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的郵編多少
石城縣 小松鎮 白家村 342708
石城縣 珠坑鄉 342715
石城縣 龍崗鄉 342712
石城縣 豐山鄉 342702
石城縣 木蘭鄉 342705
石城縣 琴江鎮長天管理區 342708
石城縣 小松鎮 342706
石城縣 屏山鎮 342709
石城縣 橫江鎮 342714
石城縣 縣城(琴江鎮) 342700
石城縣 高田鎮岩嶺管理區 342704
石城縣 橫江鎮洋地管理區 342713
石城縣 橫江鎮小姑管理區 342714
石城縣 大由鄉 342711
石城縣 高田鎮 342703
石城縣 龍崗鄉 沔坊、何坊、宜福村… 342701
『貳』 琴江的介紹
琴江,廣東省沿海河流韓江梅州五華段(西支為正源)。起自韓江源頭廣東省紫金縣七星崬(一說武頓山(又名烏崬山)坪洋子),止於五華縣水寨鎮河段。長117公里(一說136.5公里1)。2流域面積2871平方公里,坡降1.1‰,年均流量48.2立方米/秒。河段流經紫金縣、五華縣,主要支流有:北琴江(又名華陽河)、白泥河(又名優河)、周江河、洑溪河(又名平安河)、大都河、蕉州河、小都河等。
『叄』 以前的廣東石城屬於哪個省區的
樓主你好:原來的廣東石城現在是廣東省廉江市。1993年12月,經國務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
『肆』 琴江鎮的行政區劃
[2008年代碼]360735100:~001琴江居委會 ~002東城居委會 ~003城南居委會 ~004蓮城居委會 ~005城北居委會 ~006角頭街居委會 ~007花坪居委會 ~008桂花居委會 ~009金華居委會 ~200興隆村 ~201西外村 ~202梅福村 ~203仙源村 ~204溫坊村 ~205建上村 ~206前江村 ~207江背村 ~208大畲村 ~209花園村 ~210古樟村 ~211濯坑村 ~212漢坑村 ~213杉柏村 ~214沙塅村 ~215睦富村 ~216壩口村 ~217湖下村 ~218琴口村 ~219沔坊村 ~220何坑村 ~221宜福村 ~222敘村 ~223長樂村 ~224長天村 ~225桐坪村 ~226丘坊村
前江村
地處琴江鎮東南部,在建上村南部,共有10個村小組,總人口1050人,其中村民代表數為47人,黨員13人,共有3個黨小組。耕地面積為880畝,山地面積有13000畝,主導產業為煙、蓮、稻、芋子等物。
大畲村
地處琴江鎮東南部。村部駐地大畲,宋前曾名竹子洞、彭家村,元初尹世高從寧都固村遷此,以「良田白米」的美好願望,改名大畲。東鄰寧化縣石壁鎮賴屋,南毗珠坑鄉狗礤,西連建上、仙源二村,北接沔坊村。全村四面環山,中部呈長約6華里,寬1華里的小盆地。2003年轄26個村民小組,555戶,2236人。共有耕地2115畝,(水地1836畝,旱地279畝),山林39640畝。共和國成立前夕,大畲村屬珠江鄉管轄,共和國成立初,大畲村屬前江鄉,歸屏山區管轄,後改稱大畲鄉。1952年8月,大畲鄉劃入城關區,1956年隸屬城關區東南鄉。1958年屬城郊公社為大畲大隊。1961年9月屬東南公社。1968年9月屬城關公社。1972年10月屬觀下公社。1984年改為大畲村屬觀下鄉。2001年6月屬琴江鎮。
濯坑村
地處琴江鎮鎮西部,在西外村西部、杉柏、漢坑村東部,共有20個村小組,總人口2890人,其中村民代表數為75人,黨員42人,共有5個黨小組。耕地面積為2159畝,山地面積有10500畝,主導產業為煙、蓮、稻、西瓜、甜瓜等物。
漢坑村
地處琴江鎮鎮西部,在杉柏南部、濯坑村西部,共有7個村小組,總人口1001人,其中村民代表數為30人,黨員22人,共有2個黨小組。耕地面積為1015畝,山地面積有7800畝,主導產業為煙、蓮、稻、芋子等物。
杉柏村
地處琴江鎮西部,在邱坊村南部、沙段村東部,共有11個村小組,總人口1036人,其中村民代表數為42人,黨員14人,共有3個黨小組。耕地面積為1145畝,山地面積有7000畝,主導產業為煙、蓮、稻、果等物。
桐坪村
地處琴江鎮鎮西北部,在小別村西北部,如日山(普照禪寺)的山腳下,共有12個村小組,總人口846人,其中村民代表數為17人,黨員22人,共有3個黨小組。耕地面積為990畝,山地面積有9406畝,主導產業為煙、蓮、稻、松、杉等物。
『伍』 春城,泉城,冰城,羊城,山城,各是哪裡謝謝幫忙噢!
