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太醫院是什麼

北京太醫院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4 22:38:17

A. 太醫是什麼級別的官

太醫院的最高長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葯,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育,另還設有各種名稱的太醫和醫官。元代太醫院。秩正二品。開始時長官為宣差,後改為尚醫監、太醫院提點等。其行政隸屬於宣徽院。最高長官之下設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醫院掌管一切醫葯事務,官員品秩普遍高於任何朝代。明代也設有太醫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醫院令,後改稱院使。明代在北京和南京各設一個太醫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醫院是最高醫葯管理機關,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醫院只設院判不設院使,以便服從於北京太醫院的領導。清代只設一個太醫院,院使正五品,總攬醫葯行政及醫療大權。

B. 明清時太醫院的太醫是幾品官啊首席太醫呢

明代也設有太醫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醫院令,後改稱院使。明代在北京和南京各設一個太醫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醫院是最高醫葯管理機關,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醫院只設院判不設院使,以便服從於北京太醫院的領導。清代只設一個太醫院,院使正五品,總攬醫葯行政及醫療大權,清初,御葯房也劃歸太醫院管理,全國醫官統一由太醫院差派、考核、升降,從而加強了統一領導。但這種體制未能堅持下去,禮部管生葯庫,總管太監管御葯房,削弱了太醫院的功能。清朝中晚期,醫政管理較為混亂。總之,從金至清,太醫院作為全國性醫政兼醫療的中樞機構延續了七百多年。

C. 古代太醫院又叫什麼

太醫院 古代醫療機構名稱。是專為上層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醫政及醫療保健組織。太醫院始設於金代,隸屬於宣徽院。太醫院的最高長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葯,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育,另還設有各種名稱的太醫和醫官。元代太醫院。秩正二品。開始時長官為宣差,後改為尚醫監、太醫院提點等。其行政隸屬於宣徽院。最高長官之下設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醫院掌管一切醫葯事務,官員品秩普遍高於任何朝代。明代也設有太醫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醫院令,後改稱院使。明代在北京和南京各設一個太醫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醫院是最高醫葯管理機關,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醫院只設院判不設院使,以便服從於北京太醫院的領導。清代只設一個太醫院,院使正五品,總攬醫葯行政及醫療大權,清初,御葯房也劃歸太醫院管理,全國醫官統一由太醫院差派、考核、升降,從而加強了統一領導。但這種體制未能堅持下去,禮部管生葯庫,總管太監管御葯房,削弱了太醫院的功能。清朝中晚期,醫政管理較為混亂。總之,從金至清,太醫院作為全國性醫政兼醫療的中樞機構延續了七百多年。 明、清時代正陽門(俗稱前門)內的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一帶,曾是許多衙署的所在地。在這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有一個頗為特殊的機構,那就是為皇家治病的太醫院。

D. 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他們是干什麼的衷心感謝!!!!!!!!!!

太醫院:就相當於皇家醫院和醫學院。
理藩院:清朝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
宗人府:中國古代管理皇室宗族的譜牒、爵祿、賞罰、祭祀等項事務的機構。分別職掌收發文件、管理宗室內部諸事、登記黃冊、紅冊、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
詹事府:掌管皇後,太子家族(東宮)事務的機構。
內務府:清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
大理寺: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太常寺:太常寺屬於五寺之一,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太僕寺:全國掌握馬政的最高機關。
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至北齊,置鴻臚寺,後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設,明清復置,主官為鴻臚寺卿。主要掌朝會儀節等。
國子監: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明朝由於首都北遷,在北京、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於是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欽天監: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
翰林院: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盡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動,但性質卻無大變化,直至伴隨著傳統時代的結束而壽終正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

E. 太醫最高幾品

太醫最高一品;

歷史上醫生品階最高者當推明代太醫院院使許紳,其被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官居一品。然而許紳的高官源於嘉靖二十一年發生的宮變;

幾位宮女用繩子勒住嘉靖帝致其氣絕昏倒,此時許紳「急調峻葯下之,辰時下葯,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受到了嘉靖帝高規格的獎賞。而後其作為院使,卻因用葯而驚悸至死,可見御醫群體社會地位之低下。

(5)北京太醫院是什麼擴展閱讀:

先秦時御醫的來源主要是醫官。夏、商、周時期巫、醫不分,巫中通曉醫術者為巫醫,負責統治者的健康保障。

周代以降,隨著社會的發展,奴隸社會的解體,學問也從統治階級手中解放開來,是為官學下替,學在四野,此時的宮廷醫療人員也由之前單一的醫官轉為醫官和徵召來的有名望的民間醫生共同組成,但以原醫官系統為主。

