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王獻之廣州帖又名叫什麼
擴展閱讀
在杭州買車位怎麼買 2024-05-16 19:45:08
廈門汽車製造業如何 2024-05-16 19:44:21

王獻之廣州帖又名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17 18:44:06

1. 王獻之書法特點是什麼

王獻之的書法特點,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丹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他對家學的傳承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王獻之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他的隸書和楷書也是相當有功力的。王獻之的傳世名作有《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王獻之的經歷:

王獻之自幼跟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王獻之天資聰明,胸有大志,學書刻苦,善悟,並有創造精神,他創造的「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多個字,這些在他的《中秋帖》中表現最為突出。

2. 王獻之書法作品有哪些

王獻之書法作品有:《中秋帖》、《鵝群帖》、《二十九日帖》、《東山帖》、《鴨頭丸帖》、《地黃湯帖》、《相迎帖》、《諸舍帖》、《永嘉帖》、《鵝還帖》、《諸女帖》、《授衣帖》、《安和帖》、《想彼帖》。

(2)王獻之廣州帖又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紙本手卷,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秋帖》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

釋文曰: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款署,有明董其昌、項元汴,乾隆等人的鑒藏印跋。

《中秋帖》字形大小正斜組合,行草相雜,書法古厚,墨彩鮮潤,字距布置緊密,運行流利,連斷往復。整幅字守中線,行間透氣,齊頭平腳,氣韻貫通,雄渾奔放,氣吞萬里。

3. 王獻之《中秋帖》原文詩句。

東晉書法家王獻之《中秋帖》原文:

十二月割知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反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譯文:

十二日,月亮似被割過,都知不到中秋不會復圓得不到全貌,月未圓滿而不開心,反向理解下即明瞭,理解後怎樣呢,然後可以明白一些人生的問題並超越它,是何等慶幸,於等待大軍途中。

八月十五月兒圓,王獻之在十二那天賞月,月不夠圓,初見殘月稍憾,復聯想起生命中,不圓滿才是常態,有所頓悟。

(3)王獻之廣州帖又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即希世珍寶。縱27cm,橫11.9cm,現藏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原本應該是五行三十二個字,之後因為某種原因被割去了二行,保留代現在的就是三行二十二字。

到了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1948年,已經到了郭葆昌的兒子郭昭俊手裡,當時急需用錢的郭昭俊只好轉到香港,將兩件寶帖《中秋帖》、《伯遠帖》共同抵押給一家英國銀行,期限就定在1951年年底。

當時與郭家世交廣東省銀行香港分行的經理徐伯郊,迅速將此事告知其父徐森玉,,輾轉通知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最終報告了周恩來總理,1950年以當時的超高價格35萬買了回來。

4. 王獻之書法作品是什麼

王獻之書法作品是:《中秋帖》。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紙本手卷,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釋文曰: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款署,有明董其昌、項元汴,乾隆等人的鑒藏印跋。

作者簡介:

王獻之(344—386),晉代書法家,字子敬,漢族,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

官至中書令,人稱「大令。善正、行、草書幼學父書,次習張芝,後改制度,遂成一家,與父齊名,人稱「二王」。

5. 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簡介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官至中書令,他在書法上與其父王羲之並稱「二王」。王獻之在王羲之以後又創造了一種更妍媚流便的書體。唐張懷瑾稱:「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也。」

子敬幼時學於父,其次學張芝,他五、六歲時習字,父親潛於背後,猛抽他的筆,竟然沒有抽脫,嘆道:「此兒當會有大名氣。」寫《樂毅論》與他作範本,習後,能寫極小的楷書。他的傳世墨跡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鴨頭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玉版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被譽為「小楷極則」,筆劃雋秀挺撥,結字蕭散逸岩,顧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跡有所不同,此帖在書體上楷、行、草書混雜,分外諧調,有寄情翰墨,自由抒懷之風尚。《中秋帖》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暢快淋漓的筆法嘆為觀止。

人物生平

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為右軍將軍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負盛名,高超不凡,放達不羈,雖終日在家閑居,但形貌舉止並不懶散,才華氣度超過時人。

他曾與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名士謝安,兩位兄長多談世俗事,王獻之只隨便說了幾句問候寒溫的話。離開謝家後,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的優劣,謝安說:「小的優。」客人問原因,謝安回說:「大凡傑出者少言寡語,因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後迎娶北中郎將郗曇之女郗道茂為妻。

王獻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書郎,轉任秘書丞。後來,他被挑選為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的駙馬,屢辭不得,遂與郗道茂離婚。已經執政的謝安十分敬愛王獻之,請他擔任自己的長史。

太元五年(380年),謝安因功進拜衛將軍,王獻之仍擔任其長史。不久,授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征拜入朝擔任中書令。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後,有關他的封贈禮儀在百官中存在著不同意見,只有王獻之、徐邈共贊謝安對朝廷有忠心與功勛。王獻之上書極力陳述謝安的功績,晉孝武帝以隆重的禮儀封贈謝安。