春城.....昆明
「春城」
昆明地處低緯度高原,天氣常如二、三月、花開不斷四時春,人稱「春城」,是雲南省的首府,位於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中部,雲南省東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環山,南臨滇池,河流縱橫,形成了富腴肥沃的壩子。由於海拔高,緯度低,陽光明媚,雨量充沛,氣候如春,景色宜人。
昆明轄4區1市七縣,即五華、盤龍、西山、官渡4區,安寧市和呈貢、晉寧、富民、宜良、石林、嵩明、祿勸7縣。其部分區縣環繞滇池。
滇池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早有人類聚居。近年來,在滇池東岸的呈貢龍潭山,出土了三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和早期滇文化遺存。滇池周圍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二十餘處。
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初葉,楚將庄率兵入滇,因秦斷其歸路,「變服從其俗」,在滇池地區晉寧一帶定居,建立滇王國。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賜滇王嘗羌「滇王之印」,設益州郡,郡治在滇池東岸今晉城。從此,雲南大部納入了中央王朝管轄。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地方政權南詔國在今昆明城區築拓東城,旋改鄯闡城,成為南詔東都。宋大理國時仍稱鄯闡城。拓東城為昆明最早城池,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置雲南行省,改鄯闡府為中慶路,路治昆明縣,昆明自此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昆明從古代到近代都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和對外貿易的物資集散地。古代為舉世聞名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壯麗大城」;近代,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昆明成為特定條件下的國際重鎮和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對外聯系加強。
歷史上的對外開放,促進了昆明民族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內地大量工廠內遷,國內著名大學清華、北大、南開大學遷入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推動了地方經濟和文化的加速發展。
昆明有光榮的革命歷史,不僅歷史上曾不斷發生過奴隸、農奴起義,農民革命運動;特別是近代,昆明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進行過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1900年,掀起了反對法國帝國主義的斗爭。1911年響應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動了「重九」武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1915年首先發起了討袁護國運動,點燃了全國反對封建帝制的斗爭烈火。1926年,在昆明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從此,各族人民投入了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洪流,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群眾斗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昆明是全省民主運動的中心。1945年爆發了震動全國的「一二·一」運動、1948年爆發了「七一五」學生愛國民主運動。昆明是具有革命傳統的城市。
昆明,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氣候溫和,四季如春,自然風光優美秀麗,同時還擁有國家級昆明滇池、石林、宜良九鄉等3個風景名勝區和省級祿勸轎子山風景名勝區。景區內含:高原湖泊、森林公園、石林奇觀、溶岩洞穴、峽谷飛瀑、山嶽冰川……優美奇麗的自然景觀以及眾多的名勝古跡、濃郁的民族風情等人文景觀。
昆明四季溫暖如春,全年溫差較小,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熱時月平均氣溫19℃,最冷時月平均氣溫7.5℃。雖然昆明有「春城」的美稱,但但一日之間有四季。尤其是春、冬兩季,早晚氣溫一般比較低,所以旅行者最好能准備幾套保暖的衣服,以備不時之需。
另外,昆明地處高原,白天的日照相對較強,所以戴上一幅太陽鏡,不失為明智之舉。
冰城.......哈爾濱
哈爾濱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省會,是中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也是哈爾濱索非亞教堂中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2.41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75.5萬人,總人口990萬人(今年有望達到1003萬人),4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66萬人。
