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路一帶租界是哪個國家的
擴展閱讀
北京西站鄭州東站哪個大 2025-07-05 12:56:13
天津師大怎麼樣 2025-07-05 12:55:28

福州路一帶租界是哪個國家的

發布時間: 2023-04-03 13:38:39

㈠ 比較上海福州路和法國協和廣場發展的歷程,提取兩項相關的歷史

19世紀40年代起,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在上海強辟租界,福州路東段已有外商建屋設洋行。咸豐三年,小刀會起義,大批華人擁向租界,原在縣城的富豪商賈紛紛北移,福州路、廣東路、河南路棋盤街一帶,報刊書肆、筆墨箋扇、儀器文具行業相繼創設,戲園,茶樓競相崢嶸,中西菜館、服務行業隨之興起。至19世紀末,福州路及其附近,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集中;戲園、電影、茶園書場、游樂場、舞廳等文化娛樂場所密布,專業戲班演出頻繁,文化街已初露端倪;酒肆、旅館等服務業聚集;洋行、葯鋪、百貨、照相、鍾錶行、拍賣行、手凱租煙號、茶食等商業粗具規模,商市繁榮,形成申城最早的現代熱鬧大街之一。20世紀初,因南京路興盛後,福州路才屈居於後。望平街(今山東中路、福州路北側)附近,報館雲集20餘家,《上海洋場竹枝詞》述「集中消息望平街,報館東西櫛比排。近有幾家營別業,遷從他處另懸牌」。成為上海的新聞發布中心,人稱「報館街」。《申報》、《新聞報》、《時報》三大報館,在申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爭奪上海報業盟主。中華、大東、世界、傳薪、開明等大型書局(店)先後開設;全國最大的商務印書館發行所遷入福州路河南路口,1912年落成新館,以出版教科書聞名於市。中國首創唯一的科學儀器館開業,傳統的文房四寶行業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開文等筆墨庄遷入福州孫御路附近營業。大小古舊書店林立,文具用品業毗鄰相連,經營日趨興旺。丹桂第一台,是上海四大戲園之一,頗有名氣,周信芳、梅蘭芳等京戲名角在此登台掛牌。
1912年,報紙大量創辦。1916年,望平街大型報紙發行機構51家。辛亥革命前後,於右任、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太炎)、梁啟超、邵力子等一批民主革命派,創辦進步報刊或擔任主編,極力抨擊、揭露封建專制統治,喚起國民,同情革命,提倡維新,並與改良主義針鋒相對,報紙成為宣傳民主革命陣地。20~30年代,受五四運動新文化影響,報紙又成為支持愛國運動,倡導新文化,宣傳十月革命,傳播馬列主義學識和抗日救亡運動的急先鋒,望平報界熱鬧非凡。出版業興旺發展,茅盾、胡愈之、沈雁冰、田漢、金仲華等一批左翼作家,進入各大書局任職編輯或領導工作,鄒韜奮在1932年於福州路創辦生活書店,出版進步刊物,沙千里任主編,利用書刊編輯投入反帝愛國抗日救亡運動。
20世紀20年代後,福州路東段,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租界行政機構、巡捕房、洋行、銀行、大飯店、大葯房等集中於此。兩端有大鴻運、大西洋、老聚興、老正興、會賓樓、王寶和等一批中西菜館聞名於市。一批老式戲院相繼拆除,新型劇場、舞台陸續興建。1926年2月,天蟾舞台(初名大新舞台)在福州路701號建成開幕,其規模是滬上四大京劇舞台之最。與此同時,1925年租界對妓院開禁,福州路西段妓院雲集,成為藏污納垢之地。
