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肇慶中源名都到羚羊峽怎麼坐公交車
公交線路:24路,全程約9.4公里
1、從中源名都步行約1.1公里,到達東湖中路口站
2、乘坐24路,經過7站, 到達民樂橋站(也可乘坐201路)
3、步行約1000米,到達羚羊峽
❷ 廣州到梧州沿途風景有哪些
線路之一:粵北線
推薦理由
春季清明前後,清遠牛魚嘴沿溪的禾雀花已競相盛開,繼續北上,在秀麗的英德奇洞溫泉,可一邊欣賞溶洞如夢如幻絢麗風光,一邊享受溫泉泉水對肌膚的滋潤。粵北線的最後一站在有「中國紅石公園」之稱的丹霞山參加千人公益種植活動,為災後的韶關地區「添一片愛心綠」。
推薦玩法
第一天:禾雀花跳出「春日舞曲」
行程:廣州-清遠牛魚嘴-英德奇洞溫泉
牛魚嘴是禾雀花的天堂,在山間,在溪邊,千萬朵清新脫俗的禾雀花唱響優美動人的春天之歌。溯溪而上,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既可以觀賞原生植物和風景,兼有探險的刺激和樂趣。而在牛魚湖裡則有豐富多彩的水上活動,10餘座水上歡樂橋、自然山石親水游泳場散布其中,還可以進行劃船、滑草場等戶外拓展。
第二天:賞溶洞奇石泡滋潤溫泉
行程:英德奇洞溫泉-韶關丹霞山
英德奇洞溫泉是亞洲惟一天然溶洞溫泉及亞洲惟一建在英石上的溫泉,2000平方米的溶洞溫泉池,冬暖夏涼。沿度假區小道而上,溶洞入口燈光幽幽,走進溶洞來到溫泉池畔,抬頭只見溶洞頂端鍾乳石,色彩斑瀾,多彩多姿,目不暇接。一邊欣賞溶洞如夢如幻絢麗風光,一邊享受溫泉泉水對肌膚的滋潤,實乃一種從未有過的享受。
第三天:千人公益種植大行動
行程:韶關丹霞山-廣州
丹霞山景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大、景色最美的風景區。群峰競翠的赤壁丹崖「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把湛藍的天空染紅。3月丹霞山最有意義的莫過於千人公益種植大行動了。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拿起鏟子,提上水桶,親手把一棵棵小苗栽進樹坑,澆水施肥,期盼它快高長大,一起體驗勞動的樂趣。
旅遊貼士
交通:從廣州驅車前往清遠方向約45分鍾到達清遠市區後,再往附城方向驅車約10公里就可到達牛魚嘴景區。第二日從京珠高速轉入英佛公路即可看到清晰的英德奇洞溫泉景區指示牌,沿途均為寬闊坦途,但也要注意緊急彎道。第三日重新上京珠高速,從韶關南站下高速進入韶關市區,再沿指示牌到丹霞山即可。
美食:清遠的清遠雞、駱坑筍、猴頭菇、紅薯干、沙田柚;而丹霞山自然少不了味道鮮美的農家菜,鮮美的丹霞豆腐、酸甜味道的蘿卜、剛從菜園摘下的新鮮蔬菜、錦江出品的魚、鮮嫩爽脆的山間果蔬。
線路之二:粵東線
推薦理由
從化流溪河森林公園的竹筍節從3月30日開始隆重上演,滿林雨後春筍節節高,一派翠竹秀麗景象。2天的行程還可以在寶趣玫瑰世界看到只有手指大小的迷你玫瑰和高達8米的巨型玫瑰,在大豐門踏春嬉水,最後在南崑山溫泉大觀園泡個屬高硅酸鈣溫礦泉澡,把疲累一掃而光。
推薦玩法
第一天:第五屆從化流溪竹筍節
行程:廣州-廣裕祠-寶趣玫瑰世界-流溪河森林公園-南崑山溫泉大觀園
從化流溪河森林公園內連綿10萬畝的竹林是廣州地區最大的竹園,第五屆廣東從化流溪竹筍節從3月30日開始隆重上演,滿林雨後春筍節節高,一派翠竹秀麗景象。白天的行程還可以順道到從化寶趣玫瑰世界和獲得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獎」的廣裕祠,看看那五彩繽紛、花姿招展的各色玫瑰和那色調淡素、線條簡潔的雕梁畫棟。
晚上不妨驅車前往南崑山溫泉大觀園,泡泡溫泉,讓日間的疲勞一掃而光。
第二天:親水之旅「靈性」之游
行程:南崑山溫泉大觀園-增城大豐門-廣州
增城大豐門峽谷風景區猶如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南崑山旁,因植被茂密、雨量充沛、山勢險峻以及獨特的球狀風化地貌,造就了大豐門景區百湖千泉萬瀑的自然奇觀。
旅遊貼士
交通:首日行程在廣州選擇從華南快速干線或京珠高速公路轉入廣從公路,北行經從化街口和溫泉,直達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出來往增城方向走,到達增城後往龍門方向經正果到永漢鎮,再往龍門方向行駛8公里便到南崑山溫泉大觀園。第二日沿溫南公路依路牌指示可到達大豐門風景區。
美食:從化的清筍竹香大魚頭、筍干滑炒紅燒肉、文火清煨竹筒飯、麻筍炒滑雞、竹片山水豆腐;南崑山的梅菜扣肉、客家釀豆腐、龍門「三黃胡須雞」和南崑山觀音菜。
線路之三:肇慶線
推薦理由
肇慶千里走廊一路風景如畫,三天的自駕旅行讓愛花的你既可以欣賞到盤龍峽一望無際的紫色薰衣草田和盤古山的五色禾雀花,又可以一睹「廣東小麗江」金林水鄉的小橋流水和龍母祖廟極富嶺南建築風格的巧奪天工,還可以在紫雲谷里沿溪溯源,一親碧水。
推薦玩法:
第一天:賞紫色薰衣草花海
行程:廣州-盤龍峽
