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連江縣敖江鎮哪個地方在開發
擴展閱讀
深圳平均加班工資多少 2024-04-29 00:00:15
廣州佛山哪裡有中葯市場 2024-04-28 23:44:18
深圳張氏雅居多少錢一方 2024-04-28 23:06:22

福州連江縣敖江鎮哪個地方在開發

發布時間: 2023-03-05 06:34:34

① 福建連江縣其中有幾個鎮

連江縣共有16個鎮7個鄉:鳳城鎮、敖江鎮、東湖鎮、浦口鎮、東岱鎮、曉澳鎮、管頭鎮、丹陽鎮、長龍鎮、透堡鎮、馬鼻鎮、官坂鎮、坑園鎮、筱埕鎮、黃岐鎮、苔菉鎮;江南鄉、潘渡鄉、小滄畲族鄉、蓼沿鄉、下宮鄉、安凱鄉、馬祖鄉(待統一)

② 連江的歷史淵源

連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國孫吳時為溫麻船屯,隸侯官縣。西晉泰始間(265~274年)置溫麻鎮於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同年建有溫麻廟,遺址猶在。隋大業三年(607年)並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設溫麻縣,旋改名連江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北枕龍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唐至清代連江隸屬福州府。民國時期先後屬東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區,其中曾3次為福建省直轄縣。新中國成立後有3次屬閩侯專區,2次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後第二次劃歸福州市轄。1995年轄內設21個鄉鎮,263個村居(未包括待統一的縣屬馬祖列島,下同),全縣總人口6098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22人。其中城鎮人口50022人,佔8.2%。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畲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2%。
連江地理區位特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抵禦外敵侵擾的前哨。尤其元代之後,人民深受內憂外患之苦,養成了剛強勇敢的秉性,富有正義感和反侵略反壓迫的優良傳統。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縣境屢受倭寇侵掠,縣內軍民奮起抵抗。縣城和沿海先後建造10多座城堡和眾多台寨。琯頭壺江島民同心抗擊倭寇侵犯,生擒倭寇數十人,受巡撫嘉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舉侵連,邑人陳第主動配合明副總兵戚繼光,並獻平倭策,在馬鼻一舉全殲倭寇400多人,救出被擄男女2000多人。自此倭禍始滅。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輪番侵擾,洋貨、毒品充斥城鄉。清廷相繼在閩江口長門等地修築炮台,後設閩江要塞總台部,加強防範。連江有識之士發動群眾開展禁煙和抵制洋貨斗爭。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國傳教士強行在閩江口要地川石島租地建教堂,遭島民堅決反抗,英艦派水兵登陸示威並打死島民1人,島民一面提出強烈抗議和懲凶賠償正義要求,一面聯絡周圍鄉民組織團練,保衛鄉土,堅持10年,終於迫使租地契約交還川石人民。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長門、金牌等炮台官兵英勇抗擊,受清廷褒獎,後詔建昭忠祠並立碑紀祀忠烈。
辛亥革命中,連江吳適等革命黨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帶領20多名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黃花崗72位烈士中連江佔9名。武昌舉義成功,連江與福州同日光復,推翻帝制,結束清朝封建統治。後又參加反袁護國和護法斗爭,吳適組織的護國軍,一度攻克連江、羅源、寧德等多座縣城,隊伍擴展到5000人,有力牽制福建地方軍閥李厚基的實力。
近代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後,連江人民為民族解放進行了前赴後繼的斗爭。民國14年(1925年),連籍旅榕學生回連組織「上海五卅慘案連江後援會」,集會遊行,搗毀日商「建和」洋行,遭北洋海軍陸戰隊鎮壓,造成打死市民1人、打傷學生20多人的「建和慘案」,連江縣城罷市抗議,上海全國學聯派代表來連參加追悼會,並向福建當局控告。翌年9月,共青團中央特派員方爾灝幫助建立共青團連江特別支部,不久改為中共連江特別支部。土地革命時期,連江是閩東革命策源地之一,鄧子恢、陶鑄、葉飛等相繼親臨連江指導革命,民國23年前後形成革命熱潮,全縣有一半以上鄉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改革,先後組建紅軍第十三獨立團和紅軍西南團,武裝斗爭如火如荼,後遭國民黨殘酷的軍事「圍剿」,主力上調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後北上參加抗日。連江為革命而犧牲的有楊而菖等700多名烈士。民國26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連江是福建最早淪陷區之一,縣城和多數鄉村兩度遭日軍蹂躪,燒殺擄掠,浩劫空前。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救亡運動席捲城鄉,先後組織多支抗日游擊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殊死斗爭,前後共有7100多個男兒奮戰抗日疆場,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犧牲。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浙贛區委在連江發展組織,發動人民開展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爭民主的斗爭,先後創建6支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反霸分糧,配合人民解放軍九十三師解放連江,人民徹底翻身,翻開連江歷史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台灣當局仍占據連江馬祖列島,並不斷派遣武裝匪特騷擾破壞。連江人民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積極支援前線,組織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隊,開展剿匪、鎮反、肅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斗爭,鞏固海防,保衛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作出貢獻。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但一些台獨分子和外國勢力仍在阻撓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時甚至製造事端。連江人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進一步搞好軍民聯防、共守海防的同時,充分利用近台鄰馬的獨特條件,加大對台工作力度,積極接觸台馬同胞,聯絡感情,增進理解,熱情為台胞尋根認祖、覓親訪友、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等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使連江成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沿陣地。
