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交所對上海的影響
1.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確立了北京金融中心的地位,上海空金融中心的口號等等。的確,由於中國目前的國情和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在北京設立更多的金融機構、法人實體和金融監管機構是不可避免的。
2. 目前,北京在金融資產和人才的集中度上遠遠領先於上海,但最重要的目的還是要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目前,我國金融體系還存在諸多漏洞,發展還相對不成熟。
3.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宗旨只是為了完善整個金融體系,保護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是為了科技的長遠發展。但是,隨著金融的不斷開放和發展,目前只有上海擁有完整的金融體系。
4. 國家還明確表明,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事實上,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也是中國金融開放的關鍵一環。從長遠來看,它將促進上海。
拓展資料
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家成立的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註定成為關注的焦點。與現有的香港聯交所(HKEx)、上海證券交易所(SSE)和深圳證券交易所(SZSE)相比,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目的和優勢。未來四大證券交易所的側重點將不同。對未來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將產生什麼樣的帶動作用。對此,多位專家在接受采訪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小微企業上市的福音
作為北方地區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北方證券交易所的成立,註定具有非凡的意義。華興資本首席經濟學家李宗光認為,按照中央精神,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是為了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它說,企業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是有等級的。目前上市門檻對中小企業和「專特新」來說仍然很高,排隊時間過長。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將拓寬中小企業的上市渠道。
李宗光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全球性問題,而我國上市門檻較高,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難度較大。幾年來,注冊制改革和科創板的開放對降低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門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未來,北京證券交易所將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渠道,對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科技創新步伐起到積極作用。
經濟學家、風險投資專家、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傲平認為,從整體融資情況來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北京證券交易所延續以往的新三板市場,重點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尤其是直接融資便利市場。它針對專業化的新型中小微企業,將能夠打開中小企業無法在資本市場上實現直接融資發展的核心問題。
據了解,證監會針對「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服務中小企業的意義何在」,證監會表示,搭建服務創新發展的專業平台圍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掃除新三板建設的政策障礙,鞏固市場服務功能,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科技、創新、資本的聚集效應,逐步發展成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後期發展優勢。李宗光認為,北京擁有全國最多的「獨角獸」,互聯網和服務業發達。因此,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後,可以孵化出更多的「大公司」。此外,「新三板」的遴選層和創新層儲備了大量優質標的,可為北京證券交易所儲備標的資源。
㈡ 上海的金融好還是北京的金融行業更強為什麼!!
當然是上海的金融行業更強。
因為上海是國家主要發展金融行業的城市,也是發展成國際金融行業的主打城市。
㈢ 上海和北京哪個發達
上海和北京比較,上海比北京發達。
上海和北京都是中國重要的核心城市,分別是中國第一大都市和中國第二大都市。但是上海的工業體系是遠遠強於北京的。上海擁有3.5萬億的工業總產值,而北京只有2萬億的工業產值,雖然北京的工業實力也不弱,但是與上海的差距還很大。
上海比北京發達的原因分析
第一,上海在航空製造,鋼鐵製造。港口機械。船舶製造,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醫葯均領先於北京。工業實力仍然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工業實力越強的城市,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更強。
第二,上海擁有全球領先的金融體系,僅僅去年上海的金融交易就突破了2270多萬億,上海在金融領域也遠遠強於北京。上海已經是全球公認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實力不僅領先北京,就連亞洲的金融中心,香港也被上海超越。
第三,雖然說北京的211名校數量強於北京,但是在頂尖的高校實力上海並不弱於北京。在去年的QS中國高校排名中,上海有三個高校進入全國十強,全國十強名校數量超出了北京。可以說上海的教育實力女北京已經不相上下。
