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野生油葫蘆幾月份開叫
12月份開叫。油葫蘆是廣受大家喜愛的傳統冬季(12月-2月)鳴蟲。它跟蛐蛐的區別是肚皮發黑所以北京人也叫它(黑蟲)。但油葫蘆的整體形狀卻又很象蛐蛐也是黑色的(也有通體金黃色的很少),它油亮的頭上長著兩條長長的須子,尾部有兩只尾須,但比蛐蛐個頭大。
『貳』 蟋蟀的資料
⒈〖昆蟲〗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台灣省50種。(另此處數據有疑問:世界上已定名的約有1400種以上,我國已定名有30種以上。)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絲狀觸角細長易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尾須較長。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雄性喜鳴、好鬥,有互相殘殺現象。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鬥是為了爭奪食物、鞏固自己的領地和佔有雌性。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
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 ,繼續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壞花生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常見的蟋蟀有:
中華蟋蟀(Gryllus chi-nensis)。體長約2厘米,體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發音。聽器位於前足脛節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磚石縫中活動,為害植物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等,多於夜間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農業害蟲。
大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頭扁,前端平,向前傾斜,雄性頭向兩側明顯突出;
油葫蘆(Gryllus testaceus),身體暗黑色,有光澤,兩復眼的內上方具有黃條紋,直達頭後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澤,後翅較發達,雌性的產卵器長達2厘米。夜間覓食,成蟲、若蟲均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類、蔬菜等作物。全國各省多有分布。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
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佔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當然,從生物學進化論觀點來分析,這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有利於蟋蟀家庭子子孫孫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鳴聲也是頗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這是我的領地,你別侵入!同時又招乎異性:「我在這兒,快來吧!」當有別的同性不識抬舉貿然闖入時,那麼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若「最後通牒」失效,那麼一場為了搶佔領土和捍衛領士的兇殺惡戰便開始了,兩只蟋蟀甩開大牙,蹬腿鼓翼,戰在一起,其激烈程度,決不亞於古代兩國交戰時最慘烈的肉搏。
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
此蟲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它每年發生1代,產卵在土中以卵越冬。
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
雄蟲好鬥,當兩只雄蟲相遇時,先是豎翅鳴叫一番,以壯聲威,然後即頭對頭,各自張開鉗子似的大口互相對咬,也用足踢,常可進退滾打3~5個回合。然後,敗者無聲的逃逸,勝者則高豎雙翅,傲然地大聲長鳴,顯得十分得意。
蟋蟀因其能鳴善斗,自古便為人飼養。據記載,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於唐代,當時無論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在閑暇之餘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
每個寧靜的夏夜,草叢中便會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聽,蟋蟀們又在開演唱會了!蟋蟀優美動聽的歌聲並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蟋蟀在不停地震動雙翅,難道它是在振翅欲飛嗎?當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發聲器官。回為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會更加賣力地震動翅膀,用動聽的歌聲,尋找佳偶。其中歌王當屬長顎蟋蟀。體長可達20毫米左右,觸角長約35毫米,因兩顆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長顎蟋蟀,俗稱克斯。
