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東部供水范圍是指哪個區

廣州東部供水范圍是指哪個區

發布時間: 2022-06-16 10:59:35

❶ 城市供水

一、概述

深圳市地處華南地區,年平均降雨量1966.3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0.51×108m3,人均水資源量250m3(2005年),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的九分之一和廣東省的六分之一。淡水資源的短缺給深圳市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市政府實行向水傾斜的政策,大力加強城市供水工程的建設。全市現有水源工程在97%供水保證率時的總可供水量為15.04×108m3,在東部供水二期工程和北線引水工程實施後,全市水源工程在97%供水保證率時的總可供水量為19.27×108m3,其中境外引水15.93×108m3,本地及其他水源3.34×108m3,基本滿足了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隨著人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深圳市今後用水量將持續增長,預測2020年全市人口將達到1014萬人,GDP達到2萬億元人民幣,預測屆時需水量達到26×108m3

深圳市供水水源主要以境外引水和本地水為主,兼有少量地下水和海水利用。境外引水主要依託東深供水工程和東部供水工程兩大境外調水水源工程,以供水網路干線及其支線、龍口-西坑供水工程、北環管道以及深圳水庫東側沙灣泵站為原水輸配系統,實現東深引水、東部引水和本地水源相互連通、合理調配。境外引水及輸配水工程聯合本地蓄水工程形成了全市供水水源網路系統。

深圳市城市供水水廠屬多中心、組團式布局,水廠建設點多面廣,供水規模、技術狀況參差不齊,既有設施、設備、工藝先進,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大型水廠,又有設施設備簡陋、陳舊、落後的中、小型水廠。目前全市共有供水企業近27家,水廠59座,日供水能力約590.5×104m3,供水管道長度約1.3×104km,用水人口接近1300萬人次,2006年全市主要供水企業總供水量14.5×108m3

二、城市水資源現狀

(一)水文氣象

深圳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為225℃,實測最高氣溫為38.7℃,實測最低氣溫為0.2℃,無霜期為355d,年平均日照時數1933.8h,年平均濕度76.8%。該市位於東亞季風區,受季風環流控制,冬半年和夏半年氣流明顯交替,影響到四季的氣候變化。海洋對該市氣候影響較大,使深圳地區氣溫的年較差及日較差都較小,年降雨量大,雨日多,大氣溫度高。海岸山脈等地貌帶的存在,使得冬季氣溫南北差異較大,風速自南向北遞減。

(二)降雨

深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66.3 m m,降水量在地區上的分布主要受海岸山脈等地貌帶影響,呈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多年平均雨量:東部地區在2000 m m以上,中部地區在1700~2000 m m,西部地區在1700mm以下。

深圳市降水從成因上分析,由台風帶來的台風雨量在全年的降水量中所佔比重較大。據1950~1979年30年的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台風雨量為689.0mm,佔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6%。最大年份的台風雨量可達1648mm(1964年),占當年降水量的69%。深圳市降水的另一個特點是降水強度大,暴雨多。多年平均年暴雨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降雨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多年平均汛期4~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的85.3%。

(三)蒸發

深圳市氣候炎熱,常風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大,水面蒸發量也大。根據多年資料統計計算,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752mm。

水面蒸發量年內分配不平衡,汛期(4月至9月)氣溫高,水面蒸發大,蒸發佔全年的54.8%;非汛期(10月至次年3月)氣溫低,水面蒸發小,蒸發佔全年的45.2%。

經分析,1980年以後,深圳市的水庫蒸發能力有增加的趨勢,其中1990年以後,水面蒸發能力明顯比1980~1990年這十年有所增加,增幅達16%。

蒸發量在空間上變化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內陸遞減(圖2-1-8)。

圖2-1-8 鐵崗水庫蒸發量變化過程線

(四)水資源總量

一定區域內的水資源總量是指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量,即地表徑流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的總和。

1.地表水資源

深圳市地表徑流量主要靠降雨補給。根據《深圳市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深圳市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9.18×108m3,50%、75%和97%保證率時年徑流總量分別為18.28×108m3、13.90×108m3和7.70×108m3

2.地下水資源

深圳市地下水按其儲存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力特徵,可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大類型。地下水資源總儲量為10.34×108m3,其中以徑流形式存在的地下水儲量約為5.85×108m3(即可變儲量)。