哈爾濱地名的由來,據有關資料記載,有如下幾種說法。《哈爾濱考》考證:「哈爾濱」是女真語「阿勒錦」一詞的譯轉,是「榮譽」的意思;《滿州地名考》記載:據說沙俄設置哈爾濱市街建設局時,曾經對地名的設置花費了很多的腦筋,巡視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並向當地人尋問了地名,當地人稱此地為哈歐濱。同時沙俄也曾設想了許多名稱,但都未採用。最後取名為哈魯濱。1900年製作的地圖上就出現了「哈魯濱市街」的名稱。「哈魯濱」系滿語「魚網」的意思。據說很早以前這一帶是滿人的一個較大的捕魚區,漢人稱之為曬網場。後哈魯濱音訛為哈爾濱;又有些資料記載: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帶,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遙望如哈喇,故稱哈喇濱,後音訛哈爾濱。
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它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素有「冰城」、「天鵝項下的珍珠」以及「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美稱。哈爾濱入選二00六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強》排行榜。哈爾濱還是唯一代表中國申辦冬奧會的城市!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是中國沿邊開放帶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始於1990年,連續舉辦了十五屆的 「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已成為哈爾濱市面向世界各國,特別是對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東歐等國家開展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窗口,正在向國際博覽會邁進。2008年7月11日,奧運聖火將光臨冰城。
哈爾濱市花為丁香花,因此,它還有個雅稱叫「丁香城」。
哈爾濱市標志建築物為聖 索菲亞教堂、龍塔、防洪紀念塔。
哈爾濱市郵政編碼是150000;電話區號:0451;地區編碼:230100。
編輯本段地理概況
哈爾濱市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地處中國東北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 哈爾濱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
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山野披綠、滿城丁香;夏季清涼宜人、休閑避暑;秋季秋高氣爽、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雪韻冰情。冬季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22度;夏季7月的平均氣溫約21度。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
鐵路主要有哈大、濱綏、濱州、濱北、拉濱五條鐵路連通國內。
公路主要有綏芬河經哈爾濱至滿洲里301國道、京哈公路、哈同公路(同江)、哈黑公路(黑河)等。
水運航線遍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嫩江,並與俄羅斯遠東部分港口相通,經過水路江海聯運線,東出韃靼海峽,船舶可直達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地區。
太平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360萬人次,可辦理110多個國家的客貨聯運業務,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位於道里區機場路)落戶的航空公司目前已達18家,開通國際、國內航線64條,通航城市53個。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哈爾濱市轄8區10縣(市),分別為南崗區、道里區、道外區、香坊區、松北區、平房區、呼蘭區和阿城區,尚志市、雙城市、賓縣、方正縣、依蘭縣、巴彥縣、五常市、木蘭縣、延壽縣、通河縣。其中五常、雙城、尚志為3個縣級市,
哈爾濱市 轄8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松北區。總人口980.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72.8萬人。
濟南,又稱「泉城」,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副省級城市。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位於北緯36度40分,東經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50到700毫米。 下轄六個區、三個縣、一個縣級市,總面積達8227平方公里,人口596萬,其中市區人口260萬。是「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城市。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羊城
【注音】:yáng chéng
五羊城的傳說 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別名。比如廣州吧,就有五羊、五羊城、穗垣的別稱。
廣州為什麼被稱為五羊城呢?這還要從一個古老的傳說說起。