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以看出扁鵲作為民間醫生參與了多個諸侯國的統治階級醫療活動並被文獻記載。

F. 中國古代的醫院

太醫院 古代醫療機構名稱。是專為上層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醫政及醫療保健組織。太醫院始設於金代,隸屬於宣徽院。太醫院的最高長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葯,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育,另還設有各種名稱的太醫和醫官。元代太醫院。秩正二品。開始時長官為宣差,後改為尚醫監、太醫院提點等。其行政隸屬於宣徽院。最高長官之下設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醫院掌管一切醫葯事務,官員品秩普遍高於任何朝代。明代也設有太醫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醫院令,後改稱院使。明代在北京和南京各設一個太醫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醫院是最高醫葯管理機關,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醫院只設院判不設院使,以便服從於北京太醫院的領導。清代只設一個太醫院,院使正五品,總攬醫葯行政及醫療大權,清初,御葯房也劃歸太醫院管理,全國醫官統一由太醫院差派、考核、升降,從而加強了統一領導。但這種體制未能堅持下去,禮部管生葯庫,總管太監管御葯房,削弱了太醫院的功能。清朝中晚期,醫政管理較為混亂。總之,從金至清,太醫院作為全國性醫政兼醫療的中樞機構延續了七百多年。
明、清時代正陽門(俗稱前門)內的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一帶,曾是許多衙署的所在地。在這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有一個頗為特殊的機構,那就是為皇家治病的太醫院。

(一)太醫院署址的變遷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利用舊有官舍作為各衙門辦事的處所,多散處城區,雜然無序。明英宗正統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門 (清時稱大清門,在正陽門內。解放後已拆除)東,新建許多官署。太醫院署也在這里修建。清代太醫院因明署之舊繼續設於該處。其確切地點是在天安門前、欽天監之南,禮部正東,即現在的東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該院有大門三座,均向西。對面是照壁,有黑漆書寫「太醫院」三字的硃色立額。大門前為門役的住房。左為「土地祠」(面向北),右為「聽差處」(面向南)。署內有大堂五間,是主要的活動場所,其中懸掛著康熙御賜院判黃運詩:「神聖豈能再,調方最近情。存誠慎葯性,仁術盡平生。」大堂左側,有南廳三間,是御醫辦公的處所。大堂右側是北廳。後面是先醫廟,門稱欞星,內門稱咸濟,殿名景惠,南向,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的塑像,有康熙御書「永濟群生」匾額。先醫廟外北向者為葯王廟。廟里有銅人像。連接大堂的過廳是二堂,後面還有三堂五間。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把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使館區范圍內的中國衙署都必須遷走。太醫院一時找不到新去處,只得暫借東安門大街御醫白文壽宅第應差。不久,太醫院又暫移北池子大悲觀音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才於地安門外皇城根、兵仗局東,另建新署,三年竣工(此址辛亥革命後,改為私立兩吉女子中學)。大門三間,隨門有房,西為聽差茶房東為科房。東有土地祠一間;西有銅神廟一間。宜門內,東西廳各五間,是御醫以下醫官辦公的地方。正北為大堂。後院是二堂,沿用原名仍稱「誠慎堂」。院內東房三間是「首領廳」,西房三間是「醫學館」,東耳房二間是「庶務處」,西耳房二間是「教習室」,北面還有諸生自修室。這個太醫院新署,現在遺址尚存。即今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170地安門東大街太醫院二堂街一百十一號北京三十二中工廠和一百一十三號文物局家屬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看見當年的礎石。二堂及東西廳房均保留著原來的建築,只是已成住房。但是從這些建築中,可以想像到當年太醫院那種森嚴華貴,神秘莫測的情景。
明太醫院的三皇廟內,曾有元元貞年間(1295-1296年)所鐫、宋王惟德撰《銅人睮穴針灸圖經》全文的石刻,其碑之題篆為宋仁宗的御書。石刻是元惠宗至元年間(1335—1340年)自汴梁(今開封)移到這里的。王惟德,又名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葯奉御。天聖初年,奉命編修針灸書籍,他對古醫書中有關針灸的記載和針灸圖式詳加考訂,並對歷代醫家的針灸實踐進行系統總結,於天聖四年(1026年)編成《銅人睮穴針灸圖經》三卷。天聖七豐(1029年)由政府頒行全國,作為學習針灸及臨證取穴的標准。他還設計並主持鑄造明堂針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臟腑可分可合,體表用金字標有針灸穴位名稱,穴孔處塗以黃蠟,裡面是空的,可注水。如果按針灸分寸正確進針,裡面的水,便可自孔穴流出,否則不能刺入。它是當時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生用的。兩具銅人,在戰亂中失落其一,所存一具,藏於明太醫院的葯王廟里,但這具銅人,是經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年)重新修鑄過的。這些前朝遺物,因年代久遠,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年),石刻字跡已漫漶不清,銅像睮穴也已昏暗莫辨。明英宗命令新建太醫院時,礱石范銅,重修《針灸圖經》石刻和仿鑄針灸銅人,置於院署,以供法式。明嘉靖時,針灸學家高武曾鑄有銅人三具,男婦童子各一。明萬曆中,醫官楊繼洲,又於太醫院鑄銅人一具。所以自北宋以來,先後共有針灸銅人七具。清末地安門外太醫院新署「銅神廟」內供置的不知是哪一具銅人。

