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人的性格
北京人的性格大大咧咧、豪爽灑脫、善良、包容、愛面子。
1、北京人大大咧咧,重視政治,輕視商業,但是最近些年北京人的商業意識也在增強,頭腦變得相當靈活,在「精明」上與上海人有一拼。
2、山東省離北京是比較近的,所以山東人去北京旅遊也相對比較方便。而北京人給山東人的評價就是豪爽,性格很大方,要是投機了很快就能和你無話不談。
5、真的北京人都好個面子,再討厭誰面兒上也會過得去,而且北京人耍貧嘴的時候,你不會覺得他煩,反而會覺得他很有意思。他們自己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喝,但是給別人花錢的時候都很大方。
2. 北京人的相關評價
根據我國現代戲劇大師曹禺先生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北京人》已與1998年製作完成。該片由北京金合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大連華豐企業集團和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曹禺先生的幾部名著《雷雨》、《日出》、《原野》都曾先後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在觀眾中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而這部創作於1940年的《北京人》,同樣享譽中外,終於被搬上銀幕,的確令人振奮。
其實,本片的策劃及製作過程也頗為艱辛。製片人黎靜於1996年從曹禺先生那裡購得版權,歷經兩年集資,才終於建立起攝制組。為保證影片的優質,攝制組特別請來北影女導演秦志鈺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林洪桐聯合編劇,三易其稿完成劇本。著名演員呂麗萍在片中飾演曾思懿,程前飾演曾文清,製片人黎靜則穿上30年代的服裝親自扮演素方。
不少專家在看過片子之後,認為此片的改編繼承了北影廠名著改編精緻考究的好傳統,保持了原作含蓄、深沉、詩化的風格和意境,並稱贊呂麗萍飾演的女主角思懿十分到位,顯示了她一貫扎實的表演功力。同時,專家們也坦誠地指出了影片的不足之處。著名導演謝飛認為:「把原來三個小時的話劇壓縮成只有一個半鍾頭的電影,節奏是加快了,但人物之間的關系未能充分展開。」而影評家黃式憲也指出:「影片中素方對文清的感情變化鋪展得不夠,以致影響了影片最後的悲劇感。」
程前來南京,興致勃勃談起電影《北京人》在美國摘取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雙城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的情景。
作為世界電影的重要展映活動,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雙城國際電影節已辦了35年,有來自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多部電影參加。根據曹禺名劇拍攝的《北京人》是唯一一部來自中國大陸的故事片。片中程前、呂麗萍、黎靜分別扮演大少爺曾文清、大少奶奶曾思懿、表妹愫方。影片敘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京一個破落封建大家庭行將崩潰瓦解時三代人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
在明尼蘇達大學自然博物館電影廳,當片尾歌《鴿子飛了》唱完,全場掌聲雷動。一位年長的女教授贊嘆:「太美了,像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樣!中國的電影不止只有張藝謀。」一位老學者對劇組表示要幫助修正英文字幕,讓《北京人》更加完美。幾天之後,《北京人》獲得最高榮譽之一---最佳故事片獎,並再次在明市公開放映。