很久以前,廣州發生過一次大飢荒,人們已經幾天沒米下鍋了。可是做官的老爺卻象強盜一樣,照舊向老百姓要糧食。那時候,城裡的坡山腳下住著父子二人,因為交不出糧食,父親被抓走了,官老爺讓兒子三天之內把糧食交齊,不然就要他父親的命。
這少年十分孝順,但是卻沒有一點辦法能救父親,他急得痛哭失聲。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他的哭聲感動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們騎著五隻不同顏色的羊,拿著谷穗,來到了少年的家裡。他們把谷穗交給少年,讓他趕快把穀粒種進土裡,明天天亮時,就能收獲很多的稻穀。他們還告訴少年,以後如果遇到了困難,就到坡山腳下找他們,說完仙人就不見了。少年按照仙人的吩咐種下了穀粒,第二天果然收獲了幾大筐稻穀。
少年把稻穀如數交給了官府。官老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到很奇怪,就板起面孔追問這稻穀的來歷。少年畢竟是個孩子,在他威逼之下,只好如實相告。官老爺聽後心中暗自盤算:如果把五個仙人抓到手,不就可以發大財了嗎?於是,他釋放了少年和他的父親,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腳下捉拿仙人。
少年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跑到坡山腳下,告訴仙人們快快離開。仙人們點點頭,感謝少年的關照,然後告訴少年,快把剩下的谷種撒到地里,這樣官府就搶不走了,老百姓就可以有吃的了。說話間,差役們到了,五位仙人騰空而起,差役們一點辦法也沒有。仙人帶來的五隻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們剛要去抓,五隻羊簇擁在一起,變成了一塊大石頭。
今天,我們仍然能在廣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頭石羊呢,中間的一隻公羊,口銜谷穗,昂首天外。不過,這不是仙人的五隻羊變的,而是藝術家的傑作。傳說中五隻羊變成的石頭,在坡山腳下的五仙觀里,你不妨前去一看。
【千年文脈】從西漢時期趙佗建立南越王朝開始,廣州已有2217年的建城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看西漢南越王遺跡、進廣州城市博物館、走北京路千年古道,你可以找到廣州歷史的記憶和千年的文脈……
【民俗風情】廣州有著獨特的民俗風情:風格鮮明的建築、豐富的民間文化活動、多姿多彩的民間工藝……上圖是被譽為「嶺南藝術建築明珠」的陳家祠。
黃埔軍校創建於1924年6月16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兩黨培養軍事和政治英才的搖籃。
中山紀念堂始建於1931年10月,佔地共6萬平方米,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一座仿古宮殿式建築,是建築藝術中的傑作。
【近代史跡】翻開整部中國近代史,幾乎每一段歷史都深刻地烙上了廣州的印記。康有為、梁啟超、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革命先驅歷史文化名人的名字,緊緊地與廣州這座城市聯系在一起;今天遺存下來的廣州近代史各種遺址和紀念館,講述著近代以來廣州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故事。
聖心大教堂是我國最大的哥特式石結構建築物,又是天主教廣州教區的主教堂,至今有130多年歷史
1500多年前,達摩祖師渡海西來,在華林寺開壇講經,創立禪宗,之後輾轉中原傳教
懷聖光塔寺有1300多年歷史,是唐初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建立的第一個清真寺
【絲綢海路】當絲綢陸路消失在大漠風沙之後,從廣州走向亞洲和世界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卻一直檣櫓如雲、貨如輪轉。廣州自古至今就是一座開放的城市,各種宗教和文化在此長期共存,充分體現了廣州的兼容性、融合性。
【活力文化】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年輕、最活躍、最「生猛」的部分。它折衷中西、融合古今、勇於創新的特點,充分反映在嶺南藝術中。其突出代表有粵劇、廣東音樂、嶺南畫派及廣綉、彩瓷、雕刻等。改革開放和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的成功探索,推進了廣州文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古老的城市煥發了青春。
地理區位
廣州(Guangzhou)——廣東省的省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國第三大城市,中國南方最大的城市。
廣州位於東經113°17',北緯23°8',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中心穿流而過。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
清末名臣張之洞曾這樣吟詠重慶:「名城危踞層岩上,鷹瞵鶚視雄三巴。」
「重慶市區在中梁山和銅鑼山之間,嘉陵江和長江流經的河谷、台地、丘陵地帶。城市依山而建,道路高低不平,建築錯落有致,因此叫別稱山城,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山城。以重慶母城渝中半島為例,它是典型的低丘、台地地貌,整個半島就是一個突起的山脊,朝天門沙嘴海拔168米,解放碑地區平均海拔249米,枇杷山海拔340米,鵝嶺海拔約400米,而這些落差都是在9平方公里的渝中半島上,你可以想像城市的高樓大廈是怎樣的起伏,道路是怎樣的徊轉,山城是多麼的有特色了。」
山城是重慶的別稱,其實山城是一種建城形態,因為重慶是中國最著名的山城,所以山城在某些時候便特指重慶。國內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山城」,如重慶轄區內的涪陵、萬州,山東青島老城區等等,都是建在山上的城區。
