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摩根如何看待北京證券交易所
擴展閱讀
廈門魚缸水不清澈怎麼辦 2025-05-25 15:04:50
廣州房產過戶怎麼辦理 2025-05-25 15:04:09

摩根如何看待北京證券交易所

發布時間: 2023-04-28 07:59:39

⑴ 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服務機構國內有哪些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是北美十大銀行之一,成立於加拿大建國的當年(1867年),已經有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悠久歷史。CIBC是加拿大的第一大銀行,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北美地區金融界中的佼佼者。其資產超過了兩千六百億加元,在世界各地設有1400多個分支機構。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加拿大各類排名均第一,其中在礦業方面更是世界排名第一;2004年中國企業海外IPO業務中,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在平均單筆承銷金額排行榜位列17位,高盛、摩根斯坦利位列6位、9位。該行與加拿大及美國各行業龍頭企業及主要投資機構有著緊密的業務關系,在我們國內運作的部分礦業能源類業務有:雲南冶金集團的香港上市,雲南銅業澳洲尋找合作夥伴及海外上市,以及為世界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基地的加拿大公司尋找中國合作夥伴等。CIBC在全球各個金融中心都設置了機構,在美歐主要地點為美國、瑞士、開曼島、巴哈馬、巴貝多、凳弊牙買加、英國、愛爾蘭、等等。除了在美洲和歐洲之外,CIBC設置了在新加坡的亞太區總部。

賽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賽伯(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投融資業務方面,作為加拿大寶成投資有限公司(Tangent Capital)在華分支機構,利用其在中國及加拿大資源優勢與行業豐富經驗,為准備邁向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賽伯的領旁悄導團隊均為具有美國或加拿大的金融或管理博士、碩士學位,並且有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龐霸迪宇航公司、加拿大投資基金協會、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總行或中國省級政府機關工作棗啟族經驗。賽伯擁有一支跨文化、跨國界的專業團隊,開鑿了一條溝通中國與美洲的金融、教育管道。

並購融資、上市業務方面,賽伯主要致力於提供加拿大的TSX、TSX-V,美國NASDAQ(包括其託管的「OTCBB」)、AMEX上市,上市方式包括從IPO、RTO到CPC不限。在中國大陸,服務對象主要是民營企業、集體企業。

http://www.cbican.com/consulting/index.asp
北京產權交易所
北京產權交易所與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北交所與多交所聯合舉辦了「中加資本合作論壇暨中國企業赴加拿大上市路演推介會」,拉開雙方共同輔助中國企業赴加拿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序幕。
http://www.cbex.com.cn/

⑵ 美國五大投行的摩根

摩根斯坦利,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明瞎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逗前資產管理、企業合並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激指空國家的6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雇員總數達5萬多人。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中的投資部門,1933年美國經歷了大蕭條,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 ,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摩根士丹利於是作為一家投資銀行於1935年9月5日在紐約成立,而JP摩根則轉為一家純商業銀行。 1941年摩根士丹利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作,成為該證交所的合作夥伴。公司在1970年代迅速擴張,雇員從250多人迅速增長到超過1,700人,並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業務。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⑶ 摩根盛通的企業願景

摩根盛通的精神:敬業報國、追攔茄察求卓越
摩根盛通的使命:協助100家企業成功上納配市,為打造民族品牌而奮斗終生
摩根盛通的願景:讓五星紅旗插遍全球各地的證券交易所,讓祖國簡茄更強大

⑷ 美國五大投行的歷史與現狀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2.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3.美林(Merrill Lynch)
4.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5.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美國渣租五大投資銀行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

1.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2.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 企業合並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國家的6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雇員總數達5萬多人。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中的投資部門,1933年美國經歷了大蕭條,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 ,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摩根士丹利於是作為一家投資銀行於1935年9月5日在紐約成立,而JP摩根則轉為一家純商業銀行。 1941年摩根士丹利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作,成為該證交所的合作夥伴。公司在1970年代迅速擴張,雇員從250多人迅速增長到超過1,700人,並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業務。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3.美林(Merrill Lynch)

美林是世界最著名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作為世界的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詢公司之一,它在財務世界響叮當名字的里佔有一席之地。該公司在曼哈頓四號世界金融中心大廈占據了整個34層樓。美林證券成立於1885年,是全世界最大的全球性綜合投資銀行。其資本額高達23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列證券業第一。