3. 我想請上海人談談對北京人的印象
[轉的] 一個上海女孩眼中的北京
北京,在我小時侯的記憶里,代表著神秘、神聖。如果說要用顏色來形容中國的城市的話,可以毫不猶豫地用「金色」兩字來替代。應該說,中國的所有大中城市中幾乎沒有一個北京那樣,可以明確地用某一種顏色進行描繪。這可是北京所獨一無二的象徵之一。住在繁華的上海,對祖國首都自有著一番嚮往。不僅因為北京是中國首都、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它還有著世界奇跡之一的長城、烽火台以及透露出神秘色彩的紫禁城。可以說,身為一個中國人,若不去首都走一遭的話,可謂一大憾事。
趁著大三暑假,我去北京玩了一次,實現了我小時侯的夢想。
作為一名外地人,自然對一個陌生的城市(尤其是首都)有著某種敏感的直覺,會不經意的對北京與自己所住的城市——上海作一比較。
也許是各自的發展背景不同,北京帶有獨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因此在這里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一股政治的氣息。這里的人們對國家大事可謂津津樂道,從他們每晚上7 :00雷打不動地收看《新聞聯播》這一現象可見一斑。而在上海,就離政治遠了點兒,而且本身肩負著發展經濟的使命,因此這里的人們更加關注經濟、金融的發展,這可從股市裡的人頭攢動這一景象體現出來。
其次是城市建築和整體感覺。北京由於是明清建都之地,留有許多古建築,因此給人的感覺是安寧、安詳、庄嚴的。而如果你到過上海,到過浦東,你就會強烈地感受到繁華的氣息、城市跳躍的脈搏以及在這里尋求發展的年輕人的躍躍欲試的表現。北京是氣派的,上海是雅緻的。
從兩地人的衣著來看,北京人穿著較隨意。若從另類角度來看,年輕人的穿著可謂有著自己的個性,是屬於嬉皮的一種。而在上海,看到更多的是系領帶、穿西服的上班男士,穿著職業套裝或時髦裝的白領麗人。某種意義上的另類打扮並不很多,即使有的話,能展現出自己個性的也不多,應該屬於雅皮一類。那種感覺並不很強烈,而是透著某種雅雅的、悠悠的感覺。
北京擁有悠長的歷史,從其發展的軌跡可感受到這顆心臟的有節奏、規律的跳動,它給你安定感;而上海雖然發展歷史不長,但從張愛玲的小說、陳丹燕的《上海的風花雪月》中一樣可追尋上海所走過的足跡。沿著這條足跡,你可以感受到上海處於每一個時代中所具備
的強烈的時代感。所以,我喜歡上海,我也喜歡北京。
http://www.oldbj.com/saybj/saybj00056.htm
4. 如何評價曹禺的話劇《北京人》
在《北京人》里,你會發現作家克制了許多,絕少直抒胸臆式的表達,而是冷靜的只從人物本身塑造上著手,讓作品自己說話。這一點,從曹禺的幾篇序和後記中也可以看到。曹禺自己在經歷了前幾部劇作的練習後,開始厭倦了常規的強烈戲劇沖突的作法,轉而追求更為平淡但更加真實、貼近一般人生活的創作,這也是他對話劇的追求——契訶夫式的平淡雋永,《北京人》就是這種自覺追求下的產物。另外一點,從題材上說,也是一個突破。《雷雨》《日出》《原野》所寫的,都是一些傳奇故事,這里的傳奇指的是相對一般的人們來說,他們很難碰到這些事。而《北京人》則回歸到普通人的家長里短,所寫的事,也是常見的家庭矛盾。
5. 北京人怎麼樣
不錯!我去北京的時候,在地鐵內問坐幾號線有幾個青年學生送我地圖、其實也有不咋地的人、畢竟感覺上像是少數,正符合那句話:「哪都有好人、哪都有壞人、哪都有不咋地的人」
在北京或者是哪裡不要說北京人不好!其實還是有脾氣不好的、例如那次有一個哥們在北京開了個馬自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罵北京市民,北京市民全體憤怒了!那個網上可以找得到的!當時為了找這個人算賬,北京一些氣憤的群眾都沖擊PCS!所以北京市民會這樣做也是正常的。因為無論在中國的任何一個省會、省會的下屬城市去講人家不好,人家要來算賬那也是無可厚非的!都是火命種子!
