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北京建成_年,統一王朝的都城有_年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央直轄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簡稱京。位於中國北部偏東,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河北省和天津市毗鄰。面積1.68萬平方千米。轄16區2縣。中國歷史悠久的城市和七大古都之一。古代稱薊,春秋、戰國為燕國都。唐屬幽州。遼時稱燕京。金時稱中都。元為大都。明清稱京師,通稱北京。1928年稱北平。1949年改設北京市。地處平原和山地交接地帶,永定河沖積平原上。北部、西部分別為燕山、太行山山脈,北連內蒙古高原;東南部為華北平原。東北部山地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大海坨山海拔2,334米,為北京最高峰。礦產資源豐富,包括京西煤礦、密雲鐵礦。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河流屬海河水系,較大的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密雲水庫為北京主要生活和工業用水的來源。地帶性土壤以褐土為主。農業以小麥、玉米、水稻、蔬菜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區。工業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學、紡織、食品等為主。交通高度發達,鐵路、公路、航空線縱橫交錯呈放射狀分布。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一系列研究機構等。名勝古跡有故宮、頤和園、圓明園、天壇、香山、長城、天安門等。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從此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後將燕地封與召公。由於召公留在西周王朝輔佐王室,召公長子克到燕地就封。克是事實上第一代燕侯。燕侯管轄六個部族,在燕地建立統治機構,西周燕國建立。近年考古發現,西周燕國都城建立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東的董家林村。這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燕都薊城春秋戰國,大國爭霸,許多小國被吞並。戰國時,出現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並立的局面,即所謂戰國「七雄」。燕國是最北的一個諸侯國,它東臨朝鮮、遼東,南與齊國交界,西與趙國為鄰,北與狄戎雜處,即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東北部以及遼寧、內蒙古部分地區。燕國的都城在薊,即今日北京城區西南部。除薊之外,還有「中都」和「下都」。據考證,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區竇店以西,為漢代良鄉縣城。燕下都位於河北省易縣東南。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先後滅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而薊城也從燕國國都轉變為統一封建國家的北方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軌」、「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於城池過大,不利於防守,於是徐達決定將北城牆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牆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於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國。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並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次年西內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鍾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瓮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清朝還在北京城內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並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區。
關於北京的建城史,實在是太多了!我記得當初我們導游考試的時候,是作為專門的一章來進行講解考核的.如果你有興趣和時間的話,建議你去買一本北京市旅遊局編寫的《北京概況》,裡面有非常詳細地記載。
B. 北京建成多少年歷史
