元代舊名,以明代為最熱鬧,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戲雜陳,幾成鬧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門外白石橋一處了)。到清代雖沒有以前的繁華,賣甜水是仍舊的,直至洋井盛行,此處立刻冰消了。安定門外角樓北土城邊還有一處「滿井」,水齊井口,俯身可飲,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當熱鬧,在清代卻寂寞無聞,也沒人在此取水。此井現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潤,清幽異常。前幾年曾和門人王永海三數人前往,自攜試驗化學用的汽油爐及茶具酒果,在此踏過青,難得並無主人相問,極有清趣的趣味。
茶 具
北京人雖不講究泡茶的水,也相當能分別水的佳劣的。北京人是喝茶,而不是品茶,所以茶具不能十分太小、太講究,但也有以喝茶為目標,而在小茶具、細瓷器上注意的。北京喝茶,茶壺也以小為目標,但既為喝茶,自以能蓄茶為主,所以能有暖套為佳。暖套例為藤編其外,內襯氈絮,以紅喀喇為里,居家行旅,無不相宜,只茶館中不預備此物。茶壺通以瓷質,老家庭也有用銅壺的,而皆說錫茶壺貯茶不敗味。商店中也有小號生鐵壺沏茶的,即馳名四遠的「山西黑小子 」,形作荸薺扁形,實為煮水之用。有一般似乎講究的,以用宜興紫砂壺為貴,宜興壺固佳,但難得精緻小品,且多偽制,泥味歷久不退。也有用銀壺的,此風近年始盛。晚清興一種磁鐵壺及一種茶壺蓋碗兩用的茶具,實皆宜於靠茶,講究者不用。前清茶具,有所謂「折盅蓋碗」者,蓋碗為一蓋一底,蓋小於底,在其中泡茶,量小適於細飲。且用蓋碗,稍顯外行,則不但斟不出茶來,反要灑落身上,有時還要摔掉。必須以大指中指卡住兩面碗邊,食指圈回,頂住碗蓋,蓋前方稍下沉,即能一絲不灑的斟出茶來。折盅為令茶速涼,乃待客及對付婦孺之需,是僕婢的專差。一般不肖子弟,在蓋碗中也要出花樣,外繪花卉山水人物、名人手筆,內繪避火圖兩幅,六碗為一桌,裝一錦匣。以六碗內圖相同的為下品,六碗備異共十二式的為中品,十二碗二十四式的為上中品,二十四碗四十八式為上上品。有一暴發戶財主,也要玩玩名瓷,便買了一套上上品四十八式的,後其家敗落,此物獨得善價,此公也不為無見了。
關於茶碗,普通都是瓷碗,而舊稱為茶盅的緣故,一則物小,二則完全沒把似酒盅,其岔沿豆綠色、茶葉末色、芝麻色的,人則稱為茶碗。近年托茶碗的有茶碟,早年則有「茶托」、「茶船」,全為錫質,也有銅質。其圓形中央有一放碗足小圈的,或荷葉邊的,名為茶托;其為元寶形、兩頭高高翹起的,名為茶船。
北京泡茶,通稱為沏茶,以先放茶葉後注水為沏,先注水後放茶葉為泡,北京則無論用茶壺或蓋碗,皆用沏的方式。其專愛喝釅茶的,先將沏成的茶,喝過幾遍,然後傾入砂壺中,上火熬煮,則茶的苦味黃色盡出,謂之「熬茶」。熬茶適用於山茶,所用砂壺,價值最廉,通稱為「砂包」,為中產以上所不睬、富貴人家所不識,而頗利於茶味,鄉間野茶館常用砂包為客沏茶,冬夏皆宜。和熬茶差不多的,有所謂靠茶,靠茶即將茶壺置於火傍,使其常溫,時久也靠出茶色來。熬茶可以用武火,靠茶不但用文火,簡直不必見火,只借火熱便可。
偽 茶
北京西山附近一帶,有山中人扛荷席簍荊筐,內實所謂山茶,脫售於當地。村民因其價廉,爭相購飲。後京茶莊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為偽茶。山茶產於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過上方山往南便逐漸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荊為主(紫荊,北京人稱為「荊條」,山裡人稱為「荊蒿」),采其嫩芽曬干,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賣。喝山茶的,必須用砂包熬著喝,越靠茶葉越濃,尤以冬日喝山茶更為深厚有趣。