4.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財務實力支持其在所從事的業務領域的領導地位,並且是全球最具實力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和交易商之一。同時,公司還擔任全球多家跨國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財務顧問,並擁有多名業界公認的國際最佳分析師。公司為在協助客戶成功過程中與之建立起的長期互利的關系而深感自豪(有些可追溯到近一個世紀以前)。由於雷曼公司的業務能力受到廣泛認可,公司因此擁有包括眾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戶群,如阿爾卡特、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戴爾、富士、IBM、英特爾、美國強生、樂金電子、默沙東醫葯、摩托羅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殼牌石油、住友銀行及沃爾瑪等。

5.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BSC)成立於1923年,總部位於紐約,是美國華爾街第六大投資銀行,系全球500強企業之一,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為全世界的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提供服務。公司業務涵蓋企業融資和並購、機構股票和固定收益產品的銷如明兆售和交易、證券研究、私人客戶服務、衍生工具、外匯及期貨銷售和交易、資產管理和保管服務。Bear Stearns還為對沖基槐祥金、經紀人和投資咨詢者提供融資、證券借貸、結算服務以及技術解決方案。在全球擁有約14,500名員工。 現在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僅剩下高盛和摩根斯坦利。

⑸ 摩根史丹利是什麼機構,主要干什麼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MS),財經界俗稱「大摩」,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企業合並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國家的600多個 摩根士丹利總公司下設9個部門,包括:股票研究部、投資銀行部、私人財富管理部、外匯/債券部、商品交易部、固定收益研究部、投資管理部、直接投資部和機構股票部。涉足的金融領域包括股票、債券、外匯、基金、期貨、投資銀行、證券包銷、企業金融咨詢、機構性企業營銷、房地產、私人財富瞎鏈管理、直接投資、機構投資管理等。城市設有代表處,雇員總數達5萬多人。2008年9月,更改公司注冊地位為「銀行控股公司」。 摩根士丹利原是 JP摩根 中的投資部門,1933年美國經歷了大蕭條,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 ,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摩根士丹利於是作為一家投資銀行於1935年9月5日在紐約成立,而JP摩根則轉為一家純商業銀行。1941年摩根士丹利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作,成為該證交瞎神判所的合作夥伴。公司在1970年代迅速擴張,雇員從250多人迅速增長到超過1,700人,並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業務。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進入1990年代,摩根士丹利進一步擴張,於1995年收購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1997年則又兼並了西爾斯公司下設的投資銀行迪安·威特公司(Dean Witter),並更名為摩根士丹利迪安·威特公司。2001年公司改回原先的名字摩根士丹利。 1997年的合並使得美國金融界兩位最具個性的銀行家帶到了一起:摩根士丹利的約翰·麥克(John Mack)與迪安·威特的裴熙亮(Philip Purcell),兩人的沖突最終以2001年7月約翰·麥克的離職結束,從此之後裴熙亮就一直擔任著摩根士丹利主席兼全球首席執行官的職務。在他的帶領下摩根士丹利逐漸發展成為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公司,提供一站式的多種金融產品。 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摩根士丹利喪失了在世界貿易中心中12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公司已經在曼哈頓附近新購置了75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大樓,目前是摩根士丹利的磨改全球總部。 摩根士丹利在亞太區有雇員2,000餘人,其中有約1,500在大中華區(中國大陸、港澳和台灣)工作,在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設辦事處。1995年8月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設銀行合資組建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公司目前控股34.3%。摩根士丹利也因此成為首家在中國內地建立合資投資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通過在中國的合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得以為許多中國公司提供在海外上市的服務,包括中國聯通、中石化和中國電信等,籌得的總資金超過100億美元。 1995年,摩根士丹利成為首家入股中國國內合資投資銀行的跨國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簡稱中金公司)為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幾家國內外實體聯合組成的合資公司,摩根士丹利是第二大股東,持有公司34.3%的權益。 中金公司具有豐富的國內和國際資本市場經驗、全面的行業知識、對中國國情的深入理解以及全球支持網路。中金公司重視發展長期客戶關系,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國際水準、高質量的、有獨創精神的金融服務,協助客戶實現其戰略發展目標。總部設於北京並以1.25億美元作為資本金的中金公司,將於2005年9月慶祝其成立10周年紀念。 十年來,中金公司發展迅速,期間曾參與不少重大發行和贏得無數的國際獎項,協助客戶取得成功。中金公司先後於1997年和2000年在香港和上海設立辦事處。中金公司為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的會員。 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曾共同參與多個大型國企民營化的上市項目,其中包括: 2005年6月,在中國建設銀行計劃首次公開招股(IPO)之前,引入美國銀行作為策略性投資股東 2004年5月,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後續H股/美國預托證發行,籌得資金17.25億美元 2003年10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IPO並在香港掛牌上市,籌得資金8億美元 2002年11月,中國電信全球IPO並同步在香港和紐約兩地上市,籌得資金15.2億美元 2001年12月,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全球IPO並同步在紐約和香港掛牌上市,籌得資金4.86億美元 2000年10月,中石化全球IPO並分別在紐約、倫敦和香港三地掛牌上市,籌得資金34.6億美元 2000年6月中國聯通股份有限公司全球 IPO並同步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上市,籌得資金56.5億美元 身為中金公司的合作夥伴,摩根士丹利深感榮幸,並將繼續致力於建立長期和緊密的夥伴關系,共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通過服務我們的國內外客戶,共同繁榮,共享成功。 其實摩根士丹利公司就是一公司而已,當然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一。 摩根士丹利與大中華地區的多家客戶建立起合作關系,協助他們實現其財務目標。而在眾多客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投資銀行部的客戶,我們為這類客戶提供重組、並購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方面的咨詢。 近幾年來,一些中國國有企業成功實行民營化,中國新一代企業家崛起,多家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公司到國際市場上市,還有活躍的跨國並購活動。