除了善於歌唱,蟋蟀還十分好鬥。斗架是雄蟋蟀之間的較量。蟋蟀相遇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兩只蟋蟀會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的開始決斗。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斗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一隻既能鳴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斗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喪志。
⒉〖中葯材〗
【別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斗雞
【簡介】蟋蟀科昆蟲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以乾燥全體入葯。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干。
【性味與歸經】辛、咸,溫。有毒。
【功能與主治】利尿,破血,利咽。用於水腫,小便不通,尿路結石,肝硬化腹水,咽喉腫痛。
【用法與用量】2~6隻,水煎或焙乾研粉服。
【注意】體虛及孕婦忌服。
【備注】(1)東北地區產一種蟋蟀為Seapsipe aspersus Walker,另有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等在不同地區也供葯用。
北京人玩蛐蛐兒
宗春啟
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斗蛐蛐兒的高潮期。「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蛐蛐兒,學名叫蟋蟀,有的文章里叫它鳴蛩,比較普遍的名字是促織。因為一聽見蛐蛐兒叫喚就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准備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不知是誰先發現的,雄性的蛐蛐兒好爭斗,鬥起來挺好玩兒的,於是就把它們逮回來,令其爭斗、觀其勝負,以博一樂。據記載,斗蛐蛐兒之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蛐蛐兒,致使一條好蛐蛐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蛐蛐兒,大概也始於明朝吧。
並非所有的北京人都玩蛐蛐兒,玩兒蛐蛐兒的,只是北京人中的「玩家」。
玩家,外行讀作「玩兒家」。聽起來,好像「玩兒」是動詞,「家」是賓語。好嘛,把「家」給玩兒了,這不成了敗家子嗎!正確的讀法是「玩家兒」。「玩」,不帶「兒」音。
玩家兒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逮上一兩條蛐蛐兒擱在罐兒里養著,稱不上是玩家兒。筆者有幸結識了一位玩蛐蛐兒的玩家兒,從這位老先生那兒長了不少見識,原來養蛐蛐兒、斗蛐蛐兒尚有不少講究,寫出來以饗讀者,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方家指正。
拿蛐蛐兒
蛐蛐兒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兒,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說「逮」,說「拿」。
過去拿蛐蛐兒,要到北京郊區。據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里說,過去北京專有人從事逮蛐蛐兒、賣蛐蛐兒的。立秋之前帶上干糧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兒,一走就十來天,回來後拿到廟會上去賣。玩蛐蛐兒的主兒到廟會上去拿就行了,當然不是白拿,得給錢。有名氣、有地位的玩家兒,到時候有人把蛐蛐兒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兒拿蛐蛐兒,一拿就是一筐。一筐里裝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里裝一條。這140條蛐蛐兒就夠玩一個秋天了。當然140條不是全部養起來,還要挑選一番。挑選的標準是:「頭圓、牙大、腿須長,頸粗、毛糙、勢要強。」符合這些標準的留下,其餘的就處理掉了。
玩家兒們也有自己到郊區去拿蛐蛐兒的。北京郊區有幾個地方出蛐蛐兒。說什麼地方出蛐蛐兒,大概源於兩條:一是那地方蛐蛐兒多,好拿;一是那個地方的蛐蛐兒善斗。先是到西山八大處,後來到永定河西邊的雲崗。筆者小時候就聽說:雲崗盆底坑兒的蛐蛐兒善斗,號稱鐵嘴鋼牙。昌平十三陵一帶的山區也是出蛐蛐兒的地方。到後來北京附近沒蛐蛐兒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買了。如今蛐蛐兒的產地,講究是河北易縣的,號稱「小易州」。山東樂陵的也不錯,最好的數兗州地區寧陽的蛐蛐兒。聽說那地方好些人靠養殖玩蛐蛐兒發了。
養蛐蛐兒
養蛐蛐兒的器具,講究的是蛐蛐罐兒。蛐蛐罐兒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漿泥燒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徑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兒大、膛兒深、壁厚,上面有蓋。如今誰手裡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漿泥蛐蛐兒罐,那可是值錢的寶貝了。這種罐兒的優點不在它的外觀,而是保溫保濕性能好、適合蛐蛐兒在裡面生存。新罐兒不是拿來就用,得先打底兒:用黃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後墊在蛐蛐兒罐里。為什麼要加白灰呢,因為沒有白灰粘不住。白灰不是有鹼性么,打完底兒等三合土幹了,還要放在水裡泡,把鹼性徹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兒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兒了還不行,還得有兩樣東西:水槽兒和過籠兒。
先說水槽兒:瓷的,半圓形,直徑約3厘米,高0.7厘米,槽內深0.3厘米。這東西做得精緻、小巧,掛著釉兒,描著花兒,圖案有金魚、水草、蛐蛐兒什麼的,還寫著字:勇戰三秋。筆者見識不廣,覺得這應該是體積最小、建造最精細的瓷器。它的用處不必細說:喂蛐蛐兒水喝的。聽說這么一個水槽兒,時下價值數百元!
