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明朝為什麼選北京當首都
擴展閱讀
上海打個胎多少 2025-05-24 02:13:13
杭州有哪些資金盤 2025-05-24 02:11:31

明朝為什麼選北京當首都

發布時間: 2023-05-06 08:36:13

㈠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北京呢

有這么一種說法,認為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因為自明成祖朱棣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後,形成了所謂天子守國門。不過明成祖朱棣的遷都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認為遷都弊大於利。這種看法到底對不對呢?下面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是為了適應當時局勢。定都南京只是一個暫時性選擇。在國力逐漸恢復之後,朱元璋就開始考慮遷都了。只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耽擱。

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於大明來說,其所面對的歷史環境比較特殊。北元(包括蒙古各部)仗著騎兵的優勢多次騷擾明朝邊境。此時的北京已成為明朝防禦體系的最前線之一,那些認為把北京建成軍事重鎮更穩妥的提議只是看起來很好,實際上是行不通的。所以,朱棣遷都南京經過時間證明,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甚至為明朝增加了不少壽命。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朱棣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選擇,雖然一些大臣們十分反對,但是由於朱棣堅持住了,所以明朝以後一直定住在北京,並且在朱棣遷都之後,率兵多次親征穩定住了北方的局面,這才有了明朝整體上的繁榮昌盛。

㈡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有三個原因,第一當時大明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邊患最為嚴重,將首都北移,有利於調兵遣將和命令的實行;第二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壯語;第三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朱棣不想步他們的後塵。

另外朱棣是在北平起兵的,打著靖難的名號歷時四年終於奪得了大權,但是南京的官員些根深蒂固,不利於自己的統治,為了削弱這個朝城的勢力,他就打算把都城遷到自己的老家去,到時候想要怎麼炮製他們還不是自己一句話的事。

此外南京在秦朝的時候就被斬斷了龍脈,在南京定都的東吳、宋齊梁陳乃至南唐都是一些短命王朝,這表明南京是不適合建都的,朱棣為了重蹈覆轍,就只好遷都,而此時中原大地上長安破敗、洛陽人口少,開封城無險要可守,綜合以上情況就只有北平城可作為選擇,於是就遷都了。

㈢ 明成祖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1、朱棣在發動政變之前就是燕王,駐地在北京,勢力范圍也在北京。

2、當時北方邊患比較嚴重,受韃靼和瓦剌的威脅,朱棣實行所謂「天子戍邊」的政策,遷都北京,也表現其守衛邊疆的決心。3、南京偏於江南一帶,不利於控制北方局勢。自秦開始,中國歷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

4、明朝國力強盛,四方來朝,需要一座繁華的宮殿來彰顯中華威儀,所以才遷都北京紫禁城。

㈣ 明朝要遷都北京的原因明朝為什麼遷都

1、明成祖朱棣要減少靖難之役對他的負面影響,且考慮到北方游牧民族時常南侵的問題,所以決定遷都北京。在當時看來,這個決定是沒有錯誤的。
2、判斷任何一件事情或決策的正確與否,都要結合當地當時的情況,否則就是「耍流氓」。對於明成祖朱棣,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身為朱元璋的庶生子,他一直認為自己的才能遠超太子朱標,朱元璋該立他為太子,而不是「弱不禁風」的太子朱標。更何況這老朱家的天下,還有他不可磨滅的一份功勞。但朱元璋頭腦清醒,他意識到連年征戰後的國家需要休養生息,千萬不能是好戰的太子繼位,否則天下將迎來幾十年的戰爭。
3、連年戰爭很可能會導致剛建立的明朝崩潰,就像秦朝二森殲核世而亡一樣。基於此點考慮,朱元璋決定讓朱標繼位,但朱標福薄,還沒繼位就死了。看到太子朱標去世,朱棣非常開心,覺得輪上輪下總該輪到他當太子了。結果朱元璋一手「騷操作」---直接隔代傳位,把皇位給此掘了他的大侄子朱允文。這下朱棣可不幹了,改圓朱標贏我,那是有嫡長子的身份,又有老頭的心意,現在你朱允文憑什麼當太子?
4、憤怒的朱棣決定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最後還真的讓他奪到了皇位。登基之後的朱棣明白,他畢竟得位不正,急需一些事情來分散天下人的注意力,讓天下人別死盯著他謀反篡位的事情。這時候,遷都北京城的計劃就應運而生了。
5、在朱棣看來,遷都北京不僅對他個人有好處,對明朝的江山社稷也有好處。有明一朝,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的瓦剌、蒙古等游牧民族。遷都北京,可以震懾宵小;有天子坐鎮,可以鞏固北方的軍事防線,讓他們投鼠忌器,不再肆意南侵。

