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的同義詞是什麼
北京市的同義詞
首都
國都
京都
都城
京城
上京
京師
京華
鳳城
北京
❷ 北京的別稱
北京的別稱有:薊、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宛平、京兆以及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
一,薊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二,幽州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三,燕都
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四,日下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五,幽都
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六,燕京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七,春明
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八,京城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九,南京
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十,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十一,中都
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十二,大興
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十三,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十四, 汗八里
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十五,北平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十六,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十七,宛平
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十八,京兆
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❸ 同義詞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詞義大部分重合的一組詞,彼此互為同義詞。漢語言里豐富的同義詞主要分為等義詞和近義詞兩大類型,它們的形成原因並不一樣。等義詞主要是因取義的角度和情態意味不同而形成的,方言詞、外來詞和自源詞、意譯詞也是等義詞的主要來源。近義詞的產生是為了豐富表達意義和用法的細微差別,有些近義詞是語言中一詞多義和一詞多類而產生詞義交叉的結果。
一 同義詞的分類
人們在使用現代漢語語言時常常會碰到幾個聲音不同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同義詞。例如,「星期」「禮拜」;「西紅柿」「番茄」;「濫用」「亂用」;「曲解」「誤用」等。所謂同義詞,就是在詞與詞之間,其詞的基本意義大部分重合的一組詞。在漢語語言里有豐富的同義詞存在,其類型也多種多樣,主要分為等義詞和近義詞兩大類型。所以要想正確使用同義詞,必須了解同義詞的形成情況,只有這樣同義詞的應用才可以使語言表達精確、嚴密,語體風格鮮明,文句生動,語氣委婉。
二 等義詞形式的原因
1.等義詞主要是因取義的角度和情態意味不同而促成的
等義詞的產生主要是不同時空的人們對同一事物或行為命名時,取義的角度不同,情態意味(莊重的、尊敬的、委婉的、厭惡的)的不同促成的。例如,「北京」舊日又名「燕京」。命名「北京」是因它位於祖國的北方之北;又名「燕京」,是因為它所在地舊屬「幽燕」。稱「北京」為「燕京」有古雅的情調。又如,「拉屎、撒尿」是種比較粗俗的字眼,人們會用「大便、小便」去代替它們,進一步也有用「解手、走動」代替的。這種委婉的代替,在語言中也就產生了等義詞。
2.等義詞的產生是為了表現不同的風格色彩而吸收方言詞的結果
文學語言為了表現不同的風格色彩可以適當吸收方言詞。吸收方言詞的結果就是在我們的文學語言里產生了許多等義詞。例如,「瞧」原來是北方話里的詞,現在同「望」這個江浙話里的詞成為等義詞。又如,普通話中的「紅薯」,天津話稱「山芋」,東北話稱「地瓜」,因此「紅薯、山芋、地瓜」就成為一組等義詞。
3.等義詞的產生有吸收古語中的統一說法的結果
如「聆聽」是古代書函用詞,與「聽」本是古今同義關系。由於它比「聽」更有文雅、敬重的色彩,人們把它吸收到現代漢語中來,於是「聆聽」和「聽」就由古今同義詞轉化為現實同義詞了。
4.等義詞的產生是為了表現語言豐富的含義而吸收外來語詞的結果
首先,同一個外語詞,譯音不同也會產生同義詞。如英語的「Soda」一詞,最初借入漢語,或作「曹達」或作「蘇達」。這樣「曹達」與「蘇達」就形成一組等義關系詞。其次,譯意不同,也會出現等義關系詞。例如「馬達」和「電動機」、「布拉吉」和「連衣裙」這類等義詞就是這樣形成的。
5.由於詞義的發展,異義詞也可以演變為等義詞
例如,「聞」的本義是「聽見」,後來它由聽覺的感受變成味覺的感受,即用鼻子嗅氣味,也說「聞一聞」,於是「聞」和「嗅」就成了等義詞。
三 近義詞形式的原因
1.近義詞的產生是為了表達意義和用法的細微差別而不斷創造的結果
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是變化的、發展的。隨著這種變化和發展,人們對於客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和感情。為了精確地表達人們的認識、態度、感情,人們採取了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而不斷地創造表現各種意義色彩的近義詞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描寫事物活動挪移的狀態,如果是無定向的不斷移位,就叫它「流動」;如果上下起伏的動,就稱它「波動」;如果是前後或左右往返的動,就稱為「擺動」;如果是挪移一下位置的動,就稱為「挪動」,這就形成了「流動、波動、擺動、挪動」這一組近義詞。
2.近義詞的產生是由於語言中一詞多義和一詞多類而產生詞義交叉的結果
例如,多義詞「淺」,由它的「內容易懂」(道理很淺)這個義項派生出「淺顯」「淺易」等雙音詞;由它的「缺乏學識或修養」(功夫淺)這個義項派生出「淺薄」這個雙音詞,於是「淺顯」「淺薄」就成為一組近義詞。再如,「拿」這個詞,有「用手取物或持物」的意思,有「控制在某種許可權或勢力范圍之內」的意思,有「逮捕」的意思,還有「佔領」的意思。在這些意義里,「逮捕」的意義可以用「捉」的「逮捕」的意義交叉,「拿」和「捉」就成了近義詞。