福州路,從開埠至解放前,經歷百餘年的滄桑與發展,集行政機構、報館書局、文具儀器、茶樓戲院、中西菜館、旅館百貨及妓院煙館於一路,還冠以「葯房街」美稱。在其兩側還有古玩、化工顏料、衣庄、綉花鞋等特色市場,是一條與其他商業街不同的奇特大街。文明與野蠻交織、進步與墮落並存、新舊思想之搏鬥、光明與黑暗之選擇、蘊含和散發的文化之光,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為推翻封建王朝,抗擊外來侵略,傳播進步思想和革命文化,有著令人難忘的輝煌。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後,山東中路的申報館,首先由解放日報社所接收而停刊,福州路經整頓改造,取締妓院煙館,盪滌了舊社會的污泥濁水。河南中路以東,為行政機關、專業局、企業公司等辦公機構所在地。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圖書業、儀器文具業經撤、並、遷、轉重新組合,新建一批專業特色書店和文化用品名特專業商店,仍顯文化街色彩。福建中路至西藏中路,仍保持原有特色,飲食、酒家、菜場、劇場、旅行社、服裝、土雜等商店一應俱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揮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智力支柱作用。1959~1961年,國家畢兆經濟困難時期,原料短缺,文化用品、圖書等供應緊張,受到嚴重影響。十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批「封、資、修」,文化街遭受沖擊摧殘,損失慘重,但對筆墨、紙張、漿糊等某些商品恰需求劇增,供不應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文化街又現轉機,改變滯後狀況,刻不容緩,發展福州路勢在必行。90年代,隨改革深入,改造福州路列入黃浦區政府重點建設項目。挖掘歷史底蘊,結合現代新型城市特徵,以「大文化」范疇為著眼點,建設具有上海文化藝術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街,於1994年2月正式啟動。面對15幅地塊124戶商業網點,作出全面規劃和改造方案,保留原有名特商店,探索老店新特色,結合街坊改造,拾遺補缺,增設網點,至1999年12月,福州路商業網點149戶,其中文化類佔51.7%。其布局:河南中路以東,仍保持市級機關、主管局和企業公司辦公機構為主,如市公安局、中、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機關等,靠外灘有浦東發展銀行、江西中路口的新城飯店等。河南中路至湖北路,以圖書、儀器文具用品業為主,保留原中國科技圖書公司、上海圖書城(上海書店)、外文書店、古籍書店、上海博古齋、長征測繪儀器商店、楊振華筆庄、匯豐紙行、美麗華(百新)文化用品商店、上文精品總匯等一批名特優老字型大小外,又增設省版、工具、醫葯保健等10餘家專業書店;1995年10月18日,在福州路355號新建的上海文化商廈開業,是一座專業性、多功能的大型文化購物商廈;1998年12月30日,福州路465號又矗立起一幢設施先進、中西合璧、典雅宏偉,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超級書店——上海書城,為繁榮文化街奠定了堅實基礎。除書店、文化用品店高度聚集外,還有杏花樓、吳宮大酒店、仁濟醫院以及葯房等特色行業作伴。湖北路至西藏中路,以文化娛樂和商業設施為主,有東方藝術中心、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浙江電影院、黃浦區少年宮(即青少年活動中心)、黃浦區圖書館和檔案館等,西端上海旅行社仍在;商業網點有老正興、老半齋、王寶和、稻香村、八仙集團菜場及超市、文都辦公用品公司等。雲南中路171~173號(天蟾舞台隔壁)是中共「六大」後黨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市級文物保護建築。
結合城區改造,拆舊房建新廈,自東至西,有山東中路口的百滕大廈、浙江中路與湖北路之間的中福城商住高層、廣西北路口的金陵海欣大廈和圖書大廈,上海聞名的會樂里小區將建起來福士廣場。
1998年,福州路西端,西藏中路天橋上建起一座大型跨街燈飾,大鵬展翅藝術造型,勾畫「科教興國」主題,意寓乘風破浪向前,體現文化性、現代性和景觀性,充滿文化氛圍;沿街兩側豎起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科教興國,科教興市」的燈箱牌,使路人體味濃濃的文化氣息。書卷翰墨又飄香,如今漫步福州路,濃郁文化多風采。