① 山城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京畿區域,為五畿之一,亦稱山州或城州。山城國相當於現在的京都府南部。
「山城」以前亦寫作「山代」,大約7世紀起以「山背」為名立國。延歷13年(794年)11月7日當平安京被正式命名時,桓武天皇見此地倚山傍水,為天然的要塞,於是重新命名為「山城」。
開始時,山城國的國府位於南山城的相樂郡,據推斷,即為現在的相樂郡與山城町附近。在8世紀前半葉時轉移了到葛野郡,大致為現在的京都市右京區太秦和右京區西京極郡町附近。到了延歷16年(797年)8月25日,因為葛野郡的地勢狹隘,於是遷移了到長岡京以南的乙訓郡,大致為現在的長岡京市(南栗冢遺跡)和向日市上植野町。
清和天皇的貞觀3年(861年)6月7日,國府再轉移到乙訓郡的河陽行宮。河陽行宮為嵯峨天皇所建造,目的是為了抵禦外敵入侵,而政治會議亦在這里召開,位置大致為現在的乙訓郡大山崎町。
山城國設有守護所,最初由京都守護兼任山城國守護,但有擔任京都守護的貴族承受不了這么大的工作壓力,因而請辭。此後,六波羅探題兼任此職,守護所也成為了六波羅。在室町時代以宇治河為邊界,將上面三郡和下面五郡割開,將山城國一分為二後,上面三郡的守護設置在宇治槙島,下五郡的守護所設置在淀等數處地方。
② 美麗、富饒、古樸、自然,無任何污染的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位於祖國的最北邊陲,她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境內山巒疊嶂,林莽蒼蒼,雄渾八萬里的疆域,一片粗獷。
大興安嶺是我國最北、面積最大的現代化國有林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個奧地利或137個新加坡。林木蓄積量5.0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蓄積量7.8%,總面積8.46平方公里,總人口51萬,邊境線長791.5公里,下轄塔河、漠河、呼瑪三縣,加格達奇、松嶺、新林、呼中四區和十個林業局。
巍巍興安嶺,積翠大森林。大興安嶺的林地有7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1%,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犴達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飛龍、野雞、棒雞、天鵝、獐、狍、野豬、雪兔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動、植物樂園。
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里、呼瑪、額木爾等二十多條大小河流,最終注入了邊陲人民的母親河---黑龍江。這里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的冷水魚類,用「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來形容這里的野生動物資源實在不為過。
③重慶的別稱,重慶市簡稱渝,位於我國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地級市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是我國面積最大、行政轄區最廣、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8.3萬平方千米,人口3002萬,有漢、回、苗、土家等民族。長江斜貫本市,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熱,夏季因地形郁悶,氣候悶熱,成為長江三大「火爐」之一。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
重慶市區坐落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四面環山,江水回繞,城市傍水依山,層疊而上,既以江城著稱,又以山城揚名。然而最具特色的,還要數山城的夜色。憑高眺遠,萬家燈火起伏錯落,銀霞明滅,與兩江粼粼的波光、滿天閃爍的星斗交相輝映,其景奇麗醉人。重慶中心城區為長江、嘉陵江環抱,山清水秀,風貌獨特。重慶具有三千年悠久歷史,為重慶留下了不少馳名中外的風景名勝、古老的歷史遺跡和雄峻的自然奇觀。全市有大的旅遊景區20多個,景點達1300多處,已初步開發300多處,其中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有4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00多個,各種文物點12000多處。
重慶市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和獨具特色的三峽旅遊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汽車、機械、電力、化工、輕紡等綜合性工業基地。
