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建福州羅源縣千乘堂倪氏有多少
擴展閱讀
廈門三木清華什麼街道 2024-04-24 17:23:00
杭州在啟東哪個方向 2024-04-24 16:10:58

福建福州羅源縣千乘堂倪氏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6-22 21:43:54

㈠ 倪姓千乘堂以千乘兩字作一副對聯

為您原創,請你參考:
千乘之國雄風浩浩聲名遠;
萬祥臨門貴胄泱泱幸福長。

㈡ 倪姓的家譜

浙江蕭山新壩倪氏宗譜十四卷,(清)倪介眉等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蛟川倪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清)倪敬沼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愛日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樂清虹川倪氏宗譜九卷,(民國)倪可棟修,倪逢庚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蘭溪龍門倪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金湖鄉倪家村。
浙江蘭溪西倪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屏山鄉倪家村。
浙江浦江浦陽龍池倪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九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浦江縣檔案館。
浙江蘭溪金湖倪家村志,(現代)村志編委會纂,1997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上虞橫山倪氏宗譜,(民國)倪奎修等修,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經鋤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上虞賀溪倪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倪啟壽等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經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上虞古虞倪氏族譜,(清)倪明等纂,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上虞橫山倪氏宗譜,(清)倪啟生主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經鋤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康壺山倪氏宗譜,(清)倪守銓等纂,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康壺山倪氏宗譜,(清)倪慶發等纂,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康壺山倪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五卷、第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康壺山倪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嘉、樂清倪氏分遷永樂二邑間合輯宗譜四卷,首一卷,(清)花禁山農幼伢子纂,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修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東陽倪氏宗譜,(清)倪啟略等總理,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龍門倪氏七修族譜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二卷。(民國)倪福華等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龍門倪氏四修族譜,(清)倪清錢等纂,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七~十卷、第十四~十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龍門倪氏五修族譜,(清)倪漢潘等纂,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七卷、第十九~二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龍門倪氏族譜,(清)倪易書等纂,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龍門倪氏祠堂重定頒胙規例五卷,首一卷,(清)倪正誼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倪氏祿申堂派下外譜,(清)倪易書等纂,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倪氏家乘,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金壇金沙兆岐倪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經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一卷、第二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樂清、永嘉倪氏分遷永樂二邑間合輯宗譜四卷,首一卷,(清)倪天保纂,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承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寧波鎮海西管鄉後倪倪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陳祖詔德總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培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清)倪志乾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敦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潭邊倪氏宗譜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倪敦倫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一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開化開邑倪氏宗譜二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積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嘉善倪氏家乘,(清)倪榮鼎纂,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譜十卷,(民國)倪德軍等主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譜,(清)倪法魯等主修,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二~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譜,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二~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浦陽千乘龍池倪氏重修宗譜五十卷,(清)倪憲存總理,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浦陽千乘龍池倪氏重修宗譜,(清)倪允慧總理,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四~八卷、第十一~二十一卷、第二十四~三十卷、第三十二卷、第三十四~三十五卷、第三十九~四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浦陽千乘龍池倪氏重修宗譜,(清)倪憲章等總理,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卷、第十一~十二卷、第十四~十九卷、第二十一~三十一卷、第三十六~三十七卷、第四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浦陽龍池倪氏宗譜,(民國)倪安定等校,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浦陽倪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梁溪倪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世表二十四卷,(清)倪會亭等修,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帶經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鎮江潤東丹徒倪氏重修族譜六卷,(清)倪典慎纂修,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怡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鎮江丹徒倪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倪思宏纂修,倪文濤編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鎮江京口丹徒倪茂堂倪氏重修宗譜六卷,附余慶錄,(民國)倪榮鈞等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帶經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丹徙倪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倪思宏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宜興倪氏宗譜六卷,(民國)倪晉芳等主修,倪觀森等編,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鋤經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倪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梁溪倪氏宗譜誦芬錄十四卷,首一卷,世表二十六卷,(民國)倪城等纂,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清閣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冊,今僅存誦芬錄第一~三卷、第七~八卷、第十三卷,世表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一~十四卷、第十六~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二~二十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倪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育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城南倪楊氏宗譜二十卷,首三卷,(民國)楊鴻鼎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城南倪楊氏宗譜,(清)楊吉庵等總理,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翼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南倪楊氏宗譜,(清)楊吉庵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祁門倪氏族譜三卷,(清)倪望重等重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另有一部存兩卷)。
安徽祁門倪氏族譜二卷,(民國)倪望隆等續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安徽桐城倪氏宗譜三十八卷,首二卷,(民國)倪斗山、倪冶牛等編,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帶經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卷首兩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慈堂湖倪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清)倪寶璜纂修,清同治年間手抄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靈璧楊疃鎮倪家村
安徽望江倪氏家譜,(現代)倪文蔚、倪冷峻等著,1997年大雷岸經鋤堂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祁門倪氏族譜,(民國)倪愚山等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祁門倪氏族譜,(清)倪宗袞等纂,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雲湖倪氏五修族譜十三卷,(清)倪遠輝纂集,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帶經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潭中湘雲湖倪氏六修族譜十六卷,(民國)倪芳鏡、倪培本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帶經堂鉛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湖南衡陽倪氏四修族譜二十六卷,首三卷,(民國)倪蓉鏡纂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千乘堂鉛印本三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湖南中湘雲湖倪氏六修族譜十六卷,(民國)倪芳鏡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帶經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海南匯倪氏宗譜,(清)倪金報纂,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鋤經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海崇明倪氏家乘,(清)倪錫爵等纂,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海崇明倪氏家乘,(民國)倪錫爵等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海倪王家乘首編三卷,本編六卷,附編一卷,(民國)錢基博等纂,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上海中華書局鉛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福建連江琯頭浮岐倪氏族譜五卷,(民國)倪聖富、倪華鑾等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稿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連江縣檔案館。
倪氏草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倪氏族譜六卷,(清)倪典纂修,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怡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倪氏四修族譜二十六卷,首三卷,(民國)倪蓉鏡纂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千乘堂鉛印本三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㈢ 姓氏倪,介紹下

倪 讀音作ní
(百家姓典故)
倪郳同出一源 宋後名人輩出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組成的,如果「倪」、「郳」這兩個字用以表示姓氏,意義卻是相通的,兩個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

倪氏和郳氏的這段淵源,歷來的史書都記載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上記載說:「邾武公封次子於郳,是為小邾,後失國,子孫為郳氏,避仇改為倪,郳城在中海」;「姓氏考略」上則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為倪,望出千乘」;另外,「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指出「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郳。郳良,六國時人,見呂氏春秋。」

從這些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倪氏和郳氏,都是源出於郳氏,那麼,郳氏又是怎樣來的呢?關於郳氏的來源,歷來也已經有了十分詳盡的考證,原來,郳氏的上世是出於邾,是邾郟的後代,傳到夷父顏的時候,由於有功於周天子,就將其次子友別封為附庸,居於郳,屢次從齊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曾被周天子命為「小邾子」,榮耀一時。後來,郳國被楚國所滅,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開始以郳為氏。傳了若干代,由於避仇,再改為倪,或省文為郳氏。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來,也說明了這兩個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

倪氏與郳氏,是出自春秋的郳氏,郳氏又分自當時邾國,而邾國則是周武王封給上古顓頊帝的後裔的,則推算起來,後世姓倪與姓郳的人,自然也是最光榮的黃帝子孫了。

現在,在山東省的滕縣和嶧縣,同時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兩處地方正是春秋時郳國的所在地,當然,也正是後世倪姓和郳姓人家的最初發源地。

郳氏究竟是什麼時候才為了避仇而改姓為郳氏,然後再加上個「人」字變成為倪的?由於文獻缺詳,所以迄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按照歷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現年代看來,倪氏的得姓,至遲也應該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代,因為,在當時就有過一位叫作倪寬(或作郳寬)的人在史書上出現。此稍後的南朝時期,又有一位江陰太守名為倪啟,由此當可推知郳氏的改姓為倪,大致是在漢代之際。