初期的紫荊芽茶尚稱不惡,後以銷售發達,飲者漸多,遂將已成小葉的紫荊大芽加入,且多加荊枝,以壓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後乃有雜質加入,但山中人不採夏日長葉,亦不採秋後小葉,只採春日嫩芽,因紫荊花芽雖可代茶,而紫荊則頗有毒質,偶有不慎,與肉類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龍泉塢一帶,產杏頗多,山中人每於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陳杏,用以泡茶,絕無酸味,而有一縷清香氣息,飲之令人心遠。拾此干杏,又必須經過雪壓,方能有味,於是拾得售賣,人以「踏雪尋梅」稱之。我與翁偶虹兄於民十五在小樓流連時,日以此物加茗中飲之,想偶虹尚能記及罷!山茶雜質中,以「剪子股」草、「酸不溜」草、「苣蕒菜」為三大原料,其他樹葉是絕不加入的。後城裡人見山茶可以混充茶內以求厚利,始而收買山茶,選凈粗枝,批售茶行,頗能魚目混珠。後乃廣收「嫩酸棗葉」,繼則一切嫩棗葉皆可,再則嫩柳葉亦可加入,經過炮製,反成為中等以上的茶葉,是為高等偽茶了。
此種假茶的製法是:將採得的芽葉洗凈曬成半干,然後上籠屜用火蒸,至二分熟。傾出再曬,至半干再蒸,每蒸曬一次,熟的成分即加一分,七蒸七曬芽葉已成稀爛,觸手欲碎,所謂「爛成軟鼻涕」程度,傾在席上陰至九分干,以手搓成茶葉卷,置於瓷罐中悶放。悶置愈久,茶味愈佳。此種用酸棗芽、棗芽、柳芽所制的偽茶,亦以此順序排成等級,成為「龍井綠茶」或介於茉莉窨茶和綠茶之間的大方茶,外行人絕喝不出邪味,其茶品亦可列在中等之間。不過真正講究名譽的大茶店是不肯以此損壞名譽的。
近年西山下畫眉山一帶村民,亦覺紫荊山茶只適於冬日,夏日應飲龍井茶以清心火,於是也仿效制棗芽的「伏地龍井茶」。但自製柳葉茶的很少,這是不肯自欺而已。伏地綠茶暢行以後,於是又設法制窖茶,便采剪子股、酸不溜、苣蕒菜諸草葉,加以焙制。
偽制大路貨的粗茶,更有采嫩榆樹葉、嫩椿樹葉的。榆樹葉沒有特殊味,椿葉有臭味,需經加工處理。京西齋堂以西群山中,制偽茶者以其物易得,遂將嫩椿葉採取後,反復蒸曬至六七次,除去青氣臭味,再潑上大量的姜黃水。沏出茶來,色作濃赤者,味苦如大黃,以售下級飲客。
窖真茶向在產花區的豐台諸村,制偽茶的原在廣安門內,後因偽茶也需窖制,移到窨真茶的豐台附近了。
4. 在北京有什麼好的有特色的餐廳請介紹一下
南來順飯庄——老北京回民小吃專營(宣武區大觀園)
東來順飯庄——老北京涮羊肉專營(崇文區)
都一處飯庄——老北京燒麥專營(豐台區方庄)
小腸陳——鹵煮火燒專營(宣武區南橫東街)
月盛齋——老北京牛羊肉製品專營(西城區後海孝友胡同)
烤肉季——老北京烤肉專營(西城區前海北沿)
烤肉宛——老北京烤肉專營(西城區南禮士路)
莫斯科餐廳——俄羅斯風味大餐專營(西城區展覽館)
馬克西姆餐廳——法式大餐專營(東城區東交民巷)
四川飯店——四川風味菜系專營(西城區西絨線胡同)
豐澤園飯庄——魯系風味專營(宣武區珠市口西大街)
陽坊涮肉——涮肉專營(海淀區)
華北樓飯庄——老北京風味菜系專營(宣武區前門西河沿街)
慶豐包子鋪——老北京漢民包子專營(西城區西安門大街)
5. 老北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老北京人喝茶規矩
老北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老北京人喝茶規矩
俗話說嘛,無規矩不成方圓。老北京人的禮兒多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滿族在旗人家,非常有講究。下面,我為大家講講老北京人喝茶的講究與規矩,一起來了解吧!