6. 為什麼人們對北京人評價很臭很不好全國人對北京人存在偏見是怎麼回事
哈哈哈,不是人們對北京人有偏見,而是部分北京人對外地人有偏見,部分北京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用歧視性的話稱呼外地人,所以對北京人印象不好
7. 如何評價北京猴爺,東城楊道,西城牛道
猴爺是開古董店的,去年受疫情影響,生意不好,抖音上做的正經古玩類視頻沒人看,所以才做這種嘩眾取寵的視頻。楊道貌似也是因為退休金太少不夠花才做直播當網紅,牛道直接把拍地道戰視頻當成生意,就是個埋汰北京人的小丑。
看完了侯爺的視頻,讓人真的很反感,平常里我們沒人這么說話,就是言行舉止上看得出是北京的,但是沒有這種過分誇大強調的,像他這種腔調以及過分誇大的使用北京土話,給我們的感覺很別扭,有種外地人刻意去學北京話的別扭感覺。
如果大家想知道北京人正常怎麼說話,可以以後來北京去坐計程車,大部分還都是北京司機,什麼叫北京的范兒,不是說會說幾句北京土話,穿著馬褂兒戴著清朝帽子就是了,而是從日常中的言行舉止中流露出來的。
其他:
抖音,是由位元組跳動孵化的一款音樂創意短視頻社交軟體。該軟體於2016年9月20日上線,是一個面向全年齡的短視頻社區平台。
抖音App是一款社交類的軟體,通過抖音短視頻App你可以分享你的生活,同時也可以在這里認識到更多朋友,了解各種奇聞趣事。
抖音實質上是一個專注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用戶可以選擇歌曲,配以短視頻,形成自己的作品,它與小咖秀類似,但不同的是,抖音用戶可以通過視頻拍攝快慢、視頻編輯、特效等技術讓視頻更具創造性,而不是簡單的對嘴型。
抖音平台一般都是年輕用戶,配樂以電音、舞曲為主,視頻分為兩派:舞蹈派、創意派,共同的特點是都很有節奏感,也有少數放著抒情音樂展示咖啡拉花技巧的用戶,成了抖音圈的一股清流。
以上內容參考:抖音-網路
8. 在北京的外地人對北京人評論一下
我是北京人,我想說,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北京,是全中國人民的首都,同時也是北京人的家鄉,北京人,和全國的老百姓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一樣得奔波掙錢,養家糊口,沒本事的照樣住不起房子,沒錢的照樣過著窮苦的日子,當然素質同樣也是有高有低。所謂首都人,這三個字很大程度是外地朋友加上去的,確實,加上了首都這兩個字的光環,讓北京人看起來更牛氣,可這兩個字的份量很重,因為這兩個字,全國人民都在看著北京人,挑北京人的理。但是我想說,如果你要挑理,那你永遠都會有挑不完的理,因為北京人太普通了,北京人也有罪犯,北京各個看守所里關押的大部分都是北京人。北京也有很多很多沒上過大學的人。北京人也有很多一張嘴就臟話連篇的。我們北京人只是土生土長在北京的人,北京是我們的家鄉,她是不是首都這根本就無所謂,因為她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和全國人民一樣,都是中國人。有人說北京人排外,說擠兌外地人,我不否認有這樣的現象,但確實並不是所有北京人都這樣。客觀來說,這是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的通病,本人去深圳也同樣遭受過冷遇。我拿北京舉例,北京是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人流量是巨大的。08年奧運,在北京舉辦,可以說北京人沾了奧運的光兒,城市環境好了,很多廣場都能看上大屏幕液晶了,宣武區的臭河也不臭了,城中村的居民也住上樓房了,甚至上公共廁所也不收費了。家家戶戶掛國旗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大量外地外國朋友湧入北京,給北京治安帶來空前的壓力,可就在奧運前夕,為了迎接奧運所安裝的地燈,被一夥酒後的外地朋友一連毀壞了十多盞。類似事件更是屢見不鮮。有一句話,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北京人不丟自行車就不是北京人,這話說的沒錯,很現實,單說我們家就丟過四輛,而偷自行車的團伙百分之八十都是外地朋友,每當過春節,回家過年的一些外地朋友,因為沒掙到錢,總想順手牽羊帶點東西,使這期間北京治安異常的亂。這些事件無疑使北京人排外埋下了深深的惡果,激化了矛盾。很多朋友都認為北京人牛,北京人應該怎麼怎麼樣,那你說,一個三天兩頭丟自行車,擠公交丟手機的平凡人,有什麼可牛的。當然,我上述的那些人,在外地朋友中是少數的,是啊,到哪都是好人多。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省市,乃至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所以北京人也是一樣的,你覺得我說的對嗎?
