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守衛戰中有哪些武將參與
擴展閱讀
福州指甲哪裡看得好 2025-05-25 23:19:04
順豐廣州到台灣多少錢 2025-05-25 23:04:16
上海哪個區最好知乎 2025-05-25 22:37:20

北京守衛戰中有哪些武將參與

發布時間: 2025-05-25 19:03:33

❶ 北京保衛戰:在最壞的情況到來之前,做最好的准備


1449年,瓦剌在土木堡大敗明軍。這一戰,英宗被瓦剌俘虜而去,生死未卜。同樣陷入生死危局的,還有明朝的都城—— 北京

此時,北京城面臨著自明成祖遷都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拱衛京師的大同、宣府兩處重鎮已經受到重創;防守京師的軍隊也在土木堡折了七七八八……若瓦剌大軍乘勝而來,沒有屏障、沒有精兵甚至沒有了皇帝的北京城幾乎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戰略資源可作抵擋。

對於明朝而言,土木堡之變後,最壞的情況似乎才剛剛開始。


在很多人看來,土木堡的驚天之變後,明朝面對瓦剌已經處於「絕對劣勢」。所以,當「瓦剌將進軍北京」這樣的消息蔓延開來時,明朝朝野上下人心大亂。據說,京城的很多大門大戶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已經開始收拾細軟准備南逃了。

此時,朝廷中也是人心惶惶。為了穩定局面,太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並且緊急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朝堂上,大臣們為了「戰」還是「守」的問題吵翻了天。大臣徐珵力主放棄北京,理由是星象有變: 「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這種說法無疑在百官之間製造出了更多的恐慌和焦慮。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於謙此時站了出來,厲聲駁斥了這種天命論: 「言南遷者, 可斬也。京師, 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 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於謙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朱祁鈺和太後也由此堅定了抗戰的決心。

很快,朝廷「群龍無首」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郕王朱祁鈺先是奉命監國。八月底,在百官的請求下,他被立為皇帝,即明代宗。朱祁鈺的即位向朝廷內外發出了一個信號: 堅定信心,對抗瓦剌 。而在接下來抗擊瓦剌的過程中,明代宗全力支持備戰,堅守不退,表現可圈可點。

明朝還做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 把守衛北京的重任全權交付給了於謙 。他迅速被提拔為兵部尚書,負責「提督各營軍馬」。皇帝還給了他「先斬後奏」之權,以懲治違抗軍令者。於謙臨危受命,上任後立刻著手從內政、軍備、邊關防守等各個方面細心謀劃、積極備戰。

明朝深陷重重危機。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土木堡一戰後,也先並沒有立刻進軍北京。他帶著英宗先後到大同、宣府扣關,期望能夠好好「敲」一下明朝的竹杠,或者借機誘使明朝守將出關投降,結果都沒能如願。也先沒有撈到太多好處,不久又聽說明朝新立了皇帝,這才醒悟過來明朝不會輕易和自己議和。於是,他在一個多月之後才決定率軍南下進攻北京, 「令彼南遷,與我大都」

對於明朝而言,土木堡之變後,最壞的情況似乎才剛剛開始。


在土木堡之變一個多月後,也先才決定 帥 軍南下進攻北京,這也給北京爭取了寶貴的備戰時間。那麼,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北京城准備到什麼程度了呢?

土木堡之變後,京城的守衛情況十分糟糕:守軍不到十萬,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所以, 對於此時的北京而言,頭等大事就是集結兵力

可以這么說,北京的兵力是「東拼西湊」起來的。首先,朝廷對現有兵力進行了篩選,從十萬京軍中挑選出精壯之士。第二,緊急從附近地區調兵, 「請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 事實上,這些備操軍、備倭軍、運糧軍或者沒有和蒙古騎兵作戰的經驗,或者壓根不是一線作戰部隊,可能並不具備很強的戰鬥力,但是他們的集結在短時間內讓守衛兵力得以迅速增加。第三,緊急徵兵。朝廷派遣官員到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徵集士兵,每處徵召五千人,短暫訓練之後挑選其中可用的兩千人到北京防守。