對喝茶用具蓋碗、茶壺、瓣兒缸子、紫砂壺的講究
老北京人喝茶有規矩,一般富裕講究的家庭,喜歡單用茶杯,就是那帶蓋兒的瓷茶杯。泡茶時主人、客人每人一杯,茶葉直接放入杯中,茶葉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滿。如果講老禮兒,沏茶續水,永遠不能讓杯子里的水太滿。
通常的規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說沏茶時,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來了。還有一種規矩就是“悶”茶。把瓷杯里的茶葉用少許熱水悶泡好,待客人來時用開水沖開,茶香及濃。
普通人家沏茶多用茶壺,一個黃銅茶盤子,擦得亮亮的,上擺一把細瓷茶壺,配六個同色花樣小茶杯。茶葉罐、蓋碗,需是成套的,蓋碗是給貴客或家中老人用的。
最不講究的是用瓣兒缸子沏茶,那是哥們兒來了。很是隨便的,相互間不必有太多的講究,但沏茶時茶葉一定要多放,大巴抓茶葉,喝的茶絕不能沒色兒了。
老北京人鍾愛泥壺(紫砂壺)泥壺造型各異,宜興泥壺最佳,老北京人對手裡捧著的泥壺是便玩邊飲茶,泥壺沏茶味道與眾不同,北京人講究用茶養壺,壺內的不能幹著也不能刷洗最多用清水涮一下就行了,而泥壺是個人的喜好只自己用概不外“借”。
“鳳凰三點頭” 與乾隆和珅的傳說
有著這樣的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當年清朝的乾隆皇帝,為了表示自己勤政體民,曾七下江南微服私訪。
有一天乾隆皇帝帶著和珅當走進一間茶館里喝茶。茶館老闆見來人氣度不凡,就親自招呼二位入座,為其斟茶,只見茶館老闆左手拎起茶盅蓋,右手拿起長嘴茶壺對准茶杯,一連三灑,勢如青龍吐水。
茶杯里正好淺淺一杯,茶杯外沒有滴水濺出。乾隆自嘆茶藝精湛,不多不少正巧灑了三下,這有什麼說辭嗎?茶館老闆回答說,“客官,這叫‘鳳凰三點頭’。”乾隆皇帝一聽十分高興。
乾隆皇帝坐下後開始喝著茶,也讓和珅坐下一起喝茶,這讓和珅很為難。喝不是,不喝也不是,不喝是抗旨,喝了又要先磕頭謝恩,在皇宮里是要跪下來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茶館酒肆又不能磕頭謝恩,怕暴露身份。
和珅畢竟是個聰明人。他連忙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做成屈膝的姿勢,朝著乾隆皇帝的方向用手指在桌子上叩了幾下,以“叩手”來代替“叩首”表示已磕頭謝恩,然後才捧起杯子喝茶。
從此以後,這種倒茶叩指頭表示對他人敬茶的謝意動作,便逐漸在茶館酒肆流行開來了,後來成了我們喝茶的禮儀。
“從來茶道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北京有句老話叫“茶滿人欺”,其實倒茶七分滿,既有科學上的道理,又有文化上的.內涵。“凡事適可而止,不必苛求圓滿,留一點自由的空間,營造寬容的環境,於人於己,都可周轉迴旋,不至於毫無退路。”
這是做人之道、處事之道。茶的特性是收斂的,倒茶七分滿,也代表倒茶人為人謙虛,做事謹慎。
喝茶的規矩
用蓋碗喝茶時,要一隻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隻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後舉到嘴前小啜。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乾,那是對主人的不敬。
主人也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水。這里有規矩,只要客人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托碟上。這個動作就等於告訴主人碗里該續水了。
如果客人一直沒有把碗蓋拿起了,可以拿起茶壺問客人是否可以續水,不能主動把客人的碗蓋掀起了續水。客人接受主人續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謝意。
