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評話藝術家有多少人
擴展閱讀
廣州甲方設計公司有哪些 2024-03-28 22:37:44
上海滿好日用在哪裡 2024-03-28 22:26:51
橫店到天津飛機多久 2024-03-28 22:23:16

福州評話藝術家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11-29 02:06:28

① 王秋怡哪裡人

福州市人。

王秋怡,當代福州評話表演佼佼者,閩侯曲藝團團長,著名評話「三傑」陳春生流派的優秀傳人。她在繼承「陳派」「淚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新唱法,被專家命名為「牽絲嗓」。

人物評價:

一個城市的光榮,在某種程度上來自這個城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的文化日趨現代化,但是曾經滋養過福州輝煌歷史的傳統文化,卻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流失著。這樣的流失,形成了人們痛心之餘的關注。

福州評話有「人文活化石」之稱,採摭福州里巷故實,演繹鄉土故事,地方風味特別濃郁,可謂「鑼鈸聲中刀光劍影,話說古今瀉雲蒸霧」。

王秋怡說,化石埋在地里,你不挖,也跑不了。但是作為「人文活化石」的福州評話,其載體是評話藝人,現在福州評話藝人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大,年過不惑的她已算是年輕的了。現在,學評話的人越來越少,面臨後繼乏人、青黃不接的境地。

