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今天哪裡有廟會啊
漢族傳統廟會是由古代的宗廟社郊制度演化而來的。曾活躍於中國的廣大地區,是真正活著的民俗,很多學者將其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廟會亦稱「廟市」。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北京在明代以城西(西單西)都城隍廟規模最大,不僅吃穿用商品無所不有,且有珍奇異寶,連外國客商也來買賣。清代為廣安門內的報國寺廟會所取代。雍正時,東西牌樓附近的隆福寺,西四牌樓附近的護國寺,又形成兩處廟會。其他廟會也多,所經營各具特點,有的定期每月數次開市,有的每年僅一二次,時間長短與規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純粹進行商業活動者。市上有坐商、行商及流動小販,設攤位者須向寺廟交納租金,白天開市,不做夜市生意。與買賣相應的,則有文化娛樂表演。古代有俗講、變文、說話等,近代有單弦、相聲、琴書、大鼓、快板書、魔術、雜技等,不少文學,曲藝的形成,皆與廟會有關。其活動直至四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後,往往作為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重新開放。唐韓愈《華山女》詩:「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鍾吹螺鬧宮延。廣張罪惡恣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寺),小者在青龍,其次在薦福、永壽。」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余建中辛已,始歸趙氏......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至於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岳廟、北葯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六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由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古董,精粗畢備。」徐重蕃《成都青羊宮花會竹枝詞》:「競賣商場幾百家,五光十色斗繁華。勝名不愧稱『花會』,會把眼睛都看花。」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征·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晉南北朝時,佛道二教興起,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寺廟為商業活動提供了商機,廟會就此開始了。廟會由祭祀活動而產生,因娛樂大眾而發展,為商品交換而興盛。
如今逛廟會重又成為百姓春節期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許多地方的廟會,區別於過去在寺廟進行的傳統,改為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
[編輯本段]廟會起源
廟會上的傳統婚禮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為里,里各立社,稱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其次,因廟會的聚眾作用,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為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有人推測春秋時期已有「廟市」,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系。雖然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系還不密切,其發韌之功殊無爭議。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跟。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
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
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演變發展
清代上海廟會期間的小商販民間古廟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式,廟會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動,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廟會和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
在漫長的遠古社會,廟會和崇神是一體的。一直到商周時期,廟會都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