續水的規矩
如果用茶壺沏茶續水,必須側一下身,把壺拿起來,一隻手拿壺,另一隻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續水後把茶壺放到桌子上,切忌壺嘴不要對著客人,壺嘴對客人那是罵人那。
端茶不得胳膊對著別人,敬完茶後不得立即轉身,而是要往後退三步才能轉身,否則就是將屁股給別人看,為不敬。
更不能不用茶壺而用水壺或暖瓶直接往壺里倒,這是對客人不友好,看不起客人的表示。當著人的面兒切忌不要往地上潑茶水,往地上潑茶水等於轟客人走。這比罵客人還讓客人難堪。
聊天為主,喝茶為輔
喝茶聊天要以聊天為主,喝茶為輔。為來賓續水讓茶一定要講主隨客便,不要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續水搪塞客人,而始終一言不發。中國人待客有“上茶不過三杯”一說。
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續水茶。第三杯則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勸人用茶,而無話可講,則往往意味著提醒來賓“應該打道回府了”。
北京的各色茶館
老北京人除了在家中飲茶外,還特愛去茶館!老北京市面上有許多各色茶館:清茶館、早茶館、書茶館、坤茶館、酒茶館、棋茶館等茶客除飲茶外,還可以在內買到點心、小吃、酒飯等。
甚至可以欣賞到評書、相聲、彈唱等曲藝娛樂節目。如今留下的僅有張一元、吳裕泰、啟元等幾家著名的茶莊,近年來馬連道茶葉城的崛起給不少老茶莊很大的沖擊,不過老百姓選擇茶葉的途徑也多了也是好事。
總之,北京的茶館曾經是人們的一個休息場所、社會交際場所和無所事事消磨時光的場所。
;6. 老北京都有什麼名小吃和名菜
*北京烤鴨
*吊爐燒餅,也就是馬蹄燒餅
*驢打滾,也叫豆面糕
*爆肚
*灌腸
*焦圈
*豆汁
*炒肝
*褡褳火燒
*糊餅
*麻豆腐
*艾窩窩
*排叉兒
*麵茶,茶湯
*奶油炸糕
*糖耳朵
*豆腐腦
*炒疙瘩
*豌豆黃
*芸豆卷
*鹵煮火燒
*饊子麻花
*豆餡燒餅,也叫蛤蟆吐蜜
*糖葫蘆
*涼果,又叫果脯
*糖炒栗子
王府井小吃街:夜幕降臨,食客驟聚。王府井小吃街由於地理位置好,價位相對也較貴一些。五湖四海的小吃匯集一處,令人眼花繚亂。
王府井的小吃部正宗, 建議你去大柵欄(前門),延樓子後面的那條馬路右手邊向難走,有很多東西走向的胡同。有一個胡同里都是涮羊肉的就往裡走,有四家老字型大小。小腸陳,爆肚馮,褡褳火燒,月勝齋。在到胡同口之前有「梅園」可以吃奶製品。
北京小吃街 隆福寺小吃街:這里有眾多美食,您可以在此悠哉悠哉的邊逛邊吃,全國小吃匯集在這里,正宗京味小吃當然非白魁老號莫屬。這里有正宗的豆汁,焦圈,鹵蒸,還有各式烤串,是一家非常地道的清真餐廳。當夜幕降臨,小遲屆更是熱鬧非凡,長達百米的小吃攤,熱氣騰騰的場面,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不絕於耳,您可以站在攤邊要上一份灌腸或是炒魷魚,價格在3-5元不等。
簋街:不要被名字嚇倒了,其實這條街的名字是源於這是一條24小時晝夜營業的食街,愈夜愈火爆。這里的小吃店及其適合三五好友把酒言歡,店面不大,裝修陳舊,卻總有那麼幾道小菜令人回味無窮,香辣蟹,水煮魚更是長盛不衰的名菜;夏天還可以去怡園餐廳,月上枝頭,四合院林蔭下,這里更像一個盛大 Party,屋裡屋外洋溢著服務生熱情的招呼和美食的氣息。悄然興起的平民化美食鴨脖子也是值得一嘗的美味。
2006北京最佳小吃店排名:
1.天福號
地址:西直門內大街213號(馬相西巷6號)
口味 27 環境 12 服務 13 人均 25元
「打小就吃」 的天福號醬肘子,「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黑紅油亮」,「軟爛入味」,「肥而不膩」,味道「那叫一個棒」。尤其每年立春立秋,「吃他家肉都成了規矩」,可見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好東西,價錢自然「不便宜」,「三十幾塊錢一斤」,「買一點點都要十幾二十塊」,可饞起來有什麼辦法?
