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童萌匯文化怎麼樣

杭州童萌匯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16 23:51:24

Ⅰ 掌門一對一中心怎麼樣

還可以。掌門一對一品主要是針對小學、初中、高中進行全科輔導的、但掌門一對一是中外教為主,看讓孩子學英語的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說只是為了學校的考試,那可以選擇;但如果說想讓孩子擁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掌門一對一就不是很適合了。
掌門一對一是線上一對一真人視頻教學的機構,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將內容細化到每一個考點、真題,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來進行標簽分類,給孩子提供一個素材庫,輔助老師教學,孩子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課後還會有一個鞏固的途徑,因為課外還會有個性化習題推送,可以為孩子提供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
掌門所涉及的學習科目是非常多的,包含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地理、歷史等等一些學科的培訓,所以掌門一對一和專做少兒英語培訓的比較起來的話,覺得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掌門更加側重孩子課本的知識,考點知識的死記硬背。
鍛煉兒童口語其他方法
1、觀看美劇
看美劇或動畫片學英語,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學習英語口語和聽力的手段。但是,如果方法不得當,最終除了多看了一些故事之外,英語學習的收獲不大。
對於啟蒙兒童來說,可以選擇英文動畫片,必須由父母陪伴,使用「三遍法」慢慢積累,既培養了英語學習的興趣,有提高了英語口語和聽力水平。
2、自言自語
除了動畫片這個免費外教之外,自言自語也是提高英語口語水平的實用訓練方法。具體操作方法非常簡單,先從一分鍾開始訓練。就是選定一個話題,不管語法是否正確,邏輯是否通順,在一分鍾的時間內,不間斷地開口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說的時間。在流利度的基礎上,再開始訓練邏輯性,將話題分成三點敘述,使得講述的內容邏輯清晰,重點突出。一般每次的訓練時間以三到五分鍾為宜。可以選擇在家裡、等車的時候、睡前等一些零碎時間。

Ⅱ 如何看待少兒模特培訓這一行業

導語:近期一個叫做妞妞的童模,因為被媽媽無情的打罵被等上了網路的熱搜,很多網友都對關於童模展開了討論,3歲賺錢挨打,11歲炫富,14歲就比生孩子,童模是幸運還是悲劇?

由於近些年網路的發達,各大網路商城的興起,童模的行業就逐漸的火爆起來,甚至是在湖州都有專門的培訓童模的地方,很多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做童模,都紛紛把孩子送到培訓班。


有記者采訪一個十一歲的小童模時候問到他的理想事什麼,小男孩不假思索的就說他的夢想就是當網紅。談到自己的理想的時候首先就說自己要好多錢、然後要有漂亮的老婆,這個回答簡單粗暴、功利庸俗。在他身上,你完全看不見一個11歲孩子應有的樣子,看到的都是世俗,都是功力。

重點提示:童模行業其實也給大家敲響了一記警鍾,這讓這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孩子在利益的驅使下,以及家長不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下,孩子更早的進入了成年人的世界,讓一群本該無憂無慮享受童年的孩子已經失去了童年,而且還在一邊數著孩子賺來的錢,一邊打罵孩子,在本該屬於快樂無憂的童年卻背上了養家糊口的擔子,不得不說是這些孩子的悲哀。

Ⅲ 承包你童年的國產動畫有哪些

1.《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漫是由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第一次上映是在2005年,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是在2008年,每天放學回家首先就守著電視等這部動畫,灰太狼的「我會再回來的!」,可以說這是很多95、00後的童年記憶。

如果說你們覺得這部動漫已經不適合你的話,可以試著去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新系列,例如《喜羊羊與灰太狼之決戰次時代》,也許你會再次愛上這部童年動漫!
2.《中華小子》是由法國投資和中國製作的26集系列動漫作品。目前一共是26集,劇情講述少林寺的三名身為主角的俗家少年弟子(花小蘭、唐小龍、陳小虎)斬妖除魔、大戰魔頭黑狐王的傳奇故事。在當時少有接觸這種風格的動畫,第一次看時覺得不太喜歡暗黑的風格,但是當你被代入情節後,你會發現26集是根本不夠看的。並且開放式的結局讓很多人流連忘返。
3.《雪孩子》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林文肖在1980年執導的一部國產動畫。第一次接觸《雪孩子》是在小學一年級書本上第一次接觸到。雪孩子為了救火災中的小白兔而融化,最後變成天上的白雲。這雖然是一部比較老的動畫,但是由於CCTV動畫頻道的重播,那時候也能經常看到這部影片,並且屬於百看不厭的一部動畫影片。

Ⅳ 「萌」文化的形成背後的心理和社會原因是什麼

「萌」這個詞語,在一個人對任何事物感到開心和喜愛的時候都可以使用,是一種發自一個人自身的主觀看法。 賣肉是一種「萌」的表達,但並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
心理上,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出於人類的本性。而「萌文化」則是突出了這一點,讓人看到自己喜愛的事物時不由得感到開心(即使通常所說的「被萌到了」),以此達到共鳴。