3.水資源總量

根據以上分析,深圳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9.18×108m3,地下水資源總量為5.65×108m3,扣除重復計算量4.34×108m3,則深圳市水資源總量為20.5×108m3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966.3mm中約有56%形成河川徑流,其餘約44%消耗於地表水體、植被、土壤的蒸散發和潛水蒸發;年降水量中有23%入滲地下補給地下水,成為地下水資源,其餘部分主要消耗於潛水蒸發。這基本符合深圳市自然地理特點和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轉化規律。

4.河流水系

深圳市境內共有大小河流310餘條(含其支流在內),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km2的河流69條,大於100km2的河流5條,主要是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深圳河和茅洲河。在310條河流中有71條河流為感潮河流。小河溝數目多、分布廣、幹流短是深圳市水系的一個特點。

深圳市主要河流概況見表2-1-7

表2-1-7 深圳市主要河流概況

續表

5.現狀供水量匯總

深圳市的供水主要來自境內的中、小型蓄水工程和境外引水工程,地下水工程一般作為部分廠家自備水源。

圖2-1-9 2006年深圳市供水量統計圖

2006年,全市總供水量17.31×108 m 3,其中境外引水總量11.89×108 m 3,占總供水量的68.7%。特區為5.31×108m3,寶安區為3.76×108m3,龍崗區為2.82×108m3。供水量組成為地表水源供水16.76×108m3,占總供水量的68.7%,地下水源供水5541×104m3,占總供水量的3.2%,污水處理回用42×104m3,占總供水量的0.02%。2006年深圳市行政區分區供水量見表2-1-8,供水量統計圖見圖2-1-9。

表2-1-8 2006年深圳市行政分區供水量 單位:×104m 3

三、供水工程現狀

(一)供水格局

目前在供水格局上,深圳市已形成以特區內片區、寶安片區(含光明新區)和龍崗片區為三大單元的分區供水格局。

特區內水源和原水輸配管網發展較為完善,已初步形成由北環輸水干管供給東深水和由供水網路干線供給東部水的供水系統。在境外工程檢修期,主要由深圳、梅林、西瀝和長嶺陂水庫調蓄水量供給。

寶安片區主要利用供水網路干線引入東部水,龍西工程引入東深水,結合鐵崗、石岩、長流陂等調蓄水庫形成主要供水水源網路。其中寶安區中西部(寶安中心組團、西部高新組團和西部工業組團)主要依靠鐵石支線、石松支線引入東部原水,以及鐵崗、石岩水庫的調蓄水量供給,東部龍華、觀瀾片區(中部綜合組團)以通過西坑水庫取用龍西供水工程分自龍口泵站的東深水為主。

龍崗片區水源由東部水源、東深水源及本地水源3部分組成。本地水源相對較缺乏,只能滿足各街道少量用水,大部分原水依靠東部供水工程和東深供水工程供給,其中東部原水通過供水網路干線,經坪地支線、橫崗調蓄工程、大山陂應急供水工程、炳坑水庫應急供水工程供給;東深原水依靠龍口泵站和沙灣泵站供給。正在建設的大鵬半島原水工程將把東部水送至赤坳水庫進行調蓄,並送至葵涌徑心水庫供給大鵬半島。

(二)供水工程

深圳市供水工程現狀,主要包括境外引水工程、輸配水工程、蓄水工程以及少量的提水、地下水和海水利用工程。

1.境外引水工程

深圳市的境外水源來自東江。東深供水工程和東部供水水源工程是深圳市兩大境外水源骨幹工程。

東-深供水工程是向香港、深圳市以及工程沿線東莞市城鎮提供東江原水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工程設計供水規模為24.23×108 m 3/a,設計流量為100 m 3/s,其用水量分配為:香港11.0×108 m 3,深圳市8.73×108m3,沿線4.0×108m3,機動富餘水量0.5×108m3。

東部供水水源工程分為兩期,一期工程取水量為3.5×108 m 3/a,設計流量15 m 3/s。目前正在建設東部水源二期工程,工程取水量為3.7×108m3/a,設計流量15m3/s。兩期工程建成後,東部供水水源工程可引水7.2×108m3/a。

2.輸配水工程

為實現境外引水與本地水庫聯合調度,深圳市興建了供水網路干線、北環輸水干管以及北線引水工程等輸水工程,通過鐵石支線、石松支線、坪地支線、橫崗調蓄工程、龍口-西坑供水工程等支線工程,連通深圳、西瀝、松子坑、清林徑、鐵崗、石岩等調蓄水庫,將東江原水輸送到全市各個片區,形成東部水和東深水的雙水源供水保證體系。目前,全市已建及在建各級配套輔助水支線15條,總長213.7km。

