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北京市城鎮戶口
北京城鎮戶籍又叫北京城鎮戶口,是指過去計劃經濟年代、我國實行二元體制時,擁有城鎮戶口、享有糧油肉等配給、招工等權利的居民,即城鎮定量戶口的居民,也簡稱「市民」。若在工礦企業工作,則被稱為「城鎮職工」。以上「市民」或「城鎮職工」所擁有的戶籍稱為城鎮居民戶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門對戶口的分類,只有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沒有「城鎮戶口」這個類別。實際上,非農業戶口就是「城鎮戶口」或「城市戶口」。現泛指不享受農村土地分配權的人所擁有的戶口,跟居住地域已經沒有掛鉤。
戶籍制度形成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是國家計劃體制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它把全國居民區分為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兩個等級,因而實際上是一種等級性身份制度。正是依據這一制度,政府限制農村居民自由流入城鎮———其實,戶籍制度同時也限制城鎮居民流向農村,限制城鎮居民在不同城鎮之間自由流動。因此,戶籍制度的本質是取消遷徙權。
在這一制度基礎上,政府在全國戶籍中不平等地分配權利和福利。政府把數量特大的農民排除在外,利用財政資源,為數量較少的城鎮人口建立了一個特權性的福利體系。一個官方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到今天,與戶籍掛鉤的個人權利有20多項,涉及政治權利、就業權利、教育權利、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各個方面。
戶籍制度的這種身份制性質,讓城鎮戶籍具有了溢價。因為農村居民不享受政府福利,城鎮居民則可以享有一定福利,這樣,相對於農民,城鎮戶籍就具有了非常高的價值。同樣,大城市戶籍對於小城市的城鎮居民也具有不菲的價值。戶籍在黑市上的交易價格,比如向有關人員行賄的支出,大約可以代表其實際的價值。今天,農民要交出的土地的市場交易價格,大約也可以代表城鎮戶籍的價值。
戶籍制度改革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戶口,或許是烙在每人身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最深印痕。改革戶籍制度無疑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適應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確保中國經濟長期保持穩定發展等都具有重大意義。當前,全國各地正結合本地實際,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