② 福州伬藝的歷史淵源

福州伬藝又名伬唱,屬於以唱為主的福建省五大漢族地方曲種之一,是福州民間賣唱藝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調,傳唱戲文唱段和民間故事,以應酬堂會,或裝扮陸地行舟、錢劍、高蹺、台閣、馬上、肩頭馱、蓮花落等百戲雜耍,以參加社火活動積久形成的演唱形式。
福州伬藝是福建省五大麴種之一, 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閩侯、長樂、連江、福清等福州民系地區,並傳播到台灣省及港澳地區,在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福州籍華僑聚居區也有演唱。自1943年從業藝人成立「福州市藝樂唱聯誼會」始,定名為福州伬藝 。
伬藝源於唐宋的百戲。清初,福州有「洞中春」、「景國風」等伬社。嘉慶、道光年間專唱江湖調的「江湖伬」和唱逗腔的「儒林伬」,有「小蓬萊」、「紫雲山館」、「白雪春」、「五鳳吟」等伬社。咸豐、同治年間,出現「十歡(番)伬」和「老虎伬」等。著名十歡伬有「鶴鳴皋」伬社等。「老虎伬」是由一些職業道士把道曲與民間小調融合,編成勸世文,在舉行「上座」、「召請」等法事時演唱,由打金革樂人兼唱,亦稱「清音十歡伬」。有程道士組織的「步廣寒」等伬社。光緒中期,「洋歌伬」盛行。「洋歌伬」曲調活潑,風格粗獷,語言通俗生動,演唱民間小故事。有「達雲霄」、「賀雲天」、「寒月宮」、「雅樂天」、「同樂軒」等班社,他們以小唱盤答參加社火遊行,扮演「陸地行舟」、「地下坪」、「台閣」、「馬上」、「肩頭馱」等,或以《和尚討親》、《迎白佽》、《墦間祭》等小故事酬應堂會、坐唱。不久,出現「平講伬社」,這種伬社同時演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調四大聲腔的曲目,以後在一個曲目中共用四大聲腔。所謂「平講」意即採用本地土話。平講伬社在伬唱中逐漸成為主流。 民國時期,特別是30年代,平講伬著名伬社有「游月宮」(女班)、「步蟾宮」、「勝三樂」、「筱龍鳳」、「小小龍鳳」、「林依銀」、「鄭楨記」等。它們形式多樣,各顯神通。應堂會的「全堂伬」,原是16人組成,這時也出現8人組成。原來「半堂伬」為8人,此時也有4人的,甚至出現「筱龍鳳」、鄭楨記」等雙檔形式,「林依銀」等單檔形式,更有些伬社兼演「掛衣伬」,即穿戴比較講究的演出服。男的長衫、高帽,女的滾邊旗袍或滾邊對襟女衫褲。有些伬班兼演小戲,廣拓謀生門路。這一時期著名藝人有鄭世基、牟金鳳夫妻組成的「筱龍鳳」伬班,雙檔自拉自唱,唱腔優美,形式活潑。以及林依銀的單檔自拉自唱;鄭楨記父女雙檔,第一個在伬藝中引進揚琴。 抗日戰爭後期至解放前夕,大量閩劇藝人和社會失業遊民,上街賣唱糊口,伬藝從業人員激增至300人以上,總體水平下降,行內競爭激烈,謀生艱難。加上國民黨軍警和地方惡勢力的欺壓榨取,連著名演員也不免常被「召書」索取「紅包」,攔途要稅,拷打拘禁。1943年,藝人為協調內部關系,保護自身權益,組建「福州伬藝樂唱聯誼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伬藝聯誼會組織全行業一度改演閩劇;但不久,名藝人陳潤春、鄭世基、牟金鳳、黃連官等又先後退出,恢復伬藝曲種。他們嘗試改革舊的藝術形式和行藝方式,陳潤春引用評話說表,把散曲、套曲及傳統摺子小曲目串成完整故事,改變坐著悶唱的習慣,增大虛擬指意性的表情動作,增強節目的故事性與動感,發揮伬藝自拉自唱,講究唱工的優勢,進入書場和高台演出,為聽眾所接受,被譽為「潤潤伬唱」,漸在行內推廣,修整定型,參加1956年市曲藝會演。
福州伬藝,源於唐宋。從明代末年始可見其脈絡。唱腔分為逗腔、江湖、洋歌、羅羅和小調五類。明萬曆年間的曹學全始創逗腔,蓄家班,演唱至清初演變為專唱逗腔的儒林促社,明末,市井間又有躲避戰亂入閩的弋陽腔藝人組成的江湖促社,道光後,興起演唱以福州民歌、民謠為基調,吸收弋陽腔、崑腔、梆子腔和蘇、揚小調發展為洋歌和小調兩種聲腔的洋歌促社。
清代出現了不少以表演藝為主的民間班社,稱為「社」,著名的有達雲霄、駕雲天、雅樂天、同樂軒等。太平天國時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隨來的藝人聚集在福州的經院巷和較場沿一帶,以江淮小調、蓮花落及弋陽腔沿街賣唱,對當地的藝產生較大影響。抗日戰爭後,藝表演漸趨衰落 。
民國時期,促班相互吸收滲透,兼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調,以清唱散曲。長牌、盤答(對唱)為主,稱為平講班或三下響。
解放後,伬藝面臨著適應新時代的考驗。伬藝協會曾經決定改演閩劇,伬藝面臨消亡。當時一批伬藝名角堅持伬藝演出,陳潤春等與作者合作,吸收評話說表,將傳統的散曲用說表串連成能演二三小時的全本曲目。二度創作上,強化伬藝作為說唱藝術的敘述性特點,以口語化的說表,明白如話的唱腔,凸現曲藝的敘事特點。表演上,揉合,坐唱」與「走唱」,加大表演幅度。服務方式上,開拓新路,改變過去的社火踩街走唱和應酬堂會為茶館書場的坐唱和高台應聘演出雙軌制。歷經演出實踐,這種演出形式逐漸為觀眾所喜愛,發展成為福州伬藝。
進入21世紀以來,福州伬藝的發展處於瀕危狀態,書場已經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從20世紀30年代的每年四千餘場銳減到每年不到三百場。人才青黃不接,曲本散失嚴重,演員已不足15人,流派藝術嚴重失傳,招生傳習困難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護 。

③ 2022年人民藝術家多少位

2022年人民藝術家22位,是我們不得不提及的。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獨特的藝術精神收獲了全世界人們的贊譽和尊重。