漢代以後,廟會向多元化轉變。漢代廟會的主體性質因為佛文化的傳入而發生了變化。從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湧向中州大地。伴隨著佛教教義的傳播,佛寺星羅棋布.分布於中原地區的名山、巨邑、小鎮。許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登封少林寺,臨汝風穴寺,鎮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宮寺,信陽靈隱寺,光山凈居寺,安陽高閣寺,濟源盤谷寺,輝縣白雲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許昌文明寺,項城高丘寺等,如雨後春筍,林立中原,並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於是,崇佛廟會應運而生,林林總總。中原地區廣大廟會群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唐宋時代的經濟高度發展,中原地區居於全國的領先地位,保持著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經過帝王們的倡導更迅速地繁盛起來。道教文化是強大的本上文化,廟、台、祠、宮、觀、庵等道教建築在中原地區的分布十分密集。如登封中嶽廟、洛陽關林廟、桐柏淮瀆廟、濟源濟瀆廟、湯陰文王廟、洛陽周公廟、內鄉文廟、准陽人祖廟、西華女媧廟、商丘閼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浚縣碧霞宮、濟源王屋山奉仙觀和陽台宮等,和各地的龍王廟、天爺廟、祖師廟、娘娘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關爺廟、山神廟、河神廟、禹王廟、聖母廟、二郎神廟、泰山廟、蟲王廟等,數不勝數。這些廟宇為日後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經濟大繁榮和文化大繁榮,以東京開封為中心的城鎮經濟迅速發展,廟會亦應運而興。
明代是中原廣大地區廟會群昌盛的重要轉折時期。經濟飛速發展,使得在洛陽、黎陽(浚縣)、陳州(淮陽)等規模較大的城鎮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成為可能。明代手工業的繁榮,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廟會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繁密。
明代廟會有—重要的特點,就是「行會」或者稱為「會館」、「公所」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區出現許多「山陝會館」,他們敬祀關羽,立祠建廟,特別是建造戲樓等祭祀場所,使廟會的影響和作用進一步擴大化。
廟會群和神話傳說的關系極為密切。原始神話主要反映中原地區氏族社會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類誕生、文化發展和圖騰崇拜等內容。西華女媧城廟會、准陽太昊陵廟會、商丘閼伯台廟會、桐柏盤古廟會等,是原始神話集中流傳的場所,幾乎可以構成人類早期社會的發展史。
[編輯本段]廟會風俗
雍和宮廟會的驅鬼儀式◆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祈子活動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所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著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廟會有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天津的媽祖(天後宮)廟會、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和白雲觀走會等。
淮陽祭祀女媧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廟會可以說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術意味的廟會了。淮陽城北的人祖廟,是傳說中埋藏太昊和伏羲頭骨的地方,因此也稱太昊陵。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人祖廟會,其主要活動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婦女,都要在廟會期間掏象徵生育之門的「子孫窯」,並買回一些當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這些用黃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異的「人面猴」,當地人稱為「人祖猴」,也有各種怪異有趣的動物玩具如兜肚猴、猴頭燕、雙頭虎、牛、豬、馬、羊等。婦女們除了用它們供祭人祖外,還將它們拿回家給孩子們當玩具。
◆廟會小吃
在各種廟會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傳統的漢族風味,又融和了滿族和回族的民族風味,還有傳自宮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則匯集了南北各地的風味,創新之作層出不窮。在地壇廟會和龍潭湖廟會上,特辟美食一條街,匯聚了當今有代表性的全國各地小吃。
19世紀末,民間畫工繪制的風俗圖中,涉及到的小吃有茶湯、豆腐腦、涼粉、糖瓜、糖餅、吊爐燒餅、豌豆糕、煎餅、烤白薯等等。這些常見的街頭食攤,廟會期間皆有售賣。
老北京廟會的八款經典小吃
豆汁、扒糕、灌腸、茶湯、油茶、愛窩窩、老豆腐、豌豆黃
◆廟會演出
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戲、扁擔戲(即木偶戲)、相聲、雙簧、魔術(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數來寶、耍中幡、秧歌、高蹺等。