萌文化形成的社會原因,與日本緊張的生活節奏和長久以來的「可愛文化」有很大的關系(萌文化也是可愛文化的分支之一)。當「可愛文化」進入到年輕一代的視野中,加之生活中學業或事業的無形壓力,他們便開始在萌文化(現在一般指 ACGN 文化)里暫時忘掉自我以獲得精神上的休息。
隨著了解這一文化的人越來越多,把這作為愛好的人也不斷產生。他們多數有穩定的生活和收入來源,純粹是出於愛好來體驗或傳播這種文化。久而久之,現實中也出現了很多販賣二次元製品(也就是所謂的「2.5次元」)的商販並聚集在一起,「萌文化」便有了自己的宣傳場所。由於「萌文化」主題輕松內容豐富,能迎合很多人的不同審美而易於被人接受,所以傳播也相當的快,受眾越來越多,現今意義上的「萌文化」也就此形成。

轉《幼稚的力量》,作者汪涌豪。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的「可愛文化」在亞洲年輕人中可謂賺足人氣。以後因巴黎現代美術財團的專題展覽和哈佛東亞研究學者的集中研討,它在歐美也聲名鵲起。後者並用「CUTISM」一詞來歸結其影響力,這使得原本簡單的時尚潮語,有了與DADAISM(達達主義)和CUBISM(立體主義)一樣不凡的意義。
在日本國內,率先對此作出研究的是明治學院大學教授四方田犬彥,他五年前出版的《論可愛——第一本專門論述可愛的書》篇幅不大,但由「可愛」(かわいい)的詞源說起,討論了該詞的歷史變遷,及其無法在外語中找到對應的特殊意指,大致勾勒出了「可愛文化」由形成到擴散的全過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雖用擬議商榷的口吻,但說出的卻是自己確信不疑的判斷,那就是這種文化足以與十一世紀貴族的「物哀」美學、十三世紀詩人的「幽玄」美學,以及十六世紀茶道所講的「閑寂」和十八世紀藝伎所重的「粹」相比並。他把這種文化稱作「二十一世紀的日本美學」。
這一判斷乍看並無不妥,因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可愛文化」在日本確實喧騰出很大的動靜,並以動漫、影視和AV為載體,無遠弗屆地侵入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年輕女性,她們爭先恐後地追逐一切可愛時尚,並為了盡可能地與之趨同,不惜在休息天也堅持穿校服,著不甚方便的洛麗塔服或公主裝,乃至用童音發聲,仿兒童體寫信。嚴格地說,在將Hello Kitty玩具和心形假鑽掛飾奉為最愛的同時,她們是拒斥其他一切趣味的,所謂不是同好,即為異類。凡此種種風氣的孕育,連同匪夷所思的出格表現,作者書中遠沒有道盡與說透。
如此瘋狂延燒的結果,是在新千年催生出一種次生態的「萌文化」。它指的是人對一切可愛物事所懷持的情不自禁的深深愛戀。對此,書中照例只是藉對東京萌地帶中腐女、同性戀和同人志的介紹,作了簡單的描述。所揭出的女性「好萌」是為了「確認自己歸屬於某個小型親密共同體」一說固然可以成立,但對「萌系」一族如何「好萌」、「賣萌」,如何說「萌詞彙」,追求「萌點」,投入「萌戰」,然後渴望「被萌到」的「萌心理」的諸般各色,仍語焉不詳。對這個發端於秋葉原的「ギャル言葉」(小女生用語)何以成為2004、2005年日本第一潮語,並蔚為龐雜炫目的」萌學「,滲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催生「萌家電」、「萌寺院」,乃至「萌產業」、「萌經濟」的重要推手,更沒有談到。
還有,作者似乎認為,「可愛文化」更多屬於「少女文化」范疇,男性對此並不怎麼迷戀。這個判斷也很可疑。不說依常理推斷,如果男性不好「可愛」,女性沒必要爭著扮「可愛」。即就事實而言,相當多的男性本身也痴迷「可愛」,甚至就是「賣萌」一族:不僅在生活中好用卡通手機貼紙,好往挎包上掛毛絨玩具,還時不時地上美容院修剪眉毛。諸如此類的風色與情調,有時妖嬈妍媚,絲毫不輸於女性。而所謂的「萌心理」,在很多時候,正是指男性對「萌系」所產生的鍾愛情愫。這種情愫還轉移投射到男性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於從電器產品說明書到經濟類專業書籍,都出現了可愛的漫畫附圖。甚至近些年,日本各地的警察所也打起了「可愛」牌,連自衛隊的徵兵廣告也推出了「可愛版」。所有這一切,迎合的都是男性的「好萌」心理。