到了燦爛輝煌的唐代,歷史雖久而得姓較遲的倪氏,開始出人頭地,曾經出過一位官拜尚書左丞的大臣倪若水,以治績的優異而名登史冊。

到了宋代以後,倪姓的傑出人物就多了,僅僅有宋一代,就出了倪思、倪閃、倪文一、倪濤、倪祖常等青史傳名的人物。

㈣ 倪氏家譜輩分排列

倪氏家族郡望堂號
郡望 ——千乘郡 漢置千乘郡,現在山東省高青縣。
倪氏家族部分祠堂名:
千乘堂 經鋤堂 鋤經堂 帶經堂 怡德堂 世德堂
本源堂 天寵堂 忠孝堂 承德堂 合一堂 貞一堂
建本堂 報本堂 崇本堂 篤慶堂 愛日堂 寧遠堂
永思堂 集義堂 繼善堂 樂善堂 雍睦堂 遺安堂
詒 堂 培德堂 種德堂 敬業堂 寶經堂 敦義堂
中興堂 敦倫堂 積厚堂 育德堂 詒谷堂 祿申堂 寧一堂 翼善堂
續修倪氏宗譜序
歲甲申暮春三月十有三日己亥清明,族房長暨紳董等祭掃畢,設宴於族叔祖建豪公家,濟濟一堂,群相聚而言曰:余族宗譜,自族尊明龍公重修以來,至今已十有八載矣。其間生卒嫁娶、出入繼承之事較前尤繁,而闕疑者又多,亟宜聯宗合族纂輯而修理之,以垂宗譜於不廢。若因世界維新、宗族制廢,畏難而不修,恐年湮代遠,宗族制之廢遂無存,父老之傳聞失實,人心之惑於邪說;跛行者以自由平等為文明,誰復知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之大倫,斯時也,即有孝子賢孫、仁人義士,欲尊祖敬宗、敦本收族,講明世系、纂輯譜牒,使子若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孝敬之心油然復生,不亦難之又難乎?榮聞其言而然之。宴飲畢,會議一堂,雲時局多艱、生計窘迫、民之憔悴於虐政,亦未有甚於此時。若全部修理,財力獨恐不及,宜接續修之得,減公眾負擔也,遂即推舉總理一人、協理二人、董事十有九人、纂校二人,分勞共事,自十四世以下,清、真、延、亘、醇、培、基七行內詳查參考,辨親疏、分涇渭、序長幼、別尊卑,至秋七月望後三日,開局聘請浦邑褚戲文先生等四人排印裝訂。榮時至局中監理一切,若生、若卒、若配適、若出入繼承等事,條分縷晰,一遵先賢之舊規,書曰毋作聰明亂舊章,榮也忝居總理,以此自勉,並以此告諸執事。譜告竣後,爰不揣簡陋,敘其始末於簡端雲。