◆民間玩具
北京廟會上的麵塑民間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在民間兒童玩具攤上,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麵塑、九連環、撥浪鼓。
賣玩具的方法有多種,例如:
套圈。攤主在地面擺一些玩具,值錢的在遠處,價廉的在近處。顧客從攤主手中買下竹套圈,在規定地點把圈擲出,套中何物,何物就歸自己。
搖彩。置一帶指針的木盤,盤內放玩具若干。顧客花點錢,用按扭發動指針。指針停止運行後,指著什麼玩具,該玩具就歸顧客。
打槍。置一立櫃,櫃上有若干小門,門內分別裝有玩具,門口都設有靶。顧客向攤主購買軟木子彈,用槍擊靶。如擊中,小門自動開啟,裡面的玩具便歸顧客。
[編輯本段]北京廟會
今日的白雲觀廟會北京的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各類廟會幾乎天天有,有時一天還不只一處,所以說北京又是廟會的天下。
北京的廟會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存在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廟會的形成發展最初與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附設一些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廟會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購貨市場,以滿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動倒是次要的了。
(一)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在今西城區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於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游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還由太常寺官員在此舉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動。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里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二)土地廟
清代北京土地廟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廟的規模不大,但廟會的規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光緒順天府志》說:"每旬之三有廟市,遊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並稱勝。"能與號稱"東西二廟"的廟會"並稱勝",可見盛況不一般。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以一直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土地廟周圍多是普通城市勞動階層和菜農、花農,因此土地廟的廟會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中小農具,種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寶翠鑽、古玩字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廟會上的鮮花買賣,是土地廟廟會的一項主要特色,因其於花鄉--豐台十八村毗鄰,所以這里的鮮花遠勝其他廟會。鮮花的品種又多又鮮,而且還不乏奇花異草。土地廟的廟會上還有一種商品特別多,這就是雞毛撣子。舊北京老百姓用它們打掃衛生,還是室內不可缺少的擺設。尤其是春節前,雞毛撣子是各家各戶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國初期北京的土地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現在廟會已不存在,但是廟的建築還在,只是早已作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卻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歷每月五、六兩日舉行,也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舊京瑣記》里有記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 廟會期間,除與其他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舊都文物略》中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木器竹器,皆屬特有。」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於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白塔寺廟會止於公私合營之後。