㈡ 福州路的歷史

南京路大馬路.九江路二馬路.漢口路三馬路.福州路四馬路.漢口路山西路有個三馬路酒家,成耀東范志毅一夥開的

㈢ 上海"福州路"路名的由來

福州路原名佈道街,是上海開埠後,繼纖道路(後稱二馬路,今九江路)之後,與英大馬路(南京東路)同時辟築而成的早期馬路。早在上海開埠之前,福州路便是4 條通往外灘的土路之一。19 世紀50 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附近傳教講經佈道的場所,故得名叫作佈道路,又稱佈道街。1854 年,跑馬總會仗著英殖民主義勢力,強行購進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中路、芝罘路范圍內的170 畝土地,建新跑馬場,舊稱第二跑馬場。福州路真正成為現在這個樣子,還是依了第二跑馬廳的興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擴展到了西藏中路。 第二跑馬廳建成的翌年,福州路被工部局正式命名。據說,這條路的命名源於一樁風流韻事。當時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個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當初乘船來中國時,曾在福州碼頭邂逅一位風情萬種的中國女子,從此日夜神魂顛倒,想方設法終於抱得美人歸,納作偏房,把遠在英倫三島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凈。到上海後,工部局董事會在討論商議為延伸後的佈道街取路名時,他便提議以其妾之出生地福州作為路名,那幫英國殖民者在探得了馬太提這段風流艷事後,在董事會一班「昏君」驚艷羨色的唏噓聲中居然全票通過了他的提議,佈道街從此更名為福州路。看來文化街和美人向來便是有淵源的。 1864 年,福州路辟築成功。 海派文化的集聚地 中國的文化素有京派海派之分,而海派文化的源頭之一便是在外灘四馬路上。佈道的英國傳教士麥都思,1835 年到上海,據說他還是個漢學家,並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落地後,便開始研究起了儒家學說。1843 年,他在如今山東中路仁濟醫院一帶圈了地,被稱為「麥家圈」,並在此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出版機構——墨海書館,連名字都如此入鄉隨俗了。他僱傭了一批落魄文人,來給他當槍手,傳播西學,並有個專用名詞,叫「秉華筆士」。這批既有國學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華筆士」便是日後海派文化的助推者。之後,這批「秉華筆士」又繼續在四馬路以及附近的望平街(今山東中路)上創辦起了無數最早的報館,各類書館、印刷所也相繼成立。清同治四年(1865 年)英租界工部局將它改名為山東路。1872 年4 月30 日,英商安納斯特·美查在望平街、三馬路一帶創建了近代中國歷史最久的中文報紙《申江新報》,即《申報》。當時的一批主筆融中西傳媒為一體,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一家媒體。從此,四海報人、筆士相繼聚集於此。不久,總長不過千餘米的四馬路及支馬路上居然雲集了大小書報館300餘家,其中包括商務印書館等,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

㈣ 在解放前上海各區的租界都是哪個國家

都有英租界,法租界,日租界,美租界以及公共租界。
黃浦區,就是外灘一代一直到人民廣念老肆場,是以前的英美仔轎公共租界,以外灘為代表。
虹口區,是以前的日租界。
盧灣區和徐匯區,是以前的法租界,那時候還屬於郊區,留下了很多別墅和幽靜的馬路。如復興路,衡山路含姿,新華路等等。

㈤ 民國上海有多少列強的租界

只有兩塊租界地。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法租界;另一個是英租界,後來與美租界合並,稱公共租界(又叫英美租界)。

㈥ 上海以前是哪些國家的租界

上海有兩個租界: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來)和上海法租界。

  •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英語: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國唯一的一個居留地,同時也是近代中國兩個公共租界之一(另一個是鼓浪嶼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

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與英國領事劃定了外灘英國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經有英資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會訂《上海土地章程》。在章程中,上海縣城北部的一塊約830畝被劃給英方作為英商居留地。後在1846年,西界確定。租界地東依黃浦江,南臨洋涇浜,北至李家廠,西達界路,總面積增加到了1080畝。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路;同年,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已在蘇州河北岸租地造屋,並於上海道台吳健彰交涉後,虹口地區也被劃作了美商居留地,美租界從而形成。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佔領南京。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正式形成第一個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租界——國中之國。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聯合,自設公董局。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並,統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1848年11月27日,在青浦教案發生後,英方乘機向上海道台施壓,將北界推至蘇州河南岸,西界向西擴張至了周涇浜。面積由此增加一倍多達到了2820畝。但是在美租界設立後,一直沒有劃定邊界。直至英美租借合並後的1893年,美租界的面積被確認為了7856畝。1899年,公共租界當局以租界內華人及工廠增多為由要求增加租界面積。在多番交涉後,公共租界面積擴展到33503畝(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邊界到達上海、寶山2縣的交界處,西面一直擴展到靜安寺。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4個區。