2.乳酪魏牛街店
地址:牛街北口西側1號商業樓牛街清真超市2層 58376788
口味 27 環境 7 服務 14 人均 11元
北京老字型大小。雖說兩家分店都「不是很好找」,環境也「差了點」,不過還「真沒影響乳酪的質量」——原味的宮廷乳酪「濃、稠、涼、細、滑、香、甜」,用「瓷碗」裝著,倒過來還能做到「紋絲不動、一滴不灑」,真不愧是「京城獨一份」的「合碗酪」!其他各種奶製品也「很有特色」。有外地朋友來「就願意往這里帶」。
3.美栗鄉
地址:西安門大街93號 66170874
口味 27 環境 10 服務 13 人均 13元
「愛死這家的糖炒栗子了」——「沒有過多的水分,好剝皮」,又「香」又「甜」又「面」,「熱的時候」味道尤其好,「吃完了手也不會很臟」。盡管「每次都要排至少半個小時以上的隊」,但還是「心甘情願」。p.s.也有「瓜子、花生、榛子」等其他炒貨供應。
4.爆肚馮
地址: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楓樺豪景西) 83558088
口味 26 環境 8 服務 10 人均 25元
老字型大小,「正宗」的北京小吃。爆肚選料「新鮮」,洗得「干凈」,而且「脆嫩香」,吃過的都誇「頂級棒」。涮羊肉「聞著很好,吃著更好」,小料更是「很獨特」。如果能容忍「很一般」的環境和「很拽」的服務,那一定要去嘗嘗。
5.小腸陳飯庄宣武店
地址:南橫東街128號 63544478
口味 26 環境 4 服務 8 人均 13元
百年鹵煮老店,確實「名不虛傳」,「能把那麼多豬下水做成盤中美味的,非他莫屬」。一大鍋鹵煮咕嘟咕嘟地煮著,「看著香」,「聞著也香」,「吃著更香」(他家的鹵煮「不會吃出別的味道」,「可以吃得放心」)。就是環境「差了點」,「飯點的時候還要排隊」。
提醒:「前門店的味道最好」。
6.錦馨豆汁兒
地址:廣渠門內大街193號(磁器口東北角) 67123690
口味 26 環境 8 服務 11 人均 8元
老字型大小,「品正宗豆汁的好去處」。他家的豆汁是「綠色的」,味道沒的說——「很濃」,「很純正」,入口也「沒有特別強烈的酸味」,「不喝兩三碗不回家」。店面「不大」,但飯口上人「較多」且「全是最普通的北京人」,只要一進門「就讓你回到十多年前吃飯排隊等坐的年頭」。
7.秋栗香
地址:地安門西大街2號(地安門十字路口西南) 64016838
口味 26 環境 9 服務 11 人均 13元
「永遠要排隊」的栗子店,而且「一排就是半個小時」,站在外面「夏天熱死,冬天凍死」。讓大家這么「執著」的原因只有一個——栗子「確實很好」,拿在手裡晃晃,「可以感到果實在活動」,剝開後就是「一粒粒完整的栗子」,吃在嘴裡「又甜又香,軟糯可口」。其他的炒貨也「不錯」。待到嘴癮過足,排隊的辛苦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
8.東興順爆肚張
地址: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
口味 25 環境 5 服務 11 人均 23元
百年老店,「傳統風味」。爆肚「很嫩」,「火候恰到好處」。雖然「南方人可能吃不慣」,但北京人都說「特好吃」,「不去吃一回都不算北京人」。好食葷者「前往一嘗,也不會後悔」。只是地方「小」,「經常沒有位置」,「千萬別去晚了」。
9.武漢湯記九九鴨脖子
地址:東直門內大街東口
口味 25 環境 9 服務 13 人均 16元
「嫌麻小臟又嘴饞」時最好的「替代品」。「肉質嫩」,味道「好」,辣得「適中」,吃得「過癮」,讓人「想想都流口水」。不過啃得多了,難免有點「費勁」。
10.河間驢肉王護國寺店
地址:護國寺街90號(護國寺賓館對面)
口味 25 環境 7 服務 10 人均 7元
別看門臉「又破又小」,里邊卻藏著「你意想不到的美食」。驢肉火燒是「一定要吃的」,「現烤」的火燒「酥酥軟軟」,配上「筋道」的「冷」驢肉,澆上「濃郁」的湯汁,口感「層次分明」,有冷有熱,「又脆又有嚼頭」,那滋味「真是絕了」!難怪人家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確實「一點也不假」。
11.護國寺小吃店護國寺店
地址:護國寺大街93號 66181705
口味 24 環境 10 服務 11 人均 11元
「北京的有名小吃幾乎全集中在這里」,「很有特色」。雖然「國營老店的設施差了些」,服務也「不怎麼樣」,但是東西味道「確實好」,讓人「想起來就流口水」,每到吃飯時間「就排起老長的隊」。沒事的時候過去吃吃,很有「老北京的感覺」。