(四)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廟會定在農歷每月七、八兩日。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里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中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護國寺廟會上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摺扇和團扇。有的摺扇和團扇上不僅雕花刻紋,還鑲嵌珠寶玉石,扇面上有畫師作畫,大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剎之一,當初廟里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旬九、十有廟會。因此地繁華,遊人眾多,有的攤販為多賺錢,九、十兩天之後不走,繼續營業一兩天,這樣隆福寺的廟會就由每旬兩天變為逢九、十、一、二這4天了。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日下舊聞考》中�說「……�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燕京歲時記》雲:「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該廟會上珠寶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買賣在這里也很興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這里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著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搜集洋畫片的,和現在集郵相似,因此產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
解放後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後改為國營百貨商場。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築已盪然無存。
(六)廠甸
廠甸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明嘉靖間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上元節時這時搭棚懸燈,熱鬧非凡。宣武門外是各省會館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於此,暇時多願到琉璃廠逛逛,對促進琉璃廠書肆和文物、南紙店鋪的發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會上一些暴發戶附庸風雅,不讀書也大量購買書籍,放在家裡擺樣子。不懂文物的人,也買名人字畫,名瓷和青銅器,也促進了琉璃廠的古籍、文物行業的興盛。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 今天的廠甸廟會是北京城內唯一的開放式廟會,琉璃廠也被恢復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街。
(七)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號稱"全真第一叢林"。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有山門"摸石猴",窩風橋上"打金錢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圖前「尋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門上這只石猴外,還有兩只石猴隱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紋中,名曰「三猴不見面」,後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雲觀還有「鐵打白雲觀,三猴不見面,」的說法。窩風橋據傳是佛道相爭的產物,原橋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改為防空洞。現在的橋是一九八八年又依舊樣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乾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復一次,叫一個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對應星宿當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為順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順星就是遊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燒香、布施之後,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順遂。
上述廟會現在僅存廠甸和白雲觀兩處。現今北京著名廟會有地壇廟會、龍潭湖廟會。
[編輯本段]上海廟會
上海龍華廟會廟會在上海有著悠久的歷史。廟會上有皮影戲、西洋鏡、吹糖人、轉糖盤等,還有替人「捉刀」的寫信先生,當街擦皮鞋的流浪兒童,這些「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的重現,讓人自然而然回味起了過去的歲月。
㈡ 五月槐花香中硫璃廠是指哪裡
