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人幾次攻陷中國首都,並且屠殺無辜平民
有兩次,分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
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個主要國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八國聯軍遲告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鎮耐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御旦春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⑵ 八國聯軍在中國呆了多久
光緒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國公使先後照會清廷,限令清廷在兩個月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直接出兵干涉。五月初一日(5月28日),駐北京的各國公使舉行會議,決定以「保護使館」為名,聯合出兵北京。五月初三日至十二日(5月30日至6月8日),各簡斗國侵略軍近千人由天津陸續開抵北京,進駐東交民巷。為了阻止侵略軍繼續進犯北京,義和團開始拆毀京津鐵路,切斷京津電報線,並與前來鎮壓的清軍發生激戰。1900年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至6月15日,軍機處曾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6月16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亦曾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不料到了翌日(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並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的情報。於是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6月14日下午,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率士兵出外尋釁,看到義和團練拳習武,毫不遲疑地下令開槍,打死團民約20人。6月20日,在其前去總理衙門的途中,途經東單牌樓時,又開槍尋釁,被清軍虎神營士兵擊斃,遂成為列強對華開戰的借口。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匈帝國十一國同時宣戰。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由於列強早已做好以武力鎮壓義和團的准備,北京各使館已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負責指揮防衛。
事件最終演變為列強對華大規模入侵,在戰爭平息之前,約有45,000名來自日本、美國、奧匈帝國、英國(英軍中包括英在威海衛訓練的由中國人組成的中國兵團)、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國的八國聯軍與反抗入侵者的中國軍隊以及義和團拳民對戰。聯軍的行咐薯指揮官是英國人Gaselee將軍。就在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之前,聯軍早於6月17日攻佔大沽炮台。7月14日,聯軍佔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聯軍在8月4日向北京進發,沿途並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而聯軍總數開始時僅3萬多人(後來有所增加)。時值8月,氣候炎熱而潮濕,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為進軍增添了種種困難。聯軍於8月14日凌晨來到北京城檔者外,經兩天的激戰,到8月15日逐步攻佔了北京各城門,隨即與清軍在京城各處展開巷戰。至8月16日晚,八國聯軍已基本佔領北京全城。而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前已出逃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