3000多年前,在今西南郊永定河渡口附近有個城鎮叫薊城,成為周封燕國都城,薊便是北京最早的名稱。唐時為幽州。契丹人成立了遼,在此建立南方都城,稱為「南京」,後又改為「燕京」,至今人們仍用燕京稱北京。金滅遼,1153年在此正式建都,名叫中都,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政治中心,中都在今廣安門一帶,宮殿豪華,街市整齊。1271年蒙古族統一中國,改中都為大都,蒙古人稱「汗八里克」意為「可汗之城」,這時北京才上升為全國政治中心,大都城以今北海公園為中心,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是北京城區內城的前身。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曾對大都作過引人入勝的描述。明初改為北平,意為平定北方,永樂年間稱北平為北京,1403年定都於此,這是歷史上「北京」名字第一次出現,作為首都應稱京師,明、清時期,一直以京師稱之。民國時期又稱北平,1949年再次改為北京,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北京城被稱為六朝古都,可久遠的燕國對於現在來說可以說是無跡可尋,可北京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後期的五個朝代建都之地,這五朝指的是遼(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當初遼時,只把北京作為陪都,北京只不過是遼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於遼而是始於金。據《金史·海陵紀》記載說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金建都之後改稱中都。當時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將燕京定為首都。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
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6�1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里,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再圖在那裡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採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北京市共有18 個區縣,現在的區域劃分和名稱大多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經調整後而確定的。談及各區縣名稱的由來,多有掌故。
四個城區的名稱是以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東城區: 位於明清時北京內城的東半部,大部分地區在東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東城區」;
西城區: 位於內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區在西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西城區」;
崇文區: 位於外城的東半部,在崇文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崇文區」;
宣武區: 位於外城的西半部,在宣武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宣武區」。
四個城近郊區的得名各有掌故。
海淀區: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澤之地,並有人定居,被稱為「海店」或「海淀」,「淀」是指水聚積之處。以後這一帶逐漸形成集鎮,故名「海淀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而得名。
朝陽區: 解放初期叫東郊區,1958年改名為朝陽區,其得名源於地處朝陽門外之東。
豐台區: 在金朝時就出現別墅群,名曰「遠風台」。明朝時此處已出現村落,名曰「風台村」。另說金代都城有豐宜門,門外設拜郊台,豐台之名即取自豐宜門之「豐」,拜郊台之「台」,清朝稱「豐台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名而得。
石景山區: 因境內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設區時因山而得名。十個遠郊區縣原屬河北省,從1956年至1958年劃歸北京市,1960年開始重新定名,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除密雲、延慶兩縣外,其他八個「縣」逐步改為「區」。
通州區: 在金代時設州,是運河北端的終點,取「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漕運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順義區: 因隋朝文帝開皇年間突厥率領八部歸附(順從),朝廷將其安置之地命名為「順州」。另有一說是順義的「順」是根據地理形勢(地貌)而得名的,順義縣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盤,四周為平坦的田地,磨盤之上亦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順以此得名」。
平谷區: 因其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而得名。自漢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縣,是北京區縣中最古老的名稱之一。
懷柔區: 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房山區: 在金定都後,於大房(防)山建陵寢,後置「萬寧縣」,再後以奉祀先陵,改「奉先縣」。元世祖年間以境內的大房山(也稱房山)改奉先縣為房山縣。
門頭溝區: 原名京西礦區,1958年設區時,因圈門至風口鞍這條溝叫門頭溝,故因溝得名。
大興區: 在金代設大興府,意思是宏大而興盛。元忽必烈把大興府的治所遷到今天的東城區大興胡同。清時北京城以中軸線為界,東城及東郊屬大興縣。