老北京北平城。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五月槐花香》電視劇的背景是民國時的北京城,老北京北平城的琉璃廠是個古玩交易市場。《五月槐花香》是由張國立執導,鄒靜之編劇,張國立、張鐵林、王剛、鄧婕、苗圃等主演的民國題材電視劇。該劇以民國為背景,講述發生在北京琉璃廠古玩街上三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一生的恩恩怨怨,展示了老北京古玩業中的各色人等和故事,同時還穿插了有趣的文物知識。清末民初,亂世之秋,老北京的琉璃廠卻還是一片繁榮。泛古堂掌櫃佟奉全(張孫尺國立飾)是一個有著一手做舊補舊的老古董商,但是這一行坑蒙拐騙、吃虧上當的事兒太多了,即便佟奉全這般則伍高精明之人也難逃被人設局、互相陷害的怪圈。因著一尊汝窯三足奩,致使兩家古玩鋪子倒掉,還鬧出了人命,佟也淪為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命運的巨變,也橘唯驅使他和其他人有了交集:滿清遺少范五爺(張鐵林飾)仗著早年的閱歷,成天在古董行里干點兒倒買倒賣的勾當,他看中佟做舊的手藝,為拉其入伙甚至情願把妹子莫荷(苗圃飾)許配給佟。茹二奶奶(鄧婕飾)在老太爺死後被趕了出來,她靠變賣隨身帶出的古玩度日,由此跟佟的距離逐漸拉近。因一幅假畫,佟與天和居掌櫃藍一貴(王剛飾)結下仇怨。
㈢ 琉璃廠詳細資料大全
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里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遊都要到這里。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位於現在北京的和平門外,西至西城區的南北柳巷,東至西城區的延壽街,全長約800米。實際上從歷史上遠在遼代,這里並不是城裡,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後來,到了元朝這里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里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裡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琉璃廠
- 開放時間 :09:00~18:00
- 門票價格 :免費
- 所屬國家 :中國
- 所屬城市 :北京市西城區
- 建議遊玩時長 :1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各有特色
歷史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里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清末,在原琉璃廠廠址上修建了師范學堂,這就是現在的師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廠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為了琉璃廠集市的中心,也是後來廠甸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店鋪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庄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著名書法家陸潤庠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於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裂州等也是這里的常客。不知您仔細看過《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裡面那位蓄著長鬍子的著名老者沈鈞儒先生使用的鎮尺,就購於榮寶齋。 榮寶齋 想清末民初時,榮寶齋、大千畫廊等琉璃廠老店紛紛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引來拍源做人們駐足觀賞,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當時,也是數榮寶齋名畫最多而最為熱鬧。榮寶齋最著名的又要數木版水印和復製品。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術為一體,使水印品的藝術更臻完善,曾得到魯迅先生的贊許。解放後
在黨和 *** 的關懷下,榮寶齋的一些傳統工藝更是大放異彩。榮寶齋的復制印刷品技術,已達到「登峰造極,酷似原作」,足以以假亂真的地步。榮寶齋復制的名作如《文苑圖》、《清明上河圖》等,曾先後在許多國家展出,引起無數名家驚嘆,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在世時,幾乎辨認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復製品。 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和宣武區各級 *** 的支持和倡導下,琉璃廠經歷多次翻建和修繕,使這條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煥發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廠文化街,成為廣集天下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的所在,成為國內外遊客光顧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 同時,由於這塊風水寶地是仕人、舉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園藝人聚居的地方,使得這里有著層次最為豐富的人文資源:典故、故事、人際等人文景觀。所有這些,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裡「民族靈魂」的一部分。這是今天重新規劃、設計和構想琉璃廠文化產業園區的基礎,也是與其它短史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少,而想像空間相對較大的重要區別。因此,琉璃廠是一個典藏傳統文化的大「文化圈」。漫步文化街
