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商標局地址
北京市西城區茶馬南街1號,乘車路線通過圖片給你發過去了
『貳』 茶馬古道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茶馬古道的歷史意義是: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游牧業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分川藏、滇藏兩路。
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2)北京茶馬道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茶馬古道在雲南境內的起點就是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麗江、中甸、阿墩子等地是茶馬貿易十分重要的樞紐和市場。
滇藏線茶馬貿易的茶葉,以雲南普洱的茶葉為主,也有來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葉。滇藏線茶馬貿易有自己的特點。
由雲南內地的漢商把茶葉和其他物品轉運到該地轉銷給當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販運商人,又從當地坐商那裡購買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產品、葯材,運至麗江、大理和昆明銷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換取以茶葉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運輸工具主要是騾馬和氂牛等。
『叄』 茶馬古道為什麼發展
思普區歷史上的鹽茶馬道,是伴隨著鹽茶的生產、運輸、銷售而興起的。據光緒《普洱府志》載, 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銷西番。其卷十九《食貨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宋代時已開始有茶馬市場,以茶易馬。元代時茶葉已成為邊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時,謝肇淛己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記載。萬曆年間,在普洱已設官管理茶葉貿易。據考,歷史上普洱茶運銷量號稱10萬擔以上,清順治十八年(1661),僅從普洱運銷西藏的茶葉就有三萬馱之多。「清代中葉,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廳增設茶局,商人經營茶葉要向官方領取茶引」(即執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樂山設「攸樂同知」,統兵五百防守山寨,徵收茶捐,當時每年約有馬幫一千餘馱運茶葉,然後轉運普洱府加工精製。由於瘴瘧流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將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改稱思茅同知,從此思茅又成了普洱與西雙版納之間的茶葉中轉站,思茅也因「普茶遠銷」而繁榮起來。
摘自:老李自由行
『肆』 茶馬古道風景區的介紹
茶馬古道1是唐代以後,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瀾滄、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馬道,也是思茅物資交流、進行貿易的南方絲綢之路。山間鈴響馬幫來,是50年代前的真實寫照。
『伍』 茶馬古道的內容簡介
茶馬古道,是文化傳播的古道,是轉經朝聖的道路,是民族文化大走廊,是綿延盤旋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滇、藏、川「三大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中的一條神秘古道。
本書以15萬余字,千餘幅圖片的篇幅,為讀者全面展現茶古馬道這一極具文化內涵和旅遊線路沿途的風貌,提供關於茶馬古道最權威的上路指引。
『陸』 茶馬道是什麼意思
茶馬道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條商貿通道,蜿蜒盤旋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
茶馬道 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條商貿通道,蜿蜒盤旋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它是與中國對外交流的三大支脈之一,海上道,西域之道,南方絲綢之路有著同樣歷史價值和地位的文化傳播之道。
茶馬古道的歷史價值:
1、文明傳播古道茶馬古道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
2、民族文化的遷徙走廊在這條綿亘10000多里的古道上,幾千年來漢、藏彝、納西、傈僳、哈尼、基諾、羌、普米、白、怒、景頗、阿昌等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凸顯了我國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始形態。
3、民族精神之路提到茶馬古道,就不能不提起馬幫。馬幫在千百年在歷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的載體。他們的精神又附著在這條古道上,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4、民族團結、融合之路茶馬古道就像中國西南一張巨大的網,各民族人民通過這張網,加強了聯系和溝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發展和融合,增進了彼此間情感的聯系。
5、安疆固邊之路茶馬古道的拓展,茶馬貿易的興盛促進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定和鞏固。
6、經濟發展之路千年茶馬古道通過茶馬貿易,促進了這一地區許多城鎮的形成,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