連江位於閩江口金三角省會福州經濟圈的北翼,是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境內廣袤的山林田園和廣闊的灘塗海域,蘊藏著無限生機,勤勞淳樸的連江人民,世代不輟開拓這片沃土。西漢初已有獨木舟問世,三國時漁業、造船、海運逐漸發達,商業亦頗為活躍。南北朝開始燒制陶瓷。隋代挖鑿東湖蓄水灌溉農田。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遷,閩王王審知推行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政策,使水利改善,土地增加,同時開辟甘棠港,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有較快發展。連江定海港、琯頭港成為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有海鹽、木材、麻布、楮紙等出口。宋代經濟進入鼎盛發展時期,農業推廣雙季水稻,產量增加,海洋捕撈和養殖業有較大發展,宋代「連江是產蟶極有名的地方」(《閩書·南產志》)。陶瓷工藝日臻完善,發展迅速,僅浦口就有36個龍窯,為福建五大窯系之一,產品大量銷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元代後,常受戰亂影響,經濟漸趨衰落。明代經濟有一定恢復和發展,甘薯傳入及大量種植,糧食總量增加,蔬菜、薴麻、煙葉、甘蔗、蜜橘等經濟作物有較大發展,鐵礦開采冶煉、糧食加工、釀造、紡織等手工業有所發展,海運和貿易甚為繁榮。但自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年,因海上通番易貨走私漏稅嚴重,引發海禁和倭寇侵擾,為害150餘年。清初又厲行遷界和海禁,沿海居民悉遷內地,田園荒蕪5.7萬畝,漁業、海運皆受摧殘。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陸續復界至嘉慶末,經濟才逐漸復甦。然鴉片戰爭後又屢遭西方列強侵擾,城鄉經濟重趨蕭條,生產力極為低下。直至清末,全縣仍基本處於自然經濟狀態。
辛亥革命勝利,推翻封建帝制。民國初,社會、政治有所革新,經濟有所發展,但不久即出現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橫征暴斂,產業衰落。北伐勝利後,經濟有所恢復。民國22~23年,連江革命蘇區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水產品產量一度達2.1萬噸,產量、產值和漁船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力發電、機械碾米及客輪等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亦初見端倪。民國26年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連江兩度淪陷,城鄉遍遭狂轟濫炸,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直至解放前夕,城鄉依然處處廢墟,一片破敗景象。至1949年末,全縣社會總產值才1349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750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33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4026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全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以主人翁姿態投入經濟建設,重建家園。尤其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生產力得到解放,國民經濟迅速恢復。1952年全縣社會總產值1.21億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與1949年比,年均遞增17.3%,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7%,糧食總產7.25萬噸,年均遞增14.8%,水產品總產1.85萬噸,年均遞增54.8%。1953年後進入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通過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幹部群眾熱情很高,勝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國有和集體經濟發展較快,國家相繼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公路、水利、避風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沿海發展外海捕撈和傳統貝類養殖,北方海帶南移養殖成功,大大推動水產養殖業發展。至1957年,「一五」計劃的各項經濟指標都完成較好。與1952年比,社會總產值增56%,年均遞增9.3%;國內生產總值增1.02倍,年均遞增15.2%;糧食總產增11.2%;水產品總產增81.1%,年均遞增12.6%;財政收入增1.23倍,年均遞增1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1.58倍,年均遞增20.9%。
1958年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至1976年,由於「左」的錯誤指導思想不斷滋長,政治運動不斷,經濟發展走過艱難曲折的道路。1958年「大躍進」脫離實際,忽視客觀規律,強調「一大二公」,盲目追求高速度,實行高指標,導致經濟建設重大失誤,1959~1961年,加上連續受自然災害影響,出現經濟暫時困難。經過3年調整,到1965年經濟才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發展再遭嚴重挫折,主要指標持續下滑。1970年與1965年比,社會總產值下降14.5%,農業產值下降17.5%,財政收入下降10.8%。由於幹部群眾自覺抵制「左」的做法,1971年後生產工作秩序逐步恢復。此後,開展農業耕作制度改革,農田基本建設,雜交水稻推廣,海帶渡夏苗培育,紫菜、貽貝、河鰻人工養殖成功,農漁業生產恢復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創辦合成氨廠、制碘廠,建成郭婆溪水庫、才溪水電站和35千伏輸電線路並與福州聯網,使工業生產有所回升。但全縣經濟發展速度明顯趨緩,經濟效益降低。1976年與1957年比,20年時間,社會總產值僅增52.6%,年均遞增2.1%;國內生產總值增7%,年均遞增0.3%;財政收入增19.1%,年均遞增0.9%;糧食總產下降1%;水產品總產增40.6%,年均遞增1.7%。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經濟發展開始好轉。但人們受「左」的思想禁錮依然嚴重,不少禁區難以突破,發展步伐受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撥亂反正,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著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給連江國民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1980年農村開始全面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斷深化。然後向城市推進,促進國有企業、商品流通、財稅金融、計劃勞動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發展,使城鄉經濟空前活躍,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迅速崛起,國民經濟出現強勁增長勢頭。1984年福州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後,連江利用緊靠省會福州和擁有港、台、僑胞眾多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投資環境顯著改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連江列入經濟開放區,縣先後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服務措施,積極參與各項招商引資活動,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檔次。相繼建立敖江、琯頭、貴安等開發區、投資區和琯頭、黃岐對台貿易點,初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全縣經濟步入持續、健康、高速發展軌道,開創了連江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人民受實惠最多的時期。連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