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秦始皇兵馬俑的由來
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秦始皇兵馬俑是為秦始皇製成的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在驪山修建大型奢華陵墓。全國各地的精兵巧匠參與了這場浩大的工程,有72萬人被徵募參與了陵墓的修建。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聞名遐邇。每個陶俑都具有獨特的風格與迥異的武器配備。事實上,秦始皇陵兵馬俑規模之宏大遠超大家想像,這點從其修建時間便可見一斑: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6年,修建時間共持續37年。
一般認為始於1974年臨潼西楊村農民打井。但考古發掘表明,此前歷史時期曾有許多次機會,人們以不同的形式遇到過兵馬俑的碎片。有考古專家將這些陶片拼接成陶俑並且認識到這是為秦始皇陵陪葬的軍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現兵馬俑。
(1)俄飛北京先低咸陽為什麼擴展閱讀: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9]。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❷ 圖—154是怎樣的飛機
北京時間4月10日,波蘭總統卡欽斯基乘坐的圖-154飛機在俄羅斯西部接近斯摩棱斯克機場時墜毀。據當地救援部門稱,包括卡欽斯基在內的132人當場死亡,無人倖存。有報道稱,該飛機在降落過程中刮到了樹梢,另有統計數據顯示,圖-154飛機失事率高達3%。那麼這款飛機的設計是否存在問題?新浪航空第一時間連線了民航有關人士進行分析。 該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是在降落過程中掛到樹梢的話,應該是飛機自身出現了故障,例如他的發動機或者機翼出現了問題。如果說人為的操作失誤那就是太低級的錯誤了,應該不會出現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找到黑匣子才能下定論。 這次卡欽斯基乘坐的圖-154飛機是前蘇聯使用比較廣泛的一型民航機,他在蘇聯的地位相當於波音737和空客320在美國的地位一樣。在設計上來講是沒有什麼大的缺陷的。 那麼為什麼這款飛機自面世之後,失事率達到3%?該業內人士介紹說,其實這款飛機在前蘇聯時期,它的飛行狀況一直較好,在我國圖-154雖然在民航領域已經退役了,但是空軍一直使用該機型,它的整體表現還不錯。而且以往在我國民航領域使用圖-154的時候,出現的事故大多情況都是人為操作失誤造成的。例如曾經在咸陽機場失事的一架圖-154飛機,就是由於駕駛員在維護操作時失誤而造成了失事。 該專家表示,在前蘇聯解體後,獨聯體國家對飛機維護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他們對飛機的維護體系和美國維護體系不一樣,美國採用的是適情制來維護的,對整個飛機的維護從設計之初就已經制定了維護策略。而前蘇聯的維護體系是根據時間來制定的,現在的獨聯體國家也是在沿用這種方式。明明飛機在飛行中出現了問題,但是因為沒到維護時間,也不會進行維修和維護,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很大的隱患。長期下來,飛機的性能就越來越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