由於廣東的春、夏的森林氣候與北海道夏季相約,故三、四月期間的薰衣草開得特別燦爛,此時的薰衣草香氣最濃烈,顏色最多彩、最嬌艷。沿著山路往下走,在山麓處那漫山遍野的盛開著的紫色薰衣草正在靜候著你。夜晚蟲鳴陣陣,微風草香,漫天星星閃爍,意境美妙非常。
第二天:金林水鄉農家樂
行程:盤龍峽-金林水鄉-龍母祖廟-肇慶市區
距離盤龍峽10分鍾車程就可以來到「廣東小麗江」的金林水鄉,這里台地高聳,四面河流,溪水盤繞,大小湖泊錯落有致。在這里還可以在獨具粵西古建築風范的古宅祠堂邊體驗體驗舂米、磨豆的農家樂趣。
第三天:尋端硯文化觀七色禾雀花
行程:肇慶市區-盤古山-紫雲谷
離七星岩不遠的盤古山的七彩禾雀花正在如火如荼地盛放著。與常見的白中微青的禾雀花不同,盤古山還盛放著粉紅色、紅色、紫色稀有品種的禾雀花。而離盤古山不遠的是硯坑紫雲谷,在這可以乘遊船賞羚羊峽風光、溯溪流覓寶藏、尋古跡探端硯文化,更可以品嘗到現撈現做的西江河鮮大餐。
旅遊貼士
交通:首日自駕車從廣州出發上廣三高速,在三水上321國道,經肇慶西行梧州方向抵德慶,德慶北行18公里即可到達盤龍峽谷景區。次日從盤龍峽返德慶途中可見至金林水鄉指示牌,距離盤龍峽約10分鍾車程,到達德慶縣城後北行向官圩鎮方向按路牌指示行駛約46公里可到達龍母廟景區,晚返回肇慶市區住宿。第三天在肇慶市區沿著321國道轉入盤古大道即可到達盤古山景區,而紫雲谷則在到達鼎湖牌坊後轉入羅隱大道,沿指示路牌行駛即可。
美食:不能錯過的德慶當地美食有竹篙粉,以及西江釀黑豆腐、煎土狗、廣佛手等。
❸ 現在自駕可以去肇慶羚羊峽後瀝渡口嗎
西江三峽,位於肇慶市與高要、德慶兩縣市境內的西江上。包括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我國地理書上稱為「西江小三峽」。三峽兩岸,景色秀麗,古跡甚多,自古以來,吸引著無數文人騷客、各方遊子。
地理位置
肇慶市與高要、德慶兩縣市境內的西江上
主要景觀
榕峽釣台
全長
2214公里
西江三峽介紹
三峽風光
西江是珠江的幹流,發源於雲南省曲靖烏蒙山脈的馬雄山,全長2214公里,它的長度和流域面積均居全國第三位,年流量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水質最好的的江河之一。從廣西梧州開始稱為西江,直到江門崖門止,之後流入浩瀚的南海,全長約400公里,所以又稱「八百里西江」。西江自古以來是交通要道,航運常年無阻。其支流眾多,廣東西部、廣西絕大部分和雲貴部分所產貨物,均可通過鬱江、柳江、桂江、賀江、南江(羅定江)、新江等支流,經肇慶而達佛山和廣州再通海外。西江流經肇慶的這一段,風光秀麗,勝跡眾多,特別是乘船觀賞羚羊峽景色,別有一番風味。肇慶已有兩千年歷史,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肇慶曾五次成為嶺南或大西南的軍事指揮中心。1564年至1746年,兩廣總督府便設在這里達182年。
西江在肇慶段有三峽——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羚羊峽位於肇慶城區東南部,在三峽之中,山最高水最深峽最長,最為雄偉壯觀。它由羚羊山和爛柯山夾西江而成。爛柯山主峰爛柯頂海拔904米,峰巒疊嶂,怪石嶙峋。羚羊山主峰龍門頂高615米,山高坡陡,緊逼江岸。峽谷綿亘7.5公里,河道窄、河床深,兩岸陡坡險峻,肇慶城區附近江面寬過千米,而進入峽內河道寬才330米,最窄處僅200米,水流湍急。以前,由於無機動牽引的水上運輸工具,東下的船艇還可順流直放,西上的船隻就要靠撐篙搖櫓、架槳揚帆,而更多的時候要由纖工拉纖。
❹ 廣東肇慶發生山火,地址位於羚羊峽,有哪些部門都參加了救援行動
進入秋冬季,天氣乾燥不說也是火災易發的季節,所以需要我們尤為防範才行。關東肇慶市羚羊峽附近就發生了一場森林火災,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據了解,接到報警後消防,應急等相關部門立即展開救援和滅火行動,從現場傳來的照片來看,這起火災范圍很廣,而且冒出了大量黑煙,由此可看出當時火情還是非常危險的,不過萬幸的是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大火也得到了控制。
當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一定要加強用火安全,比如出門時一定要關好電器和煤氣閥,禁止在危險場所吸煙或者玩明火,這些都是禁止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火災的發生,我們的生活也將遠離一系列火災和災難,希望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提高防火安全意識。
❺ 端州區有什麼神話傳說
端州區的七星岩是有不少神話傳說的借得西湖水一圜,
更移陽朔七堆山。
堤邊添上絲絲柳,
畫幅永留天地間。
肇慶七星岩的美,人盡皆知。七星岩的由來自古就被賦予了絢麗的神話色彩。據說,它與上天還有幾段「奇緣」哩!
