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的民族文化有哪些
一、逛廟會
早在我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北京就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鎮了,特別是在元、明、清在此處建都之後,進一步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促使了寺廟文化的興起,從而衍生出了逛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寺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有著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國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這座城市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條都有著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
㈡ 北京風俗有哪些呀
北京風俗有: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㈢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京劇
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化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京劇行當分生、旦、凈、丑。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嗩吶及鼓、鑼、鐃鈸等樂器伴奏。
㈣ 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民俗文化有胡同,天橋,戲園和廟會。
㈤ 北京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經過遼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漢族、清滿族的統治。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變化,繁衍出了許多傳統習俗,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地域性、群眾性和時效性,這些習俗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節的節日習俗
(一)春節
自古以來,新一年的第一天要過「春節」。「春節」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國一直把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並沿襲下來。辛亥革命之後廢除舊歷採用公歷,以公元紀年1月1日為「元旦」,為了與農歷的新年有所區別,此後就不再稱「春節」為「元旦"了。在民間,人們習慣稱過春節為「過年」。每到農歷十二月間,北京民間「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按傳統習俗,一般都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
1.臘八
臘月初八,傳說這天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臘八粥的習俗。北京民間,人們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鍋臘八粥,講究一些的人家,臘八粥除米、豆之外,還放一些棗、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後,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鄰居也互相饋贈。臘八這天,除民間遍食臘八粥外,舊時北京各大寺廟,像雍和宮等,都用大鍋熬粥,然後分送給那些捐錢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黃紙旗,書明某廟所贈,施主接到粥後,以銀兩「回敬」。當時各大廟利用臘八粥也可增加一筆收入。
2.祭灶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習俗,宮廷用黃羊祭灶,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等供品祭灶王爺,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並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3.掃塵
春節前的大掃除,老北京也叫「掃房」。古時候,這叫「掃年」,它是由驅病祛邪的一種宗教儀式演變來的。這掃房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乾乾凈凈,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臨人間做好准備;二是通過掃房,掃除家裡的穢氣、晦氣和窮氣。
4.守歲
傳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爺、土地爺等。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見面頭一句:「您過年好!」這是北京人過春節時喜用的拜年語。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為四類: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給岳父母拜年,且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飯、玩耍。二是禮節性的拜年。如給同事、朋友拜年,進屋門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三是感謝性的拜年。凡一年來有欠人家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四是串門式的拜年。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到了年禧,來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或進屋坐一會兒,無須過多禮節。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禮的,謂之「拜晚年」。
6.廟會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廟會是其中一大項,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廟會時間長短不一。當年和平門外的廠甸廟會,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廟會,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廟會,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廟會,再早時鬧市口的城隍廟廟會都是很有京城過年特色的大廟會。近年來北京人在過年時仍保留了逛廟會的習俗,只不過已變成了逛地壇廟會,龍潭廟會以及各種新派廟會,如石景山游樂園洋廟會、朝陽公園綜合廟會等。