第四,上海的國際化程度更高,國際資本更願意到上海投資。全球440多家世界500強在上海有投資,上海已經累計吸引了外資兩千七百多億美元。吸引外資的規模是一個地區國際化程度,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第五,上海的國際貿易長期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如此嚴峻的經濟環境下,上海的外貿仍然實現逆勢增長,實現3.48萬億的外貿總額,占據全國外貿10%。
㈣ 北京上海的經濟差距是什麼
2018年1月北京和上海同時發布了2017年經濟成績單。同為超一線城市,二者經濟實力一直就難分伯仲,各有千秋。
從城市定位來看,北京更偏重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其經濟實力也很強;上海更偏重經濟中心,但在文化方面也不示弱。
第七:財政收入
上海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42.26億元,比上年增長9.1%;北京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5430.8億元,同比增長6.8%。
財政收入方面,上海還是挺厲害的,主要是上海的經濟總量大。但一個地方的財政收入不僅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有中央稅收返還和中央轉移支付。
財政部最新發布的《2017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分地區預算匯總表》顯示,北京2017年預算數為700.46億元,上海為525.28億。
看來,在轉移支付方面,中央還是更偏愛北京一些,畢竟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需要花錢的地方多。
第八:接待遊客
這個指標主要是為了對比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相比之下,上海確實比北京更開放,上海入境的外國(包含港澳台)遊客比北京多很多。
2017年,北京全市累計接待入境遊客392.6萬人次,上海全年的數據沒公布,但是截止去年11月,接待入境遊客就達到801.6萬人。
不過,兩市有個共同點,從主要客源國來看,接待最多的外國遊客都來自美國、日本和韓國。
第九:人口
上海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北京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下降0.1%。
兩個城市都是人口超大城市,但去年北京人口下降了2.2萬人,有人分析可能和疏散低端產業有關。
看完詳細對比,很多人會發現,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可能並沒有外界想像中那麼大,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是齊頭並進的。
如果要說二者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上,這主要是由兩個城市的定位決定的,總體上孰優孰劣真的不好下結論。
聲明:對比不是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兩個城市的差異,拒絕無緣無故的地域黑。
㈤ 金融街稅收為什麼比陸家嘴還高
政治文化。
在北京金融街裡面有著中國金融中心的「一行三會」(如今變成一行兩會),因此全國各大金融和銀行總部自動聚集到北京金融街。從金融中心的角度,北京金融街依然牢牢把持著「中國金融中心」的地位,本質上這種金融中心地位不是經濟特徵,而是北京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而決定的。因此從大數據對比非常明顯:北京金融街更像傳統國家金融中心,上海陸家嘴更像綜合商務區,所以稅收會比陸家嘴高。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㈥ 中國北京厲害還是上海
誰是中國城市一哥?上海還是北京?中國真正的一線城市從來都是北京和上海,那麼它們誰是中國城市一哥?我們從8個方面比較:
1,經濟:上海的gdp總量高於北京,北京人均gdp略高於上海,經濟作為評定一個城市實力最重要的指標佔到了最高的權重,數據上上海領先較多,再加上中國經濟中心的頭銜,此輪上海領先。
2,政治地位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直轄市,長三角龍頭,中國門戶城市,政治地位不言而喻,但還是難與首都北京競爭。政治地位也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並關乎到影響力和發展。此輪北京勝出。
3,體量:上海在人口,建成區面積,GDP總量占優,北京僅全市面積大於上海,此輪上海占優。
4,生活水平 :北京在人均工資,人均存款,人均消費方面略勝一籌。上海在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社消 ,人均稅收方面占優。綜合來講都代表中國富民最高水平,但北京物價似乎稍低,本輪持平。
5,金融業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金融市場更大更廣,外資金融企業集中。但北京由於金融街這個bug一般的存在,北京金融資產規模,生產總值都高於上海,金融企業實力也更強,本輪北京小勝。
6,歷史文化 :北京始終是歷朝前幾大的城市,並且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文化遺產的城市,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而上海晉朝時叫松江府作為蘇州的附屬城,直到近代才開始發展,文化影響力較弱。此輪毫無懸念北京大勝。
7,城建 :上海浦西商業區的建設很人性化,夜景led雖多,但內透也不差。而北京單體見諸雖然品質更高,但城建除了幾大商圈外細節方面就要遜色上海很多,特別是城南和郊區,規劃設計夜遜色一些。此輪上海勝。
8,教育:清華北大人大遙遙領先復旦交大同濟,人大附和四中貌似也強於復旦附中和上海中學,北京勝。
綜上,8個方面北京上海各佔4優,誰是中國城市一哥,只能說半斤八兩,如果硬要分出個高下,北京作為首都,似乎中國一哥稱號更名符其實。你認為呢?
㈦ 力壓上海、深圳北京真正的實力原來如此強大
前些日子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數據顯示,北京與上海之間的差距,廣州與深圳之間的差距,都在縮小。
北京給自己的定位是「四個中心」,分別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 科技 創新中心。
就我們長期的認知積淀而言,我們默認上海就是經濟中心,北京就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不曾想,北京的經濟優勢也在逐步顯現。
北京一直是我國的超一線城市,但我們其實很少談到北京經濟。另外,北京不僅僅是北京市,還是我國首都,首都經濟是獨特、稀缺資源的疊加,整個北京區域的經濟實力是不容小覷的。
北京有何優勢成為經濟中心?