租界當局使用的另一個擴張方法為越界築路。在法租界成功通過該方法擴張後,公共租界工部局也開始越界築路。越界築路所劃圈的區域租界方面擁有徵稅以及控制權。1914年後,公共租界當局通過越界築路將該類區域的面積增加到了4.7萬畝。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穩固根基開始遭到威脅。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閘捕房的巡捕槍殺中國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國全國性的愛國運動。在五卅運動之後,大規模越界築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繼續向外擴張的態勢趨於穩定下來。在蔣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黃金時代,上海公共租界繼續繁榮。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將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軍控制的勢力范圍。北區和東區的日佔區遭到中國多個軍團的猛烈進攻,70%地區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公共租界的主體部分中區、西區及西部越界築路區域分別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軍隊防守,繼續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達四年之久。位於區內的中國機構照常運行。這些地區又擠進了40萬中國難民。

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兩次撤銷過程。第一次是1940年,由於歐洲戰事爆發,駐滬英軍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公共租界的中區、西區,英美控制上海公共租界的時代宣告結束。隨後任職於工部局的英美人士陸續遭到解聘。不過工部局仍然繼續工作,直到1943年租界正式撤銷。1943年,日本人支持的汪精衛政權經過對日交涉,收回所有租界,8月,歷時近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

  •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法語: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歷史上法國在中國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於上海市原盧灣區和徐匯區兩區境內,東部狹長地帶(今金陵東路及中山東二路一帶)伸入原黃浦區。它是近代中國4個在華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

1847年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被任命後的兩年,即1849年,法國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畝土地。而後,法租界在於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後開辟。租借范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面積共約986畝。

1861年,法國又以為了開辟滬法之間航線需租地造屋為由,租得了小東門外37畝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擴張。新租界的區域北至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西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南路),南至打鐵浜、晏公廟、丁公橋(今西門路、自忠路),東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總面積從而增加到2135畝。

法租界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越界築路,最初是從上海縣城西門築至徐家匯的軍路。1913年,當時的法國公使康德向中國政府索求界外馬路警權,欲圖再一次擴充租界面積。袁世凱政權為拉攏西方,答應了法租界的擴張要求並與法國簽訂了關於法租界界外馬路協定十一條。協定給予法租界當局在越界築路區域行使警政和征稅權,但條件是法租界當局要驅逐租借內的革命黨人士。法租界當局控制區面積從而達到了15150畝,是法租界初辟時的15倍。同時,租界當局也同意由中國人中推選2名紳董,參加法租界董事會。20世紀20年代,法租界已發展成上海條件設施最高級的住宅區。

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6月5日,汪精衛政權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上海法租界宣告結束,歷時近百年。(8月1日,汪精衛政權收回上海公共租界)。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區240條路名。

雖然維希法蘭西政權和汪精衛政權都屬於不被廣泛承認的傀儡政權,但戰後的中、法政府在1946年2月簽署的中法協約中承認了租界歸還中國的既成事實。按照此協約的規定,中華民國政府同意撤出戰爭結束時由中國佔領的法屬印度支那(越南)北部並將其歸還法國,而法國政府則相應的同意放棄包括廣州灣在內的所有在華租界地。