廠甸廟會:廠甸是指琉璃廠附近的一條胡同,是北京一條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廠及廠甸搭棚列肆,成為過大年萬商歇市期間的集市所在,俗稱「廠甸廟會」,又稱「逛廠甸」。廠甸廟會的范圍是以海王屯公園為中心,東至火神廟,西至西琉璃廠,南至沙土園,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廠甸廟會是北京最熱鬧的地方。林立的攤點上,堆滿了大家喜歡但平時又難以見到的各種玩具,各種風味小吃、特色食品,還有各種舊書、舊畫、古董、珍寶……凡是去了的人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逛廠甸,是老北京人過年時最大的樂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貨。廠甸廟會是賣耍貨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貨攤兒一個緊挨著一個,擺滿海王邨公園周圍。廠甸的耍貨,有多達百餘種:面人、泥人、錫制刀槍、竹木刀槍、蠟鴨子、泥嫁妝、絹花、毛猴、泥哨、紙翻花、鐵絲變花、花臉、風車……所有耍貨精巧新穎且價格便宜,非常誘人。
廠甸廟會還是個博覽會,各類商品有大致的分區。古玩攤多設在東琉璃廠街路北的火神廟、海王郵公園和靠近虎坊橋的南新華街路西。其中,火神廟的攤位整齊、貨色較好,海王郵公園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華街路西的地攤,就差遠了,沒有貨架,只是平地擺攤。貨色也有不同,火神廟中多為金銀飾品、珠寶玉器、瑪瑙鑽石等;海王郵里多為瓷器、銅器、木器等攤位。新華街的地攤,都是些劣等貨色,什麼都有,價格低廉。說得更准確一點,火神廟中的是珍寶攤,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攤,新華街路邊的是破爛攤。
7.元宵節
我國民間都有吃元宵(南方稱湯圓、湯團)的傳統習俗。元宵作為農歷正月十五的節慶食品,傳說最早始於春秋末期。據說楚昭王復國泛舟江上,見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黃,舟人撈起獻給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為餡仿製,以慶祝家國團圓,其時正值農歷正月十五,便流傳至今。
元宵節的又一民俗是猜燈謎。古時人們把寫在彩燈上的謎語叫燈虎,比喻其深奧,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麼難,故猜燈謎又叫「射燈虎」。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藝形式,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燈謎以謎語為基礎,啟發智慧,融匯知識。尤其是元宵節期間,猜燈謎最盛。
(二)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夏節。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櫻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黃酒及艾子葉。櫻桃、桑葚、棕子可以隨便吃,雄黃酒因為泡有雄黃,不能開懷暢飲,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還要用手蘸上雄黃酒在小孩的腦門上寫一個「王」字。此外,還須把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臍等處,說是抹了它,一年之間「五毒」(蛇、刺蝟、蜈蚣、蠍子、癩蛤蟆)不敢「鑽空而入」。另外,還得在住人的房門西側插上菖蒲棒,門上方中央貼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圖案的紅色剪紙。另外,還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掛一串用綵綢製成的小櫻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類的飾物,作為點綴。
(三)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按歷法解釋是:農歷八月居秋天(秋季為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間,所以叫中秋節。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皎美。中國人把月圓看做是團圓的象徵,因而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之所以成為佳節,還在於對月亮有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節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爺。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於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後,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明清兩代皇帝每年都舉行祭月活動,其中數清朝慈禧太後的祭月規模最大。中秋之夜滿朝文武、宮女簇擁著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排雲殿舉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選月餅、七節藕和各種果品外,還特製直徑達數尺的「月華」(帝後嫌「餅」與「病」音相近,便定在宮中稱月餅為月華)。月華上印有廣寒宮、桂樹、嫦娥等圖案。祭品中還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廚操刀,把瓜切成數瓣,瓣瓣綻開,而瓣底仍與瓜蒂相連不斷,形如一朵開放的大蓮花,稱作「蓮花團圓瓜」,再置於蓮花形狀的大銅盤里,擺上供桌祭月華,並把大月華切成小塊,連同團圓瓜分賜妃嬪、太監、親近侍女。然後帝後與眾人分乘龍舟、遊船,在昆明湖盪舟。船上配有美味佳餚,名為「泛舟賜宴」。是時,湖水上空焰火飛舞,湖面又燃放蓮花燈,氣氛甚為熱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場所。
