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靈隱寺中第一進大殿中設有哪些佛陀
天王殿是靈隱寺的第一進大殿,此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正中迎面佛龕為彌勒佛雕像。門前有一副楹聯: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天王殿兩側即「四大天王」。從佛教說,四大天王各護一方天下。右側兩尊,一為東方持國天王(執琵琶者),一為南方增長天王(執寶劍者);左側兩尊,一為西方廣目天王(執A索者),一為北方聞多天王(執寶幢者)。四神所執法器,象徵「風調雨順」。像高約8米許,四神均身披重甲,頂毗盧帽,形態威武。但這些神祇從形象到涵義,顯然已不是印度佛教之原義,而已是大大的中國化了。
彌勒佛背後又有個佛龕,裡面是手扶降魔杵的韋馱菩薩像,用香樟木雕成,據考證還是南宋之遺物。據佛教說,韋馱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大將軍之一,在四大部洲三十二將中居首位。佛經故事中說,佛舍利曾被妖魔搶走,是他追回來的。韋馱菩薩面對大雄寶殿,意為保護佛法。關於韋馱神像,其實有兩種姿勢:一是站立姿勢,雙手合十,橫杵架於手臂,水平地放著;另一是右手握杵拄地,左手插腰。韋馱的姿勢很有講究:前一種姿勢表示這個寺是「十方叢林」,對行腳僧是歡迎的,可以在寺內參拜住宿;後一種姿勢則表示不接待,外來和尚見此,應即離去,免得討個沒趣。靈隱寺內的韋馱菩薩像,屬後一種。
㈡ 請問杭州靈隱寺的大佛叫什麼(沒去過所以具體在那個殿我不清楚),請看圖! 真著急,在線等!!!
靈隱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是釋迦牟尼佛。
㈢ 杭州靈隱寺,裡面的無量光佛佛像,手臂關節是可以動的嗎
這個手臂的觀點是動不了的,他們是固定的,不能動的
㈣ 靈隱寺三座大殿分別有什麼佛
彌勒佛、釋迦摩尼佛、毗盧色那佛
㈤ 杭州的靈隱寺
靈隱寺 (Temple of Soul's Retreat ),中國佛教著名寺院,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在飛來峰與北高峰之間靈隱山麓中,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是一處古樸幽靜、景色宜人的游覽勝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靈隱歷史】
它創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剎。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被列為禪院五山之首。 靈隱寺確實深得"隱"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清康熙南巡時,登寺後的北高峰頂攬勝後,即興為靈隱寺題匾,靈字繁體為上面一雨字,中間橫排三個口字,最下面一個巫字,他歡喜之餘,把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差點就下不了台。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時看到山下雲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有雲有林,顯得十分幽靜,於是靈機一動,順勢在雨字下加一雲字,賜靈隱寺名為「雲林禪寺」。現在天王殿前的那塊「雲林禪寺」四字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靈隱寺自創建以來,曾毀建10餘次,1956年和1975年兩次整修,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主要景觀】
一、三大殿
今日靈隱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礎上陸續修復再建的,靈隱寺布局與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葯師殿。
1.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威武,兩個神色和善,俗稱四大金剛。
2.正面是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檐,氣勢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偉。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庄嚴」、「氣韻生動」,頷首俯視,令人景仰,這是我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作品。正殿兩邊是二十諸天立像,殿後兩邊為十二圓覺坐像。大殿後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凈水瓶,普渡眾生,下塑善財童子及其參拜觀音故事,善財童子參拜名師53位,第27參拜見觀音得道成佛。觀音兩側為弟子善財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面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動,很有藝術價值。 靈隱寺的原釋迦牟尼佛像,於1949年大雄寶殿正梁因白蟻蛀空倒塌時被毀。現在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中國浙江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採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佛像高十九點六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氣宇軒昂,低眉細目,極具風采。
