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中軸線建立多少年

北京中軸線建立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3-01-21 20:38:02

Ⅰ 北京的中軸被稱為皇城古都的龍脈,他有800多年的歷史。根據 北京市中體規劃(2004-2020年),這條中軸線將

D,前面說了由三段組成,橫線後面的話是發展了現代北京的城市格局,橫線部分一定是另外兩段,歷史與未來。

Ⅱ 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溯源

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從地安門地下挖出一隻石鼠,從正陽門地下挖出一匹石馬。
景山並不高峻,但高度剛好適宜人們俯視這座古老的城市。景山制高點上的萬春亭,是北京中軸線上惟一沒有實用功能的宮闕建築,然而它卻被賦予更加重要的意義——這座突起的四角攢尖式古亭卻給人們觀察這座古城提供了最佳視角。每到重陽,明朝的皇帝都會登臨景山,聖駕在山頂升座,俯視他的重重殿宇,和無限江山。
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里曾經是北京這座古老都城的幾何中心,一顆曾經躍動的心臟,它決定了城市的輪廓,以及道路經脈的方向。這個幾何中心,從明代至今,從未偏移。 7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處聯合進行的一次考古發掘,從在景山北牆外探出一段寬十八米的南北大街,並在景山公園內壽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築夯土基址,這些證據無疑給歷史學家們帶來意外的驚喜——這里不僅僅是明清都城的中軸線,元大都的中軸線也自北向南從這里穿過,從而將這條中軸線的歷史提前的一百年。當學者們為元大都的中軸線是否穿過北海中的瓊華島而爭論不休的時候,這次發掘證實元大都的中軸線與目前這條中軸線完全重合,只不過是起止點不同罷了。
從景山上向北看,最矚目的建築便是鼓樓。元朝初年,大畫家王冕買舟下東吳,北游燕都,便在鼓樓邊的胡同里,隱居多年。
喋喋不休的爭論終止以後,學者們已經認定那一帶是元朝都城的幾何中心,元朝建城時興建的「中心台」就在那裡。它最早確立了北京目前這條中軸線的位置。那麼,元朝為什麼要選擇那裡建造「中心台」,而明代,又為什麼將城市中心點南移到景山的位置上?
古人建城,都要建立「中心台」,作為整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從西周時期到遼金時期,北京作為地方割區的首府,城市的中心點和中軸線不斷漂移。直到元代,蒙古鐵騎掃盪了華夏四方,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蒙古騎兵在金朝皇宮內點燃的一把大火中,告別了那個已經瓦解的女真王朝。公元1260年,躊躇滿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進這座夢境一樣的城市。金宮的廢墟已無法居住,城外東北方向一片湛藍的湖水卻吸引了他。那片水當時名為積水潭,今天叫北海。兩年後,有人把一整塊玉石雕琢而成、名叫「瀆山大玉海」的大酒瓮進獻給忽必烈。也是在這一年,忽必烈批准了著名水利工程學家郭守敬提出的放棄金中都的蓮花池水系,引導高梁河水系進入積水潭,為未來的都城取得更豐沛的水源的設想。新城市的中心點,終於在積水潭東北岸,也就是今天鼓樓的位置上,塵埃落定。 中心點確定之後,城市中軸線和城池的位置也自然得以確定。麗正門(今天安門)內的幹道,向北穿越皇宮,直抵鍾鼓樓附近的「中心台」,正是沿中軸線開辟出來的。中心台彷彿投入平靜水面的一顆石子,而宮城、皇城和外城,則如輻射的漣漪,環環相套。
忽必烈或許沒有想到,他所確定的中軸線,在八百年中再未改變。彷彿一隻沉甸甸的鎮紙,壓在漂泊的地圖上。然而,當一座帝王之城日漸清晰地顯露形骸的時候,中心台卻悄然消失。如同一個魔術師,在「變」出一系列新奇的事物之後,悄無聲息地,收回他的道具。
中心點南移
明代以後,中軸線沒有再度漂移,只是城市中心點悄然向南滑動,固定在景山這個位置上。景山原名「萬歲山」,用挖掘護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築而成。古代風水學要求宮殿「背山面水」。而都城北面,只有瓊華島上有座土山,這也是有學者誤認為元大都中軸線穿過瓊華島的原因之一。但是,讓中軸線被水域割斷,顯然並非理想的設計。用河泥築山,這項聰明的方案,不僅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土方堆積的難題,而且符合了古代建築的山水形制,成為新都城設計施工中的不二之選。於是,景山,就成了宮城背後的靠山,而它面臨的水,是同樣由人工開掘的金水河。還有一個問題是,都城的中心點為什麼出現在現在這個地方?原來萬歲山中峰,恰好居於元代宮城最重要的宮殿——延春閣的位置。於是,萬歲山的另一層意義便顯露出來——用於壓制前朝的「風水」,讓它永無翻轉的機會。所以萬歲山也叫「鎮山」,而「景山」一名的使用,則是從清代開始。也許我們能夠藉助想像復原明代中軸線上宏偉的景觀。自南向北,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殿、地安門、鼓樓、鍾樓。它們從永樂、嘉靖時代起,就占據著都城的軸心位置。中軸線是一條抽象的線索,但它因這些建築而有了具體的形跡,甚至隨建築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動的樂感。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抵京,要面見皇上,但又拒絕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從正陽門進城。這顯然是一次不平等的對話,一方是渺小的個人,另一方是規模宏大的東方建築群落。他走過大清門、千步廊和御道,天安門金色的重檐、深紅的城樓、潔白的階石欄桿、石獅華表,以深遠的藍天為背景,如同夢境里的布景,令他傾倒。走過端門,凹字型的午門,充滿東方王朝的神秘力量;而午門後的太和殿廣場,卻又豁然開朗,節奏變得舒緩,有內金水河彎曲流過,如天國般寧靜深遠。在太和殿上,他身不由己地跪倒,不僅因為宮殿道路的巨大尺度令他的身體無法承受,更是被中軸線上透露出的王氣所征服。
現在再回過頭來,解開出土石鼠和石馬的謎團。天乾地支中,子為鼠,午為馬。這兩只分別被埋藏的石雕,暗示著中軸線實際上是城市的子午線。整個城市的建築都以此為對稱。即使大地上的景物不斷被時間篡改,這兩只被埋藏的石獸也將恆久述說曾經存在的真相。