二、北京人的歲時習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隨時令的變化而變的。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飲食、節日、宗教活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譜兒。無論是祝福賀喜、娛樂游戲、走親訪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講究和習俗。各種歲時習俗的活動不僅熱鬧喜慶,而且富於樂趣,充分體現出京城百姓好熱鬧的心態。考試大編輯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稱打春,是北京人很講究的一項重要風俗。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首,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從官府到民間都重視立春這個節氣。據《明宮史》上記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加署,引春牛擊之,日打春。」民間婦女在立春那天都買蘿卜吃,謂之「咬春」。立春各家講究吃春餅,烙春餅與烙普通餅不一樣,春餅要薄而且還能揭開,又稱「薄餅」。吃春餅講究菜多,過去北京豬肉鋪都賣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驢肉、熏肚、熏肋頭、醬口條、醬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節,也稱宴九、筵九、煙九、淹九等多種名稱。燕九節又稱白雲觀會神仙,是明清時期北京全城的一個盛大風俗活動,白雲觀是這個活動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誕辰,此日也稱為燕九節。
(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北京農歷二月的風俗主要是與太陽和龍有關,因為去冬的嚴寒已經過去,太陽升高了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又因為春天來了,農業開始忙起來,種莊稼需要陽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陽和龍。北京南城,左安門內有座太陽宮是清順治初年所建。宮內塑太陽神像,每年二月初二開廟。開廟時居民都往祭太陽,香客絡繹不絕。在祭太陽神時,北京居民都做太陽糕而供,「太陽糕」有「太陽高」的意思。二月仲春,節氣臨近春分,太陽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氣候越來越暖和,此時有祈禱太陽神日日高掛之意。清朝內廷在這天也用太陽糕在慈寧宮花園祭祀太陽神。北京城郊以農為業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門外撒些草木灰,進門又在屋內和廚房等處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這樣做說是引龍回來。城裡人用黍水面、麥米做成棗糕放人熱油鍋煎熟而吃,說是「熏蟲」。過去,二月初二還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節
清明節大多在農歷三月份,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塋地掃墓,有的則在家中燒「包袱」遙祭而已。包袱是個約有尺許的白紙大口袋,上寫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內裝紙錢和金、銀元寶等冥器。每至清明節,草木叢生,郊遊踏青是北京人多年來的風俗。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節是人們為了懷念春秋戰國時晉國的介子推不圖賞賜被火燒死在綿山上的事而形成的節日。
(四)蟠桃宮
北京農歷三月的又一風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宮。蟠桃宮位於崇文門外迤東河沿南岸。據史書記載,蟠桃宮原名太平宮,創建於明代。廟不大,前後只有兩個院落,山門橫匾上書「護國太平蟠桃宮」,左側大牆上寫「蟠桃」,右側大牆寫「聖會」四個綠琉璃大字。山門里正殿四壁牆上塑著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從四面八方擁向鏊山來赴三月初三的蟠桃聖會。規模宏偉,人物眾多,塑工精細,是該廟中泥塑藝術的精品。蟠桃宮廟內除王母娘娘殿外還有子孫娘娘、眼光娘娘和呂祖殿等。蟠桃宮雖是個小廟,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該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開廟三天。初三是王母誕辰,香客和逛廟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從崇文門外往東,沿護城河南岸至廟門,小販的貨攤、賣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變戲法、摔跤等賣藝娛戲場子一個緊連一個,熱鬧非常。
(五)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門頭溝區,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頂」,建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廟」。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開廟,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香火極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廟會。20世紀20年代以後,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學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進行民間習俗文化調查,被後來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民俗學調查研究的開端。
(六)丫髻山廟會
舊時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為期20天的廟會。當年清室照例派員前往致祭。北京城裡許多達官顯貴,翎頂輝煌,乘坐肩輿,絡繹於途。周圍數百里的善男信女為了求祥祈福、求醫得子,長途跋涉,不辭勞苦來此朝頂進香。一些民間香會也來獻藝謝神,開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蹺、龍燈、獅子,邊走邊練。有的抬著「真靈」、「有求必應」、「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掛匾還願。到了晚間,山上還有「善人燈會」,以小燈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給香客照明。
(七)暑伏
農歷六月初天氣雖然已經很熱,但並不潮濕,適合晾曬衣服和書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書籍」的風俗。過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戶都將箱櫃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風地方著太陽晾曬,讀書人將書籍也搬出來讓風吹吹,防蟲蛀。六月,什剎海荷花盛開,天氣又炎熱,每天午後,北京農工商各界都會於什剎海乘涼觀賞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書館、戲棚和賣冷飲的貨攤,會賢堂大飯庄、烤肉季飯鋪也在這一帶。岸邊滿垂柳,海中荷花綻,風光倚美景,納涼之勝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剎海是北京人的風俗。
(八)七夕