⑹ 《摩根財團》---美國金融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私人銀行集團

《摩根財團》是一部極具分量的書。源羨頃說它有「分量」,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確實夠厚。中文版有足足800頁,洋洋80萬字,時間跨度長達150年。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每一個歷史細節的描述,雹陸都以第一手檔案和各種原始資料為依據,最大程度地還原真實的歷史。

它的作者大有來頭。本書作者叫羅恩·徹諾,是美國作家協會主席,曾五次獲得普利策獎,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傳記作家。《摩根財團》是徹諾的第一部作品,一出版就獲得了美國圖書界最權威的獎項「國家圖書獎」。徹諾後來又寫了《漢密爾頓傳》《洛克菲勒傳》《華盛頓傳》等重磅作品,獲獎無數。《財富》雜志稱羅恩·徹諾為「美國傳記作家的代表」。

這本書有分量的第三個原因,是它的中文版譯者也很牛。這本書是中金公司前董事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任行長金立群先生組織翻譯的。金立群先生對這本書傾注了巨大心血,前後用了兩派亮年時間,三譯三校,並親自撰寫了長篇推薦序言,以金融專家的視角為我們指出這本書的重大價值。

這本《摩根財團》為什麼重要?羅恩·徹諾說,他本來是想寫一部華爾街通史的,但這個題目過於龐大、不好把握。他想來想去,決定選擇一家最能代表華爾街的銀行來寫,這就是摩根財團。所以說,摩根財團作為美國金融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私人銀行集團,你讀懂了這部摩根史,也就理解了美國現代金融業發展的來龍去脈。

那進一步說,為什麼在中國急速發展的當下,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深入理解美國金融史?金立群先生認為,現有的主流經濟與金融理論,是建立在西方國家的特殊歷史經驗上的,並不一定是在任何發展階段和任何條件下都普遍適用的真理。如果我們不去仔細分析這些理論產生的歷史土壤,只知道簡單地照抄照搬,極有可能吃大虧。所以,我們了解西方金融史,就能理解西方金融理論產生的源頭,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這也是為什麼金立群先生要花費如此大心血譯介這本《摩根財團》的原因。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為你詳細講述,摩根財團在美國金融史上的重大影響。

第一,我們知道,美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巨型工業托拉斯組織,壟斷了美國經濟。但是,托拉斯的出現並不是美國工業大亨的勝利,而象徵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這是為什麼?

第二,摩根財團發揮了巨大的能量,幫助美國奪取了全球霸權。一個財團助推一個國家稱霸,是怎麼做到的?

第三,摩根財團膨脹的時候,就連美國政府都要限制它,甚至要為它出台專門的法律。那麼,摩根財團跟美國政府是怎麼博弈的?