④ 哪裡有的下載蘇州評話

3月21日 17:08 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福州主要的地方曲藝品種,是福建省五大地方曲藝中專業藝人最多、演出頻率最高的一個曲種,也是南北評話(評書)群芳中一枝奇花,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起源於以福州方言講述並有詩歌體唱調的說書藝術。流行於福建省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台灣省和東南亞華僑集居地區也有演出。福州評話起源於明末清初,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現存有清雍正、乾隆年間的評話刻本《七星白紙馬》等數部,可見當時評話已很盛行。

當今,我國評話是個大家族,從北方評書到閩南評話其藝術模式基本一致,都是散文體說表到底,演員手執一把摺扇和一塊醒木,專說大書——歷史演義和武俠公案,通過書場茶館和串鄉走里來行藝。唯獨福州評話,堅持了韻散結合體、說說唱唱,除了說表,還有吟誦;除了扇、木,還加上一爿鐃鈸;除了說大書,還囊括了「煙粉、靈怪、傳奇以及士馬金革、發跡變泰」等小書題材。

福州評話採摭當地里巷新聞故實,敷演積累一批鄉土故事,地方風采特別濃郁。評話演員除了在書場茶館和串鄉走里行藝,還設置「評話館」(現今為各曲藝團設置業務接洽處以取代)接受「高台」聘約,方圓百里的城鄉群眾,遇民俗節日和紅白喜慶,隨時可以到曲藝團的業務接洽處訂約演員和演出的時間、地點、到時演員風雨不移送書上門。

福州評話的淵源,還與八閩文化發展的特殊軌跡密切相關。福州古屬閩越族文化,經受中原地區幾次漢族大移民,特別是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率領的大規模、有組織、並形成政治統治地位的大移民,漢族文化才終於融合閩越族文化而發展形成了八閩文化。說話藝術也恰於此時傳入,王審知就親自組織以唱經和百戲迎神晏國師入主鼓山湧泉寺。到了宋代,里人的詩名中出現「兒女相攜看市優,縱談楚漢割鴻溝」、「陌頭俠少行歌吟,方演東晉說西都」(南宋劉後庄詩)的盛況。(見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明代鄉賢林瀚尚書和葉向高首輔都曾動手編纂過話本演義。

福州評話是以說為主、兼有唱調的說書藝術。唱腔有序頭、吟唱、訴牌三種。序頭是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說書的「入話」。吟唱是基本唱腔,可以用於表唱,也可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曲調有[高山流水]、〔浪淘沙〕、〔連珠〕、〔滴滴金〕、〔淚句〕等。訴牌的音樂性較強,用於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冤情,唱時以筷子敲銅鐃鈸來間奏。另外,有時也結合故事情節採用民謠曲調,如[賀年歌]、〔真烏仔〕、[三十六叫]、〔五字疊]等,編唱鳥名、花名、果子名,頗能引人入勝。

演出方式有高台演出、書場演出兩種。高台演出是農村農閑時節和城市人家喜慶時應邀演出,演期較短。書場演出多長篇大書,注重於情節緊湊熱鬧,富於懸念,以吸引聽眾。書場演出一般重說不重唱,公案書則只說不唱。語言是評話主要的表演藝術手段,講求通俗、形象,常運用民間俗諺等口頭語言,並以聲音造型來使聽眾辨別各種人物。表情是評話的輔助手段,動作幅度不大,首重眼神,次及手勢、姿態,以體現各種人物的精神狀態和外表特徵,重神似,而不求形似。

福州評話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使它伴隨福州人好幾百年,常葆其青春活力。它以福州市區為中心,流行於閩海十邑,足跡遍及閩東和閩北、閩南的一些縣、市,亦散布於港、澳、台灣,更跟隨旅外鄉親而到達東南亞國家,福州評話是福建省五大地方曲藝中專業藝人最多、演出頻率最高的一個曲種。80年代,在專業隊伍、創作、表演、教學、理論研究和對外交流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的成就,節目及論文屢奪全國大獎,其演員還先後被邀請訪問美國、新加坡和香港地區。