女媧補蒼天 驅石落人間
遠古時代,黃帝的孫子顓頊與炎帝的後代共工一同爭奪天下,在斗爭得難分難解之時,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時間,一聲震天巨響,不周山被攔腰折斷。天地隨之發生巨變,山川移動,河水倒流,天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窟窿。
女媧目睹人類遭受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她遍涉群山,選擇了天台山。這里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煉石的理想地方。眾神幫女媧揀選了數不清的五彩石,女媧則在天台山上架起大火足足煉了七七四十九天,七塊補天巨石終於煉成。這七塊巨石通體熠熠生輝,閃耀著五彩光芒,眾神見了都嘖嘖稱奇。
女媧召集眾神商量:「天邊塌陷、星辰墜落,只有把巨石運去補上,人間才能重生。此去路途險惡,諸神誰願擔此重任?」話音剛落,七位神仙立馬上前一步領命。女媧非常滿意,她交給每人一條赭鞭,說:「有勞各位!只要揮動此鞭驅趕,巨石便可隨祥雲一同抵達。」七神接過赭鞭,便在夜色中騰雲駕霧而去。
話說七位神仙揮鞭驅石,一路順風順水不知不覺到了西江口。他們俯視大地,只見大江如白練一般蜿蜒,江兩岸青山綿延,美景無限。諸神看得痴了,一時竟忘記了趕路。忽然,不知從哪裡吹來了一陣無名狂風,直把巨石吹得搖搖欲墜。眾神趕緊扶穩,接著揮動赭鞭驅趕,誰知巨石紋絲不動,祥雲彷彿也著了魔似的不聽使喚,寸步不行。風越刮越大,神仙們愈發著急,將手中的鞭子揮得「啪啪」作響。突然,只覺得手中一輕,鞭子揮斷了。神仙們面面相覷,呆若木雞。
這時,一陣更大的狂風吹來,眾神連眼睛都睜不開。只聽見 「轟隆隆」幾聲巨響,嚇得他們趕緊睜開雙眼看個究竟:天啊,七塊巨石竟然不見了!環顧四周,哪還有巨石的影子。莫非它們被大風吹落入了人間?神仙們往下一看,果然,只見茫茫滄滄的霧海中,七塊巨石已變成了七座俊秀的山岩,正和碧綠的湖水交相輝映……
「妙哉!妙哉!」一神仙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此話怎講?」眾神仙表示不解。
「諸位請看,此七座高聳的山岩,前六岩並排而列狀若貫珠,後一岩橫控期背,像不像北斗七星?此乃仙境落人間呀!」
「正是!正是!無怪乎巨石不走,上天有意讓其長留人間壯美景啊!」神仙們無不額手稱慶,為七座山取名「七星岩」。
女媧知道此事後並無怪罪七位神仙,反而慶幸又為人間多造了一處奇觀勝景。女媧很快又煉出了五彩巨石,成功將天補好了,大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明末詩人陳恭尹曾作詩記錄:
媧皇未補星辰漏,
神人驅石為雲走。
赭鞭揮斷雲不走,
天風吹落西江口。
鐵拐李踢落星宿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七星岩的閬風岩上有一個大腳印,腳印旁有一個洞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決定在天庭大擺筵席,歡宴百神。
時辰未到,各方神仙就早已在南天門等候。有能歌善舞的七仙女,有神通廣大的八仙,只見嫦娥抱著玉兔、北極仙翁攜著北斗七星騰雲駕霧而來……
佳期吉時一到,鍾磬齊鳴,鼓聲咚咚,仙樂繚繞。神仙們紛紛落座,忽聞異香撲鼻,只見釀酒大仙正命小廝將一壇壇美酒呈上席來。嗜酒如命的鐵拐李早已嘴角流涎,他迫不及待自倒一杯,一飲而盡。同伴呂洞賓扯他衣角勸道:「玉帝還未先飲,何必如此猴急?」鐵拐李咂著嘴說:「錯過這等好酒不喝,真枉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不管那麼多!」說完揚起脖子又是一杯。
宴席上佳餚美饌、蟠桃仙果,應有盡有,神仙們觥籌交錯,好不熱鬧。鐵拐李只顧喝酒,不知不覺已耳酣腦熱,光禿禿的大腦門油光可鑒。這時,他搖搖晃晃站起來,杵著拐杖挨到北極仙翁的身邊,欲與之碰杯。北極仙翁素愛美酒,但從不貪杯。此時,他正端起酒杯細細品嘗,七件寶貝——北斗七星就擺在身後。誰知鐵拐李醉意闌珊,一趔趄,竟一腳踩在北極仙翁的寶貝上,更要命的是拐杖也在上面杵出了一個深深的洞眼。見此情景,北極仙翁心疼不已,唉呀呀地連聲叫喚。
「幾塊破石頭,值得如此大呼小叫?改天我賠你就是。」
「你如何賠?你不過是個瘸腿的乞丐!」北極仙翁氣極敗壞,將鐵拐李的「家底」也揭了出來。
北極仙翁這回可捅了大婁子。鐵拐李平生最忌諱 「瘸」、「乞丐」這些字眼,但凡被別人戳到痛處絕沒有輕饒的。只見他漲紅著臉,二話不說抬腳就向北斗七星連番踢去,北極仙翁的寶貝就翻著跟頭墜入雲霧,瞬間不見了蹤影。
北極仙翁氣得七竅生煙,指著鐵拐李半天說不出話來。他一拂袖駕起祥雲就往北斗七星消失的地方趕去。宴會上一陣騷動,玉帝也被驚動了。