要之,從痴迷者的年齡與性別看,「可愛文化」不僅覆蓋少男少女,就是老年人也被認為惟有「可愛」才有幸福,此所以,熱門女性雜志如《JJ》會特別提出「成人可愛」這樣的命題,許多老人在生活中也注意盡量地扮嫩賣乖,以拉近與年輕後輩的關系。作者書中引了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對此現象的批評,但沒有點出這位東大教授的女權主義身份,以及她的批評不是基於一般意義上反功利,而是認為這種假扮「可愛」,其實是女性「行使媚態的催情包裝」,目的無非是想繼續依附父權制的社會框架,擴張自己的生存空間。這和她一貫堅持的女性「別困在女人這個角色上」的主張是一致的。但對類似「可愛文化」的跨年齡投射問題,書中並沒有展開討論。
而從痴迷者的認知與識別看,「可愛」的意義邊界越到後來,越被放大至常理與常識之外,甚至近乎成了萬能的神話與魔咒。譬如,兒童或少女的嬌柔纖弱固然是「可愛」,但後來,連阿婆的老古板與上司的大肚腩也被認為是「可愛」了。更有甚者,許多讓人感到惡心的東西居然也「可愛」起來,以至表示惡心的「きもい」與「かわいい」可以組合成「きもかわ」一詞。誠如作者所說,這個詞的本意非指因惡心而可愛,或即使惡心也可愛,它們相互牽引,彼此依存地重疊在一起。當然,這方面的語詞表現不僅以此為限,還有類似「ふずかわ」這樣的表達(丑得可愛),本來也是我們想從書中看到的。
但上述種種僅屬於論說上的不詳盡與不周全,讓人感到不能饜足的是書中缺乏對這種文化背面的揭示。由於主打「可愛」的動漫文化在全球范圍大行其道,帶出的經濟效益更是可觀,故近年來,日本社會從民間到政府,出現許多打造「可愛經濟」,用「酷日本」輸出國家軟實力的討論。繼國土交通省用凱蒂貓充作旅遊親善大使,外務省也推出了由三個高中女生擔任的「可愛大使」,其形象造型就取自原宿街頭常見的「小太妹」。而全日本各都道府縣推出的吉祥物,Logo的創意也無不貼合「可愛」一路。或許正基於此,作者對這種文化的發展前景頗為看好,評價也相當正面,有些議論更透著整體上的自信與樂觀。2007年,台灣天下文化推出陳光棻譯本,書名題作《可愛力量大》,似是受了這種樂觀的感染。但問題是,這是一種正面的力量嗎?
日本人的習慣,什麼都喜歡說「力」。前一陣渡邊淳一講「鈍感力」,說的是一個人倘若遲鈍木訥,反不易為外物所傷,反而韌久堅強。更前一陣則有村上隆講「幼稚力」,他在2003年發表了《幼稚力宣言》,對自己深受動漫影響、專注於「御宅族」文化的後現代藝術觀作了大膽率直的發揚。他還自創日式英語「Superflat」來指實個人基於二維平面創造出的「超扁平」風格。由於這種風格帶有明顯而強烈的「可愛」元素,許多藝術批評家視其為「可愛文化」的代表。其實他真實的意思,是想表達對日本大眾文化的貧瘠與無深度的否定,還有對戰後日本不能自己負責任、做決定的幼稚與腦殘的諷刺。但遺憾的是,許多日本人根本不識其意,只是借用「幼稚力」三字一味張皇,以為越是幼稚越能形成力量,或唯有幼稚才能形成力量。本書不惟對這種「幼稚力」的真意及其與「可愛文化」的關系未作評述,就是最一般的介紹和討論也沒有。這似乎在提醒人,作者缺少對後現代背景下大眾文化所包含的復雜性的深刻體悟,進而對這種文化背後所隱藏著的社會問題也缺乏足夠的認識。
這種文化背後的社會問題就是日本人整體性的自我封閉,不想長大,以及由此造成的內聚力的渙散、學習力的下降和責任意識的缺失。而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可愛文化」的流行中見出端倪,或者毋寧說,正是這種彌天徹地的「可愛」風潮,造成了今天日本社會的向下沉淪。
