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把都城從沈陽遷都到北京的時間,在位的皇帝是誰
是順治帝福臨。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
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國的君主。
後來清廷下令停止一些野蠻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1)哪個皇帝遷都北京擴展閱讀:
順治帝資料: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滿族,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生母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是為清軍入關後的首位皇帝,在位共十八年(1644年—1661年),即位早年由叔父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復籌商,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
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順治十年(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範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
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
死後謚曰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陵寢清孝陵(河北遵化市清東陵),由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福臨
『貳』 歷史上哪個皇帝最先定都北京
元太祖忽必烈,第一次定都北京,當時稱為大都。
『叄』 第一個建成定都北京的中國皇帝是誰
是忽必烈。
中統元年(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燕京(今北京)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
忽必烈發布稱帝的即位詔書《皇帝登寶位詔》,在詔書中,他自稱為「朕」,稱他的哥哥元憲宗蒙哥為「先皇」。
6月29日,忽必烈發布《中統建元詔》,正式建年號「中統」。中統四年(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作為駐夏的納缽。
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八月,又下詔燕京(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仍改名為中都,作建都的准備。
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忽必烈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至元九年(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二月,忽必烈采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從這一時期起,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
(3)哪個皇帝遷都北京擴展閱讀:
忽必烈資料: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是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
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孛兒只斤·忽必烈
『肆』 為抵抗蒙古侵擾將都城遷至北京,此舉是明朝哪位皇帝所做
大家其實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一開始建立的時候,他的都城是在現在的南京而不是北京。包括後來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朱允炆,當時也是在南京做的皇帝,但是後來明成祖朱棣奪得了江山之後,他就把都城遷到了北京,當然他遷都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當時明朝北部邊疆不是特別安定,不斷有蒙古入侵。
但是我覺得他在文化上做出的貢獻是最大的,在文化上,他派遣鄭和下西洋,雖然他的目的是為了讓鄭和宣揚大明國威,但是鄭和下西洋的這件事情,在實際上促成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也向世界傳播了中國文化,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而且鄭和的航海比西方國家的航海早了很多年。鄭和下西洋的行為,使得中國的國威散步到了最遠到達非洲好望角的地方。除此以外,他還編撰了《永樂大典》,雖然現在有了大典,沒有完整的流傳下來。但是我覺得如果有一天能夠找到《永樂大典》,肯定是研究明朝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寶庫。
『伍』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
那麼,永樂皇帝朱棣為什麼那麼堅定地將都城遷往北京呢?對此,後世人做過很多分析和研究,有人說: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是因為他做燕王的時候,曾經被封在北平,北平是他的故土,是他的根據地,即位後,在根據地安家是理所當然的啊!不就是為了鞏固興王之地嘛!有人說:朱棣當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而北京靠近邊境地區,如果在北京建都,便於防備北方。所以遷都北京是為了防禦北方。有人說: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躲避曾經的血雨腥風。我們都知道,朱棣是靠強取豪奪才獲得帝位的,在爭帝位的過程中,他的雙手可謂沾滿了別人的鮮血,雖然最後獲得帝位,但終究內心不安。因這種不安心理,他便動了遷都的打算,來一個眼不見心不煩,或者叫眼不見心可安。
這三個原因是朱棣的真實原因嗎?我們不敢斷定,但更權威的原因是下面這一個。
朱棣可是個十分聰明的皇帝,他之所堅定地遷都北京,必有其深謀遠慮之所在。大家想想,北京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啊!它可是遼、金兩朝的都城。不僅如此,北京還是元朝的首都大都的所在,元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元朝是一個以北京大都為中心,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它的版圖在中國歷史上可是最強盛、最大的,它不僅僅繼承遼、金控制了北京和以北的地區,同時以北京為中心控制了江南、西南、東南廣大地區。如此強大的一個國家都選擇北京作為都城,這一事實不得不讓朱棣有所考慮啊。
從歷史來看,朱棣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皇帝,他不甘於平凡,而想做一個千古名王,想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而遷都北京是他實現這一雄才大略的步驟之一。
『陸』 列舉明朝建國的皇帝和遷都北京的皇帝
建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遷都北京的是明成祖朱棣,即永樂皇帝。朱元璋死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文,(本來想傳給長子的,結果長子早逝),1399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攻入南京,奪取皇位,後遷都北京。
『柒』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1421年2月2日,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大明永樂大帝朱棣發了一道聖旨,大明朝的新年祭祀由南京改成了北京,國都也正式遷往北京。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三十三》:永樂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上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是日早躬,詣:太廟奉安五廟,太皇太後神主;命皇太子詣,天地壇奉安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祇神主;皇太孫詣,社稷壇奉安太社太稷神主;黔國公沐晟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禮畢,上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明朝遷都北京的歷史意義
朱棣遷都北京,也就意味著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北京及其周邊的大片地域成為明朝的統治核心,這也是自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來,以朱明皇室為首的中國古典漢族政權對華北地區的控制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程度。
而定都北京,在北元政權依舊在草原縱橫而沒有被徹底消滅的情況下,同時也伴隨著蒙古瓦剌的南侵及建州女真的崛起,「天子守國門」也就成為終明一朝的政治特色。
『捌』 明朝在哪個皇帝遷都北京的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的。
靖難之役後的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平府,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平;被強令遷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永樂七年,明成祖以北平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八年,親征回師後,明成祖下令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三年完工,從此北平所需物資可以通過相對經濟地運輸。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平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8)哪個皇帝遷都北京擴展閱讀
明成祖遷都北平,是具有中國歷史重大意義的事件,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遷都北平,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同時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於經營東北地區。
贊賞成祖遷都的意見認為,其一,由於首都距離長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調動軍隊抵禦侵略。成祖本人就曾以北平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殘余勢力,北平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是處於後方的南京無法比擬的。同時,天子戍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例如土木堡之變、平軍覆滅之後,明朝堅決地組織了北平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北宋一樣放棄北方。
其二,輔佐建文帝的多為江南人士,成祖即位後,在南京殺戮過甚,唯恐結怨太深,有損執政基礎。從穩固皇位考慮,返回其發跡之地似乎更為有利。
『玖』 歷史上哪個皇帝最先定都北京
第一個建成定都北京的中國皇帝是 元世祖忽必烈 。
(一)第一個建都在北京地面並有「皇帝」稱號的是前燕慕容俊。
前燕二年(350)二月,前燕國王慕容俊乘後趙內亂,自龍城(今遼寧朝陽)南伐。三月,攻陷薊城,以之為前燕國都,修建太廟,宮殿,並沿用燕昭王碣石宮舊名。這時候慕容俊仍然接受晉穆帝的冊封,所以還是諸侯。
前燕元璽元年(352)十一月,慕容俊在中山正式稱皇帝,都薊城,國號大燕,建元元璽。但五年後,慕容俊就遷都往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薊城作為前燕王都和帝都共8年。
慕容俊是第一個在北京地面稱皇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