農歷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燈的風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間婦女的一大節日。據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因犯了天條,被隔於天河的兩邊,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過鵲橋相會。所以多少年來,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沒出嫁的姑娘都將一枚小鋼針投入水碗中,使其浮於水面,在陽光下觀看碗底的針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稱「丟針兒」。婦女們還湊到葡萄架或藤蘿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在此節日里除各家祭掃墳塋、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後,兒童以燃點荷花燈為樂。北海、護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燈是七月十五一項很有樂趣的風俗。
(九)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在這一天有郊遊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花糕、插茱萸(yu)等習俗。永定門外的燕墩、西便門外的天寧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薊門煙樹以及西山八大處等地都是當年文人雅士登高觀景、飲酒賦詩、烤肉分糕、共度重陽佳節的場所。重陽節期間,正是菊花盛開之際,富貴人家常在這一天將許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擺成一座花山,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觀賞,在護國寺、隆福寺的花廠、天寧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銷會。重陽節時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黃米、小棗製作的,此外還有各種糕點:如滿族的薩其馬、漢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應季上市。「糕」與「高」同音,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農歷十一月又叫冬月,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時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壇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賀。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以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古代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史記.律書》雲:「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就是說,冬至是節氣的開始。民間在冬至時沒有什麼重要的活動,風俗是家家吃餛飩,所以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順口溜。從冬至起,就「數九」了。北京人給「九」編的順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傳統的見面禮節
(一)頓首
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的一種,是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見的一般禮節。首先是叩頭,將額頭觸於地即抬起,故名。頓首上古即有流行,現已淘汰。此禮節常見於書信敬語。舊時寫信,一般開頭即用「錐偈住保�饢�白X向您問好、致敬」。亦有以「頓首」為落款者。
(二)鞠躬
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示敬意。現在某些集會及祭掃亡靈的場合仍然常見。有些老年知識分子亦作見面或道別之禮。
(三)作揖
拱手的俗稱。後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稱弓身拱手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涼」,見面時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見面還有「請教台甫」、「敢問貴庚、貴府」等一大套繁文縟節。
(五)請教姓名
初次與人見面的禮節,即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號,與人交往以直呼其名為失禮,故初交時多問字型大小而忌問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無字型大小,與人初交亦忌問名,多詢問對方姓氏,且冠一「貴」字於前。如:「您貴姓?」答時將貴字免去:「免貴,姓張。」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舊時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見的。禁忌是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積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們有必要站在一個新的視點和高度,用一種現代生活、人文禮儀的揚棄思想分析對待,發揚我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們以宗教、人倫等面目出現,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產禁忌、物質禁忌、語言禁忌、節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對待禁忌我們要認識到它只是一種風俗文化的現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對人們行為消極影響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們行為規范中強調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和符合人們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為基本原則,給客人倒完茶後,將茶壺放在桌子上,壺嘴不能對著客人,因為「壺嘴」諧「虎嘴」音。遞煙、酒、茶都要雙手,忌單手;要主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連點三支煙。酒以敬客多次為榮,忌自飲不敬客。客人進門的第一頓飯忌吃水餃,因為水餃是送行的食品,俗稱「滾蛋包」。宴客席間主人要始終陪坐,忌諱提前離席。吃飯未完忌諱將空碗空碟收走,忌諱抹桌掃地,以為這是「驅客」之舉。宴客時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婦、女兒,否則認為待客不誠、不敬。待客菜餚一般忌單數,喜用雙數,取意「好事成雙」。