(二)太醫院的沿革及其制度

供奉於內廷的醫師或醫療機構,我國自古已有,但其職官設置及其體制,各朝之間互有異同。周官有醫師上士、下士,掌醫之政令。秦置太醫令。西漢時太常、少府都有太醫令。屬太常者為百官治病,屬少府者為宮廷治病。東漢、曹魏沿置。隋唐設太醫署,其主管官員為太醫署令。宋有醫官院,金代始改名太醫院,其長官為提點。元代亦稱太醫院。明、清兩朝相沿。
清代的太醫院,制度大體如下:
(一)機構及品服:清初,各官品級滿漢間有所不同。康熙九年(1670年),由於政權已較鞏固,為消弭漢人的仇視心理,標榜所謂「滿漢一體」,將官制改歸劃一,所以太醫院的官員,無分滿漢,職掌皆同。但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仍設特簡管理院事滿大臣一人,作為太醫院的最高長官,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才撤消。此後,太醫院各官皆由漢人充任,有時任用少數滿人。其人員情況人體是:院使一人,是該院行政及醫療事務的主管官員,左、右院判各一人,是該院的副主管官員,御醫十至十五人,吏目十至三十人,醫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糧醫生(或稱糧生,主要擔任繕寫等工作)、切造醫生(負責葯物的炮,炙調制)各二、三十人。上述員額,清代各朝雖有增減,總的說來,體制未變。該院醫官通稱太醫或御醫。
太醫院醫官的品服,康熙九年(1670年)規定,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醫正八品,吏目從九品。雍正七年(1729年)規定:御醫均授正七品,許用六品冠帶。各醫官的品服,歷朝也有變動。
(二)設科及侍直:清初太醫院按明代舊制共設十一種,即:大方脈、小方脈、傷寒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疹科。嘉慶二年(1797年),將咽喉與口齒、痘疹與小方脈各合為一科,遂成九科。嘉慶六年(1801年),將正骨科劃歸上駟院。道光二年(1822年),由於認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從而廢止針灸科。同治五年(1866年),將原來的傷寒、婦人兩科,歸入大方脈,加上小方脈、外科、眼科、口齒科,共為五科。光緒朝一仍其舊,未曾有所更改。
院使、院判、御醫、吏目、醫士各以所業專科,分班入宮,輪流侍直。在宮里的稱為「宮直」;在外廷的稱為「六直」。宮直在內葯房及各宮外班房侍直;六直在外直房侍直。清帝駐蹕圓明園時,宮直在圓明園葯房侍直;六直在圓明園外直房侍直。光緒十三年(1887年)議定,西苑(現中南海及北海)壽葯房,每日須有兩名太醫院官直宿,葯庫的庫掌、筆帖式等,遇差傳喚;乾清官御葯房,每日由太醫院大、小方脈二科各一人直宿,以供進御。
為便於侍直,在宮內及園苑,太醫院沒有公所或「他坦」(《清文匯書》釋為「出外住立處」,即休息處)。圓明園東南一畝園有公所一處,原有房八十餘間,禁城內東牆下,上駟院北,南三所東,亦有一處。遺跡早巳無存。
(三)教育及考核:清代造就醫官人才,分為內教習與外教習兩種。內教習是教授內監中的學醫者,外教習是教授普通平民及醫官子弟中的學醫者。內教習是由太醫院選派學識素著的醫官擔任教學工作,設教於東葯房。教授內監醫學,按制由光祿寺提供廚役及膳食。外教習人員的選拔及培養,均極其嚴格。按照規定:「初進醫生,自取同鄉京官印結,赴院(太醫院)具呈報明,經本院首領廳驗看後,再取本院醫士、醫官保結,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試。醫學可造就者,准其在院候試,挨次頂補[1]」。這些經過重重考核、確系「通曉醫理、身無過犯」者,才可以進入外教習廳學習。其執教醫官,也是選拔御醫,吏目中的品學兼優者充任。學習的功課主要是醫學經典著作,及有關專科書籍。乾隆七年(1742年)吳謙等奉勅編成《醫宗金鑒》,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刊行,即作為醫學教科書,一直沿用到清末。外教習的肄業生,除每年按季進行考試外,每歷三年,由禮部堂官到院主持進行一次考試,被錄取者稱為醫士。習業荒疏未被錄取者仍准照常肄業,以待下次再考。太醫院還規定,凡肄業一年以上,經過三次季考名列一等的,經呈報禮部可遞補食糧醫生的缺額。雍正八年(1730年)添設食糧醫生十名,並改名為恩糧生,從此可不經考試,只須由太醫院呈報禮部,便能遞補。
鴉片戰爭後,太醫院經費不足,教學、考試制度日趨廢弛,教習廳亦任其傾圮。至同治年間,御史胡慶源奏請整頓醫官以正醫學,遂於同治六年(1867年)改教習廳為醫學館,太醫院派教習三人,收掌三人,執掌醫學館,按春秋二季對醫士、恩糧及肄業生進行考試,然後列定等第,按名頂補。每屆六年,太醫院會同禮部主管官員,對在太醫院供事的醫官等進行一次全面的考試。這種考試,除院使、院判及在內廷侍直的御醫,經奏明皇帝可不參加外,其餘吏目、醫士及肄業等員,須一律應試。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新醫學館,基本按照各省學堂的章則,以院使、院判為管學,派醫官二人為教習,另設稽察、監學、庶務、書記各一人,分掌有關事務。除管學外,其餘人員都須在太醫院供職。在舊肄業生中考選二十人為學員,學習期限定為四年。晚清太醫院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雖已日益鬆弛,但因該院所承擔的任務重要,故在醫官的教育和考查方面也還是十分認真的。