福州評話的書目繁多,已經收集記錄的就有300餘本。題材分為長解書、短解書、半長短、公案書、家庭書等5種。長解書都是歷史說部,有《三國》、《隋唐》、《精忠岳傳》等。短解書是武俠小說,有《七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目前已很少有人講述。半長短書有《水滸》等。公案書專講清官為民請命、平冤決獄的故事,多是福州評話獨有的富於地方色彩的書目,如《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長泰十八命》等。其中《貽順哥燭蒂》、《龍鳳金耳扒》和《桐油煮粉干》,經過整理,有所提高。家庭書多反映家庭倫理、悲歡離合的故事,如《甘國寶》、《雙玉蟬》、《玉蝙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和改編了《九命沉冤》、《流水歡歌》、《小城春秋》、《保衛延安》等書

福州評話藝人人才輩出,福州評話三傑為陳春生、黃天天、黃仲梅,三傑傳人為吳樂天、葉神童、蘇寶福,他們各秉師傳,又都有所發展創造,藝術路數各異,神童說、唱、牌鈸並皆佳妙,而以滑稽見長:蘇寶福則以武書文說,刻畫細膩,幽默見長:吳樂天一貫自編自演,致力表現現代生活,循音吟句別自一格。他們藝術上異采競秀,自50年代以迄80年代管領曲壇風騷。60年代迄今,福州曲壇又有林木林、陳如燕、劉民輝、王秋怡、陳貽潮、石啟勇、方民忠、劉春燕等名登青年演員龍虎榜,他們各自擁有一批書迷,成為後起之秀。

福州市曲藝團 地址:黃巷59號 電話:87536249

揪錯 ┆

⑤ 福州評話的藝術特色

福州評話的唱調分為序頭、吟唱和訴牌三類。序頭用以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說書的入話;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於表唱,也可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曲調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連珠】、【滴滴金】、【淚句】等;訴牌的音樂性較強,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冤情時使用,唱時以筷子敲銅鐃鈸來間奏。另外,也還有一些結合故事情節採用的民謠曲調,如【賀年歌】、【真烏仔】、【三十六叫】、【五字疊】等。
福州評話的節目繁多,按題材通常分為長解書、短解書、半長短書、公案書和家庭書5種。長解書都是歷史故事,有《三國》、《隋唐》、《精忠岳傳》等;短解書是武俠故事,有《七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長短書有《水滸》等;公案書專講清官為民請命和平冤決獄的故事,為福州評話獨有且富於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長泰十八命》等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書多反映家庭倫理與悲歡離合的故事,如《甘國寶》、《雙玉蟬》、《玉蝙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評話編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歡歌》、《小城春秋》、《保衛延安》等新節目,形成一定影響。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氣勢,並起區分段落的作用。摺扇,習慣用棕木扇骨的黑扇 ,與南北評話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擴大手勢、幫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具,比擬刀槍棍棒、書、信札、托盤等。鐃鈸,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鐃,而暗合商代青銅鐃的三個特點:單個;以桿擊其邊沿;執而鳴之。在福州評話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鈸、敲鈸。
除唱腔之外,福州評話的具體表現形態為:(一)古老的鋃鐺入獄:福州評話演員表演時,除和其他評書評話類曲種一樣使用醒本。摺扇外,和其他評書評話類曲種不同的是,還用一種饒鉸,其形制與戲曲和民間樂隊所用的不同。福州評話饒鈸水泡形交起較小,時片較寬較薄,音質清脆,餘音悠揚。(二)古老的話本體裁:福州評話話本的體裁也是古老的。它先唱【序頭】用以壓座。【正話中】有說表道白,有吟誦詞。篇尾有【結台吟】。 (三)古老的話本題材:福州評話傳承講史、小說家數,大、小書兼容,而且歷代藝人采擷里巷新聞故事,頃刻間提破捏合,積累流傳了一系列鄉土書目,這也是傳承唐宋說話人之遺風,使曲種更加貼近生活,地方風采濃郁。