當年琉璃廠是一條土路,街道兩旁都是一家挨一家的低矮店鋪,書店裡那時沒有櫃台和收款台。一兩間門臉的書店裡,一進門四壁都是書架,擺滿了書籍,每本書都附有標簽,上邊寫明書目和價目。里間屋的臨窗都。有一張榆木擦漆的八仙桌,桌兩旁是太師椅,壁間懸掛著對聯,對聯內容都離不開書——「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萬事莫如為善樂,百花爭比讀書香」、「有關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還有不少聯上字不好認,大都忘記了。 琉璃廠除去書店,就是古玩鋪,那時「古玩」叫「骨董」,就是古董,後來才叫古玩。 「古玩」在文人口中稱「文玩」,意思是文人雅玩之物,若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說也是可以的,因為要玩這些古玩藝兒,不是一般人都玩得通的,必須具備些歷史文化知識才行,其意義比「古玩」還廣泛,因它包含新的,而不僅僅是古的。古玩鋪都是為富人有權勢者預備的,一般窮讀書人是不敢問津的。在《藤陰雜記》中有程晉芳移民,以詩寄袁枚,詩中有「勢家歇馬評珍玩,冷客攤前向故書」句,就說明古玩鋪歷來都是權勢豪紳者光顧的地方,一般人只能在舊書攤里選些物美價廉的舊書而已。 民國以來的琉璃廠,書店、古玩等業早已衰落,特別是北京淪陷時期,所有書店都是奄奄一息,許多店鋪紛紛倒閉,正如當年《故都竹枝詞》中所雲:「閱肆張羅雀掠門,海王村果靜如林。空閑海估尊哥定,待價千年畫宋元」,一片蕭條景象。 詞中的海王村,即今東琉璃廠西口路北的中國書店和古玩商店處,當年叫「海王村公園」。園門前左邊,有一家照相館,掛有名畫家肖像,懸於門前。其中齊白石先生的像,身穿翻面狐裘,頭戴黑紫羔的土耳其式冬帽,手持一把扇子。相片上有白石自撰數語:「搖扇可以消夏,著裘可以御涼,二者日日須防,任人竊笑癲狂。」以顯示畫家孤僻、耿直的情性。此照也是琉璃廠一景,總有些人觀之。文化對聯
當年琉璃廠文化街對聯不少,影響周圍環境。在琉璃廠東口,有一住家門前有聯曰:「琉璃掩映春堆廠,楊梅橫斜香滿街」,該住戶系在楊梅竹斜街西口處,故有此聯,頗有趣味。 過去廣義地說琉璃廠時,不僅是東西琉璃廠,還是包括廠甸、新華街、火神廟、土地廟等處。如《新年竹枝詞》詠「廠甸」中雲:「元旦年年廠甸開,遊人雜沓去還來。火神廟里多珠寶,買得殘書幾部回。」其實「火神廟」在東琉璃廠內路北,嚴格說不屬「廠甸」,但從廣義講,也不算為過。我幼年時看到的琉璃廠,已是一條古老而又陳舊的街道了,以上所述是我當年對琉璃廠見聞最深的印象。 清初,琉璃廠是「京都雅游之所」,那時漢族官員多住在宣武門外,而且很多會館都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常聚集於此。清初一年一度的東安門燈市也遷到這兒舉行。《都門雜詠》中有竹枝詞唱詠:「新開廠甸值新春,玩好圖書百貨陳。裘馬翩翩貴公子,往來都是讀書人」。 乾隆時修《四庫全書》,編修者常到琉璃廠閱讀書籍,各地書賈也紛紛在這里設攤出售大量的藏書。便利的條件,使這里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這個時期除書肆外,古玩書畫及文化有關的行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清末,在琉璃廠址修建了師范學堂、五城學堂。1927年,又開辟了和平門,修建了南新華街,拆除了廠橋,從此把琉璃廠分成了如今的東、西琉璃廠。近百年來,種種原因,很多文物都由這里流出。一直到1950年,人民 *** 頒布了保護文物法令後,才杜絕了文物流失。1980年,東西琉璃廠大規模翻修,還增加了一些新建築。在東西琉璃廠兩街之間的馬路上,凌空架起一座漢白玉仿古石橋,又為古老的文化街平添一景。 步入「大千畫廊」書畫古玩店,不禁使人想起清末民初各大商店在琉璃廠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 那時人們稱之為「賽窗簾」,又稱窗展。當時以「榮寶齋」最為熱鬧,觀賞者立於門前,人們稱其為「立游」。張大千等著名畫家的作品在「賽窗簾」內展出,有一首《竹枝詞》專記此事:「新春渲染賽春簾,北溥南張等素縑。榮寶齋前權駐足,立游真較臥遊甜」。中國書店
文化街的中國書店,專門收集中國歷代古籍、碑帖、拓片、各類舊書、報紙雜志,發售新印古籍和研究有關的各種圖書及畫冊,兼營文房四寶,還開辦了京味書樓和北京民俗館等各類書展走進中國書店正門,就會看到南北木柱上寫有如下對聯:「陳述社會人文風雲於眼,展示民族收藏鑒賞於身」、「中外典籍冊頁書畫憑人涉獵,新舊相容買賣並舉賞家把玩」、「經史子集文字圖影引名士細品,邃古博廣雅趣厚存供賢者探微」、「開列中華典籍文化於齋,匯聚人類悠久歷史於堂」。這四副對聯,將中國書店所經營的業務以及為讀者熱心服務的態度,全都表達出來了。 中國書店榮寶齋
