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故宮到底有多少道門
故宮有四個門,正門名為午門。午門有五個洞。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正門「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皇帝死後其靈柩就從東華門運出,故俗稱「鬼門」。 太和門,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B. 明朝北京城地圖(最好清晰點的)
(一)紫禁耐亂城
紫禁城(今故宮)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後,將原來的元皇宮、除隆福宮改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餘大部分宮殿為了"滅王氣"全部拆毀了。因此遷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宮。紫禁城於永樂十八年完工,周約六里余,南北960米,東西760米。城外護城河(稱筒子河)寬52米。城四門:南午門,北玄武門、東東華門、西西華門。四角有壯麗的角樓。
(二)皇城
包圍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長約十八里,有七門。最南大明門,大明門內為正門,即承天門(清改天安門),門前為廣場,廣場東北為長安左門(俗稱東三座門),西北為長安右門(俗稱西三座門),皇城東門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
(三)內城
公元1368年徐達攻克大都後,便著手改建城池。當時元順帝退走蒙古高原,為防其南侵,遂將大都城北部比較空曠荒落的地方放棄,北垣南縮5里,另築新城。永樂十八年(1420)命營繕司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加修築東、西、南三面城垣。東、西垣在悶畝皮元舊土城基礎上包磚砌成。南垣已於永樂十七年(1419)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磚包砌。城周長四十里,共九門,即明京城,後稱內城。
(四)外城
蒙古騎兵多次南侵,時常迫近京城。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就曾到南郊。世宗朱厚�為加強城防,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於嘉靖三十二年增築外城。原計劃築城一百二十里,四麵包圍內城,但因財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長二十八里,有七門。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門瓮城,至此時完成了北京城的規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條自正陽門通往永定門的筆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軸線的南端。中軸線全長近8公里,南起永定門,穿正陽門、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後止於鼓樓和鍾樓。
(五)城門
明京城城門"內九外七",明初內城各門之名皆沿用大都舊名。正統四年(1439),修建北京內城九門城樓竣工,這年改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承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成。內城九門是:正陽、崇文、朝陽、東直、安定、德勝、西直、阜成、宣武。外城的七門是:東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西便門。1�古都城門十二景"正陽石馬"、"崇文鐵龜"、"朝陽谷穗"、"阜成梅花"、"東直鐵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勝石碣"、"西便白羊"、"彰儀金人"、"右安花畦"、"宣武水平"。2�進城車輛之規定正陽門為京城正門,走皇輦宮車。崇文門設魚、酒納稅之所,故走酒車。朝陽門為南米漕運入京之門。東直門為木材入京之門。安定門走糞車。德勝門為出兵之門。西直門走水車,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門為西山煤炭入城之門。宣武門清代走囚車。3�入門稅當時規定,凡是男子負重、騎牲口、推車一律上稅,每年有10萬兩之多。1930年底取消入門稅之後,發展成站崗人員向進城人任意索取。在解放後徹底取消入門稅或變相的入門稅。
(六)其他建築
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傳統規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壇(今中山公園)用以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在內城南郊建天壇,以祭天,北郊建方澤壇(地壇),以祭地,東郊建朝日壇(日壇),以祭太陽,西郊建夕月壇(月壇),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橋南還建有先農壇,太歲壇等。明朝各皇帝為死後也能居於超人的地位,生前就在昌平縣的十三陵大興土木,為自己修築了規模浩大的陵寢。拱衛著北螞差京的萬里長城,是明朝北京的主要防禦建築,從徐達攻下大都後,為防備元皇室卷土重來,就開始重新加固、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城牆不但加高加寬,而且一律用磚包砌,使得居庸關、八達嶺等處長城格外雄偉險絕。
C. 京師九門到底是哪些門呢
經常在影視劇中會看到"九門提督"這個官銜,所謂九門提督,即負責京師防務的官員。
而九門則神孫是指原皇城的九座城門。
翻開今天的北京地圖,我們依然能看到很多以門命名的地名,雖然很多都已換了新的建築,但這些倖存下來的城門和地名依然為北京城增添了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
一般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問斬於菜市口。因此箭樓下還有一塊石碑,上刻"後悔遲"三個大字。游早鏈
西垣二門是皇家取煤用水的重要通道。阜成門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大多都是從這一帶運來,所以煤車多走阜成門。
D. 北京市地名中有「門」字的一共有多少個