㈤ 到哪裡能找到倪氏家譜

《富春倪氏宗譜》(小源版)——杭州富陽鋤經堂倪家(老譜尚有50卷 2003年17修 盈公派簡介:富春倪氏,長標名門、久稱望族;溯自黃帝、源出曹挾;為,郳國苗裔、黎來之後;富春倪氏世系,自倪寬、倪若水、倪盈、倪五以降;本支祖千十一公倪開基,系邾友父67世孫、寬公47世孫,千十一公的子孫最小已到23世即寬公69世、邾友父89世;公自紫閬遷居小源,家族散處富陽的倪家溪、丹竹口、鳳儀台、丁家坎、倪家路、直塘、倪家岸、張千堂、富陽鎮、橫路頭、洪庄、建華、姚家畈及杭州、餘杭、臨安等地。家譜載誥敕、序文、譜論、鋤經堂祠記、凡例、家規、傳贊、科名表、遷移表、出入繼承表、祭產表、殉難烈士題名表、世系圖、經緯圖、行序等等。輩分排行:(自寬公60世起)明、建、國、如、毓、秉、鴻、風、憲、家、德等;富陽倪氏有8000多人。
《富春倪氏宗譜》(紫閬版)——諸暨紫閬倪家(古屬富春 1938年修 盈公派)紫閬倪氏世繫上自寬公、若水公、盈公、仁稠公、昂十二公,後昂十二公自金沙遷居諸暨白浦、昂十二公玄孫渭師公在雷州當官,後遷居紫閬,世系清晰明了,目前子孫已經傳到寬公的第60世。輩分排行:昂、元、亨、利、貞、仁、義、禮、智、文、行、忠、信、辭、讓、恭、敬;有祠堂
《富春倪氏宗譜》(滄洲版)——富陽滄洲敬愛堂倪家;自金華石門遷入;民國37年老譜23卷(康民公派)有輩分及祠堂多座;富陽陸家塢倪氏與滄洲同派
《富春倪氏宗譜》(安禾版)——杭州富陽安禾倪家與滄洲倪家隔壺源江相望但家譜不同(盈公派)安禾倪氏屬盈公次子之後 有祠堂
《富春倪氏宗譜》(蕭山版)——蕭山檔案館,蕭山倪興發捐 盈公派
《富春倪氏宗譜》(蕭山、富陽版)——蕭山義橋寺塢嶺和富陽漁山2008年修 盈公派
《暨陽倪氏宗譜》——育德堂 諸暨倪家;清木活字本(盈公派)始遷祖倪錦,明代自紹興九湖橋遷居諸暨王家堰新埂庄。譜存行傳。
《暨陽城南倪楊氏宗譜》——翼善堂 紫閬倪家分支改楊;支祖千十三公誼(盈公派)卷首像贊、祖訓、傳記、行狀、祀產、譜序、仕宦、墓銘、壽序,卷一至八系圖,卷九至二十行傳。字派主要為:1順2瑤3卸4千5辛6曾7榮8佑9瑞10貴11升12咸13軒14冕15環16英17道18禮19永20愷21悌22鼎23盛24河25坊26鉉27廣28耀29熙30暤31連32吉33昌。2009年續修
《江東倪楊氏宗譜》——翼善堂分支永源堂 (2007年第1次修 盈公派)
《諸暨概浦楊(倪)氏宗譜》——纘緒堂 紫閬倪家分支改楊始祖順,支祖千十一公欽(盈公派)字派主要為:1順2瑤3卸4千5萬6曾7正8寧9理10圭11疇12旻13和14憲15寅16德17勝18曉19昭20時21景22彰23均24孝25友26詩27禮28克29纘30承31惟32昔33留34彝35訓36奕37祀38共39敬40聽。
《暨陽泄溪楊(倪)氏宗譜》——纘緒堂(盈公派)
《暨陽長塘楊(倪)氏宗譜》——清白堂(盈公派)字派:1順2瑤3卸4千5萬6兆7正8演9允10涓11綬12肅13性14澄15彬16都17富18廉19康20泰21備22景23春24育25生26茂27華28起29全30鼎。
《暨陽楊(倪)氏宗譜》——纘緒堂,千十一公分支和六房(盈公派)
《暨陽十都楊(倪)氏宗譜》——紫閬倪家分支改楊 始祖倪順 ,支祖千一公鎮(盈公派)字派為:1順2瑤3卸4千5萬6曾7正8清9良10恆11昶12武13欽14尊15敬16恭17嘉18柱19煃20埆21銘22淳23桂24灼25坊26鏞27沼28杞29煉30垣
《諸暨徐塢楊(倪)氏宗譜》——佑啟堂 紫閬倪家分支改楊始祖順,支祖千二公喧(盈公派)
字派為:1順2瑤3卸4千5萬6三7正8大9治10文11浩12暹13滋14椿15東16振17芳18菁19雲20霖21霽22茂23燧24培25鈺26廣27衍28崇29成30祥。
《暨邑楊(倪)氏宗譜》——佑啟堂 紫閬倪家分支改楊 2007年第20續修(盈公派)
《楊(倪)氏宗譜》——紫閬倪家分支改楊始祖倪順 ,支祖千八公(盈公派)四知堂
《新壩倪氏宗譜》——永思堂 蕭山倪家光緒9年(1883年)(盈公派)
《蕭山倪氏宗譜》——世德堂 蕭山倪家臨浦橫塘倪倪金貴家民國34年(盈公派);蕭山倪氏總共有20000多人,聚居地在後倪、倪二、麻車倪、橫塘倪、梅里、新壩、義橋、石馬頭、黨灣鎮、黨山鎮等地
《倪氏宗譜》——鋤經堂 蕭山倪家後倪村(盈公派)
《倪氏宗譜》——蕭山倪家戴村鎮石馬頭村(盈公派)
《蕭邑桃源倪氏宗譜》——勤樂堂,蕭山梅里(盈公派)倪氏,蕭山倪氏始祖千五公,為邾友父67世孫、寬公47世孫;蕭山倪氏已經傳到寬公73世即邾友父93世。
《倪氏宗譜》——浙江蘭溪大塘新塘源倪家民國19年木刻本(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蘭溪倪氏宗譜》——蘭溪倪家 1930年木活字本(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浦陽千乘龍池倪氏重修宗譜》——忠孝堂 浦江龍池倪家(以今蘭溪梅江倪大村為總發源地,龍池即在該村,總祠堂屬下有36分祠堂)清倪憲存修(盈公派)簡介:世系自始祖倪寬開始,本支一世祖倪盈,初自吳興遷浦陽之石陵,晚年來居龍池。明倪尚忠即出此族。卷一至六序、像贊、仕宦、家規、碑記、傳記、墓誌、行狀、誥命、祭祀、文賦、壽序,余卷皆墓圖、世表。有明章拯序。
《龍池倪氏宗譜》——忠孝堂 2007年第30次合族續修(盈公派)主要聚居於現在的蘭溪、浦江、建德、新昌、衢州、金華等;倪盈31世孫起:允、憲、安、邦、成、如、有、貴、宏、揚、倫、理、振、暢、延、年(後八字為2007年新增)
《龍池倪氏宗譜》——鋤經堂 蘭溪前倪倪家 1991年電腦列印本(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龍池倪氏宗譜》——篤慶堂 浦江倪山背倪家 2005年修(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浦陽倪氏宗譜》 ——鋤經堂 始祖盈由石陵徙政內檀石,復遷金沙(今諸暨馬劍金沙盈公派)輩分排行:偉[font=ˎ̥].、陳[font=ˎ̥].、紹[font=ˎ̥].、道、[font=ˎ̥].善[font=ˎ̥].、加;浦陽金沙倪氏下轄上施倪氏(有宏大的宗祠)、窈口倪氏、湯家倪氏、安禾倪氏(有宗祠)
《浦陽古樓倪氏宗譜》 ——樹德堂 諸暨馬劍鎮栗樹坪村2006年續修(盈公派下倪思派)浦陽古樓倪氏以倪寬為一世祖,目前已經傳到第65世,世系自寬公、若水公、盈公、仁招公、脹公、稱公、思公、汝奇公、台山公以來清晰明了。脹公於公元1022年自浦江遷吳興錦山,汝奇公於1259年自吳興遷對闊,後更名古樓。汝奇公曾孫莆南公返吳興求得舊譜,回來後再修家譜,至今已修17次。浦陽古樓倪氏輩分排行:宏、尚、元、以、鼎、興、可、光、祖、德、啟、善、良、為等
《辰溪倪氏宗譜》—— 敦倫堂 淳安倪家倪德運等主修 1926年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辰溪潭邊倪氏宗譜》—— 敦倫堂 淳安倪家同治6年(1867)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呂湖倪氏家乘》——金華石門呂湖(康民公派)始祖騄,北宋崇寧間自歙遷睦,旋再遷婺州金華龍門。始遷祖道福,騄十五世孫,明嘉靖間徙石門呂湖。卷一至四源流、譜圖,卷末祀田、宗規、祭儀、捐助名次等。
《倪氏家乘》——嘉善倪家 始遷祖倪貴嘉靖間自嘉興桃花里遷嘉善斜塘鎮 手寫本
《倪氏宗譜》——鋤經堂 浙江長興 祖籍江蘇丹陽(盈公派)
《上虞賀溪倪氏宗譜》——經鋤堂,上虞倪家,民國20年(盈公派下倪思派),始遷祖文載公,南宋初來居浙江上虞賀溪。裔孫分橫山、南隩、裹陳、上倪、橫路、花浦等支派。明倪元璐即出此族。卷首譜序、宸章、題詞、祖像,卷一至十二世系,卷十四至十八列傳、贊序、科舉、藝文、倪元璐年譜、軼事、族規,卷末為捐助、跋。有孔毓繤序,朱熹、周必大、文天祥、鄭清之、黃蟳、張孝祥、張德桂以及宋太祖趙匡胤等題詞。
《上虞橫山倪氏宗譜》——經鋤堂 上虞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譜載題詞、譜序、像贊、傳記、誥勅、世系、小傳
《倪氏宗譜》——鋤經堂 餘姚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倪氏宗譜》——善慶堂 新昌倪家 1922年(盈公派下倪思派),輩分排行:作、尊、元、良、美、存、懷、聖、學、心、詩、書、光、祖、德、忠、孝、振、家、聲等
《倪氏宗譜》——嵊州鋤經堂 新昌善慶堂 倪家 2008年修(盈公派下倪思派)
嵊州輩分:世、承、先、志、孝、友、佳、聲;[font=ˎ̥]2008年新增:弘、宗、揚、祖、益、吾、秀、靈、博、學、廣、文、毓、子、建、英;
《楓林倪氏宗譜》——鋤經堂 餘姚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范家橋倪氏宗譜》——鋤經堂 餘姚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岩溪倪氏宗譜》——王吉人修
《岩溪倪氏草譜》——王吉人修
《古虞倪氏族譜》——經鋤堂,非常漂亮的手寫本家譜,為上虞倪家倪明等纂修清抄本(盈公派下倪思派) 卷一舊序、題辭、原姓考、封贈,卷二世系圖、世傳。有鄭清之序,朱熹、周必大、張孝祥題辭,王十朋、魏了翁、查元芳、張德桂、黃蟳、文天祥、薛季宣題贊。
《山陰亭後倪氏宗譜》——詒谷堂 紹興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光緒22年(1896);卷首題詞,卷三祠規、宗約、祭規、議約、祭文。有朱熹、周必大、文天祥、鄭清之、黃蟳、張孝祥、張德桂等題詞
《會稽富盛倪氏世譜》——紹興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范洋倪氏宗譜》——是亦堂 嵊州倪家 民國15年(盈公派下倪思派)
《壺山倪氏宗譜》——永康倪家 民國11年( 1922);先祖騄,北宋時來居金華龍門。始遷祖棠,南宋時自龍門遷永康壺山。卷一序、源流、仕宦、傳記、行述、跋,卷三系圖,餘卷皆為行第。有明朱廉序(康民公派)
《壺山倪氏亨一公重修宗譜》——永康倪家同治6年(1867)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東陽倪氏宗譜》——東陽倪家 (倪記派)浙江東陽倪氏一世祖倪記,北宋神宗時自河南滎陽遷來台州,後復轉徙婺州東陽南淡竹澗。宋殿中侍御史倪千里即出此族。卷一序、像贊、凡例、詩賦、碑記、墓圖、家訓,卷二世系。
《倪氏宗譜》——東陽大里倪家,該處有倪家祠堂
《倪氏宗譜》——青田方山倪家(盈公派稱公支系)青田倪氏系盈公後裔稱公之後,原居吳興,遷居青田
《蛟川倪氏宗譜》——愛日堂 鄞縣倪家光緒20年(1894)
《虹川倪氏宗譜》——鋤經堂,樂清虹川倪氏;主要居住在虹橋、仙垟陳、信嶴,平陽流石、單板橋、大荊北閣、蒲歧、婁嶴、峃前、瑤嶴、雁盪、官塘、溫州小南門登選坊、太平亞湖塘、太平長釣嘴;輩分排行:汝、從、孝、敬、嗣、公、守、之、永、延、祖、世、天、慶、洪、丕、學、宗、孔、孟、聖、賢、三、陽、開、泰、運、千、乘、本、古、鄉;本族人口約15000人,有祠堂10個;祭祖日期為每年農歷3月14、15兩天。(濤公派)
《倪氏大宗譜》——樂清倪家倪國祚修宣統3年(1911)抄本
《蛟河倪氏宗系》——1911年
《當湖倪氏宗譜》——平湖倪家倪寶璜修同治鈔本(盈公派下倪思派)
《吳興菱湖倪氏族譜》——寶經堂 湖州倪家(美)倪丙業等編纂 2001年電腦列印本 始祖倪位庵。其孫啟元(字肇南,號綺霞)清嘉慶、道光間人,原為紹興一吏,游幕至湖州府,遂定居於吳興縣屬東南之菱湖鎮,為始遷之祖。譜載世系圖、家傳。(盈公派)
《倪氏家乘》——報本堂 金華倪家道光22年(1842)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倪氏報本堂重修家乘》——報本堂 金華倪家光緒8年(1882)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倪氏祿申堂派下外譜》——祿申堂 金華倪家倪易書等纂修光緒5年(1879)木活字本
《龍門倪氏宗譜》——蘭溪金湖倪家民國25年木刻本(康民公派)
《龍門倪氏七修宗譜》——敦本堂為龍門倪氏大宗祠,前廳高懸「鋤經世澤」匾額,原來尚有倪普家廟、倪霞家廟(敦厚堂)、倪尚家廟、倪茂家廟(繼述堂)、倪夢申家廟(忠孝堂)、倪德升家廟;家譜為民國14年刻本(配木活字本);龍門倪氏分仁、義、禮、智、信五房;始遷祖倪騄,北宋崇寧間由歙縣遷睦州,旋由睦再遷金華循理鄉之龍門。卷首序、凡例,卷一至三十四世系,卷三十五至四十一世錄、世寶、遺文、贈答、行狀、墓圖、像贊、碑銘、祠墓、祀田、先賢警戒、山川題詠,卷末載後序、跋、頒給胙簿、修譜名目、捐助名次。有宋楊時、魏了翁文,元許謙題詞,明黃蟳、朱大典序。輩分排行:繼、福、元、光、聯、炳、耀、錦、佐、菊等,龍門倪氏行第和字第非常復雜,也不統一。