百年滄桑 榮名為寶 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創立,歷經松竹齋、榮寶齋和榮寶齋新記,三百餘年滄桑巨變。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榮寶齋」的金字招牌始終閃爍著潤澤的榮光,成為民族企業的重要品牌。1950年10月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開業。6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榮寶齋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的陣地;走向世界的重要視窗;人民與藝術的橋梁。 歷史回眸 三百年鑄就大品牌 榮寶齋的前身「松竹齋」始建於1672年,1894年更名榮寶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成立。1952年榮寶齋轉為國營,並以郭沫若書題墨跡「榮寶齋」為標準的商號字樣。「新記」成立6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榮寶齋在市場經濟的磨礪中逐漸轉型成為集書畫經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裝幀裝裱、收藏、出版、展覽、拍賣、典當、教育、培訓、印刷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企業。 榮寶齋雖歷經百年的榮辱興衰,人事更迭,至今這三字金匾仍閃爍著潤澤的榮光,成為民族企業的品牌、市場中的馳名商標。究其原因,「榮寶齋」三個字就是聚集人氣、激勵精神的力量源泉。多年來,榮寶齋團結了由一批有志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專家、技術人才所組成的一支團隊,他們為了榮寶齋兢兢業業;文化鴻儒、丹青巨擘往來於榮寶齋並留下許多佳話,使這座藝術殿堂熠熠生輝;新老顧客認同榮寶齋,緣於老店一貫的誠信經營。因此,「榮寶齋」這個牌子經歷時間的洗禮愈發光澤、厚重。對榮寶齋的員工而言,對品牌的苦心經營和珍視,是他們對企業由衷的奉獻。文房四寶
東西琉璃廠都售有文房四寶。筆店以人名出名的如「李福壽」、「吳文魁」、「李玉田」等,其中「戴月軒」更為著名,據說是湖筆的正宗。「李福壽」等也都有獨到之處,李福壽研製出適合於各派畫家所需要的畫筆而馳名,而吳文魁以寫字筆著稱於世…… 「清秘閣」是琉璃廠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南紙店,文房四寶應有盡有。 「一得閣」墨汁廠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已有一百餘年歷史。相傳該廠創始人,名叫謝松岱,是個書生。因進京趕考屢試不中,後想起考場上研墨時費力的情景,就想到能否使用現成的墨汁免去研墨之苦。因此他研製出一種墨汁,在琉璃廠開了一間專營墨汁的店鋪,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興隆,於是他寫了一副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一得閣」店名便取了上下聯的頭一個字「一」和「得」。因店鋪是二層小樓,頗有「閣」的意思,就起了「一得閣」的店名,店主還自己親筆題牌匾懸於門前。因「一得閣」墨汁具有書寫流利,墨跡光華發亮,易干易裱,耐水耐曬不退色,不洇紙等特點,堪為文房四寶中的佳品,受到書畫家歡迎。 文房四寶字畫店 「集古名齋仿古廬,古香古色認模糊;閑中一逛琉璃廠,攘攘熙熙好古徒。」——「汲古閣」是一家歷史悠久專門復制、修復文物古玩的老店,為國內外和各省市博物館修復歷史出土的各種文物和唐三彩、古銅器、古畫等,已達到逼真的效果,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在眾多的文具和古玩店門前,大都根據自家經營的內容,寫有對聯,這也是琉璃廠文化街的一大景觀——珠寶店「寶翠堂」的門聯是:「珠玉騰輝琉璃彩,天生皓月海外星」,「孔方齋」古玩鋪的對聯則是「曜三辰之珠璧,宣六代之雲英……」 除了門聯,不少店鋪室內也有對聯,其內容多是勸善、清高、修身、處世等,如「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聖賢省教修身可以齊天」…… 在琉璃廠文化街上,一些其他行業的店前,也有結合自家所從事的工作寫有門聯,這是長期受傳統文化街的影響所致,如「博福茶屋」的對聯是「煮茗別開留客處,論文多近咒禪窗。」舒乙題寫的「京味大茶館」,結合所賣的飲料寫出對聯:「酸梅湯敢說是天下第一,玫瑰露稱得上蓋世無雙。」傢具店門前也有聯曰:「花梨紫檀明代典範,桌椅板凳魯班遺風」等等,這都是古老的琉璃廠文化街特有的景觀。 昔日名揚京都的琉璃廠「火神廟」,現已成為「宣武區文化館」和「北京宣武區作家協會」駐地,這里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經常有著名作家和教授在這里講課。原「火神廟」大殿內座無虛席,協會的作家們還寫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座文化館,為現在的琉璃廠文化街增添了霞光異彩。 從前光顧這條文化街的,大都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古玩收集家、中外考古學家、博物學家和一般知識分子、窮學生等,他們來這里有的是收集古董、字畫、購書,或轉售收藏,或觀光鑒賞,吸取知識營養,也有的是考古臨摹。今天在這里出入店堂的,除了中外大批文人學者外,還有各行各業遊客,到這里參觀、購物、欣賞、學習,顯得非常活躍,給古老的文化街帶來了蓬勃朝氣。 琉璃廠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文積淀深厚。這里有著很多的古代文物。古書