12.新川面館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14號 66182452
口味 24 環境 5 服務 9 人均 10元
「精品小店」,在新街口一帶「算不錯」了。這里的涼面「不是一般的棒」——面條「非常清爽筋道」,調料配得也「特別好」;還有擔擔面也「很好吃」。雖然地方 「小」,環境「差」,服務也「國營」,但生意「很好」,「飯點一定會排長隊」(常去這兒吃的人,「已經習慣了這種風格」,「就是圖這個熱鬧」)。「在新街口附近逛的話中午可以去嘗嘗」。
13.洪記小吃店
地址:牛街東里14號樓1層(近輸入胡同)
口味 24 環境 8 服務 16 人均 11元
老字型大小。店面 「破舊」、「窄小」,還「只提供外賣」,可「門口長長的待購隊伍真能把人嚇死」,沖這就說明東西味道好。牛肉粒「遠近聞名」,孜然「香氣濃郁」,「夠味」;年糕「特別地道」,可以「買一盒雜拼」,「各種都嘗嘗」;還有糖火燒、栗子羹……「沒有不好吃的」。要體驗老北京小吃,這兒准沒錯。
14.一碗香牛肉麵北太平庄店
地址:北太平庄路口西北
口味 24 環境 6 服務 6 人均 12元
「美食」和價格「不一定成正比」,在這里花「幾塊錢」也能吃個「一碗香」。拉麵「沒得挑」,味「特別正」,料「特別足」;烤串「就是好」,「塊大味濃」,「爽心」又實惠。「一碗面,幾個串」,加上一瓶啤酒,簡直是「無敵」了。不過,環境「擁擠」,服務「與其『一碗香』相比,差矣」。
15.橋香園過橋米線王府井店
地址:王府井大街201號利生體育百貨1層 65273216
口味 23 環境 13 服務 13 人均 21元
米線「非常」 的好吃,湯「非常」的好喝,是吃過的「最好」的過橋米線。有很多種選擇,價格從10元到60元不等,「量大實惠」。店風格「和昆明總店如出一轍」,所有的原料都是天天從雲南運來的,小妹也全是從雲南來的,「熱情的沒法說」,「有問必答」。如果你還沒去過雲南,那就先去他家感受一下吧。
16.海碗居甘家口店
地址:三里河路17號甘家口大廈5樓 88392073
口味 23 環境 14 服務 17 人均 31元
「老北京風味的面館」。環境「古樸」,「方桌長凳」,周圍掛著「老北京的風俗畫」,服務生都是「一身小二的打扮」,招呼得「很熱情」。這里的面條「很筋斗」,量也「足」;老北京的吃食「基本都有」,味道也「不錯」。生意很好,「什麼時候從這兒過,門口都停著好多車」。
17.古城岐山面
地址:雍和宮大街32號 84023859
口味 23 環境 7 服務 12 人均 17元
愛吃陝西麵食的人別錯過這里。岐山面「特別棒」,面條「呈半透明狀」,「極為勁道」,漿水「油大」,「料足」,「微辣」,口味「很是地道」;干拌面除了「鹵有些咸」,做得還「真不賴」;油潑扯麵等也都「值得嘗嘗」。吃完別忘了再要碗面湯,「稍有鹼味」,「解渴又解膩」。
7. 北京小吃街哪裡比較好求推薦。
北京小吃街簋街、牛街、九門小吃、護國寺小吃街、前門大街比較好。推薦九門小吃。
九門小吃坐落於北京著名的風景區什剎海北沿,宋慶齡故居西側,在近3000多平方米的老式四合院中,讓人足不出戶品嘗京城傳統老字型大小小吃。
最具代表性的12家老字型大小小吃:爆肚馮、餡餅周、德順齋、年糕錢、小腸陳、褡褳火燒、乳酪魏、茶湯李、月盛齋、羊頭馬、豆腐腦白、恩元居。讓你在四合院的市井風光中一次吃個夠。
8. 喝茶時可以吃些什麼點心
1、揚州
根據名著《紅樓夢》製作的「紅樓茶點」在「日月明大茶館」推出,經營的品種豐富多樣,包括松子鵝油卷、蟹黃小嬌兒、如意鎖片等在內的25個品種,每一個品種的背後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顧客在品嘗的同時,還可以了解到鮮為人知的製作方法和故事典故。
9. 在北京,喝茶有哪些講究
敬茶,也可以視為一種茶禮。早年間,北京流行一副對聯:「茶,泡茶,泡好茶;坐,請坐,請上坐。」它說的就是敬茶的茶禮。
茶禮在不同場合是有區別的。這兒主要說的是到朋友家串門兒(做客)或者朋友到您家做客,敬茶的老規矩。
按老北京人待客的規矩,客人來了要請上座兒。落座兒後,先打手巾把兒,即端上燙過的熱毛巾(熱毛巾放在盤子上,所以叫「端」),讓客人凈面凈手。
更講究的主兒,還要給客人端上一杯淡鹽水,凈凈口,然後才上茶。上過茶,還要上茶點、乾果。這里有一套規定的程序。
盡管一般家庭待客沒這么多講究,但客人來了,敬上一杯茶,是起碼的禮儀。