㈥ 倪氏姓氏來源

依照古史傳說和學者考證,我倪yi氏族譜傳世系為:
黃帝<軒轅>—昌意—韓流?—顓頊—伯稱—老童—吳回<祝融>—陸終—晏安(建立曹國)—曹均連—曹彩白—曹季札—曹武辛—曹主廷—<曹公?…其後二十一世不詳> — 曹俠<邾俠>第35世;
邾俠(建立邾國)—邾非公—邾成公—邾車輔公—邾將新公—邾訾父—邾夷父—邾夏父(朱姓始祖);夏父繼位邾國國君後封其弟邾友父建立<小邾>郳國 。
郳yi國邾友父—郳志(郳姓第一人)—郳慶—郳犁來—郳公?—郳穆公—郳公?—郳惠公— 兒公?—兒yi公?— 兒公?— 兒公?— 兒公?— 兒公?……????至各堂倪氏始祖
據考公元前798年自友父建郳國始,至公元前261年郳國被楚所滅,存國時間約為538年共傳十四世(也有說15世)。自郳惠公後失考,只知至穆公之孫郳惠公之後浸微,衍六世 。由於國破家亡後,郳yi氏族人被迫離開世世代代的故國家園,開始從郳國四處逃散,子孫一部分以國名郳,去邑而為兒姓,後改姓倪氏。同時把倪氏的血緣種子撒向了中華大地。我倪yi姓族人聚落於南方之多,足以表現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們牢記亡國之痛,身在異地他鄉,不斷勇往前進,無時不以恢復祖先的偉業,重現昔日的輝煌為已任,從此開始了我族復興的漫漫長路,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為倪姓增光添彩。這些新生後裔的郳族子孫,先後出現倪良(戰國時與孫臏齊名的軍事家)、倪寬(西漢武帝之重臣、御史大夫,古齊國千乘郡人)等傑出的先祖。這也是《姓氏考略》指出:「倪氏,即郳氏,避仇改為倪,望出千乘」的來源(千乘郡,在現在的山東青州附近)。
各位族人我從各方的資料中研究結果,從中發現倪氏宗族在世代繁衍的過程中出現了歷史空白斷層,也就是說自先祖惠公之後,郳國於公元261年被楚國所滅國破家亡之後,郳yi氏族人被迫離開世世代代的故國家園,開始從郳國四處逃散遷往各地,就沒有歷史記載,包括漢代歷史名人「倪寬」富春倪氏家譜始祖,山東倪樓「倪保」滕州倪氏家譜先祖,還有各地各堂的倪氏先祖,他們的先人又出自何支何處?何「兒公」之後?目前各地存譜都沒有記載,只是記載本堂倪氏是出自郳國友父—黎來之後等遠古先祖等字樣,這是一個歷史空白,也是一個千古之謎,待有識之士去解開這千古之謎吧!只有解開這千古之謎,才能夠將我氏族淵源得以完整接續,華夏倪氏連為一體,耀我先祖的偉業,為倪姓增光添彩。方可知曉本支本系是我中華多少世倪氏多少代的子孫。
安徽倪氏洪亮