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新華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前門,宣武門,復興門,阜成門,西直門,西便門,東便門,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永定門,健德門,會城門,大紅門,小紅門,角門,光熙門,大營門, 二營門,三營門,六營門,
滿意請採納
E. 北京城門的外城七門
永定門是當年北京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永定門位於北京,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瓮城牆頂寬6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台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台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據有關史料記載,永定門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兩代。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當時只修建了城門樓,嘉靖四十三年補建了瓮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樓,並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門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門城樓又重修過一次,並提高了其規制,加高城台、城樓層頂,採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並裝飾了琉璃瓦脊獸。以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 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游明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這座偏遠的東垣「村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其建築無甚動人之處,周邊自然環境卻另有一番美麗。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地里一部分種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蘆葦。據《北京街巷圖志》記載,同樣是城市幹道,在南城,右安門內的道路相對於左安門內的更加筆直、寬闊,其原因在於右安門內的道路在遼金時代是城市幹道;左安門一帶則一直是村野,其內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築外城時才形成,而且沒有經過很好的規劃,故而道路的形狀保存了鄉野氣息。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牆,這里簡直沒有什麼城市跡象可尋,但這種圖景卻讓瑞典學者喜仁龍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築地面,可以在其城區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 右安門曾經是北京城的外城門。外城有七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現無存。 右安門街道位於豐台區境域的東部,距區政府 9公里。東以北京南站為界,與崇文區相鄰,南至京山鐵路,與西羅園、馬家堡街道相連,西至殲友菜戶營 與太平橋街道接壤,北至護城河,與宣武區隔河相望。街道與南苑鄉花園鄉、右安門鄉、西鐵營鄉地界交叉,農居混雜,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
古時候北京右安門的命名不是根據現代地圖「左西右東」的屬性,而是從內廷(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因此,位於故宮西南神改告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它體現著君臨天下的大一統觀念。 右安門原是一門一樓。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圓形,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三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右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城牆三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右安門以南,接近南三環的地方過去曾經是金中都的景風門。右安門由於正對內城的宣武門,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門」,後才改稱右安門。右安門位於宣武、豐台兩區交界處,現在的右安門立交橋位於南二環中部,東通開陽橋、西達菜戶營、北通櫻桃園、南達翠林小區。成了北京城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瓮城牆基寬7米、頂寬6米。箭樓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台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系冰月樓下城台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當年在外城,有著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是連通永定門與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而鋪設的御道,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由於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外省進出的門戶。清代,當雍正皇帝決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後,便下令修築這條從廣安門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對於當時耗費鉅資鋪設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兩三」來形容。那時僅從廣安門到小井村長1500丈的路段就花費了白銀八萬兩,平均每修一尺長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為外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那時廣安門外最常看見的景象,就是「拉駱駝跑城兒」。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由於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因此廣安門內的彰儀門大街(即今天的廣安門內大街)在清朝時期是比較繁華的,有「一進彰儀門,銀子碰倒人」的說法。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朴的一個,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瓮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