9. 北京的人性格如何
北京文化方面非常發達。好多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各種各樣的藝術門類,北京都有。難免的裡面就會有大量以北京人為題材的作品出現。在很多的藝術種類裡面都能看到鮮活的北京人性格。可能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也有北京人的存在,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談談北京人到底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點,特別突出的是北京人見面,尤其老北京人,一拱手願意稱爺。看看現在的北京市,就像一個大的移民城市,全國各地的人都有,不在像以前那樣。這個見人稱爺,是老北京留下的一些傳統。這個傳統就是跟住在天子腳下有關的,過去皇城裡面住著的皇帝:康熙爺、順治爺、慈禧老佛爺,見到官差得交官爺,侃大山的叫侃爺,拉著板車的叫板爺,有的什麼都不是的,大夏天光著膀子的叫膀爺。所以北京人有個與眾不同的「爺」文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呢?首先北京人很講禮,互相見面都很有禮貌。過去旗人見面,我們可以從電視劇裡面看見,給您請安之類的吉祥話數不勝數。那麼什麼的樣的人才見面稱爺呢?爺一般都是同輩的尊稱,再者往往是同輩之間才這樣稱呼,要是差著輩的可能叫小爺們,或者是歲數大點的叫老爺子。
而且在北京生活很長的時間的人們應該都知道,北京人很少稱呼人為你的,如果用這樣的稱呼,說明兩者之間已經劍拔弩張了,可能會引起沖突,一般來說都是用您。但是這個您字是第二人稱的尊稱,還有一個第三人稱的尊稱「怹」這個也是北京人的一大特點。而且「您」字的用途廣泛,就連兩人吵架有時候都帶著這個字呢!當然這個老禮也是傳自清朝的八旗子弟。
第二點,北京人自尊自愛的心理強烈。剛才說到了侃爺,《茶館》這部話劇典型的反應了北京人說話的風格。北京人的這個侃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樣,嘴皮子特溜,而且話不落在地上,有時候話里還透露一股損勁兒。北京人說話還跟天津和東北人不同,天津人說話有時候把自己繞進去,自我解嘲。北京人是永遠罵別人,不能說自個兒,自己的地位永遠比別人高一塊。但北京人也發明了很多心的詞彙,著名的文學家王朔叫發明了「倒爺」,意思就是投機倒把的人,倒買倒賣。
10. 你對北京人的印象怎麼樣
北京仁兒啊。沒什麼特別印象。講理講面局氣什麼的,那都是骨子裡帶的。家教嚴的,出門說話都不能帶臟字。做人邋遢做事吊兒郎當,經常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實際上都很熱心。尤其問路時,那回答真是絕了。七拐八拐彎彎繞,大體方向也許沒錯但是你一定會聽暈。老北京基本不會在城裡做生意賣東西,因為開不了幾天一定會黃的。京油子之說那是誤傳,京畿之地談天說地你不繞圈的說話被別有用心之人聽去那是要掉腦袋的。從清朝的文字獄到後來的文化大那啥都是如此。正所謂嘴下有德。北京人只找本地人結果那是有淵源的,因為以前上戶口父母雙方有一方是外地的,戶口要落在外地。外地戶口在北京是上不了學的啊。在看待外地人上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歧視之說。但是網上一群地域黑以訛傳訛的那些。你們省省吧,自己沒見識過北京人就敢出來胡說造謠?黑或不黑,北京人就在那裡不驕不躁。願意交朋友的您來,推心置腹哪怕一嘴爐灰渣子。想黑我們的你滾,就算是專家教授也他媽的狼子野心。來北京的外地朋友,為了生活大家都不易。也別提為了建設北京,那都是扯淡。就是為了掙錢為了自己有個好生活。每天也別一直忙著,到點下班幾個鄰居找個陰涼地。喝喝小酒,聊聊自己老家的風土人情。不也是一種生活。總而言之,這就是一個北京人的態度,也是我打小看北京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