『柒』 茶馬古道的起點在哪
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的起點在雲南西部洱海,川藏道的起點在四川雅安。
茶馬古道的主要干線為青藏線、滇藏線和川藏線。其中青藏線發展最早,開始於唐朝時期。滇藏線經過西雙版納、麗江、大理等地,又經過喜馬拉雅山運往印度等國,是路線最遠的一條線路;而三條線路中,川藏線對後來的影響最大。
茶馬古道是指以茶為傳播、貿易和消費主體,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手段而形成的文化、經濟走廊,茶馬古道還是一個文化符號和一項大型線性文化遺產。
(7)北京茶馬道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茶馬古道最早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古代戰爭主力多是騎兵,馬就成了戰場上決定勝負的條件,而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將茶與糧食看成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茶馬古道隨著茶馬互市制度的興起而繁榮,盛於明清。從明朝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早在宋元時期官府就與吐蕃等族開展茶馬貿易,但數量較少,所賣茶葉只能供應當地少數民族食用。
到了明朝以後,政府規定於四川、陝西兩省分別接待雜甘思及西藏的入貢使團,而明朝使臣亦分別由四川、陝西入藏,其餘大部川茶,則由黎雅輸入西藏。
『捌』 茶馬古道形成原因並簡述意義
一、形成原因
川藏茶馬古道的形成是因為「茶馬互市」。「茶馬互市」是以內地的邊茶交換藏區的馬匹。因此,茶馬古道是一條用以貨易貨的貿易方式所形成的重要經濟、文化交流通道。川藏茶馬古道起於雅安經康定到西藏,在明代成為全國邊茶的主要貿易通道。
二、意義
1、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
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系。
2、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
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里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齊集。
4、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
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復合、交融的情況。
(8)北京茶馬道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1、茶馬古道是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是民族團結的象徵。由藏漢等族人民開辟的這條道路,證明了西藏歸屬中國的歷史必然性,證明了藏區與祖國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關系。
證明了藏族與漢族和其它兄弟民族間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它就象一座歷史的豐碑,穿越千年時空,讓人感受到漢藏情誼的雋永與深厚。
2、茶馬古道是一份豐厚的旅遊資源,在藏區的旅遊業的發展中具有巨大的價值。茶馬古道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有很大的旅遊吸引力。
古道上茶夫在石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馱隊踏出的蜿蜒草地小徑,能讓人浮想聯翩,追尋那千年的史跡;古道沿途的村寨、牧場風光綺麗,民俗奇特而各有地域差異。城鎮中多元文化匯集、絢爛多姿,都能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將這些開發為旅遊觀光的項目推出,具有獨特的優勢。
3、深入發掘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對於推進藏漢地區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道路,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伴隨這一古道誕生的藏族茶文化、商貿文化就值得深入發掘。
以茶文化而論,藏族對茶的醫療作用見解獨特,早在14世紀時,就根據茶的生長地理環境、施肥種類、烘製方法的差異,將茶分為十六種,分別用以治療流涎、膽熱、痴愚、胃病、血病、風病、魔病等症。藏族飲茶、用茶的禮俗更體現了一種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集中了茶文化的精髓。
『玖』 北京市東直門在那邊
北京東直門屬於北京東城區
東直門是位於北京城內城東垣北側的一座城門,主要包括東直門城樓、東直門箭樓、東直門閘樓和瓮城。
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面闊五間通寬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3米;樓連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門,四角皆為直角;東西為62米,南北為68米;南側瓮牆辟券門,門上建閘樓。20年代初期東直門全景,在瓮城內從正東向正西方向拍攝的東直門城樓門洞。門額上鑲嵌的"東直門"三字清晰可見;門洞券頂"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顯示著歲月的滄桑。
有比較准確的歷史記載,是在元代以後。元代以前基本是荒地,元大都的建立,就是開始了東直門准確的歷史,元大都是1267年,由忽必烈下令施工,東直門的歷史就由此開始了。東直門地區在這兒,當時是住的崇文門,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文東武西,在元朝時期,當時的崇文門,也就是今天的東直門,大致的情況是這樣的。他有崇文庫和官倉,為什麼元代在這兒的官倉這么集中,是和海運有關的,還有一條河運工程是和東直門是息息相關的,就是壩河,最後進入積水潭,另外一條就是亞麻河,通過東直門水關進入元大都的,把糧食和貨物卸在崇文門地區,這是元代的情況,但是元代的時候,東直門郊區還沒有形成規模,基本上沒有什麼村落。
