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的後海在什麼位置
北京的後海是什剎海的一部分,後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綠地面積11.5公頃。
後海是13世紀元大都規劃設計的基本項目之一,什剎海周邊從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華商業區,它在當時是漕運的終點,被稱為"北京古海港"。
後海是一片有水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岸上的居民,周邊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為它鋪陳著歷史的無窮韻味。
(1)後海屬於北京哪個區擴展閱讀
後海介紹:
說是「海」,其實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是舊時皇家獨享的一泓清池。後海地處北京市中心,距天安門僅有四、五站地,與著名的北海一水相連,與景山、故宮遙遙相對。沿海走著走著,一不留神就會看到碧瓦紅牆。
在那些高大庄嚴的大門外,只能看到院內高大森郁的樹木。幽幽的透著神秘。據說,後海的水域連著故宮的龍脈,從古至今都是風水寶地。所以,歷代的高僧們在這里修建寺廟,而王公大臣們則在岸邊選址築府造園,名人們也紛紛遷居湖畔,開始了後海邊上最初的水岸生活。
㈡ 後海在哪啊
後海不是海哦,在北京西城區,後海是什剎海的一個組成部分,後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
㈢ 北京後海屬於東城區嗎
首先確認,後海一般指北海公園北門和什剎海一帶。具體到你說的問題,那個區域一直屬於北京市西城區管轄。所以,是不屬於東城區的。
㈣ 北京後海屬於幾環內
北京後海屬於二環內。北京後海在西城區,西城區屬於二環。
後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綠地面積11.5公頃。這是北京城內700年以前元大都時期的古老水域。
後海是13世紀元大都規劃設計的基本項目之一,什剎海周邊從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華商業區,它在當時是漕運的終點,被稱為「北京古海港」,那時沿岸處處是酒樓歌台、商肆作坊。
(4)後海屬於北京哪個區擴展閱讀
北京後海景點:
1、白米斜街
白米斜街位於西城區東北部。東起地安門外大街,南至地安門西大街。自東北向西南傾斜。
2、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位於北京市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前,屬西城區廠橋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內以經營旱煙袋、水煙袋等煙具、古玩、書畫、裱畫、文具及風味小吃、服務行業等為主。
㈤ 北京的後海在哪裡好玩嗎
北京這座城市可以說是現代與歷史的交融,因此在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景點,老北京的積淀隨處可見,現代的風采也毫不遜色。而後海就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北京特色的景點,酒吧街的熱鬧繁華是潮人的匯集地,這里有酒有歌有故事,這里的晚上好不熱鬧。與其不同的後半段街似乎就成了老北京人最享受的地方,這里有安安靜靜吹笛的大叔,有跳廣場舞的大媽,也有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的居民,在這里看到的似乎是卸下繁華的北京的生活百態。
而要想要吃正餐的話,有一家叫孔乙己的店值得一試,這家店裝修超棒,而且它裡面的菜名都是還自魯迅的筆下,非常的有文藝氣息,人均消費也是一百左右。鼓樓和護國寺的小吃也不少,而且味道也很經典,鼓樓那裡的火燒雲做的是傣族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嘗試一下。
不過後海附近的九門小吃的味道就有些不盡人意了。被老北京人認可的姚記炒肝店,味道沖,辣味足,南方的小夥伴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啦。
㈥ 後海,在北京哪裡~
北京的後海是在什剎海(天荷坊)
夏天可以劃船,冬天可以滑冰
那裡的夜景特美
小電瓶船(3人以下)60塊/小時/押金200塊
(6人)/120塊/小時/押金500塊
10人腳踏船/180/小時/押金600
5人腳踏船40/小時/押金200
6人觀光腳踏船/180/小時/押金300
可能有變哦~
酒吧就在天荷坊
有星巴克,婉容的花,KOSMO,水牛石,淡泊灣,天水盈池,甲丁坊,嶽麓山屋,茶馬古道,藍蓮花,慾望城市...
交通:8,10,13,42,850北海北門下
㈦ 北京後海屬於哪個區
西城區~在平安大街上!後海也就是什剎海,在北海的北邊!
㈧ 北京後海是什麼區
西城區~在平安大街上!後海也就是什剎海,在北海的北邊!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㈨ 後海在北京的哪個區
北京市西城區。
後海是什剎海的一個組成部分,由前海、後海、西海三塊水面組成的什剎海,為了與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區別,被稱作「後三海」。
後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綠地面積11.5公頃。這是北京城內700年以前元大都時期的古老水域。
(9)後海屬於北京哪個區擴展閱讀
公園發展
辛亥革命後,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對外開放,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頒布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區(點)4A級單位,北海公園現有各種喬灌木品種117多餘種,多達17101株,其中古樹584株,全園綠化覆蓋率達到91%以上,是北京市中心城區不可多得的低碳生態景區。
主要景點
說是「海」,其實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是舊時皇家獨享的一泓清池,後海地處北京市中心,距天安門僅有四、五站地,與著名的北海一水相連,與景山、故宮遙遙相對。
沿海走著走著,一不留神就會看到碧瓦紅牆,在那些高大庄嚴的大門外,只能看到院內高大森郁的樹木。
歷代的高僧們在這里修建寺廟,而王公大臣們則在岸邊選址築府造園,名人們也紛紛遷居湖畔,開始了後海邊上最初的水岸生活,因此,俗語說,「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
什剎海建設沿革
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
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剎海一帶,13世紀,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
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牆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
元朝曾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後逐漸形成西海﹑後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明中葉什剎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銳減,在德勝橋東南,開挖一條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與後海隔開,積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經西壓閘入皇城,同時向西北,過銀錠橋倒流入後海,形成「銀錠觀山水倒流」的景觀。
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內城由各旗分別管轄,今什剎海地區屬正黃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疏浚什剎海,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政府對什剎海進行了清淤工作,又在岸邊上建立了水泥欄桿,1992年北京市政府將其定為歷史文化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