北極仙翁很快回到了天庭,他徑直走向玉帝,聲淚俱下地訴說所見。原來北斗七星落在人間一個叫端州的地方,已化作了七座山岩。玉帝聞知也十分生氣,便與北極仙翁聯袂前往端州看個究竟,打算回來後再好好懲罰鐵拐李。
誰知玉帝到了端州,看見湖水懷抱著七座岩峰,水清山秀、景色如詩似畫,更勝天上仙境。玉帝不但怒氣全消,更因多了一個游樂的好去處而高興,便對北極仙翁說:「這里真是天地難尋的好地方,就此算了吧!你少了的七顆星星,就叫女媧娘娘替你煉過吧!」北極仙翁聽見玉帝如此一說,只好遵命,鐵拐李也因此逃過一劫。
如今,天上的北斗七星依然璀璨奪目,端州的北斗七星則成了嶺南的一處人間仙境,被稱之為「七星岩」,鐵拐李留下的大腳印和洞眼至今還清晰可見。
漁翁壘石造蓬萊
億萬年前,端州是一片茫茫的淺水海灣,岸上漁村點點,勤勞勇敢的端州百姓世代靠捕魚為生。
大海的性格喜怒無常,有時突然掀起驚濤駭浪,將捕魚的船隻打翻,把岸邊的房屋摧毀。漁民們深受其苦又無計可施,唯有暗暗祈求大海少發淫威,讓他們多過幾天安穩日子。
這天,可怕的大海又吞噬了他們的漁船,船上的三兄弟再也沒有回來。漁民們面對洶涌的大海,共同陷入了沉思……良久,一位威望很高的老漁翁開口說道:「不能再等了!要想漁船有處避風、房屋不受侵害,惟有在暗礁上壘石築山。」大夥都覺得老漁翁說得有理,紛紛響應,於是,浩大的壘石造山工程開始了。
男女老幼齊上陣,他們從山上開採石頭,然後用船運到暗礁處,一點一點地堆砌。眼看石山將露出水面,哪知一個巨浪撲來,石山就沒了蹤影。漁民們並不氣餒,彷彿有無窮的力量在推著他們繼續向前。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端州百姓的行動驚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起初,玉皇大帝非常不解:這些螞蟻一樣勞作的人們想與大海抗衡,真是蚍蜉撼大樹——太自不量力。當看到他們壘了一年又一年,失敗了一次又一次,依然孜孜不倦、誓不罷休時,玉皇大帝的心終於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命令大力神去幫助他們。
大力神來到星宮,揮鞭驅趕七座星石,騰雲駕霧來到端州。在海灣上空,大力神找准位置將星石一推,七座星石便翻著跟斗跌入海中。大海鼓噪著、翻騰著。在飄渺如紗的薄霧中,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在海面上盤旋滾動,不停地沖向蔚藍的天空,「轟隆——轟隆——」海底深處的沉雷滾動著,剎那間,七座蒼翠的山岩躍出了海面,婷婷玉立……
「仙助也!仙助也!」端州百姓驚奇地大叫,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石頭,在老漁翁的帶領下虔誠地跪下磕首。老漁翁喜極而泣,向天長呼:「感謝老天爺賜此蓬萊仙境,吾等感恩不盡啊!」玉皇大帝見此情景,不禁哈哈大笑。
從此以後,漁船有了避風港,大海也少了興風作浪,端州漁民過上了平安富足的生活。
斗轉星移,昔日的海灣早已消失,但玉皇大帝賜予的「蓬萊仙境」依然矗立人間,那就是聞名遐爾的肇慶七星岩。 端州區是廣東肇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座落在廣東省的中西部、 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居西江的中下游。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萬人。是粵西與珠江三角洲的交匯處,粵港澳通往廣西、雲南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地區,雨水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22.10℃, 因而冬不見雪, 夏不見酷。
七星岩風景區位於市中心北約4公里處, 1982年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由於地處熱帶,石灰岩易於溶蝕,從而發育成地下洞、鍾乳石、石筍、岩洞、石芽、石柱、石林等,使七星岩的景色更加絢麗、奇特、雄偉,有著濃郁的南國韻味和情調。景區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岩,分別是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坡岩。峰岩陡立峻峭,妖嬈多姿,好像點綴在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故稱七星岩。星湖煙波浩瀚,總面積達649萬平方米,湖堤長達20多公里,串起數個翠綠的小島,景色十分宜人,國家體委在該湖建有劃船基地。