第一部分

好了,下面我們就先來說第一個重點,為什麼說工業托拉斯的出現,象徵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美國處於什麼樣的經濟發展階段。在19世紀末,美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以鋼鐵、能源、鐵路、航運等為主的重工業革命。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當時資本是稀缺的。

同時,當時全國性的大企業還很少,地方性企業勢單力薄,沒法單憑自身的信譽來發行股票和債券,必須要依靠華爾街財團的信譽背書,才可能募集到資金。也就是說,華爾街掌握著稀缺資本的流向,能夠左右工業企業的生死存亡,工業界不得不聽命於華爾街。不過,那時候華爾街對工業界還僅僅是施加間接影響,並沒有直接參與經營。

真正讓華爾街成為美國經濟的實際操盤手的,就是當時摩根財團的掌門人,皮爾龐特·摩根,也被稱為「老摩根」。老摩根的創舉之一,是一手組建了當時美國幾個最大的工業托拉斯組織——鐵路托拉斯、鋼鐵托拉斯和國際海運托拉斯。

你可能會奇怪,老摩根作為銀行家,為什麼要組建工業托拉斯?按照常理,一旦工業資本聯合起來,反而有可能削弱金融資本的力量。

當時,美國工業界出現了過度投資、惡性競爭的趨勢。就拿鐵路來說。鐵路是19世紀的「互聯網」,是當時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也是資本最青睞的行業。當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有60%是鐵路公司。公眾競相購買鐵路股票,期待著一夜暴富。而各大鐵路公司為了爭奪壟斷地位,競相鋪設鐵路線,造成了嚴重過剩。比如聖路易斯和亞特蘭大之間,就有20條鐵路線相互競爭,鐵路公司之間展開了慘烈的價格戰。

結果是,大量鐵路公司破產倒閉,中小投資者虧得血本無歸。由於這些鐵路證券是由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銀行集團來承銷的,憤怒的公眾遷怒於摩根,摩根財團多年苦心建立的商業信譽嚴重受損。更要命的是,鐵路行業的瘋狂投資和惡性競爭會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從而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毀滅性打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873年大恐慌。當時美國有89家鐵路公司出現債務違約,美國最顯赫的銀行之一傑伊·庫克財團,因為投機北太平洋鐵路股票而宣告破產,最終引發了一場金融崩潰。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公司倒閉,紐約證券交易所自成立以來頭一次關門10天。

這次金融崩潰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摩根是好事,因為它最大的競爭對手破產倒閉了,摩根財團一躍成為美國金融界的頭號玩家。但是,老摩根從未忘記這次金融崩潰的教訓,他決定整頓鐵路行業亂象,以鐵路托拉斯來避免惡性競爭。他是怎麼做的呢?

一開始,老摩根是憑借他的個人威信,把鐵路大亨們召集到他的海盜號私人遊艇上,坐在一起簽訂君子協定來組建托拉斯。這個協議也因此叫做「海盜號協議」。但是後來發現,這個方法根本行不通,總是有人通過暗中降價來破壞協定。於是,老摩根乾脆親自動手,對破產的鐵路公司進行重組,把他的合夥人安插進這些公司的董事會,從而把公司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個過程被稱為美國鐵路的「摩根化」。通過這種方式,老摩根控制了幾十家鐵路公司,他將這些公司組建成一個巨型鐵路托拉斯,總收入相當於美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

除此之外,老摩根還發明了一種叫「股權信託」的辦法,進一步擴大了他的控制力。這里的股權信託,是指分散的中小投資者將他們手中的股票委託給銀行,讓銀行幫他們行使股東權利。這樣一來,銀行家就成了眾多中小股東的代言人,進一步掌控了鐵路公司。到1900年,以老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銀行集團實際上控制了美國的整個鐵路系統。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摩根的鐵路托拉斯呢?一般認為自由競爭是好的,而壟斷是壞的,組建托拉斯是一種歷史的反動。但鐵路是一種帶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公共產品,當時幾十上百家小鐵路公司進行無序競爭的狀態,既不利於鐵路的穩定運營,又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客觀地說,摩根的鐵路托拉斯大大改善了美國鐵路的運營狀態,讓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得到了保護。當然,摩根財團也藉此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成為美國經濟至高無上的領主。