(四)人事制度:太醫院的人事制度,在通常隋況下,是嚴格按照品級等第,一步步升遷調動的。院使員缺,由左院判升補;左院判員缺,由右院判轉補;右院判員缺,由御醫升補;御醫員缺,由吏目升補;吏目員缺,由醫上升補;醫士員缺,由醫生升補。醫官的題授大體是:除院使、院判外,自御醫以下遇有缺出,該院堂官首先在內直醫宮中選拔提名,申遞禮部轉咨吏部任命,如內直醫官補完,才可從外直應升各宮中選拔,並按俸開列申送。呈報前,有的還須經過考試。這是一般晉升的情況。還有兩種特殊情況:一是該院各官員缺,如有奉旨特用的,則遵渝補授;一是該院出現差多人少,不敷遣用時,曾在直隸省民醫及舉貢生監有職銜的人員中,揀選精通醫理並情願效力者,按一定手續頂補錄用。但這類特殊情況,總是不多的。
(五)其他職責:太醫院的主要職責是為宮廷侍直(如上所述)。此外,還承擔一些奉旨委派的臨時性任務和由該院直接委員從事的較為固定的任務。奉旨委派的臨時性任務大體有如下三種:第一,凡諸王、公府及文武大臣請醫視疾;第二,外藩、公主、額駙及台吉大臣有疾請醫。第三,軍營需醫,奉旨差官醫治。由該院(或會同有關部門)委員從事較為固定的任務,主要有兩項:第一,文武會試(由禮部、兵部),順天鄉試(由順天府)各咨取醫生二人,入場供事。至期「由院遴選通曉醫理之大方脈科、瘡瘍科各一人,申送委用」[2]。第二,刑部監獄,「由院選派醫生二人供役,每月給發葯價銀米。效力滿六年,割回到院,升授吏目」[3]。另外,還有一項「關外差遣」任務。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決定,向黑龍江默爾根地方派遣良醫二人,前往應診。每年輪換一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停止。這類差遣為時不長。
(六)御葯房:御葯房是內廷采辦、儲存、配製葯品和太醫分班侍值的重要機構。御葯房分東西兩處。西葯房歸太醫院院使、院判、及御醫、吏目分班輪直;東葯房則歸御醫、吏目及醫士分班輪直。御葯房與太醫院之間的關系,有個發展變化過程。順治十年(年)規定,御葯房隸屬於太醫院。葯品的出入帳目則須申報禮部。順治十六年(1659年)決定,將御葯房所有事務都劃歸太醫院管理,不必再向禮部申報。順治十八年(1661年)決定,將葯庫撥歸禮部管理,太醫院需要辦置的葯物,則須預先開具葯單送交禮部。康熙十年(1671年)決定,御葯房不再隸屬太醫院,直接劃歸內務府,這是個較大的變動。御葯房直接劃歸內務府後,其所需之葯品,每月兩次,按應用的種類、數目,則徑向太醫院傳取。每三個月,繕摺奏銷一次。至於御葯房配製葯物所用的食品、樹枝及用具等,則向有關司署傳用。如所用紅棗、膠棗、荔枝、龍眼等,行掌儀司(掌內庭禮樂之事,並考核太監品級);兔雀等,行都虞司(總管內府山澤之事),等等。
凡宮中傳喚太醫院侍直的醫官入大內看病,都得由御葯房太監帶領。診治皇帝疾病,須與太監一起就內局合葯,並須將葯方連名封記。隨之具本開列本方的葯性和治療大法,醫官、太監在月日下署名,進呈皇帝閱覽。奏本既具,即行登記入冊,由太監收掌,以憑稽考。煎調御葯,太醫院官與太監一同監視。以兩服葯合為一服。煎好後,分別倒入兩杯。一杯由主治醫官先嘗,再由院判、太監依次飲嘗;另一杯進皇帝服用。如果配製葯品,不依照原方,及未開明葯名品味分量或雖開而遺漏舛錯的,都將以「大不敬」論罪。乾隆五年(1740年)以後,葯物都改由內臣烹調,醫官才不再會同制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醫開的葯方都要分抄給內務府大臣們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還要抄給每位軍機大臣一份」。在現存內務府、軍機處等檔案中,還可見到這種抄發的太醫處方,看來上述說法,是確實的。由於御葯房的重要性質,使它一向成為內庭禁地,防範極嚴,據《明宮史》載:「祖宗以來,無一人敢無享私人葯房者,防至密也」。清代御葯房的情況,雖未見諸文字,但其嚴密程度也是可以想見的。不過到了晚清,為方便等原因,各宮都設有葯房可煎葯,就連皇帝也不再在御葯房煎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每次生病,都由永和宮的葯房煎葯。永和宮是端康太妃(光緒之瑾妃)住的地方,她的葯房比其他太妃宮里的葯房設備都好,是繼承了隆裕太後的」。
太醫在宮中為皇太後、太妃、皇後、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診治疾病,處方用葯,傳診宮眷的名位和應診醫官的姓名,都須按規定登記簿冊,以備查考。如太監、宮女等有病診治,也是如此。
御葯房除承擔上述主要工作外,還有一些其他差事。首先是每逢暑令與太醫院共同負責,在乾清門、圓明園宮門各處安設供防暑飲用的「香薷湯」,每到除夕,則在各宮殿焚設蒼術,並管理製造誦經殿堂中的大巴苓等。其次是奉旨施葯。順治十一年(1654年)子景山東門外蓋造葯房三間,由醫官施給醫葯,以惠濟滿漢軍民人等。康熙二十年(1681年)於五城地方設葯廠十五處,每廠有醫官和醫生各一人,為在京百姓免費治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設東西南北四廠,發放帑金,差醫官施葯,定為常例,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停止。
御葯房需用葯材的來源,自道光(1821年至1850年)朝以後,有所變化,即各省除例貢葯材徑交內務府外,其他出產葯材都議為價款,由內務府或御葯房隨時向葯商購買,此後太醫院的葯庫,實同虛設。