㈤ 明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現代北京的奠基者——永樂皇帝朱棣

朱棣將當時的北平改名順天府,並定為陪都,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他父親朱元璋將鳳陽定位陪都的事跡,想要以此彰顯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是朱棣進行了大規模投入建設,最後更是冒著政治風險,將首都遷到順天府,就顯然不只是僅僅處於政治層面上的考慮了。

實際上,即使是在朱元璋時期,雖然他將南京定為首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慮傳統的河南地區的洛陽,以及陝西的長安。尤其是長安城,在明代不僅建設了不亞於南京的城牆,當地的秦王府,更是參照南京故宮所建。那麼為何最後永樂不選擇洛陽或者長安,而是選擇順天府北京呢?

▲北平雖然是朱棣龍興之地,但卻又不是他遷都於此的最大原因

永樂皇帝作為一個擁有極高軍事素養的皇帝,其實他遷都順天府這一決定,實際上正是出於他對於北京軍事地位的注重。北京雖然在防禦上,沒有像南京一樣的長江天險,但是北京本身,幾乎處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在北京向北不遠,就有包括燕山、軍都山等一系列山脈。這些山脈的存在,可以說組成了北京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線,但與此同時,這些山區距離北京城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在戰爭時期,尤其是當時被明朝視為心腹大患的蒙古軍隊南侵時,如果在北部山區的明軍未能成功阻擊敵軍,那麼北京城仍然有充足的時間,准備迎接敵人的進攻。甚至,北京以北的一系列城市和衛所,也可以起到阻敵的作用。

▲今天的北京地形圖

與此同時,北京的戰略價值也非常的重要。本身北京就是華北地區通往蒙古和遼東的必經之路,與此同時,北京實際上也是整個華北平原,甚至可以說,是當時整個明朝東部的門戶。因為北京作為當時河北最大城市,同時也是毗鄰蒙古的最大城市。一旦北京脫離中央的掌控,那麼也就意味著,敵人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整個華北地區橫行。一直到長江,都難有能夠長時間阻攔敵人的天險或城市。甚至如果是像蒙古軍隊那樣以騎兵為主,完全可以延著大運河一路南下,繞過一些堅城,最後直達明朝前首都南京。可以說,這幾乎就是朱棣靖難之役中的戰略方針,因此朱棣自然也不會想讓自己的子孫,也重蹈建文帝的覆轍。

▲明清大運河

而作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南北樞紐——京杭大運河,則可以說是朱棣另一條,或者也可能是更為重要的遷都原因。京杭大運河從北京直到杭州,因此將北京作為首都,在很大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保衛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免得有向朱棣他自己一樣的敵人,利用這條運河。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則是當時整個明朝的資源分配。京杭大運河的目的,就是在將江南地區的物資輸送到北方,以維持整個北方的社會發展。

尤其是從軍事角度來講,想要在北方維持抵禦蒙古的龐大軍隊,沒有江南地區的物資,更是無從著手。但是在明初首都位於南京的情況下,以此產生的龐大行政消耗,無疑會降低江南地區,對於北方物資的輸送量,因此造成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滯緩。從而這將導致明朝中央對於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區,管理上的鬆弛。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講南京作為首都,難以維持明朝對於北方的控制