歷史淵源
古詩雲:「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為雲走;赭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 傳說七星岩乃北斗星所化,流傳千年至今,歷代文人墨客贊嘆秀麗的七星岩是由天工造化和人工巧琢兩者結合的產物。如:約1400年前《南越志》里寫道:「有石室,自生風煙,南北二門,狀如人巧。意者以為神仙之下都……」,如唐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在石刻《端州石室記》就描述了石室洞人間仙境,盛贊石室奇妙景趣。清代武將吳聯詩:「七星峰連,洞壑雲煙。居天北斗,峙地巍然。嶺南勝跡,蓬萊比肩。攜尊較射,優焉游焉。歸去來兮,書以紀年」。自唐以來,各朝代文人墨客對七星北斗,人間仙境都有不少詩文、題刻。
基本內容
《七星岩的來歷之一》、《七星岩的來歷之二》、《七星化作七星岩》
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
1、 口頭傳說。
程東桂,男,1916年生,肇慶市郊人小學畢業,口述《七星岩的來歷》,覃志端1987年整理收集於《肇慶端州區民間傳說故事集成》。
黎輝,男,幹部,口述《七星岩的傳說》,楊然華1987年整理收集於《肇慶端州區民間傳說故事集成》。
覃天祐,已故,口述《七星化作七星岩》,劉偉鏗、覃志端1987年整理收集於《肇慶端州區民間傳說故事集成》。
2、 有關書籍記錄。
由丘均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肇慶民間故事》集有《七星化作七星岩》神話故事。1987年由劉偉鏗、陳錦潤、覃志端等人采編的《肇慶端州區民間傳說故事集成》集有《七星岩的來歷》《七星岩的傳說》《七星化作七星岩》等神話故事四則。
傳承譜系
自古代以來在肇慶市端州區、高要、鼎湖等地區民間廣為流傳
基本特徵
1、七星岩傳說是端州人民千錘百煉而流傳下來的集體創作的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曲折地反映了西江土著民族與誕生於川的女媧等原始氏族的關系,這正可以與近年來一些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提出的我國古人類由雲南向金沙走廊,東海走廊擴播的學說互相印證。既然七星化作七星岩的故事起源於遠古,這就從另一方面說明,西江文化在古代已經興起。可見,西江源遠流長,肇慶歷史悠久。
2、七星岩傳說在端州人民的口頭中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至今,情節生動、趣味性強,保留了民間語言鮮活、生動、風趣的特點,故事結構緊湊,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主要價值
1、民間文學價值。作為流傳在端州的一個民間傳說,「七星岩」傳說集思想性、娛樂性為一體,對民間傳說具有重要作用。
2、歷史經濟價值。對本地的旅遊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經濟價值。充分利用好這些神話傳說作宣傳,可以對本土文化的推廣,吸引更多的遊客來肇慶七星岩觀光,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
縣(市、區)級專家論證意見
星岩美景自古以來聞名遐爾,有關七星岩的傳說更是豐富多彩,為本地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人墨客均留有詩句,可為佐證。宋著名詩人黃公度《題石室岩詩》中「天上何時落斗星,化為巨石羅翠屏」,和「欲訪仙子問中訣」,分別指北斗七星化作七星岩和帝觴百神的傳說。明代後七子之一的吳國倫有「圓屋山形應七星,北斗胡為傍南奧」詩句;陳獻章著有《雙鳳石》詩二首;清代全祖望的《禾花仙女歌》;阮元的「五羊仙人來何處,必從此峽騎羊去」;以及陳恭尹的「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為雲走。赭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諸如此類,都與七星岩傳說有關,可謂數不勝數。發掘、整理、保護和傳承這些民間傳說和故事,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意推薦該項目為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❻ 羚羊峽的歷史