3.蓄水工程

截至2006年,全市共有蓄水水庫173座,其中供水水庫有124座,包括中型水庫10座,小(1)型水庫62座,小(2)型水庫52座,供水水庫在50%、75%和97%保證率情況下的可供水量分別為4.04×108m3、3.31×108m3和2.69×108m3

4.其他供水工程

深圳市目前建成較大的河道提引水工程有2處,分別位於茅洲河和觀瀾河。茅洲河提水能力為5 m 3/s,觀瀾河提水工程提水能力為6 m 3/s。全市每年還有少量的地下水開采工程,年開采量約0.55×108 m 3,其中淺層地下水0.23×108m3,深層地下水0.32×108m3。深圳市是一個擁有豐富海水資源的區域,目前全市尚無海水淡化工程,海水基本用於電力企業的工業冷卻水,2006年深圳市海水直接利用量為72.9×108m3

四、城市供水工程規劃與實施

(一)水源規劃格局

為確保深圳市供水安全,全市規劃新建與擴建水庫,修建儲備水源工程,開展非傳統水資源利用、完善供水網路建設和配套水廠建設。

通過水資源合理配置,深圳市城市供水今後總體布局將形成以東江徑流、本地水庫自產水和海水為「源」,以東部供水水源工程、東深供水工程和供水網路干線、北線引水工程等輸水工程為「線」,以深圳、鐵崗、公明、松子坑、清林徑和海灣等水庫為「調蓄中心」,以凈水廠為「點」的跨流域、跨區域的引、蓄、提、供、用協調統一的城市供水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二)水源建設

1)境外水源工程建設:完成東部供水二期工程。

2)蓄水工程建設:新建東涌水庫、洞梓水庫、徑子水庫共3坐水庫;擴建鐵崗水庫、銅鑼徑水庫、長嶺皮水庫、松子坑水庫、鵝頸水庫、徑心水庫、甘坑水庫、鐵坑水庫和打馬瀝水庫9座水庫。新建、擴建水庫97%保證率下的新增供水量為1960×104m3,增加調蓄庫容1.20×108m3

3)儲備水源建設:建成清林徑引水調蓄工程、公明供水調蓄工程、海灣水庫工程,增加調蓄庫容4.0×108m3

4)供水網路建設:完成北線引水工程(120×104m3/d)、大鵬半島支線供水工程(沙湖-葵涌段)(40×104m3/d)、大鵬半島水源工程-壩光支線工程(30×104m3/d)、鹽田支線供水工程(18×104m3/d)、大工業城支線供水工程(55×104m3/d)6條分區分片供水的輸配水工程建設。

5)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實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雨水利用工程、龍華二線拓展區雨水利用工程、深圳市僑香村經濟適用房住宅區、龍崗高級技工學校雨水利用工程及蓮花山公園雨洪利用工程;開展南山蛇口(2.7×104t/d)、福華德電廠(0.2×104t/d)海水淡化及鹽田、南山、大鵬半島片區海水直接利用試點工程建設;建設以南山、福田、濱河、羅芳、西麗、草埔等污水處理廠為主體的污水回用工程片區,開展蛇口、人民大廈、中銀小區、鯨山別墅區、越眾小區、翠園小區及福華大廈等中水回用試點工程建設。

(三)城市供水水廠

新建南山水廠、紅木山水廠、光明水廠、朱坳水廠(四期)、鳳凰水廠、石岩水廠、獺湖水廠、大工業城水廠等主要水廠;擴建蛇口東濱水廠、筆架山水廠、鹽田水廠、甲子塘水廠、五指耙水廠、觀瀾茜坑水廠、荷坳水廠、南坑水廠、苗坑水廠、鵝公嶺水廠、坪地水廠及中心城水廠等主要水廠。新建和擴建水廠新增規模246×104m3/d。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供水水源水環境現狀

1.供水水庫

根據現狀調查,深圳市主要供水水庫水質總體狀況良好,絕大部分水庫均為Ⅱ類水水質,深圳水庫、鐵崗水庫、赤坳水庫在個別水期內均達到Ⅰ類水水質標准,水質狀況進一步好轉。深圳市已劃定水源保護區的28座水庫中,僅7座水庫水質超標,其中5座均為未設常規監測斷面的水庫,其餘2座位於石岩水庫和羅田水庫,主要超標物為COD和高錳酸鹽,超標的主要原因為入庫支流的COD貢獻率較大,應採取措施,進一步控制入庫支流的污染負荷。深圳市飲用水水源地營養狀態總體良好,僅個別水庫有輕度富營養化,這部分水庫數量僅占評價水庫數量的7%。2005年深圳市主要水庫水質評價結果匯總見表2-1-9。

