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洗星海是廣州的什麼人
擴展閱讀
高州到廣州公交要多少 2025-07-17 06:44:14

洗星海是廣州的什麼人

發布時間: 2022-12-27 04:13:49

⑴ 中國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簡介

冼星海,曾用名黃訓、孔宇,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 鋼琴 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師從著名 提琴 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國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冼星海生平簡介
冼星海1905年出生於澳門,祖籍為廣東番禹,是中國近現代非常有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因為所作的音樂作品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被稱作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這個名字逐漸在被遺忘,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會問冼星海是什麼人,但大家絕對不會忘記的就是他的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出生並不好,他是生在澳門一個非常窮苦的家庭。6歲的時候冼星海就跟隨母親去到了新加坡,就在養正學校讀書,當時養正學校有一個叫做區健夫的老師就看到了冼星海在音樂上的天賦,就將他選進學校的軍樂團,這使得冼星海正式的接觸 樂器 與音樂的系統訓練。後來冼星海的母親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 教育 就將他送回了廣州,13歲的冼星海就開始在嶺南大學就是現在的中山大學開始學習小提琴。為了補貼家用在學習之餘冼星海還售賣一些學慣用品以及加入嶺南音樂銀行。

1926年冼星海考入背景大學音樂傳習所,1929年去巴黎 留學 ,1934年考入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當時第一個考進這個班的中國人。後來冼星海就開始了救亡創作,大家所熟悉的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生產運動大合唱都是出自於冼星海之手。

後來由於長期的創作勞累以及 營養 不良,冼星海的肺病越來越嚴重,於1945年10月31日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
冼星海一生為了國家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給了當時中國人民很多的激勵與前進的動力。像生產運動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等等都符合當時國家的現狀,冼星海總是能從現實出發創作出貼合人民的作品。

但說到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說黃河大合唱,這應該算是冼星海影響最深的一首作品,在現在很多小學初中的教科書上還是可以看見這首作品。這首交響樂作品創作於1939年3月,但是在1941年的時候又重新整理過了。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的作詞人事詩人光未然,是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中華兒女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與中華民族的源遠流長,同時又痛斥著侵略者的殘忍與可惡,以及中華兒女以及中國大地所遭受的種種殘忍的對待。描繪出了全中國人民一起抗日的壯麗景象,也是鼓勵所有受壓迫受的中華兒女全部都站起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戰爭,站起來用我們自己的雙手捍衛自己的祖國,捍衛我們自身的權力,保護我們的家人,讓大好山河免於踐踏。

黃河大合唱之時,武漢淪陷,詩人光未然帶領著抗日演劇對在黃河邊界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大 自然 的狂風惡浪作斗爭的情景,聽到了船夫們高亢的號子聲,一種抗爭到底的情懷油然而生,隨即創作了黃河吟,話劇社表演了黃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國後聽見了這首詩大受感動,熱血澎湃就為其譜了曲,成就了今天的黃河大合唱,這也是冼星海最經典的代表作。
冼星海死在哪裡
冼星海一生創作了很多極其優秀的作品,尤其是在抗日時冼星海的作品激勵了很多中華兒女站起來斗爭,很多人從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力量,這也是冼星海最 成功 的地方,將自己的一腔愛國情懷全部都體現在作品中,使得人們從他的作品中獲得了很多同感與勇氣,為了國家個人的生死算得了什麼,那麼冼星海死在哪裡呢?

說到冼星海死在哪裡,其實這確實挺戲劇性也挺悲哀的。1940年的時候,正是 抗日戰爭 的艱苦時期,為了能夠激勵廣大的人民群眾能夠全部站出來加入抗日的大軍之中,著名 攝影 家吳印咸拍攝了一部紀實影片《延安與八路軍》,導演就想邀請冼星海為這部電影配樂。在當時蘇聯在這一方面的器材和製作水平都是遠高於國內的,導演以及冼星海一眾人就在1940年5月秘密去往蘇聯。在蘇聯時期,冼星海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像神聖之戰、阿曼蓋爾達等,在蘇聯時期冼星海的創作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但是就在這時,冼星海的悲苦生活也就開始了。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冼星海一群人准備回國為國效力,但是他們無法通過新疆返回延安。於是他們准備繞道從蒙古共和國回到國內,但是仍然無法通過國境線,於是就流浪在烏蘭巴托。長期創作的勞累以及營養不良終於打垮了這個音樂才子,1945年10月30日,一代傑出的音樂家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

猜你喜歡:

1. 129運動愛國名人名言

2. 冼星海簡介及故事

3. 音樂德育教育論文

4. 關於音樂名言格言

5. 青春五四晚會主持詞

⑵ 冼星海是哪裡人

洗星海1905-1945)原 籍廣東番禺,生干澳門一個貧 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人嶺南 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人 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 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 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 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 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 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 保羅·杜卡。1931年考八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 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 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 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 《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 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 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 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 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 《頂硬上》、《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 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 延安魯藝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 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 品。1940年丟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病逝於莫斯 科。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 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 《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 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 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 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⑶ 冼星海的歷史