值得拿來比較的是,這樣的判斷同樣是由日本人做出的。有鑒於今天的日本社會,年輕人都希望能滯留在十九歲不再長大,即使長大也不想成家,即使成家也不過想用「無性婚姻」自我安慰地應付「無緣社會」,結果,超過百分之六十一的男性與百分之四十九的女性無交往對象,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適婚男女不願有交往對象,然後,高達百分之七十的男女在「可愛商品」中尋找心靈慰藉。一些日本人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們認為這樣純粹的幼稚背後並沒有另類的文化含義,根本不足以構成對社會規則的抵制與反抗。即以對「可愛商品」的追捧來說,整天沉溺於這種動漫遊戲、書籍飾品,或以收藏和交換「可愛玩具」為樂,以至成人玩具占整個日本玩具市場七成,從十八歲到六十九歲,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至少有一個,百分之五十的人有二十個以上。有些男性玩家,玩具之於他們,就如英國兒童學家溫尼考特所說的,簡直成了一種「過渡性客體」,用以替代其對母親執拗的臆想,這不是典型的幼稚甚至弱智是什麼!
對此,作者雖有觸及,如引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內田春菊的漫畫《小南的戀人》,提出它其實是後來拿著模仿美少女玩偶,以體嘗遁世快感的「御宅族」的先聲,但可惜沒有更進一步究明,對「可愛文化」的痴迷,如何就意味著對不可愛現實的逃避。事實是,結合許多男性「御宅族」因動漫中女僕的「可愛」形象而頻頻光顧秋葉原「女僕咖啡店」,聽其溫柔地唱誦「您回來啦」的曼調;或造訪「熟女宅」、「晚間水月」這樣的風月場所,希望借那些年長女伎飽看世事的閱歷和言談,來緩釋個人的內心焦慮;或求助專門的中介公司,從其代為物色的擬似自己母親的女人身上,獲得「昨天再來」的心理代償……凡此種種,就連痴迷「可愛」的女性都覺得幼稚到「八嘎」的舉動,本來正可以照見其內心的脆弱與不成熟。但每每寫到這種地方,作者都打住了。
對照慶應義塾大學教授、評論家福田和也《なぜ日本人はかくも幼稚になったのか》(《為何日本人會變得如此幼稚》,角川春樹事務所,1996)一書對日本人精神倦怠和墮落的揭露,就可以體會到兩者的不同。在書中,福田說得何其沉痛。原其大意,如果幼稚不是缺陷,反而是「可愛」,那麼人真沒有理由要求自己必須長大。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長千石保《まじめの崩壞——平成日本の若者たち》(《認真的崩潰——日本平成年間的年輕人》,サイマル出版會,1991),對產業社會向消費社會轉化過程中,年輕人的不耐秩序與過求享樂也深表憂慮,認為這種追求是傳統社會價值觀墮入「冰河世紀」的罪魁禍首。小說家清水義范甚至專門寫了《大人がいない》一書(《大人的消失》,築摩書房,2006),斷言當日本人統帥世界「幼稚文化」,製造出越來越多的「可愛商品」,也就意味著它真的成了一個沒有大人的國家了。這里的「大人」既指生理年齡,更指心智的成熟。最為人熟知的當數大前研一,他在《低智商社會》中痛感年輕一代的無慾望,不上進,輕學習,棄思考,稱這種只關心周遭三米以內的事情,只知道消極逃避,無責任感的現象為「白痴化」。由其總結的種種「笨蛋現象」,從經濟文盲,官員弱智,到肥皂劇走紅與惡搞成風,許多人拿無知當個性,以至於詞彙單一,言語粗鄙,有一些正是被這個社會認可為「可愛」的。他以為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說起來,喜歡小動物,乃至一切有幼體特徵的東西,原是人的天性,以至成年人也會不同程度地在內心殘存某些年少的特徵,此即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謂的「幼體滯留」。但在當下的日本,丟棄內斂、認真與嚴謹的傳統,僅以幼稚為可愛,進而將天真降格為愚蠢,並且整個社會的氛圍不斷在提醒與規訓人——你必須在內心放大和強化這種「可愛」偶像,並盡可能地在潛意識中與之同化;你必須先幼稚白痴起來,才有可能成為這個社會快樂的一員,這是怎樣可怕的社會!所以,已有日本人指出,如此追求「卡哇伊」,很容易變成「哭哇伊」(日文「怖い」,即可怕)。相比這種冷峻的觀察,作者所作的「全世界都被『可愛』淹沒」的判斷有些過於樂觀了。事實是,許多異文化的觀察者只是詫異,在他們的意識里,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一書對傳媒技術導致的兒童與成人界限的消失,以及成人的兒童化,很可以用來說明眼見的一切。不僅如此,就是東亞的學者也如此。在作者認為深受「可愛文化」影響的香港,明報出版推出的劉黎兒《日本現在進行式》,討論的也是「日本社會幼稚化加速」問題。這些都比本書更能增人思考。