在鐵路托拉斯大獲成功之後,老摩根又如法炮製,在1901年組建了鋼鐵托拉斯。當時,老摩根擁有的鋼鐵公司和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公司之間形成了激烈競爭,鋼鐵行業也出現了價格戰和生產過剩。這一次老摩根的解決方案是,直接花4.8億美元買下卡內基的公司,從而組建了美國鋼鐵公司。這家鋼鐵托拉斯控制了美國鋼鐵總產量的65%,其市值占當時美國製造業總資本的1/6。老摩根在和卡內基簽完購買協議之後,站起來對卡內基說:「祝賀你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902年,老摩根又組建了一家航運托拉斯,建起了一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隊。通過鐵路托拉斯和航運托拉斯的聯營,老摩根控制了美國到歐洲之間的主要貨運網路。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泰坦尼克號就屬於老摩根的航運托拉斯,是由老摩根親自批准建造的。他本來預定要參加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最後因為臨時有事而取消,逃過一劫。

所以你看,老摩根通過組建鐵路、鋼鐵和海運三大托拉斯組織,極大地控制了美國經濟。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也紛紛效仿,組建了一批大型工業托拉斯。作者在書中把這一時期稱為「領主時代」,認為以老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銀行家是那個時代的真正主人。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一個重點:工業托拉斯的出現,象徵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通過組建三大托拉斯組織,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業界,成為美國最具權勢的金融資本家。

第二部分

不過,在20世紀初期,摩根財團雖然在美國國內呼風喚雨,但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還是一個小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給摩根財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讓摩根財團一躍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講述的第二個重點。

我們知道,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巨變。歐洲列強打得頭破血流,一蹶不振,而美國是這兩次大戰的最大受益者。兩次大戰讓美國擺脫了經濟蕭條,強勢崛起,最終取代大英帝國成為新的全球霸主。全球金融中心從倫敦金融城逐漸轉移到紐約華爾街,同時,美國的對外政策從傳統的孤立主義轉向積極干預國際事務,力圖打造一個由美國主宰的國際政治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高度綁定,成為站在美國政府背後的重要推手。具體來說,摩根財團幹了兩件事:第一是介入歐洲事務,把國際金融主導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第二是幫助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我們就從一戰說起。1914年夏,歐洲傳來戰爭消息,普通美國人非常恐慌,導致股價暴跌。而嗅覺敏銳的摩根合夥人卻特別興奮,意識到這是一個大發戰爭橫財的好機會。這時候老摩根已經過世,他的兒子小摩根接班。小摩根與老摩根不同,他並不事事躬親,而是組建了一個精明強悍的合夥人團隊來管理業務。戴維森、拉蒙特等人主導了這一時期的摩根業務。

在一戰之前,美國是國際金融的債務國。因為工業發展急需資金,大量美國企業跑到歐洲去發行債券。摩根財團之所以能成為華爾街老大,就是因為它最早是在英國起家,在歐洲擁有廣泛人脈,能幫助美國企業募到大量歐洲資本。一戰爆發之後,歐洲缺錢了,他們要反過來向美國借錢。找誰借呢?當然就是他們的老朋友,摩根財團。

比如,法國政府就把摩根財團作為他們的財務代理人,要求貸款1億美元用於采購戰略物資。同時,英國政府也找到摩根財團,要求摩根為他們大批量采購美國軍火。為了公平起見,避免各國爭搶美國物資、哄抬物價,摩根財團乾脆成立了一個「出口部」,作為所有參戰協約國的美國獨家代理采購機構。這里補充一個知識點:協約國是指一戰的時候,英法俄組成的軍事集團,他們的對手同盟國,是由德國和奧匈帝國等組成的軍事集團。

整個一戰期間,摩根財團為協約國采購了高達30億美元的戰略物資,佔美國向協約國出售物資的一半。摩根成為全球最大的買主,全美的工商界大佬都擠破頭來巴結摩根,希望得到一張大訂單。而協約國用於采購的錢,相當部分是由摩根財團牽頭,在美國發行債券募集的。有了美國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資和裝備,協約國最終打贏了。有人認為,摩根財團是協約國贏得戰爭的最大功臣。比如英國報業大亨在訪問摩根財團時就說:「戰爭是在這堵牆里贏得的。」

不過,雖然是協約國贏得了戰爭,但摩根財團和美國政府才是最大贏家。一戰給美國帶來了空前的工業繁榮和貿易順差,而留給歐洲的是一片廢墟和巨額外債。到一戰結束時,協約國欠下了美國高達100億美元的戰爭債務,其中英國欠40億美元,法國欠30億美元。美國一舉成為歐洲的最大債主,歐洲各國必須小心翼翼看美國臉色行事,歐美的權力天平已經完全倒向了美國一邊。

