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東(廣州)有沒有滿族人若有,哪裡多
有,清朝覆滅時,很多滿族人留在內地,分布非常廣泛。
『貳』 廣州市滿族小學怎麼樣
廣州市滿族小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州市滿族小學更多信息和資訊。
『叄』 廣州市滿族小學的學校歷史
廣州市滿族小學,原稱國光小學,創辦於民國35年(1946年)6月,是省內唯一的滿族子弟學校。
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州滿族鑲紅旗知識分子和熱心教育人士,目睹「廣州滿族失學兒童占學齡兒童49.56%,比全市性平均數還超出10%」,於是,商議開辦學校,徵得該旗代表和管祠人汪玉泉同意,將位於光塔路89號的「宗祠」作為校舍。上層人士舒淡庵、舒宗鎏、佟子實、楊庚山等亦給予支持,財力上又得到漢族陳乃福幫助。組成校董會,推選汪玉麟為董事長,推定汪宗猷、李劍暉負責籌組辦校事宜。民國35年6月向廣州市教育局申請開辦,校名定為「廣州市私立國光小學」。經批准,汪宗猷任校長。同年9月正式開課。
國光小學開辦之初,按「完全小學」的規格開設6個年級,每級一個教學班,有專任教職員8人、學生109人。民國37年(1948年)暑期,在滿族鑲紅旗管理組支持下,決定自行籌款在校舍前座增建二樓,面積為200平方米,用作課室和活動場地,學生增至228人,其中,滿族學生佔30%,專任教職員12人。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國光小學繼續上課。1950年7月1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以教小第二八七六號文批示:准予廣州市私立國光小學重新備案,批准汪宗猷繼任校長,李劍暉任教導主任。
1952年11月廣東省第一屆民族工作會議後,根據滿族代表的意見和要求,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轉請廣州市人民政府辦理。廣州市教育局同意滿族國光小學適當發展一部分,在經費上予以補助,以收容滿族子弟。從此,學校教職員工的待遇、滿族學生收費標准均按公立學校辦理,學校的管理及人事調派,由廣州市北區人民政府領導。到1952學年度時,滿族學生比例增長到35%,學校設備亦較前完善。增設了兩個分教處及一個操場。?
1954年11月,學校領導人汪宗猷主動將滿族國光小學全部財產獻給政府,由廣州市教育局接辦,為尊重學校的歷史,將校名改為「廣州國光小學」,隨即撥款修建校舍。主管民族事務的廣州市民政局,每年還撥給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費,作為增加設備、補助滿族師生之用。到1956學年度,在該校就讀的滿族學生已有322人,佔全校學生人數的64.15%。1956年8月,廣州市教育局接受學校及滿族人民的意見,將廣州國光小學命名為「廣州市滿族小學」。
?60年代中期,滿族小學擴建校舍,鑲紅旗管理組決定無條件將原校舍(即該旗「宗祠」)獻給國家,校舍面積從200多平方米,擴展到1800多平方米,建成四層教學大樓,教室20個,活動室和中型操場一個。?
「文化大革命」期間,滿族小學被改名為越秀區民族小學,原校長滿族汪宗猷調離本校,滿族子弟想入本民族的學校也受到諸多限制,滿族學生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原校長汪宗猷於1979年8月調回學校,同年9月1日廣州市教育局批准恢復校名為「廣州市滿族小學」,不久,又恢復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費,重申滿族子弟入學可全市性招生,不受地區性的限制。?
滿族小學開辦40多年間,越辦越好,不斷完善。至1990年歷屆畢業生有4000多人,分布在工交、財貿、文教、衛生、體育、文藝等系統工作,有的是各條戰線的知名人士、先進人物,還有的海外的企業家。至1990年滿族小學有16個教學班,學生701人,其中,滿族學生86人,佔全校學生12.27%,教工46人,名譽校長2人。設有體育室、圖書室、廣播室、科技室、音樂室、接待室、少先隊部、電腦室等,每個教室都安裝了電風扇及投影機,是一間具有民族特色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