當然,考慮到作者專攻電影史,在書的「尾聲」及「後記」中直承「有些東西我還沒寫,有些問題如果能夠深究的話就好了」,「對當代的少女文化還沒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對御宅族討論的話題「毫不關心」,加以灑脫爛漫的個性,過重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帶來的現場感與趣味性,我們可以原諒本書學理的不足和議論的粗疏。或許,結合稍晚出版的櫻井孝昌的《世界カワイイ革命》(《世界可愛革命》, 2009)和古賀令子《かわいいの帝國》(《可愛帝國》,青土社,2009),此題的諸多細節才能得到更詳徹的說明。尤其是櫻井,作為作家兼平媒製作人,又是外務省流行文化顧問,「可愛大使」動議者,他對「可愛」何以成為世界共通語的分析似乎更加專業,對類似巴黎少女何以想成為日本女人的解析也更加深入。
最後,還想深究的是日本人之所以痴迷「可愛文化」的歷史-文化背景,借用作者的表述,就是「可愛」究竟是不是「日本獨有的特殊美學」。對此,書中照例淺嘗輒止,只是借岩淵功一的話,稱它大抵可歸為「毫無日本氣味的日本文化」。
但這仍然是似是而非的皮相之論。我們承認,在日本,以「可愛文化」名目向世界傳播的大部分事物都是由大眾文化發展而來的,但卻不能同意它與日本的文化,以及由此文化凝練出的國民性無關。在討論日本人對「縮小」的情有獨鍾和善於發現「未成熟之美」時,作者談到一點「可愛」與日本文化的關系,讓人想到西方文化崇尚永恆、壯觀和成熟,日本文化崇尚謙遜、纖弱和童真這類老生常談。有意思的倒是他引自己專業上的同行、在日本住了近半個世紀的美國影評人唐納德·里奇的話——因為喜好帶有孩子氣的不成熟之物,日本人常會故意向周圍投射自己的幼稚形象,用來引起他人的注意,正因為如此,麥克阿瑟才會說「日本人都是十二歲的國民」。
這讓人想到精神醫學家土居健郎所寫的名著《甘えの構造》(《嬌寵的構造》,弘文堂,1971)。他指出幾乎所有日本人都對母親有一種終身的依賴,這是日本人獨有的特性。以後這種特質還影響到日本的人際關系,造成即使在公司內部也能產生一如「擬似家族」的感情連帶。這就很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日本,下屬在上司面前扮「可愛」,上司會不以為忤,而同僚也都覺正常。並且,如果說早先他們是用這種孩子氣的幼稚來克服近代化激變帶來的精神焦慮,現在則已經全然轉化為對景氣不良和世風冷漠的策略回應了。「甘え」的意思常被解釋為「嬌寵」,或者「依依愛戀」,這種情愫,其實就是今天年輕人鍾情「可愛文化」的心理基礎,也是全體日本人每當不能或不甘用「高雅」、「美麗」、「酷」來贊美對方,就用「可愛」一詞來掩飾真意的根本原因。盡管對方未必接受,但對方投入的那份嬌寵與愛戀,你沒法拒絕。
其他如精神分析學家小此木啟吾在《モラトリアム人間の時代》(《精神准備期人類的時代》,中央公論社,1978)一書中也指出:其實每個日本人內心都深藏著被表層社會意識所否定的母性,這個母性支撐著整個社會的運作,而所謂的「男子氣概」,不過是一種被母親稱贊愛憐下男童稚氣的自戀心理而已。所以,研究母性社會與日本社會病理的河合隼雄才會說,倘用「女性之眼」而非「男性之眼」看日本民間的傳統,就會發現日本人的自我是更接近於女性的,縱使有社會制度中父權的一味掩飾,都難以遮蔽這種特質。日本人在接受「可愛文化」的馴化時,之所以全然不覺其艱難,女性自不用說,即男性也如此,其間的原因可謂不言自明。
再想想日本文學中,無處不在的消極抵抗下的偏激與變態,背後往往有孩稚般的任性與促狹;還有今天身邊許多對女性出奇冷漠的「草食男」,背後往往有對母親強烈而極端的依賴,我們的感覺,想要掩去「可愛文化」的日本身份幾乎是徒勞的。但作者就想突出這種文化的「無氣味性」和「席捲世界」的可能性。這種不無嬌寵的執拗誇示,其實恰恰是對上述文化特性的自證。盡管在作者本人,可能還沒意識到這一點。