而摩根財團呢,不但撈到了巨額傭金,也一舉超越了曾經壓它一頭的歐洲老牌金融集團,如巴林銀行、羅斯柴爾德銀行等,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私人銀行。在戰後召開的巴黎和會上,摩根合夥人拉蒙特作為美國代表團的金融顧問出席。整個會議上摩根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以至於有官員抱怨說,好像是摩根財團在主持巴黎和會。

除了深入介入歐洲局勢,幫助美國奪取國際金融主導權,摩根財團還成為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的急先鋒。比如,拉美地區作為美國的後院,摩根財團很早就介入了,老摩根為美國獲得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美國政府花4000萬美金從法國手上買下運河的開鑿權,然後又策劃巴拿馬地區鬧獨立,從哥倫比亞分離出來建立了巴拿馬共和國。這樣,美國就排擠掉了英法勢力,向巴拿馬政府「永久租借」運河。此後,美國獨占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將近一個世紀。

老摩根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什麼呢?首先,他為美國政府購買開鑿權的4000萬美金提供融資,甚至親自監督金條的運輸工作,保證了交易的順利完成;之後,摩根財團成為巴拿馬政府在美國的財務代理人,負責接收美國付給巴拿馬的補償款,並進行投資管理。由於老摩根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稱為「羅斯福控制巴拿馬運河的賬房先生」。

在亞洲,由於英、法、德等老牌列強先到一步,早就劃定了各自的勢力范圍,來晚了的美國想強行分一杯羹,就藉助摩根財團來敲開大門。比如在中國,摩根財團於1909年出面組織了一個美國銀團,與英法德銀團進行交涉,要求利益均分。在摩根的努力下,美國爭取到了和英法德平起平坐的地位,共同控制晚清政府的金融體系。

10年後的1919年,趁著歐洲各國還沒從一戰中緩過來,美國想趁機擴大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於是,摩根合夥人拉蒙特親自出馬組織了第二個面向中國的銀團,企圖加強對中國的金融控制。消息傳出後,拉蒙特在上海受到了幾百個愛國學生的圍攻,這次銀團計劃最後不了了之。

看到在中國的利益沒戲,拉蒙特心懷憤恨,轉身把日本發展成了摩根在東亞的最大客戶,並且在亞洲事務上完全倒向日本一邊。在「九一八事變」中之後,拉蒙特還替人撰文,在《紐約時報》上為日本軍國主義辯護,稱日軍保護東北的「南滿鐵路」,就像美國政府保護巴拿馬運河一樣,是無可厚非的。此言論一出,極大地誤導了國際輿論。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摩根財團作為一家私人銀行,是如何在國際舞台上長袖善舞,為美國和自己撈取好處的。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二個重點,摩根財團成為美國奪取全球霸權的幕後推手。通過在一戰中的積極作為,摩根財團把國際金融主導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摩根還幫助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部分

如果說在對外事務上,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的利益基本一致,那麼在國內事務上,它們卻常常起沖突。實際上書中有一條暗線,就是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相愛相殺的博弈過程。美國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法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就是二者博弈的產物。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講述的第三個重點。

前面提到,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領主時代」,美國工業界的力量相對弱小,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也有限,基本不插手經濟事務,美國經濟的控制權實際上掌握在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金融家手上。但是,隨著美國工業的日益壯大,政府的財力也越來越強。美國政府不再是一個「小政府」,而是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經濟管理事務,加強金融監管,目的是逐步縮小私人金融資本的權力。這當然就和摩根財團的利益起了沖突。而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讓這種矛盾沖突變得更加尖銳。

比如美國歷史上著名的1907年金融崩潰。這次金融崩潰很大程度上是由華爾街的過度投機引起的。不過平心而論,當時的摩根財團並沒有參與投機,因為老摩根嚴令禁止投機業務。在大恐慌的危急時刻,當時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的老摩根親自坐鎮華爾街,憑借個人威望組織起了大規模救市行動,挽救了幾十家經紀行,也讓紐約市政府免於破產。在這次危機中,老摩根扮演了英雄一樣的角色。

但是,這次危機也讓政府和公眾看到,沒有外部監督的金融體系是危險的。華爾街的投機沖動讓美國每十年就發生一次金融危機,總不可能每次都靠老摩根來救市。政府和民眾一致要求,對金融業進行改革,結束金融業的無政府狀態;並且要加強金融監管,在發生危機時,要有政府出面來干預。這些事情誰來做呢?當然應該是中央銀行。你可能很難相信,一直到1913年,美國還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是當時西方列強中唯一沒有中央銀行的國家。