Ⅲ 北京中軸線申遺,這條中軸線到底有什麼來歷

北京中軸線是起源於元朝的,但現在的北京中軸線,是明朝的,和元朝的有差別,因為明朝的統治者把北京中軸線向東移了150米,從此之後,北京中軸線的格局就定下來了。接下來,我們就仔細了解一下北京中軸線。

總的來說,北京中軸線是源起元朝,始於明朝。但要注意的一點,北京中軸線這個概念是梁思成在1951年提出的,並不是在元朝或者明朝提出的。

Ⅳ 北京中軸線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

北京中軸線曾經南起永定門,北到鍾鼓樓。

今天的北京中軸線是對明北京中軸線的繼承與改造,而明北京中軸線又是對元大都中軸線的繼承與改造,而元大都中軸線又是對金太寧宮中軸線的繼承與改造,而金太寧宮中軸線又是對隋臨朔宮中軸線的繼承與改造,而隋臨朔宮中軸線又是對原古永定河渡口北側南北向道路的繼承與改造。

因此,今天的北京中軸線,作為道路大概形成於3-4千年前,離宮中軸線形成於1400多年前的隋臨朔宮始建之時,而作為國都中軸線形成於740多年前的元大都始建之時。

王者之軸

北京的中軸線,其意向直接來源於「中」這個漢字。在遠古的農業社會,太陽對人的生存極其重要,以觀測日照為目的的「立桿測影」活動被視為神聖之舉;而觀測太陽所立的「桿」,因其具有報告時間、標定方位的作用,也就具有了神性。

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考古遺址曾出土過測日影所用的「圭表」,通過太陽照射下「表」桿的陰影投射在「圭」桿上的長短來進行大地測量。在冬至這一天的正午,如果在某個地方測量時投影正好到達「圭」桿上一個特定刻度,此處即為「大地之中」,由此有了「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的定都准則。