㈦ 倪姓的由來

倪氏家族
一、姓氏來源
1.倪氏出自春秋的郳國,郳國又分自當時邾國,而邾國則是周武王封給上古顓頊帝的後裔的,則推算起來,後世姓倪的人,自然也是最光榮的黃帝子孫了。現在,在山東省的滕縣和嶧縣,同時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兩處地方正是春秋時郳國的所在地,當然,也正是後世倪姓人家的最初發源地。郳氏究竟是什麼時候才為了避仇而改姓為郳氏,然後再加上個「人」字變成為倪的?由於文獻缺詳,所以迄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按照歷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現年代看來,倪氏的得姓,至遲也應該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代,因為,在當時就有過一位叫作倪寬的人。此稍後的南朝時期,又有一位江陰太守名為倪啟,由此當可推知郳氏的改姓為倪,大致是在漢代之際。
2.倪氏淵源
倪氏出自曹姓、邾國、郳國,為帝顓頊之後裔。
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五兒子名安,曹姓。周武王滅商後封曹安的後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附近)。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朱挾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國相縣,是為江蘇朱氏。
大約公元前27世紀,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開始建立起最早的國家政權——一種酋邦,並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這位君主的稱號,就叫做「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他的父親原是統治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的有熊國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寶為妻。
傳說附寶與少典成婚後,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抬頭仰望天空,欣賞滿天星斗。突然天空發出一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繞著北斗七星旋轉不停。最後,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動,後來就因此有了身孕。與一般女性懷孕不同,附寶足足懷胎24個月,才在一個叫軒轅的地方(在河南新鄭西北,一說在山東曲阜)產下一位聖嬰,他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
黃帝最初隨父親少典姓公孫,並繼承了有熊氏的稱號,因生在軒轅,就取名叫「軒轅」。後來,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為姓。
黃帝的姬姓部族興起之日,正值原來統治中原、與黃帝有血緣親屬關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時。黃帝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聯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然後向炎帝部落發動了——次猛烈的進攻。經過一場空前血戰,黃帝打敗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誅炎帝而兼其地」。緊接著,黃帝又率部消滅了東夷蚩尤部落,並經過一系列南征北戰,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國家政權——酋邦。
黃帝自然成為這個新興的早期國家政權的君主,被尊為帝。當時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從黃帝的號令,成為黃帝統治下的子民。而黃帝又把自己的眾多兒子、親信、貴族分派到四方,去監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黃帝與酋邦內務原始部族的關系,便由領袖與臣屬關系演變為父子親屬關系。各部族的成員,都認黃帝為父,他們的後裔子孫和分衍的各個姓氏,便也遠溯黃帝為始祖。這樣,黃帝不僅成為姬姓,而且也成為包括倪氏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始祖。
黃帝的酋邦統治著當時天下近萬個小邦國,實際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訂了許多制度,他統治的時代是幾千年來被中國歷代政治家們所歌頌的文明典範。據《淮南子》等書記載,黃帝時代,中原華夏地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幸福長壽;社會安定,強不凌弱,眾不欺寡,貴賤平等相待;法律簡明不繁,官員公正無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城郭不關,邑無盜賊,人們互相謙讓,各族和平共處的太平景象。
傳說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1歲才去世,葬在橋山,其墓即今陝西省黃陵縣北橋山的黃帝陵。
黃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個兒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囂。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爾蓋和岷江上游—帶。
姓氏學權威經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確記載說:「朱,顓頊之後。」
帝顓頊,姓姬,名顓頊,號高陽,屬於黃帝、昌意一支。
傳說當年黃帝長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諸侯。昌意被調派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在這里成家、立業、定居。《大戴禮·帝系》和《帝王世紀》都說,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朱姓血緣遠祖顓頊。但《山海經·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並說顓頊之父為韓流。《山海經》為上古南方人記南方事的奇書,所記當更為真實可信。
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聖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後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於窮桑(今山東曲阜縣)一帶,因此又號窮桑氏。顓頊少負大才,年僅10歲,便成為東夷部落首領少昊的得力助手,20歲時,便繼承少昊的帝位,成為東夷部落酋邦的首領,建都窮桑。此後,顓頊又率領他的部族向西遷徙,挺進中原。在這里,顓頊先與來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戰一場,打得「天柱折,地維絕」,終於將共工氏趕到南方。接著,顓頊又兼並了大批中原華夏集團』的小邦國,最後統一了四方,繼承了他祖先黃帝的帝位,做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遷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顓頊城)。《帝王世紀》、《皇覽》等書記載,顓頊於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執政78年,享年98歲時才去世,葬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廣陽里(今河南內黃縣梁庄鄉)。而《山海經》則說葬於漢水上游的鮒魚山(或作務隅、附禺)。《春秋命歷序》還記載,顓頊高陽氏曾傳位20代,統治中原350年。
顓頊崩後,被尊為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稱他為北帝、黑帝。
從顓項到晏安——倪氏的遠古祖先當年北帝高陽顓頊娶鄒屠氏、騰隍氏兩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見於史書記載的就有姒鯀、駱明、窮蟬、季禺、『罐頭、瘦約、伯服、禱杌等。其中,顓頊的次妃騰隍氏又名叫女祿,她生了2個兒子:稱、禺。稱,有的史書上也寫作「伯稱」,字伯服。稱的兒子叫老童,有的史書也寫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驕福為妻,生了重黎和吳回。
顓頊的這一支後裔,自稱至吳回,因系庶出,沒能承繼顓頊的帝位,並逐漸向南遷徙,到重黎和吳回兄弟時,已遷徙至我國南方。
在中國遠古時期,部族首領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兒子重黎,就是因為擔任了重黎部族政權的酋長,才以部族名取名。作為顓頊的一個分支後裔,重黎被當時的中原華夏酋邦君主帝嚳任命為火正——遠古時期為酋邦政權掌管火的官職。遠古時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們又以官代名,稱重黎為祝融。
但重黎經常受到帝嚳集團的排擠。當時,帝嚳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鎮壓強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後卻以平亂不力為借口,殺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職。這樣,吳回也被稱為祝融氏。
吳回代兄為祝融氏,繼續率他的部族南下與共工氏作戰。後來終於鎮壓了共工氏的叛亂,但吳回卻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後,被尊為傳說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輔佐——火神。在倪氏歷史上,祝融的地位遠遜於黃帝、顓頊、晏安、曹俠。
祝融吳回死後,他的子孫和部族成員大都北返中原。後來,祝融部族不斷裂變出眾多分支,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在倪氏歷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鍾》銘文即說:「陸終之孫邾公(全力)作厥和鍾」,因而邾國、朱氏、倪氏都自稱為陸終的後裔。
陸終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賾),她來自一個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這位奇特的女人懷了一胎,孕3年 (有的說是11年)之久還沒生出,於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產,竟取出6個兒子。3個從左脅下取出,3個從右脅下取出。陸終的6個兒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萊言、晏安、季連。六兄弟後采都封疆立國開姓,其中樊封昆吾,後裔形成己姓;惠連封參胡,後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後裔形成彭姓;萊言封鄶,後裔形成壇姓;晏安封曹,後裔形成曹姓;季連封楚,後裔形成羋姓。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稱「祝融八姓」。
倪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倪氏,可稱為曹姓朱氏的分支;倪氏與今天中國的朱氏、曹姓,在血緣上屬於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陽朱氏建安譜·姓氏》上記載,作為祝融吳回的後裔,晏安曾在中原華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職,為舜帝的輔佐之臣。後來,晏安因輔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於曹地,建立曹國,賜姓曹。
舜帝約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則曹姓大約形成於公元前23世紀晚期。曹字與棗有關,曹地即以盛產紅棗得名。據專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產紅棗聞名於世的今陝西省靈寶縣東曹陽。
大約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討,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滑縣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東遷國於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即西周曹國之地。晏安之後所建曹國,頑強地生存了1000多年,幾經遷徙,大約在商末滅國。曹國滅亡之後,晏安的後裔——曹國王族仍以故國名稱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稱為姓,姓曹氏。後世的曹氏、朱氏、邾氏、倪氏、顏氏、鄒氏等姓,就都源於夏商時期的曹姓即曹國王族。
以國為姓
邾——蜘蛛的傳人,倪氏, 邾的分支。
今日絕大部分朱姓宗族,他們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佑。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鄒縣南26里)、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縣南32里)等地名。
總之,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也才有後世的朱姓主體,而且曹封邾後,也承襲了古邾人的蜘蛛圖騰,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傳人。
邾俠——朱姓的開國大始祖,倪氏的遠祖。
《紫陽朱氏建安譜·得姓本源》記載,邾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孫。晏安生均連,均連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後傳21代,就到邾俠。
公元前11世紀,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權消滅了中原商帝國,建立起周王朝。武王滅商後,實行一項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貴族的同時,又廣封異姓諸侯。當時,晏安後裔所建曹國早已滅亡,武王克商,奪得曹國舊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為西周曹國(今山東定陶縣)。同時,武王又尋找古曹國遺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俠,遂將他封到邾(今山東鄒縣),以繼顓頊、晏安的香火。 史書記載,當年邾俠草創的邾國,只是一個方圓僅30華里的小部族國家。當時,邾國只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它的一切內政外交、國家大事,實際上都必須聽從北鄰大邦魯國的旨意。
邾國本是原東夷邾氏族的故地,這里原采生活著一個崇拜蜘蛛圖騰的氏族。商周鼎革後,邾地為周朝奪得。曹俠封邾後,在這里建立氏族國家。當年曹俠封邾時,率領他的曹姓族人同遷邾地,但當地土著邾氏族仍為主體。此後曹姓與土著邾氏族通過長期的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邾國民族。他們繼承了邾人的蜘蛛圖騰,故以邾為國名,以邾為氏,同時又繼承了曹人的血緣標志——曹姓,此即成為後世中華民族主體成員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又通稱「鄒」或「騶」。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後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