2.提水河道

據最新河道普查結果,由於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和雨污混流,全市大小河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絕大部分達不到水功能、水質的要求。作為深圳市供水水源的茅洲河與觀瀾河水環境質量逐年惡化,水污染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表2-1-9 2005年深圳市主要水庫水質評價結果總表

1)茅洲河:茅洲河上游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非離子氨、揮發酚、石油類和總磷的年均值超過Ⅲ類標准,懸浮物、亞硝酸鹽氮、總汞、總鎘和六價鉻的監測值也出現超標,水質劣於V類。茅洲河下游懸浮物、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總鎘、石油類和總磷的年均值超標,總硬度和非離子氨的監測值也出現超標、水質劣於V類。

2)觀瀾河:觀瀾河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非離子氨、揮發酚、石油類和總磷的年均值超過Ⅲ類標准,懸浮物、亞硝酸鹽氮、總汞、總鎘和六價鉻的監測值也出現超標,水質類別為劣V類。

深圳市本地水資源缺乏,現有的供水水源水環境的惡化,不僅嚴重影響城市景觀和人居環境質量,也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二)水環境保護規劃

1.規劃目標

通過採取水源涵養林建設等各種水生態系統保護或修復措施,遏制供水水源局部水生態系統失衡趨勢,促進其良性循環。確保城市飲用水庫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由98%提高到100%。水源保護區內平均林地覆蓋達到65%以上,林木郁閉度達到95%以上。

2.主要措施

1)污染源控制:污染源控制包括對污染水體的點源和面源的控制。點源污染的控制以排污口截污、污水處理和排水系統建設為重點。面源污染控制主要包括①源頭控制;②湖濱綠化結合自然濕地以控制湖周面源污染;③末端治理。

2)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系統是利用濕地凈化污水能力人為建設的生態工程措施,該措施是將石、砂、土壤等材料按一定的比例組成基質,並栽種經過選擇的水生、濕生植物,組成類似於天然濕地狀態的工程化濕地系統。人工濕地分為浮生植物系統、挺水植物系統和沉水植物系統。通過基質、植物、微生物的凈化作用,對TN、TP、COD、BOD及重金屬等有較高的去除率,可以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控制面源污染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

3)前置庫:將原有的流域及水庫分為主庫、前置庫及上游的流域區。前置庫可以看作一個污水處理系統,是將上游的污水在入庫之前先被納入前置庫中,經過沉澱、植物吸收,水變清後再排入主庫中。前置庫對原來直接進入主庫的流水進行凈化處理,可以減少主庫源水的污染物,同時可以減少泥沙入庫量。前置庫技術因其費用較低,可以多方受益、適合多種條件等優點,是目前防治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內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

4)庫濱帶修復:通過在庫濱實施人工濕地、生態礫石及植被修復等生態工程,對水力流動條件較差和重污染區水體進行處置凈化,吸附和轉移來自面源的污染物、營養物,改善水質,截流固定顆粒物,減少水體中顆粒物和沉積物,同時為生物繁殖生長提供棲息地,達到庫濱帶的生態修復。

5)水源保護林:水源保護林建設能改善林相結構,增加林地覆蓋率,提高水源涵養能力,有效控制和減輕面源污染。由於森林的過濾、吸收和蔭蔽作用,當降水和徑流經過森林的林冠層、枯落物層和土壤層的過濾、截留作用後,可以大大減少水中有害化合物的種類與濃度;而且由於水體水溫低、流動性等特點,因而水質純凈、溶解氧豐富、病原體較少。

6)水庫水體修復技術:通過可控制的人工溪流生態系統,調節水流、光強和基質等條件,發揮著生藻類生長迅速、繁殖快的特點,去除水體的過剩營養,改善水質,增加溶氧。同時,結合水草恢復和景觀建設等工程,運用食物網理論和生物操縱技術,在符合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湖區調整漁業結構,以土著魚類的增殖為重點,發展無環境污染的生態漁業,建設魚類觀賞區和垂釣區;劣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湖區,考慮以魚控藻措施,重點建設魚類控藻區。