再說過籠兒:澄漿泥燒的,質地細膩,顏色淺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蓋,蓋上有提手,可以揭開。過籠兒兩端有洞門,蛐蛐兒可以穿過去。裡面的空間可以容納兩條蛐蛐兒。這過籠兒有什麼用呢?一是蛐蛐兒喜歡在暗處呆著,過籠兒就是蛐蛐兒的窩;二是養蛐蛐兒不能光養雄的(二尾兒),還得有雌的(三尾兒)做伴兒才行。如果雄蛐蛐兒不和雌蛐蛐兒交配——行話叫「過鈴兒」,它是不會和同性斗的。過籠兒,就是供蛐蛐兒過鈴兒的洞房。
養蛐蛐兒,必須給蛐蛐兒提供一個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條件。這其中的學問多了去了,此處難以盡述。過去有錢的玩家兒,一到秋天專門雇把式給他養蛐蛐兒。蛐蛐兒把式,就是伺候蛐蛐兒的專家。
斗蛐蛐兒
養蛐蛐兒為的是斗。斗蛐蛐兒也有許多講究。一是斗蛐蛐兒的季節,不能早了,早了蛐蛐兒未發育成熟。要等到秋分,天氣漸涼時才開始。
蛐蛐兒也講究重量等級。斗蛐蛐兒之前,要把蛐蛐兒放在專門的「舀子」里,用專門的「秤(讀平聲)兒」稱出蛐蛐兒的體重。現在可能有專門的電子秤了。筆者見到的「秤兒」,比老中葯輔里稱中葯的戥子還小巧,「秤兒桿」是象牙的,比筷子還細,固定在一個一尺左右見方的紅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兒的體重精確到一兩的萬分之一(兩、錢、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兒的體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兒了。稱體重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競爭,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因為蛐蛐兒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養護的「愛將」有一次戰敗的記錄。一條好蛐蛐兒只要戰敗一次,便從此喪失了鬥志,對它的主人來說也就沒有價值了。因而如果讓它和重於自己的對手比賽,就是贏了,也要自身受損,要是輸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兒斗蛐蛐兒是很正規的。事先要備好「戰場」,要下請帖。玩家兒們帶著自己的蛐蛐兒赴約,沒有帶一兩條的,一般還要帶上一兩個人,幫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兒。正式比賽有專門的「斗盆」作為戰場,有專人擔任裁判,還有專人負責核准參賽蛐蛐兒的體重。比賽開始以後,賽場上鴉雀無聲,多少隻眼睛都盯著賽盆里的蛐蛐兒,蛐蛐兒的主人心裡甭提多緊張了,手心裡能攥出汗來!因為蛐蛐兒之間的爭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觀賞性的。蛐蛐兒和人一樣,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來我往,有進有退,有時兩蟲糾纏撕咬在一起,猶如摔跤場上的兩名勇士!斗勝了的蛐蛐兒帶給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斗敗了,主人自然沮喪。但玩家兒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氣氣、禮尚往來。玩家兒斗蛐蛐兒,圖的是好玩,非為獲利。有時雖也「掛點兒彩」,不過是一兩盒香煙而已。當然,用此種方式賭博的也不是沒有。近些年,每到秋天,都能在報紙上讀到公安機關抓獲斗蛐蛐兒賭博的涉嫌犯罪者。
據聽說,以斗蛐蛐兒方式賭博,勝負之間動輒以萬元計;而且一涉賭博,就有作弊者,甚至有讓蛐蛐兒服用興奮劑的。
玩蛐蛐兒如果不涉賭博,倒也無傷大雅,但也應以「玩物不喪志」為度。
『叄』 油葫蘆是什麼
因其全身油光鋥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鳴聲好像油從葫蘆里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名"油葫蘆"。
南方油葫蘆 Teleogryllus mitratus 為常見油葫蘆屬的最大種。主要分布我國的廣東 廣西 雲南 福建等華南省份。此蟲體大,色澤多呈棕紅 暗紅或者深黃。
頭略小於背板。顏面部白色。初蛻蟲背板白粉明顯。若蟲直到終齡還具有白腰線。由於斗性強烈,為華南地區主要的博彩斗蟲。他的頭部可以向前伸,上顎可以前開,不像同屬其他成員那樣只能側著頭啃,攻擊性更強。
(3)北京人玩的油葫蘆是什麼擴展閱讀
挑選油葫蘆主要應從「體、色、翅、聲」4個方面來選。