冼星海,廣東番禺人,生於澳門。少年時代,他就非常喜愛音樂,在廣州嶺南大學時,參加業余樂隊。1926年入北平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主修小提琴和作曲理論。1928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1930年赴法國,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指揮,並且,在學習期間創作「風」一曲,受到巴黎音樂界的贊譽。1935年回到上海,先後創作了影片《壯志凌雲》中的「救亡進行曲」、《時勢英雄》中的「運動會歌」、《青年進行曲》中的主題歌「青年進行曲」等,這些作品中他嫻熟的運用了節奏技巧,表現出堅決果斷,慷慨激昂的情緒,歌曲隨影片響徹大河上下。之後,又寫出影片《夜半歌聲》(1937)中的「熱血」、「夜半歌聲」、「黃河之戀」,這幾首抒情插曲,顯示了他獨具一格的作曲風格。抗戰爆發後,寫出抗戰戲劇《保衛蘆溝橋》的主題曲,並且隨演出劇團,赴各地進行巡迴演出,走到哪裡寫到哪裡,創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處都響徹著他創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在途中應賀孟斧之邀為影片《風雪太行山》譜曲。到達延安後,他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寫出《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劇《軍民進行曲》,《黃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題,獨特的藝術特徵,成為他的一部傑作,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39年又為紀錄片《延安八路軍》創作樂曲,以後赴蘇聯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曲》、《神聖之戰交響曲》。在蘇聯期間,因積勞成疾,於1945年逝世。 他的代表作有:大合唱《黃河》、《生產》、《九·一八》等,交響曲《民族解放》和《神聖之戰》,交響組曲《滿江紅》等,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獨唱曲、獨奏曲等數十首。是繼聶耳之後,以更廣泛的題材和體裁,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對全國抗日軍民起了巨大鼓舞作用。著作有:《論中國的民族音樂形式》、《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
冼星海 - 個人大事記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1918年考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半工半讀時,就參加樂隊並擔任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員,還擔任指揮。

冼星海在上海時的照片1926年 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1928年入上海音樂專科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鋼琴。此期間,發表有《普遍的音樂》等音樂評論。
1929年 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後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丹第(V.D'INDY)學提琴,從師杜卡斯(Paul Dukas)學作曲理論與作曲,
1931年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留學期間,創作有 《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國古詩》等十餘件作品。
1935年 畢業回國,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及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5年到1938年創作有《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任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子大學兼課。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時,為光未然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寫下了這部名垂青史的音樂名作。並創作有《生產大合唱》等著名作品。
1940年12月,冼星海來到蘇聯,這是他生活的最後五年。在此期間,他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飾並最終完成。
1941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連年的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葯,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
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
1945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 - 個人榮譽
冼星海代表作品目錄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數百首音樂作品和大量的音樂論文,主要作品有:交響樂《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兩部歌劇音樂、兩部交響樂、四部交響組曲、兩百餘首歌曲、十餘首器樂曲等。先後發表有《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三十餘首音樂論文。
《拓荒歌》
《犧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頭恨》
《楊柳枝詞》
《夜半歌聲》
《贊美新中國》
《在太行山上》
《戰時催眠曲》
《只怕不抵抗》
《祖國的孩子們》
《做棉衣》
《熱血》

連環畫:冼星海《青年進行曲》
《怒吼吧黃河》
《牧歌》
《民族解放》
《茫茫的西伯利亞》
《路是我們開》
《梁紅玉》
《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
《黃河之戀》
《黃河》
《婦女進行曲》
《反攻》
《到敵人後方去》
《打倒汪精衛》
《別情》
《保衛黃河》
《「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
《保衛盧溝橋墩》
《拉犁歌》
《二月里來》
《救國軍歌》
《莫提起》
《贊美新中國》
《誰來跟我玩》
《游擊軍》
《生產大合唱》
《追悼歌》
《頂硬上》
冼星海 - 個人影響
冼星海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採用號召性、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斗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斗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斗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朴清新的民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

冼星海與妻子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斗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朴,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⑷ 冼星海簡介

冼星海,原籍廣東番禺,1905年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親已去世。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儉學,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留法期間,冼星海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10餘首作品。

1935年回國後,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具有戰斗性和感染力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

1938年冼星海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最後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

(4)洗星海是廣州的什麼人擴展閱讀

冼星海病逝前不忘創作: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臨行前,毛澤東在家中請他吃飯並餞行。1941年6月22日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該片製作停頓。他想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

冼星海因勞累和營養不良,肺病日益嚴重。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由於患嚴重血癌,沉痾積疾,醫生回天無力,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僅40歲。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於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鑲著音樂家的一張橢圓形照片,周圍環繞緞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和共產黨員:黃訓(赴蘇聯後用母姓)。

⑸ 冼星海在巴黎一文中冼星海是怎樣的一個人

有著遠大抱負和志向的人,想寫出偉大的作品。冼星海,男,曾用名黃訓、孔宇,1905年6月13日出生於澳門,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畢業於巴黎國立音樂學院,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冼星海在巴黎一文中冼星海是有著遠大抱負和志向的人,想寫出偉大的作品的一個人。929年,24歲的冼星海背著行囊,帶上行李,坐上了前往巴黎的郵輪,他此行的目的是去當時的藝術之都巴黎,學習作曲。

⑹ 冼星海是什麼人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作曲家、鋼琴家,於1939年所作的《黃河大合唱》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具體的自己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