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作用意義是什麼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是為了加強生活垃圾管理,改善城鄉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安全,促進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
本條例所稱生活垃圾,包括單位和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建築垃圾按照本條例規定進行管理。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本市其他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將生活垃圾管理事業納入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生活垃圾治理的資金投入,組織落實市人民沖陪政府確定的生活垃圾管理目標和本區生活垃氏銀圾源頭總量控制計劃;可以因地制宜採取設立固定桶站、定時定點收運等多種方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生活垃圾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導居民委員會、殲判宴村民委員會組織動員轄區內單位和個人參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工作。按照全程管理、系統銜接、科學分類、適應處理的原則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對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具體辦法由市城市管理部門制定。市城市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有利於減量化、資源化和便於識別、便於分類投放的原則,以及本市生活垃圾的特性、處理方式,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標准向社會公布,並根據生活垃圾處理結構的變化進行調整。
法律依據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第十三條 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市生活垃圾處理規劃,組織編制本區生活垃圾處理規劃,報市城市管理部門備案。涉及設施建設的,應當與所在地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相銜接。區生活垃圾處理規劃應當明確本區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確定生活垃圾設施的布局和處理工藝、能力。
2. 北京「垃圾分類」:強調多元共治,政府兜底處理
記者 | 陳鑫 實習記者 唐青青
繼上海等城市強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後,作為全國46個試點城市之一,北京市也正式拉開垃圾分類大幕。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簡稱《條例》)將正式施行。
《條例》引用了最新國家標準的垃圾四分類名稱和表述,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大類,並首次明確單位和個人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對界面新聞表示,此次北京市施行的《條例》核心亮點是明確了垃圾分類鏈條上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界定,包括單位和個人的分類投放的責任,生產服務型企業、政府機關源頭減量的責任,後端收集、運輸、分類處理垃圾的責任等。
《條例》提出,北京市垃圾分類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方針和城鄉統籌、科學規劃、綜合利用的原則,實行全市統籌和屬地負責,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處理的社會服務體系。
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011.16萬噸,日均2.77萬噸。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如剛4月27日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截至2020年3月,全市生活垃圾總設計處理能力達到了每天3.27萬噸,可滿足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溫天武表示,5月1日至7月31日,北京市將集中開展為期3個月的生活垃圾分類強化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查處生活垃圾混堆混放、收運企業混裝混運等行為。
對於居民未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違法行為,北京市將採用教育勸阻、書面警告與執法處罰相結合的方式。根據《條例》規定,個人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同時拒不聽從勸阻的,城管部門將給予書面警告,再次違反規定將處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對個人的處罰門檻其實是很高的,只有當一個人拒不履行責任,才會去處罰,這更多是為傳遞信號,發揮威懾作用。但是針對負責收集、運輸、處理垃圾的企業,處罰是比較嚴苛的。 」劉建國說。
根據《條例》規定,對於單位責任主體不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城管執法部門將責令立即改正,處1000元罰款;再次違反規定的,將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固體廢物處理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蔣建國指出,垃圾分類既然是法律,居民和單位都必須要遵守,做得好會有獎勵措施,這樣也可提高居民和單位的積極性。
《條例》也明確,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可以通過獎勵、表彰、積分等方式,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多個街道和社區都自主推出了個性化的獎勵舉措,例如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設置紅黑榜等。對於推行效果好的社區和街道,北京市也會給予其一定的資金獎勵。
不過,相比於上海在2019年強制推行垃圾分類時的雷厲風行做法,北京制定的措施相對顯得柔性。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對媒體表示,北京市參考了其他城市垃圾分類的經驗並結合實際,選擇了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策略,更重質量而非數量。
比如北京市要求的垃圾分類並沒有像上海一樣區分干濕垃圾,也不要求定時定點投放,而且充分考慮了前端投放、運輸與後端處理能力的匹配度,分類方法也相對務實。「如果民眾無法特別精準地判別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可以將之置於其他垃圾中。這種做法可操作性高,也能減輕民眾對垃圾分類的抵觸心理。」劉建國表示。
2019年4月26日,住建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提出,從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界面新聞注意到,在首批選定的46個重點城市中,北京、上海、太原、長春、杭州、寧波、廣州、宜春、銀川等多個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
而就在北京市《條例》施行前夕,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於4月29日審議通過了修訂後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提出,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並要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
對於各地的垃圾分類工作進展,在4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曾透露,截至2019年底,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覆蓋率已經接近70%。在其他地級以上城市,這項工作也全面啟動,廣東、浙江、陝西等省正按規劃在全省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成效也在顯現。據上海市發布的數據,2019年7月1日《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後3個月內,上海濕垃圾分出量達9000餘噸/日,較2019年6月增長約2000噸/日;可回收物分出量5600餘噸/日,較2019年6月增長約1600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0.62噸/日;干垃圾處置量低至約15275噸/日,較2019年6月減少約4000噸/日。
中國環聯理事長張益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上海和北京制定的《條例》都是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起到表率引領作用的地方性法規,「我們期待北京新《條例》的出台和實施能創造更多具有引領性、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的『北京模式』和『首都經驗』。」
不過,張益也指出,推進垃圾分類過程的挑戰是有共性的,這不僅是北京面臨的挑戰,也是其他城市存在的問題。目前來看主要是要克服「四難」:即投放習慣養成難,前分後混改變難,廚余垃圾處理難,管理合力形成難,這需要一個過程。
「垃圾分類最重要的就是源頭如何達到分類的目標,這實際上需要居民的配合,怎麼去讓垃圾產生者按照要求進行有效的分類,這肯定是最重要最難的一步。」蔣建國分析,另外從政府層面來看,垃圾分類全面推廣之後,垃圾收運系統肯定也要發生變化,政府的末端處理設施能否滿足源頭分類之後,不同類別垃圾的出入和處理,這也是北京和其他城市都面臨的問題。
「垃圾分類,不單單是指垃圾處理,而是強調社會多元共治。」劉建國對界面新聞表示,北京的《條例》主要強調政府將垃圾分類作為一個公益民生事業,政府負責兜底處理垃圾,還需要每個環節的人各司其職,最後才能形成一個良性運行的系統。
3. 北京也將實行垃圾分類管制,為什麼各個城市開始注重這些
北京將實行垃圾分類管制,上海推行最嚴厲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可以預見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城市會實行符合地區性特色的垃圾分類管制。為什麼物沒伍社會對垃圾分類管制越來越重視呢?
首先,我認為,日漸增加的垃圾,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與負擔,還會威脅人類。
生活垃圾泛濫,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會霸佔我們的生存空間,還會污染了我們的社會環境,反過來危害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安全。
每個城市開始注重垃圾分類管制,自然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共同的生存環境,保護我們的自然資源,同樣也是為了我們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