舊時,由於科技不發達,無機動牽引的水上運輸工具,這樣,東下的船艇還可順路直放,西上的船隻就要靠撐蒿抬櫓、架槳揚帆。更多的時候要由船工系纜登山拉纖。
明代以前,纖道錯落不整斷斷續續,行走不便。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高要縣知縣陸駒從這里經過,體會到纖工苦況,遂開始在峽山冷坑等處築橋梁,以便利行人和船隻上行。到明萬曆十年(1582年)才鑿石路,稱為「峽山旱路」。明萬曆三十九年,高要縣人陳一龍集資重修,並築橋13座,峽路才算真正成通途,這就是西江古棧道較完整的雛形。清嘉慶二年(1799年),高要縣知縣裴盛清再加以修理,築橋19座,棧道更完整。
據說,羚羊峽口北岸有一洞,曾建有「羚峽古剎」,因地處羚羊峽口,故而得名峽山寺。古寺始建於蕭梁時代(公元502~577年),唐時已很著名,曾是肇慶的一處佛教勝地。唐代著名詩人沈佺期、楊衡以及以「山雨欲來風滿樓」而揚名的許渾等,對峽山寺皆有題詠。唐朝以前,羚羊峽有很多猿猴出沒,在詩人筆下留下了不少猿啼三峽的文章,而到宋以後的詩歌文章,不再發現有猿啼的記載。峽山剎勝,曾為明、清代肇慶八景之一,可惜古剎近代被毀,今只留遺址。
山中的頁岩是製作端硯的石料。山上有峽山寺、歸猿古洞、清風閣、摩崖石刻、裴公十九橋、峽山旱路、涵碧樓、桂元精拾、葬花冢、伏波公子廊、龍門一洞天、古炮台等古跡,加上峽山合一的自然風景,唐、宋年間已享有盛名,成為歷代文人騷客流連忘返之地。也因而留下大量的詩詞文賦作品,唐代裴鉶著名的作品《孫恪傳》所寫的就是峽山寺和歸猿古洞的傳說故事。「羚峽歸帆」也被歷代評為八景之一。
羚羊峽地處西江下游,是由北面的北嶺山脈,南面的爛柯山脈,經西江河水的切割作用而成,西南至東北走向,西南起羚羊山,東北至後瀝,全長7.5公里。傳說仙人鞭羊往廣州,路經此地,一羊見這里風景秀美不願離去而得名。
羚羊峽的景觀,在隋代已被人們認可,唐宋以來,沈佺期、宋之問、張說、李邕、張九齡、李紳、許渾、余靖、周敦頤、郭祥正、米芾、陳與儀、李綱、葛長庚、李昴英等達官名流登臨游覽,並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楊衡稱贊羚山景色「勝絕固難儔」,沈佺期則具體描寫說「黃猄驕而受訓,山雞戲而頻舞,猿猴斗玩,虎嘯山林,山鷹低空盤旋,白鷺結伴翱翔於山巒江水之上」。唐時裴俐《傳奇》中的《孫恪》(《袁氏》)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自隋朝到清朝,在不足8公里的羚羊峽,其古跡有史載可查的遺址,先後有峽山寺、靈華寺、龍華寺、文殊清庵、天後廟、娘娘廟、太監廟、鎮溪廟、伏波公子廟等。
羚羊峽在唐朝已定為端溪妙景。明代以後,肇慶八景又有羚峽歸帆、硯渚清風。現存景觀有仙猿古洞、出入山虎、望夫歸石、羚山炮台、硯坑遺址、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峽山旱路和清風閣摩崖石刻等。
❼ 廣東省肇慶市的關於羚羊峽的作文求解
好作文,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位於肇慶市區東部,森林公園面積1518.5公頃,森林公園距離廣州市中心約110公里車程,佛山市中心約80公里車程,雲浮市中心約60公里車程,屬於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內。羚羊山屬低山丘陵地貌,由羚羊山主山體組成,山勢呈北低南高。現肇慶市已開通兩路接駁公交專線到達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羚山湧入口廣場,交通十分便利。羚羊山森林公園已購置了5艘遊船,遊客可選擇乘坐遊船游覽西江,觀賞江峽美景。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景區與七星岩景區、鼎湖山景區鼎足而立,景區內自然景觀多不勝數,動植物資源豐富,享有「肇慶市綠核的美譽,人文史跡星羅棋布,休閑、健身、科教、親子等功能的游樂項目種類繁多,是珠三角地區甚至是廣東地區森林體驗、森林康養的最佳去處。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地處北回歸線南緣,森林覆蓋率達94.3%,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茂密的森林環境同時形成典型的小氣候特徵,適宜開展各種生態旅遊,是療養避暑的好地方,同時也適宜植物生長和動物繁殖繁衍。受南亞熱帶季風影響,羚羊山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高溫多雨。氣溫方面,受太陽輻射、地形地貌、大氣環流等諸因素影響,區域多年平均氣溫在20.8-22.0℃之間,以7-8月份氣溫最高,1月份氣溫最低(肇慶市志)。