3.葯師殿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葯師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線刻石像。 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隨著一批珍貴文物古跡。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經幢一座。兩經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己巳歲閏五月》題記。大雄寶殿前月台兩側各有一座八角九層仿木結構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經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生前考定,兩石塔亦雕造於吳越末年。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本龍藏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寶物。
二、飛來峰
靈隱寺旁的飛來峰,也是杭州的名勝,是靈隱地區的主要風景點。飛來峰不僅風景美,而且是我國南方古代古窟藝術重要地區之一。在青林洞、玉乳洞、龍泓洞、射陽洞以及沿溪澗的懸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間的石刻造像330餘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那喜笑顏開、袒胸露腹的彌勒佛。這是飛來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為宋代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遊人自「咫尺西天」照壁往西進入靈隱,先至理公塔前小駐。理公塔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處,此塔高8米余,八角七層,是一座石塔,位於飛來峰岩旁,與周圍景色頗為協調。往右過春淙亭。一道紅牆暫將靈隱寺遮住,左邊便是飛來峰與冷泉,在泉邊漫步,景色幽深,引人入勝。
唐時冷泉上有五座亭子,後因山洪四亭俱毀,冷泉也於明萬曆年間移建岸上。現有「壑雷」「冷泉」二亭。亭建於宋代,蘇東坡有詩「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詩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寫得很有意趣。過冷泉,靈隱古剎即在眼前。
三、玉乳洞
在玉乳洞深處有一石徑可通往龍泓洞,又名通天洞,洞內壁上有一尊天冠觀音,是觀音造像中難得見到的一尊。西過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線天,舉首可在石隙中見到一線天光,因名一線天,一線天前即為冷泉。過冷泉,往北高峰半山腰有韜光金蓮池,為杭州第四名泉。
【贊美詩篇】
靈隱寺
宋之問
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里借指飛來峰。岧嶢,山勢高峻貌;冠一「郁」字,見其高聳而又具有蔥蘢之美。龍宮,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經說法,這里借指靈隱寺。寂寥,佛家以「清靜」為本,冠一「鎖」字,更見佛殿的肅穆空寂。這兩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詞如己出;先寫山,後寫寺,山寺相映生輝,更見清嘉勝境。「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是詩中名句。入勝境而觀佳處,開人心胸,壯人豪情,怡人心境,它以對仗工整和景色壯觀而博得世人的稱賞。據說這兩句詩一出,競相傳抄,還有人附會為他人代作。接下去,進一步刻畫靈隱一帶特有的靈秀:「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傳說,在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時刻,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飄落,傳聞那是從月宮中落下來的。天香,異香,此指祭神禮佛之香。上句寫桂子從天上飄落人間,下句寫佛香上飄九重,使這個佛教勝地蒙上了空靈神秘的色彩。
寫詩如作畫,要有主體,有旁襯,有烘托。詩的前六句是詩的主體。下面八句是寫詩人在靈隱山一帶尋幽搜勝的情景和感想:「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四句是說,詩人在靈隱山上,時而攀住藤蘿爬上高塔望遠;時而循著引水瓠木尋求幽景名泉;時而觀賞那迎冰霜盛開的山花和未凋的紅葉。這四句雖為旁襯之筆,但通過對詩人游蹤的描寫,不是更能使人想見靈隱寺的環境之幽美嗎?「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是說自己自幼就喜歡遠方的奇異之景,今日有機會面對這愜意的景色正好洗滌我心中塵世的煩惱了。「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坐落在浙江天台縣,天台山的楢溪上有石橋,下臨陡峭山澗。這兩句,乍看似乎離開了對靈隱寺的描寫,而實際上是說因游佛教勝地而更思佛教勝地。乍看「若離」,而實「不離」。這種若即若離的結尾,最得詠物之妙,它很好地起到了對靈隱秀色的烘托作用。張炎在《詞源。詠物》條下說:「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看余度石橋」不正是詩人游興極濃的藝術再現嗎?以一幅想像中的游蹤圖結束全篇,給人以新鮮之感。 靈隱寺位於西湖西北面,在飛來峰與北高峰之間靈隱山麓中,這里千峰競秀,萬壑爭流,是一處幽靜高雅、景色宜人的游覽勝地,靈隱寺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門票價格
飛來峰門票35元,靈隱寺香花券30元