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兩漢時先後隸屬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陽縣,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名陂陽縣,屬南康郡。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設場,以境內「四面環山,聳峙如城」得名石城場。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場為石城縣。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虔州。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屬贛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屬贛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劃石城縣為寧都直隸州轄。1914年屬贛南道。1926年廢道屬江西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中央蘇區之地。1932年12月石城縣劃歸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轄,1933年3月復歸江西省政府轄。1933年7月22日將木蘭、高田及小松的羅溪劃屬赤水縣,岩嶺劃屬福建彭湃縣。1933年8月16日,蘇維埃中央政府劃石城之南的橫江、龍崗、大由、珠坑、洋地、羅家及瑞金的日東、湖陂,寧化的淮陽(淮土)等地增設太雷縣為中央直屬縣,縣委駐橫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屬瑞金專區,縣政府駐琴江鎮。1950年屬寧都專區。1952年9月以後,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1999年撤區改市,屬贛州市至今。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的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縣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寧都,北靠廣昌;地處東徑116°05′46″至116°38′03″,北緯25°57′47″至26°36′13″之間。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南北同經長71.8公里,東西緯寬53.7公里,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111347畝,約占總面積的89%,耕地面積192646畝,約占總面積的10%,水面面積57794畝,約占總面積的3%,道路、城鎮、村落、廠礦237230畝,約占總面積的10%。人謂「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園」,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全縣有耕地22.5萬畝,山地17.6萬畝,水面7.2萬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石城的農產品更具特色,白蓮、煙葉享譽全國,是著名的通心白蓮和優質烤煙基地縣,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和「中國煙葉之鄉」。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果業已初具產業化規模。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中葯材138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尤其以毛竹豐產林、油茶林、松脂林等發展較快。
『陸』 石城縣的行政區劃
石城行政區劃屢經變易。自宋至清末,石城縣分長松、陂陽2鄉,鄉之下先後分11里、8里半、9里。蘇區時設區、鄉,民國時又設區、保聯、鄉、保等,變動頻繁。解放初石城縣分7區43鄉,至1955年改劃為8區110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設1鎮14個公社與1個墾殖場,至1972年定為1鎮14個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石城縣分設琴江鎮與木蘭、高田、岩嶺、小松、豐山、小別、觀下、屏山、珠坑、大由、橫江、小姑、龍崗、洋地14鄉,下轄138村,2個居委會與1879個村民小組。
2001年,撤並5個鄉鎮,由原15個鄉鎮合並為10個鄉鎮,原岩嶺鄉並入高田鎮,長天鄉、觀下鄉並入琴江鎮,洋地鄉、小姑鄉並入橫江鎮,合並後鄉鎮為5鎮5鄉: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轄131個村、13居委會(琴江鎮9個居委會、高田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各1個居委會)。
『柒』 屏山鎮的行政區劃
[2008年代碼]360735102:~001屏山居委會 ~200屏山村 ~201長江村 ~202勝利村 ~203山下村 ~204萬盛村 ~205新坊村 ~206羅陂村 ~207新富村 ~208長溪村 ~209河東村 ~210亨田村 ~211頁背村
屏山村
位於屏山鎮中部,地處琴江河西岸,地勢較平坦。以駐地屏山圩命名。2003年共有25個村民小組,1070戶,4624人。耕地總面積2201.95畝,其中水地1757.95畝,旱地444畝。山地總面積4800畝。1984年改為屏山村。1999年修建了屏山至燕首水泥公路,改善了交通狀況。2000年,通過招商引資,興建了西環路水泥街。2002年,在西環路西邊建成總面積6800平方米的屏山貿易城。
長江村
位於屏山鎮東北部,在琴江東岸。東部山崗起伏,沿河一帶地勢低平。東鄰琴江鎮江背村,南毗珠坑鄉竹溪村,西連勝利村,北接琴江鎮花園村,現206國道直貫全村。2003年共有19個村民小組,729戶,3199人。耕地總面積1884畝,其中水地1476畝,旱地408畝。山地總面積9650畝,森林覆蓋率達71%。水域面積31.5畝。1984年改為長江村。長江村中心祠堂後有一樟樹,距今約400年,主幹直徑約2米,高約25米,是長江鎮村之樹。2006年,開始興建長江大橋並大規模整體推進長江新村點建設,建成3.5公里「目」環村公路及功能齊全的花台小區。逕口陂溫泉,位於村東一公里處。噴水處水溫高達53℃,潭內水溫因受此影響也達到24℃左右。每年冬春季節,每天到此溫泉浴者50人以上。
勝利村