(三)太醫的甘苦和遭遇

人們所說的太醫,除指在太醫院任職的醫官外,還應該包括那些地方舉薦入都,供奉內廷的名醫。他們侍候於君王左右,為「至尊」診治疾病,遇有疑難大症,朝野矚目,責任極重。可是歷來皇帝後妃,大都養尊處優,每餐必膏腴雜陳,脯醢並薦,象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損健康。身貴體弱,得病便不易治癒,反而責怪太醫無能。太醫進宮供職,有時須對內府官員、太監等納以賄金,不如此他們便會從中作梗,處處設置障礙,因此,即使是那些精於歧黃之術的太醫,由於多方掣肘,也難以一展身手。有的偶然幸中,醫治見功,雖賞賚有加,榮耀異常,似乎可以平步青雲,其實未必。甚至恩賜所入,尚不夠賄賂之所出。加上宮禁之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有時太醫則是首當其沖,難以逃脫。一葯誤投,生死所系,出了事故,要遭殺身之禍;所以有些名醫把應召入宮視為危途,甚而聞訊遠遁,希圖一跑了之。真正官運亨通的極為寥寥,屈指可數。世間流傳著「太醫難當」的說法,洵非虛言,其中甘苦,非個中人不可盡知。
試看下例,太醫治病之難可略知一二。
(一)有些皇帝以知醫自詡,對處方用葯,動輒指責,太醫縱操神技也只得勉為其難,遵諭施治。如光緒皇帝自幼體質瘦弱,成年以後則是疾病纏身,長期脾胃失調,且患有嚴重的滑精病,有時一聽到鑼鼓聲即刻遺泄,進而相繼出現潮熱、盜汗、咳嗽、心悸、失眠、頭暈、耳鳴、健忘等一系列症狀,又因其一生政治失意,生活寡歡,這種事業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痛苦,更促使他萎靡不振,病情加劇。於是在性格上也就更加患得患失,怯懦多疑,孤僻固執。光緒帝稍通醫道,在病勢口重,求治心切的情況下,對太醫往往動以聲色,嚴辭申斥,並自以為是,詔令治法。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其病情已十分沉重,輾轉床褥,呻吟不已,該年八月二十二日(9月29日) 的《起居注》曾記載:「每遇葯方輕少之時,其竄痛(指腰胯)亦覺輕,屢試不爽。即如近一月來服力鈞(太醫)之葯,其方皆系五、六味,服之竄痛已輕減。近二日方劑稍重,此症亦復加增。蓋因服葯日久,臟腑不能勝葯力也。嗣後立方宜詳斟酌,總須少而專始無流弊」。太醫只好遵諭照辦。此後給光緒開處方所用葯味都很少,而且用量很輕。這種不顧實際病情,唯聖意是遵的處方,不獲良效,應在料中。不僅如此,光緒還進而在殊諭中點名用葯,說:「若常用熱劑一味峻補,恐前所發之恙復見於今。尚宜斟酌立方,如生地、元參、麥冬、菊花、桑葉、竹茹等清涼養陰之品,每日稍佐二、三味,以防浮熱時常上溢」。於是在此後的脈案檔中,光緒欽定的葯品每多見及,不管這些清熱滋陰的葯物,當時是否完全對症,太醫也得依旨使用。
(二)內府治病,首重療效,御醫須得小心翼翼,謹慎從事,但又難子奏效,這樣一來,太醫輕則遭到申斥,重則受到嚴厲懲處。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醫院院使孫之鼎等承旨治療正黃旗內大臣頗爾盆痔漏復發症,康熙對他們的治療情況非常不滿,曾在硃批中大發雷霆,寫道:「庸醫誤人,往往如此」。封建皇帝,具有無上權威,這樣一批,太醫如何經受得起。又如光緒帝死前的一兩年間,因病情復雜,太醫難以治癒,而光緒本人又怨天尤人,他在自書的「病原」中,曾多次對應診的太醫惡語相加,發泄不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六日說: 「近來耳響作堵,屢易方葯,仍屬加重。