測影所立「中桿」被視作天地之中的象徵,往往成為一個聚落的中心圖騰,由此又成為了政治意義上的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張法教授認為,當時「中桿」的形態類似於旗桿,這就是甲骨文「中」字的最初象形含義。

因此,「中」字在其誕生伊始,便被賦予了天人合一、居天地之中的神聖意義。從「中桿」開始的「尋中」的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向心力、大一統國家的願望,從古至今都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觀念。

Ⅳ 北京中軸線在哪裡

北京中軸線,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東西對稱,布局建築物的對稱軸,北京市很多建築物都位於這條軸線上。明清北京城中軸線北至鍾鼓樓,南至永定門,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有五個主題:

1,永定門到天橋1500米之間,擁有著難以數清的古樹,主題就是是生態。

2,往北走1500米,天橋到正陽門,則是北京傳統三大商業中心,主題是經濟。

北京申奧後,中軸線又一次向北延伸,作為奧林匹克公園的軸線。東邊是國家體育場(鳥巢),西邊是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往北,過了奧林匹克公園,就來到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公園中仰山、奧海均位於中軸線。

如今,隨著國家的發展,北京中軸線依舊擁有活力,由南延伸到大興機場。中軸線的增長,象徵著我們中國走向未來。走向輝煌,明天一定更美好,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發展創新的中軸線

Ⅵ 北京的中軸線始於哪個年代

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Ⅶ 北京城的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很多建築都建築在對稱軸上,稱為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建築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箭樓(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橋(1934年拆除)、正陽橋坊(五牌樓)、正陽門(前門)箭樓,正陽門城樓、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1954年拆除)、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1956年拆除)、景山門、綺望樓、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1954年拆除)、萬寧橋、鼓樓和鍾樓。
從北往南依次為,鍾樓、鼓樓、萬寧橋、地安門、景山(壽皇殿、壽皇門、萬春亭、綺望樓、景山門、北上門)、故宮(神武門、順貞門、欽安殿、御花園、坤寧門、坤寧宮、交泰殿、乾清宮、乾清門、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中華門、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正陽橋坊、天橋、永定門城樓和永定門箭樓。
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三座門─西三座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1]
故宮的建築多數東西對稱。太和殿等主要建築坐落在中軸線上。

Ⅷ 北京從何時開始進行南中軸線重建的

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 端門, 午門,紫禁城, 神武門,景山, 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而近年來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Ⅸ 北京的中軸線指的是什麼