⑥ 福州評話的介紹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漢族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1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⑦ 評話的福州評話

有「中國曲藝活化石」之稱的福州評話可以上溯到宋代,是以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的獨特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素有「中國曲藝活化石」之稱,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國時,平潭評話藝人不多,進島說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文化館組織評話藝人,走鄉串村,巡迴說唱。1950年秋,縣召開第一次業余文藝工作者代表會,評話藝人被邀請參加。1953年9月,第一區評話藝人為配合土改反霸,將評話藝術溶進幻燈放映進行宣傳,很受群眾歡迎。
「文化大革命」期間,評話藝術受到冷遇,因無書可說,多數評話員改從他業。1979年5月,縣文化局召開評話、講書、伬唱藝人座談會,交流創作、演出經驗。6月,成立平潭縣評話伬唱協會,會員36人,其中評話藝人12人。1980年10月,俞昌仁創作的歷史題材評話本《血濺鍾樓》,參加莆田地區舉行的評話會演,獲得劇本創作獎,王秀明獲演出獎。1983年11月,縣文化局邀請省著名評話藝術家吳樂天、林木林、葉神童等到平潭演出,縣評話伬唱協會組織評話員觀摩學習。
90年代,評話藝術難以在藝術舞台上占據一席之地,經常從事說唱演出的評話員僅剩2~4人。1995年,全年演出不足10場,聽眾不足幾千人。
位於福州老城區汀州社區南禪弄的「玉葉書場」,如今成為福州最後的說書場,每天都吸引了許多上至90多歲,最年輕的也60多歲白發蒼蒼的老聽眾。隨著社會變遷發展,福州評話書場受到極大的市場沖擊;福州講評話的從500多人,到如今只剩下30多人,且年紀都在50歲以上。

⑧ 福州評話有哪些

福州評話的唱調有序頭、吟唱和訴牌3類。

序頭用以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說書的「人話」;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於表唱,也可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訴牌的音樂性較強,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冤情時使用,吟唱時以筷子敲擊銅鐃鈸伴奏。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八字、九字句。

資料: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的獨特說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

福州評話的表演多以一人為主,分有高台演出、書場演出兩種。講究說、吟、做、花,以說為主、兼有吟誦。代表劇目有《三國》《隋唐》《精忠岳傳》等。流行於福建省的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⑨ 陳春生的個人履歷