歷史發展:
位於北京東二環東直門立交橋的西側,原為元大都東垣崇仁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補沿用,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稱東直門,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瓮城、箭樓、閘東直門箭樓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成化九年城樓曾引發火災,火災後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於東直門外建水關,管理進京貨物。清朝在嘉慶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樓。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瓮城、閘樓拆除,於箭樓後部兩側建"之"字形磚蹬道。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台基,台基於1958年拆除。
1950年在東直門城門北側開豁口,以利交通,1969年拆除東直門城樓。1979年在城門原址東側建立交橋,為重要交通路口,附近有東直門地鐵站和東直門長途汽車站。東直門城樓形制與朝陽門略同,尺度略小。
1840年以後的東直門地區,近代特別是晚清,雖然社會的發展,社會關系發生變革,因此有一些近代設施也引入到東直門,首先是1908年東直門的水廠建設,我們知道北京的水資源一直很緊張。老百姓說南城茶葉被城水,水好在北城,所以在城裡水資源最緊張的時候,東直門建立了水廠,一開始以孫河水源作為水廠,孫河水源絕了以後,直接在東直門取地下水。所以推車送水也是北京的一個特色,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事件。
第二就是1915年,鐵路是在八國聯軍1897年修到北京的,因此在1915年,當時的孫貴春修環城鐵路,是從西直門經德勝門,安定門到東直門,和軍工鐵路相接,形成了環城鐵路,東直門的交通變得更加便利,同時對於東直門的官艙來講影響也是很大的。近代以後,隨著漕運的斷絕,原來的倉庫失去了意義,王府也換了主人,這個呂青王府變成了青年學堂。
建制規模:
城門城台底基寬39.95米,底基厚28.8米,城台頂寬35.20米,頂進深22.90米,城台高11.58米。內側券門高7.70米,寬6.35米,外側券門高5.25米,寬5.30米,城台內側左、右馬道寬4.8米。
城樓連廊,面闊31.50米,連廊通進深15.30米,連城台通高34米。
瓮城為正方形,四隅均為直角,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瓮城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閘樓形制同朝陽門。瓮城西北角建關帝廟。瓮城門上有一單檐硬山譙樓,其外側牆體辟有兩層箭孔。城樓朱楹丹壁,面闊5間,進深1間,樓高34米。瓮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築箭樓,其外側面闊7間約32米,內側廡座面闊5間約27米,通高30餘米。樓前、左、右三面牆體各闢箭孔4層,共有箭孔80個。
『拾』 什麼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聽說過,但是你有沒有進一步了解過茶馬古道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什麼是茶馬古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馬古道簡介
茶馬古道是一條連接中國西南地區、西藏及南亞、東南亞,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以普洱茶和馬匹牲畜為主要貿易對象的民間國際古貿易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勢最高最險的文明傳播古道,全憑人力和牛馬踩出,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 文化 交流的走廊,也是各民族融合的橋梁。茶馬古道加強了藏同西南地區、西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為南亞、東南亞各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打開了方便之門。
茶馬古道之名因茶馬互市而得,主要包括川滇古道、滇藏古道、川藏古道、滇緬印古道四個大方向,每個大方向還可以分出若干條路線。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木霽弘是茶馬古道最早的正式提出者之一。他經過實地考察證實了其中七條路線的真實性。這七條路線包括雪域古道、貢茶古道、買馬古道、漓緬印古道、滇越古道、滇老東南亞古道、採茶古道。
雪域古道始於雲南南部的產茶地大理、麗江迪慶,進西藏,進入印度、尼泊爾等國。這條古道有兩條岔道,一條由雲南的德宏,保山,經怒江到西藏,與主道會合另一條由四川的雅安、巴塘、理塘,經西藏,西藏境內怒江岸邊古道上行進的馬幫與主道會合。
貢茶古道從雲南南部經思茅、大理、麗江,到四川西晶,然後進入成都,再到內地各省及北京。該道有兩條岔路:一是從大理、楚雄到昆明、曲靖,再從勝景關進入貴州,經湖南進入中原地區;二是從雲南曲靖、昭通進入四川宜賓,經水路或旱路到中原地區。
買馬古道開拓於大理國時期,主要是采購馬匹的通道,路線是由廣西進入雲南文山,經紅河、昆明再到楚雄、大理。
滇緬印古道是史書中記載的最早的一條茶馬古道,從四川西昌出發,經雲南麗江、大理到保山,再由騰沖淡入緬甸,再進入印度,轉口到紅海沿岸。這條古道的岔口蘭坪、瀾滄江,翻碧羅雪山,跨怒江,再翻高黎貢山進入緬甸,再到印度。
滇越古道是雲南和越南之間的貿易通道,從雲南昆明出發,經紅河,由河口進入越南。
滇老東南亞古道從雲南江城出發,經大路邊,到寮國酌烏,再到東南亞。
採茶古道是各地客商來雲南茶區收購茶葉的古道,它連接了西雙版納、思茅、l陸滄、德宏等主要產茶區。
茶馬古道使普淚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為普洱茶的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一條茶文化之路。它對於西南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茶馬古道歷史