位於屏山鎮東北部,在琴江西岸。地勢北高南低,中部石山聳立,四周山崗連綿。村部駐寨腳下,距縣城12公里,距屏山圩4公里。燕屏公路從東至西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東鄰長江村,南與珠坑鄉的長坑裡及該鎮的山下村交界,西毗新坊村,北連琴江鎮花園村的建坑裡公排。2003年共有10個村民小組,382戶,1399人。耕地總面積1174畝,其中水地994畝,旱地180畝,屬紅壤,砂質土,肥力中等。林地面積7600畝。勝利人勤勞儉朴,勇於創新。逕里的陳細毛用心學習西瓜栽培技術,採取地膜履蓋法,產量明顯增加,且比傳統方法提早20天上市,經濟效益猛增,如今屏山鎮的瓜農全部採用此法。在東風組李鳳熙、李鳳梧的帶領下,勝利村從1989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反季節蔬菜),很快名聞全縣,現勝利已成為石城的蔬菜生產基地。
山下村
位於屏山鎮東部,在琴江東岸,地勢由東向西傾斜。以村部駐地洋灘(距屏山圩2公里)坐落在山腳下命名。東與珠坑鄉長坑小組、長江村官橋頭小組、勝利村吊機石緊,南與珠坑鄉烏石頭村、河東村干頭陂相鄰,西北面臨琴江河。2003年共有10個村民小組,308戶,1162人。耕地總面積945畝,其中水地779畝,旱地166畝。山地總面積378.2畝,森林覆蓋率達63.2%。水域面積649畝。民國時期屬屏山保聯(鄉),共和國初期屬屏山鄉,1958年屬屏山公社為山下大隊,1984年改為山下村。
萬盛村
地處屏山鎮北部,東北山崗連綿,西南較低。村部駐坳頭,距屏山圩2.8公里。2003年共有18個村民小組,22個自然村,457戶,2150人。耕地總面積2007畝,其中水地1847畝,旱地160畝。山地面積3750畝。1990年5月21日改為萬盛村。由於水利實施條件差,1986年秋季50%的農田減收,2003年則有60%的農田減收或無收,比2002少收80000多斤糧食。近年來,全村調整產業結構,除了以糧食為主外,大力發展烤煙生產,最近幾年年均種植烤煙200畝,平均畝產250斤,總收入達250000元;2006年,萬盛村實施煙水配套工程,改善灌溉條件。
新坊村
位於屏山鎮北部,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村部駐亭子下,距屏山圩2.2公里。東連勝利村,南鄰屏山村,西接羅陂村,北毗萬盛村。2003年共有14個村民小組,24個自然村,584戶,2545人。耕地總面積1684畝,其中水地1530畝,旱地154畝。林地總面積1180畝,其中果業基地210畝。民國後期屬屏山鄉,共和國初期屬屏山區為新坊鄉,1958年屬屏山公社為新坊大隊,1961年屬新坊公社, 1963年桐坪大隊並入,1965年屬屏山公社,1984年改為新坊村。
羅陂村
位於屏山鎮西北部,西北山崗連綿,東南地勢稍低。村部駐大石咀,距屏山圩4公里。東連新坊村,南接新富村,西毗寧都縣固村鎮里村村,北*固村鎮中旻村。2003年共有14個村民小組,23個自然村,533戶,2182人。耕地總面積1646.4畝,其中水地1576.4畝,旱地70畝。水產養殖面積70畝。民國後期屬屏山鄉,共和國初期屬屏山區為羅陂鄉,1958年屬屏山公社為羅陂大隊,1961年屬新坊公社,1965年改屬屏山公社,1984年改為羅陂村。
新富村
位於屏山鎮西北部,以自然村新屋下和富頭村的頭一個字命名,1984年改為新富村。東、西、北部多小山,中、南部較低,寧石公路由本村中部貫穿而過。村部駐塅湖裡(村前塅田平闊似湖,故名),距屏山圩2公里。2003年共有14個村民小組,21個自然村,519戶,2500人。全村森林面積佔70%。耕地總面積1872畝,其中水地1686畝,旱地186畝。
長溪村
位於屏山鎮南部,在琴江東岸,地勢平坦。村部駐長溪,距屏山圩3公里。五代十國後晉開運二年(945),賴滔從近村灌頭陂遷此。原河旁盛長實心竹,名實竹壩。建祠後,因村臨琴江改名長溪。東連河東村獅牯駝,南接亨田村操場里,西臨琴江,北靠山下村老屋裡。2003年共有21個村小組,867戶,3245人。耕地總面積1983.5畝,山地總面積3600餘畝。民國後期屬屏山鄉,共和國初期屬屏山區為長溪鄉,1958年屬屏山公社為長溪大隊,1961年屬亨田公社,1965年屬屏山公社。1961年分設上村大隊,1964年上村大隊又並入,1984年改為長溪村。長溪村紅葉的一直不為人所知,原因就是這里交通不便,極少有遊客前來,在婺源旅遊火紅的今天,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每到深秋,村莊前後有二百多株連片生長幾百年的香楓樹就會一片火紅,高大的紅楓與白牆黑瓦馬頭牆掩映為一體,形成別具特色的紅楓林景觀。村內還有許多條意境深遠的古巷,村裡很安靜。大塊的青石板鋪成的路,引著我們穿梭在徽派建築的文脈里,隨處可見的古建築的雕刻也會令你嘆為觀止。
河東村
位於屏山鎮南部,於1951年3月建村。處在琴江河東岸,紅石寨西南端。東鄰橫江秋溪村,南接秋口,西毗亨田村,北臨琴江河。2003年共有23個村民小組,3250人。耕地總面積1860畝,人均耕地不足0.6畝,95%的農田高出琴江河3~5米,故水利條件差。山地面積6837餘畝,2003年被列入國家公益林基地。紅石寨,曾是連接贛南閩西的白色據點。紅軍曾攻陷過此地,把贛閩根據地連成一片。現在,此處還很有參觀價值。村內交通便利,06年開始建設松山背新村點。
亨田村
位於屏山鎮南部,在琴江西岸,地處丘陵,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距屏山圩5公里。東毗河東村,南鄰龍崗新南村和大由水南村,西接頁背村,北毗長溪村。屏由公路從村中心穿過。2003年共有18個村民小組,610戶,2953人。自然村緊緊相連,人口密集。耕地總面積1609畝,水地1100畝,旱地509畝。山地面積900餘畝。2003年秋口村並入。2003年,省民政廳掛點扶持亨田,完善亨田公路、水利等多項基礎設施建設。
頁背村
位於屏山鎮西南部,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原名鄴背,後寫成頁背。村部駐地禾塘背(村內多禾場,即曬谷場,故名,後誤寫成禾塘),距屏山圩5公里。東接長溪村、亨田村,南毗大由鄉水南村,西連寧都固村的高寨子,北鄰新富村。2003年共有28個自然村,21個村小組,545戶, 2057人。耕地總面積約2148畝,山地總面積約12053畝,水域總面積約2300畝。民國後期屬屏山鄉,共和國初期屬屏山區為頁背鄉,1958年屬屏山公社為頁背大隊,1961年屬亨田公社,1965年屬屏山公社,1984年改為頁背村。