陳春生(1890~1980)
他演唱的評話節目,結構嚴謹,情節動人,人物性格突出,語言生動活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陳春生積極帶領學員上山下鄉,為廣大群眾演出。擅長評話書目有《蝦米俤》、《瑞雲哀史》、《玉螃蟹》、《大鬧江南城》等傳統書目,以及《一字值千金》、《九命沉冤》、《焦裕祿傳》等反映社會主義題材的新作品。
陳春生,侯官洪塘鄉美岐村(今閩侯縣上街鎮美岐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幼年家貧失學,少時即參加田間耕作,飽嘗生活艱辛。15歲到福州洋中亭族兄陳慶官的鏡箱店學藝。在這期間,每逢工余夜晚,他常到泛船浦「真天然」閩劇班觀看排戲,暗中模仿學習,後來得到該班老藝人六弟指點,學有所長,有時被邀參加演出。19歲拜藝人阿青為師,學習福州評話,當年,便能登台演出,上演第一本書目《氈笠記》便走紅福州。後又私淑徐炳銓、賴德森諸名師。但因他一時交不起入會規費,被當時的福州評話公會除名,後經力爭,始得在城台評話館正式懸牌應請 。
至20世紀20年代中期,陳春生評話便已蜚聲福州書壇,長期的藝術實踐,使他逐漸形成「陳派」的藝術風格。他演唱書目,著力塑造人物形象,音容笑貌維妙維肖,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說書語言生動活潑,聲情並茂、形神兼備;唱腔字正腔圓、悠揚清亮、灑脫自如。他對傳統評話曲調進行改革創新,融入閩劇中的一些曲調和健康的民間小調、民謠、山歌等,如將閩劇曲牌《淚透》、《疊板》和《板小壯》化為評話的《平嗓》、《清嗓》、《淚嗓》和《逗嗓》。他的說、吟、做、花,獨樹一幟。到20世紀30年代,他與黃天天、黃仲梅並稱為福州評話「三傑」。但是,在舊社會里藝人地位低,他無法忍受官府和地方惡勢力的凌辱,於1948年憤然退出書壇,回到家鄉美岐村耕田種果過日。
新中國成立初期,陳春生仍在家務農,曾擔任互助組組長。1951年重返書壇,組建「九人團」(即紅橘子劇團前身的曲藝團),時雖年屆五十,他仍積極學習革命道理,講演現代評話。以陳春生評話聲譽,本可坐城日進千金,但他卻穿草鞋、束背包、帶領學徒爬山越嶺深入山區,送書上門。創作反映土改斗爭的《九命沉冤》,反映合作化運動的《小小牛司令》、《鳳窩前後》、《紅橘記》等。他還先後擔任過閩侯縣評話協會主任、紅橘子劇團團長、閩侯縣戲劇院副院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的藝術生活進入新的階段,除了努力編演新書外,對自己拿手的傳統劇目《秦瑞雲》、《情天義海》、《彭飛鳳》等也加以整理,重新演出。他帶頭深入農村,並到古田、羅源、福清、長樂、閩清、永泰等縣山區和海上漁船演出,擴大福州評話活動范圍和影響。1958年,他先後參加福建省第一屆和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他講演的《劉剛鬧院》,受到全國曲藝界的好評,《人民日報》記者發表人物專訪。他被當時組建的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吸收為首批會員,參加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一屆理事。1960年,他赴京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1961年,他被選為福建省曲協第一屆理事會副主席。同時,他是閩侯縣第一屆至第五屆及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後被吸收入省文史館為館員,並一直擔任省政協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陳春生被加上許多莫須有罪名,備受迫害,當逼他退黨時,他毫不動搖地回答說:「任你要加什麼罪名,叫我退黨萬萬辦不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他已屆76歲高齡,雖不能像十幾年前一樣爬山涉水、上山下鄉送書上門,但為滿足久別的聽眾對他的渴望,仍奮力登台,曾在省體育館、市文化宮燈光球場等地,通過場內、場外擴音喇叭為廣大聽眾演出。
陳春生一生講述評話30餘本,以其精湛的藝術奉獻給社會,而且熱心授徒,把自己的藝術無保留地傳給下一代。民國20年(1931年),收第一個弟子葉依清時,他言傳身教,培訓半年,教完頭本書後,便在自己開演前,讓徒弟先行試講半小時,使之及早脫穎而出,獲得「小神童」稱號。其後,連續收了趙美美、吳東天(藝名小春生)、陳德桂等人,這些人都成為知名的評話演員。他大量培養青年接班人,先後授徒和培養以鄭其森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林木林為代表的「後七子」等十餘人,加上再傳弟子,可謂桃李滿園。
陳春生復出後不久,便身患胃癌,在臨終前的兩個月里,先後應王耀華、劉春曙、陳竹曦的要求,留下一組唱腔錄音資料,而後抱重病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福建分會為他舉辦的「陳春生流派四代同堂專場演出」。每晚他乘著三輪腳踏車,甚至冒雨從台江家中到鼓樓區文化館禮堂,領銜演出《蝦米俤》片斷(半小時),一連四個晚上,博得聽眾喝彩贊揚。在這期間,他又當選為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代表、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和省曲協第二屆理事會顧問。
1980年4月24日,他病逝於福州蒼霞洲寓所。中國曲藝家協會福建分會為他編輯《陳春生評話選集》,收入他的演出本《一字之差》、《羅漢錢》、《九命沉冤》三本現代書和《蝦米俤》、《秦瑞雲》兩本傳統書。1987年,中國曲藝出版社又把後二冊收入《福州評話選》向全國發行。

⑩ 福州的歷史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