據《茶經》的分類,茶器按碗、盞、壺、杯說,共有25種。北京人通常使用的茶具大概其有五種:蓋碗、泥壺(紫砂壺)、提粱兒茶壺,茶杯(水杯)和搪瓷缸子(杯子)。這幾種茶具在上茶、喝茶、續茶(水)時,都是有規矩的。
先說蓋碗。這種茶具上邊有蓋兒,下邊有托兒,中間是細瓷的茶碗。所以有的地方也把它叫「三才碗」。
北京人使用蓋碗喝茶,始於明代,流行於清代。由於用蓋碗喝茶,形成了一整套規矩,特別是在官場上,用蓋碗喝茶,成了無聲的語言。
所以,在老北京,用蓋碗喝茶,也成了有身份人的一個標志。
用蓋碗喝茶,是哪朝哪代什麼人發明的?目前尚無定論,也難以定論。
有人認為蓋碗喝茶是四川人發明的。據唐人寫的《資暇錄》里的《茶托子》記載:這種茶具是由唐代的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的。崔小姐給父親上茶時,茶杯無托,覺得燙手,便想出做茶托兒的主意。
木托兒做好了,崔小姐怕茶碗在托兒上,走道的時候不穩,還用蠟給固定住。後來又加以改進,在木托兒上做了個起穩定茶碗作用的小托兒。很快這種茶托兒在蜀地流行。聰明的四川人在茶托兒上盡施雕刻、繪畫才藝,使小小的茶托兒成了工藝品。據此,有人認為:茶托兒是蓋碗的原型,蓋碗是四川人發明的。
您看到這兒,是不是覺得這種說法比較牽強?是的,蓋碗下面是有茶托兒,但那個茶托兒更像是茶碟兒,只不過它是凹下去的,有個跟硫底兒相合的一個槽兒而已。茶托兒跟蓋碗完全是兩回事兒。
小編認為,就瓷器的蓋碗而言,這種蓋碗源自宋代的宮廷,但也有演變的過程,而三件齊備,則是明宮廷造辦處轄屬景德鎮官窯的發明,到明中期已經非常精緻了。明以前的瓷器里,尚無發現有蓋碗。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叫《喝茶》的文章。在這篇文章里,他特別說到了喝蓋碗茶。他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他的意思是好茶得用好的茶具。當然能喝出好味道,主要還是茶。
用蓋碗喝茶,講究兩只手並用,而且「托兒、碗、蓋兒」三件不分家。喝茶的程序是這樣:一隻手(左手、右手都可以)托著蓋碗,要連碗托兒一起托起來。另一隻手掀開碗蓋兒,挨近嘴邊,用嘴吹一吹漂在上面的茶葉末兒,然後再蓋上,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用嘴一啜。通常啜三四口,便合上蓋兒,放在桌子上。
如果您想接著喝,不用說話,只需把蓋兒拿起來,斜著放在蓋碗的碗托兒邊上就得。其實這個動作就是「茶語」,等於您告訴主人要續茶。主人只要看到您把碗蓋放在碗邊兒,就會明白什麼意思,馬上會給您續上水。如果您不想再喝了,把碗放下就得。
蓋碗茶在官場,只是象徵性的點綴,一般情況是不能喝的。因為只要一端起來,就意味著「有情況」,不是對對方說的話不滿意,就是對對方做的事有意見,讓對方趕緊走人。
這個動作的「茶語」就是:你是不受歡迎的人。老北京有句話叫「端茶送客」,指的就是端蓋碗茶。
其實,老北京人待客敬茶,主要是用茶壺,早年間北京人用的茶壺,都帶粗鐵絲做的提梁兒,所以也叫「提梁兒大茶壺」。一把壺配四個或六個小茶碗。
按北京的老規矩,在壺里沏好茶,端上桌的時候,茶壺的壺嘴兒,絕對不能沖著人。因為按老例兒的說法:壺嘴兒沖著誰,就「方」(迷信的說法:克人)誰。
倒茶的時候,壺嘴兒也不能對著人。按規矩,要杷茶碗或茶杯拿起來,再倒茶。不能直接倒。此外,倒茶,不能倒得太滿,按老規矩,七分滿最合適。
老北京人品茶,一般分為:察色,嗅香,品味兒,觀形。所以老北京人接待懂茶的文化人,敬茶,講究用茶杯。
據史料記載,品茶的茶杯,最初叫茶盅兒。敬茶的時候,茶盅兒之外還配上茶勺。
描寫明代市井生活的小說《醒世姻緣傳》第54回,有一段寫老北京茶禮的情節:「那童奶奶使玉兒送過兩杯茶來,朱紅小盤,細磁茶鍾,烏銀茶匙,羊尾筍夾核桃仁茶果。狄員外父子吃過茶,玉兒接下鍾去。」您看,那會兒的北京人,待客敬茶就有規矩了。
通常茶杯分為瓷的和搪瓷的,現在也用玻璃的。客人來了,用茶杯敬茶,一定要當著客人的面兒,燙一嚇茶杯,然後問客人喜歡喝什麼茶。選好茶葉後,再用開水沏。
茶沏好後,再把茶杯端上桌。切忌把茶杯放在桌上,拿著暖瓶,直接沏。這樣沏茶,一是沒禮貌,二是容易把客人燙著。
續茶(水),要看客人喝沒喝。如果客人喝了,再續;如果客人沒喝,就不用續。千萬不能問:「您怎麼不喝呀??給您的茶杯添點兒水吧?」
按北京的老規矩,您問:「客人添不添茶?」或「續不續水?」實際上,也就意味著跟客人待得不耐煩了,讓客人趕緊起座兒走人吧。這跟「端茶送客」的意思差不多。
看來咱北京喝茶的門道兒還是挺講究的,您看看這些您都做到了嗎?