此外,因為兵力短缺, 朝廷在選兵時也放寬了標准 。比如,皇宮里願意出戰的太監可以進入到軍中;土木堡之變中,有很多明軍官兵從戰場上突圍逃回,因為害怕被問罪藏匿了起來,此時朝廷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而且下令對他們有償召回。

拼拼湊湊之下,明朝的兵力竟然迅速增加到了20多萬人。而且,在朝廷的號召下,各地的勤王部隊也在不斷地趕赴京城。

土木堡之變中,明朝損失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在這次備戰中,朝廷著力從全國各地選拔有才能的將領。

在邊防上,於謙奏請重新任用大同、宣府的守將,派楊洪鎮守宣府,郭登鎮守大同。經過楊洪和郭登的積極備戰,大同和宣府在保衛京師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朝廷還選拔了一些新的將領分守居庸關、紫荊關等關隘;非常時期更要講究不拘一格降人才。於謙大膽起用了當 時尚 在獄中的大將石亨。在土木堡的戰場上,石亨敗給瓦剌,和他同時出擊的將領皆亡於陣中,只有他單騎逃出。之後,他以失職之罪成為階下囚。雖然石亨有這樣的「前科」,但是於謙還是對他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京師總兵官一職!而石亨之後在戰場上的表現果然沒讓於謙失望!

經過一個多月的整軍備戰,將士們已經准備好了!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土木堡之變帶給明軍最大的教訓之一就是: 打仗要往前沖,也要保障好後勤! 這一次在備戰的過程中,明軍修正了這個致命bug,調動了一切力量也要保障後勤。

當時,為了解決 軍隊武器嚴重不足 的問題,於謙想盡了辦法:一面讓工部加緊趕制,另一面緊急從南京的兵器庫中調運兵器,據說南京庫存兵器的三分之二都被運了過來。為了彌補兵器的虧空,明軍竟然還想到派人到土木堡的戰場上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盔甲武器……明軍的武器裝備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補充,不至於讓將士們上戰場時仍然「手無寸鐵」。

還有 糧食問題 。通州是北京的一個百萬石級的大糧倉,其儲備據說可供京師軍民一年的食用。但是,通州距離京城畢竟還有一段路程,短期內很難將糧食都運到北京。有人擔心糧食被瓦剌打劫,便出主意將這些糧食盡數燒毀。於謙同意要防著瓦剌搶糧,又認為這糧食對京城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最佳方案是 要想盡辦法把糧食運到北京 。於是,官府使盡渾身解數展開了運糧計劃:徵用500輛大車晝夜運輸,動員官員、百姓、官兵自備車輛前往通州運糧,還制定了獎勵措施:運糧到北京20石以上,政府除了給運費外,另發白銀一兩……就這樣,通州的百萬石糧食陸陸續續運抵北京,短時間內挑戰成功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北京的後勤准備好了!


土木堡大敗後,明朝的心態是慌亂的。然而,驚慌失措的情緒並不會解決任何問題,朝野上下需要從混亂的局面中走出來。

當時,朝廷迅速整頓了內政,王振余黨得到懲治,朝堂上人心大慰。

將領中的戰略思想得到了統一:明軍軍紀嚴明,士氣高漲。當時無論是京城還是邊關的將士都做到了嚴守命令。比如,八月、九月之間,瓦剌曾數次挾英宗到大同、宣府等地扣關。各處守將都頂住了壓力,堅決不開城門。

於謙作為最高統帥,不僅身先士卒,站在最前線,還經常對將士們宣講忠義之道,士兵們都備受鼓舞。朝廷還下令官兵可以預支半年祿餉,並且承諾 「事定,報功升賞不吝」 ,這些措施都極大的提振了軍心。

在百姓中,朝廷也積極展開動員,號召百姓支援前線。北京城內的木工、瓦匠、石匠等被統一編成工程隊,准備了大量的磚石、木材、石灰、工具等,以備戰時之需。京城周圍的州縣,山西、河北等地民眾,也響應號召,拿起武器,准備迎擊瓦剌軍隊。

北京城,從一開始亂成一團,逐漸變得有條不紊起來。從朝廷到鄉野,從官員到百姓,他們已經准備好了共赴危難!