「體」是體形和體質。油葫蘆要選個體大、頭大、咬鉗寬廣的,體大才健壯,壽命長,鳴聲洪亮;體小多為先天不足,發育不良,或有傷病,壽命短,鳴聲弱而澀。
「色」是體色。人們大多喜愛渾身烏黑油亮的油葫蘆,認為它體色純正美觀,觀賞價值高,鳴聲也較悅耳動聽。其實,這點並非絕對,只要顏色鮮亮,不論金黃色、紅色、紫色、棕色都有優質的,同樣有獨特的觀賞價值。
「翅」是指翅的長短。一半是翅膀越長,鳴聲越響亮,如前翅蓋至尾端的,則是百里挑一的長翅佳種,鳴聲必然響亮。另外,翅端鈍圓,鳴聲也必然響亮。
「聲」是指鳴叫的聲音。要挑選聲音洪亮婉轉、顫音拖長如「居~~~、優、優、優」者,其「優」音可重復5-6次,長者可達9次,這種蟲被玩賞者美其名曰「九轉油蛉」。
『肆』 油葫蘆是什麼東西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油壺魯,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里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
『伍』 怎麽會有人養油葫蘆
在京 津兩地養油葫蘆的人有兩種,一是當其他寵物的飼料,二是飼養公的油葫蘆主要是聽叫,叫聲----悠悠---悠悠----很好聽。在北京很受歡迎,將油葫蘆裝在葫蘆罐中放在懷里,大白天能聽見叫聲,是一種放在懷中隨身的寵物,北京的葫蘆罐很有講究這里就不多說了,在天津放在《拉子》里即能看又能聽叫,養油葫蘆是老北京人才玩的東西,一般人不會養,現在玩的人很多了,尤其是在春節前後冰天雪地時,懷中的油葫蘆或蟈蟈在鳴唱,自己聽著心裡美,別人聽見感到新鮮。這才是真正的玩家。
『陸』 黃臉油葫蘆打架嗎
黃臉油葫蘆
一般指北京油葫蘆
油葫蘆一般性情溫和,和蟋蟀不一樣,不好打鬥。但也並非絕對不打架。
油葫蘆主要靠鳴叫,作為鳴蟲被人們喜愛,養來做玩物。
『柒』 北京人喜歡玩哪些蟲
每到夏、秋兩季,許多叫聲好聽的昆蟲便成了人們的"寵物"。愛玩兒的北京人會根據"寵物"的種類分別把它們養在缸中、罐中或籠內。
玩蟲的方法有多種,有的是聽聲、有的是觀色,還有的是用於斗架、賭博。
蟈蟈的腹部較大,身體綠色或褐色,十分漂亮。有人專門捕捉蟈蟈販賣掙錢。
咂嘴的個形體比蟈蟈小,碧綠色的,頭小翅豐,發出"咂咂--咂咂"的叫聲兒。
蟋蟀,俗名蛐蛐,身體黑褐色,長長的觸角,後腿粗大。
油葫蘆的長相相似蟋蟀,但個頭比蟋蟀大,叫聲是"嘟嚕--嘟嚕"的。
金鍾兒頭小翅闊,叫聲像一隻小金鍾在敲擊,異常清脆。
斗蛐蛐,在北京城裡也能分出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便是小孩們之間的斗蛐蛐。
蛐蛐主要生活在瓦礫下、洞穴、石縫、泥土裂縫中,蛐蛐善跳,稍不留神便會傷到它,行話叫"破相",為了不使其破相,掏蛐蛐的工具是用來掘土的鐵扦子,後邊安上木把。
蛐蛐罩子是用鐵絲、銅絲編制的,外形像一座塔,手持罩子可以將蛐蛐罩在裡面。
水柳斗罐是用來盛放蛐蛐的,鬥口縫上白布口袋,袋口捆上一個一寸直徑、半尺長的圓竹筒或鐵筒,塞上老玉米核。罩上蛐蛐後,將老玉米核拔下,對准竹筒一吹氣,蛐蛐就會進入柳斗罐,再塞上老玉米核,蛐蛐就進入罐鬥了。
此外,掏蛐蛐還要有"探子"用來深入洞穴撩拔潛伏著的蛐蛐,使其跳出來。
養蛐蛐的器具以罐為主,呈圓筒形,普通的是瓦質的,中上等的是澄漿細罐和瓷罐,養罐內要保持陰暗潮濕,一般用過籮的黃土、黑土、白灰拌勻打底,再噴水。平時以吃過的爛飯米粒,每次三四粒即可,吃多了,易成大肚,不利於廝殺。
『捌』 蟋蟀與油葫蘆的差別
一、外觀不同
1、蟋蟀: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
二、分部
1、蟋蟀:黃河以南各省居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
2、油葫蘆:油葫蘆在我國分布極廣,幾乎各省都有,分布較多的省份有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海南等。
三、價值
1、蟋蟀:可製作成麵粉、能量棒和小零食等食品。也可製作炸蟋蟀供人食用。
2、油葫蘆: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玖』 古時候的油葫蘆是什麼
油葫蘆就是母的蛐蛐
『拾』 油葫蘆是什麼
油葫蘆是:
油葫蘆為直翅目蟋蟀科害蟲。成蟲體長約20~25mm,體背面黑褐色有光澤,腹面為黃褐色。頭頂黑色。
復眼內緣、頭部和兩頰黃褐色。頭與前胸等寬,兩復眼之間有黃帶相連。
前胸背板中央縱溝兩側各有一個似月牙形紋。前翅與復部近等長;後翅末端伸向後方如尾狀。
後足脛節有6對刺。
尾毛特長,幾乎與腿節等長。卵長2、4~3、8mm,呈長筒形,乳白色微黃,兩端微尖,表面光滑。若蟲體背面深褐色,前胸背板月牙紋明顯,有翅芽,形似成蟲,雌若蟲產卵管露出尾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