開放時間
7:30——17:00
㈥ 靈隱寺里五百羅漢堂中到底有多少尊佛各個名稱叫什麼
五百羅漢的簡介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我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羅漢,在佛教經典中固然是常見的,但並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數字。可是隨著十六羅漢的崇奉,五百羅漢像也便在五代時期見於繪畫和雕塑,不久便有許多寺廟建立了五百羅漢堂。後人又附會地列舉五百羅漢的名字,其實都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羅漢像,許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話小說,以至流於怪誕,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應有的合乎戒律的威儀。由於十六羅漢住世護法的傳說,引起漢地佛教徒對於羅漢的深厚崇敬,於是又有五百羅漢的傳說。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是常見的,例如西晉竺法護譯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滅度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最初結集三藏。《舍利弗問經》中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佛法後,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諸如此類說法甚多。在中國漢地自東晉竺曇猷居住天台山時,古老相傅雲:天台懸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猷潔齋累日,度橋見精舍神僧,因共燒香中食。神僧謂猷曰:卻後十年自當來此,於是而反(見《高僧傳》十二)。後世遂有石橋寺五百應真之說。《天台山志》引五百應真居方廣寺感應異記雲:「永嘉長史全億,畫半千羅漢形像。」到五代時,五百羅漢的尊崇特別興盛。吳越王錢氏造五百銅羅漢於天台山方廣寺。顯德元年(954)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遷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於凈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羅漢與五百羅漢),奉安於天台山壽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橋五百應真的敕書載《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羅漢堂。宋蘇軾集中有元符三年(1100)為祖堂和尚作的《廣東東莞縣資福寺五百羅漢閣記》(見《東坡文集》後集20)。各地名山也有羅漢洞或竹林聖僧寺的傳說。如河南嵩山就有五百羅漢洞。據宋崇寧元年(1102)釋有挺撰《中嶽寺五百大阿羅漢洞記》(又名修聖竹林寺碑,見於《八瓊室金石補正》一○八)中稱:唐初蜀僧法藏始感得靈異。知山中竹林寺是聖僧所居。宋代院主崇敬,因選定此洞。造五百羅漢像。現存的五百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圓寺、漢陽歸元寺、昆明筇竹寺等處。歷代畫家繪畫五百羅漢圖像,見於著錄的有梁代的朱繇,見於宋中興館閣儲藏。稍後有宋代的李公麟(見《清河書畫舫》八、《法書名畫見聞表》、《式古堂書畫考》三),南宋的劉松亭(見《秘殿珠林》十)、吳彬(見《石渠寶笈》三)。至於天台山石橋寺五百羅漢的名號,據《寶刻叢編》十二載大和癸巳(933)大德崇義所撰的吳(宣州)龍興寺崇福院五百羅漢碑注雲:出《復齋碑錄》。又《金石續編》十七,有紹興四年(1134)刻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這兩碑現都不存。但是乾明院碑於明崇禎十六年,高承埏曾刻於涇縣署中,其子高佑紀又重刻,被收入嘉興藏第四十三函中。書中所舉五百羅漢的名號毫無典據,想是宋人附會之談而已。五百羅漢的來歷其一指跟隨佛祖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參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三藏或第四次結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羅漢為五百大雁所化(見《賢愚經》),其四說五百羅漢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其實,在任何佛經中都沒有記載五百羅漢的名號,「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至於五百羅漢怎麼到中國以及他們的名字----略!不過,由於五百羅漢人數眾多,面孔一時難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機混了進來,硬充羅漢。如成都寶光寺的羅漢堂內,康熙和乾隆分別被塑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在佛教中,羅漢所證的果次於佛和菩薩,因此地位也比他們低,他們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羅漢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從普度眾生的角度來考察,就很難說了。因此,菩薩的地位要比他們高的多。菩薩為了入世救世,有時甚至犧牲自我,不計個人得失,是這些「小乘」羅漢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經常呵罵阿羅漢,說他們是「焦芽敗種」,自私自利,是應該向菩薩好好學習的。
㈦ 靈隱寺的大雄寶殿中有哪些佛像