到別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為原則。走進主人家,客人要主動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習俗是客人應當向主婦打招呼,否則,認為無禮貌,輕視主人。
交往中人們常常互相饋贈禮物,有些禮物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所以贈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傘、鞋、鍾等送人。「傘、鞋、鍾」分別與「散、邪、終」諧音。
有「散夥、送邪、終結」等意,特別不能給老年人送鍾。
若借別人家的葯鍋不能主動還,要等人家來要,以避送病之說。若一定要還,需在鍋中放些米,並對人家說:「我給您送米來了。」也可在鍋中放些小錢以壓鍋。
2.語言禁忌
語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象。禁忌的原則,大體是出於吉凶、禮教、功利、榮辱等諸種考慮。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忌諱聽到凶語的,惟恐這些字眼會招致凶禍的真正來臨。然而在人際交往中,經常要表達不祥的內容,便另用一些褒義或中性詞來代替。考\試大收集整理\用反義語來替換不吉的詞語,謂「討口彩」,此法在禁忌語中極普遍。戲院里的太平門,原意為萬一發生了火災好讓觀眾逃走,說「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義。用假託文來代替,如古代漢語稱帝王之死為「晏駕」,意即他不出朝了。佛教僧尼之死為「圓寂」,意即他們完全沉浸於念經中去了。
3.住宅禁忌
北京人在選擇住宅、建造住宅和構築住宅環境時,有許多禁忌和講究是必須顧及到的。「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這是最起碼的選擇住宅方位的條件。除此之外,數字、位置、高矮、周圍植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院門一定要開在八卦的巽位,若不可能開在巽位的話,也應在正對大街門處放置「石敢當」鎮之。住房從方位看,北房是最好的。從數字看,蓋房一般多取單數,單數為陽。要避免「四六間」。「四六不成材」。從高度看,北房的房基最高,其次是東西廂房,南房最低。院里的地面一定比胡同的地面高,禁忌人門「跳坑」。院里種植的花草樹木也有禁忌,「桑松柏梨槐,不進王府宅」。其實不僅不進王府宅,就是一般老百姓的院子也不能進。因為「桑」與「喪」諧音;「梨」與「離」諧音,松柏是多種於墳地的樹木,槐樹也只能種於後花園里。在老北京民間宅院前後或院中、屋內,常有鎮物以保護風水,驅妖避邪。如泰山石敢當、八卦太極圖、門前照妖鏡、山海紋鎮石等等。
4.行業禁忌
醫院、葯店等行業的經營者,送客時忌諱說「再來坐」、「歡迎再來」之類的話。否則顧客以為是在詛咒人家「再得病",就事與願違了。
店中不論有沒有顧客,伙計都不得朝里坐,背對店門則意味生意不順,此為店家大忌。今日店員背對店門仍被視為對顧客的不禮貌行為。
㈥ 北京有哪些民風習俗
1、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因為要卷很多菜吃。
2、京劇
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化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
3、麵塑
麵塑俗稱為面人、江米人。歷史上民間有逢年過節用麵粉捏「月糕」、「面魚」等習俗,由此產生麵塑藝術。北京麵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廣采眾長並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麵塑藝術派別。「面人郎」是其中的一個流派。
(6)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擴展閱讀:
北京民風習俗的特點:
北京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廣泛、內容之獨特,均在全國首列。古都北京向來是移民集聚地,不僅生活著來自國內各地的幾十個民族的居民,而且還居住著世界各地的外交使節、商貿賓客和文化交流使者以及各國留學生和文化觀光客。
千百年來,古樸而獨特的民族風情使北京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燕趙故地的生活習俗,其手工藝、紡織、印染、服飾、飲食、喜慶習俗、婚喪習俗、商貿習俗以及梨園會館習俗等,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㈦ 關於北京的一些風俗習慣
北京飲食文化:
1.飯桌文化
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
2.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
3.清明節食俗
清明節吃青團、饊子、清明螺、烏稔飯、潤餅菜、醴酪與環餅、子推饃等食品,都是老北京清明節的食俗。
4.三伏天食俗
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北京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伏天餃子的品種及用餡也多種多樣,有水煮餃子、燙面餃子、油煎餃子、鍋貼餃子等。
5、「吃秋」習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後有「吃秋」之俗,民間亦有「立秋燉大肉」的俗語。一般中下層的百姓人家講究「吃秋鮮兒」他們認為吃新糧吃新的蔬果最富有營養。家境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後常烹制紅燒肉、紅燒魚、燉雞鴨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佳餚來貼秋膘。
北京文化風俗:
1.京劇
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化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京劇行當分生、旦、凈、丑。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嗩吶及鼓、鑼、鐃鈸等樂器伴奏。
2.皮影
早期的北京皮影分東西兩派,現僅存的西派皮影其始形成於明正德年間。北京皮影形成時期長,表現手法獨特,有著不同於其他地區皮影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表演、聲腔、造型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北京皮影戲由於長期在京城以唱堂會為主,所以她的表演更突出細膩和誇張。
3.童謠
北京童謠的傳承方式主要有兩種:書面文獻傳承和口頭傳承。童謠在兒童口中廣為傳唱,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童謠是人類口頭文化的珍品,語言淺顯,哲理性強,它積淀了祖國優秀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童謠是人民對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它來源於生活,易於人們接受,幾千年來在百姓中廣為流傳。
4.摔跤藝術