7)水源保護區隔離工程:隔離工程主要是在一級水源保護區邊界設界樁、建圍網,實行半封閉管理,清除苗木、花場,補種水源涵養林,荔枝等果林先期自然生長,逐步改造成水源涵養林。實施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隔離工程,可以有效阻隔外來人員進入保護區,路邊防撞欄、攔蓄池(在其他項目中建設)等能有效減低危險運輸品傾瀉入水庫的風險,提高水庫水質的安全保障。

六、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問題

1)水量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根據預測深圳市2020年城市需水量將達到26×108m3,目前可以確定的可供水量為19.27×108m3,供水缺口達到6.7×108m3,這部分缺口規劃採用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加大境外引水來彌補。然而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時期逐步進行的過程,滿足遠期用水還存在一定的缺口。

2)非傳統水資源利用尚處於起步階段。從供水水源看,深圳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多局限於傳統水資源,大力開發利用雨洪、海水、污(中)水等非常規水資源,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解決深圳市水資源短缺的途徑之一。深圳市擁有豐富的非常規水資源量,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潛力,但由於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引以及其他實際存在的困難,目前無論是污水處理回用、海水利用還是雨洪利用僅處於起步階段。

3)缺乏多水源優化調配系統。深圳市水源組成眾多,輸配網路復雜,現有的水源調配主要是單一水源工程的需求調配。今後隨著非傳統水源的發展、供水網路的逐步建成與完善,各種水源之間需要實施聯合調度,確保各水源工程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功能,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二)建議

1)開展解決遠期需水缺口的相關研究。由於深圳市遠期需水仍然存在一定缺口,僅僅依靠加大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來解決存在許多方面的不確定因素是不夠的。為了保證城市的供水安全,深圳市應加強與周邊城市的水務合作,從流域、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開展增加境外引水的研究,經濟合理地提出解決深圳市遠期需水缺口措施。

2)建立供水水源優化調度系統。為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需要建立以取、輸、配水各子系統組成的優化調度系統,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供水的可靠性與經濟性。

3)加強各組團供水管網聯系。特區外供水主要以街道為單位,相互之間缺乏聯系,不利於增加供水的互補性和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建議加大各組團之間的供水管網聯系,使各組團之間甚至各個區之間的供水能夠相互調節,提高整個城市的供水保證率。

4)進一步加大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由於深圳市本地水資源缺乏,長期依靠境外引水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也不符合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思路,今後應重點加強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法規條例,對於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予一定的優惠措施,使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經濟動力與政策保障。

❷ 廣州市區的范圍是什麼包括哪些區

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東山、芳村、蘿崗原為老七區之一,後因合並而撤銷,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

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後,就採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

參考資料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是廣佛都市圈、粵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徵。全年平均氣溫20-22為攝氏度,是中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氣溫達28.7℃。最冷月為1月份,月平均氣溫為9~16℃。平均相對濕度77%,市區年降雨量約為1720毫米。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7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月、11月、和3月氣溫適中,12至2月為陰涼的冬季。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

❸ 廣州自來水的水源是哪兒

從化市的流溪河。

❹ 廣州東區屬於哪個區

廣州東區屬於廣州省中山市。

東區於1988年建區,是中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東區位於中山市城區的東部,區境面積71.4平方公里,東與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朗鎮為鄰,南靠五桂山千秋嶺,西與北區、蓮峰區、中區相連。

東區境內有丘陵山地、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向北傾斜。境內有大小山丘34個,大部分在境內的長江村。疊石坑海拔222.8米,是東區的最高點。境內長江水、長命水和金鍾水向北流入石岐河。區內南端4公里的新安村內有一座海拔139米的古香林山,面積3平方公里。

在南坡建有一座容量360萬立方米的金鍾水庫。在長江村內建有1座總容量為5040萬立方米的全市最大的長江水庫。東區瀕臨珠江口,東距出入境口岸中山港6公里,南至澳門50公里。

(4)廣州東部供水范圍是指哪個區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東區下轄10個社區:花苑社區、竹苑社區、桃苑社區、夏洋社區、長江三溪社區、東裕社區、起灣社區、橋崗社區、齊富灣社區、新鰲嶺社區。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社區:

1、花苑社區位於中山市城區中心地帶,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社區范圍東至興中道、西至華柏路、南至中山三路、北至孫文東路,佔地面積約0.68平方公里。

2、橋崗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於2003年,轄區面積:1310.47公頃,社區坐落於東區西南部,北接博愛路、西邊與南區相鄰、東至城桂路、南部有金鍾水庫環抱。