邾俠開創的邾國,後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並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後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但總的看起來形狀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國的先人,這支曹姓部落,曾經以蜘蛛作為本族的圖騰。建國以後,便以「蛛」作為國名,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人所作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魯人作的《左傳》一書中讀為「鄒」。為什麼會有這兩種讀法呢?這是因為古人讀字時有急聲和慢聲兩種。如果讀成慢聲,就是「邾」和「婁」的合音,讀成「邾婁」;如果讀成急聲,就成了「邾」或者「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二個國家。
邾國在西周諸國中只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它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里。它的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台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一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一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大國抗衡,因此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它的事跡,只有簡單的世系供我們參考。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一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非——成—車—輔——將新》:—訾父——夷父顏。自夷父顏始,邾國的歷史可以零星地見於史書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夷父顏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後來,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叔術非常賢達,他不願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作了國君之後,便封自己的兄長友到鄖地(今山東滕縣東),建立了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戰國中期被楚宣王所滅。同時夏父還把叔術封到濫(今山東滕縣東南),建立濫國。魯昭公二十一年 (前 521)濫國國君黑肱降於魯,國亡。夏父分封友和叔術建國,使邾國周圍有了兩個附庸國。
邾友與小邾國
在歷史上,除曹俠所建邾子國外,另外還有一個小邾子國,它便是由邾國所分離出而由邾友所建的郳國。
當年,邾武公夷父顏生有2個兒子,長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傳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銅器。據文獻記載,當年邾顏有功於周王室,於是周宣王封邾顏的小兒子到娜(今山東滕縣東5里處,一說在今滕縣東南50里處),建立另一個附庸小邦。
郳在初時本只是邾友的一個封邑,但後來卻逐漸發展並從邾國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小邦國。它既是邾國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時也是魯國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國,初時未有國名,而邾友子孫仍自稱為邾人,但時人及後日史家認為此邾已非舊邾,且由舊邾所衍生,故加小以為別,稱做小邾,也叫小邾婁;又因國都在即,且為古郎國故地,時人或又仍舊稱為郳國,也寫作倪國。
小邾國雖以邾友開國,但奉邾顏為始祖。據記載,邾友生 2子,後分為兩支:長子繼位為小邾國君;次子邾爽,到魯國任下大夫的官職。邾爽後裔,以祖父邾顏之名為氏,稱顏氏,此即後世中國顏氏的由來。
邾友所建小邾子國,傳到他的孫子邾黎來時,因多次朝見魯國,又數次跟從齊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華夏大國的承認,並正式被周王室封為子爵,成為與其母邦邾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事實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小邾的勢力都要遠弱於邾國,因而它始終都與邾國保持附庸關系,其軍政外交等重大決策也多與邾國同進退。
邾黎來之後的小邾國世系,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只知邾黎來之孫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孫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後再傳6世,小邾國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傳14代,大約在戰國中期同邾子國一同被楚宣王所滅。
小邾滅國後,子孫一部分以國名郳,去邑而為兒姓,後改姓倪氏。
二、郡望堂號
郡望 ——千乘郡 漢置千乘郡,現在山東省高青縣。
倪氏家族部分祠堂名:
千乘堂 經鋤堂 鋤經堂 帶經堂 怡德堂 世德堂
承德堂 合一堂 貞一堂 建本堂 報本堂 崇本堂
愛日堂 寧遠堂 永思堂 集義堂 繼善堂 樂善堂
雍睦堂 遺安堂 詒 堂 培德堂 種德堂 敬業堂
寶經堂 敦義堂 中興堂 敦倫堂 積厚堂 育德堂
詒谷堂 祿申堂 寧一堂 翼善堂
三、名勝古跡
倪寬墓
位於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該墓為磚石結構,現有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40米,佔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過去墓地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據《漢書》載:「倪寬,千乘人也。」(即今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任右內史,後任御史大夫,長達九年,期間深受漢武帝賞識,曾隨侍封禪泰山。倪寬博學多識,對《尚書》深有研究,被郡國選為博士,先後受業於同郡人歐陽生(歐陽尚書學的創始人)和著名經學博士孔安國。漢武帝太初九年(前104),奉詔與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歷》,糾正了當時所行歷法的錯誤,為發展中國歷法做出了貢獻。他不僅精通經學和歷法,且善文辭,傳有《倪寬九篇》、《倪寬賦二篇》(漢書)及《封禪頌》等。倪寬於太初二年(前103)病逝,歸葬原籍。1976年10月公布為倪氏始祖倪寬墓——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過去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當年守墓人生息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冢頭村。2005年倪寬墓已修繕一新,碑亭、祠堂一應俱全。望天下倪氏子孫前去瞻仰!
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倪氏宗祠——貞一堂
「貞一堂」是祁門渚口倪氏貞一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佔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七開間的祠堂。據文獻記載,「貞一堂」始建於明,清兵入關,毀於兵火,康熙癸丑(1673年)重建,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十六日因燃放爆竹引發火災,除門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毀,1912年,族人倪尚榮捐巨資重建。
「貞一堂」用料精良,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整個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撐,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譽為「徽州民國第一祠堂」。據村人介紹,享堂東西兩山牆脊柱取料於一根樹木,享堂正脊高12,2米,可見該樹本是一株高達30多米、樹圍粗2米余之參天大樹,可稱得天下第一柱。
貞一堂門前廣場兩側有18對巨大的旗桿鼓,規模甚為壯觀,一對旗桿鼓就是渚口倪氏貞一派的一個驕傲、一枚宗族勛章。古徽州傳統宗族觀念,族人一旦取得功名,採取立牌坊或樹旗桿之方法來光宗耀祖,昭示後人。據介紹,倪氏族人中,子孫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就可以在宗祠前樹一對旗桿。因旗桿為木製,現不復存在,但石鼓還留存人間。這些旗桿鼓有大有小,有的上面還刻有「進士」兩個大字。 「文革」中,倪氏族人為保護這些旗桿鼓免遭破壞,將它們統統搬到村前面的河裡,用泥沙埋起來。直到前幾年」貞一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確認不會再遭破壞時,村民才陸續從河裡挖出旗桿鼓搬回放置原處。18對旗桿鼓,18個舉人或進士,小小一山村,如此人才濟濟,可見這里是個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
「貞一堂」分前、中、後三進,四周由封火牆圍護。大門樓在封火牆之外,外門廳不做柵門及清水磚八字牆,而做成「道士巾」形狀,外觀屋面是一坡水,內視是三開間五架梁結構。並門樓兩頭各有一道耳門,是左右兩側的通道,正面寬敞,檐口正中梁枋上懸有「尚書」宇匾,大門開在中軸線上,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飾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圖案,門頭上懸有「倪氏宗祠」匾。
從大門進入祠堂前進,前進為一坡水,與左右兩廂圍合成一個寬大的天井院,屬徽州傳統建築「四水歸堂」做法,天井中間是一道石板大道通向廳前月台。遇有重大節日或慶典,在前進搭台演戲,既教化了族人,又能祭奠祖宗。
中進是正廳。正廳在祠堂建築中稱之為享堂,是祠堂的主體,高敞軒爽,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正廳為南北兩坡大屋,廳內有特大木柱十根,柱上架梁,採用抬梁結構,使大廳減柱顯得寬敞,亦稱」減柱造」工藝。大廳天花採用軒頂(卷棚)與人字軒頂兩種做法,使室內空間變大。大梁兩端雕刻有象鼻頭圖案,因象與「相」諧音,意喻「封侯拜相」。樑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蓮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蓮花托表示搭座蓮台」升天成仙」。 「貞一堂」匾額高懸廳堂太師壁上方。正廳兩側各有廂房一間,用於儲藏祭器之類。正廳東西兩側與廳前天井迴廊銜接處,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兩個疏散出口。正廳與迴廊的檐口採用斗拱挑檐,斗拱設置繁密,約3米開間,除兩柱頭外,還加當心一朵,幾乎連成一個花環,非常庄觀氣派,尤其是正廳前檐口的兩根立柱頭上的兩個斗拱,碩大無比,高五層,出跳、斗拱中間伸出兩根「昂」,以顯示倪氏家族的尊貴地位。斗拱底座外端雕刻一頭小象,底座下方是一頭倒趴的木雕母獅。正廳兩頭的封火牆高出坡屋面,並隨屋面高低跌宕成三個台階,牆頭似高昂的馬頭。迴廊與正廳屋面銜接處,還砌有一截粉牆用以防火隔斷。
後進是寢殿,二層結構,兩頭各有一間廂房,東廂儲放花轎,西廂為樓梯間,可登樓遠眺。祠堂後進一般稱為寢殿,或稱寢室、寢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祠堂中最神聖的地方,所以,寢殿是祠堂三進中最高的一進建築。寢殿雖不像享堂那樣軒敞寬大,但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抬高了地基並修建成兩層結構。
寢殿前面的天井下方有一座水池,稱之為「天池」。寢殿前面的水池在風水上有聚財之義,其作用是為了防火。 「貞一堂」的「天池」在徽州祠堂寢殿天池中別具一格,面積最大,儲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水池。 「天池」為長方形,中間有一座石拱橋,將「天池」一分為二,過了橋,登上三級石階可入寢殿。天池寬3.6米,長12.8米,水深0.9米,可蓄水42立方米。「天池」東西兩頭是連接享堂與寢殿的走廊,也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寢殿的安全疏散出口。 「天池」四周有青石欄板圍護,東西兩個「天池」的長邊各有三塊欄板,短邊各兩塊欄板,每塊欄板上都有一幅精美的與水有關的石雕圖案,如「鯉魚噴日」、「雁落荷池」、「鯉魚跳龍門」等。東西兩「天池」北邊中間欄板各是一塊碑記,兩塊碑記分別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鱗撰寫,從不同角度敘述「貞一堂」歷史上曾屢建屢燒,多災多難,並且頌揚倪尚榮的副室金氏等人繼承丈夫遺志,以紡織所得之金捐修「天池」,蓄水御患的義舉。「天池」欄板之間用四方石柱銜接,拱橋兩邊的六根石柱頭上方各雕刻有一頭小石獅,形態各異,有的撫弄幼獅,有的戲弄綉球,形象逼真,妙趣橫生,其餘的石柱下端均刻咸蓮花座。天池內側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還飾有精緻的花鳥、魚龍、魚鹿等圓形、扇面形石刻圖案。
「貞一堂」的寢殿水池,容量之大,做工之精,堪稱徽州一絕,而且又是徽州女人以紡織之金捐建,因此更有意義。
「貞一堂」規模完備,春祭秋祀,各種活動有條不紊。宣統二年(1910年)元宵之夜,因舞龍燃放鞭炮引起火災,貞一堂再次遭受滅頂之災。民國元年(1912年),富商倪尚榮出墨銀六百、谷五十餘秤主持重修事宜。倪尚榮賈米於鄱陽湖與閶水間,是渚口易米者之始。然祠未建成倪尚榮病逝。族人倪化鱗捐五百金接替修復之計。後來祠堂雖修成,但寢殿前的天井水池已無力修復。倪尚榮之妾金氏等人「承夫志,木石之工繼起,是冬復以紡織得資獨擔兩廊、石池之建設費用,竟乃夫未償之願」。倪化鱗為此敬撰刻石:
卓卓女士,一族之光;相夫創業,德顯名揚;恩如春露,節比秋霜;能知大義,不惜傾囊;儀型女界,仰彼高罔,滔滔池水,用作甘棠;百獸率舞,氣象光昌;茲逢告竣,百世馨香;嶙嶙峭立,汩汩飄揚;女士之風,共此天長。
倪兆熊也撰文刻石:
池水清淺,日月同光。元神靜穆,灌注寢室。石蓮吐蕊,花鳥呈祥。笑獅露爪,仙鶴飛翔。魚龍變化兮,福澤無疆。是月也,銀河煥彩,織女成章,水天一色,永享馨香。
因而池塘與其他宗祠內水池不同,別具一格,池中駕橋如銀河有渡,並通向寢殿追隨夫之亡靈,地久天長,百世馨吞。
「貞一堂」重修告成之時,倪化鱗當選為辛亥改道後祁門縣第一屆議會副議長、教育會長。他募金辦學校,以「貞一堂」 為校舍,寢殿二樓為藏書樓。對於孤苦學童免費入校,普及教育。
氣勢恢宏的「貞一堂」,是倪氏家族勢力顯赫的象徵。倪氏先祖自唐天寶年間,因避黃巢之亂,從山西藁城遷至歙縣,六世孫於北宋時遷居渚口。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明世宗為加強宗族統治,故;隹夏言議,允許民間聯宗立廟。於是宗祠遍天下,徽州更是大興土木,無族不修宗廟。此時倪氏家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富甲一方,雄祁西,於是建了祖廟——「貞一堂」,後遭兵火,毀於一旦。族人倪思輝,萬曆二十五年中舉,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初授太常寺博士,歷任四科