Ⅳ 有哪些好的兒童繪本

0-10歲兒童讀物世界優秀繪本55冊

鏈接:https://pan..com/s/1DmPQsCvi56rLm07CqFVMBQ

?pwd=1234
提取碼:1234

《大衛不可以》、《晚安,大猩猩》、《鴨子騎車記》、《小黑魚》、《我爸爸》、《猜猜我有多愛你》、《彩虹色的花》、《奧莉薇》、《是誰嗯嗯在我頭上》、《第五個》

Ⅵ 杭州西湖區比較好的托育機構

NO.1 浙里橙長全日制托育(華策中心園)

浙里橙長華策中心園——浙大幼教優質兒童教育品牌。毗鄰浙大紫金港校區,傳承浙大幼教60餘年教育經驗,聚集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為家庭提供個性化嬰幼兒養育照護服務。

給予孩子親密式回應照料,在照料中尊重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節奏和性格,並與孩子的家庭建立密切的聯系。日常養育照料是嬰幼兒課程的核心,在對嬰幼兒身體照料和情感的滋養時蘊含著無數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注重幼兒生活技能和動手能力培養,在浸入式英語環境下,有豐富的音樂、體育、美術、繪本活動,此外還有工作坊、遠足、袋鼠劇場、安全教育等特色活動。

教師均為學前教育專業畢業,浙大幼教培養輸出,掌握並具備0-3歲孩子的保育和照料知識和能力,有完善的0-3歲嬰幼兒照料體系做培訓支撐。

【地址】:浙大紫金港西側華策中心F幢2層

NO.2綠城教育奇妙園國際早教(丹桂公寓中心)

綠城教育奇妙園,為綠城旗下直營雙語早教品牌,專注為中國高端家庭提供0~3歲嬰幼兒雙語日托和親子早教服務,現已在全國擁有20餘家國際雙語兒童成長中心。

有兩種班型可選:雙語日托和綠城教育「蒙氏+」。遵循孩子敏感期特點,以綠城幸福教育理論為根基,將蒙氏課程與原版美國本土Frog Street青蛙街課程相融合,著重培養0-3歲嬰幼兒在身體、語言、認知、社會情感和學習之匙「4+1」領域的完整發展。獨特的一日流程設計,將蒙氏教學與英語、繪本、藝術、音樂、科學、體能等園本主題特色課有機結合。

【地址】:文三西路89號-2號

NO.3 初本幼園(古墩路校區)

初本幼園是新通教育旗下的學前教育品牌,由24年浙幼師附屬幼兒園總園長王芳和新通教育集團總裁麻亞煒聯合創辦,為0-3歲幼兒提供教養一體的全日托班和親子早教,目前在杭州有5家園區。

以「尊重每一個孩子獨特的個性和特點,接納不同發展狀態下的個體」為教育理念。課程設計吸收了蒙台梭利、情感教育、華德福的課程精髓,以建立安全、尊重、親密的親師關系為教育的起點,營造自由、安全、豐富的探索空間,滿足孩子自主學習的需要。還有快樂廚房、運動樂園、圖書館教學、韻律時光、藝術創游、禮儀習慣等多元課程。

帶班教師均持有教師資格證,部分持有美國AMI/AMS蒙台梭利教學資格證、育嬰師證、園長證等。要求老師跟進觀察、適當介入,構建孩子個體的學習成長故事。

【地址】:古墩路498號

NO.4 希溪谷蒙氏托育

傳承美國及義大利蒙台梭利教學資源,以全日制蒙氏托班為主營業務,在杭州擁有20餘家園區;關注孩子成長敏感期,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協助孩子獨立、專注、秩序、快樂等能力,使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力。

選址多為社區型,毗鄰小區,便於接送,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提供成長所需的完備的蒙氏工作坊環境,老師會一對一為孩子示範感興趣的工作,引導孩子通過感官探索具有教學目標的教具,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進行體驗式學習。

主教老師均通過中國蒙台梭利學會認證,小班化教學,尊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為每個孩子一對一設計教學計劃。

【地址】:紫荊花路386號紫荊大廈103

NO.5 趣森林美式雙語托班(和家園中心)

由海歸華人投資創辦,面向0-4歲的城西高端家庭的寶寶。引入源自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終身研究成果——「多元智能」理論,研發八大雙語課程體系:美式口語、繪本閱讀、環球藝術、生活技能、自然科學、律動音符、趣味烹飪、體能運動。還有多個特色互動課:家長助教課、趣思妙想課——打開想像力新世界、烹飪廚藝課、生活常識課,比較重視儀式感,節日和主題活動很多,如聖誕節,野人部落,睡衣派對,泳裝派對等。

了解寶寶的每一個敏感期,堅信「有趣很重要」的信條,不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趣森林是地道的小班化教學,全天外教帶班的雙語托班,給予孩子細致的呵護關懷。

【地址】:西溪路951號黃龍和山商業街218室(黃龍和山北門)

NO.6美嘉寶貝兒童成長中心

美嘉寶貝兒童成長中心由一對熱愛教育的夫婦創辦而來,他們用兩個女兒的名字命名,希望來到這兒的寶貝,能吃得香,學得開心,玩得盡興!