腰胯酸痛,亦未稍輕。+6540 總系葯不對症!」「治此疾必先明其病之原因,細按先後症情,乃可施治無差,豈可草率立方哉!」七月十七日(8月13曰)說:「服葯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葯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到了八月,原有諸症不僅沒有好轉,而腰胯疼痛、耳堵、腹痛等病更行加劇,光緒怒不可遏,對太醫嚴加訓斥:「所用諸葯非但無效,而且轉增諸恙,似乎葯與病總不相符。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得如此草率」「名醫伎倆,僅止如此,亦可嘆矣!」那時光緒因戊戌變法失敗,雖被慈禧太後幽禁,但在名義上他還是皇帝,太醫為其治療是不敢馬虎的,用葯無效,實因病人膏盲,已非人力所及,怎麼怨得了太醫,可是光緒偏認定是治療不當造成的,太醫們也只得俯首認錯,恭聆皇帝的辱罵。皇帝患病,不論何種原因,醫治無效而死,即所謂「龍馭上賓」,都要給太醫以處分。光緒帝死後,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御醫全順、醫士忠勛等,均以「未能力圖保護,厥咎甚重」之類的罪名,受到「即行革職,帶罪當差」等例行處分。君主專權的社會,有理也是不能講的。
(三)至於那些因一定機遇,進劑獲效,榮受天眷的太醫,其處境也非全如人意。給慈禧太後治過病的薛福辰就是一例。薛福辰字撫屏,江蘇無錫人。精於醫學,名馳南北。慈禧患病,召之入都。經精心施治,效果頗佳。慈禧病癒後,自撰「職業修明」四字匾額,賞賜薛福辰。醫功告成,本應「載譽」回籍,但是「老佛爺」卻不準他即時出京,因為在「西聖(慈禧)新恙悉愈」[4]之後,還須「舊恙一一就痙,方許報安」,這叫做「請太平脈",如此還得在京躭擱下去。不料就在薛氏為慈禧治療期間,他的家鄉,疾疫流行,眷屬俱病,其次女竟致殤歿,薛福辰之弟致沈某函中曾慨嘆地說:「撫兄(薛氏)以回天妙手,而眷屬皆不免於病,所謂木匠缺床足不能自理者非耶」。可以想見,薛福辰當時的悲憤痛苦心情,必是有言難訴的。薛福辰在接受慈禧恩賚之後,並不感到是幸事,反而憂心忡忡,寢食不寧。其弟為其擔驚受怕,在他的信中說: 「得悉撫兄近況,醫事近稍順手,技窮勢絀,漸自弓[退」。又說:「此事擔荷至巨,未知何時可了!」薛福辰自己也感到進退兩難,在致友人函中說。醫事「千迴百折」,「鄙人此次之事,系勉竭駑鈍,倖免大戾,然竟將太醫及天下諸名醫得罪矣」[5]。這些話,都是薛福辰當時那種戰戰兢兢,心情極其矛盾的真實暴露。
有雲「伴君如伴虎」,在太後、皇帝身邊的太醫,又何嘗不是如此。薛福辰這樣的遭遇就是明證。至於封建王朝太醫院里的相互嫉妒、彼此排擠、上下其手、結黨營私等種種黑暗,更是難以盡述的。當然,清代太醫,大多是醫理精通,經驗豐富,獨具特色的醫學家,曾為祖國醫學寶庫添加了光彩,它在摒除丹石,調治兼顧,活用經方,善使引葯等方面部有一定貢獻,這些成就是不容否定的。
今天當我們站在原北京太醫院故址門前,探索歷史陳跡的時候,能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祖國的日益富強,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由衷地感到欣喜和驕傲么!