於是,建立中央銀行被提上國會的議事日程。但是公眾擔心,如果以摩根為首的私人財團控制了中央銀行怎麼辦?尤其是,當時老摩根力主借鑒英國模式來建立中央銀行,而英格蘭銀行本來就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中央銀行,這更加深了公眾的擔憂。

華盛頓與華爾街經過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最終達成了一個折中方案:美國中央銀行由12家私營的地區儲備銀行組成;但在這12家私人銀行之上,要有一個中央管理機構,也就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位於華盛頓,成員由美國財政部長和總統任命。美國政府希望以此來制衡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根據這個方案,1913年12月,美國總統威爾遜簽發《聯邦儲備法案》,美聯儲正式成立。

這就是美國政府與摩根財團博弈的第一回合。不過,事與願違的是,美聯儲實際上並沒有削弱摩根財團,反而是摩根暗中駕馭了美聯儲,從而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之後一戰爆發,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在外交事務中珠聯璧合,雙方進入了一段蜜月期。

直到十多年之後,發生了1929年金融崩潰以及隨後的大蕭條,引發了美國政府與摩根財團的第二回合博弈。大蕭條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胡佛總統狼狽下台,而羅斯福總統上台後推行新政的第一把火,就是成立聽證會,徹查華爾街。當時社會輿論認為,是華爾街銀行家在1920年代進行肆無忌憚的內幕交易、操縱股市和欺騙公眾,最終引發了1929年金融崩潰。

那時候,美國的銀行業是混業經營,也就是說,一家銀行可以同時從事存貸款業務和證券業務。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呢?比如明目張膽地欺詐公眾。有的銀行對拉美地區的貸款出現了壞賬,銀行就把這些壞賬重新包裝成很有吸引力的新興市場債券,通過下屬證券機構出售給公眾。除此之外,內幕交易也屢見不鮮。像摩根財團在鼎盛時期,曾在112家大公司中佔有72個董事席位,這些公司大多又是上市公司,想要阻止摩根合夥人在其中進行內幕交易,簡直是不可能的。

不過,聽證會上所揭露出來的最駭人聽聞的丑聞,是摩根財團利用股票承銷而進行的大規模賄賂案。在股市節節看漲的1929年,誰能「打到新股」,誰就相當於發了一筆橫財。而摩根財團就利用它股票承銷商的身份,把新股賣給和它關系密切的政商界精英,這些人一轉手就能獲得50%以上的利潤。接受了摩根股票的人物包括美國前總統、共和黨與民主黨的黨主席、財政部長、海軍部長、參議員等等。這份受賄名單讓美國公眾大為震驚,民意沸騰,要求政府立即對摩根採取行動。

而羅斯福總統採取的行動,就是簽署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這個法案的核心條款之一,就是規定銀行業分業經營,一家銀行要麼從事存貸款的商業銀行業務,要麼從事證券交易的投資銀行業務,只能二選一。這樣做的目的,是把較低風險的商業銀行業務與高風險的證券業務分開,以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利益。而摩根財團作為這兩類業務的最成功的合體,是這部法案的最大受害者,它面臨被肢解的命運。

不過,摩根財團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海德拉,你砍掉它一個頭,它就會馬上長出兩個來。肢解後的摩根財團分裂成了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後來經過一系列的合並,J.P.摩根成為了今天的摩根大通銀行,是美國最主要的商業銀行,吸收了美國存款總額的1/4。而摩根士丹利則發展成為全球最成功的投資銀行,它的廣告語是,「上帝要融資,也會找摩根士丹利。」

而那部在美國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讓美國金融界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業經營後,最終在1999年被取消。不過,在2008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政界關於重啟這部法案的呼聲不斷,奧巴馬和特朗普都曾提出要重啟這部法案。看來,華盛頓與華爾街的博弈,還將繼續下去。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三個重點,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一直處於相愛相殺的博弈狀態。1913年美聯儲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頒布,就是二者博弈的產物。

總結

第一,工業托拉斯的出現,象徵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通過組建三大托拉斯組織,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業界,成為美國最具權勢的金融資本家。

第二,摩根財團成為美國奪取全球霸權的幕後推手。一戰中,摩根財團把國際金融主導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還幫助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一直處於相愛相殺的博弈狀態。1913年美聯儲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頒布,就是二者博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