開設18個月到4周歲全日制雙語托班,設置包含美式口語、環球藝術、律動音符、體能運動、生活技能、邏輯思維、語言藝術、趣味烹飪、繪本閱讀等九項課程。

HABA課程是特色課程,通過觸摸,體驗,觀察,組合,感受,理解,以德國HABA教具為媒介,幫助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認知規則、訓練思維、調節情緒、開啟智慧 。

家園溝通做的比較細致,體驗課第一天就建微信群,發送體驗的課程內容和孩子照片。

【地址】:餘杭塘路綠城西溪世紀中心5幢2層

NO.7雲妙園兒童成長中心(公元里旗艦店)

雲妙園是一家設計風格偏日系托育園,園區環境通過顏色、形狀和聲音等方面的不同,刺激孩子感官發育,培養孩子創造力。全程大數據跟蹤記錄,制定個性化成長方案,全程一對一家庭教育指導,自主設計五大雲系課程:雲樂課程(奧爾夫音樂)、雲禮課程(中文、英語教學)、雲美課(繪畫、手工、藝術欣賞)、雲動課(科學教育、感統運動)、雲享課(節日教育及各類主題性實踐活動),戶外自然課程是雲妙園的特色教學活動,此外還有很多主題活動,如小小飛行員、小小牙醫等。

【地址】:崇義路與文一西路交匯處郡原公元里1幢

NO.8 億·禾林國際兒童成長中心(嘉綠苑中心)

億·禾林國際兒童成長中心,同樣是依照蒙特梭利教學理念,從語言工作區、感官區、數學工作區、文化工作區、日常生活區五大區域打造專業蒙氏成長型學習空間。

以兒童為中心,遵循幼兒成長敏感期,在有準備的教學互動環境下,觀察和啟導幼兒完成自我探索,引導激發進行蒙氏工作。同時融合多樣化核心課程,依循藝術與體能並重的國際教育理念設立課程板塊,如烘焙課等,蒙氏數學、億寶親子課也是億·禾林的特色課程。混齡教學環境,國際班擁有歐美純正雙語沉浸式語言環境。

教研團隊擁有AMI蒙特梭利教師認證、AMS蒙特梭利教師認證,一線老師100%持證上崗,擁有教師資格證、育嬰員、保育員、AHA急救員認證等相關行業資質。

【地址】:文二西路165號、169號一樓、二樓

NO.9德國迪卡早教托育(之江校區)

迪卡教育來自德國,堅持德式教育,致力於開發兒童的潛能並為他們提供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同時更關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兒童的教育延伸到對父母、祖父母、保姆等家庭教育承擔者的教育指導,讓中國的家庭教育與國際接軌,和孩子一起成長。有國學、音樂、運動、手工、英語、繪本及豐富的節日活動,戶外活動,升旗儀式,生日會,每月一次的外出遊玩,其中DIC-Brian探索課程是其特色課程,通過孩子的各個敏感期進行視覺、聽見、觸覺、數學、語言、邏輯、記憶、運動等科學訓練,在游戲中養成兒童的規則意識、運動能力、認知事物能力、辯證思考能力等。

迪卡兒童之家的老師全都是經過嚴格考察,在教學水平和道德修養方面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他們不僅會在教育中幫助孩子全面發展,最重要的是會在生活方面細心呵護每個孩子健康成長。在幼兒穿戴上,會檢查其是否適合玩耍;在孩子玩耍中,引導孩子有序進行,如有危險動作會及時制止並糾正;教學場地的安全檢查並在教學中多加巡視,保證孩子不離開視線等等,讓孩子能夠在細心的照護下遠離危險,快樂成長。

【地址】:轉塘街道江涵路匯隆雲荷金座3號樓101

NO.10名萌國際兒童成長中心

名萌之家國際雙語幼托秉持著「以愛育愛」的理念,課程體系以世界著名教育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和麥克米倫課程體系為依託,開創多遠課程:繪本表演、自然科學、音樂律動、兒童體能、藝術創想、邏輯思維、社會交往、勞動技能,一周三天外教英語課程,每天有英語沙龍時間,打造「浸潤式雙語和小小班化教學」模式。從個體出發,激發孩子興趣天賦,希望孩子在愛的環境里成長,懂得愛,表達愛,學會分享與合作,旨在讓寶貝「快樂成長」,從小與國際接軌。

【地址】:紫霞街176號互聯網創新創業園內4號樓2樓

Ⅶ 臨安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太湖源位於臨安天目山南麓,顧名思義是太湖的源頭。這里有純凈的山澗、溪水,以清涼著稱,有碰碰船供遊人玩耍(50元左右)。青山湖是位於臨安城東四五公里的人工湖,風光清朗,湖面很開闊,並無太多修飾,水上森林附近有一個名為「水上森林大闖關」的游樂場,能玩一些諸如水上攀岩、戰地滾筒、水上軟橋的闖關游戲。