累年平均日照時數約1530-1860小時,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83%。一年中,月平均相對濕度以4-6月份最大,為83%-87%;以11月至翌年1月份最小,為72%-80%。平均降水量1380-1800毫米,降水量在年內分配不均勻,冬春少,夏秋多,4-9月的降水量約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0%。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由於其較好的森林條件,形成了獨特的森林小氣候,擁有豐富的森林風景資源。春季青芽抽穗,萬物清新,空氣中高含量的負離子對人身體具有保健、療養之效;夏季山谷中清風徐徐,雨後霧靄彌漫,林靜翠滴,是避暑、休閑的好去處;秋季秋高氣爽,歷來是旅遊的好季節;冬無嚴寒,也適宜開展旅遊活動。一年內光照充足,干濕分明,對發展旅遊十分有利。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集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於一體,其中,羚羊峽古棧道沿山而建,全長9.9公里,保留了峽山寺遺址、靈華廟遺址、清風閣摩崖石刻、裴公19橋遺址、峽山碑亭遺址、羚山炮台、纖痕篙坑等眾多文物。其中,清風閣景觀節點內的文物比較集中,可清晰尋到岩體古道、摩崖石刻、纖痕、篙印,盡情感懷「古道斷橋」的歷史滄桑。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的開放吸引了眾多遊客,客源以肇慶當地及珠三角區域中短期遊客為主,2016 年國慶旅遊旺季期間每天接待遊客約2 萬人,周末每天接待遊客約1.1 萬人。開放一年至今接待旅遊人次過百萬。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主要包括四大功能區:擁有優美的松林森林景觀和奇特的山岩地形地貌景觀的核心景觀區;以森林康養、森林體驗、親子科普為主題,能讓遊客深度感受羚羊山優良的生態環境,領略「江、山、峽」絕美風光的一般遊憩區;以生態保護、修復保育功能為主的生態保育區;以及提供基本的遊客服務、咨詢以及停車管理等服務功能的管理服務區。同時通過復興肇慶鼎湖當地的原住民文化、植入藝術時尚元素的手段,將羚羊山腳下的村落打造成西江岸邊充滿民族風情的羚羊小鎮。
目前,山上交通、生活配套設施正在分期建設中,其中主要內容包括:1、一條路寬6米全程20.1公里的林區一級公路,方便遊客自駕車進入公園各景區。2、藍田主入口公園及遊客服務中心。3、被評為2017全國自駕車運動營地的羚羊山自駕車運動營地位於上龍門坑,是一個集景區、度假、娛樂、休閑、運動為一體的汽車露營地,適合愛好運動的年輕一族。4、氧森谷森林康養基地位於下龍門坑,是集「森林、濕地、溪流、氧吧」為一體的森林康養基地,高濃度的負離子令人心曠神怡、洗肺養心。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除具有奇特的人文景觀外,其迷人的自然風光更讓人流連忘返。羚羊峽兩岸是欄柯山和羚羊山,沿河兩岸懸崖百尺,怪石林立,羚羊峽有"華南第一峽"美譽。
廣東羚羊山森林公園山高林幽、日望峽谷、雲霧日月、鮮泉山溪,無愧為端城之古跡,旅遊之勝地,避暑之佳處,養生之神境。
❽ 廣州上次下雪要追溯到什麼時候
廣州地區下雪考略
屈大均曾雲:「廣州有霜而無雪,然霜亦微薄不可見。」②道光《廣東通志》亦雲
:「嶺以南無雪,霜亦不常見。」③廣州地處亞熱帶,冬日無雪,是常規,但天有不測
之風雲,偶然飛雪,亦無足怪。屈大均就曾詠過羅浮山的大雪,也詠過羚羊峽的積雪④
,道光《廣東通志》多次記載了廣州下雪。�
不僅廣州有雪,連海南島的萬州(今萬寧縣)、瓊山、臨高、澄邁也曾下過雪。正德
《瓊台志》載正德元年(1506)「冬,萬州大雪」,當地舉人王世亨有歌雲:「撒鹽飛絮
隨風度,紛紛著樹應無數。嚴威寒透黑貂裘,霎時白遍東山路。……粵中自古原無雪,
萬州更在天南絕。岩花開發四時春,葛衫穿過三冬月。昨夜家家人索衣,檳榔落盡山頭
枝。小兒向火圍爐坐,百年此事洵稀奇。」崇禎九年(1636)十二月望,臨高縣「雨雪三
日夜,樹木盡枯」⑤。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瓊山「雨雪,卉木隕落,椰、榔枯
死過半」⑥。嘉慶二十年(1815)十一月,澄邁縣「天降大雪,榔、椰,樹木多傷」⑦。
海南島尚且飛雪,何況廣州?唐代詩人許渾《冬日登越王台懷舊》詩有句雲:「河畔雪飛
楊子宅,海邊花盛越王台。」⑧楊子,指楊孚,東漢和帝(?-105)時人,楊子宅在珠江南
岸。明黃佐《廣州先賢傳》說:「楊孚宅在江滸南岸,嘗移洛陽松柏植宅前,隆冬飛雪