現在所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世紀上時指明清時期北京的中軸線。中軸線在建立之初所蘊含的本意是凸顯封建帝王的中心統治地位。所謂的中軸線是指貫穿城市南北,平分城市的分割線。北京城的中軸線從城南的永定門起,止於城北的鍾樓,長度有8公里。從永定門開始依次為:永定門、前門、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樓、鼓樓和鍾樓。整個北京城以此軸線為中心,形成了「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布局。但關於北京城的中軸線還有一段久遠的 歷史 。最早在北京城劃分中軸線是在金代,當時的中軸線時一條貫穿內外城門的皇帝專用道路。後來到了元朝,中軸線才正式形成,其位置時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到了明代,統治者將中軸線向東平移了150米,最終形成了現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格局。 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城,是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基礎上擴展而成的。而明清的北京城,又是在元代的大都城基礎上改建的。 在明永樂年間,朱棣篡奪了侄子的皇位,決定遷都北京,必然要重新建設一個新的北京城。作為天子的都城,要如何修建呢?這要提到一本書《周禮·考工記》。 這部書,大致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記述了關於周王朝的王城建設制度,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城市規劃專著。書中提及的都城基本規劃思想和城市格局觀念,一直影響到了後世的都城規劃。歷朝歷代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唐代的長安城和元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在都城的規劃思想中,周王朝的禮制觀念有著深刻的體現,反映了古代 社會 的等級秩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 社會 關系。在具體布局上的表現,就是京都的城池呈平面方形,有著明確的中心點和中軸線,建築對稱布局,街道縱橫交錯,呈棋盤狀。皇宮宮城與皇城的重要建築也位於城市的中軸線上,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因而就有了北京城的中軸線。 這條中軸線位於北京城區的中心,貫穿了南北,也決定了北京這座城市的整體空間布局。在明清時期,中軸線的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沿途依次分布著永定門、正陽門、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地安門、鍾鼓樓等景觀。可以說紫禁城與皇城的重要建築,幾乎都在這條中軸線上。 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前後,中軸線分別兩次向北端延伸了。第一次發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為連接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地區,中軸線從鍾鼓樓向北延伸,穿過北三環、元大都城垣遺址直達北四環。當北京申奧成功後,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穿過了奧林匹克公園,直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仰山、奧海。建築大師梁思成曾這樣贊美北京的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條當今世界上最長、最偉大、最壯麗的城市中軸線,北京啟動了「中軸線申遺」工作,並確定了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鍾樓14處文化遺產點。祝福北京早日申遺成功。 中軸線以前是凸顯封建帝王的中心統治地位,現在新中軸線顯示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展示新中國的輝煌。 奧林匹克公園坐落在新北中軸線上,奧運幾個主要場館(鳥巢、水立方等)分列兩側。 新首都機場航站樓選址在中軸線南延長線上。 將來會來更多標志性建築出現在新中軸線上,中軸線也會得到更好的規劃!可能是古代亦有自成體系並十分精準的數學和物理玄妙之學。簡單地說,就是以故宮的中軸為中心點,向前,向後延伸的直線。當然不可能是筆直的一條直線,不過相對來說,可以看成走向是正南正北。明清時表現帝王至高無上,而現今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不過近年有個說法,要重新啟動中軸線特點,為北京的 旅遊 填瓦… 指的是從北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經中部美術館、王府井、前門大姐街,到南部的104國道。所謂中軸線,就是貫穿北京南北,幾乎平分整個北京。 中軸線是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門到鍾樓長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這是世界城市建設 歷史 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之一。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贊美這條中軸線是「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中軸路,一條馬路分東西城 就是面沒了只有線了.在過N年只有點了。這是進步。

Ⅹ 北京中軸線是

北京皇城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鍾鼓樓,全長7.7公里的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在850多年前北京被稱作京中都,具體指廣安門那個位置。1620年成吉思汗三次攻打京中都,後來忽必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元大都。

中國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試圖構建君之權「受命於天」的假象。但是,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辦公、寢居的地方,並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後700餘年的建築格局上,中軸線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今天的專家學者發現,它並沒有同子午線重合……

航測專家看北京全景圖,發現有個地方不對勁。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用特製的照相機成功「取」下了北京城的全景圖像。這位空中攝影與遙感專家,曾參與上世紀60年代初幾次著名的軍事偵察,經驗豐富而老到。

面對大型的《北京衛星影像圖》和《北京航空影像圖》,老人感覺有個地方「不對勁」,他當時的目光停留在中軸線上——這是足以影響整個城市格局的「脊樑」,「不論在巴黎、倫敦、東京,還是在北京」。

那一天,夔中羽的視線沿著影像圖上的北京中軸線一路「北上」,腦袋竟不知不覺偏向了左側,這使他感到吃驚——中軸線應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呀,「難道是空拍出了問題」?

地圖上的中軸線是「偏的」,「鍾樓偏離約300米」。「拿地理坐標一印,它(中軸線)偏離子午線兩度十幾分,但不到兩度半。」夔中羽對記者說——在對全景圖做出測量後,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度多的偏離」曾令夔中羽對全景圖的精確性產生質疑,不過在對比北京地形圖、城區旅遊圖後,這種疑慮減輕了。因為,「不僅僅是影像圖,在地形圖甚至在旅遊圖上,中軸線無一例外偏離了子午線(經度線)。」

夔中羽介紹,在精確的地形圖上,中軸線顯示了這種「偏離」:從南端起始點(永定門)開始,向北延伸時開始呈逆時針方向偏離子午線,而終點位置(鍾樓),換算後的實際距離,已經離開子午線約300米!

是不是測量專家、地圖繪制者集體犯了錯?

成型於封建帝王時代的北京城,中軸線同子午線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多數人的「常識」中,乃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既如此,時至今日,呈現在世人眼前的中軸線為何「歪」了,難道是測繪專家、地圖製作者犯下了群體性錯誤?