自廿世紀20年代宛八爺的徒弟寶善林(1900—1965年)在北京天橋設跤場,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摜跤藝術:它以靈活多變、體型優美、解說幽默、文武結合加中幡的獨特摔跤藝術模式,曾活躍於民國晚期和建國初期。天橋摜跤作為一項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民俗、藝術、體育、文化、社會、歷史等價值,而且與中幡相結合,展示了中國民間獨特摔跤藝術。
5.叫賣
老北京叫賣是舊時京城從商活動的人們,在胡同、街巷等為推銷商品和提供有償服務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
6.評劇
北京評劇有西路和東路之分。西路評劇由西路蓮花落和十不閑演變而來,形成於1900年前後,被稱為西路蹦蹦。自20世紀30年代東路評劇進入北京後,西路評劇就日漸式微,目前已無專業表演團體,只流傳有大悲調、小悲調、蛤蟆調等十幾種唱腔,且傳承人已經屈指可數。
7.評書
北京評書是北方評書的主體,它形成於北京,盛行於京、津、冀和東三省等地。北京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在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為道具,身著長衫。至上世紀中葉,漸漸變成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再固定。
8.琴書
「北京琴書」是北京地區鼓曲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種,它是「說似唱、唱似說」,唱腔中夾用說白,突出表現北京土言土語,板式有快、慢、架、散,極大豐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家的喜愛,並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教育價值。
舊京禮儀習俗:
1.社交禮儀
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家裡來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給客人現沏新茶。一般人家,來了客人要請吃面條(抻或撈),表示讓客人長住下來。
2.婚俗
北京人結婚習俗,向分滿漢。漢族辦喜事的禮儀,又有新舊之分。新式的用彩車樂隊,行鞠躬禮;舊式的用花轎鼓樂執事,行跪拜禮。
3.生子
老北京的育兒包含大量滿族習俗。老北京皆知「子孫娘娘」、「送子娘娘」,是眾「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論旗漢)在家裡供奉著這位娘娘。滿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薩瑪信仰。「抓周」是汊族的古老傳統,滿族原無此俗。滿族原來的習俗是生男孩在門口掛弓箭,並無周歲抓物的舉動。
4.大殮與停靈
大殮就是將亡人的遺體正式殮入棺內,蓋上棺蓋後,親屬與亡人就再也不能見面了。按照佛、道兩教的教義,北京民間有停靈的習俗。停靈的時間最長為七七四十九天,最少也要三天。停靈期間必須做佛事、法事。每逢「七」都要辦事,招待前來弔唁的親友,還要准備宴席。
5.祭地
祭地活動源於遠古。據文字記載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史料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於澤中方丘)。
民間傳統工藝:
1.插花
傳統插花按創作人群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類型,主要容器為瓶、盤、碗、籃、缸、筒等六大類,由花材、容器、花插、幾架和墊板、配件等構成。
2.麵塑
麵塑俗稱為面人、江米人。歷史上民間有逢年過節用麵粉捏「月糕」、「面魚」等習俗,由此產生麵塑藝術。北京麵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廣采眾長並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麵塑藝術派別。「面人郎」是其中的一個流派。
3.民間玩具
撥浪鼓: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之一。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已問世;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鬃人:膠泥、秫秸、棉花、綵衣、豬鬃製作而成。鬃人身高約9厘米,都以皮影戲和京劇中的人物為角色,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4.民間絕活
剪紙、絹人、彩蛋、泥塑、風箏……眾多老北京傳統民間絕活,這些絕活和傳統工藝品,是北京人的驕傲,也是最鮮明的中國符號,讓人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
5.毛猴
毛猴周身的東西全是中葯。它的四肢是用蟬蛻的四肢做成的,身體是另一味中葯--辛夷,也就是玉蘭花在秋天裡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層密密的灰褐色絨毛,是保護花過冬的外衣,冬去春來,絨毛逐漸退去,花骨朵慢慢長成朵朵美麗的玉蘭花。這帶絨毛的毛骨朵,和毛猴的身軀極為相似,真是妙用。
老北京行當:
1.抽豌豆糕
把豌豆連皮燜爛,擦成軟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賣給兒童的,稱「豌豆糕」。小孩子買豌豆糕,不叫買,而叫「抽豌豆糕」。
2.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著個小木箱,箱內裝著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吶。
33賣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橋一帶有估衣鋪、各廟會有估衣攤。所謂估衣,即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剛做好還沒穿的衣服賣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稱「下剪子為估衣」。
4.唱大鼓書
「大鼓書」是過去北方比較常見的一種曲藝形式。清朝末年開始在東北地區流行。
5.箍桶
箍桶,並非製作木桶,而是用鉛線圈將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束緊修復,其技藝主要在於「箍」而不在於「制」,當然也有木工的基本功。
6.吹糖人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製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現老北京的街前巷口依舊有手藝人在吹糖人。
7.剃頭放睡
每日將頭剃完,筋骨疼痛者,剃頭的坐於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頭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勁兒無比。
8.跑旱船
中國漢族民間舞。流傳極廣,多在年節表演。
9.做席
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上面再用泥覆蓋。
10.賣檳榔
檳榔糕的製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的檳榔,然後製作成小塊出售。
(7)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擴展閱讀:
老北京是對古都北京的傳統風俗的叫法。北京作為七大古都之一,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們對衣著打扮都相當重視。清朝入關後,過去的寬袍、大袖和蓄發的傳統裝束被逐漸改變,這也極大地影響了後來北京人的穿著打扮。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㈧ 北京的地方傳統風俗
北京的民俗文化底蘊還是非常豐富的,說不全,拿兒歌舉個春節的例子吧: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倌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鍋柔、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另外的很多民俗和北方地區都差不多,比如什麼迎客餃子送行面;什麼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破五吃餃子;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祭拜灶王爺);
像我國很多作為有身後文化底蘊和傳承的城市一樣,北京的民俗確實太多了。也確實很值得搜集整理並繼承發揚。
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 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松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乾脆一言不發,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怕是很難再現了,所以策劃部的同事建議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凈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福」字、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徵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艷艷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像。而這天的最重要環節,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燉大肉」、「殺公雞」、「發面」、「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節。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么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後,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兒,「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准備,彷彿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的老北京這里,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朴,而備添實在。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葯渣拋到門外,並把自家正用的葯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裡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干凈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歡的,這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我小時候,鄰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見人便磕頭,頗有經濟意識,就算把頭磕破了,那也是經濟頭腦。後來果然當上經濟學家。
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習俗
1.拜月 老北京家家都要設置拜月台,用於祭祀。而其中,重點擺的是團圓月餅,還要擺水果。當然,水果的擺放很有講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過去老百姓認為,多子多孫才是多福多壽;栗子和柿子擺放在一起,名曰「利於商家的繁榮」,撒上一把桂圓,意在「貴在團圓」,遠方的遊子無法回家,擺上藕,意喻「藕斷絲連」。 2.玩月 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有兩種,一種叫文玩,就是賞月,寫詩作畫猜燈謎;另一種叫武玩,就是到湖邊,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滿水,看著覺得不過癮,撿起小石子往水裡扔,波瀾四起。北京孩子還愛在胡同里追著月亮跑,那叫「追月」。 3.賞花 賞花文化在中秋節也很有特點,家家戶戶都愛把花堆在窗檯上,擺成「花山」。在崇文、宣武一帶還有花市,各種花朵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此外,老北京的燈市也同樣熱鬧。 4.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典型的或者說正統的兔兒爺是一身武將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紅戰袍,大的背插一把傘蓋,小的背插兩面護背旗,手上拿著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懷中抱杵,或手中什麼也不拿。 5.喝團圓酒、吃團圓餅 中秋節自然也離不開飲食文化,吃首先就是月餅,喝要喝桂花酒。老北京人往往習慣自己動手做月餅,有的加豆陷,有的加棗泥陷,月餅一般叫」團圓餅
㈨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相聲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相聲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3、北京廟會
北京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4、北京評書
北京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5、北京琴書
北京琴書流傳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曲藝劇種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種之一。
北京琴書源於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區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唱腔借鑒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技巧,旋律簡潔,創造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