G. 你好,請問你去過北京安太醫院了嗎我是想向你咨詢下北京安太醫院的情況的

北京安太醫院,是北京新景安太醫療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安太嘉園醫院的簡稱。2003年3月1日組建於雙井醫院四樓,始稱新景安太婦產醫院,2007年4月1日遷到豐台嘉園路1院18號樓,更為現名。北京安太醫院全名為北京安太婦產醫院(Beijing Antai OBGYN Hospital),由中國婦產科專家、主任醫師陳鳳林院長於2003年3月1日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標准組建,是中國水中分娩500例紀錄創造者,協議治療婦科、產業、生殖疾病等疾病,患者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被譽為微創醫院、技術創新醫院、數字化醫院、公益醫院。安太醫院擁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簽約治療,安太推崇醫生執業,其「無效退全款的承諾制度」符合「醫療行為屬於商業運營,應該對治療後果負責」的原則,以內鏡微創手術為主,見長於婦科、鎮痛分娩、產科和泌尿科,還設內科、外
ANTAI HOSPITAL
科、兒科、計劃生育科、助孕、四維超聲,建有數字造影、胃鏡室等,立體點子內窺鏡16套,手術不開腹率達到98%。婦科微創技術是利用宮腔鏡、腹腔鏡、陰道鏡等技術取代傳統開刀技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小,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腹部切口美容的優點,是世界上婦科手術的先進技術。新景安太婦產醫院擁有國際先進的宮腔鏡、腹腔鏡和介入治療技術,不僅開展針對各種不育症的科學診斷和治療,而且廣泛開展治療各種婦科疾病的微創手術和介入治療,手術不開腹,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器官完整和生理功能。安太醫院陳鳳林院長擁有20餘年婦產科臨床及科研經驗,以及豐富的醫院管理經驗。擅長不育症診治和婦科內窺鏡技術,對不育症的分類、診斷及治療有精深造詣,熟悉體內外助孕技術,在習慣性流產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還望採納O(∩_∩)O