盈樹。」這可能是廣州下雪的最早記載,但這次下雪,既無年月,又不見當時人的記錄
,如作為「以詩證史」,尚欠佐證,只可作傳說而已。
南宋以降,廣州下雪,見諸方誌及時人題詠者,有「淳佑五年(1245)十二月廣州大
雪」。戴璟《廣東通志稿》引《郡志》雲:「臘初,大雪三日,積盈尺余,炎方所未有
也。時經略使方大琮躬出省視,貧民與諸營疲卒,均給緡錢,以恤其寒,闔郡大悅。」
⑨永樂十三年(1415)冬,廣州、番禺、南海「有雪,梅花枯死」⑩。嘉靖十六年(1537)
冬,番禺、南海大雪。⑾萬曆四十六年(1618)十二月,從化大雪三日。「時冱陰寒甚,
晝下如珠,次日如鵝毛,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盡壁立,林皆瓊挺。老父俱言
從來未有也。自是連歲大稔。」⑿崇禎七年(1634)從化大雪。⒀
順治十一年(1654)正月十八日,廣州、龍門大雪。⒁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二十夜
,廣州、番禺、南海大雪。⒂二十一日午,龍門大雪。⒃詩人陳恭尹作《廣州客舍夜雪
歌》詠之雲:「季冬二十日始暝,玄雲四塞天氣凝。小雨初從屋角來,漸覺蕭蕭駭群聽
。開軒出立白照眼,把燭低看雪填徑。紛披相屬聲更希,委積爭高色逾瑩。童子盛歸錦
袖中,主人為續清尊興。……」⒄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廣州、番禺、南海「大霜雪
,樹木多枯死」⒅。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一月從化「霜雪屢下,樹葉盡枯,果木殺傷
甚眾,明年,荔枝不熟,春夏大旱」⒆。十二月,廣州大雪。⒇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
,新豐下雪。(21)雍正六年(1728)冬,新豐大雪。(22)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廣州
、番禺、南海有雪。(23)乾隆四十七年(1782)冬,新豐大雪。(24)乾隆五十三年(1788)
春二月,清遠「連日雨雪」(25)。道光十一年(1831)冬,南海、龍門有雪。(26)道光十
二年(1832)十一月,南海、龍門有雪,清遠「雪下數尺如棉花」��(27)。道光十三年
(1833)冬,新豐大雪。(28)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二十二日,廣州大雪,當時居廣州
的東莞詩人何鯤在《乙未臘月二十一夜廣州大雪》詩中描述雲:「……乙未臘月廿一夜
,打窗淅瀝隨風下,千門萬戶敞凌晨,青年皓首群相訝。初疑羅浮春已催,千樹萬樹梅
花開,又疑五月木棉熟,南海廟前飛雪來。子夜飄搖日中止,鴛瓦平溝屐沒齒。兒童戲
弄范以模,手掬瑤璠仙門里。人盡冰銜在玉堂,蠣牆龍戶生輝光,沉香浦凍珠成海,白
雲山擁玉為岡……」(29)番禺大雪,「自是連年大熟」(30)。南海「大雪漫天如飛絮,
積地四寸余」(31)。龍門「寅卯刻大雪漫天,如飛絮,樹屋皆白,積地三四寸,辰刻乃
止」(32)。
咸豐十一年(1861)十二月初,廣州、番禺大雪。番禺詩人潘恕《雙桐圃集》中《九
曜橋賞雪歌》描寫道:「今年辛酉(1861)臘月初,上天雨雪如珍珠。瑩瑩魚目光閃爍,
皎皎晶鹽堆密疏。」這次下雪,廣州地區各種方誌均不載,潘恕之詩,記載有具體年月
而且形象生動,較為可信,可補其失。�
同治三年(1864)正月十五,清遠「雷震雨雪」(33)。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二十九
夜,廣州、番禺、南海「風雪雷電雪霜並至,陰寒歷六旬乃解」,「魚多凍死」(34)。
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清遠「雨雪,耕牛多凍死」(35)。同年十一月二十八、二十九
日,廣州、番禺、南海、龍門「連日大雪」(36),清遠「二十七日微雪,二十八、九兩
日大雪,平地積至二寸余,為百年所未見」(37),增城「夜寒大雨,著處凝結成冰,塊
大逾尋丈,草木皆枯,牲畜多凍死」(38)。�
民國8年(1919)正月初三,清遠微雪。(39)民國9年(1920)十二月初一,清遠「落雪
」(40)。�、
由於民國以來,廣州和各縣志書成書年代不一,且有中斷。如《廣州府志》中斷10
0多年,各縣志下限也不盡統一。暫以已見之於志書的為錄,不排除有下雪而缺記載之事
。是以民國以來廣州地區的降雪記錄,另待專文考證。
❾ 想知道: 肇慶市 從四中到羚羊峽怎麼坐公交
四中到羚羊峽是沒有公交車的,只能是自駕或者是打的,建議沿著堤圍二橋個邊去羚羊峽會近些,那樣子駕車到堤圍盡頭就是羚羊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