王獻之長期服散致疾,為了避娶新安公主,曾灸足心,導致落下後遺症。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王獻之之女王神愛(即晉安帝安僖皇後)被立為皇後,安帝便追贈王獻之為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為「憲」。

主要影響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謝安曾問他:「你的書法與令尊大人相比,怎樣?」王獻之道:「當然不同,各有所長。」謝安道:「旁人評價不是這樣。」王獻之道:「旁人哪裡知道。」

王獻之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的楷書父子聞名之世,唐宋以下的書家們,寫楷嚴整俊美,媚俏的筆調。他們父子倆的楷筆,真可是千古不朽,萬世流傳,有不可磨滅的吸引力。桓玄很喜愛他們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分別裝著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度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當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並評其真書第四、行書第二、章草第一、草書第三,與其飛白書都為神品,他的八分書則被列為能品。庾肩吾《書品》將王獻之的書法定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書考》中則將其書法列為上品。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6. 王獻之《東山松》帖全文是什麼內容

《東山松帖》又名《新埭帖》、《東山帖》。《東山松帖》是王獻之所書寫的一通信札,下筆婆娑,百態橫生,蕭散秀逸。紙本墨跡,縱22.8厘米,橫22.3厘米,4行,33字。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內容:新埭①無乏東山②松,更送□百。敘奴□已到,汝等慰安③之,使不失所④。船□□給,勿更須報。

7. 王獻之最著名的書法是什麼

《蘭亭序》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在紹興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

8. 中秋貼的來歷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紙本手卷,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全文共三行,二十二字。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寶。
遞藏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

傳奇故事

關於《中秋帖》、《伯遠帖》「二希」在溥儀趕出紫禁城後,流傳一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輾轉賣給郭世五。

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終保密無人知,死後此二帖歸他兒子郭昭俊所有。抗戰勝利後,郭昭俊把他父親郭世五的觶齋藏瓷全部捐獻故宮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經理的職務。1949年他隨銀行撤退到廣州,在廣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關系,將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將之以十多萬港幣抵押於香港匯豐銀行。

因做生意賠本,一年後抵押期滿,無力贖回,准備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辦法。徐伯郊立刻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院長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總理親自給馬敘倫(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終於使「二希」回歸到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著錄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等書有著錄。

9. 著名書法家王獻之簡介

王獻之是東晉時期我國著名的書畫家、詩人,書聖王羲之的兒子。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王獻之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獻之的簡介
王獻之是大 書法 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只有王獻之在書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王獻之從小就因為書法技藝高超而揚名於世,為人不羈,常常都在家中閑居,但卻沒有別人那種憊懶萎靡的姿態。

王獻之從小就和家中的長兄不同,家中長兄多愛談論世俗之事,但是王獻之卻不以為然,總是沉默寡言,不愛談論俗世。後來王獻之就娶了郗曇的女兒郗道茂為為妻,但是後來王羲之被新安公主挑選為駙馬,王獻之就和郗道茂結束了婚姻關系,和新安公主結婚了,

除了書法上的成就,王獻之在官場上也有所作為。王獻之一開始出任主簿、秘書郎,之後受到謝安的賞識,所以一直都做謝安的長史,之後也官拜至中書令。王獻之四十三歲時就病逝了,他死是一年之後,他的女兒被晉安帝立為皇後。
王獻之二三事
王獻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畫家和詩人,他也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在書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他的父親差。他無論是在 草書 、 行書 還是 隸書 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長的還是行書和草書。後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並稱為“二王”,可見對於他的推崇和贊賞。而關於他的趣事 典故 一直流傳到現在,比如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的“王獻之二三事”。

在“王獻之二三事“主要講述的是他少年時期的 故事 。第一個故事跟 成語 “管中窺豹”有關。在王獻之只有幾歲大的時候,他一次看到幾個孩子在玩一種叫樗蒲的 游戲 ,他雖然也知道這個游戲的玩法,但是卻並不精通。他看了一會,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對其中一個人說他要輸了。結果那個人聽了之後十分生氣,看了王獻之一眼之後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中看豹一樣,只是看見了豹身上的花斑,卻以為看到了整個獵豹。”王獻之聽了之後十分生氣,說道:“遠的人有愧於荀奉倩,近的人有愧於劉真長。”說完之後就走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只對荀奉倩和劉真長這兩個人感到羞愧,而對其他人則不會。這里體現了王獻之後悔不該接近他們並發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講到了“偷兒恕氈”、“十八口大缸”和“墨跡變牛”等典故,這些故事有的是講他如何刻苦練習書法,有的是講他遇到事情如何沉著應對並巧妙化解,無不體現的是一個年輕氣盛,才華橫溢的形象。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十三行》,簡稱為《洛神賦帖》或者《十三行》,是東晉著名 書法家 王獻之在小楷字體方面的代表作,書寫用紙應該為麻箋。該帖的主要內容為三十七魏國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曹植的傳世詩作《洛神賦》。該貼的真跡早已失傳,大概是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因為殘損而亡佚了。

目前保存到現在的本應該是宋朝時根據真跡進行臨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兩種,其中臨摹效果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萬曆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半閑堂舊址被發現,現在 收藏 在首都博物館。