北京晚報讀者俱樂部介紹
10. 怎麼去茶樓喝茶
老北京的茶館大約有三種,即清茶館、書茶館和茶飯館。清茶館只是喝茶;書茶館里則有藝人說書,客人要在茶資之外另付聽書錢;茶飯館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飯,但提供的飯食都很簡單,不像飯館的品種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里的裕泰茶館,就是一家茶飯館,所備食物似乎只有爛肉面一種。
茶館的伙計都是青壯小夥子,沒有用女招待的。因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規矩,則使主客都不快。這是一種行規。王利發在茶館經營不下去時,說到自己打算請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於破壞了行規。這種行規似乎不只限於茶館,飯館也是如此。電影《老店》,話劇《天下第一樓》寫的都是舊北京的飯館,伙計也都是男人。茶館伙計提水壺的手勢有專門的講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後。我們一般人提水壺時的手心向下徑直握住提系,在茶館里被認為是提尿壺,如此,對客人是極不禮貌的。茶譜寫在特製的大摺扇上。客人落座之後,展開摺扇請其點茶。茶客自帶茶葉稱為自帶門包,茶館為其泡茶只收水錢。講究的茶客落座之後,要拿出一塊專用的布鋪在桌沿上,一隻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側身坐著,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這是一種派頭兒。茶館里不供神像,只在櫃台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為利。茶館只用方桌長條板凳,沒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館多是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顯得更加懶散。
坐茶館的樂趣不只在於喝茶,也在於其熱鬧,既可以融入其中,說一些可有可無的閑話,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鬧之中兀然獨坐品味生活的悠閑,使悠閑更加豐富和突出,這才是坐茶館的真味所在。至於在茶館中談生意說事情,把茶館當成別致的辦公室的,如《茶館》中的劉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雖然沒了這樣的茶客,茶館也就不是茶館了。
舊北京茶館很多,這有兩個條件,一是愛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閑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風氣很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習慣。窮困如拉黃包車者,日暮收工時也要買一包茶帶回。高碎或高末就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其實是茶葉店篩茶時篩出的茶葉末,在別的地方是棄之無用的東西,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故茶葉店也將此物出售,意為高級茶葉末。北京茶葉店包茶,一兩茶可包為五包,也是因為窮人每次買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燒水的專用工具叫氽,用白鐵皮製成,直徑約一寸半,細長筒狀,徑口處有長柄,加水後可直接插入爐火中,使水能很快燒開。茶喝夠了才吃早飯。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見了面要問候:喝了沒有?如問吃了沒有,就有說對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禮貌的。
北京人獨重花茶,著名的茶葉店如張一元、吳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藝精細、貨真價實而獲信賴。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愛喝花茶,汪曾祺就說,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質極高的。對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說法不一。一說是北京地下水質不好,花茶香氣濃郁,可以蓋過水的苦澀;另一說法是過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運抵北京要一個月,路上風吹雨淋,茶葉往往都變質了。用花窨過之後,變質的茶味就喝不出來了。這兩種說法都未必可靠。山東的水質沒什麼問題,四川當地就產茶,山東和成都的人也都愛喝花茶。估計還是和口味有關系。愛喝花茶的地方的人口都比較重,綠茶的滋味對他們來說過於輕淡。是不是還有其它原因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