除了這兩個地方好玩還有大明山,大峽谷,柳溪江等也都是比較好玩的地方。

Ⅷ 什麼是幼兒閱讀啟蒙

幼兒文學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以0—6周歲幼兒為主要接受對象而創作的文學。 幼兒文學種類 幼兒文學的種類很多。其中包括:詩歌、小說、故事、神話、童話、戲劇、電影等。[1] 幼兒文學的主要特徵是: (1)明確的教育目的。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與學前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 (2)內容上的知識性。幼兒文學是以形象化的藝術手法,介紹幼兒所不知道的大千世界。 (3)藝術的趣味性和吸引性。主要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兒童易接受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達到吸引兒童在游戲性的教育中增長知識和技能的目的。 幼兒文學的主要接受方式是聽覺和視覺,而不是閱讀。 幼兒園文學啟蒙教育課程系列,內容與幼兒心靈相通的、科學的教學體系,並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 一、3-6歲是人生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人生心靈塑造的最佳期。這一時期啟蒙的教育內容,決定了人生品質,因此選擇品質高雅的與幼兒心靈相通的經典文學,塑造孩子美的心靈,是一勞永逸的素質教育。 二、在文學啟蒙教育實踐中,四個月孩子就能表現出美的心靈和聰慧敏捷的思維。 三、文學形象轉化為道德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分為四個階段: 1.形象的趣味階段。 2.感情的儲備階段。 3.行為的模仿階段。 4.觀念的確立階段。 四、3-6歲孩子在這個重要的成長階段經過三年文學啟蒙教育的潛移默化,形成了四種人生品質: 1.培育了兒童健康和諧的人生性格。 2.培育了兒童美的心靈和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 3.培育了兒童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 4.培育了兒童思考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形成。 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以五年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熔鑄了建國以來首套高品位的幼兒園文學啟蒙教育課程系列,以全新的教育思想,全麵塑造了3-6歲從幼兒到童年的綜合素質,夯實了孩子人生的基礎,使孩子具備的潛質在人生前程中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幼兒園文學啟蒙教育課程系列由中國作家兒童文學文員會主編,中國著名文學家賀敬之、魏巍擔任顧問。有幼兒園:《新詩朗誦》、《美文誦讀》、《唱歌游戲》、《快樂童話》、《新童謠》並有配套CD,實現了聽覺和視覺的完美結合。

Ⅸ 最後一次過(六一兒童節)主持人演講稿

寫法思路:寫最後一次過(六一兒童節)主持人演講稿時,要寫到家長和孩子,對孩子衷心的祝福。

最後一次過(六一兒童節)主持人演講稿如下:

大家上午好!

在這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初夏時節,伴隨著新升的太陽,我們又迎來了少年兒童自己的節日——「六一」兒童節!在這歡樂的日子裡,首先我謹代表學校向同學們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向辛勤耕耘、嘔心瀝血培育祖國花朵的園丁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一直關心同學們成長、支持我校教育事業並在百忙之中蒞臨我校與大家歡慶六一的村委的領導和各位家長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並致以誠摯的感謝!

今日,彩旗飛揚,笑臉綻放,在這嶄新的校園里,我們賓朋滿座,共同慶祝六一佳節,不禁讓我們激動萬分。回首往昔,那時我們的學校還不過是一層小平房,年久失修,逢雨必漏,即使在那樣的條件下我們的老師同學仍然堅持工作學習,令人難忘。

感謝各級領導、社會各界人士,正是在他們的關注與支持下,我校舊貌換新顏,嶄新的教室拔地而起,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教師們的辦公條件也得以進一步提高。隨著綠化帶的逐步建成,看著愈加美麗的校園,我們看到了學校的希望,也看到了孩子們美好的未來。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我校被縣教育局授予縣級教學示範學校。這是我們全體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多媒體教室、計算機室、圖書室、閱覽室、器材室、實驗室體育器材室等得以完善和充實。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承「以德育人,成就名天」的辦學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百倍的信心,銳意改革,勵志創新,把我校建設成為管理規范、質量***、特色鮮明的示範學校。

尊敬的老師們,你們是受人矚目的老師,是辛勤的園丁。一直以來,你們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教學中教書育人,無私奉獻。你們創造了*小學優美的環境和優良的教學質量,為學校的發展與騰飛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相信老師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會一如既往地愛學校、愛事業、愛孩子。希望大家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面向每一個學生,珍惜每一個教育機會,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件事,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

在今天這個最快樂的日子裡,讓我們共同祝願:少年兒童們的每一天都像鮮花般燦爛!每一個同學都擁有六月陽光般絢麗的童年!再次感謝各位來賓的光臨!

謝謝大家。



六一兒童主持人注意事項:

1、召開全體教師會,要求教師提高安全防範意識。與家長共同嚴格加強對幼兒的保護。老師要各守各班,加強幼兒安全教育工作。

2、門衛要嚴格按制度管理,預防壞分子闖入搗亂及幼兒私自外出。

3、保健員要保管好醫葯箱,隨時備用。

4、後勤人員要在場內維持秩序,要先安排人員檢查設施安全,並注意防火、防盜。