該貼體態秀逸,筆致灑脫不羈,從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獻之的 楷書 筆法已經不再有隸意,字形也從橫勢變成了縱勢,可以說這是非常成熟的楷書作品了。該貼的字用筆蒼勁有力,風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筆畫伸展得很長,但是又不是輕浮無力,而是筆力運送 自然 ,遒勁有力,神采飛揚。字體則十分勻稱和諧,各部分的組合細微中又有生動的變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變化也很自然的。

另外在章法上,該帖在吸收鍾、王縱有行、橫無列的特點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內涵,其中突出的特點是錯落有致。此外字形大小不一但又參差有別,字距雖然忽大忽小,但是從整體來看氣勢十分完整、環環相扣;在行與行之間也是一樣,乍看之下行距時大時小,但是整體則揖讓有序、顧盼生姿。

最後關於該貼,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聞:相傳王獻之書寫《洛神賦》其實是在抒發對自己的亡妻郗道茂無盡的思念之情。

猜你感 興趣 :

1. 關於書法家王獻之的故事

2. 行書書法四大家的優秀作品

3. 書聖王羲之簡介

4. 東晉王羲之的簡介

10. 晉。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裡面說的是什麼啊

地黃湯乃一中葯名,這是有關該葯的尺牘,與王獻之《鴨頭丸帖》同。
東晉王獻之《地黃湯帖》,又名《新婦帖》。系王獻之的草書作品。現存墨跡本是唐人摹本,晚清時期流入日本。此帖在《淳化閣帖》、《大觀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館法帖》等歷代著名叢帖中多有摹刻,受到廣大學書者的重視。用筆外拓,筆畫圓腴而縱逸。整幅字富有節奏感,開頭「新婦」兩個字是行書剛落筆速度較慢,寫得凝重端穩,「服」字以後,漸漸放開,到第二行用筆已經很灑脫,筆畫連綿宛曲,提按自然,輕重變化,充滿韻律感,墨色濃淡、枯潤相間,使得全帖個有散朗舒展的特點。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著軒昂,一氣呵成。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故只能從碑帖拓本中見其書藝。《宣和書譜》曾著錄獻之遺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則有二百四十三件法書為宣和內府所藏,可見當時獻之傳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跡均有真偽之爭。今人沈尹默曾談到:「獻之遺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見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鴨頭丸帖》。此外若《中秋帖》、《東山帖》,則是米(芾)臨。世傳《地黃湯帖》墨跡,也是後人臨仿,頗得子敬意趣,惟未遒麗,必非《大觀帖》中底本。……獻之《十二月割至殘帖》,見《寶晉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筆致驗之,與《大觀帖》中諸刻相近。」,「體多媚趣,妍潤圓腴」,「世傳《地黃湯帖》頗得子敬意趣,惟未得遒麗。」
原珍藏於宋內府,高宗趙構題簽。為《淳化閣帖》卷第十所收。經賈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寵、文彭,清代孫承澤、吳榮光、羅振玉遞藏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過文求堂歸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親王、英和等六家觀記題跋。吳榮光獲此帖時,模刻於所輯集帖《筠清館帖》。刊於《雍睦堂法書》、日本《書道全集》(四)。2006年春見於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

關於地黃湯,見《聖濟總錄》卷一五一收載:

地黃湯方劑組成: 生地黃(切,焙)60克 黃芩(去黑心)15克 當歸(切,焙) 地榆(銼) 柏葉(炙) 艾葉(炒)各45克 伏龍肝 蒲黃各60克

用法:上八味,粗搗篩。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3片同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婦人血分有熱,月經不斷,綿綿不已。

六味地黃湯

主治:滋陰補腎,可治療腎陰不足所引起的虛火牙痛、牙齒松動及口舌生瘡。

組成: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葯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製法:上葯加水適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劑,分兩次服。

六味地黃湯可抑制衰老,經科學研究發現,人胚胎組織肺細胞,在經過六味地黃湯的處理,可多活十二代。一般而言,這種從人胚胎上取得組織經處理而成的培養細胞(叫做原代細胞)不同於傳代細胞。這種原代細胞最多傳二三代即退化,有的很快就會死亡。由此可見中葯名方——六味地黃湯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研究人員為了解補腎和補氣方劑對抗衰老的影響,選用補腎的六味地黃湯和補氣的四君子湯進行研究,發現六味地黃湯對人類胚胎細胞確有抗衰老的作用,而四君子湯則無此作用。經六味地黃湯處理的肺培養細胞提高細胞抗氧化酶的活性,避免受到過氧自由基的攻擊,進而延長細胞存活的代數。六味地黃湯雖然對人類胚胎細胞有抗衰老的作用,但並非越多飲越好。雖然,在實驗室的試管內有此成效,但人體復雜,一般人還是要經中醫師的辨證論治,因人之稟賦陰陽虛實治宜,才能使六味地黃湯收到最好的療效。

有人常服六味地黃湯方製成丸劑逾20餘年,年屆百歲時,尚體健神清,耳聰目明,發絲烏黑如染,三餐如常,寢寐尚可。實為服食養生之良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