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瓮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各闢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廣渠門的瓮城很有特點,一般城池的瓮城作為戰備要地,裡面沒有建築物和居民,而廣渠門的瓮城裡面有幾家店鋪。
在瓮城裡面兩側各有四五家店鋪,形成一條小型商業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記得路南有一家中葯鋪、一家紙店,還有一家山貨店。四周均是城牆,前邊有箭樓的城門,後邊有城樓的城門,城門關閉後,這個地方很是幽靜,也很安全,幼年時每走過這里,都要在這里遊玩很長時間,捨不得離開,心想如能住在里邊該有多好,很羨慕住在里邊的人。現在想來這個地方也很危險,如遇火警,無處可逃。城外關廂只有一個糧食集市,東南鄉的農民把自家產的糧食拿到這里來賣,逢集的日子比較熱鬧,城內有一家老字型大小的裕順齋糕點鋪,它的炸排叉全市有名,很多酒館都從這里批發排叉,賣給顧客作為下酒菜。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東南端角樓旁邊,東便門是北京保存下來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在當時的形勢下,統治者最強烈的願望是安寧,安寧壓倒一切。
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2.2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層,弱面每層4孔,東西面每層2孔;面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0.5米。
北京城東南角樓為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英宗實錄》:「(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現存的東便門角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開箭窗144個。角樓內立金柱20根,整座樓建築面積為793平方米。加之相連的南城牆,總佔地面積約3654平方米。民國以後,東南角樓已不再設防, 西便門是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西南端角樓旁邊,主要由城樓、箭樓、瓮城組成。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騎兵數次南侵,加之城外關廂居民日漸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後因財力不濟,只修了環抱南郊的一段,設永定門等5門,使京師城垣呈「凸」字型。後與外城東北、西北兩隅與內城連接處附近各闢一朝北的城門,規制較簡陋,門樓通高僅11米,分別稱東便門、西便門。嘉靖四十三年補修外城及其7門,西便門增築徑長31米的半圓形瓮城,加固其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牆垛口,疏浚城門外的護城河道,同時在城門以東修築一座3孔水門,使玉泉山在附近順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築寬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樓。1949年後城樓被拆除。西便門城樓、箭樓、瓮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鐵時將附近城牆拆除。1988年市政府將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予以整修,在於外城相接處修復城樓,共用新制城磚13萬塊,同時保留7處斷面遺跡,即「明北京城城牆遺跡」,並立碑以示紀念,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修建環線地鐵,拆除附近的部分城牆。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在外城相接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跡。和東便門遺址不同的是,在西便門遺址修復過程中沒有收集舊城磚,而是使用新城磚修復城樓,所以西便門遺址看起來遠比東便門遺址整齊的多。西便門城樓遺址位於西二環路南段,駕車行駛於二環路上就可以看到城樓和城牆。
F. 北京市地圖冊的目錄
總圖
北京市政區
北京市地形
北京市交通
北京市旅遊
北京城區
城區擴大圖索引
區縣圖索引
區縣圖
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崇文區
朝陽區
海淀區
豐台區
石景山區
門頭溝區
通州區
房山區
房山城區
順義區
順義城區
大興區
大興城區
昌平區
昌平城區睜者
平谷區
平谷城區
懷柔區
懷柔城區
密雲縣
密雲城區
延慶縣
延慶城區
城區擴大圖
頤和園
中關村
亞運村
小關
酒仙橋
四季青
魏公村
德勝門
東直門
朝陽公園
八角
永定路
甘家口
西四
朝陽門
六里屯
定福庄
古城
青塔悉滲薯
北京西站
宣武門
北京站
南磨房
半壁店
岳各庄
麗澤橋
右安門
方庄
四方橋
宛平城喊哪
花鄉
馬家堡
石榴園
大羊坊
蘇家坨
回龍觀
天通苑
後沙峪
順義
溫泉鎮
上地
奧運村
崔各庄
首都機場
香山
東壩
宋庄
門頭溝
通州鎮
城子、潞城
長辛店
豆各庄
土橋
王佐鎮
世界公園
南苑
亦庄
景區圖
故宮、頤和園
天壇公園、明十三陵、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圓明園遺址公園、北海公園、景山公園
大觀園、中華民族園、北京動物園、世界公園、陶然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