H. 中國5大神醫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戰國時代名醫。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代表作《難經》。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3.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

4.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

5.錢乙,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他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8)北京太醫院是什麼擴展閱讀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緩,字越人,尊稱扁鵲,號盧醫。扁鵲是戰國時著名醫學家,居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

扁鵲在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開始行醫生涯。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他天資聰穎,善於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後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隨之巡診列國。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通過望色、聽聲,即能知病之所在。並帶領弟子到各地行醫,因其醫術高明,被當時廣大老百姓尊稱神醫,並且借用上古神話中黃帝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為秦武王治病,遭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殺死。

少年拜師

扁鵲年輕時做人家客館的主管。有個叫長桑君的客人到客館來,只有扁鵲認為他是一個奇人,時常恭敬地對待他。長桑君也知道扁鵲不是普通人,他來來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鵲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鵲說:「我有秘藏的醫方,我年老了,想傳留給你,你不要泄漏出去。」 扁鵲說:「好吧,遵命。」

行醫諸國

公元前361年之後,秦越人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原屬陝西,今河北邯鄲市)當地人民很重視婦女,所以他便做帶下醫(婦科醫生)。因此,他的威望就更高了。

後來他又取道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之伏道社,渡黃河經長清(今山東長清縣),於公元前357年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縣)。

齊桓侯田午派人招待他,桓侯接見時,他望著桓侯的顏色,便說:「君有疾在胰理,不治將深。」桓侯答道:「寡人無疾」。他離開後,桓侯就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利,欲以不疾為功。」過了五天,他見到桓侯又說:「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仍答道:「寡人無疾。」他辭出後,桓侯感到很不高興。過了幾天,再看見桓侯時,他又鄭重地說:「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很不愉快,沒有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復見桓侯。看見桓侯的臉色,吃驚的溜走了。桓侯便派人追問原因,他說:「疾之居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在腸胃,酒醪之所及;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不久桓侯病發,派人去請他治療,可是他已取道魏國,跑到秦國去了。桓侯終因病深,醫治無效而死去。

秦越人等離開臨淄後,於公元前354年到了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在大梁時,他曾見過魏國的國王魏惠王。公元前350年,他們一行到達秦國的都城咸陽。以後又回大梁。

在公元前355年前後的一段時間里,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都逗留在那裡行醫。大約於公元前317年,他們又取道周都洛陽( 河南洛陽),聽說當地的人民很敬重老人,因此,曾為「耳目痹醫」 (五官科、瘋科醫生)。後來他們又向咸陽而去。

公元前310年,扁鵲再度來到咸陽,因咸陽的人民很愛小兒,所以他就做了「小兒醫」。扁鵲及其弟子不辭艱辛,行程四千餘里,周遊列國,濟世救人;他們「隨俗為變」,成為醫、葯、技非常全面的「全科醫生」。

名揚天下

扁鵲名聲傳揚天下。他到邯鄲時,聞知當地人尊重婦女,就做治婦女病的醫生;到洛陽時,聞知周人敬愛老人,就做專治耳聾眼花四肢痹痛的醫生;到了咸陽,聞知秦人喜愛孩子,就做治小孩疾病的醫生;他隨著各地的習俗來變化自己的醫治范圍。秦國的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派人刺殺了扁鵲。天下談論診脈法的人,都遵從扁鵲的理論和實踐。

遇害經過

秦武王與武士們舉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音西)的葯,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

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葯,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

I. 太醫院是什麼機構

太醫院是專為宮中服務的醫療機構,明清兩代太醫院都設在天安門前東南側,原禮部隔壁。明代太醫院,初設於1367年。太醫院正使為正三品,到洪武六年(1373)在宮內設御葯房,由宦官管理,與太醫院共同負責皇帝及其家眷的醫病診治。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後,設置與南京同。清代太醫院的主管稱院使(正五品),副職稱左右院判(從五品),另有御醫、吏目、醫士、醫生等若幹人,統稱「太醫」。這些太醫是各方面的專家,分別「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所謂九科,分別是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傷寒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正骨科。日常太醫院的御醫們按專業分班入宮承值,稱「宮直」,在外廷者稱「六直」。

J. 清朝的太醫院現在在北京具體的位置

清朝的太醫院舊址在現在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105-1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