士氣,已經准備好了!


明朝將要面臨一場守城之戰,這場戰爭直接關繫到明朝的國運和每一個人的命運。

北京城,准備好了嗎?

先來看北京城的 硬體 。明成祖時為了遷都北京,動用全國數十萬的能工巧匠,耗時三年六個月對其進行修建。從一開始,北京城就不是一座「脆弱」的城市。此時,為了防禦瓦剌,明朝又動用大量人力進行都城的加固:深挖城壕,加固城牆,設置柵欄門、沙欄木等機關防止敵人攀爬等。這些措施都大大提升了北京的防禦能力。

再從 軟體 上看,北京城在於謙的周密安排下越發堅不可摧。

首先,於謙分別派遣9位大將列陣於北京城的九個城門之外:

總兵官石亨陳兵於德勝門,都督陶瑾陳兵於安定門,廣寧伯劉安陳兵於東直門,武進伯朱瑛陳兵於朝陽門,都督劉聚陳兵於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陳兵於阜成門,都指揮李端陳兵於正陽門,都督劉得新陳兵於崇文門,都指揮湯節陳兵於宣武門,皆受石亨節制。

其次,最厲害的還是於謙的 「背城一戰」 的戰術。對於北京來說,面對瓦剌來攻,只要堅守住城池,然後等待勤王軍隊到來就是勝利。但是,於謙主動把守城任務從常規難度升級到了超高難度: 他要求軍隊盡數出城迎戰瓦剌。 總兵官石亨不理解,他建議應當收兵入城,禁閉9門,依託城池進行固守。於謙這樣解釋說: 「奈何示弱, 使敵益輕我」。 越是強敵壓境,越是不能示弱!秉持著這個思想,於謙把工作都交接給了留守城內的大臣吳寧,之後帶領軍隊出城,並且下令關閉所有城門。同時,他還下了死命令: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在瓦剌軍隊到來之前,22萬明朝大軍已經列陣於北京城門之外,准備拚死一戰了。或許,來勢洶洶的瓦剌還沒有意識到,此時的北京早已從慌亂無措中恢復過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全面設防的城市,還有一群嚴陣以待的人!

❷ 於謙挽救大明王朝卻被迫害,而迫害他的奸臣們是什麼下場

害死於謙的奸臣們的下場如下




  1. 徐有貞




    • 徐有貞因主張遷都與於謙結怨,並在奪門之變中充當軍師角色,最終讓明英宗再度登上皇位。

    • 奪門之變後,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發生矛盾,相互攻訐,最終丟掉了官職、爵位,被流放到金齒為民。

    • 石亨死後,徐有貞得以返回故里。明憲宗即位後,「復冠帶閑住」。

    • 成華八年,66歲的徐有貞病死。



  2. 楊善




    • 楊善在靖難之役中因守城有功進入官場,後參加了奪門之變,被封為禮部尚書、興濟伯。

    • 天順二年,楊善病死,終年七十五歲。



  3. 石亨




    • 石亨是北京保衛戰期間功勞最大的武將,後聯合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

    • 明英宗復辟後,加封石亨為忠國公,並備受寵信。

    • 但石亨驕橫跋扈,干預朝政,排斥異己,引起了明英宗的不滿。

    • 天順四年正月,石亨被下獄,准備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二月死於獄中。



  4. 曹吉祥




    • 曹吉祥原是王振的人,在奪門之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得到了大量的封賞。

    • 但隨著徐有貞、石亨的倒台,曹吉祥也感到了危險,並試圖發動政變。

    • 叛亂最終被平定,天順五年,曹吉祥被押赴西市,凌遲處死。




以上便是害死於謙的奸臣們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