大雄寶殿是靈隱寺內的主體建築。此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歇山三重檐屋頂,為清代宣統二年(1910)重建。高33.6米,雄偉壯觀。殿內正中蓮花座上趺坐著佛祖釋迦牟尼的裝金像,雙目向前凝視,右手微抬,似在說法,造型生動,肅穆而又親切。此像造於1956年,用香樟木拼雕而成。像有「背光」(「摩尼鏡」),象徵光明。「背光」中有七尊小佛像,是釋迦牟尼修道成佛前的七種佛相。大殿兩側是保護佛法的「二十諸天」像,後壁十二尊為「十二圓覺」,是佛祖的大弟子。大殿的後壁有一個高20餘米的立體彩色群像,上有一百五十個塑像,表現著生動的佛經故事。其中最主要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據經書上說,福城有一小孩,幼時家產萬貫,父母給他起名叫「善財」。後來文殊菩薩發現這孩子有佛教素質,指點他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於是他就出去參拜比丘、長者、夜神、菩薩、婆羅門等五十三位名師,最後見到善賢菩薩,修成正果。群塑中觀音菩薩居中,腳踏鰲背,手執凈瓶,普渡眾生。善財童子在上面有許多個,這是「故事」的雕塑手法,表示他在一個個地參拜著。面對觀音的是第二十七參。在這許多塑像中,濟公、瘋僧等也在其中。這組群雕充分體現了佛教雕塑的藝術性。
㈧ 靈隱寺供什麼佛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靈隱寺是著名的杭州旅遊景點之一,也是中國佛教著名的「十剎」之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靈隱路法雲弄1號。
靈隱寺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葯師殿。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靈隱寺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已有700多年歷史,很具觀賞價值。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威武,兩個神色和善,俗稱四大金剛。
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檐,氣勢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偉。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庄嚴」、「氣韻生動」,頷首俯視,令人景仰,這是中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作品。正殿兩邊是二十諸天立像,殿後兩邊為十二圓覺坐 像。大殿後壁有「慈航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凈水瓶,普渡眾生,下塑善財童子及其參拜觀音故事,善財童子參拜名師53位,第27參拜見觀音得道成佛。觀音兩側為弟子善財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面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動,很有藝術價值。靈隱寺的原釋迦牟尼佛像,於1949年大雄寶殿正梁因白蟻蛀空倒塌時被毀。現在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中國浙江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採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佛像高十九點六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氣宇軒昂,低眉細目,極具風采。
葯師殿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葯師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線刻石像。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隨著一批珍貴文物古跡。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經幢一座。兩經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己巳歲閏五月》題記。大雄寶殿前月台兩側各有一座八角九層仿木結構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經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生前考定,兩石塔亦雕造於吳越末年。據說建於公元969年。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本龍藏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寶物。
㈨ 靈隱寺有什麼佛
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葯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築構成。
天王殿:彌勒佛、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
葯師殿:葯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十二葯叉大將;
羅漢堂:五百羅漢。
靈隱寺自西元326年建設,迄今一千餘年。
歷經戰亂毀損和歷朝修復,建築和文物深具價值。
㈩ 杭州西湖靈隱寺中大雄寶殿正中佛像是釋迦牟尼像嗎
我沒有看到佛像。不能斷定。不過,多數的有著『大雄寶殿』字樣的大殿都是 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