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的別稱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廈門市詐騙舉報如何獎勵 2024-04-20 19:43:50

北京的別稱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21 17:36:22

㈠ 北京的別稱

北京的別稱有:薊、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宛平、京兆以及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

一,薊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二,幽州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三,燕都

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四,日下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五,幽都

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六,燕京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七,春明

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八,京城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九,南京

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十,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十一,中都

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十二,大興

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十三,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十四, 汗八里

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十五,北平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十六,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十七,宛平

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十八,京兆

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㈡ 北京的別稱是什麼

北京的別稱有:薊、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宛平、京兆以及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算起來差不多有二十個別稱。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㈢ 北京的古稱有哪些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古稱有以下稱號: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5、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3)北京的別稱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平,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回遷南京。撤銷平津地方,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平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平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㈣ 北京的別稱有哪些

北京的別稱有北平,燕京,新大都等。

㈤ 北京的別稱有哪些

北京的別稱:

1.薊城: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設置為薊縣。

2.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在今天的北京一帶設置過幽州。唐代詩人陳子昂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詩《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中的「幽州台」又稱薊北樓,故址就在今天的北京市大興區。

3.燕都:戰國時期燕國因為靠近燕山而得名,今天的北京曾是燕國的國都,所以後人把「燕都」作為北京的別稱,又衍生出一些如燕台、燕城、燕市等稱謂。

4.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5.燕京: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立「大燕」國,自稱燕帝,改稱范陽為燕京作為都城,後降於唐,之後燕京這個名稱廣泛使用,如民國時期創建的「燕京大學」、今天的」燕京飯店」等。

6.京城:唐代以後,人們習慣於把國都稱為京城(當時為長安),從金朝開始北京成為國都之後,「京城」一詞就成了北京的代名詞,直到如今。

7.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設立燕山府,故燕京又稱燕山。

㈥ 北京在古代的別稱有哪些

一、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二、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三、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四、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五、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六、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七、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八、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九、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十、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十一、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十二、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十三、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㈦ 北京的別稱有哪些啊

北京的別稱有燕京、北平。燕京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京。而北平是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改稱北平。

北京的名稱是在明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遷都城於此,正式命名為北京。

北京的歷史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銷密雲、延慶兩縣,設立北京市密雲區、延慶區。至此,北京告別縣治時代。

㈧ 北京的別稱都有什麼

北京別名:燕京、幽州、京城、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8)北京的別稱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

北京土地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流經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北運河、拒馬河等。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㈨ 北京的別稱是什麼

北京的別稱如下說明。

北京的別稱有,薊,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宛平,京兆以及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算起來差不多有二十個別稱。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建號南京,又稱燕京。

大都,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

北平,朱元璋滅掉元朝後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建北京城。後又有京師,京兆的稱呼。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㈩ 北京的別稱有哪些呢

北京的別稱如下:

薊、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宛平、京兆以及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

作為首都的北京,在中國的政治地位非常高。而且北京也是很多朝代的首都,所以說現在北京還保留著很多建築,每年也有很多人去北京旅遊,看看北京著名的景點,欣賞一下帝都的風采。

北京的歷史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五代都城,在從遼朝起的8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我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作為泱泱大國幾百年的都城,北京有著自己的文化氛圍:大氣、嚴肅、正統而不失閑適、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