㈧ 不知道倪氏家譜,請求解答

滕陽倪氏族譜》——怡豐堂,山東滕州倪氏,滕州為倪氏發源地,子孫已經傳到邾友父85世左右;輩分排行(邾友父79世起相當於寬公59世起):崇、繼、守、洪、道、士、義、培、明、良、聖、源、暉、靖、久、大、業、碩、榮、揚、邦、裕、維、新、浩、詩、韶、頌、祖、堂
《倪氏家譜》——鋤經堂,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倪家村、倪寨村、北辛村、小常庄村倪氏,倪家村為寬公老家,寬公子孫已繁衍到68代;輩分排行(63世):文(福)等
《倪氏家譜》——山東濟寧任城倪家所修
《倪氏家譜》——山東高密市闞家鎮倪氏,輩分排行:連、敦、仲;自江蘇贛榆遷入
《倪氏家譜》——山東高密倪氏,輩分排行:宗、鴻、仁、世、培、承、顯、緒、同、修、智、德、傅、衍、永、富;一世祖守經、守約
《倪氏家譜》——民國17年修;山東郯城縣重坊鎮倪村倪氏,約3000餘人;原籍安徽合肥洪鄉;明弘治年(1488——1505)遷郯。一世祖諱臣,字經遠,二世祖諱守信,字福可,三世祖諱應聘,字景湯。以下輩分為:士、德、賓、國(聖、兆)、永、祝、在(子、浩)、文(漢、克、朝)、紹、寶、訓、敬、維、懷、貞、敏、毓、秀、作、善、逢、祥、百、世、其、昌;寬公後裔
《倪氏家譜》——山東兗州高廟村倪氏,輩分排行:文、丙、之、慶、冠。
《倪氏家譜》——山東臨沂蒼山倪氏,其中五房有宗譜
《倪氏家譜》——山東臨沂湯頭薛家店子村倪氏
《倪氏家譜》——鋤經堂,山東夏津雷集鎮倪庄1500人。夏津新盛店鎮季庄200人,其他約100人;祖籍萊州府即墨縣倪家道溝;家族分四支,二支長:士、文、萬、毓、從、道、方、明。自「明」後二十二世全村統一;寬公後裔
倪氏家史(譜)——經鋤堂,山東成武縣倪樓村倪氏,分布於秦劉庄、大趙庄、二泉庄、馮集、田莊、滿白寺、孔樓、田塔,金鄉縣牌坊林,濟寧城區,荷澤城區,棗庄城區,河南新鄉、范縣、焦作,安徽,東北等地。全族人口1800多人,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派字(18世起):欽、華、延、世、修、慶、憲、顯、榮、昌、尚、德、興、萬、代、寶、善、增、景、祥;寬公後裔
倪氏家史(譜)——經鋤堂山東曹縣桃園鎮倪寨村、倪集倪氏,永樂2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分布於倪集、磚廟北倪庄,河南民權縣呂花園,柘城縣,全族2000多人,派字(19世起):榮、光、先、世、克、振、家、聲、繼、述、古、訓、咸、恆、慶、隆;寬公後裔
倪氏家史(譜)——經鋤堂 山東荷澤牡丹區安興鎮大倪庄倪氏明初由山東青州遷來,另分布於都司鄉寶什口、沙土,定陶倪庄,巨野倪塘,鄆城呂氏岡屯,全族1700多人;八世祖國治公,派字(9世起):文、普、廣、守、成、憲、自、丙、良、兆、銀、星、慶、殿、祥、靖、忠、運、維、祚、繁、緒、佑、宗、若;寬公後裔
倪氏家史(譜)——山東郯城倪五湖倪氏,輩分排行:清、殿、步、瑞、維、槐
《倪氏宗譜》——山東鄆城黃集鄉良友口倪氏,輩分排行:天、三、允、子、丕、興、成、永、振、宗、景、化、崇、效、廣、超、法、傳、萬、清、善、思、木、修、養、春、好、紹、瑞、祥、君、如、尚、文、選、登、朝、近、隆、昌;約有2000人
倪氏家史(譜)——山東鄒城看庄鎮倪看村倪氏,始祖倪貴公,系寬公55世孫,輩分排行(寬公56世起):克、萬、敬、延、士、登、學、印、錫、洪、善、為、振、作、寶、德、厚、玉、光、榮
倪氏家史(譜)——山東淄博淄川區倪氏,輩分排行::廷、?、維、繼、懷、遠、守、德、寶、石
倪氏家史(譜)——山東萊陽城南倪氏,稱砣倪;先祖原居萊邑望石鄉瓦馬村
倪氏家史(譜)——山東萊陽龍旺庄街道倪家店村倪氏;輩分排行:萬
倪氏家史(譜)——山東萊蕪牛泉鎮倪氏,祖籍泰安范鎮倪家莊,輩分輩分排列:九、桂、燦、培、西、慶、傳、家、書
《倪氏家譜》——山東濰坊臨朐倪氏,輩分排行:落、化、光
倪氏家史(譜)——山東臨朐倪氏,輩分排行:昌、守、士(佃)、豐、文、仲(修)、瑞、金
倪氏家史(譜)——山東濰坊倪氏;輩分排行:繼、學、洪
《倪氏家譜》——濰坊安丘倪氏,祖籍山西,輩分排行:炳、守、子、培、順、照、建
倪氏家史(譜)——山東文登倪氏,輩分:培、玉、永、遠、在
倪氏家史(譜)——山東濟寧曲阜市倪氏,輩分排行:念、成、洪
《倪氏家譜》——山東泰安范鎮倪家莊倪氏,有2000餘人;輩分分兩支一為(17世起):燦、培、西、慶、傳、嘉、盛;二為:中、正、和、平、繼、世、昌;最老的輩分還有廣、九、桂;寬公後裔;江蘇省公安邊防總隊隊長倪榮(19世,西字輩)就是該族
倪氏家史(譜)——山東海陽市西哲陽村倪氏,輩分排行:樂、金、廷、慶、祝
倪氏家史(譜)——山東海陽倪氏,始遷祖倪里,系洪洞大槐樹移民,現已傳到21世,倪萍為18世
倪氏家史(譜)——山東聊城冠縣柳林鎮倪屯村倪氏,輩分排行為:雲、小、西、賢、汝、延、培、思、起
倪氏家史(譜)——山東梁山倪氏,明朝洪武2年遷入,始祖倪仲寬有四子:臨、順、欽、海。第二世是順、三世是枕、四世是聰、明;五世是敬、祥;六世後依次是:彬、孟、天、三、允、子、丕、興、成、永、振、宗、景、化、崇、效、遠;寬公後裔
倪氏家史(譜)——山東日照莒縣店子鎮倪氏,輩分排行:修、佰、田、守、善、明
倪氏家史(譜)——山東莘縣古城倪氏,輩分排行:德、興、鳴、麟、相、福、景
倪氏家史(譜)——山東微山倪氏,約2000餘人
《倪氏家譜》——山東臨沂市南坊街道前小寺村倪氏,約900人,現已傳至17代即寬公68世,始遷祖倪全,系洪洞大槐樹移民,系寬公52世孫,後裔有分居到臨沂湯頭薛家店子村、沂南孫祖、白沙埠鎮馬和庒和東北的,家譜在1990年續修過;輩分排行(該村2世起):應、國、單名、雲、康(志)、秉(建)、大(氏)、一、逢(兆)、洪(學)、宗(連)、明(永)、振(立)、佳(祥)、世
《倪氏宗譜》——­山東臨沂湯頭倪氏,始遷祖倪全,寬公52世孫,輩分排行:仕、光、朝、秀、仲、懷、慶、永、華、祥;2010年續修家譜
《中華千乘倪氏家譜》——山東倪氏,一冊
倪氏家史(譜)——山東臨清市松林鎮尚官營村倪氏,輩分排行:西、樹、洪、瑞、守、景、萬、安、普、志、召、永、名、鳳、祥
《倪氏家譜》——山東乳山塔庄倪氏,祖籍萊陽,稱砣倪。據說稱砣倪一世始祖祖居山東萊陽縣東宅村嵐山鄉石水社四甲。大約在第八世前,後裔又遷居到萊陽瓦馬村。「秤砣事件」發生後,當事祖先的長子避難落居於萊陽宅上村,次子避居於海陽倪格庄,三子避居於乳山塔庄」。其他族人主要分居在:「文登,榮城,寧海,海陽,平度,福山城和萊陽七個縣內。」具體重點村有:「望海,垛山,水門口,廟園,夏庄,岸頭集,逍遙,趙家,相瞳,垛蘭埠,產里,鵲山,徐村,北峰頭。
《倪氏族譜》——山東濰坊市臨朐縣邵家峪村倪氏,約200多人,輩分排行:雲、洪、文、紹、寶

浙江
《富春倪氏宗譜》(小源版)——杭州富陽鋤經堂倪家(老譜尚有50卷 2003年17修盈公派簡介:富春倪氏,長標名門、久稱望族;溯自黃帝、源出曹挾;為,郳國苗裔、黎來之後;富春倪氏世系,自倪寬、倪若水