幾乎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作為傳統首都的洛陽。洛陽和北京一樣,同樣需要依賴江南地區的物資,因此一旦這里作為首都,那麼和南京一樣,都會降低北方尤其是邊疆地區,物資的補充。至於長安,非常遺憾的是,處於本身的地形的限制,江南地區的物資在明清時期難以運往長安。而當時長安周邊,也就是過去的關中平原,伴隨著常年的農業過度發展,在唐代,就已經難以維持一個完整的首都行政和經濟體系,因此更加不能考慮在內。而北京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同時將這里作為首都,便可以以北京的中心,將來自江南的物資分配到邊境地區,以此做到對整個北方更加牢固的控制。

▲北京成為首都,對於明朝的邊境防禦來說,是福卻也是禍

但正所謂世上沒有十全十美。北京作為首都,雖然有著很多軍事上的益處,但是相應的,明朝遷都北京,卻也給明朝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北京的位置過於靠近明朝和蒙古的邊境,這無疑導致了明朝在北部邊境地區的人口,從遷都開始便出現了不斷激增的情況。這一方面增加了當地環境方面的壓力,同時也讓蒙古和明朝邊民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尤其是到明代中後期,伴隨著明朝邊民數量的激增,很多人甚至逃亡到蒙古一邊,他們所擁有的技術,以及對明朝軍事部署的了解,對明朝邊軍帶來了非常大的威脅。

▲明朝邊境人口的增加,讓明蒙之間的矛盾變的難以調和

而且北京本身作為首都的重要性,也迫使明朝不得不以北京為中心,格外加大軍事資源的投入,因此對於整個明朝的邊防建設來說,無疑會給財政帶來更大的壓力。對於曾經是首都圈的江南地區來說,遷都無疑帶來了非常巨大的隱患。由於這一地區自永樂遷都以來長期沒有軍事威脅,並且失去了首都政治作用後,經濟和政治軍事地位發展並不協調,最終導致了在明嘉靖時期的大倭亂中,倭寇們在江南地區如入無人之境。

▲嘉靖時期的倭寇之亂,一方面就是明朝遷都的後遺症爆發

當然,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這一舉措,對於中國歷史來說,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清朝入關之後,依然使用北京來作為首都,也基本上是基於以上理由。而以上種種更讓這座城市給整個中國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無論這些影響是好還是壞,它們終究構成了我們的歷史和影像著今天的生活。

㈥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北京呢

大明王朝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到1644年結束,一共延續了276年,算是國祚比較長的朝代了。從明朝建立一直到永樂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結束,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國都,而北京則做了明朝223年的國都,占據80%的大明國祚。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次遷都是比較成功的。

㈦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樂皇帝在萬眾矚目之下做出了遷都的的決定,自此之後北京成了明清兩朝的都城,奠定了其歷史地位,不過原來的都城南京,依舊保留「京城」名號,說起遷都由來已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定都南京,廣封朱氏子孫,北京作為大明邊界位置,經常就會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比起安穩富庶的南京要差很多。

說起遷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南京是都城,不過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北京顯然要比偏安一方的南京更加重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過從很多方面來看他並不滿足,起初在南京成立大本營是為了與元朝對抗,如今天下歸一,自然要作出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遷都後,奠定了北京的歷史地位,南京依舊是名義上的都城,存在完善的內閣機構,被稱為「小朝廷」,明朝初期太子常常在南京居住,明朝中葉以後,南京的地位逐漸下降,成了許多大臣養老的地方。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逼近北京城,危急之下,崇禎皇帝曾想重回南京,不過群臣大多反對,不得已只能作罷,最終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留下了「文臣皆可殺」的遺言之後上吊而死,傳承276年的明朝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