㈦ 上海福州路在法租界么

不是的,是公共租界 的四馬路

㈧ 上海公共租界的歷史沿襲

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與英國領事劃定了外灘英國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經有英資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會訂《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確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許美國聖公會傳教士的要求,在虹口開辟美國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正式形成第一個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租界——國中之國。 1940年,由於歐洲戰事爆發,駐滬英軍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公共租界的中區、西區。
1943年1月,美、英兩國審時度勢,廢除了歷史上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戰時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改訂了新的條約,放棄了治外法權和在華的一切租界,至此從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
1943年8月,日本佔領下的汪偽政權曾象徵性地從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開辟租界之初,實行華洋分居政策,包括為洋行服務的買辦(主要來自寧波和廣東)都不允許住在租界。租界內只有當地農民大約500人。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攻佔上海縣城,當地2萬華人逃進租界。1860年,太平天國進攻蘇州,又有50-70萬難民湧入上海租界。外商乘機建造大片石庫門房子出租牟利。從此形成華洋雜居的格局。
戰事結束,難民返鄉,租界人口有所回落。但隨著租界工商業迅速繁榮,和租界的擴展,又有大批江蘇、浙江以及廣東等省居民,乃至海外華僑進入上海公共租界,或創業,或謀生。特別是歷次的戰亂,都造成租界人口的猛增。至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內有華籍居民1,040,780人。
抗戰時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西兩區成為孤島,又涌進40萬難民。刺激租界內房地產業、商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的空前繁榮。但也造成人口密度過大,多數百姓居住問題無法解決,居住狀況趨於惡化。
1928年後,工部局為華董增加3到4個席位。 1843年上海的英商及傳教士共26人,他們是最早的一批來滬外僑。 英國僑民中,主要是從事大宗進出口貿易的商人,其中不乏在海外已有產業根基的望族。在上海的各國外商中,英國商人佔有主導地位。186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僑民達到1372人,占各國僑民總數的60%。
太平天國戰爭結束以後,上海的房地產業降溫,英僑人數也下降到1870年的894人。不久又逐漸恢復,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僑民達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會成員中,英籍董事一直佔有多數席位,居於主導地位。 在上海,美國僑民的經濟實力僅次於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們的地位又有所上升。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國僑民超過2000人,另有1600人住在法租界。
在美國僑民中,傳教士佔有一定數量,他們在租界內外設立教堂、醫院和學校,其中包括幾所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和東吳大學法學院。
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美國的勢力僅次於英國。1920年代,費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擔任工部局總董。
美國僑民在外僑中的生活水平最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人在上海的經濟實力僅次於英美兩國,尤其在制葯、印染行業佔有優勢。從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德國人保留1個席位。至1915年,公共租界內有德僑約1155人。
戰後,公共租界德國僑民一度銳減到1920年的280人,法租界只有9人。後來又逐漸回升。 1871年中日建交以後,日本人陸續進入上海。早期來滬的日本人多數聚集在虹口吳淞路、武昌路一帶經營照相館等小本生意,或經營妓院謀生。1915年,公共租界內的日僑已達到7169人,人數居各國僑民之首。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紡織業大規模投資上海。1923年上海—長崎定期航線開設,公共租界內的日本僑民繼續增加,1935年突破2萬人,超過外國僑民的半數。他們仍然主要聚居在在虹口吳淞路一帶,以及北區越界築路的北四川路(北段)、狄思威路等處。
1915年以後,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日籍董事留一到兩個席位。
公共租界的東區、北區在歷次戰亂中曾多次劃為日軍的防區。1932年和1937年兩次淞滬戰事中,日軍將該區域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軍控制的勢力范圍。人稱「上海日租界」。 19世紀,有少量世居巴格達的猶太富商在印度立足後,又前來上海發展,他們一般都取得了英國國籍。其中包括沙遜家族和嘉道理家族。當然也有像哈同那樣來上海後才致富的暴發戶。這部分猶太人經營大宗貿易,在房地產業也舉足輕重,是上海的豪門望族。
俄國革命以後,開始有大批俄國猶太人取道哈爾濱移居上海。他們約有1000多人,控制了毛皮買賣,也有一些專業人士在醫務、建築、法律、音樂等行業工作。主要居住在虹口提籃橋華德路摩西會堂附近一帶。
1938年開始,從德國、奧地利、波蘭有2萬猶太人逃避納粹迫害,來到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護照就可進入的上海。他們也集中居住在提籃橋一帶。
1943年2月18日,日軍將14245名猶太人遷入虹口隔離區內。他們艱苦創業,在隔離區內開設了307家店鋪,人稱「小維也納」。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機關,類似於租界內的政府,擁有警察。但是司法機構還有獨立的「會審公廨」,即法院。
工部局主要控制在英國手中。美國也部分參與工部局的管理工作。1920年代,費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擔任工部局總董。 從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德國人保留1個席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這個席位被移交給日本。1928年後,工部局為華董增加3到4個席位。
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體制與上海法租界完全不同,後者是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受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的支配,而上海公共租界是當地外國僑民的地方自治體,並不直接受任何外國領事,甚至是英國領事的支配和管理,是一個高度自治的自治體。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成立於1854年8月,分區捕房共14個:
中區:
1.中央捕房(1854~1943):福州路(江西路西面)。
2.老閘捕房(1860~1943):南京路、六合路。1925年5月30日下午3時37分,守衛老閘捕房的外國巡捕向和平請願的遊行隊伍開槍,打死4人,打傷9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西區:
3.靜安寺捕房(1884~1943)愚園路。
4.新閘路捕房(1899~1943)。
5.戈登路捕房(1909~1943)戈登路、康腦脫路轉角處。
6.成都路捕房(1933~1943。
7.普陀路捕房(1929~1943):戈登路。
北區:
8.虹口捕房(1861~1943)閔行路。
9.匯司捕房(1898~1943):海寧路。
東區:
10.格蘭路捕房(1891~1943)格蘭路與平涼路轉角處。
11.匯山捕房(1903~1943年),茂海路。
12.嘉興路捕房(1907~1943),湯恩路,轄區內主要為日本僑民。
13.榆林路捕房(1925~1943)位於華盛路與齊物浦路間的榆林路。
北區越界築路:
14.狄思威路捕房(1912~1943):轄區為以下各條馬路:北四川路延長線,江灣路(從北四川路至體育會路,包括靶子場、虹口公園和游泳池),狄思威路,竇樂安路(包括松慶里、豐樂里和紀家花園),白保羅路和赫林里,施高塔路(從江灣路到祥德路),及附近地區。