3、中山市東區齊富灣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於2003年,地處東區長江北路與康華路交界處,距東區辦事處約3公里,東至長江北路,西至起灣路,南至孫文口,北至東祥路,土地總面積約7.2平方公里。

❺ 廣州區域劃分以下具體是指哪裡廣州東北區、廣州東區、廣州南區、廣州其他區、廣州西北區、廣州西區。

不同的區域在廣州不同的行政區,具體是:
廣州東北區(花都區)
廣州東區(黃浦區、天河區)
廣州南區(海珠區、番禺區)
廣州其他區
廣州西北區(從化市)
廣州西區(白雲區、越秀區、荔灣區)

只是將考場進一步細分了,方便報考!
就看去哪裡方便就去哪吧!

❻ 廣州市!有幾個區!分別是哪幾個區!

廣州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番禺、花都、增城、從化,共十一個區。下面介紹其中幾個區:

越秀

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郡(後縮為七郡),廣州仍稱南海郡,歸屬交趾部後稱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圍縮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廣西梧州,廣州城曾一度較前衰落。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漢代廣州地區行政范圍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

廣州_網路

❼ 廣州有哪幾個區

廣州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番禺、花都、增城、從化,共十一個區。下面介紹其中幾個區:

越秀

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郡(後縮為七郡),廣州仍稱南海郡,歸屬交趾部後稱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圍縮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廣西梧州,廣州城曾一度較前衰落。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漢代廣州地區行政范圍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

廣州_網路

❽ 廣州的中心區是什麼區,總共多少個區,各區的名字

廣州的中心區分別是:行政中心區是越秀區、教育中心區是海珠區、文化中心區是荔灣區、商業中心區是天河區。

廣州市共有11個區:

1、越秀區:

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雲山山腳,與白雲區相鄰。

2、荔灣區: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部,東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

3、海珠區:位於廣州市中部,北部與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隔珠江相鄰,東部、西部、南部分別與黃埔區、荔灣區(含芳村)、番禺區相望,全區總面積90.40平方公里。區域的主體為海珠島、河南島,此外還有官洲島和丫髻沙島。

4、天河區: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老城區)東部,東到玉樹尖峰嶺,吉山獅山,前進深涌一帶,與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從廣州大道、楊箕、先烈東路、永福路、沿廣深鐵路方向達登峰,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和黃埔區相接,總面積96.33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9萬。

5、白雲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城區北部,東鄰增城區,西界佛山市南海區,南連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黃埔區4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區。總面積795.79平方千米。

6、黃埔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東部,東至東江與東莞市麻涌鎮相望;東北部與增城區新塘鎮接壤,南部臨珠江與番禺區相鄰;西部與天河區、白雲區相連,北部與從化區毗鄰。總面積面積484.17平方千米。

7、花都區:花都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廣州市北部。全區總面積970.04平方千米,東接從化區,西連佛山市三水區、南海區,南與白雲區接壤,北鄰清遠市清城區。

8、番禺區:地處廣東省中南部,位於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與廣州市海珠區相接,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相望,西與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中山市相鄰,南濱珠江口,與南沙區接壤,地理位置優越。全區總面積529.94平方公里。

9、南沙區:位於廣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東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西與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接壤;北以沙灣水道為界與廣州市番禺區隔水相連;南瀕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地處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連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樞紐,廣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

10、從化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東北面,東與龍門縣、增城區接壤,南跟白雲區毗鄰,西和清遠市、花都區交界,北面同佛岡、新豐縣相連。北回歸線橫跨境內南端的太平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11、增城區:位於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截至2017年底面積1616.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萬,擁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中國第五個國家級僑商產業聚集區「僑夢苑」。

拓展資料: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廣州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鄰近香港、澳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

❾ 廣州分為哪幾個區

廣州分為是一個區,分別是:

1、從化區:

越秀區,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雲山山腳,與白雲區相鄰。

❿ 廣州目前飲用的是哪條江河的水

一提到廣州,大家會想到說五羊石像,會想到珠江。珠江是我國南部一條重要內流河,它的水量也許比不上長江黃河,但是它的漕運功能卻是廣州發展成現在這個比肩北上深大城市的重要原因。那麼很多人就會覺得廣州應該也是飲用的珠江水,其實不是,珠江作為漕運功能為主的河流,是不能供人飲用水源的,所以廣州目前飲用的水主要來自於廣西境內的東西江水系,這一水系來自廣西山林地區,水質符合人體健康需要,所以東西江是廣州主要供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