古舊書業是琉璃廠的主要產業,甚而琉璃廠就是因書而起,沒有古舊書這一行,也就沒有琉璃廠。不過琉璃廠的古舊書業還有個發展變化過程。在200年前清乾隆及其以後,是江西書商在琉璃廠占絕對優勢,甚至他們把持了在東琉璃廠火神廟旁邊的書商供奉的文昌帝君廟,不許人少勢弱的北方書商入內參加例行書業的祭祀活動。到晚清,琉璃廠舊書業的形勢發生了逆轉,江西書商逐漸衰落,河北書商迅速崛起,而居於舊書業的主流地位,原因是河北書商的經營不偏重於科舉的闈墨,而更重於學術研究需要的書籍。20世紀30年代舊書業的最興盛時,琉璃廠的舊書鋪竟超過了200家。在此不可能一一記述,只能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店鋪、人物和事件簡述之,小中見大,略窺一斑。 古書交通信息
西二環從西便門橋左轉去往前門方向,沿前三門大街東行至和平街路口右轉南行即到;東二環由廣渠門出口出至兩廣大街,沿兩廣大街西行至南新華街路口右轉北行即到;由西長安街北新華街路口沿北新華街南行,至南新華街即到。 乘7、14、15、45、66路琉璃廠站下;或乘102、105、603、603支虎坊橋下車向南 乘捷運2號線和平門站下車向南。 主要公交線路 7路 (動物園—五間樓)琉璃廠站,單一票制 1元。 14路 (角門南站—後庫)琉璃廠站 ,單一票制 1元 。 15路 (動物園—天橋商場)琉璃廠站,單一票制 1元。 66路 (前門—嘉園三里)琉璃廠站,單一票制 1元 。 70路 (西單路口—角門南站)琉璃廠站,單一票制 1元。古法琉璃
亦稱脫蠟琉璃、琉璃。採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技術純手工加工製造,經過十多道手工工藝製造流程的精修細磨,在高溫1000℃以上的火爐上將水晶琉璃母石熔化而自然流向凝聚成高貴華麗、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雲漓彩、美輪美奐;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平台
琉璃廠古玩藝術品交易網官方指定的專業從事古董、古玩、字畫、陶器、藝術品的收藏、鑒定、拍賣、線上交易的專業機構,致力於為古玩交易、藝術品交易、藏品交易、藏品收藏、信息交流、知識傳播,為古玩藝術品經營企業、交易者和收藏愛好者,提供國際化古玩藝術品電子商務平台。同時提供以網路線上方式的古玩拍賣、藝術品拍賣,及古玩藝術品的鑒定服務,古玩藝術品電子身份證服務,免費開店等服務。游覽提示
有不少出售古玩、文房四寶的老店,在槐蔭山房、榮寶齋、萃文閣、一得閣能買到不錯的傳統書畫、紙筆。另外距離琉璃廠不遠的和平門是北京南城美食的一大亮點,這里有大名鼎鼎的全聚德烤鴨店,北京目前流行的韓國烤肉,和平門也是其源頭之一。其他
琉璃廠地區也有不少的工藝品、獎杯獎狀等製作商店。
㈣ 北京琉璃廠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
北京琉璃廠具體位置在北京和平門外。
北京琉璃廠指的是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春源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扒虧態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里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遊都要到這里。
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位於北京的和平門外,西至西城區的南北柳巷,東至西城區的延壽街,全長約800米。
實際上從歷史上遠在遼代,這里並不是城裡,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後來,到了元朝這里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
(4)老北京琉璃廠現在叫什麼擴展閱讀:
在琉璃廠文化街上,一些其他行業的店前,也有結合自家所從事的工作寫有門聯,這是長期受傳統文化街的影響所致,如「博福茶屋」的對聯是「煮茗別開留客處,論文多近咒禪窗。」
舒乙題寫的「京味大茶館」,結合所賣的飲料寫出對聯:「酸梅湯敢說是天下第一,玫瑰露稱得上蓋世無雙。」傢具店門前也有聯曰:「花梨紫檀明代典範,桌椅板凳魯班遺風」等等,這都是古老的琉璃廠文化街空返特有的景觀。
昔日名揚京都的琉璃廠「火神廟」,現已成為「宣武區文化館」和「北京宣武區作家協會」駐地,這里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經常有著名作家和教授在這里講課。原「火神廟」大殿內座無虛席,協會的作家們還寫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座文化館,為琉璃廠文化街增添了霞光異彩。
㈤ 廠甸廟會2023年有嗎
是的。北京琉璃廠長甸廟會。琉璃廠古稱長殿,是北京歷史上的八悉銀畢大廟會之一,也是八大廟會中規模最大、影響睜芹最廣、最負盛名的一個。長甸廟會始於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長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已經舉辦了七年的陶然亭公園民俗區也將取消,回歸傳統的石聞琉璃廠廟會。詳細介紹:主辦方將聯合一德閣、中國書店、戴、等50餘家文化商家,通過還原搏念「京味兒」特色活動,為市民和遊客呈現以筆墨、書畫展、專家現場解讀為特色的傳統「石聞博覽會」活動。屆時,還將有一場以現場體驗為亮點的新年市場活動。作為長甸老廟會的重要支撐,火神廟也將繼續對外開放,非遺時尚大賽、古茶展等作品將亮相廟會。2023年,長電廟會將在天橋市民廣場和天橋藝術中心設立分會場。天橋市民廣場將舉辦老天橋的民俗表演,雜耍、傾倒表演將重現天橋,天橋印象博物館將首次開館。天橋藝術中心將舉辦老字型大小牌匾展,同時聯合沙糖、年糕錢、羊頭馬等20多家老字型大小舉辦集市。
㈥ 北京琉璃廠現在還有嗎
據我所知,2010年北京琉璃廠因整改不及格而被要求停產,現在已經不再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