『捌』 江西省有哪些市和縣
截止2019年江西省總共有11個市、90多個縣區。
1、南昌: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新建區、南昌縣、安義縣、進賢縣。
2、九江: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武寧縣、修水縣、瑞昌市、共青城市、廬山市。
3、上饒:信州區、廣豐區、廣信區 、玉山縣、鉛山縣、橫峰縣、弋陽縣、余干縣、鄱陽縣、萬年縣、婺源縣、德興市。
4、撫州:臨川區、東鄉區、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廣昌縣。
5、宜春:袁州區、高安市、豐城市、樟樹市、奉新縣、萬載縣、上高縣、宜豐縣、靖安縣、銅鼓縣。
6、吉安:吉州區、青原區、吉安縣、井岡山市、吉水縣、新干縣、永豐縣、泰和縣、遂川縣、萬安縣、安福縣、永新縣、峽江縣。
7、贛州:章貢區、南康區、贛縣區、信豐縣、大余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尋烏縣、安遠縣、瑞金市、寧都縣、於都縣、會昌縣、石城縣、上猶縣、興國縣、崇義縣。
8、景德鎮:珠山區、昌江區、浮梁縣、樂平市。
9、萍鄉:安源區、湘東區、蓮花縣、上栗縣、蘆溪縣。
10、新余:渝水區、分宜縣。
11、鷹潭:月湖區、余江區、貴溪市。
(8)廣東廣州琴江鎮在哪個區擴展閱讀:
江西省地貌:
江西省的地形以江南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略帶平原。
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以錦江—信江一線為界,北部屬揚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屬華南褶皺系,志留紀末晚加里東運動使二者合並在一起。
後又經受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構造帶,南部地區有大量花崗岩侵入,盆地中沉積了白堊系至老第三系的紅色碎屑岩層,並夾有石膏和岩鹽沉積。
北部地區形成了以鄱陽湖為中心的斷陷盆地,盆地邊緣的山前地帶有第四紀紅土堆積。這是造成全省地勢向北傾斜的地質基礎。
網路-江西省
『玖』 什麼是琴江文化
琴江文化也叫琴江水系文化,就是以琴江流域來定義的文化,琴江文化也是五華地區獨有的文化。
那麼琴江文化具體有哪些內容?簡單來說,琴江文化就是琴江流域孕育出來的文化,是居住在琴江流域的人民利用琴江的特色資源創造出來的文化,是五華人民利用自身技術、經驗和能力創造出來的具有琴江特色的文化形式,是五華物質資源和人文精神的總稱。具體內容包括琴江自然景觀、 人文特色、歷史源流、族群民性、姓氏源流等等內容組成。
但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一,琴江與文化的關系
所謂文化亦即人化,離開了人,就談不上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技術、經驗和能力的總稱。琴江河只是一種載體,她把五華人創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用「琴江」來命名,並把它作為標識,做為精神符號加於利用,成為五華的文化符號。
二,琴江與五華的關系
也就是說,這兩者誰包括誰?
琴江河發源於紫金縣,從這方面說,琴江文化大過五華,但五華有些地區又不屬於琴江流域,從這方面說,五華又大過琴江,當然這些不必過多討論,有些東西精神上認同就可以。
為什麼說琴江河是五華母親河?因為琴江河流經五華大部分地區,而且她經過五華最核心的地帶-五華縣城,所以五華人尊稱她為母親河。
『拾』 琴江鎮的歷史沿革
1936年設立琴江鎮公所,琴江鎮名初始於此。
解放初至1957年,琴江鎮屬城關區。
1958年設琴江鎮公社,1966年改城關公社,1972年改琴江鎮。
1975年,觀下公社興隆、西外二大隊劃歸琴江鎮。
1997年,面積20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政府駐體育路,轄第一、二、三、四4個居委會和西外、興隆2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觀下鄉、長天鄉,劃歸琴江鎮。2006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達4.8平方千米,城區人口達5.89萬人。
觀下鄉:位於石城縣中部,距縣城2千米。206國道貫穿南北。1958年屬東南城郊、壩口公社,1968年合為城關公社,1972年易名觀下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200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古樟、湖下、琴口、壩口、沔坊、睦富、何坑、宜福、沙段、杉柏、仙源、梅福、溫坊、濯坑、漢坑、大畲、花園、前江、江背、建上2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觀下。名勝古跡有寶福塔、通天寨。通天寨中的玉盂寺屬省重點開放寺院。
長天鄉:位於石城縣西部,距縣城5.5千米。206國道從東境穿過。1955年置小別鄉,1958年設小別公社,1961年分為沙段、長樂兩公社,1966年並入城關公社,1972年析置小別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長樂、大源、下竹、桐坪、長天、小別、丘坊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太平崗。1998年小別鄉更名為長天鄉。境西隅的如日山普照禪寺,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現為省重點開放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