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產茶區的少數民族,均以茶作主要經濟來源和物與物相換的對象,所以幾乎處處種茶,戶戶賣茶,馬幫塞途,商旅雲集。據考察,這一時期每年約有馬幫五萬匹於春秋二季來回於滇南、滇西及越南、緬甸、寮國等地運輸茶葉,隨著茶葉運輸的繁忙,客棧、食館、商店也應運而起,生意興旺,第三產業在交通沿線發展起來。往來於思茅普洱地區的馬幫運輸有幾條干線。
其一,由下關經順寧(現:鳳慶縣)、臨滄市雲縣、臨滄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鄉、雙江縣運輸勐庫茶、鳳慶縣茶至下關加工為沱茶,每年約有馱馬4—6千匹馱運。其二,由蒙自向西至臨安(建水)、石屏縣,往南至城抵西雙版納。其三,以玉溪為起點,經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海關的設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運銷。清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與法國在北京簽訂《中法商務專條》,其中第三條規定:“議定雲南之思茅開為法越通商處所。”光緒二十三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國又強迫清廷在北京訂立《中緬條約附款十九條》,其中第十三條規定“將在思茅設立英國領事官駐扎。”,根據上述條款,1897年1月2日,法國在思茅建立了海關。1902年5月8日,英國在思茅建立海關。據海關統計,自民國元年巨民國十二年(1912-1923)經由思茅海關出口的紅茶,價值白銀110210兩。
思茅普洱區在歷史上的鹽茶馬道,是伴隨著鹽茶的生產、運輸、銷售而興起的。據光緒《普洱府志》載,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銷西番。其卷十九《食貨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宋代時已開始有茶馬市場,以茶易馬。元代時茶葉已成為邊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時,謝肇制已經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記載。萬曆年間,在普洱已設官管理茶葉貿易。據考,歷史上普洱茶運銷量號稱10萬擔以上,清順治十八年(1661),僅從普洱運銷西藏的茶葉就有三萬馱之多。
“清代中葉,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廳增設茶局,商人經營茶葉要向官方領取茶引”(即執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樂山設“攸樂同知”,統兵五百防守山寨,徵收茶捐,當時每年約有馬幫一千餘馱運茶葉,然後轉運普洱府加工精製。由於瘴瘧流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將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改稱思茅同知,從此思茅又成了普洱與西雙版納之間的茶葉中轉站,思茅也因“普茶遠銷”而繁榮起來。從道光至光緒初年(1821-1876),思茅城商旅雲集,市場繁榮。年有千餘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馱運茶、膠(紫膠)者絡繹不絕,滇南商道已成為一條“茶葉商道”,印度、緬甸、暹羅(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各國,均有商人來往於西雙版納和思茅、普洱之間。這時期的普洱茶馬道異常興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中雲:“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矣。
道光《普洱府志》載:“車里(景洪)為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之貢道,商旅通焉。威遠(景谷)寧洱產鹽(指磨黑),思茅產茶,民之衣食資焉;客籍之商民於各屬地或開墾田土、或通商貿易而流寓焉。1983年思茅地區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古茶馬驛道,至今還有那柯里驛道、茶庵塘驛道等。“那柯里驛道”在思茅至普洱之間,即今普洱縣境內同心鄉那柯里村的一條古茶馬驛道。清光緒時,稱那柯里塘,設兵6名,歸中營左哨頭司把總管轄。今還可見用人工打制的條石和礫石鋪就的石道,路面寬1.4米,有石台階盤旋而上,全長斷續30公里。“茶庵塘驛道”是普洱至磨黑以北到省城昆明,內地南下到思茅普洱的一條古茶馬驛道,在普洱縣城東北12.5公里的茶庵塘坡頭(海拔1960.7米),是古代重要關哨訊塘之一。清光緒年間,曾在此茶庵塘設兵五名住守。驛道在婉蜒的群山峻嶺之中,過去有一小寨人住在這茶庵塘道旁,除從事一點農業外,多數是設店賣茶賣飯,接待過往茶馬道的行人馬幫的,因稱茶庵寨子。茶庵塘因山高路險,故有“茶庵鳥道”之稱,故亦成了清代普洱郡八景之一。現今還可看到寬約2米,斷續長約5公里的茶馬古道,石上已踏出2厘米深的馬蹄印,歷史之久,由此可知。
十八、十九世紀在思茅普洱進行茶葉貿易的茶商有兩大部分,石屏茶商主要壟斷易武茶區的茶葉運銷;騰越、思茅茶商主要壟斷勐海、勐遮茶葉的運銷。此外,中甸、德欽(當時稱為間墩子)的藏族商隊,每年有馱馬三百至五百匹來到西雙版納馱運茶葉,銷往西康、西藏,每年約三千擔。在茶葉加工製作上,本世紀三十年代,思茅曾重立過“思普企業局”,並在勐海南糯山建立思普茶廠。解放前,墨江縣有私營景星茶廠,為加工生產好茶作了努力。
普洱茶發展了,產量增多了,利潤增多了,而封建官府對茶商茶農的課稅和勒索也增加了。光緒年間,雲貴總督在普洱增設鹽茶道,下設官茶局及鹽舉司,加重了茶商、茶農的苛派。由於茶捐過重,茶農受損,茶商亦無利可圖,以至造成“普洱產茶,頗為民害”(見吳應枚《滇南雜記》。)到光緒末年,普洱茶已由過去年產八萬擔的高峰跌落到五萬擔。許多茶商和馬幫只得另走他途,過去馬幫絡驛,商賈雲集的景象一蹶不振。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全區茶葉產量降到15000擔。到1949年時,全區茶葉 種植 殘存面積僅31400畝,產量僅6992擔,降到了歷史最低點,普洱茶馬道亦從興盛逐漸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