㈨ 我倪氏的由來

倪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 尋根溯源 倪姓來源有三:1、由 阝氏、 氏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辭源》所載,春秋時期,邾武公將次子封於 阝(故城在今山東滕州境),建立了 阝國,子孫以國為氏,亡國後為避仇,改 姓,後加人旁成倪姓。2、據《尚友錄》所載,為 阝黎來之後,別族為倪姓。3、他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後魏代北復姓賀 氏改 姓,後又改為倪姓;清滿洲八旗人姓,世居寧古塔;今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 倪寬。千乘(相當今山東高青縣一帶)人,西漢大臣,水利家。治尚書,歷侍御史、中大夫、左內史等職,後拜御史大夫。在任期間,重視水利建設,調發民工,於鄭國渠上流南岸,開辟六輔渠,使周圍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績卓著,得到人民擁護。寬乃顓頊後裔。周武王時,封顓頊後裔於邾,傳到夷父顏時,由於有功於周天子,就將其次子友(一說肥)別封為附庸,居於 阝,因 阝為邾之附庸,所以又稱小邾國。其曾屢次從齊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榮耀一時。戰國時 阝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便以國為氏,後由於避仇,去掉「邑」旁成 姓,後又加「人」旁成倪姓。因阝國始封於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其後裔倪寬見諸史冊,名聲顯赫,故後世倪姓尊倪寬為倪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現在,在山東省的滕州和棗庄兩地,俱有叫做 城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兩處地方正是春秋時 國的所在地,當然,也正是後世倪姓和 姓的最初發源地。 阝國被楚滅國後,逐漸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後繁衍昌盛,逐漸成為倪姓千乘郡望。戰國時,有宋國人 說,說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兩漢時,見諸史冊之倪( )姓漸多,除 寬外多為史書散見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 良、揚州刺史 諺、九真太守 式、羌主 庫、臨淮(今屬安徽)人 長卿、齊國臨淄人 萌等。可見此際之倪( )姓仍主要繁衍於山東境內,並有入安徽北部一帶者。至稍後的南朝,有江陰太守倪啟、尚書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說明在漢魏之際, 姓已改成倪姓,並說明此際因社會動盪已有倪姓播遷江南。兩晉南北朝時,倪姓於史書鮮見。隋唐之際,倪姓在北方的分布漸廣,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動的身影。唐末時,由於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遷往江南。兩宋時,倪姓入載史冊之人甚多,從其籍貫來分析,說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於元世祖大肆圍剿南宋之殘留勢力,江南之江、浙、閩一帶,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倪姓漸分衍於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難,兵火過處,玉石俱焚,華東、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銳減。明初,明政府為恢復當地經濟,從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河北等地。倪姓遷台,時在清代,有倪姓從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東闖關東去東北三省者。如今,倪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湖北、上海等省市為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約佔全國漢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倪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千乘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千乘,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高苑鎮北。轄境在今山東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地。 堂號:「教化」、「千乘」、「經鋤」等。 宗族特徵 1、倪姓是由 阝、 姓改來,原因是避仇,但始於何時,現無從考證,待有識之士去解開這千古之謎吧!2、宋代以後,倪姓之傑出人物始多見於史。僅在宋朝,就出現了倪思、倪閃、倪文一、倪濤、倪祖常、倪朴、倪天隱等名垂青史的人物。 名人精粹 倪說:戰國時期宋國人,一說宋國大夫,著名哲學家,游學稷下,以善辯著稱,較早提出「白馬非馬」的問題。倪萌:字子明,漢代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仁孝敦篤,遇荒年,民相食,與兄出城采蔬,被捉,欲食兄。萌言兄瘦,不如萌肥健,願代之。感其義不殺。倪若水:藁城(今屬河北)人,唐代名臣。進士出身,出任汴州刺史時,政尚清靜,風化大行。唐玄宗派人捕珍禽異獸於南方,若水諫止之。官至右丞。倪文一:福安(今屬福建)人,宋代官吏。咸淳年間進士,官安仁縣尉,清流知縣。元兵南下,歸隱,元世祖徵召不赴。倪思:湖州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宋代學者、官吏。歷任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以直諫著稱。其博學多才,著有《經鋤堂雜志》、《齊山甲乙稿》、《兼山集》等。倪瓚:江蘇無錫人,元末著名畫家。擅長山水,多以水墨為之,風格簡淡幽雅,多寫平遠山林、枯木竹石,畫面上有很長的題跋,主張寫胸中逸氣,不求形似。其畫簡中寓繁,似嫩實蒼,於水墨山水畫有新的發展。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元末四大家」。亦善詩文。倪文俊:沔陽(今屬湖北)人,元末南方紅巾軍將領,號蠻子,從徐壽輝起義,任元帥,曾屢克元軍,一三五六年,迎徐壽輝於漢陽,重建天完政權,自任丞相。後謀殺徐壽輝未果,遂奔黃州,被其部將陳友諒所殺。倪元璐:浙江上虞人,明末官吏、學者。萬曆進士,累官至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詩文為世所重,書畫俱工,落墨超逸,善行草書,工畫山水竹石。李自成破北京時,自縊而死。有《倪文貞集》。倪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書法家、詩人。才學淹雅,博學鴻詞,參與修纂《明史》,所撰《藝術志序》,窮流溯源,人稱傑作。書法詩格,秀絕一時,有《雁園集》。倪稻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書畫家、詞家。少工填詞,游吳公之門,名播吳越。性嗜金石,精篆隸。善畫蘭,筆疏墨淡,饒有逸情。倪嗣沖:安徽阜陽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早年投淮軍,後附袁世凱,二次革命時,奉袁之命攻佔安慶,任安徽都督。袁死後,附段祺瑞。一九二零年直皖戰爭,皖系戰敗,被解職。倪志亮:北京人,中共高級將領。黃埔軍校畢業,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兼紅軍大學校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參謀長、西滿軍區副司令員等職。解放後,任駐朝大使、解放軍監察部副部長等職。並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一九六五年逝世。

㈩ 倪氏字輩

倪氏,源於山東滕縣郳(小邾)國,始祖系出自山東青州。諱昻者,扈宋南遷,拜行軍都統,居吳興。二世倪偁任兵部尚書、倪和為宋大夫、倪科為端明殿學士。三世公倪思(一一四七—一二二○),字正甫,自稱齊齋老人,宋湖州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是歷史上顯赫人物、稱一代偉人,更是倪氏宗族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淳煕五年(一一七八)中博學弘詞科,著作今存《經鉏堂雜志》、《班馬異同》,另有《齊山甲乙稿》、《兼山集》已佚。生前受宋孝宗帝賞識,命為翰林學士。光宗即位時,就陳奏治國之策。寧宗時,忠奸分明,敢於直言。一生多次被降為地方官,到鎮江、紹興、泉州任職。歷任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寶文閣學士。卒後謚文節,享年七十四歲。一部二十四史,有倪思公之傳。晚年居古虞(今餘姚)。

當時宗族之人,多巍科、登顯爵,稱江南望族。至元,宗族人多不仕而壁鄉耕讀。倪思之後裔分居於餘姚、上虞、剡縣(今嵊州、新昌)、紹興、諸暨、肖山、慈溪等地。

四傳至植公(槐三翁),在十一世紀末,遷剡縣鎮橋(今嵊州蛟鎮一帶)。從四世至十六世的整十三代之中,時間長達三百年左右,據新昌善慶堂《倪氏宗譜》載,其中第十三世的「大」字輩的兄弟達一百二十五人,宗人有遷徙到會稽、天台、東陽、寧海。第十四世「德」字輩有兄弟七十四個,第十五世「萬」字輩有兄弟六十一個。現存在於下倪村的「倪氏宗祠」名曰《鋤經堂》。至第十七傳至光璽公,遷新昌鰲峰(今大市聚)之茅坪,是為遷新昌始祖。至二十一世如潮公遷東山,嗣後所遷非一地:或城南八里、或孫家平、或埠頭、或茅洋。而孫家坪、埠頭房最稱蕃衍,故於一八一一年,在作玉公領頭下建《善慶堂》祠於埠頭。以後又有族人分居嵊州三江和寧海及福建。

一二○○年,倪植公時,由尚書右丞相汪完澤作首篇分派序開始,到今天,計八百零八年,期間共修、續譜八次。

最近的一次重修譜是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到二○○八年,又相隔八十六年,此間,經歷了三十年的戰火動亂及二十年思想突變,在許多家族不見家譜的情況下,我新昌倪氏四大房竟然保存了三套半家譜。

二○○八年,即是在第一次做譜之後的八百零八年,新的倪氏宗譜問世了。這既可告慰於祖先;亦可對得起子孫;也為社會留下一份家族史料。

為了對宗族人進行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教育,與家譜完成的同時,宗譜續修編委會也重印了自己祖宗倪思的著作《經鉏堂雜志》。

新宗譜由倪明任編委會主任,倪和欽為主編。全書666頁,共八卷,分三冊,其中有12頁彩印。是A4紙開本、宋體3號字體。為了保存,亦有三冊合訂精裝本,在天津會議期間,交倪氏宗親聯誼會(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