夔中羽研究員找到那些「製作地圖的人」。參與繪制地圖的專家向他解釋,當初他們嚴格根據實地測量繪制地圖,繪制出來後,也發現中軸線是歪的。他們也很困惑,其間有人曾提議把地圖上的中軸線「正」過來……

在尋訪中,夔中羽進一步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規劃市政建設,北京市的測量專家就已經發現了這種「偏離」,據說,他們曾將這個問題向有關部門做過匯報,但歷史事實無法改動,由於偏差比較小,市民根本感覺不到。

實驗表明,現實中的中軸線的確偏離了子午線。為了搞清楚現實中的北京中軸線走向,夔中羽研究員去年底做了一個實驗,名曰「立竿見影」。在新建的永定門下,研究員做了一個日晷,立了根2米高的竿子,在永定門朝北的甬路上,貼了條6米長的黑色膠帶。「膠帶的方向就是中軸線的方向,竿子的影子則代表了子午線」。

在查閱了2004年的天文日歷,並將視差改正值、經度改正值計算入內後,實驗報告出爐了:黑色膠帶與影子赫然呈現一個夾角,測量後的角度大致是——2度十幾分!「中軸線的確是偏離的。」夔中羽說,「北京的中軸線並不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軸線的偏斜,歷史追溯到700多年前。夔中羽研究員和多位史學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

「當年成吉思汗攻克京中都(今北京)時,將它破壞殆盡,之後,元朝在京中都的基礎上建立了元中都;到了明朝,為防範蒙古人,在元中都基礎上,加建了德勝門一線,而東西城牆則沿用元代的土城,包砌了城牆,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到今天已有730多年。」

中軸線謎局出現不同版本的解讀,一說系「漢人有意為之」。

中軸線為何是偏斜的,關注的焦點自然集中到工程主持者身上。那麼元代中軸線是誰主持興建的?夔中羽說,擔任「監築」之職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劉秉忠,一般認為,元代中軸線是由劉和他的學生郭守敬二人主持興建,二人皆為河北邢台人。

鑒於元代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的歷史事實,就有歷史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中軸線是漢臣劉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們並沒按照天子的意圖,使影響城市布局的中軸線處於正南正北的子午線上,試圖以此反抗元朝統治。對此,有學者提出質疑,因為,上述說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於是有了第二種看法:可能是建造者採用磁針定位法,造成了技術上的誤差。但是,夔中羽認為這種推理不大令人信服,畢竟劉秉忠和郭守敬在當時是傑出的科學家,他們會採用精度較高的天文測量,而「採用當時就證明誤差極大的磁針定位,可能性不大」。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中軸線可能是由於自然因素的破壞而發生偏斜。

夔中羽驚奇地發現,中軸線遙指元上都遺址。夔中羽則將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元朝第一個皇帝、鐵木真之孫忽必烈身上。「這條中軸線建於忽必烈統治時期,它的形成是否也與忽必烈興起的地方元上都有關聯?」

帶著疑問,夔中羽等人繼續量算地圖,進行野外考察。最終他們發現:北京中軸線繼續往北延伸,延長線恰好通過距離北京270多公里的古開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蘇默。而據當地蒙古史學家介紹,兆奈曼蘇默是元上都遺址所在地。當年忽必烈就是從此地遷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實上,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兩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辦公,元大都就是所謂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辦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由此,夔中羽研究員認為,中軸線偏離的事實,乃是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有意為之。由於「蒙古帝國」的元代檔案殘缺不堪,因而在具體的考證和推理方面,科學家和史學家仍在艱難地尋找著答案。夔中羽說,南自永定門,北至鍾樓,北京現在的中軸線全長7.7公里(媒體多報為8公里),當被視做從元大都遺址到北京約270公里的「兩都線的最南端」。

專家做了個統計,歷史上把北京作為都城的封建帝王有33位。照此看來,這33位所謂的「真命天子」,也許除了忽必烈等人,怕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龍椅坐「歪」了。

據cctv - 10 科學教肓頻道《走近科學》2005年報道,夔中羽等與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攝制組合作,通過航空,大地測量等方法,在北京城中軸線的延長線上於內蒙古找到了元上都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