昌平區: 於西漢時在此設昌平縣,名稱來自漢代的昌平侯,為昌盛平安之意。據《昌平山水記》所記:「漢齊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為膠西王,縣名始見於此。」說明昌平的地名來自漢代貴族的封爵。
延慶縣: 早在戰國時期就設立了縣,名「居庸」。元仁宗年間更名為龍慶州,明永樂年間設隆慶州,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後改年號隆慶,由於避諱而改名為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為延慶縣。
密雲縣: 於春秋時在此建漁陽郡,東魏時因臨近密雲山(今河北省豐寧縣境內的雲霧山),得名「密雲郡」,以後曾被稱為「檀州」、「密雲縣」等。
C. 北京市歷時多少年建成
北京市是一個歷史名城,經歷了600多年建設建成的。
D. 北京有幾個朝代在那裡建都
北京建都850周年,這是從「金中都」算起的。在金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北京曾做過燕國的都城「薊」,後來又是遼的陪都「南京」,但為什麼把建都的起始點定在了「金中都」? 著名歷史學家戴逸對此作了解釋。他說:燕國當時只是一個封國,不能稱其為全國性政權,而遼的陪都有很多,北京只是其中的一個,只有到了金,北京才開始真正成為一個政治中心,海陵王完顏亮在北京建造城垣、宮殿和民居。完顏亮之所以把都城選在了北京,主要是考慮到當時金的「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市)很偏僻,不利於對全國的統治和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交流,而燕京當時湖泊眾多,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於是決定遷都,定名中都。金建中都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一是促進了漢族與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交往,是中華民族逐漸形成統一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二是意味著中國政治中心向北方遷移 公元1151年,金開始營建中都,1153年建成遷都,到今年恰為850周年。北京市於宣武區濱河公園內金中都大安殿遺址建立了「北京建都紀念闕」,青龍、斗拱組成的銅巨闕展現了古都文化底蘊。 如果你來到1153年的金中都,很遠就能看到高聳的城牆樓閣。進了南面的豐宜門,廣闊的御道兩旁密植柳樹。前邊龍津橋,潔白石橋立於潺潺碧水上。不遠到了皇城的宣陽門,這御道東西各有廊房百間,到北邊又轉東西各有廊房百間直到宮城,廊脊上覆蓋著碧琉璃瓦,這就是著名的千步廊。再北就是宮城的正門應天門(後改叫通天門),再進去大安門、大安殿。通天門高八丈,寬十一間,門上金釘朱漆,五個門洞。通天門四角有垛樓,東為太廟,西邊六部三省。 這叫人想起北宋汴京開封的景象。 1113年,興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由阿骨打任完顏部首領,練兵牧馬。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國號金。10年後就俘獲了遼的天祚帝,再用兩年又攻下了北宋的汴梁城。 金人大軍中,有兩個阿骨打的孫子,一個叫完顏亮,一個叫完顏雍。他們對汴梁繁華美麗的大城驚嘆不已。這個完顏亮正是後來遷都燕京、興建中都的海陵王。而後來替代海陵王作皇帝的完顏雍就是世宗。 1126年金太宗天會四年閏十一月,金人第二次打到汴京。遼代降臣劉彥進言說:「蕭何入關,秋毫無犯,只收圖籍。遼太宗入汴,載路車、法服、石經以歸,皆令則也。」這樣,金人擄了徽欽二宗,把汴京的城池、宮殿描繪下來,將禮器、法服、圖書、袞冕、樂器和九鼎、渾天儀、銅人、刻漏、府州縣地圖和工匠、御醫、樂官、演員、妓女全部車載北來。 1141年底,南宋殺岳飛,向金人納貢稱臣。1149年,完顏亮殺熙宗自立,並於1151年下《議遷都燕京詔》,以為金統治大半個中國,而首都仍在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偏居一隅不便,決心營建燕京,決計遷都。 完顏亮受過皇室崇尚中原文化的教育,《大金國志》記「金國主嗜習經史,一閱終身不忘,見江南衣冠文物朝儀均慕之。」他熟悉詩書經典,曾出科考試題「忠臣猶孝子」,標榜孝道有利統治。他建巨闕於內城之南,千步廊之東,就是祭祀金代列祖列宗的太廟。他還把祖宗的遺骨遷葬於房山大洪山大紅谷,建立金代陵寢,也表示自己特別重視儒家的孝道。《金史》1151年「有司圖上燕城宮城制度」,「遣畫工寫京師(指汴京)宮室制度,闊狹修補,盡以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修之。」 為了仿汴京的中軸線,中都也有南起豐宜門經大安殿到拱辰門的中軸線。設十二座城門:東邊的施仁、宣曜、陽春;西邊的麗澤、灝華、彰義;南邊的景風、豐宜、端禮;北邊的會城、通玄、崇智,後添光泰門。命名也用了仁、義、禮、智等儒家用詞。 北京這塊地方,唐代叫幽州,遼代是南京,也曾熱鬧繁華一時,是北方少有的大城。但比起汴京的崇麗豪侈就差多了。完顏亮役使民工80萬、兵夫40萬,從天德三年(1151)開始營建,到1153年3月,「上至燕京……乙卯,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 建成的中都,大城中稍北為皇城,皇城內為宮城。皇城九里,九重宮殿。主殿為大安殿,露台三層,兩旁各有曲水。大安殿北的仁政殿是日常上朝的,東北是太子東宮隆慶宮,北邊太後的壽康宮。宮城西有清泉環繞的苑囿,西華門外有西園為御園。1170年南宋使者、詩人范成大親見中都,記述道:「遙望前後殿屋甚多,制度不經,工巧無遺力,所謂窮奢極侈者……國之制度,強慕華風,往往不遺餘力。而終不近似。」也證實中都的奢侈和學習中原。 此後,元、明、清三朝相繼建都於此。可以說,從1153年開始,北京成為北部中國繼而是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