3.詞義的歷史變化,也不斷改變詞和詞的語義關系
異義詞可以轉化為等義詞,也可以轉化為近義詞。如上古漢語里「爪牙」一詞,可以指帝王的文臣武將,例如,《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直到中古漢語里「爪牙」都沒有貶義,如《五代史平話》:「你等當竭力為我爪牙。」但在近代漢語里「爪牙」的意義則變成專指「壞人的黨羽」,因此與「嘍�」成為了近義詞。明了同義詞是怎樣形成的,對於我們認識同義詞的性質或者辨別同義詞的意義色彩和適用范圍,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❹ 用幾個簡單的詞語怎樣形容中國的北京
首府名韻、 熱鬧非凡、川流不息、人山人海。
北京,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2153.6萬人,城鎮人口1865萬人,城鎮化率86.6%[2],常住外來人口達794.3萬人。
北京地處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北部,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中心位置東經116°20′、北緯39°56′,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❺ 巴黎 敘利亞 威尼斯 金字塔 北京那些是同類詞
巴黎,威尼斯,北京是同義詞,這三個詞都是城市的名稱。
敘利亞是國家的名稱。
金字塔是埃及的一個文化古跡,也是旅遊觀光的景點。
供參考,望採納。
❻ 有哪些用來形容「北京」的詞語
首都、現代、古老、國際都會、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海納百川
❼ 北上廣是什麼意思
北上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指中國前三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廣州,同義詞為"京滬穗"。以三個城市第一個漢字組成的"北上廣"用來指生存成本極高的現代化大都市。這三大城市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城市,中國國家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也是最多外國領事館的三個城市,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國際航空樞紐機場城市。2010年中國國務院批復及定位最高的三座城市,其中北京定位為世界城市;上海、廣州定位為國際大都市。
❽ 北上廣是什麼意思
北上廣就是指北京、上海、廣州,也稱「京滬穗」。
北上廣指的是北京、上海、廣州。北京、上海、廣州這中國大陸的3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相對處於領先水平,也稱為一線城市。有著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可觀的政治資源,對周邊許多省份都有輻射能力,豐富的教育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繁華美麗的夜景,極其便捷的交通和獨特的城市魅力。
(8)北京的同義詞是什麼擴展閱讀:
論收入,全國領先。綜合各地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北上廣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3萬元左右。其中,上海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12元位列第一,北京、深圳分別為31079元、29799元。廣州區分更細,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1540元和13972元,增速均高於同期GDP增長水平。
論消費,支出也更多。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1321元,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31個省份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排第一。深圳為20519.06元、北京為19670元。各類支出中,服務類消費增長明顯,例如上半年北京居住、醫療保健支出漲幅接近20%;深圳漲幅居前三位的分別是其他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
❾ 北京大學的英文全稱中的「Peking」是什麼意思
Peking是用舊的郵政式拼音法。
郵政式拼音是一個以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系統。始於晚清,1906年春季於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通過其使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使用郵政式拼音,因此它是 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拼寫中國地名時最常用的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大陸地區郵政式拼音逐漸被漢語拼音取代。 郵政式拼音以威妥瑪拼音為根據,不過採用一些已經普及化的地名拼法。此外,一些地方使用當地方言或古音來拼寫其地名。
❿ 北上廣是指哪裡
問題一:北上廣的上指哪個城市 北上廣的上指北京,上海,廣州的城市。
北京
北京(Beijing),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 *** 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 。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市下轄16個區縣。2015年6月,北京市常住人口2168.9萬人。
飢北京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
上海
上海(Shanghai),簡稱「滬」或「申」,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地處長江入海口,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南的吳越傳統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市已經成功舉辦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大型國際活動。