㈨ 為什麼上海的街道都叫什麼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等等的

上海城市太大了,解放前市區是列強的租界,用的大都是外國名。剛解放,要馬上為這么多道路起名,不是件容易的事。當時,上海市中心的路,東西向的路用城市名,南北向的路用省名。
現在上海新建道路名,採用全國地圖上大概方位的地名。東北角上的,就用東北的地名:圖們路、鳳城路、赤峰路……西南角上的,就用西南的地名:金沙江路、婁山關路……這樣聽到名字,就大概知道在上海的哪個方位,找起來容易,不失是一個好辦法。

㈩ 民國時期的租界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工部局又是什麼樣租界或工部局當時在上海的地位如何最近在修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外國人在上海設立的一個獨立機構,它不屬於中國政府管轄。該機構由外國人組成,是設置於上海公共租界內的最高行政機構。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攻佔上海縣城以後,中國政府失去對外僑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在上海租界的外國人組成自治的行政機構工部局,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監獄等一套類似於政府的體系,進行市政建設、治安管理、徵收賦稅等行政管理活動。其後開辟的租界都仿照上海租界的制度。工部局在實質上擔任了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在規模最大的上海公共判臘租界,工部局由董事會領導,1870年以後一般有9名董事。董事不發薪水。他們通過互選,產生總董。英國人始終占董事會大多數席位。美國人通常佔1-2個席位。1873年—1914年,通常為德國人保留一個席位;1915年以後,這個席位轉給了日本人。1928年,3名華董進入董事會;1930年,又增至5名。 1924年,美國人首次出任工部局總董。
1914年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興建新樓,1922年11月16日竣工,占江西路、福州路、漢口路和河南路4條馬路之間的區域12畝地。該樓1945年—臘改1955年成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現在仍為上海市許多市輪沖判級機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