北京的 科技 創新能力居全國首位,新經濟發展能力強勁。
北京擁有最好、最多的高校資源,匯集了全國最多的985、211高校;中關村等創新基地,依然保持活躍,中關村高精尖產業強鏈工程等專門應對卡脖子問題的核心能力在加強,中關村示範區企業技術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20%,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
北京是總部經濟最發達的世界級城市。
8月2日,《財富》雜志發布了2021年世界500強排行榜。
北京擁有60家世界500強企業,連續第9年雄踞全球第一,其次是東京、紐約,並且北京的數量超過東京、紐約之和。
同時北京是央企國企最多的城市,在共同富裕時代,作用明顯。
與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才是真正的「央企基地」,這些央企都是一些關乎經濟命脈等的壟斷性行業。
北京金融業愈發發達,與上海差距微乎其微。
北京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是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大型金融機構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總部級法人金融機構突破900家,金融資產總量佔全國一半。
北京實質上就已經是金融中心。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城市,中國形象第一名片與代言,在很大意義上講,首都北京的經濟 社會 發展,是中國經濟 社會 發展的氣象台和風向標。
盡管實體經濟舉步維艱,全國步入新常態,但是北京以國都之姿,一直閑庭信步。不僅經濟大盤無憂,公共資源亦引領天下。
最多公共資源,促使最多人追隨
盡管北京最近幾年奉行了非常嚴格的趕人政策,但是,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的外地人,還是前赴後繼潮水般湧入北京,北京到底香在哪裡?
論繁華便利,北京不如深圳,論宜居,北京不如珠海、青島,人間天堂的蘇杭。論氣候,朔風強勁的北京,不如南風習習的江南。
北京的最大利器,是公共資源。
最好的學校,最好的醫院,最強大的央企,都雲集北京。這些資源,才是國內其他城市無法替代的。
中國城市的公共資源安排,北京處於第一個梯隊,它不僅是直轄市,而且是首都,其政治地位超越國內一切城市,其掌控和調動資源的能力十分強大。
在文教領域,中國最頂級的高校,包括北大與清華,均設立在北京。全國三十餘所頂級大學中985名校,北京獨居其八,集中了全國五分之一精銳。
雙一流改革之後,北京高校實力更進一步。以人口論,北京僅佔中國人口的2%不到,以面積論,北京佔中國面積也不到0.2%。其高校密度,無論是從人口還是面積而論,都為中國一般城市的數十倍以上。
在醫療資源方面,北京也獨步全國。
在2016年中國十大醫院中,北京獨占其四,在全國100強中,北京也獨佔17家,北京三甲醫院也為全國最多。
在經濟領域,110多家央企中有超過80家以上的總部駐扎北京,超過其他所有城市總和。北京的繁榮,相當一部分貢獻,來自這些巨頭。
至於中央機構,則更是大多集中於北京,而且絕大多數擠在二環內巴掌大的地方。三環外的機構都是少數。
追逐資源,猶如人間追月!
讀書看病求官都要來北京,誰能無視北京?
北京不僅是中國的京城,更是中國的金城。
它還是中國事實上的經濟中心。
北京在中國經濟體系中的強勢地位,體現在三個方面,央企;世界500強和中國五百強總部。
北京擁有驚人的高端生產要素
就人才方面而言,2019年北京共有國家傑青102人,佔全國比重達到34%。 科技 方面而言,2018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佔全國三分之一,吸納創業投資金額佔全國35.4% 。
金融方面而言,截止到2018年末,北京金融業資產總值約140萬億元,佔全國金融資產總值45%。金融決策機構主要在北京。以金融為代表的服務業,以 科技 為代表的製造業,不僅意味著經濟而且意味著中心。
過去我們說人才、 科技 、金融這三大方面是最核心的生產要素,而北京正是三大方面兼備。
北京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
北京不僅這些要素強大,而且還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無論是世界銀行的研究,還是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的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北京的營商環境在全國內地是第一的位置。
首都北京,政治中心毋庸置疑,文化中心無可厚非, 科技 中心理所當然,經濟中心更是責無旁貸!
首都北京,是文化外交傳媒的第一高地,是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和區域都無法逾越的,有著得天獨厚,無與倫比的天然資源優勢。
讀到這里,你眼中的北京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你覺得北京的經濟實力是否超過上海、深圳?歡迎下方留言與筆者互動
(小橘子)
㈧ 為什麼金融行業工資都非常高據說北京cbd和金融業高工資(高富帥)的人超多我朋友才進金融公司一年
金融行業分成比較多,拿客戶的錢投資,穩賺不賠。上海金融行業的平均每年薪資大概是60到70萬,北京應該也差不多這個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