上海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暖夏涼。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約4℃,通常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約28℃。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會展和航運中心之一。上海2014年GDP總量居中國城市第一,亞洲第二。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個良好的濱江濱海國際性港口。上海也是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所在地。
廣州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古稱任囂城、楚庭、番禺,廣東省省會,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西江、北江交匯處,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中國南海。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
廣州對外貿易發達,得益於良好的地理位置,廣州自秦漢至明清,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漢武帝時期,即有中國船隊從廣州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通商貿易。到明清時期,廣州更是特殊開放的口岸,較長時間內曾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
每年春秋兩季專門在廣州舉辦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即「廣交會」),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聯系,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及投資者。
問題二:北上廣中的廣指的是廣東省還是廣州市? 必須是廣州市,北京、上海、廣州。中國內地最發達的三個城市。
問題三:「北上廣」是什麼意思啊? 北上廣,原指中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一說是廣東)的簡稱,但逐漸也被用來指生存成本極高的現代化大都市。 它們坐享中央 *** 在政治、財政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成為中國自由市場經濟的亮點城市,相比為官僚、人情與僵化體制束縛的大多數二線城市,「北上廣」是夢工場,是年輕一代中國夢的承載。
問題四:北上廣深 是指哪四個城市? 北京 人均GDP 94235元;
上海 人均 GDP 90700元;
廣州 人均GDP 129200元;
深圳 人均GDP 149500元.
人均GDP是一年人均生產總值。如果除去稅及保險和其他支出,除去約百分之三十大概就是這些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換而言之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都在一萬美元以上。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統計方法應該沒有算上外來務工(農民工)人員。因此在城市居住的人的實際收入要低於這個數目。這四個城市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四個城市,而其中,北京,上海從上個世紀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除了經濟以外,基礎設施,文化建設,教育,醫療都是國內頂尖!
廣州雖然一直都富有,但在政治,文化,以及教育上跟北京上海無法相比。最富有的深圳仍然在建設中,很多方面根本無法與前面三個城市相提並論。比如醫療,盡管深圳有非常好的醫院,卻並沒有最一流的醫生。最好的醫生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再比如大學,深圳只有一所深圳大學和爭議很大的南方科技大學。而北上廣內都是大學眾多。
所以北上廣往往經常出現,而深圳往往只有談及經濟的時候才會被加進去,稱為「北上廣深」。
如果用一個更貼切的比喻的話,北京,上海是官二代,廣州是富二代,深圳則是爆發戶。
作為年輕人,如果你家底不是很豐厚,關系也不夠過硬,因此對做官和出名都沒有什麼太多要求,只是一心想要多賺錢。那麼去深圳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深圳是個外來移民城市,沒有歧視,加上它僅僅有25年的歷史,所以沒有太多規矩。整個城市的人普遍非常務實,人情味少,商業味重,所以處處都是機會。
問題五:北上廣是什麼意思? 北上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指中國前三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廣州,同義詞為京滬穗。以三個城市第一個漢字組成的北上廣用來指生存成本極高的現代化大都市。這三大城市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城市,中國國家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也是最多外國領事館的三個城市,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國際航空樞紐機場城市。2010年中國國務院批復及定位最高的三座城市,其中北京定位為世界城市;上海、廣州定位為國際大都市。
問題六:北上廣是哪裡 北京上海廣州 東部三個重要的經濟帶當中的主幹城市
問題七:北上廣深是哪幾個地方? 北上廣深指的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屬於一線城市。
問題八:99%的人不完全知道北上廣指哪裡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黑吉遼不相信喝醉,江浙滬不相信郵費,陝甘寧不相信水費,京津冀不相信好肺,我不相信有人不交物業費!。
就是北京上海廣州的意思。
女主潘雲是上海人,男主趙小亮是北京人,然後兩個人都在廣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