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的古稱有哪些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古稱有以下稱號: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5、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1)北京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平,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回遷南京。撤銷平津地方,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平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平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⑵ 北京的別稱都有什麼
北京別名:燕京、幽州、京城、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2)北京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
北京土地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流經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北運河、拒馬河等。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⑶ 北京以前都叫過叫什麼
北京以前都叫過燕京、幽州、北平等。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趙公被封於延豐。燕都得名是因為它是古代燕國的都城。在戰國時期的七位英雄中,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九州之一。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有州始建於漢、魏、金、唐,均為北京所治。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京昭區被廢,北京改為北平。
(3)北京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首都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六里河鎮。遺址依然存在。黃帝後人於集,現居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
北京市共轄16個市轄區,分別是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北京市人民政府駐通州區運河東大街57號。
⑷ 北京被稱為什麼
首都。
北京,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中國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⑸ 北京的古稱是什麼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5)北京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9%。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1877.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6.5%。常住人口出生率7.96‰,死亡率4.95‰,自然增長率3.01‰。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23人,比2014年末增加12人。2015年末北京市戶籍人口1345.2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1.8萬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⑹ 北京別稱是什麼呢
燕京。
北京的舊稱,始於唐朝。從公元759年開始,先後有四個歷史時期稱今北京為燕京。燕山,北宋末年曾對北京重新命名為燕山府。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全國第二大城市。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
北京簡介
北京市位於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京常住人口為2189萬人。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空間分布不均勻,東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風坡地區為相對降水中心。北京市被世界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聯合國報告指出北京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城市第二位。
2020年,北京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一點二。北京地處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北部,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
⑺ 北京被稱為什麼城
北京被稱為四九城。
1、京城自明代後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內、外、皇城統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
2、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內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這樣,一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內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屬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
3、內城、外城涇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權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標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於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別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4、這個「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由此可知現在以「四九城」代替「北京城」的稱謂,是不全面的。從地域上看,它把外城排斥在外;從歷史來源上看,它是因民族歧視而產生的區域概念。
5、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前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6、四九城現在已經不僅僅指朝陽、宣武、崇文等城區,已被引申為北京。四九城飽含了人們對北京文化、情懷以及安靜和諧氛圍的懷念。
⑻ 北京的別稱是什麼
燕京、薊城、涿郡、幽州、北平。
北京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遼代以後,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很多。如故宮、景山、北 海、中南海、頤和園、天壇、地壇、長城--八達嶺、慕田峪長城、周口店中國猿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等。
(8)北京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後,遷都北平後改的,意與南京相對之意。1368年8月,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佔了元大都。雖然元順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許多軍隊仍滯留在大都周圍,時時威協著大都,元將領也速就曾兵臨通州。
朱元璋當即命令大將常遇春率重兵消滅大都周圍的元軍。1369年6月,常遇春盪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殘余軍隊。戰報送達朝庭,朱元璋便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這也就是北京也稱北平的來歷。
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
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⑼ 北京號稱什麼之都
北京被人稱呼為「帝都」。北京叫「帝都」,是因為北京是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政府最高部門的所在地。自古以來,北京就是古代絕大多數朝代的都城,是皇帝和最高領導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稱呼為「帝都」。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有二十多個別稱。截至2020年,北京市共轄16個市轄區,分別是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